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2022-04-18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生产的进步,单靠“头以下的部位”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篇1:

手机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自媒体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过去的农业科技传播只能依赖于传统传媒,其传播力度有限,而在手机时代,农业科技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对于农业技术的指导将会更加有力,如何利用好这一手段是现阶段的重要社会课题。本文拟从现代社会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传播的总体环境分析入手,展开对其传播优势的分析研究,希望帮助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强化应用手段。

关键词:手机;农业科技传播;多元化

引言:

手机是现代社会十分灵活的信息传播媒介,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终端。农业科技要想更加快速而准确的转达到农业从业者手中,必须要更好的利用起手机这一媒介,大力提升农业科技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与灵活性,更好实现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力指导。

一、利用手机做好农业科技传播的总体环境状况研究

(一)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状况

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这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有别于传统媒体,现代手机技术使得农业从业者可以通过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学习农业知识。如农业科技知识可以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给从业者,而且手机的“体型”也让这些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研习。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5G的网络正在逐步的覆盖全国,这对于信息传输速度又会有一个质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方便了从业者知识的学习。另外,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更新,价格的不断下降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二)手机用户数量的剧增,为广泛的农业科技传播夯实基础

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全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近10亿,而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农村地区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大,这样的普及率使得农业科技以手机为媒介进行传播成为必然之选,结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今后的手机网络用户将会更大。这样的基数之下,民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价格还会不断的下降,手机用户还会不断增长,手机的作为一个最为快速的现代传媒媒介必将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强大助力。

(三)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力农业科技的手机传播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不断的深入,而信息化建设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传播与手机媒介的结合正是与国家的农村发展计划完美配合的重要方式。国家的五年计划对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设施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对于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大力普及也会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此外,国家在这一工作上还有更加直接的扶持,像是对农民购买智能手机的一些补贴工作,都能很好的促进手机在农村地区更快的普及,为农业科技通过手机传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1]。

二、强化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广泛传播的优势分析

(一)手机媒介使得农业科技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

抛开传统媒介的诸多限制,手机可以更加灵活的通过移动网络实现信息的传播,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来说,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更加快速的将这些信息展示给每一位手机用户。可以说手机作为媒介会将农业科技传播的主体进一步扩大,不论是主管农业生产的政府部门、相关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还是农民本身都可以将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进行传播、转播。作为

主管政府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权威的指导作用,及时将相关的国家政策信息传达给每一位农民,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及时将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发布出来,同样的农民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相互的转达分享,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传播力度,也让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

(二)手机让农业科技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

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更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摆脱了过去的图文限制,音频、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讓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农业科技知识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研发机构可以将这些农业科技新知识制作成更加直观而生动的形式,为农民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农民在学习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时不再需要“头疼”那些繁复的文字描述,这会大大提升农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手机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好利用科技资讯做好“现场指导”,有力的提升农业科技的实际利用效率,对于农民之间的分享交流也会起到一个不错效果。

(三)更好的整合多种媒介,整合式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

手机媒介有十分强大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将传统媒介进行融合,并弥补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说是整合了纸媒、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传播媒介,而且其还具备了这些单向媒介不具备的沟通功能,可以实现农业科技研究者与农民之间的直接沟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科技的指导效果[2]。

(四)手机支持下农业科技传播的广泛性

手机作为现代人社会的必备品之一,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机用户量巨大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这些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农业从业者,还将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民众之中,提升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水平。此外,手机本身通讯功能可以更好的巩固农业科技研究者与从业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网络。

三、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升级,手机的功能会更加强化,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的功能会更加完善,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各相关部分和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手机的媒介功能,更好的帮助相关人员做好农业科技传播。

参考文献:

[1]张艳云.乡村振兴背景下手机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04):68-71.

[2]敬廷桃,易婧,丁志祥,阎应红.手机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21):117-118.

作者简介:方锦,出生年月:1986.11,女,汉,新疆哈密,本科,研究方向:科普传播。

作者:方锦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篇2:

云南省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农业生产的进步,单靠“头以下的部位”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创新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推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真正实现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中“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道坎”的难题,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加速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全面建设新农村具有重大意义。

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会被技术和资金型的新型农业所取代,在此转化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示范和有效的传播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源泉。

一、目前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基本方式

(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模式

这是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位于农业推广示范的最基层,担负着新产品和新技术推广示范的重担,在农业技术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研究与示范推广的脱节,加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技术水平及农户对推广示范的顾虑,这种推广模式也存在弊端。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目前在农村中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类型主要有“技术协会”、“农产品协会”、“专业技术合作组织”等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户、企业、市场和政府之间发挥联系和沟通作用,为农户与市场间的信息交流提供中介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点是依据本乡本土而成立,贴近农户,有当地的良好的自我信誉作保障;缺点是规模太小,而且管理低下。

(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模式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在引进推广示范新品种、新技术,构建从“基地到农户”的带动性技术培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有效促进农业科技的增收增效的示范效应,能够带动周边农户一起致富。这种模式的缺点在于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主动性差,不是“技术送上门”,而是“上门要技术”。

(四)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模式

一般指“专家+示范大院+示范农户”模式,1999年始于陕西宝鸡。并于2000年后在全国推广。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专家+龙头企业+农民”的运作方式,以龙头企业作为连接市场和农户的核心,以专家为农业科技的技术指导;二是“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运作方式,适用于对技术要求较高,并需要通过较多的推广示范进行带动的农产品;三是“专家+农业专业协会+农民”运作方式,主要依托当地各专业协会(合作社)。

(五)农业科技特派员模式

1999年起源于福建南平市,也称为“专家+技术成果+示范农户”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探索依靠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制度创新。农业科技特派员作为专家,把科技、资本、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植入农村,以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入股,通过示范农户的推广带动效应,促进示范区内农户的增长增效。这种模式不足在于其与企业、农户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责任承担模式,可能使农业科技特派员在农技推广中有所顾虑,部分农技特派员由于害怕承担市场损失责任而丧失了最佳的推广时机。

二、云南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实践

(一)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自2005年开始启动。文山州广南县是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农业部唯一部级试点县;省级选择保山市隆阳区、昆明市寻甸县、曲靖市宣威市、昆明市晋宁县、红河州建水县五个县市区(以下简称县)为省级试点县。共推广14个左右主导品种和22项左右主推技术。云南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广泛依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试验示范机构,构建了“省级专家-县级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辐射户-普通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快捷通道,受到广大农民和科技人员的普遍欢迎,工程实施3年来,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

自2009年农业部在云南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以来,云南各地逐渐制定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方案,建立了人员聘用和工作绩效考评制度,明确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强化了农技人员培训和多元化推广服务机制制度。各地在摸索和建设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的同时,也逐渐确定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着手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选聘农业技术指导员。

(三)云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这个产业体系已于2009年10月这是启动,是一种综合性更强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它将首席科学家、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及功能研究室、综合试验站、区域推广站产业经济研究室、农户和加工流通企业等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构建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模式。第一批水稻、玉米、马铃薯、生猪、奶牛、甘蔗、油菜、蚕桑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由8个产业研发中心、61个功能研究室、39个综合试验站、66个区域推广站组成,拟建立6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示范区。第二批将于2010年启动,包含肉羊、蔬菜、茶叶和土著鱼。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依托现有省、州(市)、县、乡的科研和推广力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为主线,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从研发到市场各环节紧密衔接,有效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是农业科技传播的新尝试。

三、云南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效果

(一)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效果较好

云南省在长期的科技示范推广过程中,摸索出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农技推广机制。云南省自2005年在示范县推广14个左右主导品种和22项左右主推技术。如寻甸县培养了1000户核心科技示范户,示范种植优质马铃薯8067亩;辐射带动20000户种植马铃薯户106800亩。2007年,经测产示范户平均亩产2204.5千克/亩,比辐射户亩增237.6千克,增12.1%,亩增收166.32元;比普通户亩增455千克,增26%,亩增收318.5元。辐射户平均亩产1966.9千克/亩,比普通户亩增217.4千克,增12.4%,亩增收152.18元。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都能使示范户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示范户农产品产量和收入比上年提高10%以上。

(二)省-县-乡-户的推广示范体系比较健全

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过程中,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在省级层面遴选省级专家,通过省级专家的科研技术和新品种对全省进行科技指导;县级成立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专家组,是省级首席科学家和乡里实用技术和品种的沟通载体,通过接受省级专家的技术培训,再对技术指导员进行指导;以乡镇农技推广站为基层单位,通过遴选技术指导员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田间地头的现场指导和技术追踪,并搭建示范户的示范推广平台,以吸引辐射户和普通户;由技术指导员遴选出有一定文化,懂技术的农户作为示范户,通过新品种物化补贴或者技术进村入户的方式,创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辐射效应。做到“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咱示范户”。

(三)绩效考核制度逐步完善

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有利于规范农业科技传播的制度,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示范人员的积极性。为完善和推进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体系,引入自下考评制度,考评重心下移,增加农户考评的份量。如广南县引入“70%”的考评指标,规定一位技术指导员指导的示范户有70%的对其不满意,就可以启用淘汰机制,对该名技术指导员予以淘汰;一位县级首席专家联系的技术指导员中,有70%的技术指导员对该名首席专家不满意的,该名首席专家一样被淘汰。

除此之外,在绩效考核中,还实行末尾淘汰制。每年末,根据农业部的绩效考评标准表,对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进行绩效打分排名,将排位末尾的县级首席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予以淘汰。如2007年,寻甸县按绩效考核结果,实行末尾淘汰制,淘汰了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并依程序补充9名技术指导员、103户示范户。

(四)农业技术推广创新更多方法

随着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传播的深入,也创新了一些新的推广示范方法,高产创建和高产竞赛就是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延续。在高产创建中,通过土地流转和中低产田整治,在品种技术、整地播种、肥水管理、技术培训、病虫防治等方面进行集中管理。既有效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改变了农民粗放种粮习惯,增强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大面积推广高产栽培品种和技术奠定了基础。

四、存在的问题

(一)示范户集中在“优势人群”

目前的示范户绝大多数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如广南县八宝镇140户示范户中,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4户,占17.14%,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13户,占80.71%,小学文化程度的只有3户,仅占2.15%。这些农户,不少是致富能手,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懂经营,敢于在市场上闯荡,因此,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新品种和新技术不排斥,愿意尝试。但是,随着未来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深入,对于那些偏远山区,文化程度更低,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示范推广受众来说,目前的推广示范方法会面临更多挑战。

(二)激励机制不足

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对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责任和义务要求太多,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云南省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实施过程中,要求技术指导员1年中下乡的天数要超过100天,如广南县1个技术指导员1年才有500元的交通费补贴,平均1天仅5元。而且由于技术指导员处在最基层,一方面要求他们要随时紧跟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步伐,另一方面他们恰恰也最缺乏接受系统培训的机会和条件。

(三)科技推广的风险无人买单

现代农业理论告诉我们,科技含量越高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实现转化投入的成本就越大。当然风险也就越大。如果把投入成本和风险转嫁给农民,由于农民的自身积累不够,不可能承担高额风险,就会阻碍推广和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者,技术指导员对此也无能为力。而关注弱势群体的农业保险想要被农民认可和接受,恐怕要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四)对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推广示范县对于农业推广示范的作用与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农业、精品农业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并对此没有长远的规划,很多推广示范项目在申报和立项时一哄而上,不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五、对策思路

(一)宏观农业政策的调整

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启动和深入,对于农业中的微利甚至无利的行业,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在支农惠农政策、资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倾斜,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并给予参保农户给予一定的优惠,以解决目前云南农村中青壮年外出打工,无工可打及留守老弱病残在家种养植的不利局面。

(二)挖掘地方优势,打造特色农业、精品农业

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应该立足地方特色,挖掘地方优势,引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甚至“一县一品”。

让新技术和新品种与地方优势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科技传播的成效最大化,生命力最强化。

(三)逐步实施财政为新技术买单

对于目前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户中的成熟户、富裕户,他们有知识,有文化,有创新,懂经营,财政无需对他们的推广示范风险买单;但是对于没有风险承担能力,而又渴望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来改变自己全家命运,摆脱贫穷的贫困户来说,政府应该也是必须为其推广示范过程中的风险承担公共责任。

(四)大力推广从“农民到农民”的学习方式

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的成功,关键在于农民的接受,从田间到田间的农民田间学校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推广示范模式,它使农民真正成为新技术和新品种的学习者、受益者,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在现代农业技术产业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强化政策性总结,提炼成熟经验

应该强化政策性总结,通过成熟的推广示范经验为新技术、新品种走入千家万户提供服务,这是典型的“二重”推广模式,比单纯的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更能让百姓接受。

参考文献:

1、王小军,卢燕,张亚平.江苏农业推广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2、郑庆昌,宋国林,王东炎.透视“科技特派员”制度——农村科技推广体系转变与破解“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3、刘飞翔.科技特派员制度生命力的探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4、陈志英.我国与美国农业推广的比较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3(2).

5、管红良,汤锦如,戴云梅.农民采用新技术过程、文化素质和推广方法关系的研究——以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淮安市为例[J].农业科技管理,2005(2).

6、陈志英.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5(4).

7、刘辉,李小芹,李同升.农业技术扩散的因素和动力机制分析——以杨凌农业示范区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3).

8、张志国.杂交玉米推广与种业发展[J].玉米科学,2006(5).

9、王子齐,吴敬才.农业科技传播新体系及其主要模式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本文系云南省农业厅项目——《云南省科技入户情况调查研究》的成果。

(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李学坤 赵鸭桥

科技传播农业科技论文 篇3:

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

摘 要:运用传播学原理,对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传播媒介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农业科技传播效率和效果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

农业是维护国家安定、保障市场供给,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并支撑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三农”问题一直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全局性问题。从2004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0 a聚焦“三农”,便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尽管如此,我国人多地少与农村经济稳定增长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粗放式经营管理模式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矛盾,与市场对高品质农产品需求的矛盾日渐凸显,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依然不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面临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和挑战,而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和农业科技的有效传播和推广,农业科技创新虽然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原动力,但农业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最终要靠有效的传播、推广来实现,应该说二者同等重要。

本课题将运用传播学的原理,研究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多个层面分析影响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制约因素,提出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对策及建议。通过本课题研究,理清农业科技传播在某些认识上的误区,探讨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在规律,探寻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与效果的有效途径。

1 农业科技传播者、媒介、受传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农业科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大众传媒,特别是涉农电视节目、广播节目及报刊的编辑、记者、互联网及涉农网站的创办者,农业科技及科普读物的作者,农业科技培训机构的教师等都是传播者。农民、农业经营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等则是受传者。农业科技传播者使用的传播手段、广播、电视、报纸、书刊、互联网及网站等是传播媒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传播者→传播媒介→受传者。而受传者的反馈意见则会影响下一个传播过程。任何一个有效传播过程都是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三位一体完成的,有效传播是三者相互适应的产物,而无效传播或低效传播则是三者不协调而造成的。

2 传播者因素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从整个传播过程看,传播者对传播效果起着决定作用,传播者的素质、水平、能力及工作作风、工作态度、传播的技巧、方式都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效果。从农业科技传播实际需要看,农业科技传播者应该都是复合型人才,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农业科技知识及专业知识,也要具备基本的传播学理论知识和其他相关的人文知识。目前,从全国范围看,我国专职从事农业科技知识传播推广的人员十分缺乏,武汉市全市不足2 000人,根据在武汉新洲、黄陂和江夏区的调查,农业技术人员大专以上学历占59.1%,业务精、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农技推广人才更少,人才流失十分严重,人员数量与质量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极不符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相关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待遇偏低

由于该行业机构编制被严重压缩,一些没有编制的人员工资待遇更低,一些地方的决策者为甩掉财政包袱,逐年扣减事业经费,限期“断奶”,甚至把所属农技推广机构当作自己的创收单位,不仅不给事业费,还规定上交任务,致使农技推广机构业务转向、技术骨干改行,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严重滑坡。

2.2 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及生活条件艰苦

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往往要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高温、严寒、干旱、水灾等灾害发生时更需要他们到一线普及相关知识,但对他们的劳动保护、必要的补贴往往难以到位。

2.3 重研发、轻推广应用现象普遍存在,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对农业科技人员的评价和职务职称晋升主要是单纯地看论文,看有没有主持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有些地方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甚至没有设立农业技术推广这一岗位,这不仅导致从事农业科研的人员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积极性,也让基层一线专职从事农业技术推广的人员看不到希望。

2.4 调动高校、科研单位投入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政策力度不够

农业科技创新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传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校、科研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或手持成果的技术人员由于业务精、能力强,开展技术推广比单纯从事技术推广的人员往往效果更好。但由于缺乏政策的激励和引导,往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 媒介因素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媒介即介质,是农业科技传播的中介环节,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通过媒介来达到传播目的的,被传者是通过媒介来接受传播,媒介是传播的实现手段,因此,传播效果与媒介戚戚相关。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在面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指导时,似乎没有媒介,但他所作的课件、投影、图片、模型和所使用的语言都是媒介,至于电视、广播、报纸、书刊、互联网及网站等作为媒介就不难理解了。要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需要根据被传者的年龄、文化程度、性别对媒介形式进行选择,并对媒介因子进行必要的制作。

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很强,有些原理和术语晦涩难懂,而传播的对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这就决定了传播者必须要将专业的农业科技知识通过适当的媒介形式,通俗易懂地传播给受传者。随着现代科技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传播者可选择的媒介形式、媒介因子的制作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可以运用声光电技术和电视特技将农业科技原理进行诠释,使之更生动直观,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校还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分工协作制作包括良种繁育、农作物栽培、水肥管理、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疫病防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与安全、生态保护等覆盖农业各个领域的系列农业科普电影、电视专题片等,这些现代的媒介形式不仅可以提高传播效果,还可节省传播的人力、物力。

新闻传媒和网络及移动终端是加强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媒介。据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2012年的抽样调查,武汉市民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8.91%;通过报纸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76.84%;通过网络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达到35.56%;通过一般杂志和科技期刊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分别为13.61%和11.09%。可见电视、报纸和网络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该加以充分利用,引导农民从中吸取有利于生产、生活的资讯。特别是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的普及,相关部门也应高度重视发挥移动终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独特作用。

4 受传者与农业科技传播效果的关系

受传者是信息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和完成环节,农业科技的传播最终能否被身为受传者的农民和农业企业经营者所接受、所认同是整个传播过程是否成功的衡量标准,这就决定了传播者要不断地研究受传者、适应受传者,不断满足他们的需要,真正解决他们在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受传者制约着传播者,也对传播效果和传播价值起决定作用。

4.1 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并且能够接受传播

受传者主动接受传播是指对传播者传播的内容表示认可,也就是农民认为农业科技对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自己的收入有很大的帮助,自己主观上愿意接受传播者对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和推广。能够接受传播是指受传者具备一定文化知识,能够理解、消化、吸收、运用传播者所传播的知识,这种传播就是有效传播。

通过在武汉市江夏乌龙泉乡、山坡乡等地调查,有86.9%的农民认为科技对增加收入有帮助,表示愿意参加农业科技培训,有9.5%的农民不知道农业科技是否有帮助,有3.6%的农户认为科技对生产无帮助。调查表明,大部分农民表示愿意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培训和推广。

4.2 受传者愿主动接受传播但不能够接受传播

这里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传播者所使用的媒介让农民无法接受,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专业性强,晦涩难懂;二是农民知识水平所限,无法消化、吸收传播者所传播的农业科技知识。

4.3 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

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是指他们不认同传播所包含的价值,通俗地说,他们不相信科技,这些人虽然是少数,但在因循守旧、年龄较大的农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导致受传者拒绝接受传播的另一原因是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科技推广之名销售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其他假冒伪劣农资,损害了农民利益,败坏了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作为公益性活动的声誉,让农民产生了误解。

5 农村“空心化”和农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对农业科技传播产生的影响

所谓“空心化”,是指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失衡及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青壮年劳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的现象。据武汉市新洲区的一项最新统计,目前全区实有劳动力36.8万人,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力高达21.7万人,从事农业生产的15.1万名劳力中又以老、弱、病、残为主。这些人文化水平较低,不具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或者只能有限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同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导致不少农田荒芜,从而导致对农业科技知识的需求减弱。这种状况对农业科技传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和影响。

虽然我国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推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但据相关部门调查,目前在大城市的城郊区仍然有60%以上农户“单干”,而农村地区“单干”的比例更高。虽然最近几年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社组织、家庭农场等发展较快,但其土地覆盖仍然偏小。这些都导致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推广成本增加、效率不高。

6 提升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对策

6.1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增长机制

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该项工作中具有主导地位,当前要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保证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逐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各种基地建设资金、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以工补农资金和农业发展基金等,都要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资金,对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给予补助。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的投入,推动全社会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持续稳定增长。

6.2 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农业科技推广传播机构职能的弱化和人才的严重流失,表明加强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已刻不容缓。政府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把农业科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公益事业予以重点支持。

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需要和人员编制情况,按照因事设岗、以岗管人、优化组合的原则,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任务、任职条件,实现农技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完善农技人员职称评聘制度,加快推进农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改革,分层分类、科学合理制定农技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全面推行农业技术推广责任制度,将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每名农技人员的服务区域和服务内容向社会公开,向服务对象作出服务时限、服务质量等承诺。对农技人员的考评,要以推广服务工作实绩为基础,以服务对象满意程度为依据,做到专业能力与工作表现并重、工作数量与质量并重,把农民的满意程度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工资待遇,保障农技人员的福利待遇,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社会保险缴费、住房公积金等,按规定将农技人员的养老、医疗、失业等各项社会保险支出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为其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提供保障。

6.3 创新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方式方法

①由政府订购、定向委托、招投标等方式出资购买农业科技服务,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对农民或农业合作社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把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职能和经营行为分离开来。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创办农业服务型企业,推行科工贸一体化服务的企业化试点,由政府向其购买公共服务,并对其服务质量、效果进行考评和验收。武汉市农业局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进行招标便是有益尝试,并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先锋1号鲌池塘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等7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正在由掌握该项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实施。

②为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专业化专家大院或专家服务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是农业技术专家依托示范园区或科研单位为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传授农业技术的一种技术推广模式。专家大院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科技资源优势,通过承担科技项目,帮助农民掌握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武汉市科技局自2005年启动专家大院以来,全市共建设专家大院29家,涉及的领域有畜禽、蔬菜、林果、水产、粮油等,累计安排科技项目40项,安排经费460万元。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10项,引进和培育农业新品种1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89项,开展培训1 540次,培训农户12 600人,辐射带动43万户农户增收致富,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明显。如蔡甸莲藕专家大院转化引进武汉市蔬菜科学研究所鄂莲系列品种12个、水生蔬菜品种8个,累计推广面积5 333 hm2,667 m2平均节本增效420元,带动农户8 000余户,创社会效益6 480万元。

武汉市农业局为4 667 hm2设施蔬菜产业组建了百名专家服务团。专家服务团将破解一批设施蔬菜关键技术难题、转化一批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高产高效模式、搭建一批企业研发团队,从而全面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具体目标是建成6个以上示范基地、形成60个以上周年生产模式或技术、组建6个企业研发团队、转化6个农业科技成果、培养600名新型职业农民以发挥设施蔬菜产业园区的示范引领作用。

专家大院和专家服务团通过政府部门组织,以科研项目和科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将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各种资源进行集成,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实践证明,这种农业科技传播、推广模式成本低、效率高、效果好,值得进一步总结和推广。

③探索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示范推广新模式。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必须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的路子。目前,农科教、产学研联系还不够紧密,导致研发与应用脱节,成果转发率低。特别是一部分思想观念落后的农民对新成果、新品种、新技术能否增产增收持怀疑态度,应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龙头企业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进行合作,组建经济实体,通过种、养殖示范基地方式,向农民和种养殖大户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共同推进科技成果开发应用和推广。通过示范,破除农民因循守旧的旧观念,让他们吃下定心丸,自觉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

6.4 加强大众传媒农业科技传播职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建设

大众传媒对农业科技的传播、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民的引导,进一步放大这些媒介的传播效应,使之通过这些媒介,接受新品种,不断学习种养殖新技术和新方式、新方法。同时,由于各地在气候、土壤、水源、农民种植习惯等方面具有地域性特点,加上当地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各地有必要开展或加强地方传媒的农业科技传播职能建设,通过大众传播来进行农业科技知识传播。

农村信息化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要手段,更是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在农业基础薄弱、城乡差别扩大的条件下起步的,农业农村经济的落后和消费能力弱化决定了市场主体投入积极性不高,这决定了我国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十二五”期间,应抓住国家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的机遇,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加快宽带和光缆向自然村湾延伸,同时要充分挖掘移动终端在农业科技知识传播中的独特作用和巨大潜力,此外要整合资源和力量,下大力气办好涉农网站,使之成为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

6.5 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农民是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力量,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不仅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措施。

我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0%以上,特别是近年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了城市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留守下来的大多是老、弱、病、残,文化素质更低,他们作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受传者,难以很好地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因此,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必须致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一是要完善措施,吸引一批文化素质较高、有技术、市场观念强的农民回乡创业,使他们发挥“领头雁”的作用,带动农民依靠科技致富。

二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健全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体系。围绕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对农民的文化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对种养大户的培训,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

6.6 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

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的必然要求。

目前,应在确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不改变土地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户利益”的原则,实行农民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地位平等、民主管理、自主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打消农民的顾虑,从而通过提高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科技传播效率和效果。

7 结束语

大力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农业生产效率,打破资源环境对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其根本出路在于科技。我们必须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的新机制,树立技术研发、传播推广并重的农业科技发展理念,充分认识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媒介和受传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内在规律,通过政府主导、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方式,切实加强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科技传播的质量和效率,让科技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Study on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nstructing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U Ping1, WANG Zhihong2, DU Fengzhen2, YU Tao1, LIU Ping1,

CAI Dingjun3, MAO Qin1, HUANG Peng1, GAO Yunfei1

( 1.Wuhan Television Station, 430022; 2.Wuhan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3.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Key words: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武汉市科技软计划项目——农业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研究(201141333438)

周平(1966-),男,本科,主任编辑,从事农业及科技的采编和相关研究工作

汪志红(1970-),通信作者,男,高级农艺师,农业推广硕士,研究方向为蔬菜育种与示范推广,电话:027-88168438

收稿日期:2013-03-12

作者:周平 汪志红 杜凤珍 俞涛 刘屏 蔡定军 毛勤 黄鹏 高云飞

上一篇:企业联盟低碳经济论文下一篇:语文想象能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