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化自信理论对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风向标和精神旗帜作用。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彰显辽宁民族文化,促进其现代转型,在文化自信视域中创新发展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调整文化产业整体布局,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论文 篇1:

试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的特殊意蕴

摘要:少数民族的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是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社会效益的重要途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从文化发展理念、文化发展规模上,可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管理与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特殊意蕴

引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管理模式逐渐多元化发展,经济发展结构趋于完整,文化产业也实现了融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可以为民族文化保护、民族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民族情感的传递提供发展方向的引导,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共同繁荣进步。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实施的构成因素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是结合现代经济管理模式,从经济管理的主要构成部分对少数民族文化实行管理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行为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总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主导性作用,例如: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保护依据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实现文化保护[1];其次,少数民文化产业发展中,少数民族群众是开展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的基础,只有少数民族人民积极配合政府给予少数民族文化管理与保护的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经济管理形成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的开展,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体现,社会的参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迸发开展的活力,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引导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与时代发展相融合。

二、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的特殊意义

(一)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的利益保护性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可以激发民族文化产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实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利益得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开发中,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都具有浓郁的历史底蕴,是时代发展的精髓体现,经济管理行为可以实现文化产业资源、产权的保护,提升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从而使少数民族文化继承者和传承者得到了保护,提升人们对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关注。例如:少数民族舞蹈的继承与保护,实现少数民族资源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发展产业,规范化的文化产业管理,推进了少数民族民族地域文化上的发展,实现少数民族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加多元化。例如:云南临沧沧源佤族自治县,就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与当地旅游产业向结合,形成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构链[2],优化产业结构的进一步深入性探索,合理引导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与社会管理相互容和,保障了少数民族文化经营与管理的意义。

(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继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可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综合应用,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复兴少数民族地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的探索,实现经济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产业之间的融合,将文化产业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力。例如:实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借助现代摄影、视频等技术手段,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形式与时代艺术发展性结合,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发展动力支持[3];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的开展,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重要体现,实现文化产业发展中融合时代发展需求,构成新的文化产业体系,坚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文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继承中保护,在继承中开发,实现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结构的资源综合型应用。

(三)加强民族团结。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实现我国各民族经济文化产业的发展经济管理,有助于建立民族情感交流平台,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我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我国各民族人民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少数民族人民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受到社会的尊重,为缓解民族问题,实现民族间的大繁荣大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例如:借助多媒体对西藏羌族铠甲舞,蒙古族哈达舞的继承与发扬[4],为各民族人民的交流提供交流新平台;另一方面,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是少数民族权益受到重视的重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逐步全面化,提高了少数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讲不成为激励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

此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源泉。我国社会发展的综合实力逐步提高,传统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国际竞争中的特色产业,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保障了我國文化特色产业的发展内容又有源源不断的发展新动力,促进中华民族产业在世界发展中迸发新的活力[5]。

结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的开展,在当代的开展具有特殊意义。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民族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是实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特殊意蕴的直接体现,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的发展因素,对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经济管理行为特殊意蕴进行总结,实现现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融合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田钒平.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宪政保障研究[D].西南民族大学,2012.

[3]高韫芳.当代中国中央政府与民族自治地方政府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

[4]田珺.论湘西少数民族优良民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中南大学,2010.

[5]赵娅军.传统文化参与中国电视文化身份建构的路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6.

二、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完善的措施

(一)建立具有高素质的项目法人单位。根据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存在缺乏管理的专业性的问题,建议建立县级水利专业项目法人单位,抽调和招聘具有高素质的水利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监管,实行奖惩制度,同时对项目法人责任实行严格管理。

(二)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机制。针对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监督机制。这一工作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落实。第一,从政府角

参考文献

[1]刘洋.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2015(5).[2]宋元蓉.水利工程管理存在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J].河南科技,2015(14).

[3]罗妍,张艺烽,范维成.浅谈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4).

[4]赵庆昱.分析市场经济下如何加强水利工程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

[5]刘国霞.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民营科技,2015(1)

作者:赵健伯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文化自信视域下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摘 要 文化自信理论对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风向标和精神旗帜作用。从文化自信的高度彰显辽宁民族文化,促进其现代转型,在文化自信视域中创新发展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调整文化产业整体布局,提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关键词 文化自信 辽宁 少数民族 文化产业

1 文化自信與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理论指南。[1]文化自信之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是各个少数民族对自己民族的理想信念、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及其发展前景的充分肯定,并且对自身民族文化以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理性认识。

文化自信理论对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起到风向标和精神旗帜作用。文化自信理论可以激发当地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内驱力,自觉地进行文化发展的主体选择,担当起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重任,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以文化凝聚人心,提高民族文化的现代适应性,改变地区的贫苦落后面貌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宏观角度上,通过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在出发点和目标已经明确的前提下,确定有效增强文化自信的途径则是重要的切入点。辽宁民族文化资源作为最具潜力和开发空间的物质性存在,只有将其转化成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价值,注入当代活力,才能实现静态资源与当代人精神生活的相互接纳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这就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是民族文化保护的高级形态,可以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基因保持新常态,焕发出更大生命活力,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和现实基础。

2 文化自信视域下创新发展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

新时代是精神经济的时代,民族文化产业是新时代拉动经济、提升文化、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从而深层次实现文化自信的最好结合点。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创新也适应了辽宁省政府“十三五规划”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规划要求。目前,国内文化产业研究起步较国外晚,文化产业的理论滞后使得中国不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和一般性研究常常被模糊等同,对于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措施尚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辽宁现有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均衡,其中,满族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较好,而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等其他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缓慢。因而,在设计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布局上应该有重点,分步骤进行,以重点带动其他,共同提升辽宁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本文试以辽宁满族文化产业为重要着眼点,探讨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整体布局和创新发展之路。

2.1 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现状

辽宁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中满族文化占据着特殊的位置。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满族文化历史资源是辽宁省文化形态的主要形式:“一宫三陵”、五女山等为代表的民族历史建筑(遗址)知名度极高,岫岩、新宾、北镇满族剪纸等民间手工技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非遗项目名录;满族地区拥有水洞、关门山、五女山、青山沟等极为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抚顺市的“满族风情节”、桓仁的“满族风情园”等少数民族节庆礼仪活动深受群众的欢迎。辽宁满族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满族的民族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的优势,可以极大地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既是对辽宁客观历史发展脉络的尊重,又体现了客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观。从国内角度,满族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高,这与以往辽宁重视重工业发展,忽视精神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有直接关系。

2.2 创新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结构布局

从辽宁满族文化产业的实际运行情况着手,满族文化产业的创新规划及发展思路是实现省内五大城市与六个满族自治县的联动,以七种产业经营模式在城市和自治县侧重作用。

首先,创新满族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以六个满族自治县辐射五座城市,走七种模式侧重发展的产业路线。辽宁的满族文化最浓郁也最原汁原味。满族文化产业作为辽宁文化产业中的特色品牌必须进行统筹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地区之间的联动和辐射作用,促进满族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和气候,担当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满族文化丰富而绚丽多彩,其中岫岩、新宾、清源、本溪、桓仁、宽甸满族自治县六个县代表了满族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成为省内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最活跃和最发达的代表,通过精心规划和合理布局便会形成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与周边城乡特别是沈阳、抚顺、大连、鞍山、丹东等省内重要城市形成联动局面和发散结构。同时,满族民族文化产业的范围较广,具体发展模式可以分为满族文化体验模式、满族工艺品输出模式、满族演艺经营模式、满族节庆会展模式、满族体育赛事模式、满族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模式、满族文化产业园区模式等七种模式。在不同地区发展满族文化产业过程中,应发挥各自的地理和资源优势,满族自治县与城市运营模式各有分工和侧重。满族自治县重视发展满族文化旅游产业(如基于满族地区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和民族风情的旅游小镇)、满族节庆文化产业(如满族节日文化和活动的展示)、宗教民俗文化产业(如各类宗教祭祀仪式和民俗文化的展示)、满族建筑文化产业。受六个满族自治县辐射的五大城市注重发展满族文化艺术产业(如各地民族歌舞乐艺术展演)、满族饮食文化产业、满族服饰文化产业、满族文化创业产业、满族体育产业等方面。由于着力点不同,使得乡村和城市在现有的文化产业布局中承担不同角色,调整文化产业供给结构,适应文化消费主体的不同需求,从而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生产力,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产业提质增效需求。

其次,针对六个满族自治县推行文化产业的观念创新,通过引入交互体验的消费模式、民族文化共享模式等新思路来调整文化产业理念,引导文化消费,培育满族文化市场主体。满族自治县、乡发挥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较为完整的独特优势。以特色民族文化展示为主,如桓仁满族风情园、本溪市满族风情一条街、抚顺市的“满族风情旅游节”发展生态文化,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建设。伴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来临,体验消费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消费类型。重视文化体验感的营造,引入“体验消费”的运行模式提升满族文化产业的魅力和品牌效应。相对于传统的功能型消费,体验消费强调消费者与商家的充分互动,也是消费者的个性表达、对自我的追寻在体验中展现及获得满足的过程。[2]例如人们在星巴克体验“第三空间”的悠闲,在迪斯尼感受童话王国的快乐与梦想,而在满族文化产业的特定空间体验时空的穿越感和傳统文化的神秘与魅力。因此,传统的满族文化展示和旅游项目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和表达自我的精神追求。通过对现有满族文化园所进行改造,通过精心布局的消费情境以及开设的文化体验区,如满族剪纸体验、刺绣体验、满族食品制作DIY,满族祭祀、萨满跳神的互动体验等增强满族文化的现代活力,消费者作为整个消费过程的一分子,与消费对象充分互动获得一种精神层次的享受,同时,商家通过一系列传播策略的应用,使得消费者从消费个体被询唤为消费主体,在不自觉中文化消费者融入文化情境之中,纳入满族文化产业的价值体系。满族文化体验消费也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将满族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收入,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有效方式。

文化软实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硬支撑。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之路需要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重视文化自信理论在逻辑思维、理论高度等多层面的指导作用,激发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生产力,调整产业布局,将生态和科技注入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理念之中,城市与乡村的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又形成整体联动,通过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带动全省精神经济发展,将文化强省落到实处,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基金项目:2018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辽宁少数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研究”(编号:L18BMZ007)

参考文献

[1] 陈一收.文化自信:中国力量的精神支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2] 陈静.“星巴克式”的体验消费的传播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4.

作者:韩争艳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论文 篇3:

从资源到产品:浅议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新路径

摘 要:文化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文化资源的存在,只有具备文化资源,才能转化成文化产品,从而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以嫩江流域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为例,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品;产业开发;嫩江流域

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之一是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先进文化。本文试以嫩江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创新路径为例,探讨如何将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嫩江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是松花江的最大支流。嫩江发源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南坡,由北向南流经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嫩江县、讷河市、富裕县、齐齐哈尔市、大庆市等市县区,在肇源县三岔河附近与西流松花江汇合后,流入松花江干流。黑龙江省的53个少数民族在嫩江流域皆有分布,尤以世居本省的满、朝鲜、蒙古、回、达斡尔、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柯尔克孜等10个少数民族为最多。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嫩江流域各少数民族以雄浑大气、慷慨激昂、质朴坦荡的民族品格缔造了独树一帜、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嫩江流域的少数民族文化不仅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与其他文化一道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已成为21世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议题。

文化的作用除了满足人类的精神生活需要之外,本身也能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伴随着现代社会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后工业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应运而生。所谓文化经济,就是以文化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的特点是文化与经济紧密结合,互相渗透,形成以经济为依托的新文化形态,或以文化为内涵的新经济形态,即“文化的经济化”和“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离不开经济,经济也离不开文化。文化对政治、经济的渗透力越强,影响力越大,文化的社会价值就越突出。文化产业是文化经济化的直接产物。文化经济发展的前提是文化资源的存在,只有具备文化资源,才能转化成文化产品,从而创造出经济效益和经济价值。但“文化资源并不是产品,更不是产业,资源仅是可供开发或具备开发潜力的物质性存在,只有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让文化资源与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促进的动态关系,才可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过程。”[1]

嫩江地区诸多少数民族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创造了必要条件。但相比较而言,目前来看,该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表现在民族地区教育和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导致民族文化活力和竞争力不足;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需求;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加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不够,从政策基础和战略规划层面制约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经济”的发展步伐,以创新形式实现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的转化,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民族地区的落后现状提供坚实基础。

为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品的转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探索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一是对本区域的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的普查,建立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库,为从资源到产品的转化创造前提条件。从文化的内在结构来划分,可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组成,嫩江流域的少数文化资源可以以此为参考结合本地区实际划分为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和生态文化三大类别。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嫩江流域在近600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如崔家坟古墓遗址、清代水师营遗址、多金古墓遗址、保胜军事遗址、黄金之路始发站等;再如“金长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黑蒙交界处,是金代军事重要防御工程。嫩江流域存留着众多地域特征极强的少数民族民俗民风,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如齐齐哈尔的“站人文化”,满族的萨满文化、大布染蓝靛、满族刺绣、满族民居等;达斡尔人的“鲁日格勒(舞蹈)”、曲棍球,摇篮等等。鄂伦春人的图腾柱子,斜仁柱(即鄂伦春人传统的住房,是一种圆锥形的帐幕),桦皮桶,猎枪、骨卜、摇车、桦皮盆碗、吊锅等;嫩江流域的生态文化享誉全国,作为我国少数几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之一,嫩江清凌的水质还哺育了几乎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哈拉海湿地和扎龙湿地,这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湿地。

二是开发多种形式的文化产业门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日本学者日下公人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粗线条地把文化产业划分为三类[2]:一、生产与销售以相对独立的舞台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如书籍、报刊、雕塑、影视等产品;二、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如戏剧舞蹈的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等;三、向其他商品和行业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如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的结构还可分成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产业层,每一不同的结构层包含着不同的文化产品。

嫩江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可以转化成不同种类的文化产品,既可以积极开发文化产业核心圈层的产品,也可以开发外围层的产品和相关文化产品。例如,近年来火爆银屏的清宫戏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满族文化的热潮,也带动了满族文化旅游热。嫩江流域原汁原味的满族文化风情游应该变以往单纯走马观花式的粗放型开发模式,而应对当地的满族文化旅游业开发给以集约型运作,开发出多视角的旅游文化相关产品,既可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需要,又能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例如,满族文化旅游至少要提供如下文化产品:

第一是具有浓郁满族特色的食品。表现满族的饮食习俗,清末民初时的乡谣概述得较有情趣:“南北大炕,高桌摆上。黄米干饭,大油熬汤。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个盘子,先吃血肠。”又云:“黏面饼子小米粥,酸菜粉条炖猪肉。平常时节小豆腐,咸菜瓜子拌苏油。”满族饮食从满汉全席,我国最著名的、规模最大的古典筵席到饽饽、酸汤子、萨其玛、火锅等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是打造满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满族风情旅游区可以规划筹建满族小吃街,配以满族仿古建筑,服务人员皆以满族服饰、使用满族礼节接待客人,既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饮食服务,还可以售卖旅游纪念品,从而打造地方文化与商业模式相结合的互动式旅游景观模式。

第二是充满满族民俗特色的游戏体育活动。满族承其先世女真人的娱乐游艺习俗,既深受汉族等的文化影响,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满族人民创造了许多古老的传统体育运动,至今,有的运动形式仍在满族集居的城乡中流传着。现在已知的满族的游艺活动大约有100余种,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九联环”、“仙人摘桃”、“抓嘎拉哈”、“老鹞子抓小鸡”、“跑马冲城游戏”等,满族青少年旧时多有争力斗巧的竞技游艺活动,主要项目是骑射、跳骆驼、摔跤、举重石、溜冰、滑雪爬犁、狩猎运动、赛威虎等等。插柳射箭,在满族既是民间锻炼狩猎技能,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活动。满族这些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又与时代相契合的游戏体育活动可以在相关旅游环节中有选择地开发。

第三是独具观赏性的满族舞蹈表演。满族较有特色的民族舞蹈包括“空齐舞”、“庆隆舞”、“满族秧歌”、“笊篱姑姑舞”等形式。“空齐”舞又称为“莽势”,分男女两式,一般是两人相对而舞,众人拍手而歌。其舞姿有“九折十八式”,以刚健、优美的舞姿表现满族人民古老的生产生活和对丰收、胜利的欢庆。“庆隆舞”,包括扬烈舞和喜起舞,前者为武舞,后者为文舞,皆用于吉庆宴。“秧歌”是满族人民喜爱的集体歌舞。每逢春节、元宵节等盛节必扭唱秧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欢度佳节,甚至通宵达旦,尽情歌舞,表现了满族人民的喜悦和欢乐。满族秧歌以走大场为主,名曰“走阵”。阵式多为汉族秧歌的天门八卦阵、地门八卦阵、葫芦阵、六合阵等,表现了满族八旗官兵征战与欢庆胜利的精神。这些具有浓郁满族风情的歌舞形式,应该得到深入挖掘和开发,例如开发成文艺演出形式,制成工艺品等等,从而增大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吴庆华.试论关东文化产业化与齐齐哈尔城市营销的实现策略[J].理论观察,2009,(5):5.

[2] 蔡嘉清.文化产业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5,65.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朱子娟

上一篇:三维市场营销理念论文下一篇:我国创新文化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