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清真寺作为伊斯兰群众聚居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呈现伊斯兰教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体现着伊斯兰文明的优秀思想。洪水泉清真寺极具地域特色,整体包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集多元文化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从洪水泉清真寺独特的文化性入手,对其具有的重要价值做出客观的分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篇1:

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形制与艺术特质研究

[摘    要]清真寺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其形制与艺术特质都与伊斯兰教密不可分,体现出浓厚的阿拉伯建筑风格。同时,在伊斯兰教及清真寺建筑文化传输到我国后,又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发生碰撞,呈现出鲜明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而我国幅员辽阔,地域性特征显著,使得各地清真寺建筑都融入了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特质,晋北地区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且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制和艺术特质的具体表现,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对清真寺建筑产生的影响,为形成更具中国特色的,更加符合我国穆斯林宗教需求的清真寺建筑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修复方案。

[关键词]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形制;艺术特质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代表性建筑,是穆斯林进行叩拜祈祷的专门场所,清真寺建筑具有鲜明的宗教风格特征,主要特色建筑元素包括拱券、穹隆、门洞、几何造型表面装饰等。清真寺建筑一般都比较宏大,由很多承担不同宗教功能的大殿组成,除了穆斯林礼拜需要的主殿,清真寺往往还包含一系列附属建筑群,满足穆斯林的居住、沐浴、饮食等基本需求,前殿、主殿等主体建筑部分和附属建筑群共同组成清真寺建筑。我国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建筑的形制和艺术特质上体现出独有的地域特色,丰富了我国寺庙建筑的文化内涵体系,对其形制和艺术特质进行研究,对我国清真寺建筑乃至寺庙建筑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历史沿革

晋北地区即山西省北部,主要包括大同市、朔州市以及忻州市三地,晋北地区属于黄河流域,古代曾作为丝绸之路的临时通道,为多元文化碰撞和借鉴提供了地域上的优势。晋北乃至山西省的清真寺建筑是何时开始建造的呢?

据传唐朝时晋北地区的大同市就已经建起了大同清真寺,但没有可供考证的史料记载,不足以信服;北宋时期,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已经传入山西省,《宋会要·蕃夷七》中记载:“大食国使陆婆罗”,表明此时已经有伊斯兰教传入山西省。到了元代,中西交流十分频繁,很多西部穆斯林通过“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进入我国,其中就有很多人定居于现在的山西省北部地区,因此晋北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关于清真寺的记载,《元史》第二十九卷《泰定帝本纪》:“作礼拜寺于上都及大同路, 给钞四万锭”,表明此时大同地区的清真寺的建造已经得到了官方在经济上的支持和资助,因此可以认定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始建于元代。伊斯兰教在当地已经得到了重视和发展。明朝时,晋北清真寺得到了增建和修缮,有较为翔实的碑文记载为证,大同市的九楼巷清真寺有碑文记载:“大同礼拜寺,在城之西隅……”“我云,因于永乐中遂建寺于府西南隅”。而“遂建寺”在此时的意思不是增建、新建,而是指在原址上重新建造,表明此时大同的清真寺已经得到了重修。而此番重修对清真寺建筑的建筑风格做出了部分改变,融入了我国古代传统建筑文化特质,使大同的清真寺既保持了元代初建时的原有风格结构,体现出阿拉伯建筑的基本形制,同时又吸收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特征,从此晋北地区清真寺的建筑特征基本形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

二、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形制研究

清真寺建筑的形制主要是指在规划布局、地理方位、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特征,作为宗教建筑,晋北地区清真寺在这些方面的选择和表现上都与伊斯兰教的教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規划布局

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大多是新建或者是在原有基础上经历了多次的修缮形成的,在规划布局上更加科学合理。新建的一些清真寺考虑现实需要在规模上都比较大,而且往往会预留很大的一片空地,规划为广场,可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穆斯林群体的礼拜需求,在选址时也会尽量选在人口密度大,交通更为便利的地方。而对于一些保存下来的清真寺,由于很多穆斯林已经习惯了在这些寺庙做礼拜,不易变更清真寺的地址,晋北地区普遍的做法是对周围建筑进行搬迁,以扩大清真寺原有面积。例如大同市政府在2009年前后就将大同清真大寺附近的房屋进行了搬迁,为大同清真大寺增修了寺前广场、望月楼、清真寺大门等,不仅使历经千年的清真古寺保存下来,同时也做到了结合现实需求。在布局上,晋北清真寺沿袭了传统伊斯兰清真寺的整体布局,主要包括前抱厦(前廊)、主殿(礼拜殿)、后窑殿三大部分,主殿的面积是其中最大的,是穆斯林做礼拜的场所。礼拜大殿的左右两侧往往会修建一些配殿,增设沐浴、学习、休息等多项功能场所。此外晋北还有一些呈“回”字形分布的清真寺建筑,由寺庙大门、主殿以及一些附属建筑组成,再将一些功能性建筑布局在“回”字形中间,形成集中式的外部空间布局。

(二)建筑朝向

在朝向上,所有晋北地区清真教建筑都遵循一个唯一的原则,即面向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不仅仅是晋北的清真教建筑,包括全国的乃至全世界的清真教寺庙都是如此。对于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打破了传统的坐北朝南的朝向布局,由于麦加位于我国的西方,为了保证穆斯林礼拜时能够面向麦加,因此我国的清真寺都是坐西向东的。这种关于朝向的规定是由伊斯兰教义决定的,在伊斯兰的文化中,麦加不管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世界的中心,因此世界各地的清真寺由于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异,其朝向也都是各不相同的,但都位于以麦加为中心的圆圈上,这一特征保存几千年,虽然清真寺建筑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地区分布,其建筑风格都可能发生本土化的改变,但是以麦加为中心的朝向形制,保持下来,这正是伊斯兰教义最充分地表达和体现。

(三)体型和轮廓

传统的阿拉伯式清真寺建筑多呈现浑厚感和整体性,为了体现建筑体型的宏大、庄重多采用拱状结构,穹顶的设计增加了建筑的高耸感和威严感。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在融合了上述传统清真寺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吸收了我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和技巧,注重打造较为精致的小景观来增加清真寺的层次感,这就使得晋北清真寺在保持原有的坚实感的基础上,更具层次感,例如晋北的大同清真大寺按照我国传统建筑的方式将寺庙划分为三组主要的院落,这种多层次的空间组合模式,不仅符合我国传统审美倾向,更能增加清真寺建筑本身的神秘感。

(四)建筑材料

传统清真寺建筑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而清真寺的轮廓又以拱券为主,这给寺庙的建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砖石依然是很多西方国家建筑材料的首选。因此,我国最初建造的清真寺也都是用砖石建造的,我国很早就掌握了用砖石做拱券的技术,我国的赵州桥就是利用该项技术建造的造型十分优美的石拱桥,我国利用砖石建造清真寺不存在技术上的难题。但是我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是砖木,古人很喜欢用木材作为建筑原材料,而且我国古代也出过许多像鲁班这样技艺十分高超的木工,可以说我们利用砖木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因此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砖木为材料的清真寺建筑。例如晋北地区的清真大寺就喜欢在前殿中用木头做成雕花拱门,大同清真大寺中的邦克楼则是两层的阁楼,楼下以砖石为材料,二楼则用木头做成多层斗拱托起重檐歇山式顶楼。可见,砖木也已经成为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重要原材料。

(五)建筑内部装饰

清真寺的内部装饰手法也较为独特,与我国传统的装饰表现方法区别较大。我国素有将人物或动物画在墙壁上装饰墙面的传统,比如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里面的壁画多以人物为素材。但是清真寺的墙面上是不允许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的,因此主要以各种植物、几何图形等为装饰造型。清真寺建筑往往在规模上比较宏大,特别是会有很多的柱子,这些柱子都是用形态各异的植物造型、几何图案装饰的,工程量十分庞大且复杂。此外,还有一些清真寺会使用彩色的琉璃砖贴满所有表面,产生璀璨、富丽堂皇的效果,或者用石膏线做浮雕进行装饰。晋北地区的清真寺除了采取以上几种装饰方法,还会借鉴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表现手法,雕刻精美的小木作、石作和砖雕为装饰,使当前晋北地区的一些清真寺建筑成为中西合璧的具体体现。

三、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艺术特质分析

(一)建筑元素多元性特质

晋北清真寺的最大特色便是融合了多元文化元素,这是文化长期交流借鉴的产物,不仅有利于清真寺能够融入不同文化背景中去,也有利于各种文化元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我国古代主流文化思想是儒家文化,在清真寺传入我国晋北地区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的礼制思想在清真寺建筑风格上的反映便是增加了照壁、道门等空间要素,使清真寺建筑的庭院更加复杂,层次感突出。

此外,一些晋北清真寺在格局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布局,在内部装饰上将我国传统的彩绘、木雕、砖雕等技艺应用在清真寺的建造上,实现了不同种类的中国建筑元素之间的融合,同时实现了与外来的阿拉伯式建筑的融合,使其多元文化元素特質更加凸显。同时,晋北地区有部分蒙古、回、苗等少数民族的居民在此地生活,少数民族的一些文化元素也会对清真寺的建筑特征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建筑风格的相对稳定性特质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其总体风格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质,表现为一种文化在交流中能够保持相对的、特定期限的稳定性,晋北地区的清真寺建筑自元代始建,已经有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的时间里,它不断地与晋北地区特色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但是其基本的建筑形制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其在朝向上仍然是面向麦加,在轮廓上还是以拱券为主要特征,内部装饰上也不会出现人物或者动物图案,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清真寺所独有的艺术特质,在今天仍然深入人心,并没有在文化的交流发展中日渐式微或消亡,正是体现了清真寺建筑艺术文化所具有的稳定性特质。

(三)实用功能属性特质

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对于文化有一定的传播作用,随着清真寺建筑在全世界范围内拔地而起,伊斯兰教文化也传遍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清真寺内的经堂是伊斯兰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讲经堂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古代的私塾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通过宣讲的方式达到文化输出与输入的效果。对于建筑本身来说,它的文化功能则主要体现在对人们的耳濡目染上,建筑是一门会说话的艺术,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促使我们主动去了解它、学习它、走近它,从而实现文化的输出。

此外,清真寺建筑还具有塑造行为和价值观的功能。清真寺建筑是穆斯林思想观念的集中表达和精神寄托,清真寺建筑的外在的物质材料与宗教观念是相互融合的,宗教活动是对情绪的一种宣泄。通过忏悔、祈祷等宗教活动可以有效地发泄出心中的压抑情绪,从而心情舒畅,再次对生活充满向往和渴望,引导正面价值观念的树立,指导人的行为,实现实用属性功能,这是包括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在内的所有宗教场所都具备的特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穆斯林思想意识的转变,晋北地区清真寺建筑的阿拉伯建筑风格逐渐被增加,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力度减弱。但对于当下而言,与我国国情、文化特征相融合的清真寺建筑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穆斯林需求,可以形成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征的中国特色清真寺建筑,因此在对清真寺建筑进行保护发展过程中应当开辟新的思路,坚持基本的伊斯兰宗教文化元素,发展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的晋北清真寺建筑。这就要求,一方面要在选址、朝向、装饰等基本形制上遵循伊斯兰教教义,选址要在穆斯林相对聚居的区域,以满足穆斯林日常的礼拜需求;朝向上坚持以伊斯兰教圣地——麦加为中心,面向麦加;在内部装饰上坚持“认主独一”原则,禁止出现较为具象的图案,采用几何图案造型、阿拉伯经文等作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元素。另一方面,要突出中国建筑原则特质,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雕刻元素就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和清真寺建筑完美融合的佐证。此外,当前我国的建筑文化越来越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建筑材料也更加绿色环保,清真寺建筑也应当重视对新型材料的开发应用,从而使我国清真寺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相吻合。

参考文献:

[1] 李海.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6(4).

[2]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形制中的功能性因素探究 [J].全球化与伊斯兰,2006(1).

[3] 杨新新.黄河流域回族清真寺建筑形态发展研究[J].山西建筑,2015(10).

[4] 孙刚.浅谈中国清真寺建筑的建筑特色[J].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3).

[5] 房建昌,陈跟禄,王维墉.山西穆斯林与清真寺考[J].宁夏社会科学,1990(5).

[6] 刘志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 陈永根.清真寺建筑与清真寺功能的关联性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作者:刘儒通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篇2:

浅议洪水泉清真寺的文化独特性及其价值

摘 要:清真寺作为伊斯兰群众聚居区内的标志性建筑,呈现伊斯兰教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体现着伊斯兰文明的优秀思想。洪水泉清真寺极具地域特色,整体包容当地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集多元文化为一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本文从洪水泉清真寺独特的文化性入手,对其具有的重要价值做出客观的分析。

关键词:洪水泉;清真寺;文化;独特性;价值

清真寺汇聚着诸多伊斯兰教文化的精髓,在呈现着伊斯兰教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体现着伊斯兰文明包容、和谐、修善等思想;并在连接和推动各地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世界各地的诸多清真寺对于研究当地伊斯兰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洪水泉清真寺是位于青海省东部河湟地区核心地带的一座古代清真寺,内部建筑所呈现的装饰艺术的多元丰富体现了当地穆斯林在于其他民族融合过程中所历经的诸多经历,蕴含丰富的艺术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但又不失伊斯兰文化的主旨。该寺曾经在本地区具有独特的作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青海悠久的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我们仔细研究寺内建筑所依附的各类载体,其具有的独特的文化性除了具有装饰的艺术价值外,也可以体会在科学技术、民俗构成、社会政治等方面具有的特殊价值。

1 文化的独特性

此寺地处我国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和陆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平安县,该地区一度成为这几条古道上的重要要驿站,也是一个东、西方文化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储存库。可以说洪水泉清真寺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也是世界走进整个中国之路上的宗教、文化相互交融的重要历史产物;但该寺并不是简单的受东、西方艺术文化交融的影响,历史上平安地区曾有西戎、羌、氐、匈奴、鮮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多个古代族群在这里繁衍生息,使这里成了汉族、蒙古族、藏族和伊斯兰文化的交汇点,铸就了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该寺是在坚守自己固有的传统基础上,经过碰撞冲突,吸收交融,而铸就了夸越东、西时空;包容各民族文化,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清真寺艺术,客观上忠实呈现了当地伊斯兰艺术的发展,成为当时青海东部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具体代表,由于其聚集的场所功能也推动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此清真寺整体建筑、布局依照中国传统宫殿式结构建造、典型汉式园林布局,与我国早期清真寺建筑、布局形式有显著不同,是对我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完美借鉴的结果,寺中“通天柱”“天落伞”“二鬼挑担”以及梁柱、枋、门框、梁架、斗拱、藻井等建筑形式是典型的汉式构造,也是在文化交流中受中原文化影响的有力证据;彩绘、砖雕、木雕等装饰大多采用卷草和吉祥图案为内容的纹饰,尤其砖雕是该寺装饰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内容广泛,涉及宗教教义、社会生活、当地民俗以及其他民族思想对其影响等各个方面,“凤尾挑梁”“龙凤呈祥”老鼠偷葡萄”“麒麟伴苍松”等题材的砖雕均有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反映;从木雕上“暗八仙”“梅兰竹菊”“榴开百子”等图案,可见释道文化在这座伊斯兰宗教建筑中的融汇;寺内装饰的“吉祥八宝”“莲花瓣纹”“蝙蝠纹”“万字不断头”等图案,以及大殿殿脊正中竖立的三只彩塑琉璃砖雕宝瓶都是藏传佛教中常出现的图案样式,使整个寺院显得巍然丽,这些元素的出现足可以证明本地穆斯林和藏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寺中频繁出现的几何纹、植物纹和阿拉伯文字纹等则是在阿拉伯装饰的基本元素。以上这些足以证明此清真寺建筑艺术呈现出绚丽多彩的特点及内在文化的多样性。

2 文化的价值

洪水泉清真寺的历史文化,可以说是当地穆斯林人民自强不息的发展中与其他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的历史缩影;是一部当地穆斯林文化形成、巩固、发展的盛衰史;也是青海这个多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青海文化史的见证;更是陆路丝绸之路南道兴衰及我国古代对外开放、东西文明友好进程中的交流史。因此该寺的历史、文化独特、厚重、精深,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2.1 交流价值

陆路丝绸之路是两千年前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唯一的陆上交通要道,然“青海道”是这条路上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自古就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南道”,在漫长的岁月中无数东、西方文明通过这条古道碰撞、交流、融合。伊斯兰文化同样也经过这里在我国迅速发展,不但丰富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也影响了青海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许多东方文化通过此地传播到西方,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播也影响了西方一些地区的文化发展。所以该寺内在具有的文化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形成的,对世界文化的交流、传播、形成等具有重要的交流价值。

2.2 融合价值

历史上,该寺所在的地区及周边地区聚居着多个民族,使本地区逐渐出现各民族与各种宗教文化和谐共存,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影响、成长,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圈”,这必定成为影响该寺文化形成的重要因素。成就了该寺艺术文化对其他民族宗教文化的吸收、借鉴,因此呈现出各种艺术风格,如有典型的阿拉伯艺术风格、明显的藏传佛教艺术和中原艺术风格和独特的青海河湟民间民族艺术风格,这种对外来艺术文化的消化与吸收过程,为洪水泉清真寺的艺术注入了生机,并为其文化增添了生命力。这让洪水泉清真寺的诸多艺术文化中存留了许多兄弟民族的悠久文化历史。

2.3 宗教历史价值

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据《甘宁青史略》记载,伊斯兰教于唐天宝年由西域传入;在以后的每一时期,伊斯兰教都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同青海地区的儒家、道教、佛教等交会发展,成为当地流传的主要宗教之一;并逐步形成伊斯兰教中将儒家修身养性、释道清新修炼、超脱尘世等内容紧急联系的具有青海地域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在此过程中,伊斯兰教不光受其他宗教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影响当地其他宗教文化的发展,体现了宗教与审美结合的特性,对青海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这种多种宗教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下该寺作为青海东部河湟谷地重要的清真寺,受宗教教义的影响,具有鲜明的青海地域性伊斯兰特色,成为宗教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具有独特的宗教价值。

2.4 艺术价值

艺术是伴随人类文化而生,也是一个民族的内在精髓最好的体现。洪水泉清真寺不同于传统阿拉伯式的清真寺,整体为中国古代宫殿式建筑,寺院内部建筑、木雕、砖雕、彩绘、书法等等,具有强烈的东方审美意蕴;从这些艺术载体的题材、型制等方面,可以看出该寺在受当地少数民族艺术影响下,形成的独特审美意识;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崇高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对现实生活真实性理解和人生价值的肯定,具有较高审美价值……从而给人带来持久的艺术美丽和美的享受。[1]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历史文化遗产不断惨遭破坏的情况下,该寺内在的艺术价值,无论是当时那个时代,还是现在这个时期,亦或是对后世而言,都应该是宗教艺术创作的典范,更是西北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2.5 道德教化价值

不同時代和不同宗教所秉承的道德标准是不尽相同的,在伊斯兰教中将“天道五功”与“人道五典”作为基本教义的两大类相提并论,[2]五典者,即夫妻互敬、兄弟互爱、父慈子孝、忠于君主、朋友忠信五大人伦规范。这些就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与道德行为的善恶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了道德要素成为宗教教义、教规的重要尺标,要求每个穆斯林若想实现理想境界,就必须先使个人的道德尽量完备。从该寺内部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装饰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初建该寺时,设计者将道德教化功能完美的与寺院建筑相结合的诸多装饰题材都具有意味深长的象征意义和教化功能,而这种象征性的诠释。基于对伊斯兰教义的透彻了解和对全体穆斯林思想行为的引领,也使得洪水泉清真寺在历史中默默地担负着自己独特的道德教化价值。

宗教文化在社会发展与哲学、道德、艺术、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纵观我国伊斯兰艺术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融会穆斯林固有艺术文化的发展过程。因此,洪水泉清真寺作为我国传统清真寺中具有明显地域性代表的一座寺院,正如林耀华先生所说:“文化是人们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过程中所创作出来的一切财富,”[3]那么,洪水泉清真寺文化也是留给我们的,价值巨大的物质、精神财富,使我们研究广大青海穆斯林生产技能、社会经验、知识构成、风俗习惯的重要源泉。

参考文献:

[1] 张育英.谈宗教与艺术的关系[J].社会科学战线,1999(1).

[2] 刘智.天方典礼[M].

[3] 林耀华.民族学通论[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372.

[4] 刘致平.中国伊斯兰教建筑[M].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5] 张碧波,等.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

[6] 秦惠彬.伊斯兰文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 陈育宁,汤晓芳.回族古代宗教建筑的文化艺术特征[J].西北民族研究,2007(4).

作者:李懿

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 篇3:

试析上海清真寺“以寺养寺”的经济功能及其影响

[摘 要]伊斯兰教历史悠久,作为伊斯兰教传播思想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在伊斯兰教发展史上有着独特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清真寺经济与其他宗教经济一样,对于伊斯兰教来说是个需要重视的问题。“以寺养寺”是清真寺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也是现在多数清真寺所采用的经济政策。本文主要通过上海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的具体实施,浅析上海清真寺“以寺养寺”的经济功能、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清真寺经济的影响以及它给我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清真寺;经济功能;小桃园;以寺养寺

绪言

随着时代发展,清真寺的社会功能也逐步的多元化。学术界对清真寺的研究成果也可称得上硕果累累,据统计,截至2005年,近50年来(1949-2005年),仅在《中国穆斯林》刊物上发表的有关清真寺文章约200多篇。有关著作和论文大多还限于对中国清真寺的概括梳理,偏重于清真寺的历史概况(沿革)、建筑特点、文化特色(主要是碑刻、匾额和楹联)的介绍。[1]例如:刘致平主编《中国伊斯兰教建筑》、谭全万的《清真寺社会功能初探》等。对清真寺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很少深究清真寺的经济功能,而清真寺的经济功能在整个伊斯兰教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牵动整个清真寺,甚至伊斯兰教运作的关键。所以,本文从其中一点——“以寺养寺”的经济来源分析上海清真寺的经济功能及其影响。

一、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概述

小桃园清真寺坐落于上海市河南路复兴东路交叉口。从1842年上海辟为商埠后,越来越多的穆斯林开始来上海定居。相传寺院附近,原有一座小型花园,小桃园之名被沿袭下来,用作街名。人们为了使清真寺名称不想混淆,就把这座清真西寺称为寺称为小桃园清真寺。[2]虽然身处人流较大的小城厢,但是却一点都掩盖不了小桃园清真寺的色彩,从远处天桥望去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它的远景。上海小桃园清真寺主体建筑是典型的西亚-伊斯兰建筑风格。小桃园清真寺是附带女寺,寺门是黑色的拱形花格铁门,很大很高。清真女寺的门较之偏小。清真寺庭院的西面是礼拜大殿,每个门口分别有一个乜贴箱供穆斯林捐助。据调查,礼拜大殿面积5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同时礼拜。殿有两层,底层是正殿,第二层是二殿。门梁上挂着“显扬正教”的匾额。庭院的东面是三层楼房,二、三层是小桃园清真寺寺史室、文物展室、《古兰经》展示室,底层是讲经堂。而庭院的南面有教长室、外宾接待室及沐浴室等。

二、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具体措施分析

20世纪初,穆斯林已经在珠宝、玉器、古玩、毛笔出口、清真饮食餐馆、牛羊鸡鸭屠宰加工等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并有能力兴办一些宗教文化事业,进而“以寺养寺”的政策开始普及。小桃园清真寺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是个回民,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作为哈吉——伊斯兰教相对德高望重的地位称谓,他很欢迎年轻人前去学习。让人感叹的是,已经建立了那么久的小桃园清真寺竟然加上阿訇只有8个工作人员,最低工资也只有五六百块钱,而作为整个清真寺的管理层主任,一个月也只有1050元,工作人员收入都是非常低的。然而,主任却要做好整个清真寺的支出分配工作。根据对主任的采访得知,小桃园清真寺的经济来源主要有:

1、穆斯林的捐助

寺内一共有5个乜贴箱,每周工作人员会收集一次乜贴箱里穆斯林的捐助,一个礼拜平均大约有2000到3000左右,一个月最多10000元左右。而穆斯林的捐助都是出于自愿的,按自己的能力来奉献。

2、官方的捐助

根据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的叙述,在每年清真寺举行开斋节等伊斯兰宗教活动和节日时,上海伊斯兰教协会会适时的给予捐助,一次大约1000到2000,按照真个清真寺的开销来看,我认为并不是很多。但是一般情况下,主任并不會去主动向上级申请拨款,主要还是靠清真寺所有人员自己的勤俭来均衡开支。而说到这次世博会的时候,主任说道上海伊斯兰教协会捐赠了1000万元对小桃园清真寺进行了翻修,使它的外观更干净、神圣,做好各种接待外宾的工作。这对清真寺来说是个很大的帮助。

3、“以寺养寺”具体措施

说到“以寺养寺”的具体措施,严格来说,小桃园清真寺并不是发展的很好,只有门口的一个小卖部是作为出售一些穆斯林的帽子和伊斯兰教的饰品来实现,但是收入是很有限的。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说:“由于需要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清真寺里的工作人员也在尽可能的想办法,想自食其力,用自己所拥有的土地和物品来开发出支持寺内经济的措施。”据了解,主任正在申请将寺门口的柜台出租给商人做冬虫夏草的生意,这样可以提高寺内的收入。另外,由于主任也已经年近70了,所以觉得如果实在情势不好,就申请将自己的办公室出租给一些穆斯林或者民族协会的人作为办公用途。可见,小桃园清真寺的“以寺养寺”正处于发展阶段,并未成熟。

4、一些信徒的帮助

从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那里还了解到,有很多周围的伊斯兰教信徒和百姓会主动来问他清真寺是不是缺生活上的物质用品,过节时有时候还会送西瓜等来表示心意。穆斯林的经济状况是两极分化的,所以有的比较富裕的穆斯林在得知寺里的办公室尚缺空调时就捐一台空调,说是“捐”,我更想把它称作是一种奉献。不仅如此,小桃园清真寺还有一个专有的厨房,用来解决穆斯林和工作人员的一顿午餐,这样不但做到节俭,也避免了穆斯林找清真餐馆的麻烦,而厨师也不是另外花钱去请的,而是四五十岁的穆斯林妇女免费的来帮忙。

在了解小桃园清真寺的这些经济情况和平时的运作后,我突然很感慨,不管是贫是富,穆斯林都过的很快乐,绝不自艾自抑,相反地,他们用自己辛勤劳动去充实着的生活。

三、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实际操作中的障碍及对清真寺经济的影响

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发展还不够完善,需要更多的时间构建“以寺养寺”的经济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最大的障碍是没有足够的产业去使他们有能力去发展自己的经济,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这还需要政府和上海伊斯兰教协会的更进一步的支持和关心来实现。比如,在清真寺周围的一些店铺可以让清真寺的管理人员或者穆斯林进行一些小生意,或者在寺内继续举办学校,既可以育人又能成为另一笔可观的清真寺经济收入。

另外,在参观小桃园清真寺以后我发现,寺内的运作很稳定,可是普遍的工作人员的年龄都已经挺大了。主任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也说到“我已经年近70,虽然身体也算健康,但是已经没有太大的精力了,十分紧缺的是年轻一代的接班人。”就这两点很大的不足造成了现在小桃园清真寺“以寺养寺”经济政策无法贯彻的现状,亟待各方面的支持和解决。

从经济功能来看,“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不仅可以解决清真寺的寺内开销问题,也可以减轻穆斯林的经济负担,对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来说,起到的是一定的促进作用。首先,“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所带动的清真寺经济对穆斯林自己去经营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并且提供了穆斯林们就业的更多机会。就如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主任所说的,许多穆斯林会自己开清真拉面店来维持生活并且捐助清真寺。再者,促进了“环寺”周边地区经济和民族经济的发展。在新疆喀什市中心,矗立着全国最大的清真寺——艾提卡尔大寺,离寺不远便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穆斯林“巴扎”(集市),浓厚的宗教气氛与活跃的市场竞相并存,这也是穆斯林地区市场建设的一个特点。由于这些经济由“环寺”而展开,穆斯林经营者大多受宗教影响,主张诚信经营,受到穆斯林群众和其他民族的好评。[3]

就小桃园清真寺个案来说,我认为虽然它的“以寺养寺”的政策并没有贯彻的很彻底,但是现在已经在尽力来申请产业去做到“以寺养寺”,就上述两个“以寺养寺”所带来的普遍的积极影响来说,对小桃园这个很有代表性的上海清真寺是起到巩固它原先陈旧的经济体系的作用,不仅如此,只要“以寺养寺”一点点的发展起来,小桃园清真寺可以更自如的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比如:招聘更多的阿訇来对穆斯林的思想进行更现代化的传教,让他们有更好的学习;让清真寺的寺内需求有更多的宽余空间,不用过的很拮据等等。

结语

上海小桃园清真寺在近些年里得到各种荣誉称号:文明宗教场所、连续几年的优秀清真寺殊荣等等。在这些鼓励和表彰后,作为清真寺的负责人,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主任认为他应该为此而更好的发展好清真寺的作用。他说:“贫穷并不是我们的选择,而富裕也不是我们的追求,我们向往的是两世同乐。”可见,他们的心态是很平和的,没有功利心和虚荣心。可以说,虽然在“以寺养寺”并不完善的现在,但清真寺的负责人和各个工作人员,包括以寺为家的众多穆斯林都靠着坚不可摧的宗教信仰和乐观精神快乐的活着。

整个清真寺很宁静、很和谐,透露出的是穆斯林对和平、团结的向往。在访问的最后,哈吉·达吾德·伍进德主任跟我们说道希望社会外界更多的是记得他们的精神,我想穆斯林的这种精神是以后在发展“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思想基础,也只有共同的目标以及虔诚的心,才能一起努力使清真寺的经济功能更庞大,走上现代化的道路。在全球化进程中,清真寺不但起着传播宗教思想的作用,在“以寺养寺”的经济政策全面普及的以后,清真寺的发展可以更稳定,也更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谐,因此,清真寺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将来对伊斯兰教的经济发展功能,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罗莉:《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的现实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

[2]金宏伟:《春风秋雨九十年——记上海小桃园清真寺》,《中国宗教》,2007年。

[3]金幼云:《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沿革》,《中国宗教》,2002年。

[4]马平:《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济结构分析》,《回族研究》,1992年。

[5]苏雪,刘锦:《中国清真寺社会功能的历史演变》,《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9年。

[6]谭全万:《清真寺社会功能初探》,中广网。http://www.cnr.cn/xjfw/mzzj/201003/t20100304_506100636.html,2010年。

注释:

(1)魏寒梅,罗欣,马海陆.《试论中国清真寺的研究现状》.《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2)金幼云:《上海小桃園清真寺沿革》,《中国宗教》,2002年第1期。

(3)罗莉:《我国伊斯兰教清真寺经济的现实分析》,《宁夏社会科学》,2004年11月第6期。

作者:邬晓敏

上一篇:思想文化界分析论文下一篇:风险及防范浅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