大学生教育价值观论文

2022-04-20

摘要: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已有研究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内容、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教育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教育价值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教育价值观论文 篇1:

西南地区大学生教育价值观调查

【关键词】 教育;生命价值;横断面研究

【作者简介】 魏然(1980- ),女,四川省人,硕士,教师,主 要从事社会化发展等研究。

【作者单位】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四川绵阳 6 21010。

教育价值观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增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高等教 育领域,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取向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笔者主要以教育价值 观的核心——“教育价值目标”为立足点,对西南地区大学生的教育价值判断进行了调查分 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西南地区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学院、西南科技大 学的在校大学生共700名。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47份,其中有效问卷625份,问卷有效率 为89.29%。男生334名,女生291名。

1.2 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教育价值观问卷。问卷采用5级计分,从1分(完 全不符合)至5分(完全符合)。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性别、年级、居 住地(城乡)、专业(文理科,文理科以高考进校时所考科目划分)、家庭月收入等。(2) 教育价值观:振兴国家、从众行为、爱情与婚姻、家族期望、自身素质、求职6个维度。

经构建预测问卷、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后确定正式问卷。

1.3 数据处理 用SPSS 12.0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教育价值观 男生和女生在“家族期望”、“爱情与婚 姻”和“自身素质”的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价值观 不同年级大学生在 “爱情与婚姻”、 “求职”、“振兴国家”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城乡学生教育价值观比较 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在“振兴国家”、“从 众行为”、“爱情与婚姻”3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2.4 不同专业学生的教育价值观 文理科学生在“振兴国家”、“从众行为 ”、“爱情与婚姻”3个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4。

2.5 不同家庭月收入学生的教育价值观比较 不同家庭收入水平的学生在“ 从众行为”、“爱情与婚姻”、“求职”3个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3 讨论

3.1 教育价值观的性别差异 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传统的性 别角色规范已发生改变,时代对男性的要求不仅包括追求成功,还包括重视家庭和关注情感 ,这已成为一种较为时尚的价值观念。但同时,在大学生这个高学历群体中,由于男女在婚 恋对象的选择方面仍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男性往往占优势,而女性则面临着“学历越高越 难嫁”的隐忧[1],故许多女生干脆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和工作。相对来说,男 生对教育的情感价值的关注程度比女生更高。

现代女性独立意识增强,但迫于在求职方面仍存在现实上的不平等,女生的心理压力相 对较大,她们迫切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以便谋求到一份好职业,因而对教育的功 利价值和社会价值重视程度更高。目前,大多数女生是独生子女,和男生一样可以受到较多 的 家庭关注,但由于女性的社会生存压力仍大于男性,父母期望给女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仍大 于男生。

3.2 教育价值观的年级差异 统计结果显示,大三学生对教育的社会价值重 视程度最低,笔者认为这与整个大学期间学生教育 价值观的动态变化有关。大一时由高中生到大学生飞跃式的身份转变使他们往往踌躇满志, 不仅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而且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充满了忧患意识。随着大学生活的逐 步展开,他们的这种热情逐渐消失,这与赵玉芳[1]认为“ 大三成为高师生知识价值观有显著转折的时期”的研究结果类似。到了大四, 面临即将就业的现实,这种“失重”的状态才重新得以调整。

人生的两件大事就是成家立业和组建美好的婚姻生活,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四学生来说有着 重要 的现实意义。因此,大四学生较其他年级更加关注教育的情感价值,不仅希望通过大学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而且期待未来的伴侣能拥有和自己同等或更高的学历。

大二之所以在“求职”这一维度上得分最低,可能是由于他们一方面认为自己离就业尚“遥 远”,另一方面对大学生活失去了新鲜感,将注意力转向了其他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所以对 教育的功利价值关注程度也相应降低。

3.3 教育价值观的城乡差异 虽然目前城乡差距在逐渐缩小,但不可否认城 市的生活水平总体上仍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农村学生更能体会到接受高等 教育为个人和家乡的面貌所带来的实际变化,因此他们更加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

农村学生在选择教育途径方面比城市学生更少表现出“从众行为”,主要是因为其生活环境 较为单一,教育资源较少且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因此在做决策时较为谨慎;而城市学生的生 活环境中教育资源丰富,可供选择的受教育途径较多,因此他们往往容易盲目地跟随“潮流 ”。

另外,农村学生由于背负了更多的家族期望,考虑问题的现实性较强,他们对爱情与婚姻中 个人的主观幸福感及教育能否具有提高情感生活质量的功能关注较少,因此在这个维度上的 得分低于城市学生。

3.4 教育价值观的专业差异 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兴趣的不同,文、理科学 生 在教育价值观上也有一定差别。文科学生历来重视对社会背景知识的把握,注重宏观的社会 政治 、经济、文化对学科知识的影响;相对来说,理科学生的研究领域则要狭窄和微观一些。 因此,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关注教育的社会价值。

3.5 不同家庭月收入对学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家庭月收入学生所表现 出的教育价值观差异,从根本上反映了其教育价值目标的差异。因为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受经 济条件的限制,在选择教育途径和方式上较少产生“从众行为”,但同时他们对通过接受教 育来改变条件优越,生存压力小,因而对教育价值的关注更多的是在提高情感生活质量和主 观幸福感方面。中等收入家庭的学生生活态度最为积极,一方面他们不需要面对迫切的生 存压力,除了把教育当作将来谋生的手段以外,对教育的其他个人价值也抱有期待,如充分 自我实现、寻求志同道合的爱情和婚姻伴侣等;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对教育的多种个人价值充 满期待,他们对凡是有可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教育途径都跃跃欲试,因而在选择受教育途径上 不免有些盲从。

4 参考文献

[1] 赵玉芳.高师生知识价值观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5(6): 719-723.

(收稿日期:2006-04-12)

作者:魏 然

大学生教育价值观论文 篇2: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现状问题与对策

摘要: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已有研究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内容、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教育方法和途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已有研究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今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要更加强调实证研究的方法,从多学科合作研究的视角出发,着力于深化对生命价值观的认识及其相关理论研究以充实理论基奠,在认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题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问题为中心扩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增强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价值观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是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生命群体,根据大学生个体生命特点和特定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旨在引导大学生识读生命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先进的、科学的、合理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理想的社会实践活动。从世界范围来看生命教育和生命价值观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从西方国家起步,到80年代逐步推广,21世纪己经遍及全球,但是严格意义上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在我国只是刚刚起步。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内容状况

虽然我国的生命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不断深入的发展,其理论研究也日益丰富和完善。如冯建军的《生命与教育》(2004)、刘济良的《生命教育论》(2004)、刘志军等著的《生命的律动》(2004)、王北生等著的《生命的畅想》(2004)、顾海良的《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2007)等著作,都对生命教育及生命价值观教育做了论述。但从目前来看,国内专门冠以“生命价值观教育”名称的研究专著较为少见,尤其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更是不多。在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中,在学术著作方面,迄今为止,只有梅萍教授等著《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2009)一书。

我国国内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成果多以论文形式存在。笔者选择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题名”为检索项检索了1999年至2011年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结果以“生命价值”为检索词查到7111篇,以“生命价值观”为检索词查到590篇,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检索词查到47篇,以“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为检索词查到18篇。其中,在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主题的检索结果中期刊文献35篇,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1篇。从检索结果可以看出,我国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始于2006年,之后一直稳步发展。总体来看,我国关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生命

《辞海》对生命的解释是:“生命是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衍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在环境变化时常表现出适应环境的能力”。理论界大部分学者都是从两个层次概括生命的内涵,比如有学者将生命划分为种生命和类生命,认为“种生命”是人类与动物共有的,是自然给予具有自在性质非人所能自主,并且服从自然的法则,有生也有死,“类生命”则是由人创造的自为生命,是人类特有的。[1]但是也有学者将生命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其中自然生命是生命的根本;精神生命是生命的升华,健全的人格是精神生命的意义所在;价值生命是生命的取向,它使人有了价值标准与判断;智慧生命是人之生命的创造与超越,使生命的意蕴更加丰富、完美,是人发展的动力之源。[2]

2.关于生命价值观

作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元问题”,关于生命价值观的研究不可回避。有学者认为,生命价值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对自身和社会的积极效用,它由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构成,是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辨证统一。生命价值观就是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3]有学者指出生命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在生命中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生活中判别、选择什么样的生存与发展模式最有价值的标准和规范自身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包括生死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4]还有学者认为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于生命重要意义的总体看法,是个体对于生命自我、生命的社会要求是否符合主观需求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反映出个体的基本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生命价值观是个体或群体幸福指数的核心要素之一,个体的生命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生的幸福感。[5]这些代表了当前理论界对生命价值观内涵的大部分观点。

3.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

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学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所谓生命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在个体生命、生理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6]有学者认为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珍惜、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理性的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和观念;二是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价值感、生活的意义感,建立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使学生勇于面对生活的挑战;三是培养学生的关爱情怀,陶冶健全人格。[7]概括起来我们可以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涵界定为一项旨在引导大学生识读生命价值、唤醒生命价值意识、确立生命价值目标、最终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信念、信仰、理想的社会实践活动。[8]

4.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我国当下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还没有一定的定论,学者们都从各自的侧重点出发提出了众多的教育内容。有学者认为其内容应包括“要让学生认识生命之美”、“要让学生追求生命之善”“要让学生凝练生命之美”几个方面。[9]有学者则认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主要内容应包括“生存信念教育”、“幸福观教育”、和“生命责任感教育”几个方面。[10]还有的学者认为生命价值观教育应包含生存能力教育、生命情感教育、生命信仰教育、实践与创造精神教育等很多内容。[11]有的学者则从特定研究对象群体出发,从“90后”大学生的视角入手提出了生命意识、生命和谐、生命信仰、生命幸福、生命责任等方面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内容。[12]

5.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

目前,关于现状分析的文献数量不少,实证化分析也占了很大的比例。比如有学者通过调查,得出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的结论,并归纳了六种较为典型的生命价值观:珍爱生命、积极进取、悲观与困惑、冒险、狭隘和矛盾的生命价值观。[13]有研究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对自杀有正确的认识,能较好地珍惜自己的生命并积极追求生命的价值。同时,大学生们也意识到自身和周围环境存在着不少不和谐的因素,对生命价值观教育有着热烈的渴望。[14]梅萍教授则通过调查提出当前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价值取向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珍惜生命存在,强调生命责任,但对自我生命的关注甚于对他人生命的重视;第二,渴望现实的幸福,追求内心的宁静,但生活满意度偏低,“郁闷”成为校园流行语;第三,注重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同实现,但“为何而生”的价值关心已让位于“如何而生”的生存关心;第四,求索生命的意义,但精神信仰日趋迷失,生活的空虚和焦虑感随之增强;第五,抱有积极开放的人生态度,但实际应对挫折和危机的能力较弱,消极的生命体验加剧了心理危机。[15]从整体来看,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还显得不足,调查方法比较单一,调查对象不够全面,调查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6.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因素也是学界广泛思考的问题之一,目前也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大家普遍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因素需要从社会、教育和家庭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如有学者认为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西方价值思潮以及青年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要因素;[16]有学者则认为教育体制、信息传播和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主要因素;[17]也有学者认为需从社会文化、教育、家庭、国家制度及个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18]总体来看,我们发现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的失衡和家庭教育的误区是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当前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片面重视智力教育,不重视价值观教育和生命教育,使学生很难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学者指出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存在整体缺憾:生命价值感知的整体“沦陷”,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的系统“稀缺”,生命本体价值的深度“漠视”,教育方面的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认知和观念。[19]

7.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学者们对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和途径问题,普遍都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如有学者从指导学生在理性认知中确立生命意识,[20]教育学生在生活世界中找到生命根基,引导学生在生命体验中感受生命意义,教育学生在死亡感悟中创造生命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生命价值观教育方法的探讨。有学者从重建高校教育价值取向,建立完善的高校课程体系,建立体现生命价值教育的高校管理体制,寻找生命价值教育的科学教育方法,深入挖掘生命价值教育载体,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拓宽生命价值教育内容七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1]还有的学者则从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加强审美教育、开展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二者整合五个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22]有学者则提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价值澄清引导法、对话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团体学习法、咨询辅导法、艺术陶冶法和情景教育法。还提出了完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途径,包括珍爱生命的教育应当是权利与责任相统一的教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引导学生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快乐,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真义和内在的幸福;引导学生建立明确和谐的人生目标有助于提升其生命价值感和幸福感;心理健康教育与人生价值观教育应同步进行等。[23]有学者提出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丰富教育内容、加强审美教育、促进生命价值体验加强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等途径。[24]有学者提出重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的具体途径,包括在继承与借鉴中重建课程体系、在营造与互动中培育教育氛围、在改革与创新中完善教学内容、在实践与参与中的创设实施条件、在教学与研究中打造骨干队伍等几个方面。[25]还有学者提出加强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措施包括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指导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灵魂,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发挥以渗透教育为主的融入式课程教育的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情商教育,加强死亡观教育等方面的内容。[26]总的来看,目前对于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的探讨缺乏系统化的提升,缺乏现实可操作性,导致实效性不足,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

二、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整体评价与存在问题

专门化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才刚刚开始,总体来看,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体现在: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的研究仍然是以规范理论分析为主,而进行实证分析的还是很少。研究方式单一,缺乏综合性、多样性,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各种表现的抽象描述就很难经得住推敲。导致研究深度不足,研究只能局限于较浅层次的描述与解释。提出的对策和建议也只能停留在空谈层面上,难以对具体的教育实践工作起到良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第二,在研究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有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的提升和凝练不够。比如对生命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研究;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相互关系的研究;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的研究;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其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例如社会分层视域下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等等。同时,由于目前学界对于生命价值观的提出和历史发展缺少系统梳理和划分,研究和认识也尚存不小空间。二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区分度不明。表现为学界对二者的关系和差异缺乏鉴别和比较,时常混淆。总体来看,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远没有达到一般性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的高度,不仅文献数量不多,而且研究深度有限。三是相关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探讨缺乏整体架构。从研究文献来看,现有的研究一般只涉及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中的某一个问题或者某几个问题,很少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对策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构建完整的对策体系和教育模式。

第三,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视角,尤其关注的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其他学科视角的研究较少,研究视角的单一不利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不同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不同学科观点的碰撞才能有创新,才有利于刚刚起步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重点

综合以上的分析,今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应着力于以下方面:

第一,在研究方法上,今后要注意在研究过程中摒弃个人体悟、个人感想和个人旨趣而突出学理性的探究;在进行规范理论分析的同时,更加加强实证分析的应用,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对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生命价值观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调查研究,以此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探究原因,提出对策;同时我们要在教育方法中突出实例研究,可以通过个案追踪研究的方法,辅助提高对策建议的实效性。

第二,在研究视角上,今后应尽可能地采取一个广义的视角进行研究,吸引更多的学科视角介入研究,同时鼓励更多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如哲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工作的快速、全面、深入发展。“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起码包含着前后相联的三个子问题:第一是为什么要进行生命价值观的教育,第二是生命价值观教育到底是什么,第三是如何进行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目前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研究,但仍缺乏具有整体概括性、专业性的较深层次研究,仍需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今后随着研究进程的推移,研究群体不断壮大,我们期待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在研究内容上,需要注意做到:一是要深化对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形成理论奠基。要加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的提升和凝练,从生命价值观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的研究、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相互关系的研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其与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关系研究等几个方面着手,重点开展研究工作。二是要认真分析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例如,当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实际状况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有哪些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趋势,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工作中尚有待解决的问题等,这些问题关系到教育者能否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关键性问题。三是在认识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存在问题的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总结过去我们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经验,把握规律性,加强对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以往我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哪些变化、获得了哪些发展、积累了哪些经验,需要认真总结回顾,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梳理和分析以往我们工作中关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经验,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的学科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四是要以问题为中心扩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增强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要努力探讨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对策,争取构建完整的对策体系和教育模式。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探索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当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增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有待于我们深入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

[1]高清海.“人”的双重生命观:种生命与类生命[J].江海学刊,2001(1):77-82.

[2]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20]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4]高洪云.论先秦儒家生命价值观[D].河北师范大学,2006:93-94.

[5]谢小云,方晓波.论中华经典中蕴含的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7):93-94.

[6]任桂平.守望生命——不可缺席的生命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5(9):24-26.

[7]朱虹.浅谈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之生命价值观教育[J].知识经济,2009(15):145.

[8][23]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谢金丽.论学校中的生命价值观教育[J].教书育人,2006(14):30-33.

[10]邵晓红.论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7):128-129.

[11]李玲,林川,廖婷婷.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书育人,2010(24):23.

[12]王利华.略论“90后”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45-46.

[13]李若衡,杨静.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投射测验与内容分析[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9-230.

[14][22]孙建华,王晓虹,蔡蓉英,谭霞.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15]梅萍.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价值取向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07(3):108-112.

[16]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17]叶平.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7(4):101-102.

[18]王曾.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及其原因分析——以深圳大学为例的实证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9][25]谢小云.论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重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1):86-87.

[21]李长虹.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

[24]卢毅,蒋意春.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分析与加强生命教育对策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9(6):27-29.

[26]苗雪,卫永红.浅析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0):80-83.

[责任编辑:张俊华]

作者:朱萌

大学生教育价值观论文 篇3:

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

摘要:自“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一概念问世以来,引起了各国社会和学界的普遍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代表着新的经济模式,而且对未来劳动者和人才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以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为契机,大力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内容体系,更新大学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手段,充分发挥大学生人才资源优势,促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为我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赢得先机。

关键词:第三次工业革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所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一经面世,受到了各国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也引起了学界和社会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热议。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是否有影响?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作为国家宝贵人才资源的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积极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新型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与研究。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现状

由于就业形势严峻,2013年被媒体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究其原因,有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规模达到历史高位、经济增长缓慢、就业岗位并未增多等多种因素影响,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刚刚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就业单位的因素有三:“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达到52%,“工作稳定”和“个人发展前景”各达到48%,“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达到30%;“体制内”工作依旧受毕业生追捧,2012届本科生、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分别为69%、64%。[1]这些调查表明,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影响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选择。同时,加上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起步较晚,相关教育理论还不够系统、教育内容还不够完善、教育方法手段还不够成熟,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青年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到:“一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可能赋予其‘高贵’、‘尊严’,但同时,也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计划并使他陷入不幸。”[2]因此,深入开展切实有效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职业价值观,促使他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标准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行择业、面对就业,才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能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岗位,从很大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挑战

杰里米·里夫金和《经济学人》杂志主笔保罗·麦基里都声称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后碳时代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模式,即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保罗·麦基里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革命,标志是3D(三维)打印技术,关注点是数字化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应用。可见,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上就是以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人类进入后碳时代,能够可持续发展。毫无疑问,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各类人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理念将对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必将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挑战。

1.职业价值观教育要面向第三次工业革命

前两次工业革命不仅在世界范围内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而且推动了高等教育真正走上了轨道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更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即将掀起的关键时刻,如何不被淘汰呢?要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首先要从教育改革开始抓,尤其要重视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需要大批能够紧跟时代发展脉搏、追踪尖端科学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大批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个性思维的高素质劳动者。而现在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非常不适应这种需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变化,人们的职业价值观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和转型,职业价值观教育面临许多困难。

2.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中提出教育要“为21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培养劳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究竟对人才素质有哪些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以“三新一网”(即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为特征,因此既需要大量能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上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也需要一大批掌握高端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更为关键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促使未来人才观念与意识的改变,要求劳动者具有生物圈保护意识、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具有社会情绪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发展、和谐共处,而非一味地强调专业技术和技能,改变以往以实用主义心态去开展经济活动的做法。可见,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当前我国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创新

1.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作用

正如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中说到:“世界上最容易落伍的东西:观念与意识”。[3]因此,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整体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决定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用12个词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概括,其中对职业价值观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这样才能够自觉抵制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纠正其在职业选择过程中价值取向的偏差,从而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并不反对借鉴学习其它先进理论和思想的有益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就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当今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和国际化背景,这也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2.明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是指大学生对于职业选择、职业评价、职业价值取向等问题的总体看法,它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影响着大学生踏上社会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要明确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当今“90后”大学生群体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既要考虑大学生自己的主观愿望,又要考虑现实社会的需求,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职业价值观,才有可能实现自我发展;二是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眼高手低”、“求职期望值高”等就业观念出现偏差,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引导大学生立足于实际,立足于自身现实的理想,做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

3.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

完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一方面需要充分把握形势与政策,深入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把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的前提下发挥个人优势,实现自我发展,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另一方面,需要充分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特点,要把握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这样职业价值观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就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具体内容来说,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蓝本,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可以作为确立大学生职业价值目标的指导思想,其中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作为大学生今后职业行为的准则。同时,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来临的背景下,还要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强化生态意识、环境意识和开放合作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快地融入职场。

4.创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手段

虽然我国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及其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方法,但一些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有着较好的运用。例如,以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发挥其导向作用,根据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要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再如,以校园文化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发挥其熏陶作用,把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与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营造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在继承优秀的传统教育方法的同时,要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教育形式,从而保证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杰里米·里夫金在其著作中明确提出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两种教育形式:分散式合作课堂和扁平式学习。[3]分散式合作课堂“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扁平式学习认为“知识不再是客观独立的,而是我们对共享经历的解释”。这两种教育形式都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做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第三次工业革命背景下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大力推行如分散合作学习、扁平式学习、互动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让教育方法和手段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4]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席卷全球之际,要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加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更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意识,强化以“三新一网”为主要内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促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为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赢得先机。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2010-07-29.

作者:胡晓敏 胡晓敏 李彬钰

上一篇:现代企业组织文化论文下一篇:画的不似之似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