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17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时间短、容量小,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实用性强烈,且具备可操作性,已经成为时下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基础课程改革呼唤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本文以此为据,在于微课程定义的基础上,对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希望能够将微课程嵌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课程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微课程高中历史论文 篇1:

提高微课程在高中历史课堂运用有效性的策略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研究有效性教学的策略,实行高效课堂。随着互联网手机、平板等的普及,教師采用微课程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运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已经提到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日程中。高中历史教学中微课程指的是教师运用建构主义方法设计的以学生能够在线学习或者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为主要学习模式的,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要做好微课程的录制以及使用,才能真正提高微课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的有效性。

教师要做好高中历史课堂运用中微课程的前期准备

每一个微课程的使用,都要确保能够与教师的授课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实际相契合,因此,这就需要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教师在微视频录制的过程中,要善于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分析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学生运用微课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微课程一般分为三种类型:PPT式微课程、 讲课式微课程、情景剧式微课程,教师制作何种类型的微课程,不仅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也取决于学生学习能力的需要。如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中《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学中,教师针对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夏商周三朝的兴起、强盛和衰落有着重要影响的特点,教师首先要善于通过微课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在教学之前,采用ppt式微课程以及讲课式微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课前提前预习以及课堂授课使用。教师在制作微课程的过程中,要紧扣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制作微课,以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宜。

教师要有效使用微课程,实现学生先学先问,教师后导后教,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微课程的使用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为了使用微课程而使用微课程。教师要能积极使用微课程,提高微课程在高中课堂运用中的有效性。让学生真正能够利用微课程,实现先学先问,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能够通过课前微课程的学习实现能力的提升,也能够在课堂上对自己对本单元内容或本章内容还不能理解的地方通过课堂教师播放的微课程系统的进行理解。

在学生通过微课程也不能理解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在课前进行搜集整理,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实现后导后教,这样不仅有效提升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也提升了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拓宽了课堂的内涵和外延。如在高一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过程中,因为本课内容对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随着高中教学程度的加深,学习难度也随之增大,学生不仅要知道1894年~1901年间,列强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还要识记《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在教师授课之前,可以根据地图、漫画、诗词、文献记载等多种材料概括有效历史信息制作微课程,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通过微课程的反复播放初步了解史实,培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而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谴责列强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体现中国人民抗争爱国精神的微视频,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同时反思今天的中日关系并能够理性爱国。这样微课程的使用,既让学生充分利用了课前时间进行预习,又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微视频的播放,有效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提高了高中课堂的有效性。

通过微课程的使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

不得不说,随着微课程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学生通过微课程的播放对所学内容的主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微视频,这样的形式通过声音解读以及视频播放的形式,巧妙的吸引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让学生喜欢上高中历史,体会到了研究高中历史的欢愉感。高中历史课堂中学生通过微视频等微课程的使用,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因此微课程在课堂上的使用是非常有效,也是非常必要的。但这并不表示在高中历史课堂上要满堂都是微课程,只用微课程进行教学,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是万万不可的。

教师要恰当的运用微课程展现教学的难点,缩短学生突破难点的学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高中历史能力的训练。如在《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程展示新中国初期经济、政治,借以导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还可以在“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这个教学知识点的教学中,采用微课程展示三段历史资料,使学生加深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理解,从而引出具体外交方针,再通过指导学生看书,理解每项内容,完成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填空等教学设计,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

结语

总之,微课程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要想提高运用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还要让学生能够反复利用微课程进行课前以及课外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作者:孟省祥

微课程高中历史论文 篇2:

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探析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下,“微课程”应运而生。微课程时间短、容量小,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实用性强烈,且具备可操作性,已经成为时下较为流行的学习方式。基础课程改革呼唤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本文以此为据,在于微课程定义的基础上,对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对策,以希望能够将微课程嵌入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

一、微课程的相关定义

关于微课程的基本定义,中外学者并没有统一观点。国外学者davidpenrose认为“微课程就是一节短小的音视频,呈现出较为单一的,严格定义的主题”。国内学者胡铁生则认为“微课程主要是指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李玉平则认为微课程主要以数字故事为基本呈现方式,倡导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从这些观点而言,不同学者对微课程的定义同样呈现出不同的观点。

综合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观点,笔者认为,微课程主要以较短时间内的音视频为载体,立足于明确主题,以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方式。微视频的重复利用方式非常强烈,既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成长,还可以满足教师相互交流,共享教学资源。

二、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微课程毕竟属于新生事物,应用并不广泛。从当前运用现状来看,微课程具备诸多优势,但能否取代传统教学,成为学校主流模式,仍然需要实践来考验。笔者结合自身调研实践,认为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微课程短小精悍,主题鲜明,但不能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系统性和深度性的要求,尤其是对于部分逻辑性较为强烈的知识,微课程往往无法承担。以历史必修二经济史第一单元土地制度为例,时间跨度大,涉及内容多,且知识系统较为零散,传统教学更能够适应教学内容。

其次,微课程设计非常复杂。以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为例,尽管专题任务非常明确,且微课程时间也就7分钟左右。但真正设计过程中,既需要列举背景知识,又要求画面清晰,语言简洁,这与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在实践调查过程中,部分学校微课程往往形式主义严重。

第三,微课程大都运用于校本课程中,但很难落实。微课程属于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但大部分师生仍然抱有观望态度。毕竟“唯分数论”仍然在教育领域占据一定市场,这导致部分学校不敢轻易尝试。

总之,如何将微课程的优势发挥出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教师业务水平,都成为微课程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微课程运用于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升教学质量,摒弃形式主义。针对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够提升微课程的运用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首先,微课程短小精悍,主题鲜明。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该明确理解。对部分简单的知识结构,可以利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既能够提升微课程的利用效率,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针对部分知识结构较为复杂、逻辑性强烈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扬长避短,实现微课程和传统历史教学优势互补,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其次,学校设置微课程开发团队。学校可以筛选骨干教师,组建微课程开发团队,并做好后期保障工作。微课程开发团队应该明确指导教师进行开发,并及时上报各学科及开发团队的计划内容和整体思路,发挥集体智慧,有效提升微课程的质量。

第三,创建微课程校本整体环境。如何能够将微课程与学校特色、地域文化相互联系,已经成为所有学校、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所需要思考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和运用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体,坚持以学生为本,进行微课程开发研讨活动。一方面,学校骨干教师应该根据自身教学特色,不断努力,自主研发;另一方面,学校则应该在设备、录制方面为教师开发微课程资源提供便利条件,促进微课程校本研究氛围的形成。

最后,建立课程评价保障机制。学校应该将微课程资源纳入课程资源评选范围内,定期开展相关评优活动,并评选出优秀微课程资源,以供学校教师共享。

除此之外,依托微课程资源的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平台,学校可以逐步建立微课程动态管理系统,有效提升微课程的运用效率。

微课程是未来历史教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微课程的整体特点体现在学习情境真实,针对性强,主题突出,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层面都具有显著成效。微课程作为进入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相比于传统课堂而言优势明显,但如何确保微课程开发质量,实现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实践。

参考文献:

[1]陈玲,汪晓凤.微视频在教学教研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网络,2013(9):36-38.

[2]杨伟杰.翻转课堂:转变与挑战[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3(10):93-95.

[3]盖巧红.新课程条件下历史教师应实现两大转变[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1):52-53,58.

[4]刘素芹.中小学教育中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7.

[5]王新国.基于高校微课教学的微视频开发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9):46-48.

作者:付心中

微课程高中历史论文 篇3:

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微课程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便捷性、时间短、丰富性、合作性的优势,所以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可借助微课程的优势,以强化学生学科知识,促成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具体的应用方案可以从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拓宽学生课外阅读量三个方面探讨,以锻炼学生自学能力,帮助整理知识要点,增加学生知识储备。希望通过对微课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使微课程可以被更多的学科教师所重视。

关键词:微课程;高中历史;优势;应用

一、 微课程的概念及优势特点

(一) 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是由不足十分钟的短视频组成,它的内容可以是学科中的重难点知识解析,可以是教学实验的某个关键过程,可以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课间,可以是学生的课后练习测试题目,可以是教师的教学反思或教学评价,也可以是知识点的梳理整合。微课程的传播需要借助于互联网,它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教学工具,配合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教学工具。

(二) 微课程的优势特点

第一,便捷性。由于微课程的使用需要通过借助电子设备,而一般情况下,人们随身携带的手机、平板等都可以支持微课程视频的播放。所以微课程的观看不受时间地域的影响,并且由于通过电子设备播放微视频,播放器具备随播随停。

第二,时间短。微课程的视频之所以称之为微视频,主要原因是由于视频的时间限制在十分钟之内,其容量也是控制在100M以内,不占据学生的宝贵时间,将知识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制作成短小视频,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

第三,丰富性。由于微课程短视频是需要教师进行制作,因此,其形式也会因为教师的制作特点或者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有所变化。可以通过动画展示或图片解说,或实践操作演示,或构建知识结构说明等形式制作微课短视频。因此,微课程短视频具有丰富性,多样性。

第四,合作性。微课程短视频在通话互联网社交软件的传播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这也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劲头,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微课程的具体应用方案

(一) 利用微课程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锻炼自学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压力大,时间紧迫,很多学生便会省略学科课前预习环节,利用课堂时间边听讲边做笔记,将学习重点放在课后复习练习中,这是高中学生学习普遍的一大误区。尤其是历史这样的文科类学科,如果做好课前预习环节,把握大致课堂内容,关注知识难重点,记录自己的模糊知识区,那么到课堂教师讲解时,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做笔记,课堂学习后,由于增添了课前的预习环节,使得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这样在做首次复习和练习时要比以往轻松许多,准确率也有所提升,整体的学习效率也会有显著的改善。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完成课前预习环节,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具体可以利用微课程短视频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即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制作好微课程短视频,将下节课的知识结构框架,知识难重点,也可以将主要历史事件通过图片展示与语音解说的方式进行简要的概述,制作出来的微课程短视频由历史课代表在班级交流社交平台进行传送。学生在领取微课短视频后,需要到历史课代表处领取一份课前预习作业,并在下节课的课前统一交给历史课代表。教师借用课堂间隔时间进行简要的批阅,以此来判断该班级学生的课前预习环节完成情况,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讲课时有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

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学习中,教材主要提到三种革命运动,即五四运动、武昌起义、洋务运动,教师可以将这三种革命运动发生的时间、革命运动发起人、革命的目的、革命的结果进行总结,制作在微课程短视频中,这几点也就是该专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短视频大致了解了该专题的学习方向,通过在课代表处领取到的课前预习测验题目,写下自己对视频内容部分解析,完成自己的历史学科课前预习环节,这一过程也是在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最佳方法。

(二) 利用微课程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整理知识要点

高中历史学科在练习中,经常会遇到很多主观性问题,学生往往依照教材中背诵了的知识点去解答却得不到高分,很多学生为此十分困扰。这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短视频,例如,将专题模块中经典题型进行剖析讲解,通过视频介绍讲授该类型题的解题方法或者解题技巧。在学生掌握后,可以用小测验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如果教师由于个人原因无法完成微课短视频的主观题型解决思路的制作,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共享资源,搜索查询高校名校教师制作的高中历史相关主观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交由历史课代表上传至班级交流平台中。当学生可以灵活掌握各主观题的答题技巧时,得分自然而然也会有所提升。微课程不仅仅在历史学科的练习中发挥作用,它也可以在考前预备时期,课后总结期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整合。整合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整合同时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等;整理单一事件内的知识要点,整理一个时期内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知识要点等。

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一的学习中,首先介绍我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制度,接着是近代中国追求民主制度的革命运动,然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紧跟着便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到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最后是世界政治的格局。整本教材都在以时间为基点,讲述政治的历史发展和变化方向,不论是我国还是西方都是在朝着民主政治方向在发展。教師在对学科教学时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制作成微课短视频,类似必修一的学习就可以做出两个微课短视频,一个是中国的政治文明发展变化,另一个则是西方的政治文明发展变化,通过时间的推移逐步介绍教材内容的知识重难点,这种利用微课短视频对教材知识点的梳理,有助于学生期末考试考前复习,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 利用微课程拓宽学生课外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

高中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仅限于教材内容是完全不够

的,教材内容是历史事迹的部分提取内容并不能囊括我国的五千年历史文化。这就如同语文教材中并不一定涵盖所有的语文阅读理解一样,像课文中有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闰土》等,但是单单通过这两篇文章并不能完全解读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后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批判,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经典文章如《阿Q正传》《彷徨》等来增加对作者鲁迅先生的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要想更为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或者历史环境,同样也需要通过课外阅读来获取。像在学习近代史时,教材中提到从封建统治社会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间经历了许多的革命,人们通过行动开始反抗封建统治社会的旧俗,如大家排队剪掉大辫子,女子也渐渐停止裹脚等,教材内容在此方面并没有做更多的介绍,而是一笔带过。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搜集资料来细致了解人们抵制旧俗都做了哪些工作,也可以搜索女子裹脚后双脚的变化图片,对旧俗旧制做更为深入的探究,使得对该时期的历史掌握更为全面。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程短视频来帮助学生搜集汇总相关资料,整理在短视频中节省了学生为搜集资料而浪费的时间。教师可以通过课代表在班内征集大家想要了解的历史知识,汇总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制作相关的历史学科微课程短视频。

例如,在人民版高中历史学科必修三的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习中,提到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像地动仪、指南针、罗盘、造纸术等,学生通过简单的教材介绍也只是对其有了浅显的认识,若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将这几类科学技术成就的图片及使用方法,应用原理做简单的整理制作成微课程短视频,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增加对其的了解,也会激发好奇心一探究竟,便会更为仔细地学习该专题知识,进而促使课堂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的学习中,该课在讲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将孔子的《论语》穿插进课堂内容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播放有关孔子《论语》的纪录片介绍,使学生了解《论语》作为我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它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在重点讲解儒家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阅读几篇《论语》中的内容,有的学生或许有过阅读经历,也可以邀请读过《论语》的同学在课堂上为学生们做解析。通过教师的带领使学生在学习儒家思想的历史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孔子在思想上对人们的启示,明白在当时历史时期孔子给人的教诲和他的境界对年代的影响和作用,通过《论语》的学习,学生了解到儒家思想是需要我们终身学习借鉴的。同儒家的讲解一样,在法家,道家的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纪录片或者百家讲坛中有关《孙子兵法》讲解的重要片段,供学生观看。

三、 結语

通过微课程短视频作为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使得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变得轻松有趣,学生在微课程短视频的帮助下清晰了解历史学科的学习思路,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重难点,整理出来的微课程短视频也可以帮助学生作为高考考前的最佳复习资料,微课程短视频也将会成为学生学习上和教师教学上的最重要的帮手。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教学微视频和微课程在促进师生成长中的作用[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5(2):8-9.

[2]陈立生.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析论[J].华夏教师,2017(7):20.

作者简介:

潘建新,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闽侯县第八中学。

作者:潘建新

上一篇:研究性古代文学论文下一篇:计算机科学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