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2022-04-28

摘要简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和心理治疗效应,进行锻炼应持之以恒。关键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影响作用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提高运动成绩,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篇1:

论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 要 据有关调查显示,在大学高校中发现有27%左右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影响大学生健康成才。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通过高校体育教育和锻炼可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其成为真正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高校体育 心理健康 人际交往

?—、提出问题

世界正向21世纪迈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身心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联合国世界性组织认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本文通过对某大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卫生状况和学校体育的调查,探索一条利用体育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的对象

某校93级本、专科学生1077人。发出问卷1077份,收回有效答卷976份, 有效率为92%。其中男生676人,年龄18-23岁之间,女生300人,年龄17-22岁之间。

(二)调查方法

采用《心理卫生自评量表》和《学校体育调查表》进行调查。以上 两表于上体育理论课时集中发放,当场完成上交,答卷不记姓名。调查前向学生讲明调查的意义,以解除顾虑 。答卷必须两份完整方有效。

三、讨论

(一)存在心理问题的百分率

以各因子达到轻度或超过中度以上的人数作为判断有无心理问题的依据。某校93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百分率以及各因子的位次是强迫、人际敏感。

(二)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

轻度以上心理障碍发生率为52%,中度以上心理障碍为11%。其中女 生较男生高。

(三)不同专业学生与不同性别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文科较理科高。男生心理障碍主要类型为强迫、人际 敏感和偏执三方面。女生则为人际敏感、强迫和偏执。这说明高校心理卫生保健的重点不仅仅是男生,更重要 的是注意女生的心理问题。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 原因有:

1.新环境和学习上的不适应,产生自负和自卑的心理。远离家乡来到举目无亲的大学校园,大学生们对 新环境既感新奇又感陌生,既兴奋又压抑。因失去了父母在生活上的关怀备至和老师在学习上的督促检查而渐 渐感到束手无策、孤独落寞。

2.人际交往的困惑。调查表明,人际敏感居第二位,占32.5%。进入大学的新生,远离了父母,面 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和陌生的教师等一大堆问题,常常感到人际交往的困惑。人际交往的困难常常使许 多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压抑。

四、充分利用高校体育的手段来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卫生

(一)适度的体育锻炼

人在受到某种挫折时,在大脑里形成一个强刺激,从而引起一个兴奋灶使人陷进痛 苦和懊丧之中。如果这时去从事体育运动(最好是两个人以上的运动项目),就可以转移大脑皮层中的兴奋中 心,运动中枢的兴奋就会抑制痛苦中枢的兴奋性,这时候往往只注意身体的运动,而把烦恼抛到脑后,起到转 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脑活动的调节。

(二)利用运动项目本身的特点,促进心理健康

经常进行兰、排、足球以及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的锻 炼,在对抗比赛的过程中会让人慢慢地改变孤僻的习性,逐步适应与同伴的交往,团结互助。而参加游泳、溜 冰、单双杠、跳马等项目的运动,则会使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 战胜困难,越过障碍,克服和消除腼腆、胆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跳高和 跳远等活动,可克服犹豫、徘徊、优柔寡断的心理障碍,经常锻炼个性会变得坚强、果断。而下棋、打太极拳 、气功等运动项目对调节神经活动,增强控制能力,克服急躁冲动的弱点有一定的益处。

(三)充分利用体育课的主导作用,促进心理健康

有人作过调查,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相互交 往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相互了解,相互交往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越容易产生共同的体验和感受。据调查表明,有80%左右的学生对目前学校体育课持满意的态度。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相比,其实践性十分 明显。由于体育运动以群体的形式进行身体练习,学生之间相互接触合作,有利于调整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 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群体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完成规定的身体练习, 不仅需要作体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师和同学的友爱与关心、支持与协助、尊重和信赖、理解与团结。通过身心的不断努力,掌握了动作技术,克服了困难,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自己,也了解了他人,从而获得心理和身体上的双丰收。

五、建议

(一)针对高校体育的特点,要求在对学校普通教师和医务工作人员等进行心理卫生知识教育的同时,也有必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卫生知识的教育,让每位体育教师认识到身心健康是紧密联系的,只教会学生锻炼身 体的方法还不够,应结合体育的特点,给学生心理卫生教育,使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身心受益,做一名身心 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二)针对心理障碍的变化过程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应不失时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周进行心理卫生教育,帮助学生逐步认识他们将会遇到的各种困难和可能产生的心理困扰,使他们有接受现实和幻想冲击的 心理准备,认识到产生这些障碍的必然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科学用脑”,“应激与健康,“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等讲座,让学生掌握抵消心理压力、释放心理能量,及自我心理 保健的科学知识和锻炼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充分发挥体育在健身、健心、娱乐和文化传递等方面的作用,组织许 多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校系及班的球类比赛、拨河比赛,登山和越野跑等集体活动,充实大学 生的业余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宋维真《应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人民教育》1991年第1期

[2]SCL-90《上海精神醫学》第2辑,1984年出版第48-70页

[3]邵清秀《非专业女大学生在体育课中心理障碍的产生及克服》,《教育科学》1990年第1期

[4]裴云奇《克服心理缺陷的体育锻炼方法》,《青年心理咨询》1992年第4期

作者:刘超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篇2:

浅析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 要 简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和心理治疗效应, 进行锻炼应持之以恒。

关键词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影响作用

体育是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 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提高运动成绩,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为目的,所进行的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和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 体育运动已日益被人们所喜爱,,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的体育运动能有效的磨练人的意志, 发展人的心理素质, 只要引导得当, 体育将能对人的心理健康和心理。

一、体育锻炼的作用

1、体育锻炼是社会与人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进一步被人们认识,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延年益寿、提高机体抵抗力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的手段,也是休闲娱乐、调节身心、保持精力和体力、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化活动,是健康、文明、科学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体育是培养身心健全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人的素质主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人的身体素质是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人的身体素质可看做是力与体力的综合。

3、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良好道德规范的养成经常参加各种育活动和体育竞赛,能培养人们的爱国、诚信、团结、奉献的精神,有于健康向上,团结拼搏氛围的形成,同时也能激发人们的团结队协精神。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活动正常人的智力是由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想像力和操作能力这五大能力组成,一个心理健康者,一方面,这种能力都应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的这五种能力应于相对平衡状态,不能出现智力发展的畸形现象。

2、热爱生活,积极工作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生活和热爱生活,接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是负重。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鼓励,把工作看成是乐趣而不负担。

3、人格完整和谐人格作为人的整体精神面貌能够完整和谐地表现出来,能够与社会步调合拍和集体融为一体。心理健康的人,其人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能力、信念、动机、兴趣、人生观等各方面的平衡发展。

三、心理健康及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体育锻炼能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

体育锻炼能使人学会竞争,学会表现自己的才能与实力。体育锻炼也能人学会合作相互配合, 使很多人凝聚成一个整体, 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去夺取成功。体育运动能让你掌握一个与人相处的法则; 这就是自己成功时要擅于谦虚, 别人成功时要擅于欣赏, 大家共同成功时要擅于分享, 这一法则又是健全人格法则。

2、体育锻炼可调节情绪

在体育锻炼中, 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情绪, 通过体育锻炼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致生理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够直接给人带来愉快, 并能降低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

3、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 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 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郁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 而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现象。

四、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原因

大学学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在教育系统中, 体育学科在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 排除心理困扰, 纠正心理缺陷, 克服心理障碍,开发心理潜能, 提高心理品质等方面。

1、学校体育中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学生情绪状况

学校体育中适当的运动锻炼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一般认为体育活动的效应的长期和短期效应两种。跑步使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显著改善, 同时使精力感保持到高水平。

2、通过体育教学健全人格

体育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极为密切,次数之多,频率之高。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有利于人格的显示和发展,为学生人格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增加情绪感染、快乐教学、表象练习、培养自信心、意志力锻炼、激发好奇、社会交往锻炼和心理诱导等内容和方法, 使学生在研究的六个方面( 自控力、社会适应力、自信和精神振奋、合作、身心调节和自我评价)均校对照组有更显著的提高。

3、体育锻炼对在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身体个体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得行为方式,也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可以认为,体育活动本身是增进心理健康的积极的心理卫生措施,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助于消除心理障碍,治疗心理疾病。

六、结论与建议

体育锻炼在“健心”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有明确的锻炼目的和强烈的运动欲望,在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运动情绪,要有积极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锻炼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运动技术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锻炼轻松,可以在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以找亲人和知心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在运动中互相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如野游、爬山、滑冰、跳舞等运动,尽量使运动与娱乐相结合。

作者简介:刘小芳,女,高职讲师,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

作者:刘小芳

高校体育与心理健康关系论文 篇3: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与克服策略

摘  要: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危害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时还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该文就结合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分析了工作压力过大、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主体意识的弱化以及高校体育教师评价体系的不合理等容易导致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师  职业倦怠  倦怠成因  克服策略

Cause Analysis and Overcoming Strategies for Occupational Burnout of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U Yujia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410205 China)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出现于高校体育教师群体中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自己所担任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没有热情、提不起兴趣、缺乏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变革的意愿,满足于以往的状态停滞不前。由于存在职业倦怠问题的高校体育教师体会不到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意义感和自身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感,只是把应做的工作看作不得不完成的“苦差”,所以,往往会在开展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出现消极应付的态度和做法。由此可知,职业倦怠问题的出现,不但会危害高校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健康,同时还会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该文就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克服策略进行了探讨。

1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1.1 工作压力过大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必须为一、二年级本科学生开设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的体育必修课,每周安排体育课不少于2学时,每学时不少于45min。为其他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选修课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而多数高校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体育教学只配备了少数几名体育教师,在某些高校中一名体育教师甚至要同时担任多个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总体师生比远低于教育部提出的“高校体育师生比总体上不能低于1:300,本科院校不能低于1:280”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所承担的体育必修课教学任务已经很重了。但实际上,除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的体育必修课教学任务之外,高校体育教师还同时承担着体育选修课的教学任务、学校体育运动队的日常训练和比赛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社团的指导任务等,在其他科目教师的休假时间组织开展运动训练或者是外出参加比赛是常见现象。而繁重的教学任务、运动训练任务、竞技比赛任务、社团指导任务以及必须要完成的各种考试考核、技能培训和教学培训,等等,经常会让高校体育教师觉得应接不暇、身心俱疲,长此以往,教师就很容易滋生消极倦怠的情绪,并最终导致消极、负面心理的出现。

1.2 教学改革中主体意识的弱化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一直在不断推进和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所带来成效也毋庸置疑。然而,在肯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到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其中,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相关的、比较典型的一个问题,就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主体意识的弱化。综观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现状可以发现,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路径多數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是从上面或外部启动的,甚至就连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改革目标、改革内容、改革要求和改革进度等具体内容也是由上面或外部决定的。即使是学校内部的改革,相关的改革理念、改革思路以及改革方法等也是由学校领导和部分学校管理人员集体决定的,一线体育教师能够参与和自主决定的情况非常少,以至于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体育教师只能作为教学改革方案的被动执行者,自身的主体意识被严重弱化,自身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久而久之,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就失去了积极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意愿和激情,也丧失了教学改革的内在责任感,甚至会出现“应付一天算一天”的消极、负面心理,并成为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诱因。

1.3 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现阶段在很多高校中,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仍然是衡量评价高校体育教师工作成效最为主要、最为关键的指标。少数高校在针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甚至简单地认为所带班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好,教师教地就好,就是好的体育教师;所带班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不好,教师教地就不好,就是差的体育教师。然而,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虽然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密切相关,但却并非是由这一因素完全决定的。实际上,很多因素,例如: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基础、运动基础、学习能力等均会对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产生影响。如果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评价时,只考虑或者是只着重考虑学生的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往往就会出现不公平的可能。例如:某一级学生的某项体育运动基础较差,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最终的技能测试成绩却仍然不够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仍然仅仅以学生最终的技能测试成绩作为评级标准,显然会打击教师的教学热情,引发教师的抱怨、牢骚、懈怠心理。

2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克服策略

在针对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进行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以下提出了几点有助于克服和解决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注意调整体育教师和学生人数的总体配比。为解决高校体育教师数量不足,师生配比失调,以致体育教师工作强度大、工作任务重,并引发消极倦怠心理的问题。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根据学校现有的在校生人数和未来的招生计划,合理配置高校体育教师的数量,积极开展有计划、有安排的教师招聘工作,使学校的体育师生配比逐渐趋于合理化,达到教育部制定的标准。并且,在开展教师招聘工作时,还要注意采用科学的方法,例如量表测评、问卷调查、面试沟通等,选择真正喜欢体育教育、热爱体育教育的人进入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之中。

(2)强化高校体育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意识。高校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重视他们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将改革的自主权真正下放到教师手中,真正做到让体育教师个人或者是体育教师集体进行自我决策;在设计和实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案时,主动问计于教师,以逐步改变以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主体意识被弱化,主体作用被忽视的情况,是提高高校体育教师改革意愿和工作激情的有效策略。

(3)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重视对教师的综合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以往教学评价中只关注或过分关注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的情况,逐步实现教学评价机制的完善化和科学化。例如:在学生体育达标成绩和技能测试成绩之外,将教师的教学态度、科研成果、教学方法应用情况等囊括进来,将领导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学生评价综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评价的合理性。

3  结语

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专业成长中的绊脚石。导致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多而复杂,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和该校体育教师的实际表现进行经常性的分析和反思,并不断探索有助于防治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可行性策略。

参考文献

[1] 高文清.信息时代学校组织管理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J].传播力研究,2019,3(35):241,243.

[2] 石中英.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哲学解释[J].中国教育学刊,2020(1):95-98.

[3] 刘曼.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20(1):78-80.

[4] 蔡冬景.淺议高中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20(2):29-30.

[5] 李西.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9.

[6] 程一军,樊晓飞,马文峰.摆脱“术”的羁绊与“教”的束缚—论大学体育教师的现实困境与消解之策[J].体育科学研究,2020,24(1):84-88.

作者:刘愉佳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论文下一篇:大学辅导员新生工作要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