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2022-09-10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讲求“对话”, 就应该创设一个平等的环境, 在这一环境中, 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 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差异性。那么,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1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读书

在以往的阅读教学中, 教师常常低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担心学生弄不懂, 总是试图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讲授, 划分课文段落、概括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等, 以自己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然后又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谈感悟与体验, 这样做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尊重学生阅读的主体性, 实际上正是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感悟和体验的本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中的理解、感悟、体验、想象必然会有不同, 甚至可能是完全不同。在阅读中, 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也就是一个对教学内容感知、消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是读与思的过程。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读书。

2 教师的提问要有思想价值, 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 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性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教师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烈, 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读了这一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思维活跃, 各抒己见, 教师不再要求答案的唯一, 充分体现了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但是, 不少老师又把这些问题当作“万能钥匙”, 不根据课文的特点, 不分时间场合, 不顾班级的实际, 一味地使用。结果, 学生的所思所见十分肤浅, 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更有甚者, 有的老师经常把“对话”当“问答”的现象。“知不知”、“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这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充斥课堂, 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理解成形式化的问题, 这些问题对学生的思维缺乏启发性, 学生可以根据课本上的事实就能做出回答, 且大多数问题的答案具有唯一性, 不用花费学生多少智力思考, 这样的提问是无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 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自主性的培养。因此, 教师的提问不宜过多, 但要有讨论的价值, 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思考和对课文的整体把握。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给学生较大的思考感悟空间, 必须引发学生情感的投入, 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阅读中的主体性。

3 教师在教学中是“指导者”、“参与者”, 要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不是教师讲, 学生听, 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 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 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 而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基于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个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 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 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 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 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 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教师不必包办代替。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地位, 做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参与者, 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 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 交流感情以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

4 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 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弘扬和发挥

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激励学生发散思维, 是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古人云:“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 又不断通过各种途径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学生积极提问,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锻炼其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 敢想、敢问、敢说, 敢于在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体验和理解, 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对于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 老师事先也很难预料, 有些也很难一下子做出回答, 这时老师应给学生充分的尊重,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根据情况适当加以表扬, 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对于有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课下讨论, 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对学生创造能力和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是平等中的首席。我们强调在阅读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并不否认教师应有的重要地位。教学是师生共同创生的过程, 教师虽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权威”, 但依然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点拨者, 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把课堂的空间留给学生, 并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 只是教师的引导要随机应变, 做适时的引领。只有这样教师才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倡导阅读的个性化, 尊重学生理解与体验的差异, 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 悟自己所悟, 着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要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读书;教师的提问要有思想价值, 问题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 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主体性;教师在教学中是“指导者”、“参与者”, 要突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要研究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鼓励学生提问、质疑, 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性, 让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弘扬和发挥。

关键词:阅读教学,主体性,思考,感悟,阅读实践

参考文献

[1] 秦训刚, 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5.

[2] 魏薇.小学语文新课程成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4.

[3] 徐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M].北京:开明出版社, 2004.5.

[4] 小学语文培训手册[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6.

上一篇:以慕课研发构建中学青年教师多元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探究下一篇:浅谈XLF-51型流量显示仪在使用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