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研究

2022-09-11

新课程里提倡的学生观, 要求我们把学生看成人, 以人为本, 把学生看成是有生命的发展中的个体, 师生之间应是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教育的目的不是抹杀学生间的差别, 而是积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那么, 我们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要更好地做到这些, 我们就要想办法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前提是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 其次是教师对学生要充分地信任和尊重。

1、真诚对待学生, 给他们公正无私的爱。教育是一种高尚的职业, 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 而且还要有无限的耐心和爱心, 还要有发展的眼光、有诲人不倦的情怀和能识千里马的慧眼等等。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在课堂上, 无论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点滴进步, 还是欣赏地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 还是到最后课堂上学生满脸自信的微笑, 无一不是师爱作用的结果。它在学生心中种植下希望、依赖、感激,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我记得高尔基也曾说过“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 是通往成功教育的桥梁, 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母爱是伟大的, 但师爱要高于母爱, 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 也不能专门针对少数同学的爱, 而是‘爱满桃李’的爱。”我想, 当我们满腔热情地付出我们真诚的爱, 当我们用心灵赢得心灵,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 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的时候, 他们又怎会不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 而我们的教育之舟又怎会不顺利驶入成功的港湾呢?

2、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 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 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 而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 如缺乏学习兴趣, 注意力不稳定, 意志薄弱, 缺乏学习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发挥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 支持智力活动, 完成学习任务。对一个学生来说, 也许老师一个灿烂的微笑, 一个赏识的眼神, 一句亲切的话语, 就足以激发他们内心深处最宝贵的自信。教育家魏书生就有过这样的教育经历:有一次全校最差的两个学生进了魏书生的班, 魏书生没有像其他老师那样先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 而让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先找出自己的优点。两个学生低着头、红着脸说, 自己是全校最差的学生, 说缺点还差不多, 哪有优点啊!魏书生说, 不可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有, 老师都已经替你们找好两条了……还没说完, 其中一个学生抢过话就说:“老师, 没用的, 我学不好了, 我只考了8分。”魏书生马上接过话说:“你一上课不听讲, 二不写作业, 三又不看书, 还能得8分, 这是天赋啊!如果你认真学习的话, 不知道要超过多少人。”学生受了鼓舞, 心想连著名的魏书生老师都夸我有天赋, 说不定我努力学习, 还真的会取得好成绩, 不如试试看。就这样这个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被激发出来, 他慢慢地开始认真学习, 后来真的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二、多种手段, 激发兴趣

(一) 明确任务, 激发求知欲与表现欲。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 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 就能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就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及情绪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这样就更容易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让学生明确任务, 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 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 就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并让学生看清、记住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目标教学法) 。因为目标明确, 学生很快驾驶着自己思维的汽车愉快地向目标行驶。第二种, 筛选讨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把自己拟定的目标强加给学生, 而是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加以筛选、讨论, 再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 抓住有价值的问题, 组织学习, 这样做不仅使学生更有兴趣, 而且会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种, 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 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 相机分步揭示。比如一位教师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 第二个教学任务预设的是介绍朱自清, “但此刻, 我的话题已经说到通过揣摩语言进入作者心里, 于是, 我临时决定先不介绍作者, 而转入:今天我们要学的《荷塘月色》, 就值得我们好好揣摩品味, 而揣摩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朗读, 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 接着自然过渡到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中, 而介绍朱自清则放在下面课文的分析过程中。而在训练学生读课文的时候, 当发现学生还没有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时, 这位教师又马上终止了继续读课文的做法, 对学生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 因此,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 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样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 进入他的内心, 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 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下面我给大家示范一下。”这样通过适时调整一步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 以此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 实践证明, 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 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 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 并做到“学有所乐”, 达到“学有所获”。

(二) 让学生掌握学习过程, 让学生在自我表现中享受学习快乐。

当老师的一般都有这样的体会, 一堂课无论你事先设计得多么精妙、完美, 但如果不能吸引你的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只是被动地按部就班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但如果教师能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捕捉学生心理所想, 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却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授《江畔独步寻花》时, 预设的程序是:读诗题, 了解背景;读诗句, 弄清内容;想诗境, 体会感情;诵诗篇, 赏析特色。可刚上课教师就发现学生已会背这首诗, 而且基本了解了内容, 他马上意识到如果按预设的教案上课学生会因为简单而感到无趣, 整个课堂也就失去了意义。于是他马上做出抉择, 让学生根据多元智慧, 自己拟定学习过程, 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于是那些空间智慧强的学生选择为诗作画;语言智慧突出的学生选择改写;肢体、动觉智慧发达的学生选择收集资料, 到花园进行观赏和表演;有些音乐智慧强的学生还配上自己熟悉的音乐, 唱起古诗……这样每个学生不用老师强迫而是在不自觉中就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他们不仅轻松地体会到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还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个性, 找到了展示自我的机会, 就连那些平时成绩很差的学生也在本节课中觉得有事可做, 觉得自己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 从而真正享受到了学习带给他们的快乐。

当然,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置身事外, 对学生一概不理。一些学生常常会被课堂上一些错误信息资源和毫无意义的问题分散精力、扰乱视线, 所以教师应该随时关注课堂的发展, 适时引导学生多去探讨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 换言之, 课堂教学也应保持一定的难度, 否则, 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语文学习既简单又无趣, 那么我们的自主学习就纯粹变成了一种追求外在热闹的形式, 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而会被严重挫伤。

三、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素质优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 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 我知道了什么, 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 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学——不仅要为学生解惑, 更要教会学生生疑、质疑、存疑。”对于学生的质疑, 教师的态度应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 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无论讲课过程中或是讲课之后, 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 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 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 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 勇于自我评价, 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

摘要:在素质教育中, 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而课堂教学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已经成为语文教师不可忽略的问题。下面将从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质疑能力等方面, 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

参考文献

[1] 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2] 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 张庆林, 史慧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重庆教育出版社, 2001.

[4] 鞠勤.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

上一篇:信息化背景下法律案例教学的挑战与对策下一篇:球墨铸铁管在城市供水项目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