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科技扶贫成效及发展建议

摘要: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利用起全社会的资源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脱贫工作,统筹安排,因地制宜,于2019年12月23日西藏地区贫困县“清零”至2020年11月23日贵州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序列,贵州地区贫困县实现“清零”。通过不到一年的时间,实现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多项扶贫模式中,最为长效的脱贫模式是科技扶贫。黑龙江省拜泉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同时也是农业大县。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科技支撑不足等因素,经济发展迟缓,部分农户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本研究以拜泉县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走访调研法等分析拜泉县园艺作物生产、各村镇贫困情况以及科技扶贫开展程度等,总结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结合黑龙江省科技厅“三区人才专项”实施方案,以东北农业大学及拜泉县工信局为依托,运用自身专业知识,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对接,指导农户进行园艺作物生产,并且开展更为行之有效的科技扶贫工作,并对拜泉县园艺作物生产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拜泉县实现乡村振兴、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存在作物品种结构单一、种植技术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县域内企业带动能力差、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交通运输条件不发达、农业科技服务与宣讲工作不到位以及科技扶贫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其中,缺乏科技支撑为主要方面。2、选取致贫原因不同的两个村镇为试点,开展科技帮扶工作,提出两种适用于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的科技扶贫模式。针对A村园艺产业发展基础较差,农户发展意识薄弱等现象,本研究提出“零基础+高校科技支撑+示范户”的发展模式。结合B村有一定园艺作物产业发展基础,农户发展园艺作物产业意识较强的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有基础+高校科技支撑+政府”的发展模式。两种模式通过制定详细的计划,选择适宜的新品种和新技术,配合全面的科技培训与实地指导,试点村镇园艺作物产业发展情况良好,农户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科技扶贫成效显著。3、总结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科技扶贫的经验,包括:增强农户信心,提高农户自身素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完善科技支撑机制。4、结合波特五力经济模型,提出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未来发展对策及建议,主要包括: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投资农户,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扩宽销售渠道,增加直营销售的比例,减少中间环节,形成“线下+线上”结合的模式;打造品牌效应,生产具有自身特色和价值的一系列农产品;延伸产业链,加快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等。

关键词:拜泉县;园艺作物;科技扶贫;发展建议

学科专业:农艺与种业(专业学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贫困的概念

1.1.2 精准扶贫

1.1.3 科技扶贫

1.1.4 科技扶贫与精准扶贫的关系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3 拜泉县基本概况

3.1 拜泉县发展园艺作物产业的条件

3.1.1 拜泉县自然条件良好

3.1.2 拜泉县发展农业历史悠久

3.1.3 拜泉县生态环境良好

3.1.4 拜泉县政府重视园艺作物产业发展

3.2 拜泉县扶贫工作情况

4 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存在的问题

4.1 拜泉县园艺作物品种结构单一,种植技术落后

4.2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4.3 农业科技服务与宣讲工作不到位

4.4 针对园艺作物产业科技扶贫机制不够完善

4.5 县域内企业带动能力差

4.6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

4.7 交通运输条件不发达

5 拜泉县试点村镇科技扶贫案例分析

5.1 A村—引进新品种栗香型富硒南瓜

5.2 B村—引进番茄水肥一体化专项技术

6 拜泉县园艺作物产业科技扶贫经验及发展建议

6.1 科技扶贫对策及经验

6.1.1 科技扶贫需先“扶志”

6.1.2 科技扶贫更需“扶智”

6.1.3 利用网络实现科技扶贫

6.1.4 继续加大科技资金投入

6.1.5 完善科技扶贫机制

6.2 发展食用菌产业,培育行业内龙头企业

6.3 进一步发展“庭院经济”

6.4 完善设施建设,构建园艺作物产业体系

6.5 提高土壤可持续利用能力,发展绿色高效农业

6.6 结合波特五力经济理论提出发展对策

6.6.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6.6.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6.6.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力

6.6.4 替代品的威胁力

6.6.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6.6.6 综合分析发展趋势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论文提纲下一篇:业务法律风险防范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