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燃气输配课程教育教学论文

2022-04-30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燃气行业教学过程中,燃气输配教研组通过调研及讨论教改模式的创新,强化数字化教学技术,逐步加强《燃气输配》课程数字化“虚拟”教学模拟场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和开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的教学模式。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改革燃气输配课程教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改革燃气输配课程教育教学论文 篇1:

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和满足社会实际需求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来实现。结合河南城建学院情况,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燃气输配”课程的改革思路入手,对适合本专业特色、培养工程背景和较高专业素养人才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改革;燃气输配;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王许涛(1971-),男,河南平顶山人,河南城建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系,副教授。(河南 平顶山 467036)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可和重视及能源结构的调整需求日趋强烈,燃气在能源所占的比重正在急速提升,因此对燃气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急速增加。河南城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城市燃气与热能工程专业1998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第四批试点专业,学校升本后于2003年开始招收建筑环境与设备本科生,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被河南省和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经过多年的建设,燃气方向一直是我校的一个特色。燃气方向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方向之一,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是土木建筑类的二级学科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学科的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从事燃气供应、供热工程、通风空调工程等方面的开发、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我校“燃气输配”课程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运行调试等综合能力。结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研究和探讨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术素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课程现状

“燃气输配”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燃气基本性质、燃气需用量及供需平衡、管网输送系统、管网的水力工况、技术经济分析、燃气的储存、压送,[1]涵盖了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输配管网等多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知识,同时也有着对工程实践要求比较强的特性。

我校是教学型本科院校,其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工程型应用人才,负责为工程一线企业、设计院所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同时也为研究型高校培育和输送研究生人才,所以培养目标方向分支较多(理论推导、设计和工程),造成实际教学时各部分内容侧重度较难把握,从而会影响到对不同方向的学生教学效果。在该课程教学时数不多的情况下,燃气的水力工况计算和不同条件下的模拟部分占去了近五分之一课时,而工程实际中所需要的实习、设计和工程案例却没有充足的课时量,当然这也和燃气输配教材本身理论偏多有关,导致教学中和工程实际相关、相结合的内容相对偏少。因此,学校对学生毕业后适应能力的开拓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燃气行业自身不断的发展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对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燃气输配课程较强的工程实践要求的特性也就决定了单纯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无法很好地落实其教学的目标和效果的,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手段来适应本行业对燃气输配课程的要求。

二、改革思路

培养学生主动适应和迎合社会当前需求,结合当前燃气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来逐步形成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重视企业选择在教学中作用,加上对教学主客体对课程教学认识的强化,科学确定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方法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思路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就是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从而制定教学内容和目标。“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首先是要在对我校提出的“教学型综本科院校”的定位,本科生的培养主要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针对毕业生所需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能力、掌握创新思维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和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及协作精神的要求,确定“燃气输配”课程的建设和改革思路:以在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上,通过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2.企业融入教学

企业融入教学也就是给予企业(用人单位)发言权和选择的主动权,重视企业的声音,通过企业对教学的反馈和有效参与,培养更贴近实际、社会更为需要的专业人才。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需求的变化,引入社会影响和干预因素,打破“燃气输配”课程理论教学一贯的学校封闭特性,实现“燃气输配”课程对工程实际的敞开和融合,注重用人企业的声音和要求,融合专业一线工程师的经验和对理论教学的意见建议,进行教学内容的增减改变和教学时数的合理分配,引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现教学和工程实际对接过程顺利度和对工程实践的适应性。

3.强化教学主客体对课程的教学认识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水平和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以及其执行能力,所以可以通过教师讨论、观摩和学习等方法强化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和对课程的执行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取决于教学中的客体(学生)。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宣传、专业基础课教学和就业指导课程等强化学生对专业前景的理解,增进他们对专业课程在教学体系中地位的认识,增强他们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来提高其学习积极主动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改革的内容

1.教学内容改革

“燃气输配”课程中重要的理论计算是管网流量和水力平衡,这部分的理论和经验公式推导占较大比重,而在实际工程和设计中只需要能够判断计算工况,选择相应的公式和图形工具进行计算。而且,本部分的推导内容多是为专业基础课“流体输配”所涵盖,这需要与专业基础课教师做好沟通,把专业课中所需要的理论推导计算内容尽可能融合至专业基础课中进行,让专业基础课的导向性更强,提前给学生明确的专业课学习的目标,从而统一和深化他们对专业课程、专业的深层次的认识及理解,同时也减轻燃气输配中这部分内容的课时压力。

其次,针对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定位,在“燃气输配”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将学生分为工程应用型、研究探索型和设计创新型三种类型,并根据其不同特点进行侧重教学。其中工程应用型是为工程一线企业培养技术人才,注重工程实际和实验训练,是主要方向;研究探索型是为研究型大学输送研究生,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思考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设计创新型主要是为设计院所培养设计人才,注重和强调专业规范的内容。根据不同的类型,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以主要工程一线方向为主,同时课下辅导材料和作业分方向进行。对于工程应用型和设计创新型同学,鼓励他们课余或假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参与设计工作,这样既能提高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培养本科生应用专业理论的技巧,将设计和实习结合起来进行,还可以很好地解决了课程教学时数不足和课程设计时间短的不足,避免学生设计纸上谈兵的问题。对于研究探索型学生,通过鼓励他们融入教师科研团队,适时、适量参加科学研究,指导他们撰写研究论文,这样不但锻炼他们的坚韧、承受失败挫折、思考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养成捕捉专业和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的习惯,同时也促进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教学资源。

适时调整课内实验项目内容也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相应的实验内容调整和改革也是必须的。以前的实验是较为简单的土壤电阻率测试、燃气相对密度的测定等,这和工程实践以及科学研究的要求有较大的差别。因此,以工程中常用的管道、管网连接试压、燃气水力工况调节内容为主,同时设计开放性、设计性实验选修课程,[2]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通过实验室的操作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改革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选择组合,以最佳的教学效果为准绳,突出实践、实验和现场教学。

多媒体技术对于“燃气输配”这样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较传统的黑板教学方式有着其巨大的优越性。[3]授课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演示收集和制作图片、动画、工程案例等素材大大提高了课程的生动性,让部分理论知识变得更为直观、更易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录像教学可以直观地告诉学生技术手段在工程中如何应用、应用效果以及违章操作的教训,培养他们严格、严谨的工作态度。

对于一些诸如施工方案等一些课时不能满足的素材,可以通过电子化方法,通过网络互动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教师可以将教学素材网络共享给学生,倡导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讨论问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4]把上课背讲稿的模式向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转变,要加强引进和介绍不同学派观点的教材、信息,讨论行业前沿、新技术和发展趋势,从而实现师生的无缝对接。

现场教学是燃气输配专业课程又一有效教学手段,主要是通过到达项目建设和设备调试现场,现场体验和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授课教师讲解来完成学生对工程建设和设备运行的深入理解。由于工程建设和设备维护、调试的随机性,这种教学方式就要求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专题讨论是“燃气输配”专业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了解、提高他们的专业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结语

经过将近十年的探索,目前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考研录取率已达到近30%,用人单位当年在燃气方向提供岗位与毕业生数量比值大于2,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0%以上,毕业生适应性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有专业素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燃气输配”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应本着适应高校发展规律和行业技术发展规律,面向社会实际需求来进行教学改革,注重工程实际能力(技能)的培养,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和就业面。

参考文献:

[1]段长贵.燃气输配[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志勇,刘畅荣,王汉青,等.浅析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科学,2009,(6):101-103.

[3]向立平.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空气调节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2):74-75.

[4]吴小清.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探讨[J].广西轻工业,2009,(7):162-167.

(责任编辑:宋秀丽)

作者:王许涛

改革燃气输配课程教育教学论文 篇2:

数字化教学平台在《燃气输配》课程中的应用

[摘 要] 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在燃气行业教学过程中,燃气输配教研组通过调研及讨论教改模式的创新,强化数字化教学技术,逐步加强《燃气输配》课程数字化“虚拟”教学模拟场景在教学中的应用,建立和开放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尝试建立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新的教学模式。

[关 键 词] 燃气输配;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一、概述

根据学校提出的继续围绕“建立学习型组织、凝聚务实型团队、打造文化型平台;关注细节、注重质量;关注效率,提高效果、效益”的提质增效年整体要求,燃气输配教研组以本组的“典型任务”为切入点,通过加强组内省思恳谈,大胆创新,通过燃气行业的专家如徐姜老师、周卫老师、吕瀛老师对教学方法的指导,以及结合我校实训师资设备、学生的客观实际,于2018年5月输配组在教学理念上、教学形式上、教学组织上进行了创新和转变。利用现代化教学平台,为专业知识与学校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惊喜。

二、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介绍

数字化教学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通过网络技术 建立起来的对教学、教研、市场等知识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学环境。燃气输配教研组可通过增设“网络教学”,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展示教学视频、专业精品课程、输气工艺仿真模拟教学等。

(一)创建“燃气输配小课堂”公众号

“燃气输配小课堂”公众号可实时上传及更新燃气输配课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实训技能标准操作,公众号上传的内容是各个班级下星期的新授内容,对有实践操作的项目,输配教研组会提前组织人员讨论课程内容与标准,由专业老师亲自做示范录制标准视频,方便学生提前预习上课内容以及熟悉操作流程、记录疑难问题,以便在上课时能够让学生与教师及时沟通、讨论。教师在视频录制前需要精心准备,故可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学生在课下提前预习和讨论,可增强学生的积极创造性,最终可达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完整性。另外,在实操视频拍摄进入正轨后,我们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已学过的学生为公众号做标准示范操作,并录制视频至“燃气输配小课堂”公众号上,这样可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班级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开发《燃气输配场站》精品课程

自2013年至今,燃气输配教研组一直在研究开发精品课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燃气输配教研组开发了《燃气输配场站》精品课程,燃气输配场站是公司输气、配气的主要承担和执行机构,负责管输气体的过滤、分离、计量、调压、分配、加臭和相关输气管线、工艺设备、阀门的巡检、维护保养等方面工作。本项精品课程是围绕企业及市场需求,加强与企业沟通交流,充实教学资源,主要针对燃气行业新进人员的基础知识培训、一线技能型人员的岗位操作培训、技术管理人员的深层次技能提升培训等。

本项精品有一支专业的教学队伍,配有专业骨干教师及专业带头人,形成健全的教学梯队。同时本项精品课程使用的“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方式与方法,配备有相应的标准课件,鼓励组内成员参与标准课件的教学讨论,夯实自身业务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了完善《燃气输配场站》精品课程,本组出版了《燃气输配场站工》一书,本书以工种应知应会的专业知识为主线,把实操内容嵌套到其中,形成以技能操作为中心的知识模块,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员工岗位技能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既注重模块的系统性,也照顾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联系性,同时本书设有二维码,对专业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可通过扫取二维码观看视频讲解及操作,为了实现精品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项目配备一套完整的燃气输配场站实训基地,将数字时代与技能时代完美融合,使数字化教学平台真正得以应用。

(三)输气工艺仿真模拟教学

学生在学习工艺流程时,往往会出现工艺流程模糊以及工艺操作不标准的现象,为了完善《燃气输配》课程工艺流程的教学,输配组引进了“中国石油《输气工艺教学模拟软件》”,该软件是针对输气场站工艺流程操作,主要包含了正输流程、分输流程、越站流程、增压流程、调压操作、清管操作、流程切换、排污操作、放空操作等项目的介绍,在教学上更为形象和直观,尤其是针对刚入燃气行业的学生和学员,对输气场站的各项工作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燃气输配教研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體是一线专业教师,对各级别的教学资源库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师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针对这一实际情况,进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外在的表现效果,应是以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教学设计的体现为基础,然后再从教学技术角度考虑如何达到最佳的表现效果。

《燃气输配》课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设为组内教师、学生创造了一个可实现实时、互动、时移、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平台。组内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的建立,组内教师会不断勤于外出实践,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夯实自身业务素质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企业沟通交流,充实教学资源;加强组内省思恳谈,履行本职教学任务;团结协作,开发精品课件。并且组内要加强同省内各大燃气公司及全国各大优秀燃气培训院校交流培训,进一步通过培训渠道,加强与各单位专业工程师的进一步沟通学习,走出去、进企业,了解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专业需求与培养人才需求情况,同时弥补自己在专业领域内的短板与不足,通过“晒晒丑、洗洗澡、整整衣、梳梳头”的方式净化使自己在专业技术教学业务上有进一步的提升,进一步完善组内教师在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的开发及利用,使教学资源与数字时代完美融合,尽快符合学校“提质增效年”的总体要求。

作者:赵亚倩

改革燃气输配课程教育教学论文 篇3:

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燃气输配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结合西南石油大学土建学院情况,针对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的局限性,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燃气输配;教学改革;虚拟仿真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01年开设,下设“城市燃气工程”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两个方向。其中,“城市燃气工程”方向是本专业的特色与优势。燃气输配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通过课堂教学等环节,使学生系统掌握燃气输配系统的构成和基本理论、城市燃气管网水力计算与工况分析,了解各种常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设备选择依据,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城市燃气管网规划设计、燃气输配系统的设计,以及燃气输配工程施工、管理的能力。研究和探讨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毕业生的专业技术素养已成为必然选择。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建设不足

目前燃气输配教材存在一定问题,如内容落后,新技术、新理论偏少,与工程实践联系不紧密,某些章节部分内容不够全面和深入,某些设计规范中的重要条文未做介绍;计算例题不够多;某些章节计算方法不详细,计算公式偏少等。管网优化、模拟理论及技术是现在管网规划设计、运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教材基本未做介绍。用气量预测、储气量模拟计算、管网流量分配计算、管网水力计算、水力工况分析计算等内容侧重基本原理,与实际工程差别较大;计算例题与工程实际脱节,难以达到工程训练的要求。行业法律法规、设计规范等介绍甚少,部分章节未引用最新版本的相关规范。教材是学生学习重要的工具,系统性强、结构严谨、体系完整、内容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内容不全,知识陈旧,不能反映新理论新技术的教材会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

现在燃气输配一般采用讲授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师满堂灌,往往讲得热火朝天,学生侧耳听,通常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抱怨学生听课不认真,学生反映教师讲课不生动。教与学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学手段落后

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是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手段,但是通常情况教师仅使用其中的幻灯片功能,把教材搬到屏幕上,最多加一些动画来体现教师的讲课思路,或者补充一些图片,把多媒体设备当作图片播放器。落后的教学手段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思维的活跃性,自然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一)明确学习目的与要求

以强化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和培养管理能力为目的,确定燃气输配课程的学习目的与要求为:了解燃氣管网运行的基本规律;了解管材及附属设备;能够进行用气量、储气量、管道流量等计算;理解水力计算原理、方法;能够进行枝状管网、环状管网的计算;理解“事故工况”的概念,了解管网运行的水力工况变化规律;掌握调压、计量、储存的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相关的设计,包括管网及站场。

(二)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习目的与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舍弃与学习要求联系疏松的章节,按照学习目的与要求对授课内容重新编排和整理,打破章节限制,将内容分类讲授。去掉了长距离输送系统、管网的技术经济计算、CNG供应、LNG供应、LPG供应等章节。燃气用户与燃气需用量、管段小时计算流量、储气量、枝状管网流量分配、环状管网、室内管网流量计算等关于流量的内容集中讲解,以便于对比分析,加深理解。将枝状管网、环状管网水力计算原理一起讲解,将这两种管网的水力计算方法及步骤一起讲解,有利于学生对比理解这两种管网的水力特征,并掌握其水力计算过程与步骤。将高压储罐、高压管道、长输管道末端等高压储气设施的储气原理及储气容积计算方法集中讲解,并引申出来教材未提及的高压钢瓶、高压储气井,指明其工作原理一样,计算思路相同,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也避免重复讲解,节约了课时。通过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教材内容变得调理清楚,简洁明了,既易于掌握,又易于复习。

(三)适当补充教材内容

补充了燃气输配工程建设项目概况,用气量预测计算方法,周调峰储气容积计算,环网流量分配计算方法,变工况管网水力工况分析实例,场站设计实例、管网规划实例、管网完整性管理概况等内容,并按照行业现行法律法规、设计规范补充修改了教材相关内容。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一)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改变“讲听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研讨问题教学法、直观演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与讲授法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

(二)积极应用对比式教学

燃气输配课程很多内容可以采用对比式的教学方法。如室外和室内管道小时计算流量方法对比、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水力特征对比、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水力计算原理对比、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水力计算方法及步骤对比、枝状管网和环状管网变工况分析对比、高压储罐与低压储罐工作原理对比等。对比式教学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对比内容之间的差别,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

了解管网运行规律,变工况下能够判断水力参数的变化趋势是燃气输配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传统教学方式难以简洁直观地全面展示城市管网的运行规律和工况变化过程及相关设备、站场工作原理、工艺流程等,借助虚拟仿真手段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燃气管道仿真是对管道系统的特性进行描述的一种手段,它是通过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的。它可自动地将系统的压力、流量与管线各截面的流动特性联系起来,在设计阶段用做方案比较和优化设计。进行燃气管道稳定流动的模拟时一般在几秒或几十分钟内就可知道整个管网及各分气点的压力、流量、温度等参数,非常适合在设计中用来确定方案、进行水力计算、分析变工况参数等。目前常采用的管网仿真模拟软件有英国ESI公司的PIPELINE STUDIO TGNET、美国STONER公司的SPS、由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与北京赛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燃气管网分析软件G-NET等。TGNET和SPS动态模拟功能强,G-NET静态模拟功能强,课堂教学中选择G-NET做主要模拟软件。

利用机房安装的G-NET网络版,教师完成管网的流量分配、水力计算、工况变化等计算过程,学生可直观看到计算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可完成的变工况包括气源点数量位置改变、气源点供气压力改变、一个或多个点管径变化、一个或多个调压站故障等。教师备课时,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工程项目,预先完成水力计算前的准备工作,如管网方案、用气量预测、储气量计算、确定储配站位置、确定环流量等,并提前绘制计算草图。上机时输入环流量、管径等参数,即可得到相应的水力计算参数。为了保证上机时能很快计算出结果,该工程项目不能太大,管网也不能太特殊。相比传统教学方法,引入虚拟仿真手段后,学生对管网流量、管径、压力等各水力参数的变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更容易理解管网的基本运行规律。通过上机及工程实例分析,将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完成的定性分析变为了定量分析,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四)布置课外小组专题学习

任务驱动法是教师给学生布置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对知识体系进行整理,再选出代表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教师布置任务要具体,其他学生要极积提问,以达到共同学习的目的。基于任务驱动法基本理论,布置了布置课外小组专题学习。将全班学生每7~8人分成一個学习小组,在课堂学习的不同阶段,根据课堂内容布置多个课外学习专题任务。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全体学生协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成果有大作业、调研报告、方案比选报告、上机计算等多种方式,其中方案比选、水力计算分析等难度较大、工作量较大的任务还需要经过汇报才能获得成绩。成绩按小组评定,小组每个学生的成绩都一样,课外学习专题任务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成绩。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及合作精神。

四、结束语

燃气输配课程经过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的改革后,提高了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工程设计及管理能力,更加符合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与设备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培养本专业需要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新文,黄辉,等.《燃气输配》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12).

[2]王许涛.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燃气输配”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3).

[3]吴晓南,王怡佳,等. 虚拟仿真在城市燃气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石油教育,2013(5).

[4]谭洪艳,王婷婷,等.《燃气输配》课程的教学改革[J].黑龙江科技信息.

作者:张鹏 吴晓南 裴桂红 马红艳

上一篇:挫折教育法应用下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和谐网络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