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意义、价值及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关于校园网在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思考

摘 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技术基础。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建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站,通过网络开启学生的心扉,建立展示才华的个人网站,开发网络德育软件。

关键词: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技术基础;校园网;整合

收稿日期:2007-03-05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04BA159)

作者简介:宋文生(1979-),男,湖北蕲春人,讲师,硕士,从事教育管理与教育信息化研究。

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因特网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前景。建设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身的校园网,已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所在。而现行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德育工作多局限于课堂和校园内,工作形式陈旧,简单的、灌输式的德育方法常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德育内容空泛,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状态,缺乏与社会的联系,不能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需要,不能感受到思想品德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关系,体验不到德育成果的快乐。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网民中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高达36.7%。网络已成为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利用校园网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上德育发挥强大的优势,已经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网络教育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其重要指导思想的。建构主义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灵活性理论利用超文本为知识的多维表征和知识组分的多种互连交叉的特征来重新安排教学序列,这些特征非常符合网络所具有的性质,为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设计提供了最合适的理论模型。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结构主义,是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是由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他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以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性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的。在皮亚杰理论的基础上,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等人对建构主义理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不单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还能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展示现实问题,通过与同学协作解决这些问题而获得知识的建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如Intemet上的信息、音像资料等)来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

2.认知灵活性理论

认知灵活性理论(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是美国心理学家斯皮罗(spiro)提出的。认知灵活性指学习者通过多种方式同时建构自己的知识,以便在情境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能够做出适宜的反应。认知灵活性理论是基于认知学习理论设计学习环境的一个概念模型。它的目的是促进复杂的或非良构领域的高级知识的获取。认知灵活性理论使用超文本为知识的多维表征和知识组分的多种互连交叉来重新安排教学序列,这些特征和WEB的性质十分吻合,因此,随着WEB教育应用的迅速发展,认知灵活性理论逐渐成为WEB教学系统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S—R)”理论,是当今学习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1954年,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中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种种弊端: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刺激或所得到的控制不能使学生产生愉快,甚至令学生反感;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的强化次数太少且强化的时机不适宜;学习过程不是逐步递进达到学习目标的,缺乏合理的学习过程。根据当时的教学现状,斯金纳认为,使用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可以解决其中的许多问题。按照行为主义的观点,教学媒体设备的作用不仅是要呈现教材,而且必须与学生的行为联系起来。

二、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技术基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的上网地点、上网设备和上网方式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变化,网民人数比2006年增加了3 900万人。其中,19%的网民在学校上网,有18.2%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上网时间每周超过20个小时,相当于每天3个小时上网,甚至有部分青少年网民每周上网超过40个小时。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网络教育最重要的技术基础。校园网络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将计算机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连接起来,同时具有进行教学、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2005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调查报告》,认为目前学校中用于学生使用的计算机的数量,已超过行政、教学、科研使用的计算机数量,预计学生用计算机的需求量仍将继续攀升。学校接入校园网的计算机数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平均每所高校接入计算机的数量为7 280台,其中平均每所高校用于教学、科研、管理的计算机数量为3293台;平均每所高校提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数量为3665台,这些都为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

三、校园网与学校和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的方法1.建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第四媒体”这一新生事物已经进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大学生已成为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网络是一个“万花筒”,各种健康的学术信息、经济信息、娱乐信息等都能在网上找到,同时,形形色色的淫秽色情信息、反动暴力信息等也混杂其中。有的学生不断地穿梭于现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之间,扮演着“两面人”的角色;还有的学生对网络形成依赖心理,在网上侃侃而谈,交友甚广,游刃有余,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表,造成“网络孤独症”。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辟校园德育论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学生在网上可以向教师敞开自己的心扉,把自己思想上和心理上的难题向教师述说。对于富有争论性的问题可以在校园论坛上发表,学生工作人员与学校网络管理员应做好把关工作,对于那些低级庸俗的、反动淫秽的言论及时予以屏蔽或删除。同时,应把校园德育网站建成一个生动活泼的、丰富多彩的互动窗口。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特点,建立理论学习、校园文化、时事思考、科技创新、网上党团校、心理健康热线、德育在线等栏目,把校园网建设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2.通过网络开启学生的心扉

面对精彩得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學校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大对网络道德的教育,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网上人格。一是利用即时通信工具。面对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教师、家长和同学诉说,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可以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让他们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该类软件有QQ、MSN、UC等。二是利用E-mail。学生有些心里话或一些敏感的话题,心里存在困惑又不便当众讨论,就可以用E-mail的方式寄给教师,这样就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有利于克服心理障碍,搞好沟通。三是开设“网上聊天室”。如开设“知心姐姐聊天室”,邀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做学生的“知心姐姐”,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可以直接在网上与“知心姐姐”倾诉;开设“师兄师姐聊天室”,邀请高年级学生在聊天室与低年级学生座谈,介绍学习方法与大学校园文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开设“偶像聊天室”,邀请奥运英雄、民营企业家、专家在网上与学生聊天;开设“网上论坛”,学生在论坛中就某一历史事件、国内外某一重大事件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学校工作进行讨论,提出好的建议;还可开设校长信箱等,帮助学生及时解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

3.建立展示才华的个人网站

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实际和掌握的计算机技术,在校园网上建立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网页。如设立“德育档案”、“学习体会”、“生活信条”、“理想风帆”等栏目,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才华,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同时又能使自己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学生通过访问个人网页,在比较学习中能够形成自己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开展学生个人网页的评比活动,使网页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做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又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4.开发网络德育软件

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抓住网络这个良好的教育载体,认清现代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诸多优势。比如,多媒体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链接的选择性,大容量存储的丰富性,人机交换的操作性,超时空交流的共享性等,使德育工作更生动,更直观,增强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现阶段,有的学校正在开发法制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科技教育、日常行业规范教育等系列网络德育软件,这些都使网上德育有了现实可操作的运作载体,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正在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7-07-18.

[2]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闫长生〕

作者:宋文生

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构建和谐校园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摘要]构建和谐校园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意义、价值及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和谐校园 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当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大学生如何投身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摆在高校面前的现实课题。高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谐在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主要场所,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前导推动的巨大作用,在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导和保障,校园和谐应当成为社会和谐的典范和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表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将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与人类的发展,传统思想教育已不能很好适应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用新思想来思考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意义、价值和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对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深入阶段,社会面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社会心理等都经历着新的变化。因此,对以教育为主要目的的高校而言,就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服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生力量,并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在融洽校园气氛、促进校园和谐、保证校园稳定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扮演特别重要的角色,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价值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其重点是培育人,而培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21世纪的教育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以教育人、培养人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致力于大学生自身价值的提升、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人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个性充分展现。我国已进入多元时代,是一个个体要求得到充分尊重与展示的时代,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这就要求通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逐步端正和稳定大学生思想,培养他们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融洽友爱、豁达和善的心理素质,塑造与和谐校园要求相适应的大学生应有的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指南和保证,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谐校园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要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活力这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功能。而充满活力的校园赖以存在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平等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更是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这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价值。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面对新形势、

新情况,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革,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工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为高校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和基本要求来调整培养目标。在过去,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非常强调同一性,层次不明显。现代社会在推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候,特别强调人的个性的发展,因而,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培养现代先进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数量的不同需求和层次的不同要求培养各种政治品质优秀的专门人才又要培养具有现代意识和法律观的现代先进大学生。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培养现代大学生的新的目标任务,调整内容体系。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是却弱化了民主法律教育和心理健康等内容。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此做出调整要从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出发,及时有效地将现代化建设中形成的科学的制度、思想理论和原则等最新成果作为重要原则和理论渊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丰富民主法制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必须加强渗透性和其他教育工作的协调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渗透教育,他不能强灌硬输,而需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接受性,才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念成为大学生内心的信念。同时,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一切工作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非常艰巨,尤其需要增强自身的渗透性,需要同其他相关工作进行密切协调、相互配合。毛泽东说:“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当前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了,那么我们的社会就稳定,事业就发展;相反,思想政治工作没有做好,必然要在一定时候出问题。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工具手段,通过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不断解决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保持校园的长期稳定。这就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应有的作用。总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具有灵活性;既要立足于实际情况,又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使其具有时代性和创造性;既要以大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又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综合与优化为条件,使其真正为构建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党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和谐校园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起这一历史责任,深刻理解其对构建和谐校园的意义、价值和作用和谐校园对和谐社会的深远影响,紧密结合高校的办学特点,立足本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奋发有力,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会科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4.

[2]班华.发展性班级教育系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

[3]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0-6-29.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

作者:张长安

和谐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建设和谐校园的思考

摘要:建设和谐校园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校园

建设和谐校园,既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谓和谐校园,是指高校内在的各个要素之间以及高校与其相关的外部因素之间的良性互动、促使高校整体功能得以充分实现的一种状态。从描述的角度来看,一所和谐的校园,一定是一个安定团结、政通人和、充满活力和凝聚力的校园,是一个民主平等、追求真知、行为文明、情趣健康的校园,是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令人赏心悦目的校园,是一个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输送人才资源的校园。因此,建设和谐校园,有利于实现高校自身的发展目标,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增强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利于高校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实现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谐校园的建设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本文仅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和谐,归根结蒂,是人的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与人与外部因素的和谐。如果校园中的每个人都是和谐的人。而且校园中人与人之间都以诚相待、平等相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同心同德、齐心协力,那么,这个校园至少从人际关系上看就是一个和谐的校园。因此,建设和谐校园,说到底,就是要塑造和谐的人与和谐的关系。而大学生在高校中总是占绝大多数,做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和谐的人,使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里,无疑为和谐校园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多数大学生符合其角色要求,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但是。勿庸讳言,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概而言之,这些不和谐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生目标的过度世俗化,享乐主义意识强烈。即过分追求物欲的满足和生理欲望的满足。从而导致畸高消费、借钱消费,甚至出现诈骗盗窃和卖淫嫖娼的违法行为。(2)求知目标的过度功利化,只重视“有用之用”的知识,忽视甚至鄙视“无用之用”的知识。在他们眼里,只有那些有助于赚钱的知识才是值得学的,其他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废话,从而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和人文精神的缺失。(3)责任意识的外在化和表面化。一旦涉及责任问题,总是归结于自身以外的因素,要么是别人(包括他人、学校或者社会)的错,要么是“自然”的错(例如考试不及格是因为头痛病突发等等)。总之,都是“月亮”惹的祸,不是自己的错,缺乏自我反省。此外,习惯于坐而论道和牢骚满腹。听起来很有责任感,但对力所能及的事情却视而不见。(4)权利义务意识的单边化,注重权利,忽视义务。大学生既是学生,也是公民。但是,有的大学生在权利面前就强化自己的公民身份,在义务面前就强化自己的学生身份,缺乏完整的公民意识。(5)价值评判的非理性化。在对人与事的评判上。不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定是非、断善恶,而是以自己的主观好恶进行评判。(6)个性张扬的怪异化。在穿着打扮、言谈举止方面刻意扮“酷”,追求所谓轰动效应。(7)逃避现实,沉溺虚拟世界和网络游戏。

诸如此类的不和谐因素,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消解,就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上失衡、心理上失调、行为上失控。个人的不和谐,往往造成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不和谐。大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反理性、反文明甚至反社会的行为,就是因为个人内部的不和谐造成的。要消解存在于大学生中的不和谐因素,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传道、授业、解惑,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塑造。人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人的和谐与否。归根结蒂取决于人的内在精神是否和谐。一个精神和谐的人,一般都能处理好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和外来的不和谐因素,把不和谐状态转化为和谐状态。塑造人的精神。培养健全的人格,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的目标指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有功能。通过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道”),给他们传授思想道德修养、心理调适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技巧(“授业”),帮他们消除思想上的困惑、疏导心理上的压力(“解惑”),对大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甚至是精神再造,使他们获得精神更新或精神重生,成为精神和谐的人。

第二,通过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意志锤炼。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言传”(言语教育),也包括“身教”(行为教育)。知难,行难,知行合一更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大学生之所以言不由衷,表里不一,并不是他们不懂个中道理,而是他们缺乏与之相关的意志品质。譬如,那些缺乏拼搏精神的大学生、那些经受不住诱惑的大学生,并不是不懂艰苦奋斗的道理或各种诱惑的害处,而在于稍遇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或稍遇诱惑就克制不住内心的冲动。对此,仅仅依靠说理教育,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通过开展有的放矢的、行之有效的实际性或模拟性的行为实践,且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往往能够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三,通过关系协调,消除大学生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冲突,化冲突为和谐。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也处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之中,如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与教师的关系、与学校的关系、与社会有关个人和组织的关系以及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其中任何一个关系处理不好,都会对关系的双方带来或多或少的不良后果。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和用武之地。对此,应从理论上帮助大学生区分不同关系的性质和特点、分清不同关系中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在此基础上就事论事地帮助学生弄清发生冲突的原因,划清各自的责任。一句话,帮助学生消除在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中出现的思想上的冲突及实际的冲突,将冲突转化为和谐。

第四,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锻造成为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力军。无论从大学生在高校人数的占比来看,还是从大学生在高校所处的地位来看,离开大学生谈和谐校园建设,无疑是纸上谈兵;换言之,只有当大学生广泛参与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之中,和谐校园的建设才有广泛而又稳固的群众基础。通过深入、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建设和谐校园中所具有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和所承担的重任,使大学生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从被动参与转变为自觉担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建

设和谐校园的主力军。

二、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和谐校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必然途径;离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和谐校园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建设和谐校园,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基本途径和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问题均做了重要阐述,是指导我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只有认真学习和领会“意见”精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到建设和谐校园乃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才能做到思想到位,继而才能做到行动到位,改变高校或多或少存在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才想要”的思想误区,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软功硬练”、“虚事实做”,使之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二)树立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育人意识,高度重视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塑造与和谐行为的养成。

首先,要树立全面育人意识。所谓全面育人。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要改变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偏颇现象,如重智育、轻德育;重能力培养、轻人格塑造;重体质锻炼、轻心理疏导;重艺术技艺的培养、轻道德情操的陶冶等,把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把能力培养和人格塑造有机结合起来,真正使学生既成才也成人;把体质锻炼、意志锤炼、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培养生理和心理均和谐的人:把艺术技艺的培养和艺术精神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较高艺术品味和良好审美情趣的人。总之,要做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德育和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要树立全员育人意识。所谓全员育人,包含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高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负有育人职责。因此,要改变育人只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二是指大学生本身对自身也存在育人职责。大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他(她)不仅对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而且其观念和行为对其他的学生也会发生一定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其他学生进行教育。而且,教育的最终目标无疑是将外在教育转化为内在教育(即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因此,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改变育人只是教育者的事情,把育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将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放在将外在教育有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鉴于我国一直以来将育人的责任视为主要是教育者的事情,因而强调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就显得极为紧迫和重要。

再次,要树立全程育人的意识。所谓全程育人,一是指高校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负有教育责任;二是指大学生自身要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从大学生在校期间来说,要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例如,对新生重在进行生活方式的转型教育,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对毕业班学生重在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使毕业生尽快找到工作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要自始至终培养和强化学生的终身教育意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受教育不仅是在校期间的事情,而是终身的事情。一旦大学生将终身教育的观念化为自身的内在要求,全程育人就真正落到实处。

从建设和谐校园的角度看。育人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对学生进行和谐人格教育,二是对学生进行和谐行为的养成教育。和谐人格的塑造,重在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和美丑观念,追求真善美、拒斥假恶丑。因此,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在智育、体育、美育等教育活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和谐人格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和谐人格的培养贯穿在各个方面。和谐行为的养成教育,则重在帮助学生处理好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既能坚持做人的原则。又具有处理人事关系的艺术。和谐人格的塑造和和谐行为的养成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和谐人格的人,一般都能做出和谐的行为:而和谐行为的养成,又使和谐的人格更加巩固和丰满。塑造和谐人格、养成和谐行为,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基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

(三)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及时消除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促进校园和谐。

和谐与不和谐总是相伴而存在的。要建设和谐校园,就必须消除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造成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受错误思想的影响,二是经受不住人生挫折的打击,三是缺乏处理人事关系的艺术。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分析产生不和谐因素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第一,旗帜鲜明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意识领域帮助大学生筑起一道抵御各种不良文化影响的思想长城。信息时代的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和思潮的汇聚地。除了主流意识形态外,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良成分也通过各种方式在大学校园中传播和渗透。大学生思想中的不和谐因素就是因为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因此,必须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各种宣传手段、思想政治工作和各种社团活动,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先进文化占领大学校园的思想制高点,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创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围。

第二,把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和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直面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当今的大学生,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不论家境如何,大都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练,因而往往经受不住生活的考验,或者经受不住诱惑的引诱,或者经受不住挫折的打击。因此,应对大学生加强艰苦奋斗的教育,使他们在不良诱惑面前不动心,在苦难和挫折面前不动摇。此外。采取各种方式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实际困难,对他们加强心理疏导,使他们感受到大学这个大家庭的温暖,避免因一时的困难导致不应发生的事件,把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三,培养大学生的宽容精神,并向他们传授处理人事关系的艺术,帮助他们学会为人处事。根据观察,大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不和谐现象,都是因小事而起;究其根源,要么是因为缺乏宽容,要么是因为处理不当。因此,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大学生的宽容精神,向他们传授处理人事关系的艺术,就显得必要和重要。在此,应注意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宽容并不意味着无原则的容忍,二是为人处事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问题。一句话,既要教育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又要教育学生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丧失做人的基本原则。唯有建立在此种基础上的人际和谐,才是真正的人际和谐。

总之,通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与和谐行为,从而建立各种和谐关系,从而建设和谐校园。

作者:汤耀平

上一篇:双主体视阈下创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语文人文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