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心理健康论文

2022-04-19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加之网络繁杂信息的干扰,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文章针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应遵守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初中数学心理健康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数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1:

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和发展趋势,中学教育在新形势下既有新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资优生是指学习成绩好、智力较高的学生群体,他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十分优异。然而,近年来逐渐凸显出来的资优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结合初中数学资优生的身心特点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和成长是教育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当前初中数学资优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着手,多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们不断研究的课题。初中数学资优生是国家重视的高素质人才,其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就这一方面来说,其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另一方面,针对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其结果也具有教育共性,能够为广大中学生及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一、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初中数学资优生了解他们的心理困惑,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但这并非可以立马做到,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有一颗对学生负责的心,一颗为学生着想的心。尤其是数学教师,更要对数学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学生减轻数学学习的负担。对于初中数学资优生来说,会有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不是教育部门可以简单解决的,要解决,必须靠学生、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团结协作。只有尽早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才能给初中数学资优生生理、心理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二、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初中数学资优生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并且容易形成明显的对比。大部分资优生都表现出成绩优异、性格乖巧及群体性强等特征。然而部分数学资优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求全性目标达成习惯,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轻松地融入各种环境、氛围中去,从而造成心理障碍。有的资优生还存在过于焦虑、紧张、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问题,导致其无法全面健康地成长。造成初中数学资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具有多面性,下文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社会环境及时代的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初中数学资优生受到了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难、贫富悬殊等较为敏感,在巨大的学习压力下认识到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容易造成资优生无法正确地认识问题,使自己情绪低落,并产生心理障碍。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也对资优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丰富多元的资源使其行为选择及价值观念等都受到考验。

同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资优生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其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对自身不够肯定,从而变得忧郁、消极。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

目前,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这就使独生子女在长期优越的环境中形成了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在学习及生活中没有与他人分享并主动融入集体的意识。同时,由于家长及学校对初中数学资优生十分重视,使学生的抗压能力不高,在强制性的教育模式下会使学生的性格出现孤僻、冷漠等现象。

家长作为孩子最早的老师,应从自身树立榜样,其价值观及为人处世的行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造成影响。初中数学资优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其自控力及独立性都较低,父母的不良言行极容易对孩子产生影响并造成其心理问题。

(三)学习压力及教师教育方式的差异性

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校及家长给予其很大期望,使其承受着很大的学习压力。这对初中数学资优生造成的心理负担若无法有效、及时地得到解决,会使他们无法克服心理障碍并健康地成长。

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使多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只注重成绩、升学率,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方法单一,使资优生存在的诸多隐性心理问题没有及时得到解决。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未将心理健康教育妥当地融入其中,单纯地以过高的期望激励学生,使其产生不良的情绪及心理问题。

(四)资优生自身的原因

1.由于初中数学资优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其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正在发生变化,并且极容易受到周围学习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较小、经验不足等因素,使其对周围事物的判断能力及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不良现象对其造成的诱惑会直接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状况。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也容易造成烦恼,引起心理障碍。

2.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使其在看待各种问题时无法进行全面、综合地分析,从而导致初中数学资优生在学习压力下无法较好地控制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3.初中数学资优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同时深受教师及家长的重视和喜欢,这就极容易使其形成自大心理,过高地估计自身能力。在遇到学习及生活上的困难时,不能以平稳的心态进行妥善处理,从而形成心理问题。

三、初中數学教学中解决资优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及班级活动,从而系统化、科学化地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同时,初中数学教师应积极挖掘教学资源的教学价值,并对资优生的心理素质进行影响和塑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达到资优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将课程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相结合

在初中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资优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教育。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体现在提高学生成绩,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方面,同时也包括促使学生在心理、道德情感及行为方面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为此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将提高资优生心理素质的目标与课程目标相结合,全方位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二)将课程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相结合

初中数学課程的教学内容之一是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并养成其严谨、正确的学习态度,这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将资优生的心理活动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三)将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相结合

初中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通过对课堂气氛的塑造和灵活改变而影响资优生的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习成绩及能力。通过改变课堂教学环境,能够帮助教师对资优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依据学生个体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授课,以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与学生所处的成长阶段特点相结合,以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四)将课程评价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相结合

由于传统理论中的课程目标、标准对于教学评价工作有着不小的影响,因此很多教学评价均是片面地以教学成绩、成果为标准进行评价的,这就造成结果重于过程、标准重于创新,使评价工作变为考试一般。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使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同时对初中数学资优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评价中,应与心理健康教育评价相结合,将资优生的心理教育活动与课程教学过程相结合,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鼓励学生展示自己并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每一位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初中数学资优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在帮助、引导他们的时候,我们要做到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以找到问题的核心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对于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初中数学资优生给予有效的帮助。在与初中数学资优生进行交流沟通时,要真诚并充满爱心,让学生感受到真情,这样才能让学生愿意把心里的犹豫、矛盾、困惑对我们表达倾诉出来。心理健康问题在初中数学资优生中的出现,并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去帮助他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之中,我们要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给予他们正确的模范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志洪,江光荣.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评价问卷的初步编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10).

[2]裴利华.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08).

[3]潘柳燕.论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问题处理的基本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14(02).

[4]姜巧玲,胡凯.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进展与趋势[J].现代大学教育,2011(06).

作者:宋龙成

初中数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2:

初中数学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及实践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在近几年受到了广泛的重视,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加之网络繁杂信息的干扰,他们很容易受到诱惑,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文章针对初中数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应遵守的原则,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注意事项;实践策略

一、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在新课程改革中被着重强调,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需要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加以体现。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被严重忽视,教师更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讲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和数学素养的发展。针对当前的教育目标,教师需要注重数学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成长特征、数学教材内容,选择适宜的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注意事项

1.体现针对性

初中数学课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最终面对的是这一阶段的学生,每一时期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各不相同,且个体之间具有鲜明的差异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除了掌握整个班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教师还需要对学生心理的共性和个性进行了解和研究,从而在数学课堂中设置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要特别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因势利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要求,灵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都可以树立积极的心态和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2.保证内在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并不是独立进行的,它是数学教材中直接体现或者间接隐藏的内容,因此教师需要从中探究内容规律,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初中教材中的勾股定理,要实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单一地将其作为一种几何定理向学生讲授,而是要挖掘其内在规律。在史料记载中,我国对于勾股定理的发现和验证要早于西方国家,那么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就可以在指导学生学习勾股定理性质的同时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从而懂得观察生活,以刻苦学习的态度来发扬和传承优秀的文化。总体而言,在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牵强凑合,要发现内在联系,进而有机整合,真正地推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数学能力的提升。

3.确保信息整合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直接外显的形式,它是两者潜移默化的融合,是在学生掌握多样化知识的过程中潜在的体现,两者不是独立进行的,需要在知识讲授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同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教师要注意两者目标和信息的整合性,确保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有愉悦的心理体验,以高涨的情绪来接收知识,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所体现。要注意的是,学生是发展的,他们的心理状况具有动态性,因此教师要在两者目标设定时避免线性化,不断进行调整,以达到和学生实际心理成长和数学认知相符合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指导学生通过发现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来了解它的性质,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对生活的重要价值,另一方面指导学生体验轴对称图像的美,深层次地培养学生对美的情感,以实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初中数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策略

1.精心设置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课堂中

数学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更多需要学生理性思考,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在情感上影响学生,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需要把握两者的要领,结合初中生的实际心理发展规律,精心设置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渗透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提升数学能力的同时,可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在课堂目标的设置上,教师要注重各要素之间的融合方式,避免知识目标和情感目标脱离,影响学生的思维轨道。一方面要明确深藏在数学教材知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和数学课堂的融合点,并结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和遇到的心理问题,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融入数学课堂中。

以“随机事件與概率”这一内容为例,首先学生需要理解必然事件、随机事件与不可能事件的相关概念,并且通过实验操作来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之分。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同时,教师需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如何将其与知识目标连接是关键。随机事件在生活中经常发生,一些事件通过计算可以明确掌握其发生的概率,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突破口,设定相应的教学情景,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随机事件和概率的问题,最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懂得理智看待问题,并建立怀疑的态度,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来判断生活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观。

2.组织数学活动,形成健康的心理课堂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单靠语言的传输很难达到实际的效果,学生只有亲自体验、亲自感悟,才能真正地树立积极健康的心态。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实践活动平台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相关的内容融合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去领悟,最终达到良好的情感认知,树立积极的学习心态。

数学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有清晰的思维,善于运用灵活的思考力来解决问题。但部分学生往往因难以理解题意而丧失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数学氛围,设定趣味性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增强数学学习过程的活力,使得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扎实掌握知识,获取自信心;另一方面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与他人沟通交流,发挥个人创作力,发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将优势转化为重要的精神动力,推动数学综合素质的发展。

以“几何图形初步”这一单元内容为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接触的几何图形有直线、射线、线段、角等。针对学生总体的学习状况和对本单元的认知,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探究式活动,即利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一方面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合作意识。初中生天性好动,具有好奇心理,但在探究活动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部分学生容易丧失自信心。教师要注重运用恰当的语言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发掘在实践探究中的潜能,与他人密切配合,共同完成项目探究任务,从中获取积极的成就感,建立正确的数学认知。

3.以作业为引导,培养学生树立积极的观念

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对所学知识的强化,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的重要体现。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作业环节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极其忽视的,教师只是单一地下达作业任务,学生对作业也仅是完成任务的心态,不仅限制了作业实际价值的发挥,而且容易造成学生逆反的心理。

所以,教师要注重作业任务的设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渗透,引导学生在强化知识技能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增强成就感,从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要注意的是,学生之间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在设计数学作业时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在作业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比如,数学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在阶段性内模仿课堂内容,从基础作业入手,使他们初期肯定自己,在情感上建立正确的数学认知;而对数学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设置拓展性作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其从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形成持续的精神动力。

以“相交线”这一内容为例,学生主要学习的知识包括邻补角、对顶角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之后,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以及行为表现,针对实际情况分层设计作业。对于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足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互动探究任务,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进行概念和性质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表现能力;而对于课堂知识掌握效果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为他们设置相交线的具体情景,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成功经验,对个人的数学能力形成肯定,长久保持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四、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是新课程改革重点强调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明确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点,除了体现针对性和内在规律,还需要确保两者信息之间的整合,使得数学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同時进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要精设目标,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心理健康内容,发展个人的创作思维,坚定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借助数学作业的平台指导学生不断反思,从中获取成就感,全面发展个人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蒋褀炜.浅析初中数学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8(04):75.

刘彩霞.初中数学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学教学参考,2011(22):80.

苏永英.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课中的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4(24):135-136.

李明军.浅谈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05):157.

曹树坤.试论如何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J].好家长,2017(29):164.

作者:梁月球

初中数学心理健康论文 篇3: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摘 要] 在大力倡导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期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本文对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初中数学;应用策略

如何以数学课程为载体,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笔者立足实践,从三方面融入:

一、在数学备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从育人目标上,结合数学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学科特点,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相互统一,共同施教。如在讲解等差数列时,可以引入高斯的故事,学习高斯持之以恒、勤学苦思的态度;在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引入国王奖励麦子的故事,激活数学课堂趣味,调动学生数学学习动机。这些故事性导入,让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也会抬起头,认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备课需要精心策划课堂教案,教师要贴近学生实际,反复琢磨课程内容,巧妙导入数学知识点,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又如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入。某摩天轮原形距离水平面为H0,半径为R,逆时针匀速旋转一周,用时360秒。如果小明坐在座舱中,从∠AOM=30°处出发,经过30秒,他距离水平面有多高?经过45秒呢?经过t秒呢?该题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思考时间,让学生自主去探析解题思路。经过30秒,小明会到达哪个位置?根据题意,从最初∠AOM=30°,假设到达M点,做MH垂直于OA于P点,得到PH=H0,要想求得MH,需要求解MP。要想求得MP,可以利用所学的锐角正弦函数知识来获得。由此,学生可以从熟悉的实例中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也从积极参与讨论、发言中,深化了数学理解,增进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要善于围绕数学知识点,搭建趣味数学活动,让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展示出来,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增添数学课堂魅力。现代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数学课堂活动中,以合作为手段,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相互沟通、交流中扬长避短,克服自我为中心。以学习“几何证明”为例,对于数学证明思路,我们引领学生合作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相互欣赏中体验互助学习的喜悦。某题中,正ΔABC外接圆弧BC上一点P,求证PA=PB+PC。对该题进行分析,可以通过辅助线来解决,具体怎样做辅助线,请同学们合作讨论。有学生提出,可以通过延长BP到D,通过PD=PC来证明ΔPCD为等边三角形,得出AP=BD,最终得到PA=PB+PC。还有学生提出,可以延长CP得到PQ=PB,先证明ΔABP与ΔCBQ全等,最终得出结果。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这几个证明方法,都是通过“补短法”来实现,能不能运用“截长法”来实现?这时,学生恍然大悟,经过思考后,有学生提出,可以截PA,找到一点Q,得到PQ=PC,从而推导出结论。通过对上述学生不同证明方法的梳理,无论是“补短”还是“截长”,都可以得出证明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取长补短,在共同讨论中积极踊跃发言,让课堂充满了轻松、愉悦,学生们也從合作探究中获得了成功感。

三、在课后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师生间的有效沟通很重要。教师要善于综合学生评价方式,对学生成绩不理想进行正确归因。有的原因与学生的努力不足有关,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特征,灵活、合理、客观评估学生,激发和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态度,消除学生自卑、厌学等消极心理。在课后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融入团结、协作、集体主义教育,来消解学生学习数学的不良情感。如利用课后探究性活动,激活学生的顽强意志,突出学生坚持、认真、勇敢、求真等精神。让学生正确面对数学学习中的难题,锻炼学生的耐挫力;也可以开展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发挥学生的长处、优点,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开展数学学习日记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以写日记方式俩吐露自己的情感,教师借此来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生化解心理烦恼。通过写数学日记,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困惑或难点,教师可以灵活转变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机融入,必将促进教学效益的提升,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磊.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7):39.

(责任编辑:文宝)

作者:王嘉庆 陆晓娟

上一篇:国企全面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农田水利工程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