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绘画解说式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刚进入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处在适应的初期,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本质上的区别使学生转变学习、生活方式成为必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学生还可以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的快乐。在美术课堂上,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画出自己的世界,可以尽情地想象,尽情地宣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绘画解说式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语文绘画解说式教学论文 篇1:

绘画解说式语文教学法

一、绘画解说的基本含义

绘画是指学生依据课文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乃至人物情绪,然后进行想象、制作加工,再创造成图画的过程。

解说是指对绘画中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给出图画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以展示自己头脑中的丰富图画。

绘画解说法所依据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是多元的,它可以依据全文的内容而绘制一个全景团,也可以依据某一重点、难点内容而绘制一个局部,还可以依据某一人物而绘制一个特

写……该法对调动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的积极性有着极大的作用,完全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二、绘画与老师板书的鳌异

1、主体不同

板书是老师为了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而书写的内容,老师的板书虽具有强化印象、提纲契领的作用,但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是绝对的主角,板书的一切内容皆出自老师的手,学生只有坐在那里看老师写,然后自己跟着抄的义务,而无参与板书的权利,长此以往,老师的思维是发达了,而学生的思维难免要僵化一些,这样,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思维的培养。

而绘画则不同,它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动手(可以在黑板上绘。也可以在自己座位上绘),老师只是提示学生或启发学生,起一个辅助的作用。这样,学生的手脚放开了,思维搞活了,学习的积极性就调动起来了。再加上绘画后的补充用说,说的能力也就不断地提高了。

2、形式不同

老师的板书绝大多数的情况下是用汉字来表意,也就是说老师将重点、难点的相关内容书写在黑板上,而这些内容的深层意象却表达不出来。如,某一段的文字表达了主人公的。恐惧状态,老师板书“恐惧”二字,这只是一个抽象的表象、“恐惧”的具体状况却无法表现。但每个的心中却存在着恐惧的具体形象,换句话说,学生的心中却能将“恐惧”这一特点形象化,它可以是浑身的颤抖,可以是目光的呆滞,可以是面部肌肉的紧缩扭曲……而这一层的形象,文字板书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尽管每一个人的心中形象是不同的,但只要能够表达出来,即使表达得不怎么完美,也已经比停留在汉字字面上也前进了一步,这前进了的一步就已经够了。绘画是将文字转换成意象再转换线条来表注意思的,即文字——意象——线条意图,过程虽然复杂了,但思维却活跃了,思索也深刻了。动动手了,创新也就开始了。

3、结果不同

老师的板书,只是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知识,你没有再创造的权利,老师学生只是停留在诠释裸文内容的浅层次上,而这种理解如果是在老师启发下进行的话,用还是不错的。如果是在老师的满堂灌,恐怕只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理解”恐怕也就值得怀疑了,而绘画法是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学生必须先动脑筋理解课文然后才能进行创造,所以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做法必须摒弃,而应在老师的点拨之下,主动地去思考,最后再创造,从而完成“超越”撰文本身,做到知识的迁移。这一高层次的能力培养,符合创新的教育思想。

4、作用不同

板书培养的是理解能力,而绘画培养的是创造能力。

三、绘画解说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黑格尔说:“语言的艺术在内容上和表现形式上比起其他艺术都较远较广阔”语文课本中字词的明白性与字词下面的空白性为我们提供了想象、再创造的可能性。

“解说”在教学中的可行性无须多言。

“绘画”在教学中也是可行的,一些学生或多或少有一些美术知识,也会一些简笔画。二来这里所说的绘画不是美术识的那种绘画,它不需要过多地装饰,只是 7个示意图而已,即使不怎么美观也无大碍,因为还有随后的语言解说。

1、实物、事理类说明文

说明文是三大文体之一,其目的就是说出来相关内容而便人明确,所以其语言准确而明晰,我们完全可以依此进行绘画。

说明文中有些是对实物进行说明的,诸如,植物、动物、建筑物、自然风光等均可绘其形,《一个好树种——泡桐》、《甫州六月荔梭丹》、《松员》、《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等属于此类。

另外,说明文中一些比较简单的事理说明,也可以截取相关的某个内容而状其貌,诸如,《一次大型的泥石流》、《眼睛与仿生学》、《大自然警钟常鸣》等即为此种。

2、托物抒情,风光游记类散文

此类中的物,自然风光均可予以表现。《羚羊木雕》中的羚羊,《我的小桃材》的桃树,《小桔灯》中的桔灯,《记一辆纺车》中的纺车,《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空中楼阁》中的搂阁等,以上文中的“物”不难绘出。《雨中登泰山》、《绿》、《荷塘月色》、《黄山记》、《无山景物记》、《雄关赋》等等,均可绘制一幅、两幅图画予以表现。

3、写景、叙事类的古代诗、词、曲

古人写诗讲究“意境”,意境自然是可以绘制出图形来的,许多优秀的古代诗词曲都被绘成相关的自画广为印制,书店中的这类图书多如牛毛。这种现象也充分说明了以古诗为内容而绘图的可行性,这类内容在初中涉及的较多。如盂浩然的《过故人庄》.张志和的《渔歌子》,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等。

4、小说、戏剧中的人物造型设计,主要动作设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形象傻读者认识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成为一篇小说好坏的标准,我们可以给人物设计海型。像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一个插图,就是完全依据课文中的描述而来的。文中说“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于,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这段文字再配上相应的一幅画,学生对主人公的特点就会一目了然,再加上进一步的分析图画,诸如图画中的别里科夫走起路来总是脚踏在方块的格子里,也就表现了他因循守田.不敢越雷池一步,害怕新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物特点,这样我们就对十九世纪末期,俄国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社会生活有了认识。还有其他深文中人物造型图也可以绘制出来的。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守财奴》中的葛朗台……

小说中主要情节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主人公的特点。剪《药》中的上坟,《母亲》中的散发传单等均为我们理解人物形象,进而认识生活提供了一个根好途径。

我们完全能够以这些插图为榜样,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再现我们所认识的人物形象特点及社会生活特色。

将心中想象的情景用手描绘出来,用嘴表达出来,都是对学生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总而言之,绘画解说式语文教学法对创作型人才培养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作者:张 义

语文绘画解说式教学论文 篇2:

浅谈低年级美术课堂的趣味性

摘 要:刚进入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处在适应的初期,尤其是小学和幼儿园本质上的区别使学生转变学习、生活方式成为必然。而唯一不变的是学生还可以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的快乐。在美术课堂上,学生用手中的笔描画出自己的世界,可以尽情地想象,尽情地宣泄。作为一名低年级的美术教师,我们能和学生一起游戏、一起绘画当然是一件快乐的事,但课堂毕竟是课堂,如何解决课堂组织管理就变成了平衡玩与学之间的关键。

关键词:组织管理;整合式教学;绘画情境

绘画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对绘画的热爱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从牙牙学语到走进幼儿园的大集体,他们用手中的笔就能勾画出自己的缤纷世界。在这里,孩子们收获了得天独厚的爱和来自内心的快乐感,也正是这一份满足让孩子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向往。因此,绘画对学生来讲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

一、低年级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课堂教学组织管理上的问题,尤其是在一年级的教学活动中。进入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都处在适应的初期,尤是其小学和幼儿园本质上的区别使学生转变学习、生活方式成为必然,而唯一不变的是他们还可以用手中的笔画出心中的快乐。在这里,学生是没有任何束缚的,是轻松自由的,从而以下问题也随之产生了:

1.上课前纪律无法保证

在美术教师走进教室准备上课的时候,常常会听到阵阵欢呼雀跃之声,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是学生喜欢教师、喜爱绘画的表现。但与此同时,这又是他们打开话匣子的一个开关。他们好像有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好像这个时间完全由他们主宰了。教师往往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知道如果放任他们说个不停,将会无法正常进行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上课时急于表达自己的绘画感情

在教师开始讲课的时候,学生经常会听不下去,甚至会问教师:“我们今天画什么?可以画了没有?”这不仅打断了教师的思路,而且会让整节课陷入混乱,影响教学效果。

3.上课时不听解说和示范

低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力较差,注意力较难集中,加上对绘画的喜爱,他们往往很难专注于教师对绘画知识和技巧的讲解,只是顾着自己作画,容易错过教师正确的指导和示范,对新的绘画内容不理解。当他们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不会画时才想起来要请教教师,教师便要一一重复讲解,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4.关注点偏离课程内容

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且好动、好奇,喜欢刨根问底。这原本是件好事,但是他们很容易将话题以及关注点拉到不相干的事上,以致于课程无法完成。特别是遇到他们知道且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们更是“滔滔不绝”“长篇大论”,结果一节课下来,收效不大。

5.急于求成,用笔随便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注意使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美术奠定基础。”绘画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尽情创作,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因为学生急于求成,连绘画的基本要求和技巧都忘记了,特别是上颜色的时候,一下子全部涂满,结果不仅仅是浪费了一堂课的辛勤劳动,也违反了新课标的一些基本要求,对于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

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中还有很多其他课堂突发现象的出现,这些现象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课堂教学没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陈卫和教授在《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论》一书中说到:“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而没有收获,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多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成为了有效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低年级美术教学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设身处地,善于沟通

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讲,教师不仅仅是他们的大朋友,是他们的忠实听众,更是和他们有共同爱好的知音。既然是有话可说的朋友,那么教师就要用学生明白的语言、手势和表情与之交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你们有什么话说给老师听啊?”“现在老师有话要说给你们听了,你们也要静静地听。”“现在老师有好东西看,最乖的就可以和老师分享。”手势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至高境界,一个坐好的手势就能让学生知道教师的用意,但这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体会。当学生看不懂或不理会教师做出的手势时,教师就要重新考虑一下了,也可以做一些可爱一点的手势,这样学生会觉得新鲜有趣,更有助于注意力的集中。如果说手势是与学生交流的至高境界,那么表情则是交流的灵魂。不出声、不做动作,一个撅嘴的表情就让学生知道教师生气了,或是没有表情也不说话,学生也能体会教师的用意。做到了心灵相通,问题的解决就容易多了。

2.学科整合式教学

教师可将新课标中的学科整合理念运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在上课铃响后放一些轻松且有助于安抚学生情绪的音乐,让学生从喧闹的课余气氛中迅速进入上课的安静状态。教要学生习惯这种音乐,但要保持新鲜感,不要让学生有乏味的感觉。或是放一些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段、搞笑的片段等,这样学生可以将注意力集中于前方,更有助于将学生与教师讲的新授课程相连接。当然,美术与音乐本是一家,这种方式应用起来自然是最恰当的整合,但学生喜欢多变的形式,喜欢接受新事物,多学科整和成为发展的必然。因此,教师也可尝试将美术和语文等主科课程进行整合。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讲授课程,如《雪孩子》是一年级语文课程中的课文,美术课程可通过讲述语文书上故事的形式,再配合美术课本上的图画,图文并貌,学生觉得新鲜有趣,效果自然更好。美术课堂上,动笔的时间多,而并不需要学生动嘴,这样学生没有发挥“特长”的机会,适当读些课文配图画,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提高其绘画的水平,一举两得。

3.巧用游戏,创设绘画情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不但注重结果,更应注重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美术的学习。如让学生参与思考、讨论、观察、实践、创作、评价、回答问题等过程。喜欢玩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和小伙伴们无拘无束地玩游戏是他们最快乐的时光,因此,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情境,用游戏形式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但同时,游戏存在开放性大、难以调控等特点,这无疑给课堂组织教学出了难题。因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游戏的可操作性,制定合适的游戏规则,并且在游戏前和学生强调要遵守规则,让游戏很好地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不是流于形式。教师在使用游戏的绘画情境时,只要能做到能放能收、伸缩有度,不但不会给组织教学带来麻烦,相反,还会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4.培养学生绘画的自信

在美术课堂上,要想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必须使学生想听课,愿意听课。学生的喜欢必须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教师在设置教学内容时要由浅入深,让学生先观察,再描绘,再创作,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简单部分要放手,完成任务后及时鼓励。久而久之,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形成“我是可以的,只要学就能会”的理念,自然會对自己的绘画水平充满自信,课堂的组织教学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了。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美术课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课程之一,能让他们在学海中自由遨游。在美术课堂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各种方法运用得当,美术课堂教学将会丰富多彩,学生大胆探索、独立自信的个性品质也会不断形成,学生新作将不断涌现。

作者:奚洋

语文绘画解说式教学论文 篇3:

文学鉴赏中的绘画术语

【摘 要】语文学习的鉴赏活动中,经常出现其他艺术门类尤其是绘画的术语,甚至借用绘画技巧变成文学技巧,学生由于知识面窄,对这些术语难以理解,本文结合现行高中人教版教材,力求深入浅出地对几个难度较大的术语进行联系比较的阐释,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应极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找到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运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学赏鉴;绘画术语;联系比较;形象思维

文学鉴赏中使用了大量的绘画术语,由于现在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而对非高考科目要么不学,要么学了没有理解,导致知识面狭窄,阅读文学类文本出现理解上的障碍,进而答题表述不能到位。

为什么文学中会出现绘画的术语呢?这是因为艺术总是相通的,中西方早就认识到了诗歌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曾说过:“绘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我国大诗人苏轼评价王维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国画上画家总习惯在画上题一首小诗,而西方的小说和诗集总喜欢配上精美的插图,图文并茂,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文学尤其是诗歌与绘画有一个根本点是相通的——那就是空间想象,既然在形象思维上一样,两者相互印证,互相诠释也就理所当然了。文学的想象全是基于文字,想象空间更为广阔,读者再创造的空间也就更大,但对于文学素养还不高的中学生来说,也就显得更虚幻,难以捉摸;而绘画更侧重根据视觉展开想象和联想,相对更加直观,就如画中的王语嫣远比书中的王语嫣好把握得多一样。因此,借用绘画术语来诠释文学中的技法,就可以达到化实为虚,变抽象为相对具体可感的效果,进而在表达上可以更加简明准确。

下面就以高中人教版教材為例,对所涉及的几个理解难度较大的绘画术语作一些浅易的解说,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一、白描

1.《360百科》: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归属:描写。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2.特点: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不求细致,只求传神;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即: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抓住事物最主要的特征,不加任何藻饰的勾画。

3.示例:

她竟又站在四叔家的堂前了。桌上放着一个荸荠式的圆篮,檐下一个小铺盖。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鲁迅《祝福》

作者几次写祥林嫂的外貌都不写全貌,只求传神,只抓住能表现人物命运、心理特征的地方,用不加修饰的文字,简单几笔勾勒出人物形象。“一个小铺盖”说明她的全部家当仅此而已,“白头绳”说明有丧事,后面几笔写脸色,可以看出营养不良、受到打击、悲伤过度、精神恍惚。言简意丰,精当传神。

示例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这是马致远笔下的一幅羁旅荒郊图,被赞为秋思之祖,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但作者营造意境,只抓住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罗列出来,仅在每个物象前加了一个形容词,点出事物特征而已。语言之少,线条之简,无与伦比。此之谓白描。

二、工笔

1.《360百科》: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用细致的笔法制作,工笔画着重线条美,一丝不苟。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

2.特征:工整、细致、全面地描写某个场景或人物,仔细而润色丰富,而且是稍带个人色彩或观点的描写。所属:描写。

表现在文字上就是观察细腻,描写全面,刻画细致入微。

与白描相对。白描只是简单几笔,而工笔则是细细描绘,文字相对较多。

3.示例: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宝玉出场的外貌描写;传统小说中的外貌描写。

从头写到脚,有些有助于刻画人物,有些对表现人物就没有任何作用或作用很小。今天已经不多用,嫌其繁琐,浪费文字。在此也不必赘述。当然也有表现力很强的,如《孔雀东南飞》中“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一节和太守迎亲的场面,作者都采用了工笔的手法,细致描摹,其效果在后面“渲染”中再解说。

三、烘托

1.《360百科》:指陪衬,中国画技法名;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主要事物鲜明突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2.特征: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所要表现的中心对象;与衬托略有不同,(有人将烘托与衬托等同,也无不可),衬托可以文字很少,一物衬一物居多;烘托则文字相对较多,用多个事物或多个侧面去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多用侧面。所属:描写。

3.示例: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作者意在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从侧面突出了秦罗敷的美貌,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处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这就是烘托,侧面多,中心点只有一个,明写侧面,实写正面。

示例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烘托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示例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的《琵琶行》

琵琶女第一曲弹完,作者明明是要说琵琶女的琴技高超,却把视线转向听众和景物,明写听者的醉心神往的情思,实则突出了音乐的神妙动人。

烘托由于使用文字较多,所以常常又包含了渲染的技巧,后面接着解释。

四、渲染

1.《360百科》:中国画技法的一种。以水墨或淡彩涂染画面,

以烘染物像,增强艺术效果。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拱托。

2.特征:正面描写,展开的面较宽,使用文字较多。所属:描写。

理解这些绘画术语,最好多点形象思维,“线条”就说明使用语文简短,而渲染的解释中用了“涂染”二字,说明使用文字相对较多,就像用墨涂抹一样,面积较大。

3.示例: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即将离别焦家之时,写她穿戴之认真,打扮之精细,都细加描绘,接着不厌其烦地写其足、头、腰、耳、指、口,最后写步态。唯其如此,才能突出表现刘兰芝在离开焦家时的沉着、冷静,因为她坚信自己并无罪过,要光彩艳丽、正大光明地离开焦家,以自己的“严妆”表示对迫害自己的封建家长的抗议。同时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十三能织素”一节相互补充,既正面为读者刻画了一个美丽贤淑、知书达礼、能干多才的女子形象,也暗示了兰芝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使形象更加完整丰满,加深诗歌的思想内涵。

示例2: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纹身地,猶是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前三联无非是写贬谪之地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却占了全诗的主要内容,层层铺写,情景交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下文的直接抒情也就水到渠成了。比重之大,分量之重,因而突出作者感触之深。

示例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回答“愁”有多少,一句就够了,作者刻意用了三句比喻进行描写,效果迥异,一下就打开了读者的想象,愁之多,之深,连绵不绝,挥之不去,形象可感,跃然纸上。

渲染使用文字多是相对的,由于诗歌语言本身简洁,不一定面积非要很大才算渲染;小说、散文都用渲染的技巧,诗歌在文字用量上当然与之无法相比,只要是铺开来写就算。理解了渲染也就理解了早期诗歌的“赋”,二者内涵基本一样。

除以上几个术语之外,还有像漫画、水墨画、浓墨重彩等等,内涵相对容易理解,在此不再赘述。

艺术中术语,交叉使用很常见,除绘画外,雕塑、音乐等领域的词汇,如旋律、节奏、主旋律、变奏、交响曲等都来自音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互相阐释,要么是为了形象可感,要么是为了让读者通过想象与联想更容易把握内涵。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光靠死记,因为语言是艺术,文学是艺术,学习它主要靠的是形象思维,而非机械记忆;还应该粗略地了解艺术其他门类的一些基本常识,这些内容高中音乐、美术教材都有涉及,最好能大致理解,掌握了这些概念的基本特点和内涵之后,再通过联想和想象去理解语文中的这些术语就容易多了。只有理解了,才能记得更牢固,才能变成自己的,判断、赏析、运用自然会轻松自如。

作为语文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层面上,还有诸如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等方面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在学生学习中去渗透,去培养,去矫正,而艺术的其他门类的常识,作为语文教师,也有责任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渗透,以提高其艺术修养。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是语文教师的基本任务。总之,学生不理解,责任在教师。

作者简介:王世平(1964.2-)男汉族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作者:王世平

上一篇:教师专业化小学科学论文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学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