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6

高职院校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应培养大学生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1.对自身的价值观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论文 篇1:

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实效测度和培育路径

摘 要:文章从文化认同视角,全面掌握大学生价值观现状,分析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教育方法、一元与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等三对关系,从拓展文化教育渠道、优化文化育人环境、抓住文明修身建设、发挥感恩文化教育等四个方面做好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在价值层面理解文化认同,在文化认同下形成价值共识。

关键词:文化认同;大学生价值观;实效;培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人的物质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精神层面却落后于物质层面,部分出现了价值观的迷茫、迷失甚至缺失。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价值观培育有别于西方国家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因此,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不断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炼。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

一、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的现实必要性

从历史高度看,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尤其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与培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相继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要求核心价值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们生产生活,融入家庭家风家教”。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第十二次、第十三次、第二十九次等的主题均与价值观建设紧密相关。

从大学使命看,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主要力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意义重大。文化认同是中国梦实现的价值源泉。大学承担着价值引导和文化建设的功能,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思想引领推进价值共识,大学生群体形成的价值共识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典型引导和示范功能。因此,立足于文化育人,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更大范围增强社会价值共识,使价值观扎根到大学生群体的心坎,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信”。

从教育本质看,价值观代表社会群体对事物和行为的意义、效用的认同,准确分析价值观教育非常必要。当前,社会和高校存在一种功利化的倾向,一方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国人信仰和精神层面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重视科研、学位点等硬性目标,对于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培育等柔性目标缺少重视。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内涵进行学理澄清,研究文化育人的基本特征和内容维度,提倡文化育人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路径。

从外部环境看,随着多元化的文化和社会的多元化,文化认同危机给大学生核心价值教育带来了较大的困境与挑战。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已经成为时代性的危机,文化价值观的冲突容易造成社会的总体价值导向的茫然迷失,由此引发的文化认同危机已成为中国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重建文化认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2]依据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索有效措施使文化育人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二、文化認同和大学生价值观现状

认同是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你归属于哪个群体的问题。社会认同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信仰、价值和行动取向的集中表现。而如今学术界关于中国文化认同的讨论仍然呈现出三大走向:或者主张西化;或者主张回归中国传统文化;或者主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代中国广大社会群体文化认同的基础。[3]文化既是知识层面的文化,更是意识形态的文化。只有在文化认同下才能够形成价值观共识,在价值观层面上理解文化认同。在大学生价值观培育中,文化认同起到了“粘合剂”作用,它把大学生群体在思想、行为以及人格层面上联合在一起并提供集体共有的价值观与规范。

本文认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分为贴近性、实时性、持续性和互动性四个主要维度;行为投入为结果变量,分为政治认同行为、国家意识认同行为、文化认同行为和群体认同行为四个维度;心理认同为中介变量,分为心理认知、情感态度、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四个维度;情境变量为调节变量,分为外部情境因素如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文化与管理制度、课程教学质量等,内部情境因素为人口因素、学生群体特征、个体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两类。因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在浙江省10所高校进行了,共发放调查问卷2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105份,调查按照大一30%、大四10%,其他年级60%的比例进行。

通过分析统计,得出如下结论:价值观是一种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的理念性存在,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根本性指导作用。大学生的价值观现状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国家,坚持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为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同时还存在着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价值取向功利性

“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网络流行语得到相当范围的青年人认同和传播,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过分追求物质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调查显示,60.5%的大学生阅读主要集中在外语、计算机和相关职业技能考证等;51%的大学生在经济、管理、金融等专业属性相关的书籍;仅有34.6%的大学生会在政治、历史和文艺等选择性阅读,表现出读书的功利化倾向,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更加趋向于现实化和功利性。教育的功利性不断增强,不注重人文社科方面的摄取,盲目追求热门和实用等。

(二)思政教育单一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大学生认为对个人价值观有帮助的教育方法,只有49%的人选择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说明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并没有根植大学生内心,没有充分发挥价值观教育和引导的作用。教材内容不吸引人,硬性灌输,课堂不生动,教学手段单一等是造成大学生不喜欢的主要原因。“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选修课,你认为同学会选这门课?”,有45%的同学表示会选修这门课,有20%的同学表示无所谓。“提高自身思想理论水平和授老师讲课内容吸引”仅有30%的同学。

(三)人文素养淡薄化

文化的个性化选择造成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多样性。缺乏对于人文价值的关注,导致大学生对文化的接受产生困惑而迷失方向。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文化活动等参与热情较高,但是文化活动表现出一定的娱乐化、庸俗化、形式化等特点。通过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生考研目的都是为了将来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专业;“学习只为求职”成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他们将大学教育看待为单纯的职业教育或谋取高薪职业的一种手段,急于掌握各种工具知识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经济管理和人际交往知识。

三、文化认同视角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认识三对关系

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文化认同,一方面是认同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另一方面是认同对主导文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肯定。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特别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在文化认同视角下,将文化育人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认识价值观教育的特点和趋势,更好的教育规律作用于大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育理念,都是重视价值观教育,只不过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教育目标是培养“贤德恭顺之人”。面向未来,大学在价值观教育理念应该是传统和现代有机的融合。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为了完善大学生的知、情、意的统一,实现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通过科学追求真,通过道德追求善,通过艺术追求美,”将智育、德育、美育有机融合,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教育方法

随着学生差异性的逐渐增大,教育方法也要不断发展变化,通过继承与创新相融合的教育方法来适应学生的特点需求。对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来说,以思政理论课为主,包括人文、道德、科学、伦理等知识的通识教育课程都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属于课堂教育方式。纵观现在教育课堂,已经没有了單一的教学方法,很多方法被综合运用到教学中来。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融合的角度不断创新思路,开拓新方法。

(三)一元与多元并存的价值取向

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要坚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价值观是对文化的直接体现和反映,在文化多元背景下的价值观必定也是多元发展。如果没有核心价值观发挥一元主导的作用,就会导致人们价值追求的茫然、困惑和冲突等。教育是文化和知识传授的主要途径,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帮助大学生们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引导大学生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既尊重差异,兼容并包,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此达到尊重大学生的个体性和多样性发展,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发展要求的目标。

四、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一)拓展文化教育渠道,用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在新形势下,不但要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更要把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将文化教育融入价值观教育。习近平青年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青年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可以通过“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课、专题辅导讲座等形式,将习近平青年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增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顶层设计与理论指导,从而解决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目的。

(二)优化文化育人环境,用丰富校园文化熏陶大学生价值观

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来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教育,从而影响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优美的校园环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陶冶,令人心境平和、情绪正面,这就为正面思想信息的接受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校园社团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团体,其中有专业学习方面的,也有社會服务方面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兴趣爱好性质的。这些活动对于丰富和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他们的性情,增长知识和才干,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能起到育人育德的作用。[5]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创设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的品质极大地影响到学校培养的人的品质, 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时代气息的校园物质文化对育人具有重要的熏陶和浸润作用。

(三)抓住文明修身建设,用文明寝室建设推动大学生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的“第一社会”“第二家庭”“第三课堂”。因此,学生公寓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文明寝室建设是文明校园创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该以公寓为主要阵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对能力,实现学生公寓由单纯的住宿区向育人区转变,育人的重点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公寓文化力求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公寓文化活动。开展书院制建设,让书院成为师生共有、共建、共享的文化场所,让公寓成为创新创业和通识教育的一个有效平台,让学生处于公寓文化的氛围之下陶冶自身的情操。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四)发挥感恩文化教育,用公益文化活动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幸福来源于感恩。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谢恩泽”等传统美德,这些无不昭示着感恩文化在中国的源远流长。[6]感恩文化可以和公益文化活动很好相融合,大学生比较热衷于投身公益活动,如支教服务、爱心助学、社区义工等,通过在服务中感受到助人之乐,社会温情以及反省自我,提升自己的价值认同。开展感恩文化教育,汇聚一点一滴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灵,激励大学生正视困难、树立信心,引导学生学会包容,乐于奉献,增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能够切实看到自己贡献的一份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和感恩意识,进而加深对家人、老师、社会的感恩情怀。文化育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通过感恩文化向大学生输送源源不断爱的力量,让学生感父母之恩德,念学校之栽培,报祖国之养育。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定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处、各抒己见,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7]因此,本文认为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要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尊重和适应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需求,对大学生个体中存在功利主义、利己主义的倾向,需要直面、引导和提升,在文化认同下实现价值观的共识。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4.

[2]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3]赵司空.论文化认同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5]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格局[J].思想理论教育,2017(3).

[6]吴翼泽.高校人才培养中文化育人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3).

[7]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作者:吴翼泽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及培养

高职院校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大学生的价值观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应培养大学生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教育引导和实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对自身的价值观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价值观是大学生确立目标和选择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价值观通常隐藏于具体行为的背后,不容被直观地观察到。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人才,在教育过程中突出程式化、操作性的技能训练,缺少分析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对自身进行全面、客观认知的能力较弱,对隐藏在自己行为和选择背后的世界观缺乏准确的自我认知。

2.对价值观的重要性缺少充分的重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相对普通高校大学生欠缺人文素养,自卑感强,抗挫折能力较差,功利思想较重,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不少学生的个人价值取向徘徊在高尚与实惠之间,普遍对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的重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如果任由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自由形成而不加以引导,将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大学生与社会有了较多的接触,由于所处环境和交往圈的变化,价值观会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同时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在大学生与社会的不断磨合过程中,个体的价值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3.认识不到价值观也有对错之分。随着思想多元化的发展,价值观的种类越来越多,价值观之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大,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做不同的选择,从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鉴于此,很多大学生认为价值观没有对错之分,究其根源在于忽视了价值观的核心部分:是非观。部分大学生将价值观与个性混为一谈,将错误的价值观归结为个性使然,对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举动用“这就是我的个性”来搪塞。

二、正确的价值观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意义

1.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学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涉及面窄,实现可能性大,也是大学生顺利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保障,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学业生涯规划往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准确地讲,学业生涯规划应该是“选定”的而非“制定”的,在学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摆在大学生面前的是一个可供选择的“客观选择题”,而非需要“无中生有”的“主观题”,价值观最大的作用在于甄别好坏、区分正确和错误,此时正确的价值观能帮助大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大学生很多时候面临的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不知道该怎么选择”,很多大学生甚至在“二选一”的选择题上犯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受高等职业教育方式和特点的影响,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相信个人的发展完全取决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与个人的品质和价值观无关,这是存在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身上的典型错误认识。价值观本身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内容,如学习观、消费观、恋爱婚姻观、人际观等,它们在大学生人生发展的不同时期和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总和决定了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价值观的塑造必然是一个充满实践的过程,这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直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所以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评价高职院校的重要参考指标。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预期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偏远的基层去工作,期望一踏入社会就获得舒适稳定的工作,不愿从事艰苦的行业,造成就业的困难;还有部分大学生将收入高低作为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缺少基本的职业道德,造成在职场中举步维艰,晋升机会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1.培养大学生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在哲学上,本质指某类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基本特质,而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对事物本质的体现。例如,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这一基本的价值观,马克思概括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类的传承性和社会性,人是一种必须依赖于集体的动物,这就必须要求我们友善。所以,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才能理解、接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习惯将目光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少揭示事物本质的耐心和哲学基础。根据笔者的了解,目前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基本不包含哲学内容,所以高职院校要加强“两课”教学团队的建设,在教学中加入哲学思维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辩证思考的良好习惯,这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觉抵制错误的价值观,接受主流价值观,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价值观需要教育引导。高职院校不能因为强化专业训练而淡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反地,应该不断拓宽大学生思想道德、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和途径,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灵活性,因时而变、因势利导地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通过重点对大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的教育,让他们在学生群体的价值观教育中发挥先锋队的作用,延伸价值观教育的纵深,将价值观教育深植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的时时刻刻,形成由点到面的良好局面。

要注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形式上的创新,充分重视网络媒介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积极利用其覆盖面广、传播快、形式新颖、接受程度高等特点,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网络机制。在已有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形式上,大胆创新,将价值观教育延展到学生公寓、食堂、操场等课外场所,设置一些情景开展情景引导,逐步减少枯燥、乏味理论教育的比例,增加案例教育,改直截了当的价值观教育为和风细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

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相关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借助他们丰富的生产、管理、经营经验,通过将蕴含企业文化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3.价值观需要践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体、公益活动,寓教于乐,在具体活动中践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进而提升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培养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滋养良好的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校园大环境。

结合高职院校重视技能训练的实际,将价值观教育蕴藏于技能训练之中,重视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和学生校外实训实习机会,同时,大力发展以专业为背景的社团,让大学生通过专业社团自主地开展专业实践,在强化大学生遵守章程、熟练操作、精通业务等理念的同时,养成他们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实现践行价值观的目的。充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对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作用,根据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和方向,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让大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社会,在与社会的碰撞中,提升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2012SJDFDY132);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2年“十二五”规划课题(12SEW-Q-094)]

(作者单位: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江苏省镇江中学)

作者:刘曦 徐惠

大学生价值观职业教育论文 篇3:

关于现代大学生消费观问题的调查和分析

摘 要:近几十年,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科技不断发展,网络开始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大学生价值观、消费观的影响日渐明显。本文以"双十一"为切入口,对我院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大学生对"双十一"活动关注度高,关注花费的时间精力大;2.我院大学生消费较理性,但也存在分期付款等超前消费问题,需要关注;3.网络购物产品质量没有保证,浪费现象严重,学生消费出发点不正确。我们认为最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作为学生应当具有如下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必要消费;5.开源节流,艰苦奋斗。具体我们提出了三条对策:1.学生可利用记账类APP等新型方式,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2.学校应当开设理财金融类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理财方法;3.全社会应当倡导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希望通过本调查的分析研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再陷入因盲目或不合理的消费而引发的问题。

关键词:双十一;大学生;消费观;理性消费

前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以及多种消费思潮的涌入,当代大学生消费形式日渐多元化,消费领域及消费方式都有了很大变化。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有着极大的消费欲望但又缺乏经济来源,因此造成了很多不良后果,比如“校园贷”、“裸条贷”等现象层出不穷,最终让广大学生陷入严重的经济窘境,对生活学习造成了严重的困扰,甚至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作为一线大学生工作者——辅导员,我们应当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关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消费状况,对此类现象进行分析,并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提供意见和建议。

一、调查问卷及结果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星”的形式,利用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和网络客服端的配合,在我校酒店管理学院学生中开展微信扫码问卷调查活动。本次问卷共有16题,据统计,共有629人参与本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及结果具体如下:

二、问卷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大一学生,他们刚踏入大学校园,消费观念模糊,正确消费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其中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占74.88%,相对男生来说女生消费需求更多,消费频率更高,因此她们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观念更能说明现在大学生消费情况,也可以说明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更能反映大学生消费的总体状况。针对上述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对“双十一”活动关注度高,关注花费的时间精力大。

由于各类媒体对“双十一”活动的大力宣传,以及智能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我们的学生对“双十一”的关注度很高,55.96%的大学生都在关注此次活动,77.74%的同学活动一周前开始关注,甚至有12.4%的同学在活动开始前一个月就开始关注了。学生们对于“双十一”也都花费了较大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成为了关注期间的常规活动,有4.45%的学生课余时间都在关注。最终参加购物的人数占40.68%,主要原因是参与调查的新生居多,他们的经济自由度相对较低,二年级学生的参与度更高。

1.我院大学生消费较理性,但也存在分期付款等超前消费问题,需要关注。

随着科技及不同消费形式的发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购物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尤其是对新兴事物接触最多,接收最快的大学生们,相信这样的趋势会越来越普遍。从调查结果看出我们的学生消费还在理性范围内,64.07%的学生消费金额在100元以下。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单一,其中68.84%完全由家庭提供,33.7%通过兼职获得,从问卷中看到1.27%的学生已经开始通过借贷来进行消费,这是一个不良的开端。大学生的购物欲望强烈,让不法分子有机可趁,现在针对大学生的“校园贷”、“裸条贷”、传销等活动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的发展,严重的甚至让学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还没有超前消费的行为,但也有近10%的学生开始尝试分期付款这样的超前消费行为,且这部分学生中只有79%的同学选择在一个月之内还清,其他都在半年甚至一年以上才能还清,从短期来看减轻了学生的经济压力,但是从长期来说实则增加了学生的经济压力,因为还款过程需要支付利息,这对没有收入的学生来说无形中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发展。

3.网络购物产品质量没有保证,浪费现象严重,學生消费出发点不正确。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吸引学生进行“双十一”消费的更大原因是贪便宜和跟风,78.86%的学生认为东西便宜购买,39.11%是盲目跟风消费。购买回来的物品质量也没有保证,53.42%的学生认为“双十一”购买的产品勉强可以用,而真正将购买所得物品全部投入使用的不到50%,55.33%的学生并没有将购买所得全部用于实际使用,甚至有5.72%的学生几乎没有使用购买的物品,这就存在很大的浪费现象。即便如此还有62.32%的同学认为花在网络购物上的时间精力都是值得的,可见学生的观念存在一定问题。作为学生,其主要精力应该是学习,花太多的精力在网络购物上,势必影响学习和其他方面的成长。而网络铺天盖地的购物宣传让学生不断陷入陷阱之中,这也是我们开展此次调查并提出相应建议的最终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从而实现更好地发展。

三、大学生消费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当代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会出现上述几类问题与学生个人、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都存在关联,根据多年学生工作经验,我们分析认为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个心理不成熟,虚荣心强,攀比现象严重。

大学生处在一个特殊时期,心理尚未成熟,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攀比现象严重,消费成为了他们实现个人虚荣心的常用工具。如大学生为了攀比购买名牌、频繁更换电子通讯设备、经常性出入高级消费场所等等现象层出不穷,最终带来大量欠债等经济问题。

2.家庭经济观念存在错误引导。

我国的家长都十分看重孩子的学业,认为孩子只需要管好学习就可以,对孩子经济上的要求基本是只要能满足都给与满足。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错误的消费观念,没有认识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也不知道应当如何正确处理金钱与个人的关系,从而出现浪费、超前消费等行为。

3.社会舆论、媒体等社会导向存在一定偏差。

当今社会是开放式社会,言论呈多元化趋势,且由于网络媒体的增多和各类信息的大量涌现,难免出现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念和经济理念。大学生对信息的接收非常迅速,且多呈包容状态,缺乏严谨的判断,最终导致吸收了一些错误的消费观念。

4.学校教育缺乏专门的课程教育。

我国的教育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没有专门开设课程来强调树立正确消费观、金钱观的重要性,学校相关教育的缺失让学生在面对五光十色的消费品世界时缺少了一种选择的能力。

5.不良机构趁虚而入,错误引导大学生。

针对当代大学生消费需求大、购物欲望强但经济来源少,经常入不敷出的情况,大量不良贷款或金融机构、兼职中介等应运而生,“校园贷”“裸条贷”等词语频频出现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并不时成为社会新闻的头版头条,多地出现因无法偿还导致学生自杀或被杀等恶劣案例,成为大学教育以及学生生活中不可小觑的毒瘤。

6.现实消费水平变化过快,消费理念正在发生变化。

近几年社会发展迅速,消费水平上涨快,大众的消费理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贷款、分期付款、网络购物成为了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甚至有人依靠信用卡的相互借贷生活,这也必然使得我们的大学生消费理念和金钱观念发生改变。

四、针对上述问题给大学生消费提供建议及对策

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消费问题,我们认为应当提倡如下正确消费观:

1.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 勤俭节约,必要消费

5. 开源节流,艰苦奋斗

具体可以有以下对策:

1.学生可利用记账类APP等新型方式,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大学生的经济收入基本呈现固定状态,不论是来自家庭还是学生个人兼职所得,每个月的总量基本是可以预见的。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可以利用记账类APP等新型方式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每月合理的消费计划,在计划的指导下开展消费活动,并定时提醒检查个人消费情况,将有效减少学生无意识消费和过度消费的情况。

2.学校应当开设理财金融类通识课程,帮助学生学习科学的理财方法。

针对大学生理财意识薄弱等问题,学校应当将金融理财类课程作为通识课程在全校范围内供学生选择学习,也可经常性开展金融类、理财类、信贷类专业讲座或集中学习,让学生更加了解科学的理财方法和国家政府的金融信贷政策以及针对大学生的金融政策,从而减少学生陷入不良经济状况的可能性。

2. 全社会应当倡导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年青一代最容易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社会主流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存在偏差,必然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形成,从而改变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方式。所以为了从根源上减少大学生不理性消费等问题,全社会都应当践行理性消费原则,政府应当对各类宣传内容,尤其是网络媒体做好严格把关,以免误导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选择。只有全社会都具有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才能让大学生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顺畅。

五、总结

习总书記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一代的发展关系到国家与民族的兴衰,正确金钱观、消费观、价值观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是利己利家利国的大事。

参考文献:

[1]邓阳.90后大学生消费观念特点的调查与思考[J].校园心理,2009(3):166-168.

[2]陈瑜玲,黄学茭,黄海霞.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引[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9):366-367.

[3]段小伟,张春和.引导当代大学生理性消费之管见[J].学工视窗,2015(505):53-54.

[4]王天仁.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J].中国消费者报,2002(9).

[5]董立清.浅析马克思主义消费观[J].光明日报,2011(12).

作者简介:

沈晓文(1987—),女,汉族,云南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学院,学生专职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学生管理。

作者:沈晓文

上一篇:农村医疗制度法律审视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现场成本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