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高中历史论文

2022-04-15

历史教学所要做的,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弄得滚瓜烂熟,也不是单纯地要让学生在历史考试中获得成绩,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审视社会的发展,为自身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学生主体性高中历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主体性高中历史论文 篇1:

基于学生主体性构建高中历史有效课堂的分析

【内容摘要】英国历史学家休谟在《论历史研究》中曾说过:“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由此可见历史的重要性,然而,历史课都普遍采取“灌入式”的教学方法,为了应付应试教育的高考,学生就像一台“接收器”被动的等待着教师把知识点输入过来,却不想此举严重的忽略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而且长期如此也会导致学生对历史课兴趣的丧失。所以,让学生意识到高中历史的重要性,为其打造出一个高效的、优质的历史学习课堂。

【关键词】主体性 高中历史 有效课堂

随着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实施,教师逐渐认知主体性对学生的重要性,也慢慢地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课堂,让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其实,除了教师的指引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实现自身认知结构的构建。教师在历史课堂中需要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断地思考和学习,引导学生完善和发展自身的认知结构,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实现了有效课堂。因此,本篇文章主要讲述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从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一、当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

1.忽略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精神在高中历史教学是占着重要位置的。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很多教师对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却忽视了教学的过程、人文情感以及态度价值,往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从而导致高中历史教学缺乏人文气息,极大地削弱了高中历史课堂的德育教育功能。

2.过分看中高中历史教学的应试性

首先,当前在我国现行的高校人才录取的体制下,家长、学校、社会及教育管理部门的关注点仍然以“高考”为主,而且大部分人都普遍认为高考是改变人生最大命运的转折点。其次,由于高中历史学科是由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下来庞大的故事,因此,学生需要学习和记忆的知识点太多了,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吃力,一定要靠长期的积累和知识记忆,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所以就导致多数学生不能很好的学好历史这门学科。

3.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因为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高中历史教师没有很好的抓住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方法,也没有及时给予指正,所以高中历史教师更不会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了。其次,高中历史教师不了解学生的个人基本情况,只是一味的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

二、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1.整合教学资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如果想主体性构建高中历史有效课堂,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整合教学资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这是自主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条件。

2.在课堂上实施自主式教学方法

经研究实践表明,低效率的学习就是缺乏有效指导的学习,如果要创造出高效率的学习成果,那就必须形成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将高中历史教师有效合理的指导有机结合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与课堂讨论相结合,针对某一课,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疑问及讨论方式方法,有目的地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讨论。这种课堂讨论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记住并且概括出教材当中的知识点,也可以让学生回想起以前学过的知识点,然后与新知识相结合。在学生探论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了疑问时,教师可以当场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指导,帮助学生有效的学习高中历史。

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一课时,教师考虑到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之前在初中阶段已经有些了解,则为了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了避免学生觉得学习重复的内容,则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选择小组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进而可以很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找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3.科学组织与评价,让历史教学成果更加有效

如果想有效的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想要充分激发学生学習的自主学习意识,必须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评价时,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抛弃传统单一的评价机制,让课堂評价更具有生活实践性,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了自主学习之后,在评价环节中,应立即对症下药,引导学生对该课程进行整理和分析。教师要着重的帮学生总结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的脑海里形成连贯、整体的知识框架。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足够的尊重,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动性和自主性。只有充分激发出学生们的自主意识,才能真正达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在新时期的教学背景下,我国高中历史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创新教学模式,高效整合教学资源,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时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 李艳.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有效构建[J]. 教育理论践,2016,12(26):59-61.

[2] 张婵. 离开多媒体的有效课堂导入 ——浅谈从分析课题中导入高中历史教学[J]. 商,2012,36(15):236.

(作者单位:福建漳州市芗城中学)

作者:林颖

学生主体性高中历史论文 篇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激活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所要做的,并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地把教材中的知识弄得滚瓜烂熟,也不是单纯地要让学生在历史考试中获得成绩,而是要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把握,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审视社会的发展,为自身发展提供精神食粮。简而言之,历史教学是为学生发展而服务的,并不是为考试而服务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只有充分发挥好学生主管能动性,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知识来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的历史教学才会更加有效。

一、发挥学生自主性,引导学生自学

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大多教师都容易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教师讲授才是最为有效的做法。其实不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较强的自主性,且自主学习的效率往往会比听的效率更高。当然,要让学生能主动学习,还得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其从被动变为主动。要做到这一点,教学中不仅要多给学生创造表达和表现的机会,还得注重情境的设计。如《鸦片战争》、《天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教学中就可借助历史资料(图片和视频)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应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自主学习是有一定基础的,在历史教学中,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可采用目标加任务的形式进行。以《辛亥革命》为例,课前先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初步知道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通过阅读教材而梳理《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如此,过渡到课堂中,在探究活动中学生能更好地参与活动并抓住主要内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提前用导学案形式给学生布置自学任务,学生自学后根据导学案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反馈。

二、提倡合作探究,指导学生交流活动

在历史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较好地发挥,还得摒弃以往灌输式的做法,在课堂中以活动、问题而引导学生参与。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该课时的重点,教学中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三句话概括出新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即“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针对这三句话,小组交流其内涵,再以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就三条方针的内容、含义和意义进行交流和表达,以此而促进学生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理解。如此,学生不是在听的过程中学习,而是在探究中学习,主动参与,更好地获得了对知识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采用问题方式引导学生展开交流活动。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中“雅尔塔会议”为例,投影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的图片,问“三位领导人齐肩并坐在一起要干嘛?”(召开雅尔塔会议)请学生介绍雅尔塔会议的时间、相关领导人等内容,追问“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有何影响?”学生交流并发表意见,教师点拨。继续追问“两极世界具体指哪两极?”学生回答后再追问“为什么会是这两极,而不是其他国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呈现(材料二战后英、法、日等国的一些经济状况材料)引导学生交流后回答。

三、结合知识点,引导学生自主归纳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课堂中对知识点的理解较为到位,也积极参与了探究活动,而一旦测验或考试,分析或解决问题时,学生就显得无所适从了,原因何在?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自主归纳总结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于是,遗忘也就快,知识的构建不具有系统性,应用中也就会遇到各种问题。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课堂探究后,还要注重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自主归纳,形成系统。

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方法可多种多样,只要学生觉得利于自己掌握即可。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区别归纳,可选择表格形式,从革命性质、推翻的政权、建立的政权三个方面进行。也可以树状形式对两者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后对比。自主归纳整理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较为重要的方法,一些学生习惯依赖教师,学习中的自主性不强,学习效果自然受影响。为此,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整理,学会对核心知识点常识用自己的方法总结。

四、整合练习情况,帮助学生反思诊断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学生对知识有了较好地把握,但依然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遇到困难,甚至一些问题多次出现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练习或测试中没有学会反思。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即要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练习情况,及时查缺补漏,这样才能不断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在引导学生反思过程中,一是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如《抗日战争》的学习中,对七七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等基本历史事实是否已经掌握,若没有,则需要再次复习巩固。二是在练习中,哪些题是不会的,是出现错误的,要通过反思查找原因和解决办法。三是要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毋庸置疑,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历史教学中,还得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课前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课堂中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知识点,课后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引导学生反思诊断,再次巩固。当然,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依然不能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做好课前预设,还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点拨,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高级中学)

作者:吴文灯

学生主体性高中历史论文 篇3: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实现的途径研究

【摘 要】 要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发学生思考,并且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学生在思索与探究中自然会对于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问题有领会。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高中历史;学生主体性;实现;途径

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这不仅是学生对于教学过程参与的体现,这也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教学素材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应当通过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的设置来不断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样会是很积极的帮助。

一、创设教学情境

想要让学生的主体性更好的在课堂中实现,这首先有赖于教师给学生创设好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尝试将各种知识点融入到故事、社会生活等更为生动的情境中。这不仅能让教学过程更为丰富多样,也能帮助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于教学要点的领会。历史课程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是对于过往历史情况的阐述,其中有很多故事性或者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可以挖掘。教师要善于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并且尽可能的多样化课堂教学,这不仅能够极大的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能够很有效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罗马法的起源和發展》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化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情境引发思考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演变时候的案例:“古罗马大将凯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当凯撒归国执政后(前49年),克里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凯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这个案例一提出立刻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都觉得非常好奇,都想知道这种情况在当时的罗马法体系下能否通过申请,罗马法对于这个十分特殊的情况又会如何判定。学生经过主动发问和思考,结合历史知识发现,罗马法规定了罗马公民的身份而不属于罗马公民的人自然不能申请这一国籍,但在法律层面上,在实际需求层面上随着领土和疆域的扩大,这一法律规定非常不适合对区域内的人口管理。在这一基础上引出了罗马法的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改革。这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透过这个有意思的案例也非常有效的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探究,这些都是情境创设可以发挥的教学优越性。

二、引发学生思考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另一个很好的方法便是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通过好的问题的设置来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这也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模式。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历史教学并不仅仅是对于历史的认识,在了解历史的基础上也应当有意识的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中获取有价值的启示,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想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思索与探究中自然会对于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问题有领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认识层面的一个过程。

例如,在教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时,教师可以提出下述思考问题:“有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场妥协,是历史的倒退。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场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你认为该如何评价‘光荣革命’呢?”随后可以让学生就这两种观点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在争论过程中表达对此次革命的理解与看法,同时,学生也可以举出很多例证材料证明自己的论点,从辩论当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好的问题的提出能够极大的为课堂教学发挥推动作用,教师要善于用开放性且富有思辨性的问题来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深化学生对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与领会,这同样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的另一个很好的方式便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一点同样应当成为历史课程的一个教学重点。历史教学并不是要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很多时候还需要学生对于相关教学要点有自己的分析与探究,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对于历史的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通过对于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探究来不断深化学生的这方面能力。这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同样会很有帮助。

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提到了孙中山在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制定了第一部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我引导学生将这部法律与1787年美国的宪法比较,在比较过程中让学生尝试探究:通过两部法律的对比和分析了解临时约法的先进性和积极意义,同时要让学生熟知法律的内容,记住法律的核心思想。如果是单纯的说教或者让学生记忆学生的印象不会太深刻,对于这些法律内容的理解也较为浅薄。有了这个自主探究过程后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才会形成更深入的思考,对于这些法律内容的理解自然也会更为深刻。探究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这不仅能够极大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同时,也能够推进教学过程更为高效的展开。

想要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更好的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性,这首先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应当有意识的引发学生思考,并且注重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深化,学生在思索与探究中自然会对于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中可以折射的一些问题有领会,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充分凸显了学生的教学主体性,也能够推进教学过程更为高效的展开。

作者:宋玉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人文教育论文下一篇:忧患意识下煤矿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