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市场文化产业论文

2022-04-20

摘要:“纸棚山歌”是赣西客家方言岛内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方言是民歌、地方戏曲等音乐形式的构成要素,其在唱词的押韵、衬词等语言形式上体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各类艺术资源的传承推广工作中,地域方言在区域文化符号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民间音乐资源的传承工作中需要给方言留一席之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双面市场文化产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双面市场文化产业论文 篇1:

江苏纺织工业以“三大变革”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创办于上世纪末的江苏国际服装节,今年进入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服装节为江苏纺织服装产业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自主品牌,打造了一批又一批高水平的产业集群,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引领时尚潮流和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迈向中高端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江苏成长为中国纺织业第一大省,江苏国际服装节也成长为江苏省的品牌展会、中国纺织行业的十大展会之一。

2018年9月7~9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协办,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支持,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承办的第二十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将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将有哪些亮点,又将带领我们洞见一个怎样的江苏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

据悉,届时产业集群、特色小镇、纺织服装企业等将纷纷亮相,展示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实现纺织服装产业链两端的资源优势互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产业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筑江苏纺织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质量变革品质制造助推行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江苏而言,纺织服装产业是制造业,同时也是一个都市产业、时尚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而本届江苏国际服装节的主旨思想正在于引导江苏由制造大省走向时尚大省,引导江苏纺织服装产业从制造业走向都市产业,带领江苏纺织服装行业在高端领域占据自己的位置。

如何带领江苏纺织服装行业实现“质”的飞跃,并在高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本届服装节上的众多优质制造企业将带来引领品质革命的制造升级,给出自己的答案。

例如,即将亮相本届服装节的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该企业坚持以人才战略支撑未来发展,以质量强企追求顾客满意,以科技创新引领技术进步,以节能减排实现清洁生产。据介绍,联发将围绕“做世界一流衬衫面料供应商,创国内一流衬衫服装品牌”的发展愿景,继续走转型升级的发展道路,以“国际化市场深度开发”和“成衣订单、现货面料”两大策略带动生产基地全球化、原料采购国际化,推进公司的全球化布局,为江苏、为中国纺织服装行業高质量发展出力。

苏州天顺制衣有限公司曾生产了国内第一件手工制作双面呢大衣,填补了国内高雅奢侈双面呢大衣生产的空白。28年来苏州天顺制衣在坚守和领跑行业的同时,为引领当地羊绒大衣行业保持可持续的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创新和引领手缝双面呢大衣的行业技术水平及流行趋势。2018年,天顺制衣不断调整生产营销思路,研究开发新型面料,锁定双面呢单一大衣向双面呢产品多样化、四季品延伸的发展方向,依托自主品牌“缦秋”四季装确立了双面呢四季产品开发生产营销的方向和目标。

二十多年的长足发展,江苏华艺集团凭借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一流的生产设备、精湛的手工扎染技艺,服务于国内外纺织服装中高端市场,并与英国玛莎、JACK&JONES、TOM TAILOR、马克华菲、七匹狼、集杰、太平鸟、蜜雪儿、才子佳人等著名品牌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

随着国内外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箱包品质的需求也不断增长,箱包生产商对面料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作为国内箱包面料大型研发生产基地之一,苏州市凯灵织造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端新产品开发为核心,响应国家节能环保号召,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改进质量、增加品种,着重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增强创新意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效率变革集群建设延伸纺织服装产业链

多年来,江苏省纺织工业协会积极组织、协调、服务,推动各地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共组织开展了14批76个产业集群的试点工作。集群发展的效应十分显著,产业特色涵盖了纺纱、织布、染色、制衣等环节,产业链配套趋于完整,专业分工和协作程度有效提升,“区域品牌”逐步形成,成为行业的重要支撑。

本届服装节上,叠石桥、南通、古里、新桥、如皋等产业集群将整体亮相,展现江苏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的最新发展成果。

例如叠石桥,一直以来,叠石桥家纺以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体系以及鲜明的产业区域特色,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区优势,整体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年来,叠石桥已发展成“产业链条完整、公共服务优质、功能配套健全”的超级家纺产业集群,形成原料、织布、印染、成品加工、花型设计、物流、交易服务平台、文化产业等配套齐全的家纺产业链。

集聚于川姜镇的家纺企业有2800余家、各类经营户80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8家,销售超亿元企业24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个、江苏省著名商标19个、南通知名商标30个。近年来,南通家纺城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目标,积极推进平台载体建设,搭建了家纺研究院、快速维权中心、电子商务产业园、众创空间、微供市场等平台。

近年来,如皋市纺织服装业生产规模逐步扩大,技术改造不断加快,产品档次持续提升,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已基本形成化纺原料、化纺、棉纺、毛纺、麻纺、印染、织造、成衣、家纺等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产业体系。

坐拥海澜之家、阳光、振兴、龙羊、好运来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集团,让新桥镇成为中国的纺织服装名镇。从新桥镇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全镇纺织服装行业开票销售达到585亿元,增幅占到全镇的87%;属地的税收达21亿元,占全镇的88%。

古里镇是中国羽绒服装名镇、江苏省防寒服名镇、江苏省针纺织名镇。2017年,古里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08.02亿元,销售收入489.51亿元,财政总收入入库税金13.95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51亿元,利税45.03亿元。其中,以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镇650多家服装、针织企业以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十三五”规划为纲领谋篇布局,集群合力、优势互补、拓展市场、互通信息、共享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古里的经济发展。

在江苏国际服装节二十周年之际,产业集群地、特色小镇等相关行业企业将通过参展此次服装节来进一步来宣传企业产品、形象,宣传特色产业;通过展会对接产业链两端优势资源,通过资源的对接进一步延伸纺织产业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众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实现能级的提升。

动力变革品牌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多年以来,江苏国际服装节坚持以“品牌江苏、时尚江苏”为宗旨,紧扣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办出特色,在推动行业发展、加快自主品牌和产业集群建设、提高江苏时尚地位、扩大区域影响力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江苏国际服装节也成为江苏省纺织行业品牌建设、企业开拓市场的重要平台,上下游产业链衔接、业界信息交流和展示科技创新的重要窗口。本届服装节也不例外,届时将有诸多知名品牌、新锐品牌参与其中,呈现二十年来“品牌江苏”的实力与活力。

作为中国丝绸文化与品牌的代表,绣娘丝绸品牌创立于1988年。多年来,始终坚持“只做讲究的丝绸”的品牌格言,“绣娘人”以精致的传统手工织造工艺、独特的花型设计和优秀的线下服务能力,将丝绸卓越的品质和丰富的文化呈现为充满中式时尚的现代生活品牌。

70多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黑牡丹在行业内的品牌高度。集团旗下牛仔类休闲服饰品牌ERQ(牛仔时光),以自主研发、品牌运营为己任,以优质的牛仔面料、丰富的制衣经验和精湛的素材工艺,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精良的牛仔服饰。ERQ服饰采用网络营销和线下体验店相结合的模式,已在全国多省市开设线下专卖店,并建有淘宝天猫、京东等多个平台旗舰店,致力于打造“中国牛仔裤第一品牌”。

创建于1972年的雅鹿集团,旗下拥有中外合资苏州雅鹿方奕服饰有限公司、江苏雅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五大公司,已建成羽绒服、休闲服、西服、衬衫、毛衫、女式时装等六大专业生产基地,发展成一个集研发、生产、销售和自营进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全国服装行业龙头企业。

由澳洋集团打造的澳洋男装是新兴男装品牌连锁销售企业,品牌定位于“新时尚、新势力、新品位”,致力于打造“中国时尚男士的第一着装顾问,男装新時尚的第一品牌”。一路走来,澳洋男装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已逐步向规模化和精品化迈进。

随着《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三品战略、江苏新制造的提出,对江苏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对江苏国际服装节提出了新的要求、挑战,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创新思路。据介绍,第二十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将继续深化“品牌江苏、时尚江苏”主旨思想,突出、培育自主品牌;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探索产业全球布局,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推动江苏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二十载积淀即将盛放,第二十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即将为全行业献上江苏纺织服装业的发展成果,彰显江苏产业大省格局,也将开启江苏纺织服装业新的二十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陶红

双面市场文化产业论文 篇2:

民间艺术资源的传承与语言资源开发

摘 要:“纸棚山歌”是赣西客家方言岛内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方言是民歌、地方戏曲等音乐形式的构成要素,其在唱词的押韵、衬词等语言形式上体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各类艺术资源的传承推广工作中,地域方言在区域文化符号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民间音乐资源的传承工作中需要给方言留一席之地。

关键词:方言 文化传承

一、现有工作的成绩和不足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原生态”样貌展现在社会面前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无疑这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喜人景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文化产品多年来形成的形态单一的印象。

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日益呈现出“企业规模的大型化、消费方式的快餐化、演出形式的高科技化”三个倾向。在现阶段这三个倾向是适应我国文化市场繁荣发展需要的。从音乐资源自身角度看,高效地集中有限资源、壮大各级文化企业的经营规模是日益严峻的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必然。这一发展趋势也可以通过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之路得到验证。快餐化的文化消费方式适应了信息化时代民众文化产品消费的“短平快”需要,在短期内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文化消费需求。在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大量高科技手段的广泛运用不仅孕育出了新的艺术表演形式,更是迅速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仍需完善。着眼于全局的话,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民间艺术资源较为丰富的江西省来说,文化产业需要突出“照顾重点,全面发展”的发展思路。在艺术资源中,有大量的精神和物质文明成果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载体。比如剪纸和雕刻,以完全手工形式完成作品,在高科技手段下短期内难以找到合适的位置。同样在民歌中有大量的记载日常饮食、生产时令、礼仪等社会生活的内容,这些彰显地域文化个性差异的重要内容,在发展过程中很难以直接方式参与到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去。

忽视上述不足,则将出现市场竞争下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渐无”的新文化沙漠格局。社会活动中“人为”因素的效应是双面的。在充分培育与长期发展之后,有辐射影响的文化产品易于被优先挑选出来,成为一个地域文化的“符号”。比如兴国山歌和景德镇陶瓷就分别成为江西客家文化和江西省手工制作的符号。在时间、资金都有限的情况下,首先将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进行推广是必然选择。这其中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历史的原因。从市场竞争角度看,把握好重点其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起步及后续阶段特殊要求。在这一时期,江西省面对的是东部发达省市文化市场较为完善与西部少数民族“原生态”文艺资源丰富的双重夹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有无”和“大小”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导向与政策的重要作用就突显出来了。相比于自然状态下的生存与发展,在外部有力的支持与协助下,江西省的部分民间艺术形式就有快速培育出适应能力的可能。小在市场竞争中往往意味着退出,而施肥式的平均式扶持则难以形成有力的扶持。只有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部分优势资源上才有“大且强”的效应。

若长期止步于此,就必然会导致“赢者独大”的不良局面,文化产业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发展的目的正在于适度抵消集聚效应的消极作用。在地域符号的筛选过程中,必定人为地过滤掉一些影响力小、短期市场价值不高的区域民间艺术形式。极端的局面将是一方面许多传统技艺处于销声匿迹的濒危状态,一方面在大城市里,政府又将大笔的经费用于文化产业的建设,形成水流向了水库而没有流向干涸的农田的书面。比如,当民众在欣赏兴国山歌时,江西省另一独有的艺术形式畲族山歌几乎不为人所知。一些更小范围内的传统音乐形式的生存环境就更值得注意,如新建得胜鼓、九江县“三声腔”山歌等。这类影响较小的音乐形式数量大其艺术个性更鲜明。它们如何生存与传播?这就是着眼于全局、着眼于历史的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更深层次解决的问题。

二、语言是文化传承工作中的切入点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伪民俗”凸显了活态传承的困境。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曾指出,文化修复是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重建不可或缺的精密工程。文化修复是社会生活系统的留存,相比于建筑物的重建与修补,人的因素更是文化修复的工作重心。以往的文化修复强调了外在的样式却忽略了如何围绕人进行文化修复是更为有效的工作方向。不少人在文化遗产的走马观花似的旅游过程中,看见的是一个个古村落只留下冷清的房屋。这是死的建筑,更是深层次的文化生存危机。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论述了史诗生存的必要条件消亡后提出相同的问题。“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其后,马克思又注意到了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以物质基础演变为依托并不能解释所有相关的问题,其中还有超越物质基础的传承。他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显然超越物质基础的传承才是传承工作的根本,其答案也只能通过“人”来寻找。文化传承工程的核心始终是“人”。进一步考察艺术活动中更具稳定的要素,我们可以发现,在城镇化建设工程中,人口及社会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如衣着、住宅、生产工具、生活方式等,而相对稳定的是人们头脑中的思想情感和口耳相传的语言。这是传承工作的关键。

Padilla & Peres(2003)指出,文化认同是个体对特定的民族和国家的归属感和心理承诺,是个体和文化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从实践过程看,这正是史诗在脱离其物质基础之后仍能传承的答案。通过我们对三种赣西客家山歌的考察,我们认为,语言工作在文化传承中居于核心地位。赣西客家方言是一个巨大的方言岛。该区域方言普遍存在双言现象。民众大都具备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使用截然不同的高变体(客家方言)与低变体(一般为普通话)的能力。这是一种由民众自然形成的较为和谐的语言关系。这种和谐的分工,满足了语言情感表达的诉求。客家方言在该区域内存在发展依赖于族群内部的文化认同。三种赣家山歌在表演过(下转封三)(上接第369页)程中,演出者与观众自发围聚在一起,共同回归到集体记忆中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显现了自己传统客家人的身份。如:万载纸棚山歌《纸棚隔屋隔得近》:“纸棚隔屋隔得近,棚下言语切莫听;早晨早起累到夜,黄柏树下苦弹琴。叮嘱槽户一句言,纸棚莫做屋相连;三餐洗碗就相擦,棚下君子有亂言。”山歌中的“纸棚、槽户、累、苦”就生动地反映了当年造纸的过程和其中的艰辛。在2013年万载县茭湖乡的草莓节上,省物质文化传承人蓝来生以纸棚造纸为主题的表演就引起了昔日数百户造纸家庭的共鸣。

在与民众生活有关的衣、食、住、行、生产、年节及其他风俗习惯的民俗文化中,同样存在着区域方言浓重色彩。社会风俗、礼仪和节庆活动以地域方言为载体,它们与方言已经融合在一起。在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的跳傩文化中,其语言和程序是结合的,不可分割。如在每年正月十六晚的“搜傩”中,整个活动形成沿途逐门逐户的驱疫形式,它也是整个傩舞里最为隆重最吸引人的环节。其先后有合傩、请神判筊、 吃起马酒、傩神庙搜傩、各家搜傩、搜房间和下马等七个环节。这些环节大多与方言结合在一起。吃起马酒时的吉利话,在搜傩的尾声时表示房间搜傩结束所唱的“拜饭颂诗”等,无一不彰显方言的独特魅力。

总之,语言在诸多文化遗产种类构成的系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语言本身就是文化遗产,在其他的文化遗产中也是有机体的一部分,构成了物质外壳、艺术作品个性特征等作用。语言的保护是文化传承工作的切入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三、基于语言消费的保护机制大有可为

方言民众的语言表达需求和文化接触时的语言服务需求形成了语言资源消费的内在驱动力。语言不仅仅需要保护,它本身就是资源,不仅可消费,更具有经济价值的。基于语言消费观的文化产业发展是大有可为的。一般所说的语言资源主要是针对语言教育而言,包括母语和第二语言教育两大类,一般所说的翻译、语言培训等就是此类。但从更广泛的视野来看,语言资源还包括各类服务领域的语言,如旅游、广告、军事机密语言等。语言具有可利用、稀缺、专有和共享等经济资源的主要特征。可见语言资源的开发不仅仅包括语言的教学、语言科技和语言服务,还包括一切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形态的充分发展。

对于语言资源,尤其是方言,尊重方言区民众的语言选择和语言权利,对于营造和谐语言生活有突出的意义,更有利于相关的艺术资源的传承。“大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这不仅是新世纪语言文字工作的新理念和新目标,也是语言规划的新内容,对保护、利用国家语言资源必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以语言文化消费和语言文化修复为突破口的民间艺术传承机制,也是对语言资源开发的方式。以方言作为载体进行创造的民间曲艺、民歌等艺术形式,也是以语言为工具的语言经济的组成部分。这些艺术作品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方言区人们实现其语言资源价值的愿望。

对文化产业的建设不应局限于价值观、知识的传播、报刊书籍的出版和印刷上,还要看到其公共服务的市场特征。充分地利用语言资源对江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从方言区民众的消费心理看,不同的方言区的内部成员往往强调对自己语言特征的突出与保存,而对其他方言则持消极态度。这就造成语言态度差异,其心理根源是人们对所在的社会群体内部的交际语言有极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方言同时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纽带。从个性角度看,方言也具有独特的文化气息,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形式如一首原生态的歌曲或一出乡土戏曲,不仅仅是对文化的怀念,也是对长期生活方式的尊重。这些艺术形式能够满足特定群体的情感需求。当大量的以方言为载体的艺术作品能够生存并发展时,文化产业必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多元化样貌。语言资源也具有不可再生的特点。江西省境内的方言岛大都处于濒危的境地。这类语言资源如果得不到拯救,那么对它们的开发及利用都将有极大的难度。而围绕其形成的文化系统也将难以动作和发展。由于方言作为情感纽带的作用,以语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来带动其它民间艺术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会收到特殊的效果。因此江西省民间艺术保护不同于沿海发达城市及西部民族地区,我们不仅要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为目标的企业化、集团化发展思路,以完成参与文化产业竞争历史任务,更要有面向乡村艺术形式的精耕细作的工作思路。

四、如何实现文化传承工作中的语言资源开发

实现语言资源开发的经济价值是多渠道的,除上述所说的语言服务外,旅游开发是重要的渠道。目前我省已经较为成熟的语言旅游产品包括:

1.线路开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旅游将“深度生活体验式”作为商品推向市场。以万载县为例,造纸过程中的“槽”、“浸”、“采竹”等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围绕造纸生产生活体验为核心打造“纸棚山歌”旅游线路,可以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

2.以当地特产为主题的文字艺术图案制作生产工艺品。景德镇的旅游产品中不仅有精美的艺术陶瓷,更有将陶瓷印制在图片、衣帽上而使之具有购买和收藏价值。

3.利用山歌、戏曲和民俗语言整合艺术资源,创作“区域文化符号”式表演项目。这一思路下的语言文化品牌在我国已经有一定的开发,如江西井冈山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这些演出以当地居民为主体,如“井冈山”的600多名演员大都是当地拿山乡、厦坪镇的农民。这些语言文化品牌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实现了当地文化资源的传承。

五、结语

以语言资源为轴建立起民间艺术资源传承工作机制,有利于充分调动当地群众的“文化自觉”,弥补现有工作投入不足的缺陷。同时,语言资源的消费属性也直接建立起民间艺术资源与市场的桥梁,这也是优化工作机制的切入点。

参考文献:

[1]胡言午.文化修复是城市非遗保护重点.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21日.

[2]王輝.语言规划的资源观[J].北华大学学报,2007(4).

[3]陈章太.论语言资源[J].语言文字应用,2008,(1).

[4]丁慰南;孙建昌.江西民间故事叙论[J] .创作评谭,1999(5).

[5]曹国庆;胡长春.麻姑的传说及其信仰民俗[J] .江西社会科学,2000(7).

[6]万丽萍;江西“苏区音乐”传播研究[J] .心声歌刊,2010(11).

[7]万丽萍;环鄱阳湖区域民间艺术资源保存与发展措施[J]. 群文天地,2012(12).

[8]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30页。

[9]Padilla,A.M.,& Perez,W. Acculturation, social identity and social cognition: A new perspective. Hispanic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s,2003(25).

作者简介:万丽萍(1977—),女,副教授,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音乐理论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音乐理论;潘庆蓓(1978—),女,江西省文联,研究方向:作曲。

※基金项目: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万载“纸棚山歌”研究》(YG2013020).

作者:万丽萍 潘庆蓓

双面市场文化产业论文 篇3:

重庆蜀绣发展现状解析及对策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重庆蜀绣的市场份额在日益缩小,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为了发展重庆蜀绣,不让这门优秀的手工技艺成为历史,通过重庆蜀绣的现状分析,提出实现重庆蜀绣发展的一些具体实施策略。

[关键词] 重庆 蜀绣 发展 对策

蜀绣又称川绣,产于巴蜀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它以软缎和彩丝为原料,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绣刺技法甚为独特,至少有100种以上精巧的针法绣技,如五彩缤纷的衣锦纹满绣、绣画合一的线条绣、精巧细腻的双面绣和晕针、纱针、点针、复盖针等都是十分独特而精湛的技法。历史上,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猫咪,湘绣狮虎,蜀绣游鱼,粤绣鸟禽,汴绣人物,形象地概括各大绣品的特点及优势。

蜀绣最初主要流行于民间,至清朝中叶以后,逐渐形成行业,尤以成都九龙巷、科甲巷一带的蜀绣为著名。清朝时四川设立劝工总局,局内设刺绣科,集中了绘画、刺绣高手60余人,制作精美的绣品纷纷问世,当时被誉为“天下无双之物”,还常被海外人士重价收购。到20世纪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人数达四五千之多,品种繁多,还积极生产外贸出口的生纺绣片、绣屏等。蜀绣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比如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的巨幅“芙蓉鲤鱼”座屏和蜀绣名品“蜀宫乐女演乐图”挂屏、 双面异色的“水草鲤鱼”座屏、“大小熊猫”座屏,就是蜀绣中的代表作。

虽然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但是千年以来,重庆一直作为蜀绣的重要生产地区而存在,对蜀绣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庆蜀绣在继承蜀绣八大传统针法的基础上,融会苏绣、湘绣的技法,发展了蜀绣的双面绣、双面异色、异形绣,受到全国同行业的高度赞誉,并多次荣获国家和省市大奖。现今的蜀绣制品多为人物、动物、花草为题材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那么,如今在重庆,蜀绣的现状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从走访的蜀绣大师了解到,相对于四大名绣而言,蜀绣可能是最不容乐观的。苏绣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目前,苏州刺绣的年销售产值已超过5亿元,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各类工艺美术师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00余人,生产企业近100家,产品远销全球数十个国家。湘绣和粤秀也是各自本土贸易的强大支柱。

而蜀绣,却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在蜀绣的中心地区成都,也仅仅是一个成都蜀绣厂具有一定的规模,剩下的都只是零散的家庭作坊式绣坊,远远没有形成一个品牌规模效应。而在重庆,蜀绣更是只能在民间手工艺人的手中勉强维持,以至于蜀绣大师们基本靠在家教授徒弟以传承这项手工艺,所学者也基本上是用作自己使用,蜀绣在重庆,真正倒成为了一件为极少数人服务的“奢侈品”,离大众越来越远,以至于走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我们都知道,蜀绣已经成为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和保护,重庆的蜀绣也正在进行单独的申报,也就是说,重庆蜀绣的现状有可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是,作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我们想要怎样的将它发扬光大,但是,一旦它没有经济效益,将来也必然由遗产变为遗迹。所以,我们必须要创造一个能够让蜀绣继续繁衍生存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在重庆,如何创造这样一个环境,如何拯救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的途径来解决。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蜀绣研究所,成立一些有影响的蜀绣工作室,整理老艺人的作品,制定蜀绣精品标准,并研究创新技术手段和改变产品单一化格局

1.在重庆建立一个专门的蜀绣研究所,以及扶持一些名家的工作室,对蜀绣进行科研和展览。在清朝的时候,就有了专门的蜀绣研发机构,并代表着当时蜀绣的最高技艺。现在,成都蜀绣研究所也在为成都蜀绣的科研创新和市场开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重庆,蜀绣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由于缺乏自己的研发机构,缺少高技术科研人才,缺少必要的理论研究以及对市场的调研,蜀绣的技术创新,明显滞后国内同行,苏绣品种的更新速度每年为20%以上;粤绣与服装等相关艺术紧密结合,潮州人在力求保持传统风韵的前提下,进行大胆技术创新,设计出专门软件,充满潮绣风韵的传统婚纱、晚礼服风靡欧美。而目前蜀绣由于高素质设计人才的断档,与市场结合的松散,造成在刺绣风格,刺绣内容、刺绣品种的单一化,蜀绣品种多年来几乎没有变化。既做不到各行业互通,也做不到跟进入时代步伐,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的发展都严重滞后。如果能够与科研单位联手,利用电脑将蜀绣的针法编入程序,那么中低档产品就可以大批量生产,高档产品能够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来完善和加强,对蜀绣的发展讲产生推波助澜的力量。

2.出版全面论述蜀绣的理论书籍,尽快将蜀绣提高到一个全面的理论层面上来。作为一门古老的工艺技术,蜀绣还没有提升到成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的层面上,全面论述蜀绣的著作极为稀有。众所周知,一门技术,如果缺少详尽的文字资料,缺乏系统理论研究,要想传承于世基本上是空谈。而蜀绣的技术,针法,无不是繁复精美,巧夺天工的。光是针法,就有十二大类,一百三十多种,更何况在针法上的各种精巧的配色,造型技巧。然而,这样一个繁复的系统,却没有专门的文字记录。清朝丁佩所著的《云间丁氏绣谱》,第一次将刺绣理论较为全面的进行了论述,讲刺绣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而清末沈寿一本《雪宦绣谱》,更加奠定了苏绣的理论地位,为苏绣流传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而现在,虽然还有一批蜀绣大师在世,但是他们的杰出绣品,基本上没有详尽归纳、整理、保存、展示,所以,蜀绣甚至连许多重庆人自己都不知道,更不要说传承于世。我们需要加紧做一些整理收集工作,并且将蜀绣的详尽资料著书立说,向群众进行有规模的实物展示,让蜀绣为现代更多的人所认同,提高重庆蜀绣的认知度。

3.制定蜀绣的精品鉴定标准用以保护蜀绣的工艺传承。蜀绣作为一种工期长,技术复杂的手工艺品,价格上比较昂贵,尤其是精品蜀绣,无论是艺术价值和价格上和普通品都有着很大的区别。而市面上很多民间绣坊为了降低价格成本,要么偷工减料,比如用腈纶线代替蚕丝线;要么用电脑直接替代手工,看似工整而缺乏个性;要么减少关键步骤,显得形似而神非……如此种种,严重扰乱了蜀绣的消费品市场,造成了次品伪劣品到处皆是,很多人对蜀绣已经真假难辨,厂家对蜀绣也缺乏信心,造成正品精品缺因为价格劣势而举步维艰。为了维护苏绣的传承,苏州刺绣厂制定了“苏绣精品标准”。而我们蜀绣,也应该有自己的精品标准,让更多工艺师能够向更高层次的手工艺发展,也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区别开精品和普通品,以抵挡次品和假冒产品对蜀绣正品和精品的冲击,重拾消费者对蜀绣的信心。

二、增加资金投入,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宣传力度,建立一个真正的集生产、科研、培训及国际贸易于一体蜀绣生产基地,推出集团化品牌,打响重庆蜀绣品牌的知名度

从意识上,我们不能仅仅只是将蜀绣当做一门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抢救,而更重要的是将它当做一门经济产业进行开发和扶持,蜀绣的尴尬局面才能得到根本上的扭转。比如,经过多年的积累,苏绣已逐步形成“一所一馆一街(镇)”的苏州刺绣文化产业链,即以中国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科研、展览、旅游的研发机构;以“民间工艺美术家”姚建萍刺绣艺术馆等为代表的一批展示、设计、经营的传承机构;以镇湖为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的苏州刺绣文化产业群。湘绣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建立了巨大规模的湘绣城,成为全国最大的刺绣生产基地,集房地产开发,酒店服务、对外贸易、旅游观光、仓储物流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重庆如果能够建立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大力扶持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可以统一采购原料,统一管理,并集合各方力量建立一个较为强大的营销网络,推出重庆蜀绣集团化的品牌,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模式,以彻底摆脱蜀绣独木难支的局面。。

三、联合巴渝地区服装院校及美术院系,开办刺绣专业课,将之作为服装和工艺美术的一门专业课程推广,并与渝派服装联手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服饰精品

蜀绣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人。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有极大的人力缺口。蜀绣大师为数不多,而且处于青黄不接的时候。像苏绣,既有传承的苏绣大师,又有著名的镇湖十大绣娘,更有号称百万绣工的强大中流砥柱;而蜀绣,由于市场需求的低迷,老一代的蜀绣大师眼力已经不好,而年轻人又不愿意学,造成人才的断档,流入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针对这个方面,除通过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我们还可以通过与高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联合来发展壮大我们的人才队伍。

从历史上看,沈寿1914年创办的南通女工传习所,制定和完善了刺绣职业教育体系,以刺绣为专业课,同时还开设音乐、书法、绘画,均由当时著名刺绣大师及著名画家讲习。其学制为先入预科班,而后进入普通班,学制两年;二为中级班,学制四年,即本科班;三为高级班,即研究班。类似我们现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而且学员综合素质非常高,使沈绣艺术得到了非常好的系统传承,造就了无数的刺绣大师。

蜀绣作为工艺美术的一门技艺,和服装、美术是无法分割的部分,而在我国,包括各艺术院校,鲜少有将刺绣作为一门必修专业课进行人才培养,更遑论一所完全意义上的刺绣学校。各学科大力发展的今天,我们甚至没有了这样严格体制下的刺绣学习体系,这更加加剧了蜀绣的消亡。但是,单独成立学校或者单独成立一个专业,首先是必须要有市场的需求,满足学生就业,以目前成渝地区的状况,这样的目标实现起来非常困难。但是,服装院系和美术院系把刺绣作为一个专业课程,将之融入到其他的产品中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突破。这样,首先丰富了其他学科的内容,其次,其他学科的技术以及设计理念也可以很好的融合到刺绣中,为刺绣增添新的血液。各种美术作品以及服装作品中也可以大量的出现刺绣的踪影。艺术之间的相通性,很难说谁影响了谁,但是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才是发展的根本。刺绣,既可以保持它的独立性,又可以为其他艺术设计锦上添花。同时,也能够产生一些对蜀绣有兴趣,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的年轻人继续研究蜀绣和发展蜀绣,以传承和发扬这样一门美丽精湛的技艺。

另外,中国从古到今,刺绣既作为一门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同时也是服装装饰工艺上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到礼服、霞帔,小到肚兜、绣鞋,无不极尽刺绣之能事。可以说,一部服装史,就是一部刺绣的辉煌史。如今,渝派服装重庆每年举行的服装设计大赛,服装模特大赛等等,从来没有蜀绣的参与。随着渝派服装向全国各地的推广与渗透,我们的蜀绣能不能也搭上这样的顺风车,两者联手,未必不是1+1>2的效果。

纵观整个巴渝地区蜀绣的现状,虽不令人乐观但也不是没有挽回的余地,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运作重庆蜀绣这样的一个品牌,这需要我们更多力量的支持和投入,以让蜀绣这样的产品更加发扬光大。重庆市政府于2006年1月1日起对社会颁布实施《重庆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标志着重庆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工作进入了一个有章可循的崭新发展阶段,并设立了重庆市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发展专项资金,建立工艺美术大师带徒传艺奖励制度,不断完善培养、发现和选拔工艺美术优秀人才的机制并采取多种措施扩大重庆工艺美术的影响和知名度,相信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氛围里,重庆蜀绣的未来会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蜀绣概述》.中华五千年网www.zh5000.com

[2]张 蕾:《中国刺绣》.福建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前言.

[3]田顺心:《民间刺绣》.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4月.P6-p10

[4]邹 辉:《蜀绣大师刊登广告招传人》[N].《重庆晚报》,2004年3月1日

作者:童 敏

上一篇:数字化变电站研究论文下一篇:高校社区文化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