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文化分析论文

2022-04-17

摘要:山寨文化是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社会观念和舆论自由逐渐开放、文化趋于多元化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大众文化,依靠逐步完善的大众传播渠道实现广泛传播的文化。它具有形式上多样化、源头上多元化、主体上大众化、功能上娱乐化等一般大众文化的特点,其自身也具备模仿性、创新性、娱乐性等鲜明特点。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山寨文化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寨文化分析论文 篇1:

山寨现象传播的文化背景分析

摘要:近几年由山寨手机引发的山寨现象通过互联网的平台迅速蔓延开来,山寨文化不仅仅是代表文化平民化的积极符号,也滋生着文化的非理性基因。“山寨”刮起的这股风暴至今丝毫没有冷却的迹象,而是愈刮愈烈。对于影响力如此之大的新生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对其做出理性的分析,并且净化山寨文化。

关键词:山寨文化 精英文化 消费主义 后现代主义

近年来,各式各样的山寨现象层出不穷、摧城拔寨,形成了一道颇有意思的风景线,致使山寨文化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根植我们的生活,对长期占据话语权的精英文化发起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对主流文化进行了遏制和调侃。山寨彻底红了,尽管顶着“剽窃”的恶名,却无法掩饰它的走红程度。当“山寨”成了模仿的代名词,各种模仿行为也纷纷被冠以“山寨”之名,当山寨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现象之后,山寨文化也就应运而生。山寨文化一路被哄炒起来,且不断地蔓延其在生活中的落脚领域,令人不能小觑。如今的“山寨”,已俨然发展为市场经济现实下一支野蛮生长的文化异军。仔细审视“山寨热”的流行会发现与其传播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解读山寨文化

“山寨”一词,古已有之。山寨者,山上的寨子也。良民草民所居住的山寨,是某种群体集体居住的建筑群而已。但山寨的含义后来有了特殊的社会意义,比如《水浒》里的梁山泊,便是山寨。在这个意义上,山寨是与庙堂、官府对应的地方。山寨既可以奉行“聚义堂”的原则,与官府对抗;也可改行“忠义堂”的新路,接受招安,与官府合作。从这点看山寨被赋予了新的理念。

山寨文化总是被大众与“非正统”、“无知识产权”、“占据山头自立为王”、“小作坊”等词语相联系,我们所说的山寨产品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具体的商品,比如山寨手机等;另一种是文化和精神产品,比如《百家讲坛》、春晚等。还有一种分法:以营利为目的和不以营利为目的。比如,有的人搞“山寨版《百家讲坛》”、“山寨版《功夫熊猫》”,并在网上传播,制作者纯粹就是为了娱乐,或者满足一下自己的表现欲、表演欲。我们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和阶层、职业群体、年龄群体、方言地域群体、宗教群体、民族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平民文化,即山寨文化。

文化背景分析

生长土壤:后现代主义的勃兴、平民主义的创造力与社会控制的弱化。如果说新媒体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传播载体,那么后现代主义的勃兴则为山寨文化的流行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从形式上讲,后现代主义是一股源自现代主义但又反叛现代主义的思潮,它与现代主义之间是一种既继承又反叛的关系;从内容上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源于工业文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的思考与回答,是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的批判与解构。

进入Web2.0时代后,传播进入了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时代,这些造成了新媒体环境中议程设置的主体,议程设置机制和方式乃至议程设置效果强度发生了变化,现如今网络媒介开放式的特征造就了社会个体以建构自有文化去抵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达其阶层意识。如果说前网络时代、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显得格格不入,都沿着各自轨迹独自前行,那么具有后现代的风格和解构特征的文化形态的山寨文化的出现则荡平了两者之间的界定,以至于让我们见证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流行文化在网络上展开一场激烈的话语权争夺战。

我们说后现代主义强调批判和解构,那么平民主义思想则是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强调个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实成就和生存快乐,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妥协性,它的行为方法的特征是改良。网络中形形色色的山寨版本充斥于目,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形式去改良主流文化,甚至是恶搞主流文化,在意识形态上不断地迎合普通民众的意识形态的手段,来呼唤主流文化的关注,挑衅主流文化的权威。

山寨风暴不断兴起的另一土壤则是社会控制的弱化,主要表现在:第一,身份控制的不断弱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性分层向“经济型”分层转轨,社会身份对公民的控制作用也逐渐弱化。伴随经济地位的上升,一部分民众甚至一夜暴富,使得整个社会风气不再崇拜权威。第二,思想文化控制的弱化。思想上的开放和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导致公民对社会意义的失落和信仰危机,人们想用思想感情宣泄的方式对主流的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重构。

发展契机:“咱们草根有力量”。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必定有其社会根源。山寨现象的出现,实际上是社会差异引发的草根阶层的躁动。有人将这种躁动称之为“非暴力抵抗文化霸权”。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草根实力。精英文化的权威文化压抑造成了平民文化的厚积薄发,由于文化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平等,借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种种不良现象特别是官场腐败的痛恨,从而表达出自己对公序良俗的渴望和对乌托邦式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间,充满了调侃式的、极具幽默感的方式、语言和感情,反映了民众通过平和的方式和手段表达渴望变革的善良情怀,这种样式不断促使山寨文化以多样媒介形式充斥市场。文化地位和话语权的不平等,迫使草根阶层唯有通过山寨影视、山寨晚会等草根方式来获得表现的机会。例如韩江雪的“山寨版《百家讲坛》”、蜀山少侠的“山寨版《红楼梦》、老孟举办“CCSTV山寨春晚”,就是草根反抗主流、挑战权威的一种躁动。《百家讲坛》说来说去是一个“名家讲坛”,从不给草根提供表达思想的渠道。韩江雪在博客上说,他曾有过三顾央视被拒的经历,所以才决定自己拍了一个讲述《靖康耻》的视频。他的山寨版《百家讲坛》,发布到新浪和搜狐上之后,仅仅一个多月时间,就获得了近40万次点击量。因此,韩江雪在博客里宣称“咱们草根有力量”。

其二,山寨文化打破了长期以来所谓的精英对文化的垄断。一直以来精英文化被大家认为“阳春白雪”,而山寨文化则被认为是“下里巴人”。“大众文化”是民族文化最深厚的基础,是最本真的“文化文本”,是民族文化的根源。没有了普通大众的世俗生活,人类文化就将失去生命力的源泉。山寨文化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文化格局,实现了文化的大众化,扩大了文化的受众和传播空间,贴近了文化与大众心理和感情的介入,并且使得文化转入了民主化和多元化的轨道,陈力丹就提到:“我们公众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有机会、有时间、有能力关注自己的生存质量、追求生活的快乐和情感宣泄。新一代人不会像他们前辈那样习惯于压抑欲望和感情,他们注重现实的娱乐和消遣,轻松表达即时感情。”

同时山寨文化绝不仅仅是造假之风和模仿之风的随意结合,而是以“模仿”的方式来调侃那些自认为是主流权威的东西,以“模仿”来宣示自己的存在和不同。它体现的是最草根的小人物的心声,也是社会在一定条件下的必然产物。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2000多年以来,我国在文化上一直处于一种类似于文化独裁的极端,“文化大革命”更是达到了文化垄断的顶峰。面对日益加速的生活节奏及升学、就业、工作、买房等各种压力,人们渴望娱乐心情,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而贴近生活的山寨文化富含草根精神,契合了当下大众文化的勃兴,其具有的反权威、反垄断、反精英平民化特征为更多的民众所接受和认同。

其三,从中国大众的消费心理角度出发,“山寨”使得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找到一个与之对应的市场。

高科技行业和垄断行业的暴利手段积久成习,民众开始负荷不了,那么山寨商品例如手机产品,往往整合了很多不同优质品牌的长处,再根据草根平民阶层的需求,增加新的功能,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产品。“山寨”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恰恰说明了竞争多元性的合理性。当某种技术壁垒随着时间以及技术普及被突破后,垄断便千疮百孔不攻自破,价格自然回归合理,这种合理催生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山寨产品的优势在于较高的性价比,并折射出经济多元化的现象;山寨产品仍难免给人侵权、劣质和恶搞的印象,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的无序和市场的混乱。山寨产品打破了我们国家的产品总是要从上层阶级才能流入中产阶级甚至下层阶级的消费链,山寨形式摇身变成了匡正暴利行业的力量。

其四,互联网推波助澜。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互联网事业有着数量上的优势,互联网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日益发达和普及的互联网络和手机,为山寨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传播载体。截至目前,我国拥有2.89亿网民和287.8万个网站,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生活中不可脱离的一部分。通过调查发现山寨现象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被调查者中有57%的人是通过互联网了解“山寨”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通过日常朋友讨论,占24%,而普通媒体的传播功能很弱,仅占4%。山寨现象其实是民间诉求的一种表达,根源在于我们目前的民间诉求出口太小,存在少数的垄断话语权以及垄断行为,而网络的信息传递迅速,信息容量大,覆盖面广,使得原来如星火的“山寨”一夜之间便成燎原之势,演变成一种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

生存情境:山寨文化与主流文化此消彼长。人类的文化发展史就是一种山寨文化蓬勃兴起的过程,《诗经》古诗、乐府诗歌,都可以算作山寨文化,它们最初都是诞生于民间,属于自发形成,后来才由政府采集、文人加工,从而成为经典流传下来,甚至可以推论,宋词、元曲这些文化经典,由于词牌、曲牌的曲调都来自民间,可以说这些经典文化也都是从山寨文化起家。从这个角度看山寨文化和经典文化是相辅相成的。山寨文化说到底是一种消解主流的文化,是草民对垒权威的文化,但是主流与非主流之间、权威与草根之间并不总是对立的,而是在不断磨合和消长。在这个磨合过程中,有些山寨文化会被主流文化“招安”,有些则将自行消亡。比如山寨手机,有些山寨工厂做大后会走上品牌之路,有些可能会在竞争中倒闭。而山寨影视、山寨晚会也一样,有些会融合到主流文化中去,有些则是昙花一现。不过,旧的山寨文化被“招安”或者消亡之后,又会有新的山寨文化出现。只要社会差异依然存在,山寨文化就可能经久不衰。而山寨文化反哺传统媒体的趋势已经来临,山寨文化的亲民性使得民众开始去反向认知他们所不熟悉的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山寨文化作为平民的积极符号与主流文化不断地发生摩擦,山寨文化颠覆了文化属于精英的错误观念,使得平民百姓开始具备了话语权。

结语

任何社会和国家中都存在着主文化和多种多样的亚文化,主文化是指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或主体地位的文化,是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文化形态;亚文化是以主文化为参照的同一共生环境中的不同文化类型,是社会中辅助的、次要的、边缘的文化。“山寨”是文化民间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形态,并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同时山寨文化补充了文化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精英文化造成的长期文化压抑孕育了山寨文化,并通过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迅速传播,“山寨”一词正在为多数人所知并成为平民文化的代言人,山寨文化的主体应该慢慢地减少模仿的成分,加大创新的成分,并最终脱离模仿的躯壳,把山寨文化真正地打造成创新的文化。山寨的迅速蹿红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狂欢,而狂欢的尺度是很难把握的,山寨过头可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山寨”正在迅速演化为一个泛文化概念,所谓无处不山寨,它的内涵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其危险的另一面正在浮现出来,譬如山寨药品的出现,就是个明显的信号,应该引起整个社会的警觉。那么山寨的出路在哪儿?那就是规范、净化山寨文化,告别低俗和肤浅,发挥自主创新,在正确的引导和监督之下,让山寨文化走出山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孙英春:《大众文化:全球传播的范式》,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黄柏青:《“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新闻传播系2009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作者:朱明明

山寨文化分析论文 篇2:

山寨文化的发展现状研究

摘要:山寨文化是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社会观念和舆论自由逐渐开放、文化趋于多元化这样的大环境下产生的一种大众文化,依靠逐步完善的大众传播渠道实现广泛传播的文化。它具有形式上多样化、源头上多元化、主体上大众化、功能上娱乐化等一般大众文化的特点,其自身也具备模仿性、创新性、娱乐性等鲜明特点。本文主要探究的是经过这几年来的发展,山寨文化传播已有的成果以及产生的新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该文化现象并且引导其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山寨文化 传播 草根群体 精英群体

一、引言

我国“山寨现象”从经济领域萌芽,之后逐渐蔓延至文化领域,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寨文化”。随着山寨文化的广泛传播,“山寨”一词的意义也逐渐发生转变。现在人们有一个普遍的偏见,就是容易把所有不好的、不成功的、令人反感的、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模仿全都归到“山寨”头上,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山寨作品和其他所有作品一样,都有优劣之分,但是我们不能片面地夸大劣等作品的负面因素,以至于把“山寨”的内涵延伸为所有劣等模仿甚至是盗版的代名词。

有的时候“山寨”只是一个新生事物的初级阶段,随着它的逐渐成长,它会创造出自身的特色,这种山寨的正当的模仿与创新,是值得鼓励的。在批判山寨文化传播过程中带来的抄袭、侵权等问题时,我们应当看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难以避免一些消极因素,抄袭不是构成山寨文化的主体,我们不能将山寨文化一棍子打死。

本文研究的“山寨”,不属于技术产品、经济行为的范畴,只是文化范畴,这种山寨文化表达了生存在文化结构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民众的模仿和创新活动。

二、人们对山寨文化的不同认识

山寨文化自产生以来便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由于山寨现象的火爆,对山寨文化的看法也在社会各界闹得沸沸扬扬。

反对山寨文化的一方,普遍认为山寨文化就是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山寨文化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是以文化的名义盗取他人的知识产权的非法行为。他们眼中的山寨文化,只不过是骨子里是缺乏创造和自信的一种表现,是“造假”的延续,属于一种文化的倒退。山寨文化的反对者们,基本都有一个共识:宽容山寨文化,就是扼杀创新思维,更给无良的侵权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造成文化秩序的混乱,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对社会文化发展造成损害。

支持山寨文化的一方却认为模仿、借鉴、创新之间本身就有着微妙的联系,好的模仿可以发展为创新和超越,只有那些不好的模仿才是复制、剽窃和侵权,山寨文化有其进步的因素,没必要扼杀山寨文化。如今山寨文化的模仿五花八门形态各异,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

2009年3月6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山寨文化创作的有价值的、好的东西,应该纳入保护的范围之内。”2009年2月4号,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在开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时,对记者谈到“山寨”时说:“国家领导人也对此表示了高度关注……如果从知识产权保护这个角度来说,这个词还是负面性质多一些。” 2010年11月30日,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山寨机’也好、其他产品也好,是属于模仿,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生产‘山寨产品’,就对这个企业或者对这种产品说Yes或者No,因为模仿也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发展。”

总结一下各方对山寨的看法,大多是集中在对山寨文化定义的界定、知识产权方面的争议、草根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影响、山寨是否值得支持等方面。但是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年山寨文化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当中,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要想进一步具体分析,就要先厘清山寨文化产生的原因以及它的内涵特点。

三、山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山寨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分化、社会观念和舆论自由渐趋开放这样的大环境下的文化,依靠逐步完善的大众传播渠道实现广泛传播的文化。作为大众文化,它具有形式上多样化、源头上多元化、主体上大众化、功能上娱乐化等一般大众文化的特点,其自身也具备复制性、模仿性、快速化等特点。

山寨文化具有其鲜明的特点,一是模仿,二是创新,三是娱乐。山寨文化是与纯原创相对的文化,它的存在无法脱离现有的文化成品,其主要形式就是以主流文化为对象进行模仿。不带模仿的山寨文化就不是真正的山寨文化。但是模仿只是山寨文化的初级阶段,模仿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创新,只有创新才是山寨文化不断走下去的源泉和动力。另外,作为大众文化,山寨文化当然具有其娱乐性,它对缓解压力,中和紧张的社会环境有着积极影响。

四、山寨文化产生发展的原因

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社会原因,山寨文化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典型的大众文化,山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山寨文化的产生植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群众的思想更加开放,话语权有所扩大,普通民众不再需要完全服从文化权威,而是在意图颠覆主流文化权威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己的话语权。这使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开始营造出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格局,山寨文化则是从中衍生出的一种多元文化产物。另一方面,进入信息社会后,人们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对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政治立场、道德观念等诸多方面有广泛影响力,站在主流文化对立面的大众文化普及度越来越高,大众传播环境逐渐形成,给山寨文化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优质土壤。

第二,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给山寨文化提供更宽广便捷的传播渠道。网络传播在山寨文化的兴起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这种传播媒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有利于大量信息的迅捷传播,诸多山寨现象的传播都发起于网络、一夜之间家喻户晓;网络传播的低门槛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比如利用微博、视频网站等平台;网络传播的互动特性让网民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加方便;网络中形成的虚拟共同体具有强大感染力,吸引着更多人接受、生产和传播山寨文化;网络的匿名性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也鼓励了人们自由言论,有利于山寨文化的传播,不过,这也给许多打法律擦边球的山寨现象传播者提供了便利。

第三,山寨文化的具体内容本身具备广泛传播的要素。虽然山寨文化的传播内容一度被指责浅薄化、低俗化、煽情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娱乐作用的确为减轻社会压力、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一定作用,大众传播也被形象地喻为“社会的排气阀”,为人们调剂紧张的生活。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是大众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山寨文化现象的产生源于处于社会底层的草根阶级想要表达自己观点,这就容易引起广大民众的共鸣,被大众接受和喜爱。又由于山寨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模仿,它所依附的模仿对象在此之前已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当原版事物和山寨仿品放在一起时往往容易产生鲜明的对比,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符号刺激,加深了人们对它的印象。另外,在模仿的基础上,山寨事物必定会加以创新或改造,这种扭曲的形象再现比塑造一个全新的符号形象更能“打动人心”,而且这种创新层面丰富,包括技术创新、外观创新、工艺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等,能很好地满足人们追求全面和新奇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下人们对于娱乐性、个性化、差异性的要求。

第四,山寨文化拥有广泛的传播群体。一来山寨文化的内容具有传播价值,为了吸引更多受众,专业的大众传播媒介会对这一热点进行传播;二来山寨行为的创造者和支持者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国社会的草根平民,队伍庞大,他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传播山寨文化,是山寨文化传播的坚实力量;三来山寨文化作为一种主流文化阵营之外的文化,也有不少反对排斥者,这些反对的声音无疑又是山寨文化的另一种传播方式,它激起的社会热议,吸引着更多人关注、探讨、传播山寨文化。

五、草根“山寨”与精英“山寨”

也许是“山寨”一词本身就让人闻到一股“草根味儿”,此前大部分的研究中都将草根群体作为山寨文化传播的主体,但是随着山寨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山寨”含义的延伸,山寨不再是草根群体的专利,主流社会的精英们也做出许多山寨行为,山寨文化的传播主体已经包括了草根群体和精英群体。

(一)草根群体的山寨

山寨文化作为本来会“受压抑”的大众文化,却能够以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这与它的传播主体——草根群体是分不开的。山寨文化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些人一般都属于社会上的草根阶层,他们构成了山寨文化最基本的传播主体。

所谓草根,就是平民大众,草根阶层一般指同主流群体、精英群体相对应的弱势阶层。在山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它作为山寨文化的传播主体表现出很多特性。

第一,山寨文化的草根传播主体分布广泛、凝聚力强、生命力强。他们人数众多且分布广泛,都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因为山寨文化而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所以在短时间内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草根群体为山寨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强大群众基础:庞大的山寨事物的创作队伍和广泛的传播人群不断推动山寨文化的传播。

第二,山寨文化的草根传播主体虽具有鲜明的个性,但普遍缺少话语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学泰曾用过一句话概括山寨文化现象:一些人不择手段地主张权利。他所说的“一些人”,就是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草根阶级。草根们生活在政治环境渐趋宽松、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年代,不乏想法、创意和反传统精神,独特的个性使得他们不愿意被主流文化完全主导,但是处于弱势地位的草根大都缺少话语权,无法顺利地向社会表达自己。

第三,山寨文化的草根传播主体在互联网上找到了自我表达的空间。通过网络表达对主流文化的不满与挑战成为了山寨传播主体争取权利的最佳方式之一。网络时代价值观多元化和网民表达的自由倾向,在某种意义上分享了由传统媒体一直控制着的话语权,网络的互动性改变了过去大众传播的单一线性模式,草根不再作为“沉默的大多数”存在,而是积极表达自己意见以争夺话语权。

不过,虽然草根群体的山寨作品的传播比以前便利,但这些作品的存活并不容易,能够长久的传播更不容易,大多数作品都只是昙花一现,少数留存下来的都是精品。分析其原因普遍存在以下两点:

一是因为山寨作品的创作者即草根群体缺乏专业性,这使得他们的表达形式、表达水平受到了很大局限,许多夭亡的山寨作品并不缺少精彩的创意,但是最后却因为专业性的限制无法完成。有的山寨作品虽然完成了,但是反响平平,有可能是因为作品本身并不优秀,也有的是因为作品在审美、趣味、精神内涵等方面不能满足广大普通受众的需要。

二是因为山寨作品的传播组织不力,运作方式不成熟。不同于一些自娱自乐的小型山寨作品,一些大型的山寨创作需要有力的组织方可运作,但是草根阶层的文化特点实际上制约了其发展,一呼或许有百应,要么实际参与运作的少,要么组织者难以把握全局。

此外,人力、财力、物力等也是不容忽视的限制因素。

但是草根的山寨作品中也不乏相对成功的例子,酷六网的山寨新闻 在这条道路上可以算是走得比较稳当的了。打开酷六网山寨新闻的专辑,可以看到自2008年11月20日创建至今,山寨新闻专辑已有144514977次播放量,现在专辑中包含了从2010年6月18日至今的199个视频,几乎每天都会发布一个新视频,单个视频播放量最多达到449811次,每个视频长短在15分钟左右,新闻主持人西葫芦村长播报的新闻内容涉及当今社会各个层面,每条新闻前后都会说上一两段顺口溜来评说事件,用主持人的话来说就是“辣评天下人,笑谈世间事”,有的新闻还会加上搞笑的场景模拟,配合主持人的辛辣言辞对一些社会现象加以讽刺。西葫芦村长的山寨新闻与主流社会制作的新闻节目大相径庭,无论是节目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存在巨大反差,它以一种站在老百姓角度上针砭时事的方式,采取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发表大快人心的犀利看法,这种创新的新闻评论节目赢得了许多网民的支持。

(二)精英群体的山寨

许多新生事物在产生初期都有过模仿,但是后来随着创新也发展出自己的特色。“山寨”的内涵同时包括模仿和创新,不能只片面地夸大它的“模仿”,而忽略了它的“创新”,任何正常的模仿和创新都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值得鼓励的,不能把山寨当成是低劣模仿的代名词。先明确了这点以后,再来看这些综艺节目、影视剧作品本身。《超级女声》是较早的被指模仿《美国偶像》的节目,《中国达人秀》购买了《英国达人秀》版权,《我们约会吧》是湖南台引进英国《TAKE ME OUT》的版权,江苏台紧接着又推出一个同类节目《非诚勿扰》,看过美剧《丑女贝蒂》的直指《丑女无敌》是翻拍,观众们现在常拿《爱情公寓》和美剧《六人行》作比较。近年山寨剧盛行,各大门户网站纷纷推出相关主题:腾讯网“2010年山寨剧大盘点”、网易“票选最‘雷’山寨剧”、新浪网“国产山寨剧盘点”、搜狐“我们挡不住的山寨剧”等等。山寨影视剧、综艺节目并不是由草根群体制作播放,卖点也不在和原有文化成品的反差对比之上,下面具体分析主流阶层的山寨行为与草根阶层的山寨行为之间存在着异同。

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文化成品的模仿并加入了创新成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从内容表现形式方面来看:草根阶层的山寨文化主要是以搞怪、扭曲、诙谐幽默的形式,改造、拆分、拼合原有文化成品,直至形成与原作表面相似、但能看出反差对比的事物,大多比较粗糙。而主流阶层的山寨文化追求的是通过“形神兼备”的模仿优秀作品来吸引眼球、赢得受众,制作基本上都比较精致,只不过他们对于原文化成品的模仿一向比较“低调”,大多不愿意在公众面前与原文化成品扯上关系,但结果却是越回避越暴露。对于近年来出现的模仿国外优秀作品的诸多山寨行为,也可以联想到本土化对我国传播领域造成的巨大影响。

从争夺话语权方面来看:草根阶层的山寨过程往往试图消解主流文化中的权威性、严肃性与精英性,以实现话语权的分流,解构主流文化成为其背负的一个使命,山寨成为他们与主流社会争夺话语权的方式之一。主流社会制作山寨作品实际上也是为了争夺话语权,但是相对于草根阶层,他们已经握有话语权,所以这里的争夺话语权并不是与草根阶层争夺,而是主流媒体中几大传播主体对话语权的争抢。

六、结论

大众传播衍生出大众文化,社会环境、舆论环境、传播技术、传播内容、受众等诸多因素,都是催生大众文化萌发并使之不断发展所必需的,作为大众文化的山寨文化的产生也必然有其合理之处,无论人们支持或是反对,山寨文化都将继续发展下去并且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它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第一,山寨文化的发展表明了民众传播力量有了极大成长空间,民间文化力量的积聚充分反映了我国社会文化空间的空前扩大,文化包容性的明显增强,以及多元化格局的渐趋完善。第二,草根阶层的山寨文化中富含来自民间的力量,对主流文化起到了一种制衡作用,它甚至可以成为大众文化批评的一种手段,有利于主流文化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自我检视与改进。同时,山寨文化的调侃意味、极具幽默感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大众渴望变革的表达方式变得平和。第三,主流社会的山寨行为多数是对优秀事物的学习,在模仿的同时加入创新,既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华,又融入了自身具有本土特色的东西,这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进步。

但是,在山寨文化的传播中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违法的现象,如打擦边球,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这对大众传播的规范化、文化领域的规范问题是一个警示,为了引导山寨文化传播的健康发展,早日构建一个大众积极参与、宽容而又规范的传播环境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白烨,杨早等.山寨文化纵横谈[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9,(02).

[4]周东飞. 甲方:山寨文化的精髓在于制衡[J]. 国学,2009,(01).

[5]束学山. 乙方:“山寨文化”是哪门子“文化”[J]. 国学,2009, (01).

[6]束学山. 山寨文化是什么文化?[J]. 杂文选刊(上旬版),2009,(01).

[7]夏忠敏.“山寨”文化的传播学解读[J].传媒观察,2009,(02):16-17.

[8]赵静,赵海燕. “山寨文化”游走在法律边缘[J]. 法庭内外,2009,(02).

[9]解迎春. 山寨文化的流行成因与社会思考[J]. 东南传播,2009,(03):23-24

[10]王建君. 由“草根文化”引发的思考[J]. 才智,2009,(11):158

[11]刘彦超. 山寨文化现象探析[J]. 武警学院学报, 2009, (03):71-75

[12]毛燕凌. 对“山寨文化”的解读[J]. 中国青年研究,2009,(03):84-86,91

[13]李凌凌. 山寨文化:Web2.0时代的草根狂欢[J]. 新闻界,2009,(01):108-110

[14]景育民. 消费时代的大众娱乐文化——山寨文化之我见[J]. 雕塑,2009,(01) .

[15]林九. “山寨文化”是怎样炼成的[J]. 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08,(12) .

[16]吴学安. 山寨文化凸显草根精神[N] . 金融时报,2009,(2009-02-06)

[17]禹媚. 以草根对抗庙堂的山寨文化[N] . 中山日报,2009,(2009-02-23)

[18]通讯员 徐凯佳崔迪 记者 曾毅.“草根文化”唱响时代主旋律[N] . 光明日报,2009,(2009-04-19)

[19]李立强. 政协委员倪萍建议立法封杀山寨现象. [N/OL]新京报,2009-03-04

http://news.sina.com.cn/c/2009-03-04/021417328790.shtml

[20]曾家新.倪萍否认提案要封杀山寨 反对以山寨为旗号盗版[EB/OL],中国网,2009-03-07,china.com.cn

[21]刘瑞生,关于“山寨文化”的反思,人民日报,2009-02-19

[22]柳斌杰:有价值的山寨文化创作应保护, 中新网, 2009-03-09

[23]赵璞.山寨文化的传播、建构与发展[J].新闻知识.2009,(08).

[24]翟真.山寨文化探析[J].新闻爱好者.2009,(07)

作者:江一帆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传媒经济学2009级研究生

特约编辑:冯立

作者:江一帆

山寨文化分析论文 篇3:

“山寨文化”的美学解读

摘要:“山寨文化”是技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一方面打上了技术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也深深凸显了“草根”追求时尚、彰显个性的大众消费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山寨文化”的含义和特征,然后以美学的视角对“山寨文化”进行审美解读,进而反思“山寨文化”的现象,并提出笔者的看法。

关键词:山寨山寨文化 草根创新大众文化

“山寨文化”是近来大家热议的一个话题。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经对“山寨现象”进行了报道,并指出“从2003年开始出现山寨手机到各种山寨产品,‘山寨’一词已经从经济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本文试对“山寨文化”从美学的视角进行解读。

“山寨文化”的含义及其特征

“山寨”的本义是指筑有栅栏等防守工事的山庄,其引申意义又指穷地方、穷寨子、穷人住的地方或者旧时绿林好汉占据的山中营寨。我们当下说的“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代表那些“占山为王”,有着不被官方管辖的意味。是对作为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模仿、研发知名品牌的产业现象的戏称。它是通过小作坊起步为主要的表现形式,以极低的成本模仿主流品牌产品的外观或功能,并加以创新,最终在外观、功能、价格等方面全面超越这个产品,由此将IT“山寨文化”的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而且还拓展到了其他领域,如相继出现的“山寨春晚”、“山寨电视剧”、“山寨《百家讲坛》”、“山寨《纽约时报》”等文化现象。

众所周知,对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而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或是一个分支的大众文化。概括说来,“就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山寨文化”是一种代表草根阶层的非主流文化,是一种来自民间的模仿力量。从它的产生起便深深地打上了草根创新、群众智慧的烙印。是一种当之无愧的中国式的山寨式的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山寨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

模仿性。“山寨文化”具有高度的模仿性。模仿现实生活中流行的文化现象或人物。例如,“山寨版春晚”是央视春晚的摹本。“山寨版的周杰伦”模仿的正是现实中的超级明星周杰伦。

平民化。“山寨文化”是纯真的民间产物。作为一种民间的、草根式的文化现象本身就是市民文化。任何一种文化只要得到大众的参与和支持,就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生存前景。而“山寨文化”的参与者正是社会中的平民大众。

娱乐性。“山寨文化”多以日常生活行为和感觉为主要内容。是以追求感官的娱乐效果为最终目的。诸如“山寨版的春晚”和“山寨版的圣火传递”等就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

反叛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众文化其实就是对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一种反叛。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追求的是审美的永恒的价值,追求伦理的逻辑性、严肃性、创造性,为体制所认可,具有很强的话语权力。而“山寨文化”就是对这种权威和正统的反叛和解构。

实效性。大众文化突出的特点是实效性。大众文化既要符合时宜又要能产生轰动一时的效果。“山寨文化”的实效性更为突出。正是由于有了收视率极高的“春晚”、“《百家讲坛》”,才会产生“山寨版的春晚”和“山寨版的《百家讲坛》”,等等。“山寨文化”不断模仿当下的文化潮流,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奇和轰动的效果。

“山寨文化”的美学阐释

大众审美观回归的尝试。一直以来。所谓的知识分子文化其主要表现形态就是精英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社会生活中,精英文化承担着教化社会民众,发挥着引导价值规范的功能,是经典和正统文化的解释者和传播者。而“山寨文化”则是对于精英文化的反叛,打破精英文化的垄断和把持,以自己个性的眼光去审视世界,以平民的审美观进行观照,结束这一精英文化高高在上、不容挑战的文化时代。在现在这个网络和短信的时代,大众的口味说了算。北漂老孟提出“向央视春晚叫板,给全国人民拜年”后,短短10多天,就拉到百万元的赞助,征集到700多个作品。公众之所以对“山寨春晚”寄予厚望,不在于“山寨春晚”多么出类拔萃,而是因为一种对于精英文化的反叛和抵触心理。“山寨春晚”多了些平民的东西,把“春晚”从天堂拉回了人间。事实上,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习惯反叛和解构正面的东西,以此来寻找乐趣。可见。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已经不是英雄。而是小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

生活的审美化的表现。当今社会进入了消费时代,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高消费时代。在消费社会尤其是高消费社会中艺术和生活的界限逐步模糊乃至消失,或者说生活的审美化是其突出特点。生活的审美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指生活进人艺术。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但是艺术不同于生活本身。它必然通过某些艺术手段和规则来进行恰当的表现。随着艺术自身的那种神圣的光环的消失,随着艺术不再被当做贵族的享受品,生活进入艺术的许多界限消失了。第二,艺术也向生活广泛地渗透。审美和艺术的法则也不再是那些天才的艺术家的专利,成为普通生活的一种点缀和装饰。“山寨文化”就是生活审美化的一种形式。在“山寨文化”中,艺术的神圣性被消解,艺术不再是精英们的特权和专利,越来越多的大众参与其中,把艺术和审美文化请到日常生活中来。例如在“山寨版的春晚”中,演员都是普通的大众,其中的一个演员只是一名装卸工。

追求狂欢的审美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形而上的、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和未来主义,被一种形而下的实用主义原则和现世主义所取代。人们的思维方式也越来越习惯对正面的东西进行解构,解构的目的就是获得狂欢。逗乐找乐成为一种流行的时尚。而这种行为本身是超功利的。“山寨文化”具有强烈的狂欢的色彩,其追求的是自由、平等、娱乐。最近出现的各个领域的“山寨诺贝尔奖”,是中国的网民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为依据评出的。而且还用调侃的语言说出了获奖原因。如“山寨版”的诺贝尔历史学奖得主纪连海。获奖的原因:纪连海考证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正原因是婚外情。这种评选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评选人和参与者是以游戏的心态娱人、娱己,给现代人的单调生活增加情趣,增添色彩。也给压力越来越大的现代人找到了一个发泄自己情绪的端口,在这种审美体验中人们获得了快乐,缓解了压力,释放了情绪。

“山寨文化”的理性审视

对于“山寨文化”应该如何评价?有赞成的。有反对的,分歧甚大。笔者认为:

第一,“山寨文化”的出现有它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中国“山寨文化”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句话。随着世界IT业的发展,中国IT业迅速崛起。老百

姓由于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制约,对IT产品的享受受到了种种限制。中国广东的老百姓不甘心这种限制,便以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在全国蔓延开来,以至于形成今天人们公认的“山寨文化”。

第二。“山寨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它是对于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反叛和解构,也是文化民主化的体现。很多民众通过“山寨文化”表现自己的个性,提出自己的诉求,实现了平民文化的权利,满足了自己的需求。

第三,在“山寨文化”中人们在审美体验中获得狂欢,宣泄了情感,释放了情绪,也给人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色彩。

但是,“山寨文化”也有其自身的缺点。首先,有些“山寨文化”中有很多庸俗的内容,它们对生活和事物不加选择地认同,透着一种世俗之气,很难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其次,“山寨文化”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精神。有些“山寨文化”就是对主流文化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再次,“山寨文化”的内容粗糙,不够精致高雅,对人们高级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形成产生了某种程度的不良影响。

对于“山寨文化”的去向,有些学者认为山寨文化就是一种模仿,其实就是一种盗版文化,再加之“山寨文化”内容低俗,不应该让山寨产品披上“山寨文化”的外衣招摇过市,应该坚决地予以制止、予以取缔。也有些学者认为“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参与性,使其一诞生就受到百姓的欢迎和吹捧,“山寨文化”的产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它是民间孕育力量的一次集中的爆发,也是一种民意的表达,它的产生是必然现象,只不过是时间的早晚,因此,应注意引导和鼓励其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为其发展壮大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

笔者认为,作为大众文化的“山寨文化”,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它的积极性。它的产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使民众实现了文化的权利,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色彩,另一方面,“山寨文化”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文化范式,它仍需要自我提升和主流文化的正确引导,这样才能发扬光大。也就是要去粗取精,使其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找准自己的位置,让其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作出自己的贡献,成为推动我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发展的有生力量。

作者:叶玉露

上一篇:林下畜牧经济论文下一篇:城市楼宇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