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优化利用探究

2022-09-12

教学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教学实践的改进。历史教学的内容是教学实践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新课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不少教师因为课标规定宽泛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感到困难,因为课时相对不足而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感到困难。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成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科学认识历史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是高中学生应该达到的最基本标准和最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不等于教材内容。然而实际教学中,课程内容往往取决于教科书内容。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内容要求,只是一个基本框架,并不严格限定内容的选择,不规定具体的知识点,这是课程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区别之一。具体怎样选择课程内容需要经过两个环节。第一是教科书的编写者以自己的专业水平理解课程标准,选择教科书内容。第二是教师的课程开发和教学创新,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水平, 依据课程标准对教科书内容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然后选定课程内容。课程选择应该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原则。

时代性不仅针对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也是以教师为阐述对象。时代性要求有些是教科书做不到、也做不好,优势在教师这里。比如关注学生经验、增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科书就难以用文字叙述贴切。基础性的选择不同于过去常说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者基本能力。《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的解释为:基础性以培养学习兴趣和学科能力为核心;培养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需要培养的是批判性思维。提倡批判性思维,前提是不迷信教材。教师不能迷信教材,更不能让学生以为写进教材的都是真实,不能以灌输的方式让他们接受教材对历史的解释。“批判”不是意味着否定教材,与政治意义上的“批判”是两码事。课程内容的选择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两层含义,一是要教什么内容,二是培养什么能力。后者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学创新的起点。认识清晰了才能产生教学立意,才能够明确所教内容能培养什么能力。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开发”这个词教师们都已经耳熟能详,这一开发过程应该是教师的一种工作常态,教师也处于核心地位。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房和利用的范围和程度”。所以,高中历史教材只是课程专家和历史学科专家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制的一种教学材料,相对于教师来说,是教本;相对于学生来说,是学本。

2积极探索高中历史课程开发优化的途径

我省部分地区选用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新课程教材。客观地讲,人民版教材在体例结构、内容旨趣、图文结合、自我检测以及学习档案建设和拓宽学生视野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切实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从教学实践的情况来看,教材内容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还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再创作。

2.1 内容的补充

主要是为了知识的衔接和突破重点难点。如专题一教材“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教学,从承上的角度可以就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概念进行如下补充:“中国古代史, 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先后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发展阶段。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一“国家”。传说中的黄帝、尧、舜、禹,就是国家形成过程中或者说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政治领袖。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一夏朝,其后经历了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一公元前1046年)、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一公元前771年),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76年),共经历了一千五六百年的历史,奴隶制度趋于瓦解。我国的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的战国时期开始,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五个时期, 到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 共经历了2300多年的历史。”

2.2 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 ,融会贯通

新课程教材具有开放性。要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打破了学科的人为壁垒,确立开放的课程体系,不仅要加强文科之间、理科之间,更要加强文理之间、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综合,使学生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谋求学生自我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历史教材呈现给学生丰富的人文素材,深刻的人类经验,历史涵盖的广泛内容决定历史教学必须实现多学科知识的有机整合,确立开放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实现教学的生动化、直观化、实用化。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与其他科目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如讲到“百家争鸣”中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时,可以结合政治哲学的内容,让学生感受作为民族精神储备的博大精深的古代哲学思想。将古代各个时期文学特征时,可以结合语文内容,感受中国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形式之美,感受先秦诸子的文采和智慧,还可以从《史记》这部“无韵之离骚”的名篇选读中,感受史学家司马迁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情怀。在艺术史的专题,结合美术作品,感受中国书法艺术所蕴涵的由线条运动和空间构造组成的韵律之美、形态之美、意境之美,感受融诗、书、画为一体的中国画之绝妙神韵, 以及其中所蕴涵的中国画家传统宇宙观、自然观、人生观。学生在感受、体验和思考中,不断地澄清自己原有价值观念,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

2.3 教材不同模块之间的整合

这既包括必修模块三本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整合, 也包括对选修模块相关内容的整合。新教材是按照专题体系进行编排,有其科学性,但同时也割裂了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这就需要将必修教材之间甚至选修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迁移,重组。如必修3是文化思想发展的历程 ,我们常说“思想文化的功能是为政治经济服务的”。讲必修3如果不联系必修1、2的内容,也就不能理解思想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其深刻内涵。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整合,再现历史全貌。

3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摆正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本本主义,严守教材,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这两种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没有摆正历史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所致。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关注的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关注对教材的解释,依托的课程资源仅仅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教师更多的就是“教”教材,这种做法很要不得。新课程教材不再是以往的“教本”,它只是教师引领学生去认识历史和现实的一个载体,是教与学的一个依托,它是被教师和学生“用”的。依据课标、依托教材,大胆合理的对教材进行整合,突破束缚,勇于创新,发挥教师的风格和个性,教材才能发挥出课程资源的作用,教学才能实现对教材的超越。从建构主义的教材观出发,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既然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就不可视为圣经。对于历史教材来说,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于历史教师来说,用教材进行教学是其职责,完善教材以利教学也是其职责。

显然, 合理整合优化教材进行课程再开发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首先要有充足的学科知识储备,既要有对于历史经典著作的熟悉,也要有对于史学研究动态的了解;其次,教师要具备对于教材的整合能力,要能对照新课程标准,理顺知识的内部联系,形成清晰易懂的间架结构,以此作为教学展开的基本思路。特别要指出的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不再追求完整的学科体系, 而在于从学生出发, 力图构建一种新的学习体系。再次,要有驾御课堂的教学能力,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力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摘要:明确了“教什么”,再考虑“怎么教”。我校“导·激·研·促”教学模式中导学精要更要求主题式设计,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课程内容的选择是教师教学创新的起点,历史教材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不仅要使用好,而且还要进行优化。用教材进行教学是教师的职责,完善教材以利教学也是其职责。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态度,也是区别于过去的重要所在。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材,有效利用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教学在农村小学的应用下一篇: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思考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