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绘画心理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美术已经能够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其用途是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初中教育过程当中,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对学生实现美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美术教学就有了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美术教学绘画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初中美术教学绘画心理学论文 篇1:

初中美术教学中绘画心理学的运用探讨

摘 要:初中美术教学中要充分做好学生绘画学习的心理特点。掌握必要的心理学规律运用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校效果,而具体心理学运用可以采用竞争意识、互动交流需求与形式内容多样化的方式来较好的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具体的操作中需要依据实际学生情况针对性开展,笼统的生搬硬套并不能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美术;绘画心理学;运用方法

初中青少年正处理青春叛逆期,对社会生活、自我认识都有自己的看法,其个人思想发展由儿童时期向成人时期的过渡阶段。在初中这个教育阶段教师教学都要基于当前学生学情基础,积极探索有效地教育教学方法。对于初中美术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找他们的关注点,找他们的兴趣点,找他们的认同点,找他们的培养点。本着发展学生角度考虑,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选择合适的教学措施,在绘画教学中利用心理因素进行激发。为此,教师需要理清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现有教材资源,将心理因素同具体绘画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有效提升中学美术教育教学质量。文章基于教学实际经验,从以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采用多元化技术打造情境教学,符合学生情感需求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教育领域对教学设备的投入越来越多,那些先进的教学设备随时更新换代,为教育教学演绎新的天地。在当前现代化信息时代,学生已经适应了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环境氛围,同样对于美术教学而言,教师也是不能忽视学生的这种学习诉求。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运用现代网络资源的便捷性,通过网络资源可以下载大量高清的美术作品,在教学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将网络下载的高清美术作品呈现给学生时,配上一些应景的轻音乐。学生在有声有色的环境中欣赏着古今中外经典美术作品,体会到美术大师笔下的杰作,堪称是一件美事。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请学生发言,从美术构图、美术作品年代、美术主题、作品材质、美术色彩等方面让学生说一说,欣赏课没有太多的限制,旨在教师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了解其审美观如何。

考虑到具体教学实际,教师可以针对某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评论,必要的情况同作家、同主题、同年代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比,以让学生感受到作品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当然,教师需要从美术专业角度去看待,对学生的评价进行点评,肯定其评价的正确性,指出其评价的错误性,更正其评价的不合性地方。在当前学生个性学习时代,教师要少讲,学生要多讲,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对于美术课堂欣赏课,尽管教学比较自由,但是作为教师而言,需要有效引导学生上这些课的意义,让其理解欣赏美术课对个人发展的作用。教师在欣赏课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从美术学习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不能随意叙说与美术无关的内容,防止美术课堂欣赏课变成乱糟糟的课堂局面。为此,美术课上多元化的表现特点,能有效地抓住学生对新奇与情感共鸣需求的满足,让美术教学脱离呆板的固有模式,让教学更具有情境化的演绎。

二、交互式教学激发学生参与主动性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师生是互动参考课堂学习的,不能仅仅是单方面的教育教学局面。教师需要真正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激发出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诸如,对某作品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思考作品与纸张的布局如何,一般从哪些地方先落笔,如何着色,如何保存等。教师在教学中,学生是需要具有主人翁的学习意识,选用的作品可以是学生熟悉的场景,诸如校园运动会场景、校园一角、班级学生的画像等,这样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学习的动力。一张张可爱学生的照片、惟妙惟肖的校园一角、辛勤劳作的工人图景、大热天带给我们便利的外卖大哥……都能触动我们内心的神经,触动我们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思考中,学生都能被这些照片所吸引,让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感悟时间的美好,体会人间百态,这就是美术视觉中的真实社会。有了这样的生活源泉素材,教师引导学生在构图中,能巧妙地抓住美术绘画的着力点,从色彩、线条、形状的运用上自我体验,在画面风格、作品质感则是深层次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同周边学生分享,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所要讲述的内容全部托出,需要引导学生思考美术审美观,让学生对作品艺术风格与技艺进行自我理解与感悟,这样的教学方式自然能有助于学生自我成才,比传统填鸭式教学具有实效性。另外,在美术绘画趣味性引导中,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能满足其自信心,其思想观点被认可、重视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心的表现,为此,在美术绘画学习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自己或者合作创作一幅画,小组分工,在分工前需要小组民主、公平、和谐的讨论。在交互式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的动笔演练,可以提升知识点学习的有效内化。而学生进行作品完成后,做有效的评估分享,又是一种希望被关注重视的心理满足。学生在群体中,希望个体得到尊重与认可的满足。

三、适度强化竞争性的学习激烈氛围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由于缺乏应试教育的压力,因此学生缺乏一种积极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心理渴望被认可的满足来提升学习氛围的竞争状态,让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上有一种赶超他人的意识,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绘画艺术的精髓,提升自身对绘画作品的表现与领悟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作品赏析的观念表达中,还是个人小作品展示中,都可以进行有效的品评,进行适度的比较,让学生在内心有一种争优的心理动力,从而有效的在课程学习上投入更专注的意识。

综上所述,初中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需要教师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展开有效的教学工作。只有了解学生,才能针对性的提供课程内容与形式,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与积极程度,进而转化为实际的学习成果。相关方面不仅考验了教师美术专业知识,更是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徐靜华.初中美术教学中如何运用愉快教学法[J].考试周刊,2013(96).

[2]童瑜.用“心”于“美”用“心”更“美”--初中美术教学疑难问题心理学层面的分析和解决[J].中国美术教育,2012(2.

[3]忻巧燕.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行为偏差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课外阅读:中下,2012(11).

[4]林琪欢.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6(1).

作者:李荣义

初中美术教学绘画心理学论文 篇2:

绘画心理学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美术已经能够成为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其用途是人类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无限可能。在初中教育过程当中,美术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对学生实现美育,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国初中美术教学就有了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美术教师要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让学生能够利用绘画进行情感表达,使学生能够在绘画方面解决其学习与生活过程当中的问题。

关键词:绘画心理学;初中;美术教学

引言

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年纪较小,往往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所以他们无论是在生活方面还是在学习方面,都会有着巨大的心理变化,如果这时没有教师正确地引导,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健康发展。在初中教育环节内,美术教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美术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开展美育的路径,将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问题。所以每一名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时,都要运用绘画心理学来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反映学生的心理情况。

1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采用绘画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美术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而且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美术教育,也可以利用美术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与美学素养。当教师能够运用绘画心理学来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将可以促进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且可以运用美术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将绘画心理学融入到美术教育过程当中,就能够使教师通过观看学生的美术作品来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的状态,从而加强学生的审美情趣。

2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绘画心理学

由于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时,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而绘画学科也有着较多的风格与流派,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当中加强学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更多的绘画作品,从中获得感悟与思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可以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展示更多的美术作品,这样将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课堂教学的展现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能够在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堂里积累相应的知识。

之所以展开美术教学,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获取相关经验,加强学生绘画技巧,培养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当中,每一名教师都要通过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析,来发现学生的情感价值,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但是教师要保证能够拥有客观的态度来评价学生的作品,除了要给学生指出其不足之外,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加强学生的绘画兴趣。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辅导,使师生双方都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果。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适用于新时代的美术教学,教师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内获得新的学习体验,这样的美术课堂将能够对学生的心态有较为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实践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在我国传统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自己进行绘画练习,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运用绘画心理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绘画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学生能够通过绘画展现自己,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例如,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会习惯自学自画,在完成创作后就会转移注意力,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绘画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观看自己所绘画的作品,从而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

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艺术性,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让学生能够走进艺术的殿堂,全身心的感受艺术作品给其带来的心灵震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我国传统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所接触到的艺术信息比较匮乏,所以针对这样的现象,每一名教师都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对其进行演示,将古今中外美好的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艺术的魅力。教师在进行具体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心强烈竞争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进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一心理学研究成果,构建相应的平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积极的情感为抓手,推动美术教学可以有效展开。教师就可以发挥竞赛的作用,无论是在课堂练习还是在课后练习,都要将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展览和评选,让优秀的作品脱颖而出,使进步的同学得到相应的表扬,这样的教学模式更能够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具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还可以按照学生的美术领悟能力以及技能技巧划分不同的层次,开展分层美术竞赛活动,这样就可以形成良好的比赛氛围,对美术教学的开展有很大益处。

结语

在美术教学活动当中,运用绘画心理学,将可以使我国的初中美术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因此每一名初中美术教师都要重视绘画心理学在课堂上的使用,帮助学生能够不断地开阔其艺术视野,更加有效地进行美术学习,从而发挥美育的作用,让学生对美学加强其认知,培养学生拥有较高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教学活动当中。教师也要加强对学生的培养,使其能够成为我国社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经伟.绘画心理学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和运用[J].大观.2019,(5).202-203.

[2]张莉.绘画心理学在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刍议[J].高教学刊.2018,(21).115-117.

[3]彭達.关于初中美术基础绘画教学的探究[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5):207.

[4]王嘉楠.印象派绘画色彩融入小学美术教学[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47):229.

作者简介:魏利华(1987.05-),男,湖南人,本科,中学二级美术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育

作者:魏利华

初中美术教学绘画心理学论文 篇3:

农村初中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是情感与技法的融合,它的多样性、综合性、表达形式差异性、情感体验独特性,都要通过绘画实践来检验。绘画能力作为教与学的交汇点,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的实效,影响着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份有关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问卷调查:从学生会用笔到幼儿园期间,喜欢画画的占调查人数的99%;这一数字在小学低段下降到90%,至小学高段只有70%;到了初中,则出现了严重分化,对美术学习有兴趣的只能达到半数了。6年的小学教育,竟使我们的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持续下降,而且学生兴趣的下降,反过来又影响了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大部分初中生已经拿不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由此看来,在广大农村,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仍是美术教育中十分薄弱的环节。下面,笔者就农村初中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作个简单分析。

一、 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

(一) 绘画学习的社会氛围改变

进入初中学习之前,学校与家庭都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绘画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学习重要科目。进入初中后,更多的农村学校和家庭直接以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好坏。久而久之,文化课成了衡量学生是否有出息的唯一标准,学绘画成了不务正业的表现,极大地打击了教师开展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积极性。

(二) 农村美术教师的匮乏

农村初中一般只有1~2名专职美术教师。教师的日常工作除了开展课堂教学,还有兴趣小组辅导、校园文化建设、市级各项美术比赛及展示活动的组织和策划、教育科研的展开等。而城区学校通常有3~6名专职美术教师,并依据美术教师的特长,分工合作形成美术教师的特色团队。这对形成良好的学科教学氛围、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绘画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义乌市上溪中学、赤岸中学等农村初中都只有一位专职美术教师。据这些教师反映:每位教师一周大概在15~18节课之间,每个班有学生50个左右,教师一星期要批改700~900本作业;教师平时的上课、辅导、比赛、展示、科研等基本都是个人思想的呈现。因此,绘画作业的布置也就流于形式,批改也是一扫而过,仅满足于学生交了作业即可,对于学生画得好与不好、绘画能力有没有得到培养等问题,教师则主要持漠视态度。几年下来,这些教师的上课激情消退了,自身专业发展也滞后了,而且普遍已有3年以上没有自己动笔作画了。

社会氛围与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绘画学习。学校与家长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认同度不足,教师对学生的审美、绘画水平发展没有阶段性的明确目标。长此以往,学生对绘画的热情也将逐渐消退,更别提绘画能力的培养了。

(三) 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的现状

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学校和家庭对待美术教育态度转变的关键。农村地处偏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途径较狭隘: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不足;信息交流不便,各种绘画书籍、报刊的购买也较困难。这些都导致学生在绘画中,停留在“习惯”上,经常局限在老师推荐的材料、工具、形式上,而没有“我想要画出什么效果”的意识。可见,良好的环境对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非常重要。

1. 初一与初三学生的绘画能力差距过小

初中生绘画能力的培养是其美术学习的结果,关系到教师是否落实教学质量、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当前,由于教师害怕陷入课改前的专攻技能技巧误区,大部分初中学生的绘画能力经过三年的美术学习并没有获得显著发展。

作品A 出自一名初一学生之手。我们可以明显看出该生的造型能力较低,两侧房子的透视感没有得到表现,他对整体画面的把握也很困难。该生说:“我实在不知该怎么画,我想自己多画画,到初三会画好起来的吧!”

作品B 出自初三学生之手。我们可以发现该生的绘画能力并没有随其年龄增长而进步;透视感的表现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基本概念,但对细节的塑造、画面造型语言的选择显得犹豫不定(有线、有明暗)。该生说:“太难了,我肯定画不好,没天分,没兴趣!”

从这两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初一与初三学生都处于儿童绘画学习的发展阶段的拟写初期,学生对“画得像”有迫切需求。初一学生虽然知道自己画得不好,但还是对自己的绘画能力提升有很高的期望。为什么到了初三后,学生会用“没天分”“没兴趣”来自嘲自己的绘画能力呢?这是因为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自身动手能力和对美术的认识水平没有提高、达不到一定层次时,就不能坚持美术学习,更谈不上绘画中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养成了。

2. 特长生与普通生的绘画能力差距过大

由于各校绘画兴趣小组的学生是各级各类美术比赛的主力军,教师自然会把绘画能力的发展重点放在他们身上,以致这类学生与普通生的差距越拉越大(在初一年段就已非常明显)。特长生对自身绘画能力的提升有迫切需求,普通生对自身绘画能力的提升需求则较为随意,而且教师也没有有意识地创设“生帮生”模式。

作品A 来自一名绘画特长生,造型元素和画面组织原理运用得非常娴熟。虽然用的都是常见工具和材料,但其画面氛围营造充分,老建筑感也表现到位。和普通学生的绘画水平相比,无疑更优秀。该生说:“我自己画可以,但要让我教其他同学,真不知道怎么教。”

作品B 来自一名普通生,与绘画特长生的作品比较,虽然用了相同的工具和材料,但是两者在造型元素和画面组织原理运用的差距很明显,而且画面基本组织不起来。

从这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普通生和特长生的绘画能力差距明显。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需要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绘画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需要给予充分的作业时间,对作品进行有效评价;同时,还应开展有效的“生帮生”活动,发挥榜样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升其整体绘画能力。

3. 学生绘画的创新思维发展有限

到了初三,学生的心智发展更加成熟,自身对美的理解也更加透彻,有了一定的个人色彩的绘画能力体现。然而,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的绘画作品在体现对美术创新思维的解读、自身对“美的追求”需求等方面都比较弱。

作品A 出自农村中学初三学生之手。该生说:“我创作的这件绘画作品是一个香水瓶。它是女性使用的,瓶盖就画成了一个女性的头像,并用油画棒上了色。”教研员点评:“这件作品虽然局部进行了一些绘画创新改变,但整体效果不是很突出,既然是女性使用的物品,瓶身可以作一些曲线处理;而且颜色的处理太厚重,没有香水的飘逸感;油画棒也过于粗糙了。”

作品B 出自城区中学初三学生之手。该生说:“我创作的这件绘画作品是一个新式台灯,它有漂亮的拟人化外形——一个有着明亮双眸的扎辫子少女。绘画时为了表现出细节的微妙变化,我用了油性彩色铅笔。”教研员点评该作品:“比例得当、造型美观、细节表现到位,最突出的是进行了拟人化的处理,显示出该生创作思维活跃,很有个性。”

从这两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学生绘画创新能力较低,工具材料选择、美术造型语言的运用等都处于弱势。这不利于他们展现自己独特的绘画创意思维,也不利于发展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绘画能力。

由农村学生绘画能力的现状可见,目前学生绘画能力的培养存在着很大问题:绘画兴趣缺失、分层教学未深入开展、创新意识培养流于形式、探究和评价无力等,都已成为了学生绘画能力培养的严重障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是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强美术学习兴趣,探索绘画能力提升的方式、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 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培养的意义

(一) 增强美术学科的社会与学校认同,促进有效教学

新课改提出美术课堂教学“一切以审美为核心的原则”的观念,有不少教师也进行了有关培养学生绘画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孙国辉在《绘画美与点、线、面》一文中提出:“通过点、线、面描绘美的造型时,学生的绘画作品因事物的结构、方向特征等不同各有不同的表现,学生在展示美的同时,可以发现美的规律。”[1]欧阳白粉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的研究》一文中提到:“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限制了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发展;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以期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2]张惠芬在《“学会发现”美术创作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一文中提出:“通过激情导入、引导发现、反馈激荡、创造表现、交流拓展五个基本教学环节的设计,使学生主动学习,并在发现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3]

对于美术教师来说,最大的成功就是看到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看到一件生动、活泼作品的诞生;给予学生幸福人生的指引,成就学生终身美术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幸福感。这些也是对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有效性和自身素质的最大肯定。本课题研究着眼于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美术学习的需求,帮助学生改变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利用多种手段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创造性地学习。我们可以在校园里举办各类绘画比赛,美化校园的每个角落,使每一位进入校园的人感受到一种氛围、精神和享受。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促进社会和学校对美术教育、学生绘画能力培养的认同。

(二) 让学生体验绘画能力的发展,增强其美术学习的自信心

对于美术课来讲,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画画,只有首先学会了如何画,才能获得学习的兴趣、满足感和成就感,形成继续学习的动力。在绘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不要急于对学生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学习和实践时间,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学生互帮互学、取长补短的学习风气。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的培养要着眼于学生美术学习的实践性,根据学生在初中阶段绘画学习的心理特征、素质和能力的发展,寻找到适合不同美术学习内容的绘画表现形式和方式方法,提升其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用绘画表达情感的能力。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互活动,培养、强化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强其自信,提高美术素养。

三、 农村初中生绘画能力培养策略

为了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提高其美术学习的有效性,我们不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绘画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并形成其对美术学习长久、持续的兴趣,对人的成功和成才都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遵循多种原则,以多种工具材料、美术语言、表现形式为内容呈现绘画作业。

(一) 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开展分层教学,营造良好、向上的美术学习氛围;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强调有效互动,建立生帮生有效模式。问题的提出应有针对性和提升性;作业的布置应体现差异性原则;给予学生更多的绘画实践时间。

(二) 精选、精制并灵活运用教具

教具的精选、精制,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受,我们要直面经典,从优秀作品与艺术家的个性风格中吸收和借鉴自身绘画能力提升的养分。直观性教具与自制教具要相结合:对直观性教具如大师的绘画作品,我们要学习并了解大师观察、认识、表现事物的方式、方法;对自制教具,我们要学习和掌握美术造型元素、组织语言在具体画面中的运用等。

(三) 对学生绘画兴趣、爱好的重塑

兴趣是人的重要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种积极地了解、探索某事物的认识倾向和活动倾向。兴趣能使学习任务变得积极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我们通过对学生绘画兴趣与爱好的重塑,培养学生对生活、社会、自然等的独特观察及感受能力,从而使学生学会选择独特的构图角度、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四) 正确评价学生创作的绘画作品

对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价,我们应关注是否表现了不同年龄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他们的生活的体验和技能技巧。我们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通过评价,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绘画能力、发展潜力和方向。

(五) 课内外相结合

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应有计划地安排美术社会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艺术,拓宽绘画表现的材料和形式,促进学生与时代气息的融合;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加强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对绘画能力培养的认同,创设良好的美术学习氛围。

这些策略将促进教师自身的有效教学,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对整个校园营造艺术文化气氛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孙国辉. 绘画美与点、线、面[J]. 教育艺术,2007(12).

[2] 欧阳白粉. 初中美术教学中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和训练的研究[J]. 考试周刊,2011(59).

[3] 张惠芬. 学会发现美术创作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应用[J]. 小学教学参考,2008(4).

作者:陈玲燕

上一篇:汽车产业生产性服务贸易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数学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