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品质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化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现代企业欲提升核心竞争力,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文章基于文献研究,通过对陕西某国有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并分析了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意识认知类问题和实践操作类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国有企业管理者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求得长远可持续性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企业文化品质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企业文化品质分析论文 篇1: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摘要: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简述了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多元投入、高水平建设、产业化经营、引企入校、共建共管、典型项目、真岗实作的建设理念,以及依据区域优势资源与产业特点,建设校企深度融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生产性产业化实训基地的管理运作模式。

关键词: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理念;管理运作模式

黑龙江省是我国农产品加工大省,其产业类别有粮、油、肉、乳、山特产品加工五大类,食品加工行业年产值超过200亿元,在我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瞄准产业需求,于2002年开办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2006年,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学院全面启动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改革,积极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根据食品加工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标准全面改革了该专业课程体系。根据黑龙江省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特点和食品加工产业现状,将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主要人才培养目标确立为:面向粮、油、肉、乳和山特产品五大类产品加工企业,培养生产一线需要的、具备食品加工与检测基本知识、掌握加工工艺流程与检测方法、能从事食品加工与检测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后续发展潜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根据形成的符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我院将不同类别食品的加工技术和工艺、品质分析、安全检测进行分类和整合,确立了粮食加工与检测技术、油料加工与检测技术、乳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肉制品加工与检测技术和山特产品加工与检测技术五门核心课程,校企合作构建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基于生产工艺流程的“21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其技术型教育的独特定位,使实际训练成为其培养人才的关键环节。只有建设好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实训基地,才能从整体上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改革以往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院按照多元投入、高水平建设、产业化经营、引企入校、共建共管、典型项目、真岗实作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先后投入两千余万元资金建设了面积为6000平方米,集粮、油、肉、乳、山特产品加工五个生产车间于一体的食品加工大楼,为提升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夯实了基础。该专业于2008年8月被教育部立项为国家重点示范专业。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理念

多元投入,高水平建设,产业化经营争取国家、学院、企业多方投入,依据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企业所生产的主体产品及加工类别购置实训设备和实训生产线,使实训基地能与企业接轨。另外,购置的设备要具备一定的新技术含量,在教学中能够应用一些新工艺,使其加工工艺源于企业而高于企业。我院依托专业师资和设备资源优势,创办企业化运作的实训基地,用企业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来经营和管理实训基地,建成了产业化管理、准市场化运作、微利经营的实训基地。

引企入校,共建共管依据黑龙江省的典型资源、典型产品、典型工艺,选取校企合作项目,积极引企入校。按照企业实际生产流程,构建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的生产性实训车间。实训车间实行校企共管、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成为教学的“主战场”。

典型项目,真岗实作,做中学、学中做经过企业调研,毕业生回访,行业专家论证,依据我省食品加工行业独特的资源优势,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進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各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确定建设项目。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真岗实作,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课堂车间一体化,进行岗位轮换训练技能,教师导学生练,先典型后拓展,使学生能够在“学中做”、“做中学”。

创新管理模式,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企业化,教师除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担任实训基地的项目负责人。项目对接课程,学生参与管理,生产与实训同步,初步形成了集生产和教学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作模式。在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基础上,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拓实训、职业资格培训、技术服务等多项服务功能,构建融教学、培训、科研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基地,以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并分散的问题。

食品加工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运作模式

充分利用资源,完善现有实训基地对原有的分析检测实训室、加工实训室重新规划、改造、整合,合理地整合现有资源,进行重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我院于2008年投资172.7万元完善和扩建了农产品分析与检验实训室、分析检测中心、焙烤制品加工实训室,在原有基础上购置了气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等仪器设备,使分析检测中心的设备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能够完成食品中各种常规成分的测定以及有毒有害物质含量的测定。农产品分析与检验实训室能够完成农产品分析与检测的全部项目,完善了粮、油、肉、乳、山特产品原料及系列产品的质量分析与检测的综合实训。蒸汽喷雾式电烤炉等设备的购置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中、西式面点的加工,从而拓展加工技能。完善后的实训室增强了综合实训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专业核心课程改革的需要。

依据区域优势资源与产业特点,建设生产性、产业化实训基地围绕黑龙江建设农产品加工大省的战略目标,学院深入省内一流食品加工企业走访、调研,组织专兼职教师共同研讨、充分论证,根据黑龙江省的区域优势资源与食品加工产业特点,投资379.6万元新建了肉制品生产车间、乳制品生产车间、油脂生产车间、豆腐生产车间、山特干品生产车间、山特产品软罐头生产车间、中式面点生产车间等7个生产性产业化实训车间,另外,投资15.9万元用于实训基地公共设施购置及内涵建设。新建的生产经营型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成为教学“主战场”,学生以市场的需求为出发点,在车间轮换岗位、真岗实作,进行项目策划、制定生产计划、选择生产工艺、实施产品加工、得出检验结果、完成产品销售、获得生产效益,实现了学生由单一环节练习到食品加工过程综合实训的跨越,办出了我院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特点。

校企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互惠双赢为更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先进设备和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实训社会化,节约建设资金,我院主动寻找合作企业。如肉制品生产车间就是企业向学校投资建设的。企业向学校提供技术、设备、资金支持,建成的生产性实训车间由企业实习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管理,既可生产产品,又可进行员工培训,也承担学生实训。生产性实训车间为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岗位,使学生有机会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生产组织、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树立企业意识,增强职业体验,提高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我院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新产品开发,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立科研课题,并注重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种产学合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资源、环境的共享,有效地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学校在为企业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亦可获得企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专业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通过专兼职教师共同研讨、充分论证,我院构建了两学期校内实训基地培养、一学期顶岗实习,两轮回交替进行、专业实训与顶岗实习有效衔接的“21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课改,双证教学,大赛拉动,对外开放(1)基于食品加工企业典型岗位对员工的需求,重新设计核心课程项目内容,使教学项目内容“源于企业,高于企业”,充分体现职业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结合课程目标,积极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课堂车间一体化,岗位轮回练技能,教师导学生练,先典型后拓展,实训生产一體,使实训基地成为一体化教学的主阵地。(2)采取“双证”制教学。在教学内容构建上,将行业、企业标准,营养师、食品检验工、ISO9000、ISO14000、HACCP等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使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行业资格证书。我院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95%以上,实现了从毕业生到准员工的角色转变。(3)举办各种典型技能项目的师生技能大赛,强化训练,提升学生兴趣,使实训基地成为师生技能的练兵场。每年制定学生技能大赛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突出重点,带动学生练技能的积极性。针对新技能的开发,开展教师技能训练与比赛,以赛促练,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4)对社会和合作企业开放实训室资源,与合作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新工艺,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现实问题,为企业培训员工,使实训室成为社会服务的平台。

我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卓有成效,能充分完成教学大纲中各项实训教学任务,特别是满足了“任务驱动、边讲边练”模式的实训课程的教学需要。同时,实训基地也为学生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平台。实训基地既能配合专业实训课程的改革,又能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教学、科研、开发、创造、培训、提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良春.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及途径探讨[J].职业圈,2007,(18).

[2]刘学良. 高职院校实训建设和教学改革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7).

[3]邵玫,周殷. 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9,(9).

[4]傅永强,吴文山.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0,(2).

[5]周霞中.浅谈地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之路[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4).

作者简介:

李凤玉(1963—),女,黑龙江林口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与检测、蜂产品加工与检测。

冯永谦(1965—),男,黑龙江肇州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蜂产品加工。

刘玉兵(1982—),女,吉林白城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食品加工。

徐显利(1981—),女,黑龙江肇东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仪器分析、生物技术。

田晓蕾(1983—),女,黑龙江庆安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经济学院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微生物。

作者:李凤玉 冯永谦 刘玉兵 徐显利 田晓蕾

企业文化品质分析论文 篇2:

文化竞争力视角下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文化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来源。现代企业欲提升核心竞争力,须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完善。文章基于文献研究,通过对陕西某国有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并分析了样本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意识认知类问题和实践操作类问题,探讨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国有企业管理者以文化力提升竞争力,求得长远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 文化竞争力;企业文化;国有企业;企业个性

[作者简介] 刘红升,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陕西 西安,710018

一、背 景

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即是竞争力。文化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所共同遵循的,具有企业个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行为模式、群体意识和道德规范的统称。企业文化由表及里依次涵盖了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为企业发展奠定了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基础。成功的企业塑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文化成就了企业的成功。优秀的企业文化既有助于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性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又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取客户的忠诚,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为的“指挥官”, 管理者应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1]。

近年来,国内学界及业界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做了大量研究与探索,成果颇丰。从企业规模看,有学者研究大型企业如何成功塑造企业文化,更多学者探索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塑造问题。从企业性质看,不少学者致力于研究国有企业如何塑造企业文化。谢小蓉(2008)认为,创新环境下要求国有企业必须培育企业文化,突出个性,以提高核心竞争力[2]。金莉杓(2009)基于温州建设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建议企业通过更新观念、严格制度、丰富载体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3]。薛向华(2010)以广西三建南宁分公司的文化建设实践为例,指出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4]。杨云芳和杨向卫(2011)分析了陕西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阻碍因素,提出了推动陕西军工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5]。王兴东(2011)分析了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并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之策[6]。张兆全(2012)在指出新时期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三类问题后提出了解决之策,以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7]。从研究侧重点来看,学者们更倾向于从实践角度探索企业文化建设之道。谈家水(2008)从七个方面讨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8];任远(2009)基于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五个方面提出应对之策[9];于雪丽(2010)肯定了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重点分析了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0];曾国平和张海艳(2009)基于对A、B两个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的分析,倡导企业通过建设外援型企业文化来提高竞争能力[11]。从企业文化主流理念来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体现出的“人文管理文化”因其天然的亲和力而在东方文化的代表性国家中较受推崇。在知识管理理念下,激励创新的企业文化、持续学习的企业文化、团队共享的企业文化、服务至上的企业文化备受追捧。总之,国有企业如何塑造企业文化,如何发挥文化软实力之功能,实现文化立企、文化兴企、文化强企,构建和谐企业,是学者们和管理人应共同关注的课题。

二、方 法

任何研究均无法脱离前人的研究积淀。虽然企业文化建设问题得到高度重视是近30年的事,但是围绕企业文化所做的研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通过文献研究,把握了企业文化的含义、构成、意义、作用及功能,掌握了当前企业文化建设类研究的现状、进展和趋势,理出了国内相关研究的共性与差异,找到了契合实际的研究切入点。

本文基于文献研究,以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为研究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选取陕西某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及一般员工为调查对象,对管理人员进行深度访谈,对一般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主要涵盖了企业文化认知和企业文化建设两类问题,以了解调查对象关于企业文化的含义、构成、意义、作用、功能及建设途径的认知现状,把握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情况。基于企业文化理论,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可操作性对策建议。

三、发 现

(一)员工关于企业文化构成的认知程度非常低下

企业的物质文化是产品的特色、造型、式样、品质及包装,企业的厂容厂貌、建筑风格、绿化美化及文体设施,企业的标志、标准字、标准色、厂徽、厂旗、厂服、厂花、厂歌等,它集中表现了企业的外在社会形象,是外界评价企业的直接介质。企业的行为文化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宣传教育、文体活动等,是企业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交往等的动态体现,反映了企业精神及价值观。企业的制度文化包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其他非程序性的特殊制度,如奖惩分配制、岗位责任制、培训制度、代会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等。企业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哲学、经营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伦理、企业风气等,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精神文化建设是先导、制度文化建设是支撑、行为文化建设是基础,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样本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知道些许企业文化的构成要素,而一般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构成内容知之甚少,50%的一般员工知道一点儿,33%的一般员工不太清楚,甚至有些员工从未听说过企业文化。

(二)员工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容乐观

当前,不少企业员工认为,企业文化是高层管理者应该考虑的事,与普通员工关系不大[12]。调查发现,样本企业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不容乐观:关于“何谓企业文化建设”,50%的被调查员工持“说不准”态度;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仅有23%的被调查员工基本认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当问及“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功能”时,2/3的员工认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可以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43%的员工认为,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升企业形象;30%的员工认为,可以提高经营业绩;27%的员工认为,能够引导企业经营方向,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以及协调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有“从众”倾向,好像如果不搞企业文化,就显得企业或者企业家没有文 化[12]。在不同企业里,企业文化建设的受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此次调查中,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高层管理者认为,现代企业若不建设完善的企业文化,必然是死路一条。部分中层管理者认为,其他企业都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如果我们不搞,势必会落下风。一般员工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有追时髦的嫌疑。关于“企业高层领导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40%的一般员工认为,企业高层领导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30%的一般员工持“说不准”态度;各有10%的一般员工认为,企业高层领导不太重视和很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

(三)样本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存在不少问题

1. 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安排不妥

企业管理实践中,把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现象并不少见[12]。本调查也发现,该企业并没有专门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部门,而是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交由党团办公室的相关人员兼顾。由此可见,企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尚浅,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安排不妥。

2. 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不够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调查对象所持观点不一。47%的一般员工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时紧时松”;23%的一般员工认为,主管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偶尔才过问该项工作;30%的一般员工则持“说不准”态度。综上可见,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力度还远远不够。

3. 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不高

关于“企业员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度”的调查显示,43%的被调查员工认为,只有部分员工参与了企业文化建设;37%的被调查员工认为,员工很少参与企业文化建设;20%的被调查员工认为,自己没有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可见,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参与程度亟待提高。

4. 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不够明显

关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的调查显示,近三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成效“还可以”;近五成的调查对象认为,成效“不理想”;而其余的调查对象则持“说不准”态度。固然,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较难准确测量,但是,调查结果至少说明,样本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不够理想。

5. 企业文化建设成效不佳的原因各异

影响样本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的各类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所持的看法详见表1。

6. 企业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娱乐活动

关于“企业如何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负责人介绍说,企业曾经专门开辟场所,供员工闲暇时跳跳舞、下下棋、唱唱歌,不过,现在这些场所使用率很低,基本算是闲置了。片面的认知必然导致偏颇的行为。实践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过于简单,等于文化娱乐活动,仍是较常见的现象。

7. 企业文化建设依然面临着诸多困难

四、对 策

(一)多管齐下,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认知水平

当前,竞争环境复杂多变,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唯有企业文化才是企业永葆活力的源泉。管理者务必要摒弃“企业文化无用”、“企业文化多余”、“企业文化等同于思政或党建工作”、“企业文化可由文体活动代替”等错误认识,而应该聘请老师进企业做宣讲,或自己进课堂去充电,以把握企业文化的含义、构成、意义和功能,通晓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原则、方法和技巧。企业决策层应把塑造企业文化摆在战略地位,并使企业达成共识,塑造优秀企业文化。

(二)知行合一,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据企业文化网的调研,在我国已经自觉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中,76.6%的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实现“知行合一”,企业倡导的优秀理念还只是一些漂亮口号,并没有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文化建设不同于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挂条幅、贴标语、喊口号,而是要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知行合一,确保建设效果。首先,国有企业应该依托传统文化,兼顾民族文化,结合发展战略,树立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确立价值观念,制定发展目标,明确经营方向,以产生共同的行为目标和行为准则。其次,基于法律法规,结合行业特点,兼顾地域文化,以员工为中心,建立、完善并实施人性化的内部管理制度。最后,以精神层文化为指导,以制度层文化为桥梁,通过内化和渲染,加速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促使员工自觉按照行为规范和标准来行事。

(三)循序渐进,解决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

1. 秉承以人为本理念,塑造和谐型文化

国有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注职工的需要,照顾职工的利益,尊重、信任、关怀职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把企业职工团结在一起,以实现既定目标。管理者应倡导和谐理念,注重培养员工的协作意识和群体精神,从而增强企业凝聚力。管理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和工具,积极培植和谐型企业文化,并通过培训与教育,使员工接受和认同它。

2. 专设文化建设部门,塑造管理型文化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既有共性,又有差异,国有企业管理者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若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联系实践,紧密融合,将极大地促进企业发展。样本企业应专设企业文化建设部门,并由企业战略管理部副总来统领文化建设工作,由其调配人员进行协作,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当然,样本企业亦可借助外脑来建设和完善企业文化。

3. 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塑造参与型文化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全员参与,以提升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认同度和支持度。知名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文化建设绝非管理者单方面的任务,而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其中,管理者是先导,需率先垂范,要包容创新,自上向下推行核心层文化;员工们是主体,要充分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首创精神,发扬民主作风,集思广益,培育和形成先进的参与型文化。

4. 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塑造服务型文化

当前,企业能否向顾客提供优质而完善的服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国有企业应摒弃传统管理理念,秉承顾客至上思想,树立服务理念,培养忠诚顾客。企业应加大人力与物力投入,围绕企业文化建设,展开市场调研,了解顾客需求,注重双向互动,培养服务型文化。

五、结 论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长久不衰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建设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特魅力的先进企业文化,是国有企业树立良好社会形象、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凝聚力、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管理者只有诊断企业文化建设难题,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提高企业文化认知水平,增强文化竞争能力,才能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立敏,李友俊.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2,31(9).

[2]谢小蓉.国有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个性[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8,23(1).

[3]金莉杓.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温州建设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专题[J].经济师,2009,(2).

[4]薛向华.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广西三建南宁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纪实[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8).

[5]杨云芳,杨向卫.陕西军工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文杂志,2011,(6).

[6]王兴东.关于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管理学家,2011,(4).

[7]张兆全.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2,(5).

[8]谈家水.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8,(6).

[9]任远.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9,(2).

[10]于雪丽.国家软实力提升进程中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J].学术交流,2010,(10).

[11]曾国平,张海艳.外援型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A、B两个公司企业文化建设项目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9).

[12]田伟秀.论企业文化建设中知行合一问题的解决方案[J].中国职工教育,2009,(5).

作者:刘红升

企业文化品质分析论文 篇3:

企业文化如何引领企业发展

要想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支撑和指导。这是思想的准备,没有思想的准备,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

企业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从属于一定的上层建筑;企业生产是一种社会存在,从属于—定的经济基础。因此,对企业文化与企业各种关系的认识,是我们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对企业发展的引领作用的理论基础、实践向导。

企业文化源自于企业生产的实际,因此,企业文化不可能也不会离开企业发展的实际而产生与发展。更多情况下,是企业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因此而萌生和变化的观念意识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就会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实践的依赖性所决定的,离开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企业文化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而,企业文化必须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努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才能真正发挥它的软实力作用,不断为企业发展开掘动力。

但是,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被动地受制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就其自身的生成和发展规律性而言,还有其相对独立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企业文化一经产生便有其生命的个性和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而这种相对独立性则是企业文化展示个性魅力的基础和前提,更是企业文化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之一。从整体而言,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但从阶段性变化和发展而言,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有时呈现出不平衡性,即现有的企业文化或落后,或超前,或同步于企业发展的实际,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或阻碍,或引领,或促进。当企业文化在同步或适当地超前于企业发展实际时,它对企业发展会起到促进和引领作用,而当其落后于企业发展的实际时,则会在—定程度上阻碍企业的发展。当我们希望企业文化发挥其对企业的引领作用时,我们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从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看,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的反作用是实现引领企业发展的基本功能。

诚然,只有先进的企业文化才能引领企业的发展。这即是说,要实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引领作用,就要努力建设、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换言之,先进的企业文化不会从天而降,只有勇于实践不断探索才能获得。先进的企业文化都有一个共性,即真实地反映和把握企业生产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引领企业的创新发展。可见,检验一种企业文化能否对企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看企业文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和把握了企业发展的规律,能否真正深入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实际,能否最大程度地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并使他们的个人价值在企业真正得到实现。

许多优秀企业的实践表明,要建设先进企业文化,既要有雄心壮志,有敢于探索创新的胆略,又要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还要分析研究企业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律,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同时,自觉地摒弃那些落后的阻碍企业发展的糟粕性文化,在开放中学习,在改革中探索,在学习探索中进步提高,真正达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促进与引领,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反作用是对企业发展引领作用的关键和抓手,而企业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则是实现企业文化品质提升,进而引领企业发展的前提性保证。有了这个相对独立性的存在,也使企业文化具有吸纳外围先进文化的前提。因为相对独立性的存在有利于先进文化的积淀和固化,使企业文化厚积薄发,不断提升自身品位,保证企业文化始终站立于战略高点上,达成或实现对企业的促进和引领。

综上所述,要想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以优秀的企业文化为支撑和指导。这是思想的准备,没有思想的准备,就不会有成功的实践。正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一样,没有卓越的跨越式发展的企业文化,就不会有企业成功的跨越发展的实践。

作者:贾幸泰

上一篇:司法民主改革思考论文下一篇:电力行业企业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