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四化”契合研究

2022-09-1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 注意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以下简称“四化”) 尤为迫切。

一、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化”的紧迫性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多元经济文化思潮的冲击

随着世界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 西方价值观念在各个领域全面渗透, 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和政府宏观调控局限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大学生对美好社会主义的完美想象。同时,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潮的滋生和蔓延也对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说教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灌输, 必然效果不佳。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发展阶段, 部分大学生涉世未深, 要占据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引领社会思潮, 必须切实有效的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能够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二)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受互联网络的影响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互联网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人一部智能手机, 随时随地网上互联。互联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能使大学生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网络信息, 收集学习资料, 认识社会, 了解世界形势。另一方面, 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和颓废、暴力的信息内容也通过网络渗透给大学生。甚至一些西方国家也利用网络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和意识形态。在海量信息的压迫和裹挟下, 传统的灌输式理论说服教育显得力不从心, 一些大学生丢掉了批判性思维和正统的价值观念, 沦为人云亦云的媒介附庸, 这也导致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获得强有力的媒介渠道的同时, 也面临着被多种意识形态混乱侵扰的危机。

(三) 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相契合的要求

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是“90后”, 他们被称为“三个一代”, 即“独生子女一代”、“网络一代”、“市场经济一代”。他们个性张扬, 在个人价值的选择上, 务实而又略显功利;他们个性独立, 崇尚自我, 既想获得别人的认同, 又不愿意牺牲个人利益;在长期的网络生活中, 他们愿意通过平等对话、互动沟通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 具有民主、平等、法治等现代意识, 但缺乏对民族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国情的全面把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相契合, 单一的理论说教已经不适合大学生的需要。应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

二、创新教育模式,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化”

培育和践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为达到实效, 需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情感需求, 通过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使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教育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教育, 需要将核心价值观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只有让广大学生认识到践行核心价值观是生活的需要, 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根本利益的实现, 它才能占领思想主阵地。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 普遍关心的问题一是学业, 二是就业。可以借鉴部分高校的做法, 为学生设立“道德积分账户” (包括拾金不昧、互帮互助、自愿服务、社会公益等方面) , 进行量化统计和认定, 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依据, 也可以提供给用人单位作为学生品行评定的参考依据。核心价值观的日常化教育应避免教育过程的“空对空”[2], 教育工作者要有大思政的格局, 无论是在课堂教育中, 还是日常和学生的基础过程中, 都要起到对学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老师首先要做到爱党爱国、关爱社会、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 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领会和接受核心价值观。针对高校出现的大学生论文抄袭、考试作弊、弄虚作假、目无尊长等诚信缺失和道德滑坡现象, 除了要进行说服教育外, 还应该出来相应的政策,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校规校级等制度建设中, 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意识,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教育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教育, 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分层次开展。大一学生处于懵懂热情认知阶段, 对大学事物充满新奇, 可以制定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行为规范, 通过规则或守则的形式引导大一新生践行核心价值观。同时, 大一学生接受过正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有一定的历史基础, 可以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 成立礼仪社团等形式重温传统文化精华, 进行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大二、大三年级的学生有很多相似性, 无就业压力, 学习生活相对比较安逸, 时间和精力都很充沛。这个阶段的大学生对自我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较高, 他们不再满足于课堂知识的汲取, 而是希望通过更广泛的渠道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从而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可以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 深入学习党史国情, 培养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和国际形势开展辩论赛, 开设实事沙龙, 邀请专家进校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念。大四年级的学生思想观念和心理发展基本成熟。他们视野开阔, 渴望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和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深入社区或企业, 切身感受时代变革;参观名胜古迹, 了解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参加志愿服务或公益劳动, 增强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象化教育

价值观念只有为人们所理解和掌握, 才易于、乐于被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应从理论说教形象化为学生的日常生活, 以身边的具体事例和典型事迹为指引,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社会的“大主题”事件转化为普通大学生的“小人物”生活实例, 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通过开展“诚信榜样在身边”、“感恩寄语传递”、“爱心互助模范”等各种形式的评选活动, 大力宣扬身边同学生活事件所蕴含的积极意义, 引导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用身边榜样人物的立场和观点来认识、处理问题, 进而修正自己的日常行为, 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教育

核心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校园生活,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它、领悟它。除了运用诸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党团组织活动以及政治学习活动等显性教育载体外, 更要注重运用生活中的隐形教育载体。[4]大学生部分行为准则和规范的制定可以广泛征求学生意见, 发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自觉准守行为规范,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同学之间通过讲述毕业生真挚的情感故事营造和谐、友善的生活氛围。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在重大纪念日, 在学校主干道、主建筑物上悬挂中国国旗,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爱国精神;在教学楼、学生公寓等主要生活区域张贴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标语;在宣传橱窗展示身边同学的榜样事迹, 并进行相应的表彰, 引导学生积极效仿, 使核心价值观入心。同时加大网络媒体的宣传力度, 建设好校园网、广播站、大屏幕等媒介, 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直接决定了社会发展方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高等教育, 需要高校紧密结合大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实际, 切实开展有效的教育方式与方法,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本工程[N].人民日报, 2014-02-26.

[2] 贾慧.高校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考察[J].科教文汇, 2016 (10) :8.

[3] 梁军, 沈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J].高教论坛, 2016 (3) :4.

[4] 张守龙, 徐生.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探析[J].陇东学院学报, 2017 (4) :130.

上一篇:开展教学对话弘扬人文精神——关于“语文教学是对话”命题的思考下一篇:基于区块链的网络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