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集体备课的探索——以人民版教材为例

2022-09-10

课时紧张是当前实施高中新课程时的普遍反映。虽有其客观因素, 如教材容量大, 学术性强, 概念不易讲清等。但也说明靠老经验“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已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因此, 解决关键仍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而最优策略还是备好课, 尤其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1 新课程背景下集体备课的价值取向

备课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之一, 也是教学常规基本要求。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老师讲学生记, 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 更遑论集体备课的实效性了。从实践层面看, 新课程背景下, 没有集体备课的课, 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 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首先, 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 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 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 他们不再死记硬背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 换言之, 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 面对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 仅凭教师个人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 “一纲多本”也要求加强集体备课。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 教材内容和侧重点甚至结论也不同, 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哪些可以增删?都可能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 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俗语说,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

其次, 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 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同行, 乃至学生。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 但易被传统束缚, 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 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 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年轻教师精力充沛, 易于接受新事物, 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 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才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最后, 集体备课是“减负”的需要。迄今为止,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相对匮乏, 以人民版为例, 教材大部分只给结论甚至不给结论, 怎样能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结论?需要教师从课外收集大量的课程资源来补充。此外, 制作课件, 教师的负担明显加重了。因此, 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 分工合作, 资源共享, 可起到提高课堂效率减缓压力的作用。

2 实施集体备课策略

2.1 以专题备课为主, 既分工又合作

高中新课程采用模块教学,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形式的编排, 以专题形式编写, 专题内容的内在联系加强了, 但时空跳跃性太大。因此, 集体备课应以专题为单位备课, 一人备一课很容易割裂专题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具体做法:规划分工——资源收集——整体把握——个人备课——集体研讨——修改完善——个人调整。

(1) 规划分工:在开学前1周, 备课组先安排教学进度, 要求成员必须对教材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个人专长, 按专题领取各自的任务。

(2) 资源收集:就自己的专题收集相关的课程资源, 并设计教学思路。

(3) 整体把握:一般在专题开始实施的前1-2周, 由备课组成员在初步熟悉内容的基础上, 由本专题负责人提出教材整体处理意见进行讨论。如是否有必要对内容进行整合或调整;根据课标要求, 确定重点难点。以《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历史必修一, 人民版) 为例, 专题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与第3课——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第3课的内容多, 用1课时学习难度很大, 而第2课内容相对少些。从知识内在联系的角度分析, 大家都认为可把第3课的“法令出一”子目调整到第2课的“秦汉时期的官僚机构”中结合“皇帝”讲解。然后, 由该专题负责人根据备课组成员的意见进行备课。

(4) 个人备课。及时沟通。

(5) 集体研讨。一般在专题实施的前一周, 每个人在进一步了解专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 以专题负责人为主讲解自己的教学设计, 尽可能详细并以书面形式交付备课组成员讨论。

(6) 修改完善。专题负责人进行修订, 用电子稿件送交备课组。

(7) 个人调整。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在实践的体验及时调整教学设计。重点在设计板书或多媒体应用上, 并借此加深对教学设计和教材处理的理解。

2.2 以课例研究为突破, 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 但要真正上好课, 探索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备课组追求的目标。运用课例研究探索课堂教学的全面建模具有可操作性。其具体流程为:选择主题、定主备人——备课——集体研讨——定上课教师——评议总结——再上课——总结反思。课例研究一般每月举行1次, 总结反思阶段可聘请专家或有经验的一线教师点评或上示范课。同时强调不搞花架子, 要追求常态下的教研。

2.3 发挥群体优势, 尝试创建学科资源库

现行教辅材料存在不少问题, 备课组应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搜集各种课程资源,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鼓励教师以导学案方式完善, 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一方面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符合教情、学情的习题集。同时, 也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 加入相应群组, 及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学会共享, 学会寻求更多的帮助。

3 集体备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材料引用的科学性

新课程有许多结论需要我们引经据典去论证, 学生分析材料能力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去引导。因此, 课堂教学所使用的历史材料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 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 (1) 网络资源, 如CERSP.COM (新思考网)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等; (2) 不同版本教材, 这些教材所使用的材料都是经过专家审核且具有典型性; (3) 大学本科现行使用教材等; (4) 原有自己引用的历史材料; (5) 乡土资料。

3.2 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

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效益, 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新课程对每个教师都是新课题, 通过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共享, 既减轻教师的负担, 也提高备课的效益。教师应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生学习。一句话, 集体备课活动不应是学校的行政行为, 而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都有高度的责任心, 集体备课才能落到实处。

3.3 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实施后, 许多教师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质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过于精致, 实效性不强, 花费了大量时间, 导致无法长期坚持;二是内容过多, 频率过快, 致使学生眼花缭乱, 课堂效果不好。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 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 不是越多越好。

总之, 通过集体备课的实践活动, 每一个教师都有收益, 分享了集体劳动的成果, 老教师改变了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模式, 青年教师积累了新课程的教法和经验, 在树立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改革具体实践上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也为今后的新课程教学奠定了基础。

摘要:加强集体备课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 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 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 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 以课例研究为切入点, 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模式, 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历史,集体备课

参考文献

[1]  赵燕霞, 郝玫.试析教师在“自主学习”中的作用[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

[2]  曹慧芳.二语社会文化知识教学的发展历程及评述[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1) .

上一篇:新形势下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和维护探析下一篇:浅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