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论文

2022-04-29

[摘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意识。“促进式”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教师通过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器具,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运动训练活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体育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育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论文 篇1:

主体性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摘要:本文针对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主体性体育教学的认识,以交往理论作为师生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以文献综述法,以前人的研究为根基,试图以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体育教学目的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对主体、主体性、主体性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主体性体育教学的特征及师生关系。

关键词:主体性;体育教学

对师生关系进行阐述,是由于对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主体性体育教学中争鸣的热点中的热点,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也是对主体性教学进行研究的完善,到目前为止,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教学三体论

此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要处理的是体育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之间的“三体问题”。教师和学生在对环境的关系上都是认识的主体,但是他们又彼此发生认识论上的关系:体育教师要对学生施加影响,就要把学生当作认识客体来研究,而自己则在对学生的关系上成为认识的主体;与此同时,学生也在不断地了解教师,这使学生就成为认识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为认识的客体。在这两者的关系中,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中心人物,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处于主导地位的。体育教师要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能动作用。

二、主导主体说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是教主体性体育教学研究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辩证统一。学这个主体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这个主导是对主体的学的主导。既然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必须是能动的、主动的、独立的活动,教师包办代替不了,那么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则需要自己做主。应该说,教师为学而存在、为学服务的。否则,教师的主导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也必然有一个落脚点,这个落脚点只能是学生的学习。因此,单从学习这个角度来观察,学为主体是毫无疑义的。即使把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统一起来观察整个教学,学生也是主体。

三、复合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整个体育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所组成的。教师与学生虽然存在着认识与实践水平的差异,但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此共同构成教学的主体。教学主体就是由教师与学生所共同构成的复合主体。这种复合主体内部的矛盾运动体现为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对立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是不同的;统一是指他们都是具有认识与实践能力的人,因而都属教学主体。他们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地位是相对的,而作为主体来完成这种活动则是对的、共同的,由此构成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这种统一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人作为教学主体,无论以什么形式出现,其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按照不同的条件和场合,可以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转化,或者一身而二任。

四、双主体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就参加者来说,教学过程的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是双主体而不是单主体。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两者间并不构成此消彼长的矛盾关系。当这两个主体间发生联系时,其表现出来的不是两个主体的抗衡,而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则是教的对象、教的客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则同教学内容一样都成为学的对象、学的客体。在对师生关系的争鸣中,还出现过教师单主体论、学生单主体论、轮流主客说、教学主体的滑移位错说、否定主体论等观点,之所以出现对师生关系的主客问题争论不休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分析一下近年来发表的几百篇、部论文及专著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就不难发现:这些论争是从不同的立场和出发点对同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当然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第一种观点的教学三体论因其主张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都是主体,故从根本上来说就是错误的。第二种观点是主导主体说,这一命题是对教师单一主体和学生单一主体两种主张加以折中和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三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说,这种观点承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双主体,无疑是正确的。但谈什么主体性和主体地位并不具有绝对单一和固定不变的意义,或者体育教学的参与者一身而二任,从而把师生关系抽象化,无法使人洞彻其深刻的内涵,更无法将其运用到体育教学中以指导教学。第四种观点双主体论,用分离“教”和“学”来解释“双主体”,则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在教的过程中出现“教师中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生中心”,整个教学过程作为教和学的叠合,就有“两个中心”,难免会出现,甚至是经常出现“两极相反”的不协调现象。

教和学只能从思维上加以解析,实际上是不可能分离的。任何教学活动一开始,就不会有教和学的先后更替,而是同时发生的,教伴随着学,学伴随着教。这种互为主体的解释,实际上是把教和学作为两条平行线,而无法找到两者的祸合点。

五、结语

在体育教学领域,对于師生关系的研究,迄今共形成以下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教学三体论(二)主导主体说(三)复合主体论(四)双主体论。本文在对师生关系在综述及评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主体性体育教学是指体育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内在的体育活动需求,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体育教学情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体育教学活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与实践的主体。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一种共识性的完整的主体性体育教学理论。它是一种新型的把人作为教学目的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凸显学生主体性的体育教学理论;是一种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爱上的、充满着成功和欢乐的体育教学理论。

参考文献

[1]王道俊.关于教育主体性问题的几点认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

[2]洪焕珍.论体育教学中的“双主体”.山东体育科技[J],1999.3

[3]侯槽.浅谈体育教学中主体的主体性.体育科研[J],1997.2

[4]胡敏中.主体•主体性•主观.哲学动态[M],1990.11

[5]李云龙.主体概念的历史演变.北方论坛[J],1994.2

作者:高平

体育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论文 篇2:

体育“促进式”教学模式构建途径探微

[摘 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已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意识。“促进式”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展开教学设计,教师通过游戏、竞赛等多种教学手段,运用多种教学辅助器具,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的主体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运动训练活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体育;促进式教学;构建途径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促进式”教学模式,能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所谓“促进式”教学,指通过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等有效的互动方式,整合各种体育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创設真实的运动教学情境,以教师为运动学习的主要促进者,指导学生群体和个体积极参与运动学习实践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体育教学体系。我们通过深入探究“促进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操作经历的分析研究,初步形成“促进式”教学平台的构建体系,但这个体系是不是科学高效,还有待于展开进一步的实践验证。因此,我们需要有创新思维,对“促进式”教学模式展开深度探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契机,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日趋完善,成为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的亮点。我们对此展开全新探索,更希望能够获得专家、同行的积极协助,将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推向更高境界。

一、理论探索,明确“促进式”教学的搭建方向

构建“促进式”教学平台时,需要有丰富的理论依据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研究推演。我们进行教学创新不能独出心裁,需要更有力的理论基础给予支持,从理论角度展开教学探索,为“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指明方向。

1.明晰“促进式”教学概念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引入“促进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还比较少,但“促进式”教学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借鉴。如美国教育家罗杰斯首创“促进教学法”,他主张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注意提供真实的学习资料和场景,通过调度、激励等策略,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并在师生分享过程中形成有形认知。著名教育家海伦也认为:“‘促进教学法’不只是一种心理疗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个教育理念积极倡导人性的发展,通过主动沟通交流,增加学习热情,获得了丰富的实践能力。”同时,美国学者汤森德主张:“促进式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通过这种方式展开开放性的学习,自然能够形成学习认知。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一起承担课堂责任。”

构建“促进式”教学模式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我们根据对这一模式的实践探索,已经基本掌握了其的构建途径,下面用图示方法加以展示。如下图:

在构建“促进式”教学平台过程中,为每一个体育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教学场”。体育课堂是教师施教的主阵地,与学生一起展开运动实践和研究,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实践,帮助教师逐渐形成鲜明的教学个性。“促进式”教学平台是师生分享运动快乐和认知的舞台,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在师生互动方面做出积极努力,通过改变教学方法、运动指导、评价措施等,获得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并在不断探索实践中逐渐掌握有效的教学发动技巧,从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促进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

2.制定“促进式”教学目标

构建“促进式”教学平台,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参与者和服务者,而学生是学习主体,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运动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运动心理,培养运动习惯,提高运动素质,因此教师要为“促进式”教学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制定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需要观照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设定方式,从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展开思考,体现教学的主体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主体性,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展开教学考量。由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运动基础和运动需求呈现差异性,所以教师需要有观照意识、分层教学意识,通过对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制定,提升教学的匹配度。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开放性,这是新课改之后广大教师的普遍共识。课堂教学不仅要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要呈现开放性,让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这是“促进式”教学倡导的核心精神,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诉求。教学目标制定体现实践性是针对体育教学实践操作特点而言的,可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这是由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决定的。

“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的基础是目标制定,我们不妨从构建网络图(如下)中对目标制定进行直观认知。

小学体育教学有自身的特点,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展开具体操作。在课堂教学目标执行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调整。教学目标是课前预设的,而教学生成随时发生,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对教学设计进行针对性调整,以符合体育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执行教案呈现灵活性,体现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以学生为教育中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是“促进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目标追求。

二、课程整合,厘清“促进式”教学的平台结构

课程资源整合时,教师要有监管意识,既关注课内教材、场地、器材、媒介等资源,又要注重课外信息、经验、环境等资源。

1.课内“促进式”资源整合

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不仅要对教学理论进行深度的研究学习,还要对教学内容展开整合优化,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式”教学资源丰富多样,教师需要有综合运用的意识,从不同视角展开教学调查,为“促进式”教学顺利展开创造条件。

整合课内资源时需要体现层次性,形成一个完整的探索路线。如下图所示:

整合课内教学资源,教师要发挥关键作用。如上图所示:第一,要科学利用教材资源。体育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材具有普适性,所以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多重的对比分析,找到教学设计的突破口,提升教学的适合度。第二,教师要对教学场地和器材进行调查研究,为教学设计提供帮助。室外体育课需要有适合的场地条件和运动器材,如果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其中的制约因素,自然会降低教学设计的适合度。因此,教师深入教学实践之中,对教学场地和器材展开研究,形成科学应用的意识,这也是“促进式”教学模式构建的需要。第三,教学辅助资源也需要整合。如多媒体、教辅材料、教学经验等都属于课内“促进式”教学资源范畴,教师需要加以科学整合,以利于建立适宜的教学环境。

2.课外“促进式”资源利用

课外“促进式”教学资源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经验信息、运动环境、训练器材等方面。在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有统筹观念,对课外教学资源展开科学利用,这样能够助力课堂教学。整合校内、校外教学资源时,教师需要对其所占的比例有所了解。如下图所示,虽然校外资源只占30%,但对“促进式”教学的重要支持作用不可忽视。学校校本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的教学经验是无形资产,同样不可或缺。学校教学的外部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等,都能够为“促进式”教学平台搭建提供一定的助力支持。

校本课程资源是“促进式”教学需要重点考虑的教学设计内容。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优势和条件,作为体育课堂教学,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较大灵活性。教师应根据校本资源展开教学设计和发动,这样不仅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主动性,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由于教学参考资料的来源渠道众多,教师需要有博采广引意识,通过多种手段搜集教学信息,进行成功借鉴和嫁接,从而为“促进式”教学提供助力支持。课外运动场地和环境有其自身特点,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所以教师合理利用校外场地展开训练运动,自然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课外训练材料呈现个性化,而大自然中的体育运动材料十分丰富,教师需要有主动运用的意识,对运动材料进行筛选和优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帮助。学生习惯运用体育器材展开运动,一旦接触到大自然中的运动辅助材料,其激发性是可想而知的。

三、教法创新,优化“促进式”教学的操作程序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体育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优化课堂教学方法是“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的重要举措,所以教师需要适时地对学生实施心理干预,优化课堂互动形式,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助力。

1.实施“促进式”心理干预

我们依据《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教材《科学的预设,艺术的生成》,及对我们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查,对研究的案例进行有机筛选,逐渐理清了“促进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路线,突出课程标准倡导的“体育教学要体现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进一步研究“促进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我们对教学案例展开多重研究,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研究信息。在“促进式”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学生的运动记忆、运动兴趣、情感体验、心理认知、心理适应、运动动机等方面展开研究,以获得学生运动心理方面的丰富信息,为教学研究提供参考。

“促进式”教学展开后,教师与学生进行多重互动,在反复交互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了更多的了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才能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发动,提升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由于生活环境、家庭条件等的不同,学生的运动基础、生活环境、运动悟性等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在运动实践中其个体差异就显现出来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展开深入调查,掌握学生运动的个性需求,对“促进式”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另外,对学生运动心理的适宜度调查非常关键,学生间之所以存在运动差距,心理因素的制约影响最为突出。所以,教师要与学生展开深度交流,了解学生运动心理的个性特征,以便给出对应的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消除运动障碍。另外,小学生的年龄差距不大,但其运动心理却有较大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心理展开教学发动,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2.推演“促进式”多元互动

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课堂教学发生重要变革,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促进式”教学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相一致,自然可以展开更多的切合性推演。同时,“促进式”教学的方式众多,如师生促进、生生促进、媒介促进、自我促进等方式都属于课堂合作学习的范畴,教师要为学生运动的合作学习提供更多有利条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从上表列举情况可以看出,师生促进和自我促进占更多比重,这说明在“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中,师生互动和自我觉醒是至关重要的。师生互动体现新课程倡导的合作学习理念,自我促进体现主体意识。师生互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如教师给学生展开示范操作,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教师为学生讲解动作要领,学生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教师设计游戏竞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这些都属于师生互动形式,师生促进的效率越高,其教学效果越好。生生促进大多体现在合作运动方面。小学生喜欢群体运动,如果教师能够及时进行游戏、竞赛等活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课堂教學呈现多元性特征。小学生对游戏有特殊情结,如果教师能够将体育运动与游戏有机融合,学生的参与热情会大幅度提升,自然能够形成更丰富的运动体验,对提升身心成长的速度有重要帮助。小学生都有好胜心,教师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展开教学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另外,利用媒介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对媒介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体育课堂运用信息技术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如多媒体、网络、智能手机等,都可以为体育教学带来一定的辅助作用。例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示范操作、比赛场景、技术动作分解的图片等,都可以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运动器材,调动学生参与运动训练的积极性。自我促进是培养学生自觉运动学习的重要方式。由于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对体育运动有特殊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这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认知内化,实现“促进式”教学的创新构建

体育课堂教学中,训练运动是提高学生体育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注意拓宽训练的域度,通过拓展运动视野,培养学生主动训练运动的习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

1.创新“促进式”运动形式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训练运动的选择,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小学生对新颖的运动形式有特殊兴趣,所以教师要有创新意识,精选运动内容,优化运动形式,给学生提供丰富运动体验的机会。体育运动的形式众多,教师在展开创新实践操作时需要做好充分的教情和学情调查,提升运动形式设计的匹配度。

学生对体育运动项目有选择性,说明学生的个性运动需求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教学设计,提升运动的新颖度。首先,教师不妨对运动形式进行改进,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运动体验。课堂教学中常见的运动项目有体操、跑步、投掷、跳跃、球类等,运动形式大多比较固定,学生很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如跑步、追逐跑、竞赛跑、达标跑等形式虽然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学生早已司空见惯,对这些运动形式出现脱敏现象。因此,教师不妨将运动规则进行修改,或者引入游戏,将游戏与竞赛结合,形成新的运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追逐跑为例,将男女生进行分组,拉开距离展开追逐跑,这是最为常见的设计。教师不妨为追逐跑增添新的内容,如将追逐跑与足球相结合,变为带球追逐跑,这样就增加了运动的难度。以原地起跳训练为例,教师将传统游戏“跳房子”引入其中,让学生在一个硕大的“房子”中练习原地起跳,这样不仅提高了运动训练的趣味性、对抗性,而且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教师可发动学生创设一些新的运动形式。学生大多有主动探索意识,让学生参与运动形式的设计,不仅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能够激活学生的运动思维,形成新的运动契机。如球类比赛,有太多规则需要遵守,教师发动学生对球类运动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学生会打破常规展开思考。像篮球可以进行运球、投篮、传接球的训练,有学生给出了创意设计:将投篮改为定点操作,并引入比赛机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对抗赛,最后以小组投篮命中率进行胜负比较。如传接球运动,学生给出改编设计:移动中传接球,在规定时间、距离内进行传接球比赛,以成功率定输赢。因为有距离、时间的限制,学生比赛时需要提高专注度,这对训练学生的协调性有重要作用。

2.拓宽“促进式”运动域度

运动训练不局限于体育课堂教学之中,所以拓宽“促进式”运动域度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应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拓展运动域度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学生形成终身运动理念是体育教学的最终追求,所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自觉意识至关重要。小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运动机会,帮助学生顺利构建运动认知,养成自觉运动的良好习惯,这也是“促进式”教学特征的体现。

在体育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不妨给学生布设一些课外运动任务,以延长课堂教学的训练度,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意识。如亲子运动的广泛推演,为课外运动提供选择。教师让学生家长参与到运动之中,可以给学生带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更能够起到监督的作用,培养学生运动的自觉性。如翻转课堂的广泛应用,也给学生的运动训练带来机会。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运用网络终端设备的能力不断得到提升。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应用更为广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操作,教师可将运动学习内容以微课视频的形式发送到班级网络信息共享平台,让学生借助网络终端展开课外的随性学习与锻炼。另外,教师可以对运动内容进行分解展示,也可以对运动任务进行布设,向学生传授运动的技巧和方法,这些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知体验。利用智能手机展开运动学习,可以极大地拓宽学生的训练维度,这对全面培养学生的运动品质有促进作用。校外运动信息极为丰富,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到附近体育场观看比赛,参与社会性的运动训练活动。如我们公园、广场都有一些运动器材和场地,参与锻炼运动的人络绎不绝,教师可发动学生展开社会运动调查和运动体验,以获得有效的训练成效。

总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众多,其先进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征都比较突出,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不少助力支持。“促进式”教学平台的建立,从学生的心理调整出发,通过多样化的课堂互動,使学生形成主动促进的学习运动姿态,自然生发无限动力,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应站在更高视界展开教学实践研究,对“促进式”教学平台构建的思路进行探索,逐渐厘清平台构建路线,为“促进式”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提供重要启迪。

[ 参 考 文 献 ]

[1] 魏 娟.基于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体育创新教学设计[J].青少年体育,2017(01):23.

[2] 闫更帅.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J].当代体育科技,2017(01):13.

[3] 张剑靖.拓宽训练引入到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文汇,2016(08):35.

(特约编辑 木 清)

作者:俞向阳

体育教学凸显学生主体性论文 篇3:

情境教学视角下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新课改提倡,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除了要传授给其必要的知识及技能外,也应注重其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增强其的学习乐趣,使最终的授课效果达到最佳。而将情境创设这一方法融入体育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落实这一要求,也能够带领学生深入到情境中,使高效教学这一目标得以实现。

小学生的学习压力相对来说不是很大,他们正处于最适合接受新鲜知识、了解更多知识的年龄。丰富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课堂中学习,有助于发掘他们的天性,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在小学生阶段,学生是比较能接受一些简单的情境活动的,因此,一些简单的小游戏不仅让学生少了上课的压力,同时更能通过游戏来吸引学生。创设情境课堂使课堂不再拘泥于原先的枯燥乏味,并且每次上课的形式都较为灵活,设计的游戏也符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所以创设情境课堂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兴趣。

一、采用游戏模式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的学习阶段,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为更好地做好小学体育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积极创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快乐的课堂。通过将游戏与体育课程进行结合,可以让学生在玩耍的同时,掌握体育活动的基本动作要领,从而提升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比如,在训练学生障碍跑时,小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这项运动,因而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害怕摔倒,导致体育教学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对于这种情况,体育老师可以设定一定的游戏模式进行教学,比如对抗游戏,将学生分成两队,将障碍物当作双方的防线,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并有效克服心中对障碍的恐惧,在训练过程中掌握障碍跑的基本要领。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体育老师在后期强化训练时,需要积极进行创新,不能只采用一种游戏模式进行教学,以免学生产生厌倦心理,反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做好相关安全工作,从而全面保证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二、运用语言描述教学情境,促进体育教学的发展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有助于体育教学中枯燥和乏味状况的改变。采用语言描述教学情境,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借助于语言魅力和应用恰当的语言艺术,对体育教学中的内容、情境以及过程等进行相应描述,并且运用语言开展体育教学,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集中学生注意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语言中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不断发散自身思维,加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帮助学生理解体育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好奇心是保证小学生认真学习的重要动力,并且也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快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三、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振奋学习精神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創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每节课上都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热情不会下降。此外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运动量比较大的学科,所以在练习过程中通常显得比较枯燥,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状况,教师可以将音乐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利用音乐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着音乐振奋精神,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是现阶段体育教学行之有效的一项措施。比如在课程刚开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动感的音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充满活力地训练,并让学生对日后的体育教学充满期待;在学生练习到疲劳时,教师可以播放的舒缓音乐,让学生在悠扬柔和的音乐中放松自己的身体。将音乐引入到课堂中,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教学情境中轻松、快乐地成长,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最终对学生体育素养不断提高。

四、创设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

在体育教学中,要使体育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就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上学期我执教的三年级的一堂体育课中,主教材是走和跑的练习,我就创设了“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安全情境教学法,在技能上采用各种姿势的走和跑的动作,要求走得直、跑得快;在情境设置上,采用了场地上画人行横道线,用贴彩纸出示“红、黄、绿”三种信号灯,教师手持指挥旗扮演交通协管员,学生扮演老少过往行人,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实践,既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灵敏、速度素质,又把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融贯在体育教学之中,正如学生齐诵的“红灯停,绿灯行,走路要走人行道,交通安全最重要”的儿歌,使交通安全意识潜移默化地融入头脑,贯彻于生活,使学生体验体育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越来越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得到了应用,情境教学法是应用得到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对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体育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小学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将情境创设这一方法有效地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最大化地激发起学生们的参与兴趣,也能够使其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得以进一步的强化,对其的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为其今后的学习及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小学西区校  江苏】

作者:鲁方

上一篇:油田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论文下一篇:土地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