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

2022-04-17

【关键词】历史教学;框架结构教学法;知识体系;新授课;复习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对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灌输,难以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 篇1:

谈构建川北地区乡土教材中古城寨堡遗址的可用资源

摘 要:针对我国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重视乡土教材的编写和使用。此外,历史教育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文化遗址是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课改;乡土教材;历史视野

在新课改中,人民版、人教版和岳麓版等高中历史教材均编有《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一书,但书中对中国的文化遗产仅选择了几处典型的遗产作介绍,很难满足中学生对本国文化遗产的认识需要,而乡土教材可在这方面作必要的补充。本文拟对川北地区乡土教材中古城寨堡遗址的可用资源作一个初步探讨,不足之处还请专家指正。

川北地区自先秦以来便是中国西部南北交通川陕古道的核心区域,由此在这条古道上形成了众多的城镇,至今仍然有不少古城鎮存留,并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此区域有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老观古镇,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昭化古镇和周子古镇等。同时,古城镇还存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比如,昭化古镇的古代用于科举考试的考棚、老观古镇的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共苍溪县苏维埃政府等红色文化遗迹、阆中古城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北皮影、周子古镇的“嘉陵江船工号子”等等。“乡土教材具有人本化的情感养成意义”,而这种意义又与“乡土体验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生于此地或长于此地的学生而言,在中学教材中学习到家乡宝贵的古城镇遗迹,这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古城镇的建筑艺术和民俗文化之美,引导其有意识地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川北地区是南宋军民抗击蒙古大军入侵的重要战场。宋代由于缺乏马匹难以组建强大的骑兵,加之缺少一定的地理优势,因此在对抗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南宋一朝对城防工事十分重视。南宋年间“端平入洛”后,蒙古大军压境,大有灭亡南宋之势,孱弱的宋廷之所以能与蒙古军队展开了长达四十余年的拉锯战,其坚固的城防工事功不可没,南宋抗蒙的城防工事又以四川地区的比较典型,而四川地区又大量集中在川北地区,类型主要是山城。据胡昭曦教授统计,史籍可考的沿嘉陵江流域的遗址有十处,其中除两处在重庆,其余皆在川北地区,沿通江、南江、巴河、渠江流域有遗址七处,它们皆在川北地区。蓬安县的运山城、苍溪县的大获城、通江县的得汉城、南充市的青居城和剑阁县的苦竹城被列入了“蜀州抗蒙八柱”。比较出名的还有巴中市的小宁城、广安市的大良城、广元市的鹅顶堡、南充市的营山等等,如此丰富的宋蒙战争山城遗址,既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又体现了古代家乡人民的智慧,对于开阔学生的历史视野大有裨益。

川北地区有丰富的古城寨堡遗址,若将这些资源编入川北地区的乡土教材中,将有助于历史教学,其内容的具体编排详见另文。

参考文献:

[1]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胡昭曦.略论南宋末年四川军民抗击蒙古贵族的斗争.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注:本文所指川北地区包括今天的:广安市、广元市、巴中市、南充市、达州市。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2013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川北地区古城寨堡调查》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10638014。

(作者单位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师大路一段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誗编辑 李建军

作者:阳金平 周航 李帆

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 篇2:

框架结构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历史教学;框架结构教学法;知识体系;新授课;复习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对高中历史的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但传统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机械灌输,难以发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创新历史教学法,显得尤为必要。

框架结构教学法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它为学习者建构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将学生的学习任务、内容进行框架式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使学生更加系统、灵活地掌握历史知识。将框架结构教学法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就框架结构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做一阐述。

一、框架结构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单元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每一个新单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知识学习,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框架结构教学法,能使学生把握学科各章节的主体,认识不同章节间的联系,形成真正的模块化教学。其间,一是构建单元知识网络。对于高中历史教材各章节来说,可通过网络图的形式进行串联,达到学生理解和融会的目的,建立知识点间的联系。二是加强单元知识讨论。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单元往往代表了一个知识体系,教师在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应给予学生较多的探讨和发言机会,以使学生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强化历史思维。三是让学生自主构建单元知识框架主体。让学生在单元框架构建中进行教材阅读、资料查阅、笔记整理和逻辑推理,优化单元学习流程。

二、框架结构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新授课中的应用

框架结构教学法在新授课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框架结构为基础,主动地了解知识,进行学习。框架结构教学法在新授课中的应用要求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开展中必须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为出发点,契合新课标要求的学科素养的课程目标,引导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建构的积极性。首先,要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自学,通过预习,构建框架式知识结构流程图。其次,教师要进行教学对象和方法的分析,做好教学活动准备。紧扣教学目标,把握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促进学生在课堂特定情境下进行知识迁移与涉入。运用框架构建、论证、对比研究、切入等多种方法,促进学生的知识“同化”与“顺化”的统一,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学生的深度思考,让学生在严谨的逻辑框架下、浓郁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历史、叙述历史,深化历史逻辑思维。最后,在学生自我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辅助式的提问,组织讨论,完善和修正学生的框架式结构知识网络图。实现框架式的历史解读,“以结构说历史、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事件,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促进学生整体上形成历史框架认知。

三、框架结构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

当前的历史教材在课标的指导下,早已告别了通史体例,而是采用专题—模块体例,既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的简单重复,也顺应了高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从理性的角度探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框架结构教学法在高中历史复习课中的应用,应做到“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结合。一是以时间轴为主体构建框架结构。时间轴是历史发展的主线,因此要通过时间上的纵向联系,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的深处。让学生在构建“时空观”的基础上,增强历史学习的系统性,从历史事实的个别性、偶然性背后探寻一般性和必然性,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从历史规律中寻找特殊性,提高学生在历史复习课学习中的能动性,全面增强历史学科综合素养。二是通过剖析重构历史文本形成框架结构。“年代与时间、变迁与延续、原因与结果、共性与个性、移情与自省、史料与知识”共同构成了历史框架的内容。要对历史进行剖析和重构,用辨析的视角欣赏历史,从而构建正确的认知。从当前高考的要求来看,“意在课内,题在课外”、“远离课本考能力”、“无史料不成题”等已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趋势。而通过框架结构的挖掘与引入,便于学生整合历史知识,可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结构体系,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发挥教师引领者的作用。

總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框架结构教学法,要以学习者为中心,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编辑:孟 刚

作者:王维忠

高中历史课程管理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的整合之道

【摘  要】本文就简单分析一下历史校本教材,然后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包括更好地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以及整合原则和整合策略,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校本教材;融合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课程已经不能适应地方社会的生活以及该地区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实际变化,而且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更没有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认知特点。因此,在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推行,提出了“三级课程、三级管理”的策略,校本课程逐渐走进了各级学校,成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促进了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就必须将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一、历史校本教材简析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发文,提出了构建“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校本课程正式进入开发和利用的阶段。为了鼓励学校开发自己的历史校本教材,高中历史新课标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专门指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各地方的高中学校应巧妙整合乡土历史资源,并鼓励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挖掘并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从而构建出自己的历史校本课程。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更好地补充教材内容的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前课程改革中最重要的教学任务。虽然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进行了重新编纂,但新教材远远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因此,开发校本教材,就成为各个高级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开创特色办学理念的重要方式。通过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应用,能有效弥补当前教材教学内容的不足,并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讲述高中历史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章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精心选择本地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为例,讲述八年抗战的艰辛与惨烈,讲述共产党人为了谋求新中国的成立而付出的心血和牺牲,并引用毛主席的“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些内容既与教材具有一定的关联,又是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内容,学生们对于在实际的生活中貌似熟悉,却比较陌生的内容,他们更乐意去探究,去学习。这样一来,就能有效丰富教学的内容,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通常是先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开始的。”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学习到知识很多都是源自实际的生活,源自他们自身生活的环境。而历史校本课程正是学校开发的一种乡土历史教材,具有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是学生们熟悉的环境知识,这样能有效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研究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历史校本教材的引导下,还能使学生更加熟悉、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从而帮助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而且,将校本教材与课程教学相整合,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通过整合课堂教学与校本教材,能提升广大高中学生的文化品位,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并熏陶他们的人文素养,开阔他们的视野,从而有效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促进他们未来的发展。

(三)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将课堂教学与校本教材相整合,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是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与建设的主流趋势,也是我国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利用休闲时间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整理乡土历史教育资源,并通过阅读历史理论著作、了解史学研究动态以及教学的方法手段,这样才能合理地编制出校本教材,然后在历史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些乡土教学资源。这样一来,就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从而有效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高中历史教学与校本教材相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教学改革中最迫切的任务,自然也是历史教学最迫切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是历史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要想将课堂教学与校本教材相整合,就必须遵循创新性的原则,在渗透乡土历史教学资源时,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人文性原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整合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时,还必须遵循“人文性”的原则,注重历史校本教材中关于乡土历史教育资源中人文性内容的讲解,促使他们吸收相关的传统人文精神,从而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终身发展。

3.联系性原则。历史知识具有一种客观存在的必然联系性,而这种联系性也是教师在教学中与历史校本教材相整合必须遵循的一种原则。只有教师遵循这种“联系性”的原则,才能真正把高中的历史知识与本地区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有效构建自身的历史知识网络,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三、高中历史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整合的策略

1.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课堂教学与历史校本教材的整合,首先应该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为此,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应根据课表的要求,依托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大胆而又合理地对历史校本教材的内容进行选择和整合,这样一来,就能重新构建教学的内容,并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系统、更加完善,也更加丰满;2.根据单元的知识进行整合。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新教材更加重视知识的模块化,各个单元的知识更注重联系,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与校本教材的整合教学计划时,应根据单元教学知识的内容进行整合,围绕本单元教学的主线,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全剧与整体的设计,巧妙地融进乡土历史教学资源,从而借助学生熟悉的本地区的历史事件,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宏观的认识与把握,这样一来,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3.根据不同的单元知识进行整合。当前,人教版教材因为模块化的编纂方式,使其教学的内容呈现出全面性与整体性较差的现象,往往一个历史事件会被分割到不同的单元,甚至是不同的教材当中。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整合历史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时,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单元知识进行整合,从而针对同一个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梳理,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身的历史知识网络,更全面地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正确看待历史事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下,高中学校应积极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实现历史课堂教学与校本教材的整合,这样不但能补充教学内容,还能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因此,广大教师应重視校本教材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促使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也更具活力,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  李 芳)

[参考文献]

[1]臧新军, 李荣.高中历史教学选择与运用史料的基本方法[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6(4x):39-40.

[作者简介]施文亮,男,1979年生人,河北新乐人,本科,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作者:施文亮

上一篇:物理科学素质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