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及防范浅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其风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期货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期货市场面临的风险因素,进一步结合我国期货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险及防范浅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风险及防范浅析论文 篇1:

国际承包工程项下保函风险及防范浅析

【摘 要】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迅速,保函作为对外承包工程项目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在项目整个实施过程中分阶段以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及保留金保函等形式出现,但其基本内容都具有共同特征。本文在对见索即付保函做简要概述基础上,对国际承包工程项下保函的风险来源进行了探讨,包括对外承包工程因政治形势、政策变化存在的潜在风险、非流通货币保函导致汇率风险、保函条款诸如无明确生效条件、以事件为失效条件等所带来的保函到期撤销困难等风险以及法律适用不当所带来的风险等进行逐一分析。并针对上述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及时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对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形势进行充分调研、明确生效条件、不开敞口保函、使用单据化条款、增加索赔条件以及尽量适用相对熟悉的法律等,从而避免由此带来的各种风险。最后指出尽管业主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处于强势地位,但承包商如果能据理力争,在开立保函中争取有利条款,也不无可能。同时承包商要严格履行合同,关注保函管理,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国际承包工程;保函;风险;防范

保函在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充分认知保函基本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保函的业务特点,有效防范规避相关保函风险,对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

一、见索即付保函概述

国内企业参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从投标到工程项目的实施,承包商通常要向业主提供各类保函。按其功能分类,分为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预留金保函、维修保函等,这些保函虽然功能有所不同,但其保函文本却具有若干共同条款,其业务性质有诸多相同特征,均归属于见索即付保函(Demand Guarantee),见索即付保函(以下简称保函)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当事人和主合同参考编码、担保金额及币种、保函的生效条件和失效条件、索赔条款及适用法律等。

二、国际承包工程项下保函的风险来源

国际承包工程项目一般具有金额大,效期长,项目所在国受制裁、政治动荡,法律不健全等特点。国内企业在参与国际承包工程项目时,如不了解保函的风险,就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政治形势、国家政策的影响

对承包商来说,对外承包工程项目是一项资本、设备、技术、劳务等的综合性输出活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诸如国内关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的相关政策规定的变化、项目所在国政治形势、法律政策的变化、货币政策、国际制裁等,因而这项经济活动本身存在较大的潜在风险。

2.部分国家要求必须由项目所在国银行开立保函

一些国家的反担保格式一般固定,不接受任何形式的修改,如阿尔及利亚地区的保函使用语言为法语,不接受英语文本保函。且反担保有索赔后第8天起每年12%的迟付款利息,一年后利息滚存为本金,按复利计算的规定。阿联酋和肯尼亚则要求当地注册的银行开立保函。

3.保函开立币种不是流通货币

如项目所在地货币不属于流通货币,则根据合同要求以所在国货币作为保函币种,而结算是必须以流通货币作为结算货币,因此会产生开立时和被索赔时两个币种汇率不一致的汇率风险。

4.似是而非的单据化条款

在实务中,保函条款中关于付款、减额、生效和失效等条件往往并不严格规定满足该类条件的单据,如规定“在收到预付款之日起保函生效”、“预付款保函随寄出合同的进度而自动按比例减额”、“保函有效期至合同完工之日”等等,殊不知按照URDG758关于独立保函的解释,独立保函与基础交易相独立,担保人不对基础交易事实条件的满足进行判断,按照规则规定,担保人会将上述似是而非的单据化条款视为非单据化条件而不予理会。从而造成保函条款想要达到的目的失去操作性,导致交易各方的争议,增加交易成本。

5.没有明确的生效条款

主要体现在预付款保函和质保金保函,如不规定生效条件,保函视为从开立之日起生效,存在未收到相关款项而保函即被索赔的风险。

6.以事件为失效条件

国际承包工程项目实务中存在大量的以某一事件的发生作为判断保函到期依据的条款,如预付款保函规定业主签发临时验收证书之日后保函到期,履约保函到业主签发临时验收证书后30天到90天不等或者开立出预留金保函为止。这种失效条件由于是以事件的发生为基础,容易产生争议,如业主有意不颁发相关证明。特别是以开出预留金保函为止,这种描述会造成预留金保函开出生效,而履约保函尚未撤销释放,从而造成双重担保的情况,风险较大。

7.索赔条款细节决定成败

在开立保函过程中,银行往往要求在索赔条款中明确规定受益人索赔时必须递交书面索赔原件。实务中承包商可能碍于双方的合作关系,对业主提供的保函格式尽量保持不修改,对是否递交原件无明确限定,殊不知如果不做严格限定,银行接到任何通知(如电话,电子邮件、传真等)要求银行立即支付索赔款项,保函索赔即成立,即使银行无法证实是否为保函受益人行为(如他人以受益人名义恶意欺诈),但也要向受益人支付索赔款。虽然申请人可以进行抗辩,但无疑会增加交易成本。

有些地区的业主利用自己的强势地位,同时根据见索即付国际保函统一规则的付款条款中“排除不予适用”原则。保函文本中经常出现“本保函适用见索即付国际保函统一规则ICC458,但第20(a)ii不包括在内。”此条正是规范业主对违约索赔必须列明原由,此条免责,无疑会带来保函遭恶意索赔的风险。

8.保函转让条款

这是所有银行保函条款中潜在风险最大的一种,保函受益人一旦将保函受益权转让,使得保函受益人变得不确定,索赔原因和方式不确定,存在无实际违约即遭索赔的风险。因此URDG458中对转让条款持保守态度,URDG758在此基础上虽做了重大修改,但也只是允许一定条件下进行转让,同时做了严格的条件限制,即保函必须注明“可转让”,且一旦转让即可将全部金额多次转让,而反担保保函则不得转让。

9.法律适用的误区

在实务中,很多企业保函经办人员错误的认为规定了保函适用URDG758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则保函的纠纷处理就按照此规则判决,实际上在URDG758第34条规定,除非保函另有规定,否则保函适用的法律应当是担保人开立保函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法律;除非反担保函另有规定,否则反担保函适用的法律应当是反担保人开立反担保函的分支机构所在地的法律。在承包工程项目中,一些国家会要求承包商选择项目所在地银行开具保函,如果保函中没有明确规定适用法律,则根据URDG758规则,则保函将适用所在地法律,如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地区。

还有一些国家在开立保函时,明确要求适用所在国法律,如哈萨克斯坦,苏丹、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科威特等,国内企业对这些国家的法律了解相对薄弱,而诸如“由于当地监管规定、法院判决或管理、保函到期日确定是不可执行”的规定等类似规定,使得保函的到期撤销非常困难。

三、国际承包工程项下保函风险的防范

在国际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保函问题,国际工程承包企业要设置专人对保函的开立、修改、撤销等进行管理,并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与学习,这样才能在保函条款的谈判中做到游刃有余。

1.调研项目所在地的政治、经济及货币政策等背景

在投标前期,要充分了解我国对于境外承包工程的各项政策规定,并及时关注相关变化,根据要求在相关部门做好相应的备案登记工作,同时要对当地的政治形势,货币政策做充分的调研。另外要从多方面考虑保函的开立渠道,避免因政策原因导致无法开立保函,而使得前期的投标工作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付之东流。

2.尽量选择直开保函

开立保函尽量选择采用国内银行直开方式,避免通过国外银行转开,这样既可以节省保函费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一旦保函发生索赔,保函与反担保会因适用法律不同等原因产生过多的纠纷,增加交易成本。

3.要有明确的生效日或生效条件

对于预付款保函及保留金保函等一定要尽可能规定明确的生效条件,如该保函在收到预付款之日起生效或该保函在收到保留金之日起生效。一方面可以避免款项未收到保函即被索赔的双重风险,一方面可以有效督促业主尽快付款。

4.不开立敞口保函

保函必须有明确的到期日,如果仅仅规定保函以某事件的发生为失效条件,无疑会无限扩大保函项下索赔风险,如笔者所在公司的某项目执行结束,业主方迟迟不颁发临时验收证书,这样与之相关的履约保函也无法撤销。从而在项目执行中处于被动。而合同规定项目的质保期从业主颁发临时验收证书之日起计算,这样不仅使得履约保函的效期无限延长,无形中延长了项目的质保期,无疑会加重担保风险。

5.预付款保函要有递减条款

由于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具有金额大,效期长的特点,如果预付款保函中不设置递减条款,随着项目的执行,预付款会在进度款的支付中逐渐扣除,如不递减预付款保函金额,无疑加大了担保责任,扩大了担保风险。

6.使用单据化条款

在开立项目保函时,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一方面要与业主商谈拟定保护自己利益的条款,另一方面要在保函条款中严格规定单据化条件,回避各种诸如“本保函在承包商收到预付款之日起生效”、“本保函金额随合同进度按比例自动递减”等似是而非的条款,如果收款银行为开立保函的银行,银行可以凭自己内部的交易记录判断预付款收到的日期,但是如果收款银行非开立保函银行,则必须明确在保函中规定收到预付款保函的账户名称及账号,否则银行视为非单据化条款,生效条件无效,保函视为开立之日生效。递减条款规定提供进度款发票等单据后递减,以免使艰苦谈判得来的条款因流于形式而无法起到达到实际想要的效果。

7.增加索赔条件

为有效避免遭恶意索赔,欺诈风险,在保函开立过程中尽量增加如受益人索赔时,需要提供“第三方证明文件、对申请人违约的说明等等”类似索赔条件。尽量不采用无条件赔付,如果必须无条件,则要争取隐含的有利条件。如规定业主的书面索赔与付款时间有一定的时限,以争取足够的时间与业主谈判。

8.适用我国法律或成熟法律

规范的保函文本应明确规定保函适用的法律和遵循的司法管辖权,由于各国的法律规定、习惯做法对保函属性的认定不同,有些国家甚至规定在保函失效后仍然有追索权,因此在开立保函时,尽量选择适用我国法律或者法律比较成熟的英国法等。

由于在国际承包工程中,业主处于强势地位,某些看似很合理的条件要求,业主也很难轻易接受,如生效条件、到期日的确定等等,这就要求项目实施过程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与业主积极沟通,据理力争,通常业主也会做出一些让步。

我国企业在国际承包工程建设中谋求合作与发展时,为开拓市场,往往竞价都较低,特别是工程建设类项目利润水平较薄,一旦保函被索赔,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除了严格履行合同业务,加强保函的风险管理,也是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进亮,何鑫,陈兵,张啸晨.银行保函及备用信用证及案例分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海涛.化解国际承包工程保函风险.中国石油企业,2008(11).

[3]翟青山.见索即付保函的基本内容及其业务特征浅释.新金融,2002(12).

[4]郭茹.论国际工程中银行保函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中国电子商务,2011(2).

[5]朱宏生.独立保函的非单据化条件剖析.中国外汇,2010(21).

作者:姚晓芳

风险及防范浅析论文 篇2:

我国期货市场风险及防范浅析

[摘 要] 随着期货市场的发展,其风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从期货市场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期货市场面临的风险因素,进一步结合我国期货市场实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 期货市场 风险 防范

一、序言

健全的市场经济离不开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一个风险转移和积聚的场所,期货市场的风险产生于影响市场价格的各種不确定性因素。期货市场衍生于现货市场,是为了分散现货市场风险而存在的,因此它积聚了现货市场的所有风险,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风险。这些风险都与期现货市场所处的金融环境有很大关系。

二、期货市场风险因素分析

1.宏观环境因素。自19 世纪中期规范的期货交易市场产生之时起,期货市场风险就与其所处的宏观环境紧密相连。特别是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期货市场的风险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1)金融经济全球化。随着世界各国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全球金融市场连为一体。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薄弱的环节和地区就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因素,国际游资常常以这样的潜在因素为目标,从而形成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2)金融自由化。战后对金融市场的限制政策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政府管理部门顺应趋势逐步放松市场准入和价格管制,政府监管重点也由维护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转变为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同时,金融市场中机构混业经营趋势化明显,机构间的竞争程度提高,突破约束的创新不断涌现。此背景下,汇率、利率等限制越来越放松,使金融市场的风险大大增加。

(3)投资主体集中化和机构化。这一特点也是上述机构混业经营的一个发展。金融机构跨行业并购使金融资产越来越集中。各类投资基金蓬勃发展,资产规模日益膨胀。金融市场投资主体,如期货、证券等机构化倾向也非常明显。尽管投资主体集中化和机构化,有利于发挥大型机构信息资源和技术人才资源的优势,但是这也带来风险的集中,特别是遇到系统性风险,其后果将是毁灭性的。

(4)金融交易信息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通讯技术

的进步,使金融交易技术、交易手段的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这提高了交易速度、增加了交易规模、扩大了交易范围。但是,与之相伴,相应的风险也大大提高。一次小的技术或操作失误就可能将风险放大和加速传递,并最终酿成巨大灾难。

2.微观环境因素。微观环境风险因素主要体现在具体的投资主体或市场制度上,主要有:

(1)投资机构内部风险控制薄弱。在期货交易市场上,投资机构的内部资金划转、交易决策和交易执行等方面都需要一套规章制度和监督机制。制度缺失和监督不力都可能出现风险。近些年,国内外金融市场上出现的几次重大亏损事件,几乎都是由于内控不严,导致微小的损失逐步扩大成无法弥补的巨额亏损。

(2)期货市场交易者结构不平衡。期货市场是投机者、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在风险转移的基础上的利益分摊市场,三者之间的合理结构是期货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基础。但大多非成熟的期货市场中往往存在套期保值主体不足,套利者和投机者中的机构投资者严重缺乏,致使期货市场投机气氛浓厚,这将加大期货市场的风险。

(3)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无效率。期货市场是高风险的场所,法律制度必须走在市场运行之前。主要有三个约束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二是交易所的规章和制度,三是行业内的纪律约束。监管必须建立在上述法律法规之上,但是监管力度和效率则常常出现问题。所以,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无效率会给期货市场带来长期的风险。

三、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状况分析

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我国期货市场除了存在上述风险外,还有着特殊的风险。

1.法律法规不健全,行政干预行为依然存在。目前我国指导期货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金融法规正在制定和完善过程中。期货市场整顿之前,由于市场操作缺乏标准,参与者肆意操纵投机。计划管理体制的影响仍然存在,使得管理部门常采取行政方式干预市场,这在我国粮食期现货市场有较明显的体现。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必定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

2.市场结构不完善,市场不成熟。完整的期货市场结构应包括商品期货、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只有在一个规范的期货市场体系中,交易者才能有效分散风险。目前我国具有商品期货交易市场,股指期货交易刚刚投入实际运行。另外商品期货本身也存在着诸如管理水平低、投机成风等问题。

3.收益和风险分担不对称。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的市场化经营管理体制很不完善。在期现货市场上常出现,如果国有投资主体投资获益,则国家、集体和相关人利益分享。但如果出现亏损,往往是由国家承担。这种收益和风险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风险意识淡薄,有过度投机的可能。

四、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和建议

风险的防范主要体现在事前对风险因素认识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

1.加强内部管理。期货市场中,投资者、期货公司和交易所的内部管理是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健全的内部管理包括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以及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

2. 健全法律法规。包括监管机构在内的期货市场各相关主体,应该建立一套有效地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必须要具有有效性和可操作性,这是防范期货市场风险的基础。

3.完善市场体系。完善的市场体系是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主要包括:整个经济体系的完整性,形成期货与现货市场以及与其他金融市场的良好互动关系;期货市场自身的完整性,形成商品期货、金融期货等完整的市场结构。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对期货市场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如彦: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2] 叶全良:期货论[M]. 湖北人民出版,2003.

作者:李晓晖

风险及防范浅析论文 篇3:

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的风险及防范措施浅析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很多以集团公司为主要发展和经营形式的公司制企业应运而生。为适应市场竞争环境,集团企业下设若干子公司配合集团企业的经营活动,集团间关联交易频繁。集团间关联交易可以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论文主要针对集团企业间交易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以及交易定价、资金拆借、税务筹划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阐述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措施,使关联交易不仅能够满足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又尽可能地避免关联交易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關键词】集团企业;关联交易;风险;措施

1 引言

集团内部关联交易是指集团成员企业之间发生的资源或义务转移的行为,如提供劳务、销售产品、转移资产等。其包括集团母公司与控股成员子公司之间以及各成员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关联交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关联交易指的是基于控制人的意愿或者控制人许可的情况下进行的交易;第二,关联交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第三,关联交易是一种需要由法律控制进行保障的交易;第四,关联交易不可避免[1]。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集团企业间的关联交易也在不断地壮大,由于集团企业之间存在股权等方面的特殊关系,关联交易的普遍性、交易事项的人为性、交易价格的灵活性,使得部分人对关联交易的公平性、公正性存在一定的质疑。如果能够有效地避免集团企业关联交易可能出现的风险,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2 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面临的风险

2.1 缺少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的内部控制体系

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仍然不够完善,市场经济的法治化程度有待提高,相关制度尚不完善,部分集团企业仍然没有行之有效的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体系,尤其是民营企业存在很多内控问题,如企业的治理结构仍然不完善,存在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关联方及其交易的识别与界定仍然存在疏漏、风险评估程序不合理、定价依据缺失并且标准不清晰、信息披露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监督职能不充分等问题。部分民营企业的发展规模较大、前景良好,但是股权过于集中,管理者对财务不够重视,为推动集团企业发展,下属成员子公司为了配合集团企业频繁发生关联交易,定价不清晰,没有内部控制制度,缺失风险评估程序,审计部门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还未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对关联交易的公允与否还不能非常准确地予以判断,这些都为集团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2.2 集团企业之间资金的无偿拆借行为频繁且金额巨大

集团企业之间往往存在大量的关联交易,必然也会存在大量的资金流。对于交易双方而言,一方常拥有闲置现金,另一方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这就会导致集团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当一方急需资金时,拥有闲置资金的关联企业就会拆借,这种拆借往往没有利息,而且金额巨大,关联方

之间的借款往来频繁,也没有遵循严格的审批流程,甚至部分集团企业间的拆借行为会脱离开生产经营的需要。有些集团企业之间缺少严格的资金管理制度,各公司之间有钱时就借出,缺钱时就借入,拆借行為频繁发生,对资金的使用没有规划。相较于单一企业而言,这种集团企业之间的资金借贷分配,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规避漏洞。另外,在进行银行贷款业务时,集团企业间会互相进行担保,一旦有一方存在资金问题,另外一方也势必受到牵连,甚至有些成员企业会因为关联方交易而被银行拒之门外,这对集团企业整体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2.3 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定价混乱、不公允,带来一定的税务风险

所谓公司内部关联交易对价,简单来说就是集团企业内部在进行内部产品的关联交易时所制定和执行的交易价格。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为进一步发展壮大,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常会成立集团企业及若干子公司。为达到总体战略目标,成员子公司会配合集团企业进行经营活动。集团企业之间在进行关联交易时,签订的合同定价条款不规范,价格变动较大,且无规律可循,通常是按照集团企业的自身情况来制定。有些子公司可能为了配合集团总体的战略,高买低卖,处于长期亏损但屹立不倒的状态,税务预警不断,为成员企业带来一定的税务风险。如果成员企业的税务人员同时又是集团企业的税务人员,“金三系统”上线之后,税务人员一旦被列入黑名单,他所涉及的企业也都会受到牵连。针对关联方交易的定价进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不合理的转让定价谋取利益是不正常的市场行为,将导致会计信息失真,需要严格规范。

2.4 集团企业之间通过关联交易操纵、转移利润,减少税款的缴纳

集团内有些企业属于新能源行业或者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所得税优惠税率和优惠政策,集团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可以将集团的整体利润在各成员企业之间综合分配,使得集团企业能够规避一定的税款。合理地规避税款是可行的,但是也要合法合规。集团企业之间的相互采购、销售等经营行为,定价不公允,也会使各成员公司的增值税税负不同于同行业的税负,在集团总体承担的增值税稳定的情况下,成员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忽高忽低,容易产生税务预警。企业与其关联方发生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进而影响应纳税收入和所得额时,税务机关可以实施特别纳税调整。关联交易一直以来都是税务稽查的焦点[2],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关联交易的业务是税务机关考虑的重点,集团企业之间不规范的关联交易将会带来一定的涉税风险。

3 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措施

3.1 加强集团企业关联方内部控制

集团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可以对企业起到促进作用,也能为企业带来消极影响,为规避这些消极影响,就需要加强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的内部控制。我国现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了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的定义与规范,指出了集团企业关联方内部控制的关键点共有3个:第一是关联方的界定必须明确、规范;第二是要规范关联方交易的行为,如通过会计记录和合理、公开的价格制定;第三是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需要符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机构设置、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制约监督模式。管理层要对关联方内部控制给予足够的重视,总经理要有一定的能力胜任相应的职责,在发现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存在问题时,要立刻纠正,并及时优化相应的流程控制与管理程序。其次,优化关联方交易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风险评估制度,对风险进行分析并作出合理应对,可以招聘该方面的专业人才,负责关联方交易的风险评估,将不良影响降至最低。最后,实施集团企业关联方内部控制活动。例如,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完善授权审批流程,制定转移定价的交易规范,重视会计处理等。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确保关联方交易之间购销商品、提供劳务、应收应付的真实性,保证关联方交易的业务满足生产、管理的需要,提高关联方交易的效益性,避免无偿资金的占用,总而言之,这是为了确保集团企业关联方交易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2 加强企业团队建设,提高职业素质

陈癸吟指出,关联方交易在财务进行具体会计处理时,与一般的企业间交易进行的会计处理并不相同,如果没有经过针对关联方交易的专门培训,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具体交易的会计处理存在纰漏的情况[3]。降低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的风险不仅需要着眼于内部控制,同时,需要重视会计处理和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公司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还没有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因此,对关联方交易的公允与否及其存在的风险还不能非常准确地予以判断,公司应该外聘相关专业技能人才或者通过培训等方式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素质的提高。审计部门作为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内部监督的重要部门,要明确在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中承担的重要责任,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自身专业知识来判断关联交易是否合规,是否符合独立性交易原则,对关联方交易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一旦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及时要求相关部门整改,如识别出重大风险可以直接向董事会及监事会报告。

3.3 根据企业情况,合理评价转让定价方法的适用性,确定合理的转让定价方法

成本加成法的运用相对简单,公司只需将产品的生产成本加上预期利润,就可以得到产品关联交易的转让价格。具体来说,企业一般在外部没有其他企业与其经营相同产品,或者采用一般市场价格容易使各子公司的经营产生较大的利益冲突或摩擦时,都会采用以成本为导向的内部转移定价方法[4]。该方法操作简单、执行方便并且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同时,有利于企业对内部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但是该方法也会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例如,集团企业为了平衡利润,产品对外销售的利润不可调整,其就会通过提高或者降低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的定价来平衡各公司的利润。此外,该方法容易使管理者过于关注本公司的利润,而忽视了集团企业的整体利益。

利润分割法就是交易双方通过协商确定出具体的内部转移价格,将产品按照正常市场售价销售产生的利润在两个公司之间拆分。对于存在之前年度未弥补亏损和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的企业,利润可以向其倾斜。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内部转移定价可以兼顾集团企业的整体利益和成员子公司的利益,有利于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虽然这种方法可以兼顾各方的利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在协商方面要耗费人力、物力,将利润转移给亏损的一方或享受税收优惠的一方,可以直接减少税款的缴纳,与此同时,这也容易引发税务风险。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优化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内部转移价格体系的运用对于企业的经营成本控制以及经济效益的取得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因此,集团企业为了确定某一产品的内部转移价格,应该对企业的日常经营和运作方式进一步规范,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使用恰当的定价方式,既符合企业的经营理念,又不违反税收规定。

3.4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强化资金管理

集团企业应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将资金占用列入资金管理制度当中,也可以将各关联企业的资金留存和使用情况授权集团总公司统一监控管理,解决集团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执行资金使用预算管理,充分利用各个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时间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整体的融资成本。集团企业要严格管控关联企业之间的资金拆借行为,确实因为生产经营需要短期占用资金的,应当签订资金拆借合同,明确资金占用成本,可以参照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合理确定拆借利息。同时,执行严格的资金占用审批流程,逐级审批,严禁越权审批或者在审批流程不完善的情况下就先行付款。另外,资金的支付程序必须符合关联交易管理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的要求。集团企业总部要发挥强有力的管理协调作用,优化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的结算方式,可以采用延期付款的结算方式,不仅可以降低资金短缺方的融资成本,也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集团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3.5 强化税收意识,加强集团企业关联交易税务风险的应对策略

首先,树立税务风险管理意识,税收简政放权为企业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但是税收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一直都在推进,自觉纳税的观念正在形成[5]。税务机关对关联交易等涉税风险比较高的事项尤为关注,企业应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倡导税务风险管理理念。企业的办税人员要将相关的政策及潜存的风险及时汇报给公司,公司董事会及高管要重视该方面的风险。其次,完善税务风险管理制度,集团企业关联交易产生的税务风险可能来源于整个业务的各个环节,涉及交易双方的利益,需要提前筹划和在整体上把控,结合企业的风险评估,保证关联交易的合法性与合规性。例如,集团企业内部可以成立税收筹划小组,由销售部、采购部、财务部人员共同组成,根据关联交易的业务性质和市场情况,在符合关联交易转让定价制度的前提下,制定出合法合规的转让定价,最终经董事会审批生效。最后,企业可以咨询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满足条件的企业可以与税务机关协商沟通,请其指导关联交易的涉税事项处理,确保对税务政策理解到位并合理运用,规避税务风险。

4 结语

总之,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可以优化资源配置与利用,提升企业活力,提高运营效率,实现规模效应,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不公允的关联交易也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影响,如损害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增加财务风险、经营风险等。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完善关联交易的规章制度,防范并降低集团企业间关联交易的潜在风险,进而提高公司的综合能力,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法律制度的逐步健全和完善,将会逐渐减少或避免集团企业间不规范或违法交易行为的发生,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小平.关于关联交易及其披露的几个问题[J].财会学习,2018(34):204-205.

【2】罗藹艳.集团公司关联交易的涉税风险防范初探[J].中国市场,2019(32):93-94.

【3】陈癸吟.关联方交易及往来[J].会计师,2019(6):14-15.

【4】邓林.A公司内部转移定价模式研究[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20.

【5】国税发〔2009〕90号.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指引(试行)[Z].

作者:温小慧

上一篇:清真寺文化分析论文下一篇:补连塔煤矿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