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品牌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文章以山西为例,分析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现状,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构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SWOT分析矩阵,并提出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具体思路。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产品品牌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农产品品牌分析论文 篇1:

基于博弈分析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确定研究

摘 要:利用博弈分析工具,通过对区域内同质企业之间和非同质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可知企业间面对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均存在非合作博弈。在建立新的纳什均衡后,得出以政府为建设主体,加之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可以达到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区域农产品品牌 博弈分析 建设主体

一、引言

博弈经济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模型,就是1968年哈丁教授在其著名的论文《公地的悲剧》中提出的理论:假设有一个向一切开放的牧场,每个牧羊人都从牧羊中获利,并且每个理性的牧羊人都试图扩大自己的放牧量,当过度放牧时,就面临“公地悲剧”——牧场的退化。博弈经济学认为:并非只有自然资源才能成为“公地”,公地的本质特征在于决定资产使用方式的产权结构。如果某种资源的产权安排决定了很多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使用这种资源,那么这种资源就具有公地的特征。区域农产品品牌因具有这种公地的特征,因此,在现实的各个区域中里,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搭便车”行为。同时,由于农产品本身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生产主体分散,在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收益主体和建设主体往往不完全一致的问题,各级政府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中通常承担重要角色,行使重要的职能。因此,政府在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职能定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博弈分析,来明确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以及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作用的。

二、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博弈分析

在一个区域中,每一个企业对区域农产品品牌都享有使用权,共享着区域品牌无形资产带来的额外收益。企业的自利动机使其追求的都是利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以达到高盈利的目的,而不会考虑其行为的外部效应和社会成本。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中,博弈主体有时是同质的,即不同企业的规模及其它特征是相同或相近的,从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中所获收益也是相同或相近的;反之,则为非同质企业,从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中所获收益也有差异。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往往收益是最大的,小型企业虽然也从中收益,但规模限制了其收益能力。本文基于这一原因,分别就区域内同质企业和非同质企业,开展了博弈分析。而“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进行分析的基本前提。

(一)区域内同质企业之间的博弈

1.假设。(1)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者为同质企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区域内的企业简化为代表性的A和B,并且他们是无差异的,其无品牌时的原始收益为R0。(2)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出现给A和B两个企业带来的收益为R,当然也要付出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成本C。若两方共建区域农产品品牌,则平摊建设成本,即各负担建设成本C/2。

2.分析。在表1中,R-C/2>0一定成立,否则作为完全理性的企业,不会进行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而R-C是否大于零不能确定,这里我们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博弈分析。(1)当R-C≤0时,这个同质博弈就转化为了“囚徒困境”。以A为例,企业A可以发现,独自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是其所有结果中收益最少的,所以从效率的角度来看A企业最先舍弃的就是策略c。进一步又可以发现,策略b是其收益最大的策略,但实现这个纳什均衡的前提是B独自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此时A搭了B的便车;当然,A与B是无差异的,B同样会发现策略c是其收益最大的策略,双方的最优策略均是建立在自身不建立区域农产品品牌,而对方建立的基础之上,此时A与B进行的便是“囚徒困境”,其最终的纳什均衡是策略d。这样的结果就是区域内的企业都不会主动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这时就需要政府来打破企业博弈中的纳什均衡。(2)当R-C>0时,这个同质博弈就转化为了“斗鸡博弈”。以A为例,企业A可以发现,采取a、b、c的策略的收益都要比d策略的收益大,所有策略a、b、c比策略d都有效率。所以A会在a、b、c三种策略中选择一种策略。进一步又可以发现,策略b是其收益最大的策略,这个策略的实现前提也是B独自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虽然B独自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收益要大于不建设的收益,但是A也没有理由相信B会一直做无私的贡献者,当然,A也不会自己去做无私的奉献者,因为那样对自己不公平,反之,B也会做同样的推理,此时A与B进行的便是“斗鸡博弈”,其最终的纳什均衡是策略b和c。此时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便是如何形成双方的合作机制。因为策略a虽然是公平和效率的完美结合点,但是它不会自动实现,这就需要以政府为核心建立制度化的行业协会,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强化企业间的合作精神。

(二)区域内非同质企业之间的博弈

在区域内,博弈的主体有时候并非是同质企业,这时区域内不同企业的收益程度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龙头企业的收益最大。下面阐述的就是非同质状态下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博弈分析。

1.假设。(1)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者为非同质企业,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也将区域内的企业简化为代表性的A和B,无品牌时A和B两个企业的收益分别为R0A和R0B。(2)A的规模大于B的规模,同时A从区域农产品品牌中的收益RA远大于B企业的收益RB,即RA>>RB。当然也要付出建设成本C。若两方共建区域农产品品牌,则平摊建设成本,即各负担建设成本C/2。

2.分析。由于A和B两个企业的规模不同,故其产量也不同,从而我们有理由相信规模大的企业从区域农产品品牌中的收益要多。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中,A和B的博弈就类似于“智猪博弈”。从大企业A进行分析,策略b无疑是其最优选择,此时对于B来说,由于其规模小,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只能获得RB C的利益,无论RB C是否大于零,即使大于零这个利益也很微小,所以对于企业B来说,缺乏足够的激励去单独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相反,从策略c可以看出,小企业B搭了大企业A的便车,获得了R0B+RB的收益,而此时的大企业A就被不公平的搭了便车,但是此时由于RA>>RB,故RA-C>>RB-C,在B不参与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时候,A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RA-C,完全有足够的激励单独进行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这时便得到了策略c的均衡。由此可以看出,RA-C越大,A与B的收益差距越大,这种均衡越容易实现。此时的博弈结果是龙头企业投资于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而中小企业坐享其成。

但是现实中,由于区域农产品品牌具有“品牌株连性”,这种均衡是很难实现的。在龙头企业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过程中,由于区域内的小企业可以肆无忌惮地搭便车,这时就会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参与进来,由于小企业的收益较少,当渐渐发现利用区域农产品品牌生产低劣产品带来的期望收益大于生产质量过硬的产品带来的收益时,就会滥用这个不成熟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在没有政府的参与下,这种滥用区域品牌的行为还会不断地进行下去,龙头企业的利益将受到严重的影响,直到最后大企业无力再建设这个区域农产品品牌。

(三)博弈结论

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阶段,如果一个企业从利他的目的出发,进行塑造区域品牌的投资,而其他企业仍然不对区域品牌进行塑造,坐享其成搭便车,那么这个企业的成本就会增加,收益也会大大降低,甚至会破产,即使仍然有收益,其他企业也没有理由相信这个企业始终作为一个付出者。即便作为一个龙头企业,甘愿进行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也不能避免越来越多的小企业搭便车的行为,滥用区域品牌、以非法手段谋取“柠檬市场”前期以次充好的不合理利润的状况也是不可能避免的。此时,区域农产品品牌所面临的问题靠市场调节是难以解决的,需要以政府作为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主体,来打破企业博弈中的纳什均衡问题。

三、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主体探讨

上述的博弈分析表明,对于区域内没有龙头企业,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主的农业产业,需要靠政府来打破纳什均衡,通过政府建设行业协会来加强企业间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规避“共地悲剧”的风险;对于区域内有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需要靠政府以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者的身份对区域中小企业进行管制,使龙头企业扮演并发挥“领头羊”的角色,避免“柠檬市场”的出现。

(一)政府是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

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晰区域农产品品牌的产权,以克服区域内“搭便车”行为,规避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公地悲剧”,为此,政府可以作为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注册人,明晰产权归属,解决品牌所有者缺位问题。在区域农产品建设的过程中,政府是培植和增强农民进行品牌创建信心的主体,从目前的城市农村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农户生产规模小,小农意识强,需要政府对广大分散农户、农业企业和行业协会进行区域农产品创建的引导,鼓励其创建区域农产品品牌的信心;政府是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和管理者,政府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政府是食品安全、农产品检疫、农业技术标准化等制定与实施的管控主体,政府对建立区域品牌的农产品确定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对区域品牌的农产品实行严格、统一、规范的质量管理;政府还是宣传产地形象、规范农产品市场和竞争秩序的主体,政府通过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规范区域农产品品牌市场,通过组织举办农产品博览会,品牌推介会等活动突出品牌,提升价值。另外,区域农产品品牌认证体系、区域品牌竞争行为的仲裁和监管等也都有赖于政府的作用。通过政府为主体建设本地区域农产品品牌,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获取聚集效应,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已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行业协会起着重要作用

以政府为核心建立制度化的行业协会,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功能,为企业搭建平等竞争的平台。当然,这个需要加强政府在全国性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的能力。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中,行业协会在协调利益方面、在维护农民利益和竞争方面、在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方面、在开展技术培训方面、在品牌推广和信息传达方面等都具有独特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行业协会可以对进入的企业收取一定的费用,直接用于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培育和维护,但其最重要的职能是鼓励企业之间的联盟,规范行业内企业的信誉,引导行业自律,加强技术创新,以提升区域农产品的附加值,维护区域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三)龙头企业作用不容忽视

龙头企业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也是区域农产品品牌经营管理中的主体力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龙头企业为适应竞争和追求效益,会不断优化和配置自身的资源要素,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使生产和流通的各个主体互相协作、共同发展,既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也有利于市场化运作;另一方面一些已具规模的龙头企业通过延伸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聚集度,获取规模效益。为了避免“柠檬市场”的出现,企业要加强自身品牌的建设,这样既可以沾到区域品牌的光,又可以突出自身品牌,同时可以杜绝一些投机企业破坏区域品牌的行为,从而保护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名声。

(四)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

区域农产品品牌是一种集体性的公共品牌。在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中,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三者都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三者的关系应该是“政府主导建设、行业协会运营、龙头企业参与”。政府是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主体,政府通过协调、服务、监督和管理,带领行业协会和企业对区域农产品品牌进行建设;行业协会以非盈利的方式,将企业组织起来,加强企业沟通合作,对企业进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技术培训;龙头企业通过资金、技术、人才的组合,强化企业产品品牌的经营,并推进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发展,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般而言,在既定的制度条件下,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阶段,由于品牌利益难于实现或效益低下时,政府往往具有主导性的作用,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往往在以政府为主体建设的同时起着辅助作用。

四、结论

通过以上的博弈分析,无论是在拥有同质还是非同质企业的区域中,靠私人对区域农产品品牌的建设都是不可行的。因此,以政府为主体,带领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开展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可以规避“公地悲剧”,使企业充分合作,避免中小企业对区域品牌的滥用,从而达到建设区域农产品品牌的最佳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754)及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论文资助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格雷特·哈丁.公用地困境[J].科学,1968(12)

2.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4.胡大立,谌飞龙,吴群.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互动[J].经济管理,2006(5)

5.张平淡,韩伯棠,李振键.公共性品牌的建设[J].管理现代化,2006(6)

6.刘丽.基于产业集群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2006(11)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责编:贾伟)

作者:王 卫 佟光霁

农产品品牌分析论文 篇2:

基于SWOT模型的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问题分析

摘 要:文章以山西为例,分析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现状,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通过构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SWOT分析矩阵,并提出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具体思路。

关键词:优势农产品 品牌建设 SWOT模型 山西省

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培育食品品牌和农产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通过培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也能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积极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山西省农产品品牌农业,对提高山西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山西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现状分析

山西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多达十几种,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优势农产品有小米、燕麦、荞麦、豆子、红枣、核桃、杏、苹果等。随着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山西农产品已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即小杂粮、干鲜果、醋、蔬菜四大类。

(一)小杂粮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山西一直以来都有“小杂粮王国”美誉。主要有山西沁县小米“沁州黄”,沁州黄小米产业不仅成为山西省小米业的龙头老大,而且驰名中外;燕麦荞麦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大同盆地,主要品牌有“荣康”、“健康”等;豆类产区主要在晋西北及大同、忻州地区,主要品牌有“梯田”、“凤羽”等;山西优势小杂粮还有马铃薯、甜糯玉米等。

(二)干鲜果

红枣、核桃、杏、苹果等特色产品是山西主要的干鲜果。以“汉波”、“御赞”、“恒丰”等品牌为代表的红枣加工品牌区主要集中在忻州、吕梁、太原、晋中、临汾、运城等地;以“养益”、“大寨”、“沁绿”等品牌为代表的核桃加工品牌区主要集中在吕梁、晋中、临汾、长治、晋城、阳泉等地;以“胃乐”、“维之王”等品牌为代表的杏加工品牌区主要集中在运城、临汾等地;以“珊瑚红”、“壶口红富士”、“舜都”等品牌为代表的苹果品牌区主要集中在运城、临汾、晋城、晋中、太原、阳泉等地。

(三)醋

山西老陈醋是我国四大名醋之一,它以色、香、醇、浓、酸5大特征闻名于世,产地主要集中在太原和晋中一带,品牌众多,主要知名品牌有宁化府、东湖、水塔、紫林等。

(四)蔬菜

山西省政府已将蔬菜产业确定为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它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平陆百合、平遥长山药、大同黄花菜、洪洞莲藕、永济芦笋、寿阳甘蓝、长子青椒、应县大蒜和萝卜、万荣大葱、黎城三鹰椒等已成为山西主要的特色蔬菜。部分品牌蔬菜已经闻名全国,甚至已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如永济芦笋,它是山西省的主要出口蔬菜,年出口总量占到全国芦笋总量的50%以上。

二、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SWOT模型分析

SWOT分析法是一种态势分析法,即根据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其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劣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继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一)S元素分析

1.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山西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盛产小杂粮、苹果、红枣、醋、核桃、杏;拥有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如太谷红枣、平遥牛肉、吉县苹果、洪洞莲藕、永济芦笋、寿阳甘蓝、长子青椒、应县大蒜和萝卜、万荣大葱等特色农产品,具备品牌建设的物质基础。

2.人文历史兼容。晋商文化使山西商人在经商过程中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有利于山西农产品品牌在农产品市场上打响知名度,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美誉度,更能为山西农产品品牌的发展提供深厚的文化支撑。山西人深受晋商文化的影响,重诚信、讲规矩、尊重知识,很早就有品牌意识。这些都有利于品牌建设。

3.不断涌现的龙头企业。目前,山西省拥有一批优势农产品龙头企业,如古城、厦普赛尔、鸿生、彤康、鼓楼等,快速成长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能够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全省优势、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全省规模以上的加工企业998家,国家级龙头企业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20家,一大批龙头企业有了自己的商标和品牌,全省著名商标达到300多个。这些龙头企业将成为山西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邻头羊”。

4.初步形成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山西省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晋北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和太行、吕梁两山杂粮干果产业区三大农业优势区域格局,小杂粮、干鲜果、醋和蔬菜四大特色产业基地渐成规模。

(二)W元素分析

虽然山西省创建优势农产品具有很多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主要有:

1.农产品深加工不足。从总体上看山西农产品档次较低,品牌优势少,附加值低,这是因为山西农产品大多只是经过简单的初加工,而深加工、精加工、系列加工农产品所占的比例不多。由于山西农产品存在“小生产”与“小流通”的状况,所以山西众多优势农产品质优价不优,初级加工的农产品已不能适应国内外大市场的需求,这就导致农产品加工企业无形资产的经营能力低。山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薄弱,产品档次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营效益偏低,带动能力不强,企业规模小,区域分布不均衡。山西有众多特色农产品资源,企业品牌却少之又少,强势品牌更加稀缺。

2.品牌建设资金投入少。优势农产品品牌体现了消费者对质量高、信任度高、知名度高的农产品的需求。在产前需要基础设施建设、品种培育、科研等投入;在产中需要科学技术、品种保护等投入;在产后需营销和广告等投入,这些资金的投入为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由于优势农产品品牌在创建过程中存在高的市场风险,高的自然风险且创建的周期长,导致企业对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资金投入存在畏惧心理,有限资金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

3.品牌建设意识淡薄。农产品品牌是无形资产,能够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山西由于农业知识产权制度建设滞后,农户和企业的品牌建设意识淡薄,“重生产、轻品牌”严重制约山西优势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同时,山西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理念落后,营销方式单一,许多农产品加工几乎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只按习惯和经验生产,因此陷入创建农产品品牌盲区中,导致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质优价不优。农产品品牌建设意识的淡薄直接制约了山西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农产品宣传促销差。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广告投入甚少,甚至很多产品的广告投入几乎为零。如果不进行强有力的宣传促销,优势农产品就谈不上走向市场、扩大份额。

(三)O元素分析

1.居民消费观念的改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和品味也越来越高,消费结构升级使得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如今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吃饱,而有了更高的追求,开始关注农产品的质量、营养、安全及文化内涵。人们对绿色、生态的追求,为使山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给山西农产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WTO带来更多机遇。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地形成和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各国都在加大进出口贸易,我国加入WTO后,产品更容易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具有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依靠区域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利用更多的资源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提供有力的产业基础。

3.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政府扶持是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催化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如:减免农业税、耕地保护制度、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尤其由农业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中国(山西)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搭建了展示、贸易、合作的广阔平台,提高了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增强了国内外竞争力,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创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同时,已经开通的大同到西安的高铁,对于区域经济的作用很大,它将会串联首都经济圈、关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同时促进我省经济的融合,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4.依托高校。山西省拥有众多高校,其中山西农业大学在农业和农产品研究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山西省要充分利用这一人才资源优势,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沟通,产学研结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四)T元素分析

1.农产品自身因素影响大。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这就造成农产品产量不稳定,不仅不同批次的农产品在大小、色泽、口感等方面不一致,就是同一批次的农产品也很难保证品质的一致性。同时,又因为农产品鲜活、易腐,这就使得农产品在储运、跨区域销售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导致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具有先天不足。

2.国内农产品竞争激烈。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全国大部分省、市、区都将其作为重点发展的经济产业之一,地区之间的农产品竞争在所难免,这必将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各地吸引资金、信息、技术等资源要素的竞争,同时国内很多农产品不断创新,营销手段层出不穷,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使得山西省农产品品牌面临国内外农产品品牌的激烈竞争,对于山西农产品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3.信息化程度低。优势农产品要想实现品牌国际化,其最有效途径是网络营销。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的方式来经营优势农产品,提高交易效率和品牌知名度。山西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导致山西的信息化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地区。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本区域内的信息化水平,山西电子商务劣势和信息化水平低成为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过程中的主要障碍之一。

三、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措施

(一)SWOT分析的运用组合

通过对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的SWOT分析,发现创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的形势。应该找出并充分发挥创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克服劣势,利用机遇,规避威胁,提升山西优势农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还要找出创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的不利因素,将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图1)。

(二)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的SWOT分析矩阵,并依据SWOT分析矩阵制定相应的发展措施(表1)。

四、结论

1.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建设优势突出、机遇明显。山西省是特色农业大省,优势农产品的开发潜力大,这将会成为山西省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2.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品牌创建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创建山西优势农产品品牌,打造山西特色。

3.从整体上看,山西省优势农产品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资源利用保护、经营管理模式、区域协调能力、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与国内其他先进省存在一定差距。

[基金项目: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2014-040)]

参考文献:

[1] 李耀东.山西土特农产品品牌资产价值评估[J].山西农业科学,2013(9)

[2] 孟宪文.基于SWOT分析的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发展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3] 张一弓,降云峰,张一中.山西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对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3(6)

[4] 马绍菂.基于SWOT模型的甘肃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问题分析[J].图书与情报,2011(5)

[5] 孟宪文,秦作栋,薛占金.山西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1)

[6] 陈炜.基于SWOT模型的新疆农产品品牌战略选择[J].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10(3)

[7] 李耀东.山西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经济师,2014(2)

(作者单位:宁静,张彩坋,山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富岗,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李富忠,山西农业大学软件学院 山西太谷 030801;作者简介:宁静,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研究;通讯作者:李富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研究。)

(责编:贾伟)

作者:宁静等

农产品品牌分析论文 篇3: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发展问题分析

【摘 要】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初步形成了农产品品牌体系。然而,仍存在企业对品牌的认识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障、产业化发展不深入等有损品牌发展的问题,并根据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加强品牌意识、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发挥农产品企业和组织的作用、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的生产等对策。

【关键词】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发展

一、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发展情形

1.打造了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历经多年成长,黑龙江省依照本身的自然资源特点和优势,形成了许多知名农产品品牌。据有关材料分析,当前黑龙江省现有农产品品牌数目达到上千。包括绿色食品标识产品980个,有机食品认证135个,无公害农产品具有46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390个,地理标志认证23个。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农产品品牌,有加工制成品和原生农产品品牌;有经济类产品和粮食产品品牌。

2.农产品品牌壮大的规模逐渐提高

品牌的发展是需要依托广大农户与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并且黑龙江省品牌的发展充分利用固有的自然资源优势。从而促进了品牌化的发展。依照黑龙江省资源条件,注册商标的农产品会越来越多。以前只有农产品加工品牌,诸如飞鹤奶粉,现在农产品初级产品品牌也开始出现,如尚宴马铃薯。如此一来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进展的范围会越来越广。

3.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模式

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成长模式是多样且共同壮大;利用黑龙江省独有的自然资源环境优势,培育出带有其环境优势的农产品,如”五常大米”一类品牌;让一些有实力的农产品企业组织带动小的企业,促使农产品品牌的成长;根据农业产业文化资源特点和消费者需求走势,并且有效的融合当地的人文、历史等,可以让消费者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农产品品牌服务的价值体现。

二、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现有的问题

1.对品牌的认识不足

当下,我国的农产品协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仍然属于刚开始发展的时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直接体现在我国农业的企业上,对于品牌发展问题的模糊。依据研究层面可以看出,到2015年为止,已在农业部登记的黑龙江农产品共有94个,而完全按照《商标法》进行注册的仅有44个。山东、福建、湖北等省位于前列,农产品品牌的注册均在250个以上,而黑龙江省仅仅屈居于第19位。农产品品牌问题,对于企业和大的合作社来说,能够清醒认识,但对于找到特色、打响品牌上显得无能为力。

2.农产品品牌质量难以保证

在进一步加强改革农产品品牌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农产品质量与安全,这才是发展农产品品牌的核心所在。东宁黑木耳是最好的例子。东宁县周围地区也生产黑木耳,不愿将农产品的品牌加在产品中,担心受到消费者的投诉。分析其首要原因是农户对于农产品品牌意识淡薄,没有考虑质量是保障品牌发展的基础,白白的浪费了良好的环境资源和农产品的品牌。利用农产品品牌所开发市场带来的效益是相当可观的。

3.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深入

农业的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引导,以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以农户与合作社、行业协会等相结合的多种经济组织为基础,将农产品生产、销售、供应等相结合,对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严格要求产品的种植标准、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系。大多数企业都在农产品的初级加工阶段,而对于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的企业相对来讲较少。

三、提高黑龙江省农产品品牌的对策

1.加强品牌意识

品牌通常具有识别性,可以用来区别产品之间的差异。如果农业大省黑龙江,想在农产品领域上获得更高地位就必须与时俱进,建立起明确的品牌意识。政府首先要做到尽其所能为更多农产品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政府需要依靠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来引领农户进行自主创建品牌,让农产品品牌深入人心;最后需要与着重培养的一些企业进行沟通,引导其发展。

2.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黑龙江省农产品在市场上之所以竞争力不足,主要是黑龙江省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比较低,这就导致黑龙江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方面所需成本偏高,在农产品市场上竞争力不足。因此,我们更要加大对农产品的科研投入,加快对农业技术的推广、转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具有高品质的农产品的品牌发展发展的更好。

3.发挥政府导向的作用

关于农业产品品牌的成长问题,政府理应实施导向功能,如农产品交易市場的发展,公共品牌标准的制定,对农户生产指导等,政府应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来考量其最需要的投资方面。黑龙江省平原居多,适合使用大型机械化设备,应多加投入用于生产的机械化设备上。从农业生产一侧加大开展力度,使得农业生产效率的有所提高。进而增强了在国际上的竞争。科技是发展农业的必要条件。因此,政府应全力支持科技的发展,做好政府的服务工作,为农业生产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孔祥智.论产品质量对品牌的影响[J].法学杂志,2014,9(6):12-14.郭晓东,

[2]陆国庆.区位品牌.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0,9(10):41-44.

[3]李敬红.农产品品牌的蓝海竞争策略[J].南方农村,2011,3(3):79-87.

[4]翟建松.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对品牌农业的影响[J].研究简报,2013,9(3):34-45.

[5王炼操.农产品品牌经营的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2012,8(9):45-49.

作者简介:

秦丽(1994—),女,黑龙江省鹤岗人,本科,学生,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作者:秦丽

上一篇:嵌入式软件开发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市场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