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心理学论文

2022-04-17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其具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就PBL模式而言,在教育领域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就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应用的相关内容展开具体的阐述,希望对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能起到一定指导和参考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学前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学前心理学论文 篇1:

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

[摘           要]  在学前心理学中积极推行课程思政,可以更好地丰富课程内容,使课程目标更立体,使课程体系更贴近社会。主要围绕“课程思政对学前心理学的影响”“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意事项”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重点结合课程思政,探究新时期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问题,旨在优化课程内容,突出学前心理学的思政特色,使学前心理学发挥更全面的育人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

在高校内部,课程思政与学前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可以带来多方面改变。目前,在学前心理学中,关于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比如说,“缺乏课程思政元素”“忽视课程思政深度”“不重视课程思政结果”等。基于这些现实問题,高校教师要认真反思传统的工作模式,寻求课程思政与学前心理学之间的契合点,以合理的方式来推进课程思政相关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思政元素”“思政深度”“思政结果”等,都是值得关注的细节,应该纳入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体系。

一、课程思政对学前心理学的影响

(一)使课程内容更丰富

课程思政的融入,使原本单一的学前心理学课程内容丰富起来。具体来说,推行课程思政措施之后,高校教师不仅会系统化讲解学前心理学专业知识,还会从思政的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延伸,补充更多新的内容。面对这些新内容,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视野更开阔,有利于高校学生立体化看待学前心理学课程。除此之外,实施课程思政方案之后,高校教师会更全面地看待学前心理学课程,主动建立学前心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1],以“学前心理学+”的思路,为学生科普更多有意义的跨学科知识,加强学生的综合知识储备,让高校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二)使课程目标更立体

课程思政对教学团队的启发,促使教学团队制订更立体化的学前心理学课程目标。具体来说,一方面设置“能力目标”。在传统的学前心理学中,课程目标主要突出“专业成绩”。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之后,高校教师开始设置明确的“能力目标”,鼓励学生多实践、多创新,关注自身能力变化,以“能力成长”为育人方向。另一方面设置“素质目标”。在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会忽视学生素质维度的表现,没有设置专门的“素质目标”。引入课程思政内容之后,高校教师会获得更多启示,意识到素质教育的深远意义,并将“素质培育”作为一项工作重点,纳入学前心理学课程综合目标体系[2]。总体来说,无论是设置“能力目标”,还是设置“素质目标”,都有利于高校构建学前心理学课程立体化目标。

(三)使课程体系更贴近社会

课程思政的点滴渗透,其实也是各种社会元素的渗透。具体来说,开展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工作时,有些教师准备的教案内容“千篇一律”,并没有贴近社会现实,大部分学生都感受不到课程的生活性、时代性。增加课程思政相关内容之后,高校教师可以从思政视角深入剖析一些典型的社会现象,打开高校学生的视野,引导高校学生从课本走向社会、从虚幻走向现实[3]。除此之外,在课程思政内涵中,涉及众多先进思想、先进方法论,这些思想和方法论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复杂的内部关系。将课程思政与学前心理学结合起来,可以发挥课程思政优势,引入更多社会元素,让高校学生从社会层面深刻感知学前心理学课程的社会价值,继而进行长远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问题

(一)缺乏课程思政元素

开展具体的课程思政工作时,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没有进行内容上的准备。具体来说,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向学生传达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但在课程思政的分析上,缺乏充足的思政元素,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由此可见,课程思政的融入,不仅需要从形式上突破,还需要从内容上提升,进行一定内容的储备。除此之外,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掌握的思政元素,主要来自校内课本。对于课本以外的种种思政元素,教师缺乏研究[4],也缺乏日常积累。面对十分有限的思政元素,高校学生可以发散的空间并不多,很容易陷入一种“无动力”学习状态,阻碍学生进步。

(二)忽视课程思政深度

当前,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的个人行动已经远远超越思维,对课程思政工作缺乏深度思考。具体来说,一方面内容植入。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认为,课程思政主要指的是内容植入,只需要引进一些合适的思政内容。殊不知,课程思政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一旦脱离精神层面的熏陶,课程思政很容易失去核心价值。另一方面实践植入。为了响应学校课程思政号召,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消化思政理念。其实,实践活动只是传达思政理念的一种途径[5]。如果学生不思考、不总结,很难理解实践活动中蕴藏的深意。以上现象,说明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时,很容易忽视深度。

(三)不重视课程思政结果

在高校学前心理学中巧妙渗透思政内容,不只是一种形式,相关教师更要密切关注结果。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高校教师聚焦于课程思政的外在形式,并没有以最终结果为导向。具体来说,对于课程思政相关工作,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热情高涨,过度关注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式,精力全部集中在形式上,没有留心最终结果。比如说,学生是否满意、学生是否有收获、学生参与程度高吗……这些与结果直接挂钩的问题很容易被学前心理学教师忽视[6]。除此之外,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之后,有些学前心理学教师不会静下心来评估整个过程及学生表现。学生处于一种“逻辑混乱”的学习状态,教师也处于一种“流程混乱”的教学状态。长此以往,高校学生很难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思维问题,始终找不到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措施

(一)增加课程思政元素

在进行课程思政工作之前,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从内容出发,进行相关准备。具体来说,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根据教学需求,整合充足的思政元素,扩大思政分析范围,满足高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学前心理学教学团队+思政教学团队交流会”,进行资源对接,丰富学前心理学教师的思政素材库。除此之外,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整合思政元素时,要跳出校内课本的限制,广泛搜集课本以外的各种思政元素[7]。比如说,高校可以举办“学前心理学教学团队线上思政研讨活动”,从线上渠道整合思政元素,通过丰富的线上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越来越多的学生乐于探讨思政问题。

(二)挖掘课程思政深度

作为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抓住课程思政的本质,保证教学工作深度。具体来说,一方面内容植入+内容引导。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引入思政内容之后,要结合思政内容的特点,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帮助高校学生理解思政、应用思政,引导高校学生建立自己的思政观点。这样的课程思政才是真正触动高校学生思想的课程思政,才是有意义的课程思政[8]。另一方面实践植入+实践引导。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策划实践活动时,既要鼓励学生行动起来,又要鼓励学生在思维上活跃起来。当学生结束实践活动时,教师要通过“提问”“交流”“问卷”等方式,进一步揭示实践活动主题,让高校学生明白实践活动的深意。总体来说,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明确教学要求,拓展课程思政深度。

(三)关注课程思政最终结果

渗透思政内容,既要关注具体的渗透形式,又要关注最终的渗透结果。这个结果可以督促学生不断进步、激励教师不断学习。具体来说,开展课程思政相关工作时,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理性分析工作重点,除了创新工作形式,还要加强工作考核。以考核的方式,检验课程思政的具体开展情况。在考核机制中,“学生兴趣程度”“学生满意程度”“学生进步程度”等,均可以作为一种指标。为了更好地把控课程思政结果,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专门的评估环节,重点评估教学过程以及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估侧重于梳理、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逻辑思维。而学生对教师的评估侧重于反馈、建议,旨在帮助教师优化课程思政流程。简而言之,对课程思政最终结果的关注,有利于高校学生正视自我,摒弃一些不健康的学习习惯。

四、学前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注意事项

(一)注意教学方法

在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结合课程思政元素,相关教师要注意具体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高校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兴趣,采用一些合作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教学”“竞赛式教学”“游戏式教学”等,带给学生亲切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大部分学生乐于接受课程思政内容,主动建立学前心理学与课程思政之间的知识关联。除此之外,高校教师还要关注信息化工具,如“多媒体工具”“慕课工具”“微课工具”等,以这些信息化工具为载体,呈现不一样的思政资源,让学前心理学课堂多一份思辨、多一份趣味,避免高校学生陷入枯燥、沉闷的学习氛围。

(二)注意第二课堂

为了避免课程思政流于形式,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主动开发第二课堂。具体来说,一方面布置第二课堂学习任务。高校学前心理学的课时有限,为了传达更多思政内容,高校教师可以协调课内、课外关系,主动开发“学前心理学第二课堂”。比如说,高校教师可以布置第二课堂学习任务,限定时间与范围,指导学生在课外时间自主探索,补充更多有意义的思政知识。另一方面组织第二课堂线上答疑。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有些学生缺乏判断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比较成熟的观点。这个时候,高校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前心理学第二课堂线上答疑”,以答疑的方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提醒学生多角度看待问题,对思政知识形成更成熟的理解。

(三)注意教师引导

学生接触系统化思政知识时,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意识到自己的引导职责。具体来说,当学前心理学与课程思政结合之后,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学前心理学上,并没有充分重视课程思政。也就是说,在心态上,学生并没有平衡好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之间的关系。这个时候,高校教师要及时引导,提醒学生积极转变学习心态,认真对待思政学习。除此之外,面对思政内容时,每一位学生的反馈都不同。这与学生个人的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思想境界等有一定关系。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高校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又要从旁细心引导,避免学生走错方向,避免学生浪费学习时间。总体来说,对于思政知识的深入学习和研究,高校教师既要注重“放手”,又要注重“放手”的具体尺度,不能过度给予学生自由,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结语

深入落实课程思政举措,确实可以优化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学体系,改进传统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了更好地推行课程思政措施,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要抓住主要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具体来说:(1)增加课程思政元素;(2)挖掘课程思政深度;(3)关注课程思政最终结果。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突出课程思政的效果,高校学前心理学教师还要注意“教学方法”“第二课堂”和“教师引导”。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要与学生一同进步,主动钻研课程思政内涵,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静.文化自信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融合[J].农家参谋,2020(20):241.

[2]杜国明,韦春玲,黄善林.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教育,2019(5):88-94.

[3]蒙丽媛.学前教育专业心理学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实践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226-227.

[4]黄婷,李杏华,杨茜.“课程思政”在学前教育课程的融合[J].科幻画报,2019(8):160-161.

[5]顾飞飞.解析学前心理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东方教育,2018(3):71.

[6]王學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7]胡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与路径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9(6):88-95.

[8]卫建国.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与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8(4):66-70.

作者简介:何小轮(1986—),女,汉族,陕西绥德人,学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王君芝(1993—),女,汉族,陕西绥德人,硕士学位,助教,研究方向:学前儿童心理与教育。

张彩艳(1992—),女,汉族,陕西绥德人,学士学位,助教,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何小轮 王君芝 张彩艳

高校学前心理学论文 篇2:

分析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前心理学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联系比较密切的课程,课程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其具体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就PBL模式而言,在教育领域普遍应用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就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应用的相关内容展开具体的阐述,希望对于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能起到一定指导和参考作用。

PBL模式学前心理学教学应用有效措施随着课程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质量在提高的过程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而就PBL模式来说,在许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现阶段条件下,在学前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对PBL教学模式加以有效的利用,不仅是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一、学前心理学与PBL教学模式相关概念综述

就学前心理学这门课程来说,是我国高等师范类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这些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基础课程,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一些学前教育相关知识技能的掌握。从这一层面来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下一阶段课程知识内容的学习,与学前心理学课程开展的效果有着不可回避的关系。但是就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具体特点来说,它是以理论讲述为主的课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难以摆脱传统理论课程会遇到的同样的问题,学生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对相应的教学内容提不起兴趣,甚至萌发出厌学、对知识内容有抵触的心理情绪,哪怕是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或者教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一问题也表示出束手无策的无奈,学前心理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PBL教学模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和重点的教学方式。其英文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rning,是美国著名神经病学教师Barrows首创的并且已经在全世界广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在PBL教学模式中,所有教学步骤的开展都是围绕既定问题而展开的,这种方式将所有知识内容都融入到解决问题的步骤中,侧重于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也将相关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输送到学生的“储备箱”里。结合学前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这门课程的具体特点,现在许多高校也开始在尝试用PBL教学模式对学前心理学教学的开展进行改革,并且收获了不错的反响。就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中的具体应用,究竟注意哪些问题,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文将对此进行详尽的阐述。

二、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问题的设置环节

与传统模式相对应,在PBL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置环节实际上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备课环节。在这一“备课环节”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去对问题的设置进行权衡,问题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进行判断:一是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否有效的体现出相应的教学主题;二是这个问题设置之后,在对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否具有针对性。在问题的设置环节,如果能做到这两点的话,基本上不会出现太明显的跑题。

问题的设置环节除了对两个条件进行衡量之外,还应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合理的调整。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果问题的出现不能引起他们足够的兴趣的话,那么这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命题。因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所有设计最终要面对的对象都是学生,如果学生对相应的课题完全不感兴趣,我们可以毫不忌讳的说,这堂课程的开展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此在对问题进行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识倾向以及一些基本的兴趣爱好,尽量结合生活实际寻找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在导课的环节就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接下来教学环节的开展开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

(二)问题解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内容

PBL教学模式在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有效应用,除了对问题的设置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对一些细节问题也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在PBL教学模式中,课堂的进行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切中主题的问题必然是极好的开头,但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合理的计划以及措施的话,也有可能导致整个教学活动的失败。在大二之前学生都是没有机会去到幼儿园进行课程实践的,因此在开展PBL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周边一些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运用,尽可能多的为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比如多媒体课件的合理运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校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就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对多媒体课件进行充分的利用,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就算是学生提前进行了一些准备,相关的信息量实际上也是不够的,如果对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有效運用的话,不仅可以在短时间里增加学生的信息量,为学生提供多的方式方法,同时还能有效的丰富教学手段,增大学前心理学课堂的张力;除此之外,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还能为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提供生动的呈现方式,如果在观察了解问题的过程中仅是通过教师的讲述来进行的话,那么整个教学过程中难免会显得有些索然无味。但是如果教师在备课环节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去收集一些能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展示的视频资料或者图片资料,必将对整个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多媒体的有效应用之外,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尽量扮演好组织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控制好整个教学过程的进度,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学生对学前心理学课程的兴趣程度,最终达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中的应用,不仅是提高学前心理学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对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提出的客观要求。PBL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将教师从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中解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既是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的重大变革,同时也是整个高校教育体系变革的重要体现。教师在这一变革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扮演好引导者以及组织者的角色,争取为高校的课程改革作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龙路英.PBL模式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0,(21):226.

[2]冯丽娜.心理剧在高职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应用的行动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1):14-18.

[3]郑军.《学前心理学》课程运用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2):137-139.

[4]陈文东.教师教育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儿童发展研究,2011,(02):7-12.

[5]徐灵芝.略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学科实训[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4):94-95.

[6]张华.“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领下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成功(教育),2013,(08):240-241.

作者:顾飞飞

高校学前心理学论文 篇3:

试论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摘 要】 如何在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开展《学前心理学》教学,是培养幼儿教育人才中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结合具体院校的真实情况,提出了学前心理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策略。

【关键词】 学前心理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是学生发展的有效学习途径,符合现代教育的方向;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理念,与传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相对,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主动发现过程。学前心理学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探讨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需要,符合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问题是先导

在學前心理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得有问题,问题来自于学生的质疑,来自于教师的创设,来自于实践的要求。

(一)学生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问题。

鼓励学生对学前心理学课本中的观点或结论进行质疑。传统学生知识的学习往往将书本上所讲的内容奉为圭臬。要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就要打破学生对课本的迷信,“尽信书不如无书”,鼓励学生对课本中所讲知识进行质疑。

表扬对学前心理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自己疑问的学生。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首先予以肯定的态度,肯定学生的求学精神,让后实事求是的回答学生的疑问。如果学生表示认可,则课堂顺利进行,如果学生还表示疑问,教师可趁势要求学生下去搜索相关方面的资料,下节课与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收获。

(二)教师要有丰富的问题储备,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当中多呈现幼儿相关问题或幼儿案例分析题,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妈妈告诉孩子,时钟走到6点半就可以打开电视看《猫和老鼠》,孩子等得不耐烦了,就要求妈妈把钟拨到6点半。有个孩子听见妈妈说:“日历都快撕完了,还有几天就要过新年了。”他跑去把日历统统撕掉,回来告诉妈妈:“快过新年吧,日历已经撕完了!”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学生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便会对幼儿时间知觉产生了解的欲望,进而促进学生对幼儿时间知觉的学习和研究。

(三)定期带学生下园,与幼儿交流,观察幼儿,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形成课堂见习机制和幼儿园实习机制,让学生与幼儿进行接触,在接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分析研究问题。

二、方法是捷径

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会各种研究性学习的技巧策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样学生才能在研究性学习时游刃有余,不断前行。教师要树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观,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研究性学习的一些方法。

(一)学生要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多向学生介绍查阅学前心理文献资料的方法和渠道:1、将下列书籍作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补充资料:朱智贤主编《儿童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陈帼眉主编《学前心理学》;李幼穗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學》;王振宇编著《儿童心理发展理论》。2、学院图书馆备有大量与学前心理有关的书刊,并建有电子阅览室,供学生阅览电子专业书刊。3、教科所、教育系设有专业资料室,备有各种幼儿杂志和专业书籍,供学生借阅和参考。4、课程组还配备了考试大纲、电子教案、相应的课件、案例集、试题库等,基本形成了《学前心理学》立体化教学资源库。5、国内较好的学前心理网站有中国学前教育网、上海学前教育网,学前教育网,中国幼儿教育网,中国幼儿教师网,39育儿宝典等等。

多向学生介绍学前心理当中知识的研究方法,并比较研究方法的优劣。专门抽出一定的课时总体介绍学前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及实验法等并介绍这些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涉及到具体章节时,要结合研究方法呈现幼儿心理的相关结论。比如,讲到幼儿小中大班对颜色的认知时,要告诉学生是通过指认法、匹配法还是命名法得出的结论,是哪位作者研究的。

(二)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小组学习。

在学生中成立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一个幼儿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研究中进行角色分工,收集资料、文献整理、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结论的解释与推广等等,小组成员要各司其职,教师可以在学生研究的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帮助。结合实际问题,成立“幼儿心理研究小组”,使学生在研究中加强对幼儿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在大量收集幼儿评价和培养资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发散性地提出各种评价方案和培养策略。

三、实践见真知

(一)创设条件,对课本学习当中的质疑到幼儿园进行验证。当讲到幼儿的方位知觉时,“小班幼儿(3岁)可以辨别上下;中班(4岁)开始辨别前后;大班(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才开始能够辨别以别人为基准的左右方位。”,学生对此表示和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较大差异,那么教师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带学生下幼儿园进行验证,下园之后让学生分析一致或不一致的原因。

(二)学以致用,对幼儿园当中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学前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提出切实可行解决办法,同时创造条件付诸实践进行检验。比如,“六、一”节快到了,教师正在中班给幼儿排节目,可是有的孩子分不清左右,老师就不断地责怪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连左右方向都分不清”。怎么看待幼儿的表现和教师的态度,根据学前心理学相关知识可以提出怎样的解决办法,把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整理下来,等到下园时让学生加以验证。

总之,在学前心理学教学中进行研究学习,从动机层面来看,问题是先导,学生得对该学科感兴趣,有问题,有探究的欲望;从方法层面来看,学生得知道学前心理学相关资料获取渠道和学前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研究层面来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又是一切知识的归宿。

参考文献:

[1]白学军,林崇德.论朱智贤学派:儿童心理学理论与实验的创新[J].2014.12

[2]杨丽珠.开创我国实验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里程碑[J].2005.6

[3]冯晓霞.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1996.5

[4]何雯静.高职学前教育职业化培养课程教学设计_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例[J].2014.12

[5]钟贞.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学前心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2014.8

作者:常振亚 李佳

上一篇:资产证券化发展论文下一篇:货币政策人民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