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论文

2022-04-27

摘要: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快速发展具有可行性。只要突破发展障碍,打造好体制平台,扶持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实现区域合作,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能够实现的。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对策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战略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1:

文化产业概论课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研究

摘  要: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在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挖掘且科学有效地应用思政元素是其改革的关键与核心。文章根据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的课程特点,以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教学内容为载体,挖掘其四个模块内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把课程思政这一教学理念有意识地且对症地融入到教学各环节中,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有机链接。

关键词:文化产业概论;思政元素;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课程思政这一理念的提出,给各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产业概论这门课程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包含丰富的人文精神与道德规范,在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中承担着基础性、系统性的理论支撑作用。本研究以思政教育进课堂为目标,选取了课程内容中的四大模块十一个章节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确保学科知识教育的专业性,针对每一个模块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挖掘与运用,确保课程的育人性,将学科理论知识与思政教育元素联合,以实现当代大学课程教育的适用性。

一、本质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理论由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对策论四个部分构成,其基本任务就是对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本质特点、发展规律和经营管理规律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对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普遍问题提供系统化科学解答。文化产业本质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本质论属性、运行逻辑论和文化竞争论,旨在介绍认识文化产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即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运行逻辑论即介绍如何从文化产业到文化经济、文化竞争论介绍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本质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及融入见表1。

在本质论模块中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重点介绍文化产业、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事业等核心概念,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理解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和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特别是新出现的“文化经济”力量对人类经济文化政治格局的改变,从文化经济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产业,更加深刻地揭示文化产业的本质和特征,深化文化产业理论。第三章则从国家“软实力”的角度展开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讨论,加深学生对文化建设战略意义的認同。

在授课过程中,第一章——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辩证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产业学科理论的学习意识,介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组织学生梳理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们热爱文化产业专业的情感。第二章——文化产业与文化经济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学科视野的融合,了解学科价值的意义,通过梳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文化符号,进一步让学生对学科怀有崇敬感与使命感。第三章——文化产业与国家“软实力”章节中,通过学生梳理各自心中各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来讨论什么是“符号的战争”以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学生文化安全意识。通过讨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曾滞后的原因以及分析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意识。

二、发展论中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发展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业态特征论、发展现状论、发展趋势论,主要介绍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类别、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发展论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2。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围绕文化产业,世界各强国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在发展论模块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外围层和衍生层的划分,重点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及其特征与发展现状,以方便学生对文化产业的本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所推行的举措,因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国际文化产业竞争中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也有利于更深入地认识文化产业的内在规律。第六章则从高新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数字技术及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新型文化产业形态的理解与认识。

在授课过程中,第四章——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九大类别,通过对文化产业层次与九大类别的划分引导学生增强文化产业专业人的职业素养,讨论与描述文化产业九大类别特征、现状及重要程度,培养学生树立文化产业人工作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第五章——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章节中,通过文献梳理与话题讨论,培养学生了解国际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强化认识文化产业内在运行规律,组织学生讨论与总结世界各国在文化产业领域中的各自优势与核心,深入解读各国推行文化产业相关举措,培养学生树立全局观、高瞻远瞩、把握全局意识。第六章——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章节中,通过对新媒体行业与游戏行业的热点事件分析讨论,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动漫或游戏公司,了解前沿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多元化视角与辩证思维。

三、经营管理论中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包含有产业模式论、经营管理论、市场策略论和品牌战略论,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与经营管理模式,经营管理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3。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论述文化产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和经营管理模式,因此,在经营管理模块中的第七章主要从生产模式的角度出发,研究文化产业的产业模式,从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到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产业模式学习,进一步深入研究文化产业有别于其他产业的特征,从而掌握文化产业的特殊性。第八章主要介绍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特殊性,就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投资的风险管理、人员的合同管理、产品的持久性盈利管理以及成本的控制与管理,通过文化产业产品的特殊性进而总结文化产业科学管理的必要性。第九章阐述的重点为文化内容产业的市场开发与输出,通过对文化产业集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问题进行讨论,展开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讨论,提倡文化创意,培育区域文化的重要性与战略意义。第十章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出发,展开对文化产业价值链各环节的探讨,通过对文化产业品牌战略相关理论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文化品牌价值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授课过程中,第七章——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介绍简单的文化产业模式与复杂的文化产业模式,培养学生建立起文化产业人审美能力,理解文化产业生产模式的自有规律;通过对横店影视城资源整合与产业链延伸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第八章——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在本章节中带领学生梳理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问题,设置话题讨论与职业演练,虚拟作为文化产业经理人在经营管理中将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从而培养文化产业人经营管理能力。 通过探讨非盈利组织文化传承功能,强调学生们树立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性。第九章——文化内容产业与市场策略章节中,通过学习产业链理论与价值链理论,讨论“班加罗尔模式”对中国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启发与意义,强化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其创意性思维与总结问题的能力。第十章——文化产业品牌战略,从品牌战略角度出发,解读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树立起为中国共产党为国家做贡献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案例分析美国迪士尼品牌动画片的文化资源,探讨本国民族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四、对策论中思想政治元素的挖掘与运用

文化产业对策论这部分内容主要运用文化产业理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对策性思考。对策论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挖掘及融入见表4。

在对策论模块中主要介绍了中国道路论,什么是中国特色文化产业以及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中国特色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它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各国文化精华和文化产业发展经验,寻找和建立中国自有的核心竞争优势,它是一个历史运动的、不断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在本模块的教学中始终强调这一动态的过程,加强学生们对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

在授课过程中第十一章——发展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带领学生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探讨如何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心中进一步坚定民族自信心、自尊心与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与职业使命感。

五、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项目,高校教育探索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是新时代的命题与建设方向。本文通过挖掘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四个模块十一章节中的专业知识蕴含的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理念有效地融入到专业课程的每一个模块每一个专题中,通过教学方案的设计,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以新时期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多元化设计教学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对实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思屈,李涛.文化产业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2]王英龙,曹茂永.课程思政:我們这样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3]李芊,苑雪璐.基于文化自信的《文化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3):85-88.

[4]李军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与实践路径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2):81-83.

[5]王海威,王伯承.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2-34.

[6]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专业课为视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7]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8]许庆如.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探索,2015(11):101-103.

作者:柳媛

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2:

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  要: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快速发展具有可行性。只要突破发展障碍,打造好体制平台,扶持文化产业重点工程,实现区域合作,广西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能够实现的。

关键词:广西;文化产业 快速发展;对策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个催人奋进的战略目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简要地理解就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文化产品的产业。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发展最终以文化、文明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30日的《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文化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仅因为它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因为它是渗透、贯穿和连接综合国力各要素的关键所在。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标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否具有可行性?如何实现?本文就此课题试作如下思考。

一、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机遇千载难逢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速度较快。2004至2011年,全國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3%,到2011年突破了1.34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85%,部份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8%,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已经表明,越是文明程度高的国家,其对文化产业的需求愈旺盛,相应的文化产业所占GDP份额也就越大。而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超过一定的界线后,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会呈现出一种跳跃式的增长。最近几年来,我国人均GDP不断攀升,社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而文化产业能提供文化消费不足,呈现出巨大的需求缺口,存在很大的产业成长空间。发达国家发展的现实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众多国家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引擎,有的甚至已经成为支柱性产业,并成为其夺取全球战略优势的发力点。

中国历史悠久,传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资源优势并没有直接把我们带入文化强国行列。全球文化市场份额资料表明,美国文化产业的市场份额为43%,而中国则只占了不到3%,这与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相距极为遥远。民族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的复兴,而现实又是如此残酷,我们应如何应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当作我们的支柱产业来发展,就是党对文化问题的一种高度自觉,极大地推动着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上述问题也迎来了突破困局的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广西坚持“增投、扩量、提质、加速”八字方针,锐意进取,推动文化产业迅猛发展,预示着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格局初步建成。广西文化产业建立起基本完备的产业格局,已形成出版业、报业等比较齐全的产业门类。其中的旅游业和出版业基础较好,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较为明显,一些产业项目运作较为成功,带来了较大的知名度,典型的如颇具开创性的大型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等。二是文化体制改革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添加动力。近年来制定了《关于建设文化广西的决定》六个政策性文件,出台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措施,对文化体制改革作总体规划和部署,并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广西在发展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合作与生产方面展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需要广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走出国门,发挥文化交流与经贸合作的双重功效。

二、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否可行?我们这里可以作一个SWOT分析,这是由美国安索夫教授提出来的态势分析方法,SWOT代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此分析将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是否可行的四方面相关因素通过调查列举出来,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加以归纳,确定分析的结论。

优势:1.全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整体上保持增长态势,正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2.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提高,呈现出明显的良好发展势头。3.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成效,经营性单位数量明显增加,大量骨干文化服务企业涌现。4.私营经济资本上升幅度明显,在文化产业经营主体中,已经占到半壁江山乃至更大的比重。5.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文化产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在南宁、柳州、桂林集群发展,园区化、集团化发展模式日趋明显。6.打好“东盟”牌,突出“人无我有”的特色,连续六届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并使之成为亮点品牌。7.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文化服务比重持续增加,文化集聚效应正逐渐显示出来8.围绕旅游做文章,促进演艺产业蓬勃发展,挖掘已有资源的内涵,提升历史文化景观价值。

劣势:1.文化产业管理体制不顺,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尚未完全从直接办文化的管理模式中脱离,不利于规模化发展和大市场运作。2.文化产业总量偏小。照现实发展的情况分析,成为支柱性产业需要占到5%的GDP比重,要实现这个目标预计还需要至少8年的时间。3.产业结构失衡,现代意义上的创意型文化产业份额还比较小,发展后劲乏力。4.文化产业投入不足,限制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文化产业融资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比重偏低。5.专业人才匮乏,文化产业人才总量少、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在全社会从业人数中不足1%。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6.文化原创性不强,原创节目源严重匮乏。广西具有创意、研发、制作水平的文化企业不多,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7.发展格局同质化,跨部门与跨地区的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出现发展思路单一、产业结构雷同、重复建设的问题。8.文化产业的产业链尚未形成,市场营销渠道不畅,产品的附加值难以实现。文化产品传播方式落后,文化产品缺乏吸引力和竞争力。

机会:1.加速发展文化产业能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推动着文化产业超常发展。2.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文化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3.以文化产业项目为载体,能突破“不发达”瓶颈,解决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的瓶颈问题,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4.文化资本能够产生新的文化资源形态,可以带来价值增值、促进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带来与金融业以新的方式进行结合的契机。5.扶持原创、提高原创能力,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基本条件,国家应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和扶持原创的政策和环境。6.彰显文化产业的广西特色,要坚守广西本土元素特色,明确文化发展重点,抓项目的同时要抓精品出品牌。7.在整合优势资源中形成产业优势,重点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广西“山歌”、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桂林山水旅游资源、少数民族歌舞资源。8.加速发展能引来多种投资与经营模式,突破了国家包办文化的单一模式,带动非公有制经济力量投资文化产业。

威胁:1.盲目发展文化产业的苗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各地竞相上马大型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遍布各地,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有冲动投资倾向。2.融资困难。众多的文化企业期待有资金的支持与合作,但不论银行还是风投,对正在发展初期的文化企业一直持有谨慎的态度。3.政策”有限度开放”,政府的监管水平和市场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4.内容不足制约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明显不足,图书版权贸易处于逆差地位的状况未能扭转。5.项目建设类型单一,过分集中在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动漫基地等也是蜂拥而起。6.盲目追求产业“利润”。有的文化单位有企业没文化,有团队没精神,忙于“转企、组建集团、上市”三步走,却没考虑募集来的资金干什么。7.不分地区“一刀切”。缺乏总体规划,难以形成贯通的产业链条。用统一路线图推进,难免导致形式主义、政绩工程。8.职责不明确,管理不规范。文化产业的管理机构设置欠科学,职能交叉,职责不明确,并由此不断出现新问题。

通过对以上SWOT四个维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广西快速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相对较突出,时机已经成熟;存在的劣势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完全有可能在优势发挥的过程中逐步地克服掉。综言之,只要能够发挥优势,克服劣势,用好机会,规避存在的威胁,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将会带来一个光明的前景。

三、促进广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基本对策

第一、突破观念障碍。突破障碍是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先导,广西的文化产业要获得不断发展同样如此,这是因为文化产业的推进,需要在原有的传统产业中加入现代的元素,处理不好,原有的观念就会成为前进的障碍,突出表现在文化价值的追求和功利性的追求的冲突上。作为一个产业,其追求的根本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作为一种文化事业,追求的价值取向则是社会的精神需求层面的满足。因此,不能在观念上有所突破,传统势力容易认定文化产业是文化的沉沦,是对传统文化的功利化和粗俗化而难以接受,从而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突破观念障碍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打造体制平台。产业的顶层设计是一个新兴产业获得良好发展的基础。文化产业要获得长足的发展,需要打造产业融合机制,对发展区域内的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重点要建立好文化产业的投入机制和配套体系,使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历史情况看,以往文化产业发展步履维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因为产业管理的体制不畅,很多制度性政策性的因素没有理顺。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后,全国及各省纷纷出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虽然还存在政策线条过粗、实施细则不到位、对机制政策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从总的情况来看形势朝着有利于发展的方向扎实推进。

第三、实施重点工程。以重点工程为突破口,带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发展,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强总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以下重点工程:一是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要充分发挥广西丰厚的民族和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挖掘尚待开发的广西文化遗产资源,建设广西的重点文化场馆如:广西美术馆、广西铜鼓博物馆、广西自然博物馆和北部湾博物馆等基础文化文化设施。二是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广西全区内重点景点众多,很多景点其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需要提升旅游业的文化内涵,尽显旅游的文化魅力,让传统的旅游业与文化联姻,培育一批文化寓意深刻、观赏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文艺精品,形成产业链条。同时因地因时制宜,辅以相关的重点工程如文化产业示范点建设工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文化品牌打造工程、等等重点工程建设,通过这些项目工程实现重点突破,带动行业的发展。

第四、打造品牌走出去。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产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抉择。广西文化产业要获得长足发展,一是积极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这个方面没有形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必须从广西自身的现实情况出发,抓住自身的本土化特色。广西要使文化产业上层次,就必须着力培育广西的民俗文化、历史文化等文化品牌。二是打造畅通的营销渠道。这个方面现在还是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软肋。只有把眼光放得更远,文化产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广泛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与国外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提升本土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档次,不断提升广西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水平。三是要进一步地吸引外资发展自己。目前我们还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实现快速发展,借鸡生蛋是有效的选择。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文化产业顶层设计时,充分考虑引资和融资需要,以利于通过合资、参股、控股等方式为我们争取到更多的发展资金。以复合手段推动“走出去战略”收到更大实效,使文化不断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

综述之,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实现广西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个选择既能使广西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展现,更是广西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的良好契机。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作为民族地区,广西要获得文化产业的超常发展,还面临诸多方面的困难,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只要能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科学规划,立足自身优势,扶持好文化产业重点工程的发展,突破发展中的障碍,巧借外力实现区域合作,广西的文化产业一定会实现快速的发展,并快步走向繁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陈林杰,张家寿,赵禹骅,主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布局优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01

[2]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主编.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07-01

[3]范建華.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06-01

[4]王国华.文化产业热点问题对策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1-09-01

[5]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1-05-17

[6]张瑞枝等.关于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3

[7]李建平.以文化软实力促进广西 “十二五”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0--08

[8]车勇.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EB/OL ].http://www.doc88.com/p-840684885591.html.道客巴巴网.2007-05-30

作者简介:黄桂清,男,1963年11月生,现任中共桂林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职称。

作者:黄桂清

民族文化产业市场营销论文 篇3:

应用型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

[摘 要]文化产业作为未来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创新动力,被看作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产业,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随之增加。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专业归属杂乱、培养目标模糊、师资力量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等问题,作者在广泛调研及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力图探析各类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改革出路,切实提高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顺利完成向应用型专业转型。

[关键词]文化产业管理;应用型;转型;专业建设

文化产业是以生产和提供精神产品为主要内容,以满足公众文化需要为目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文化产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潜力的产业,社会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但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市场发育度低,没有健全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流动和激励机制。目前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懂文化的不懂技术,学技术的轻视人文。全社会需要大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技术、善营销、会管理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大部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向应用型转变,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该专业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总体设置状况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需求快速发展而设立的,以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文化知识基础和一定的文化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掌握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和规律,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及趋势,具备现代经营理念和法律知识,为文化企事业单位、政府管理部门培养能够从事文化产业运营、文化市场运作、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品经纪、文化贸易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全国有200余所高校开设有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这些高校都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通过不同途径和模式主动探索、大胆革新。不同高校的学科结构不一样,在对这个专业的理解上不尽相同,因而所开设的课程也有所不同。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办学侧重点和特色,这与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相吻合。

二、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体系划分混乱,专业归属不清

2012年之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曾划归公共管理类专业,是与其他15个管理学专业并列的专业,教育部2012年新版学科专业方案又将其划为工商管理类下的二级学科。由于文化产业的复杂性,完全划归管理学无法体现社会文化属性,也无法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的丰富内涵,因而国内各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其归属院系各有差异,有在历史学院的,有在经管学院的,有在文学院的,还有的在新闻学院。这就造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统一,专业定位混乱,从而导致用人单位和学校对专业建设定位认识不一,师生对该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二)学生知识背景参差不齐,专业学习困难较多

2004年开始设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时,各院校主要针对艺术类招生,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薄弱,他们学习现代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的困难较大。后来大多数改为普通文科招生后有部分学生缺乏文化艺术基础,对艺术类课程的学习热情不高,进而陷入两难境地。由于高校学科专业分类过细,现有院系与专业之间缺少有效协作与资源共享,因而难以真正培养出既有人文视野又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复合型人才。

(三)专业教师欠缺,教学硬件设施匮乏

从现有教师队伍看,大多数教师是从文学、历史、艺术、经济等专业转型而来,其学术背景和教学经历主要是过去的文、史、哲等方面,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核心属于管理学科,因此现有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难以适应该专业发展的要求。加上多数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验,而那些主讲管理学科的教师,往往文学艺术素养不够,不懂得艺术创作的规律,这种师资状况严重制约了该专业建设的发展。大部分院校的实验实践教学设施严重缺乏,不清楚到底应建立哪种类型的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生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够

目前国内高校在产业管理专业建设中其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实践教学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采用传统的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主要依赖课堂和教材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大多数地方院校缺乏相应的实验和实训场所或条件,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另外,部分院校未能紧跟现代新技术、新媒体发展方向,在学生培养中缺乏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高新科技做支撑,难以适应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向应用型转型的必要性

(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急需众多的高素质人才

文化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其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大批具有文化創意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人才,因此,必须加强各层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推进区域文化产业稳健、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各地已出台了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扶持政策,大批资本投入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目前急需大批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

(二)这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文化产业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准确区分非经营性和经营性的文化资产,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繁荣,当前对于扩大就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培养大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有利于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和软实力。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综合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我国实施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战略,缩小贸易逆差,抵御外来文化的侵蚀,保障国家文化安全。

(三)这是现代信息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

文化产业发展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进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提升了文化创新能力,催生了文化新业态和新模式,近几年以网络化、数字化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将取代传统文化产业占主导地位。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文化需求,激活了人们的创新热情,拓展了文化的发展空间,提高了文化的创造力和传播力,逐步形成平台化、数据化、融合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因此,各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中,要紧跟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让学生多学习新科技,熟悉新技术的使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思维活跃、技术先进、善于创新的应用型人才。

四、地方院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应用型转型路径与措施

(一)明确培养目标定位

目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一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将文化产业打造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因此,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侧重点应定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加倍重视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文化产业急需的创意、策划、经营、管理人才。就文化产业的创意、策划、经营、管理而言,各类文化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具有一致性:有宽广的文化视野和丰富的文化素养,有开拓创新的文化理念,有现代产业意识和经营思路,同时掌握先进的技术技能。全社会急需大批符合上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所要达到的素质标准。

其二,注重区域优势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要能够适应文化产业各个领域的经营管理需要。文化产业涉及面广、行业多、种类复杂多样,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建立一个文化产业学科群,从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进行探索和凝练,确定专业定位。各高校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产业优势以及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融合方向。

其三,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化产品是利用文化资源中的信息和符号,用想象力、创造力和新技术手段形成的一种内容或形式的创新,因而创意是文化产品成功的核心要素,内容与形式能否创新是文化产业成败的关键。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使很多文化企业由过去单纯的硬件制造,向文化内容和服务提供者一体化方向转变,集文化、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为一体,打造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新产品。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大赛和其他实践活动,加深对本专业的认知,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锻炼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新教学模式

其一,倡导跨学科跨院系协作培养模式。在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可将文化产业学科作为一个学科群来建设,其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发挥多学科优势,采取协作培养策略,充分利用各高校学科现有资源,依托现有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实行跨学科、跨院系的培养方式。例如可以利用高校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文传学院的师资力量和实验实训条件,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思想、艺术素养和文化鉴赏能力,使学生熟悉掌握最新文化传播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能,培养出具有“文化素养、市场观念、经营意识、创新思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其二,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设置“实践学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为主的方式,探索推广产学研相结合的培養模式,把理论课堂延伸到文化产业的实践中去,实现专业教学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缩短学生与人才市场需求有效衔接的适应周期。进一步扩大学校的开放度,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适应能力。

(三)逐步明晰和完善课程体系

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总体设置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文化基础与文化素养类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品德,使其形成宽广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二是管理类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管理学方面特别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从事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品牌运营、经营管理等工作培养综合能力。三是经济类课程,主要是使学生认识文化产业的经济学属性,掌握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熟悉文化产业运作的过程及规律。另外还要注意课程的纵横交叉和渗透,加强知识的相互衔接和融合,形成有机的课程体系。该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彰显专业特色。

(四)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既具有比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现代高等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目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是从相近的专业或学科转过来的,本专业理论水平不高,专业知识也不够系统,因此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已是当务之急。一要重点建设本专业教师队伍。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理念,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通理论又得懂管理;既要掌握文化产业管理学科领域问题的研究方法和专业发展前沿,同时也能把科研成果融入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对其进行在职培训,让教师深入到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专业锻炼;积极引进一批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提高专业教学科研水平。二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各相关院系的学科专业优势,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主动与校外的专家、教授联系,邀请他们到校兼职,参与专业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

(五)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竞争力

实践性、应用性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最鲜明的特点,因此,该专业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合理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活动。要全面了解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文化产业实践教学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既有校内外实践基地集中实训方式,也有学生自选分散参与的途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熟悉文化市场与管理的一般规律,具备相应组织管理及营销策划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培养出思维活跃、素质过硬、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人才。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要在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探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建设尚处在探索之中,需要不断积累和总结,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为社会输送大批具有文化素养、市场观念、经营意识、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并顺利完成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应用型转型。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芳.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文化产业研究,2015(2):34-40.

[2] 何萍,马立军,王明成.国内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5):253-254.

[3] 彭桂芳,唐培.当前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困境、原因及出路[J].才智,2014(25):338-339.

[4] 黄娟.试论高校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构建[J].读书文摘,2014(22):31.

[5] 贺莹.高校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路径探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184-186.

[责任编辑:庞丹丹]

作者:贾长安

上一篇:毕业设计中畜牧兽医论文下一篇: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