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科技论文范文

2022-05-11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科技科技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支持下,体育行业市场规模日益蓬勃。相关数据显示,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增长后,我国体育赛事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394亿元稳步提高到了2018年的2500亿元,并且未来仍将继续增长。

第一篇:科技科技论文范文

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研究综述

摘要:当前,我国科技风险和科技保险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科技风险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促使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从科技保险内涵、属性、运行模式、政府补贴、险种创新、存在问题和绩效评价等七个角度对科技保险以往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科技风险的度量和识别需要深入研究。科技保险在险种补贴和创新,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科技风险;科技保险;运作模式;政府补贴

一、引言

科技风险的有效管理对于科技创新和实现科技强国战略至关重要,但是科技风险特有的高风险性和复杂性导致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管理。目前对于科技风险的常用管理方式有自我管理和科技保险两种方式,前者要求企业有较健全的管理结构和能力,而后者相对容易实施。科技保险是以科技风险作为承保标的,协助科研企业管理、分散和化解风险,在风险事故发生时给予一定赔偿。国外有科技保险形式的险种,但是缺乏相关的理论研究,而我国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提出科技保险的概念,此后部分学者对其进行了早期研究。2006年,我国开始在部分城市试点科技保险。自此,科技保险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化开展,研究文献也越来越多,有必要对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科技保险的概念、属性、运作模式、政府补贴、险种创新、存在的问题和绩效评价等七个角度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提供帮助。

二、科技风险研究

(一)科技风险内涵界定

由于科技风险内容的复杂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没有对其内涵做出准确的定性。不同学者基于自身的研究方向和知识理论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谢科范、倪曙光(1995)认为科技风险是指科技企业在科技研发和转化成为生产力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因素的限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科技研发未能达到预定目标的可能性;乌尔里希·贝克(2003)认为科技风险产生于社会专家、经济集团或其他团体出于利益的考量而做出重大决策后,由于决策后期(尤其是科技方面)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它是一种人为产生的风险。马婴(2005)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益普及,人类对科技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从而增加了人类社会受到科技负面影响的可能性,这种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即为科技风险:许志晋、毛保铭(2006)以科学技术自身的特点为研究出发点,认为科学技术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没有任何专家或某一门技术可以准确的预测、控制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这种即为科技风险:等等。

谢科范、倪曙光等学者从管理学角度对科技风险内涵的界定得到了管理学界学者的普遍认同.在此后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沿用了从管理学角度定义的科技风险的概念:杨雪聘、马婴等学者把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和研究方向相结合,从哲学这一全新角度对科技风险进行定义。与从管理学角度定义相比,哲学角度的定义更为宽泛。

(二)科技风险影响因素

国内关于科技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我國学者主要从管理学和哲学两个方面对科技风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谢科范、倪曙光(1995)认为科研人员能力的限制、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科技研发项目本身的复杂性是影响科技风险的三个主要因素:刘松涛、李建会(2008)认为科技风险的成因和主要影响因素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导致价值的断裂、对自然控制的不确定性:李承、周潞(2014)则认为科技活动的社会性是科技风险产生的基础,面对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出于自身利益的权衡,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会选择企业急需解决的、有较好前景的科技项目或产品并且在研发过程中过分强调利益而忽视潜在风险;等等。

科技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测算是科技保险存在和稳健发展的基础,但是对科技风险影响因素的准确认知和深入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保险的研究和科技保险业务的发展。科技风险的准确识别和有效管理能够帮助科技企业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三、科技保险理论研究

(一)科技保险内涵界定

与科技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相对应,科技保险的内涵也具有多样性,相关学者对科技保险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

谢科范(1996)作为研究科技保险的早期学者,他将保险的基本原理与科技的特点相结合,认为科技保险是在风险利益对等的原则下对科技风险进行转嫁和分摊一种机制,是以科技活动中的科技风险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郭承运、李纯青(2001)则认为科技保险是保险人对科技企业在保险期内理论研究、新产品研发或新的科学技术产业化失败,以及等待期内没有成功事实出现,保险人则以合同商议假为依据对被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保险。随着我国科技强国战略的提出,大量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了发挥科技保险有效防范和化解科技风险的的作用,国内学者对科技保险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吕文栋、赵杨、彭彬(2008)将科技保险与人身财产保险区分开来,认为科技保险是一种一揽子保险,是保险人承保科技企业在科技研发创新过程中受外部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而导致科技研发失败、终止或不能达到预期的风险的一种保险:等等。

综上可知,对科技保险的研究已经逐步的细化和深入。虽然关于科技保险的内涵目前仍无一致的界定,但是关于其核心要义已基本一致。科技保险内涵的准确界定是科技保险理论、实证研究进一步深化发展的基础。

(二)科技保险理论属性

关于科技保险属性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探讨研究科技保险是具有政策属性还是商业属性。

谢科范(1996)认为由于科技保险是由保险人和科技企业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合同而形成的一种合同关系,所以科技保险是商业性质的保险:吕文栋、赵杨、彭彬(2008)认为单纯地将科技保险定性为商业性质或政策性质是不妥的,由于科技保险具有集成性、弱可保性、正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特点,所以科技保险同时具备商业保险属性和政策保险属性;胡慧源、王京安(2010)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对科技保险进行研究探讨,认为外部性和价格效应导致科技保险市场失灵,而通过政策调控这一手段可以有效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因此科技保险具有政策属性:曹国华、蔡永清(2010)认为财政补贴对科技保险的存在和发展有较好的促进效果,运用各参与主体的行为博弈模型进行分析得出:停止财政补贴的时机是科技风险较小或者能有效分散时,即科技保险的属性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等等。

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可得,目前关于科技保险属性的探讨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科技保险具有商业属性,二是科技保险具有政策属性,三是判断科技保险的属性需根据不同的环境进行。但是随着科技保险实践的丰富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科技保险的属性将由政策属性向商业属性转化。

(三)科技保险运作模式

科技保险额内涵和属性研究现状相比,国内对于科技保险运作模式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存在不少争议,当下主要争议的焦点是采用商业模式还是政策扶持模式。

谢科范、倪曙光(1995)认为科技保险有四种运作模式:投保一理赔模式、担保模式、保险人半参与模式和保险人全参与模式;任伟、胡安周(1997)认为科技保险发展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进行:科技保险起步阶段只对可控性强、损失较小的科技风险提供服务;科技保险发展成长阶段可将其拓展到对研究和开发活动全过程的保险;科技保险处于成熟阶段时则运用以风险投资为主,普通保险与风险投资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来分散科技风险;邵学清、刘志春(2007)从政府参与科技保险角度入手,把政府主导的科技保险分为政府主办、政府经营,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代理经营和政府主导下的商业运作三种模式,并结合我国当下国情提出我国应该运用第三种模式来发展科技保险:而刘妍、吴强(2016)等基于江苏省科技保险发展现状,提出了当前科技保险的运营应当采取政府主导下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模式;刘骅、谢科范、赵浞(2009)在早期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把担保模式、保险人半参与模式和保险人全参与模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等等。

综合以上文献综述可知,谢科范、任伟主认为科技保险主要是由保险人参与而形成商业运作模式;邵学清、刘烨、蔡永清等学者主要从政府参与科技保险的角度研究。总体来看,目前理论界倾向于政府扶持。

(四)科技保险政府补贴

目前国内关于科技保险财政补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府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和补贴比例的研究,而研究财政如何补贴科技保险的文献较少。

谢科范,赵浞,刘骅,何菲(2009)运用科技保险参与人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后认为:财政补贴对于科技保险发展意义非凡,地方政府可以在财政预算中列专项资金来扶持科技保险发展;曹国华、蔡永清(2010)运用博弈模型分析后认为:科技保险只有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才能实现纳什均衡;黄英君、赵雄和蔡永清(2012)认为财政补贴能够有效地解决科技保险市场失灵问题和更好地促进科技保险的发展,因此应该以政府支持为基础发展科技保险,同时通过对北京等地的补贴模式进行分析后,与激励理论相结合提出了政府补贴的最优规模;等等。

总之,目前关于财政补贴支持科技保险发展的研究还停留在必要性和补贴比例方面.并没有就财政补贴支持科技保险发展的机制和模式进行细致的理论研究。但是我国已有不少地方开始财政支持科技保险发展的试点,开始实践探索。

(五)科技保险险种创新

科技保险险种相对比较单一,理论界对险种创新的研究相对较少,基本还停留在定性分析阶段,定量分析很少。

刘骅(2010)认为在科技保险工作中,保险人应当建立科技保险数据库,自主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所存在风险的防范、应对以及管理的综合体系和建立综合实验区,并指明了科技保险产品的创新原则和流程以及发展方向;赵浞、谢科范(2011)则认为应在创意设计、技术设计、新险种的实施和评估反馈等四个方面对科技保险险种创新,并运用多种工具和方法设计出了“研发技术人员职业责任”新险种;赵浞、谢科范(2012)等建立了科技保险险种创新的进化博弈模型,通过分析保险公司和政府两个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创新进化中的稳定性,认为政府和保险公司在险种创新上的决策基础是不同的,保险公司主要是基于超额收益,而政府主要是基于社会效益;等等。

四、科技保险实证研究

(一)科技保险需求研究

近年来,我国学者通过实地考察、调研高新技术企业的方式针对科技保险的微观需求问题做出了大量的研究。

吕文栋、赵杨(2016)通过构建企业参保决策的概念模型对浙江635家高科技企业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后认为:管理层的风险特质、企业董事会机构会对企业参保决策产生影响,且企业董事会结构与管理层风险特质具有交互效应。彭志文、宋旺(2010)通過抽样对中关村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调查后发现,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对于保险公司当前开发的科技保险产品兴趣不大,没有产生有效需求。吕文栋、赵杨(2016)运用单变量、多变量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后得出:财政补贴、产品创新、风险水平、企业的成长性和代理成本与科技企业购买保险的意愿成正相关,而企业规模与科技保险需求成负相关;等等。

(二)科技保险存在的问题

科技保险自试点以来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理论界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邵学清(2009)认为财政在科技保险的补贴上作用不明显,主要是相关补贴细则不明确、补贴对象标准制定过高等原因造成的;张祥祯、易靖韬(2016)等通过对北京等城市结构性科技保险财政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后,发现科技保险激励政策的同质性和科技保险需求、供给的异质性不匹配造成科技保险产品创新不足,需求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吴应宁(2010)基于高新技术企业的投保率偏低和专门保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风险的险种投保率偏低的现状,认为导致科技保险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来自需求侧;赵杨、吕文栋(2011)实地调研北京等四个科技保险试点城市后发现,政府存在多部门联动和会商机制不成熟、科技创新评估体系欠缺、财政补贴引导效果不明显、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差、保险公司赔付率偏高、科技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王蕾、顾孟迪(2014)通过对上海市科技保险试点的调研后发现,一方面,当前市场上的科技保险和一般的企财险基本无差异,无法契合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险种创新和销售模式创新上缺乏动力。针对科技保险试点存在的问题,理论界给出了大量的解决方案。赵杨、吕文栋(2011)分别从政府推广、科技保险供给、科技保险需求和中介机构服务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法;彭志文、宋旺(2010)认为科技保险供需不足的根源主要来自于宏观经济、市场结构和制度环境等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赵俊英(2012)通过效用函数从保险公司和科技企业不同的角度分析出科技保险供给和需求端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邱兆祥、罗满景(2016)认为我国科技保险试点虽然开始较早,但并未建立起支持体系框架,科技保险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也存在不足;肖天明(2012)则建议在科技保险的“非试点”地区也要建立可持续发展平台;等等。

(三)科技保险的绩效评价

随着我国科技保险试点地区实践活动不断丰富,相关数据的累积为我国学者对科技保险绩效的评价提供了基础。理论界用多种方法和从多个角度进行绩效评价和实证分析。

刘骅、谢科范(2009)通过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武汉市科技保险的实施进行了实证分析,将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中引入科技保险的实施效应,并探讨了在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过程中科技环境和科技保险的重要性:刘骅(2010)通过建立灰色关联评价模型,对首批科技保险试点城市的绩效进行了测度;何绍慰(2015)从理论角度对科技保险对社会福利效应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有效的科技保险制度会减少社会成本,改善社会福利;赵杨,吕文栋,黄丽(2013)通过运用AHP方法对科技保险在四直辖市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吕文栋(2014)从企业创新风险、管理层风险偏好和管理层风险认知三个要素实证检验其对科技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指出风险偏好型管理层购买科技保险的意愿更低;管理层风险认知水平越高,企业购买科技保险的意愿越强;等等。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学者对科技保险的绩效评价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相对于理论研究而言比较薄弱,在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上也比较传统。

五、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科技保险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理论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研究深度不断加深,研究广度不断扩宽,研究方法更趋科学。

(一)理论研究方面

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的发展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目前,在政府补贴研究方面,研究多集中在补贴的必要性和补贴比例的多少,而忽视了对补贴的依据和补贴的效果的分析,对“补贴谁”、“补多少”、“如何补”缺乏深层次的研究,对补贴资金来源的研究重视不够,未来在政府补贴方面需要深入地研究。在险种創新研究方面,研究集中在定性分析方面,对科技风险的识别和度量涉及较少,有关科技保险的产品定价、费率厘定、新险种设计等方面的研究欠缺,未来就科技保险产品的细节问题可加大研究。在运行模式研究方面,除投保N赔型模式较为成熟外,其他模式理论界也可进行相应的可行性分析。

(二)实证研究方面

科技保险试点的不断深化,反过来为实证分析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素材。目前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的研究集中在科技保险试点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对科技保险的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较少,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有待加强。有少数学者对第一批试点城市进行了绩效评价,并有学者就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进行了比较研究,但对于第二批试点地区的研究相对缺乏,未来同样需要加强对新试点地区的研究。另外,目前所用的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方法相对传统,研究结果难免偏离现实,实证研究提出的对策建议可信度较低。在绩效评价和定量分析上,理论界运用新的软件及探索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科技保险也应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作者:马绍东 万仁泽 阮雄波

第二篇:一石科技:让科技淬炼身心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支持下,体育行业市场规模日益蓬勃。相关数据显示,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增长后,我国体育赛事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394亿元稳步提高到了2018年的2500亿元,并且未来仍将继续增长。国务院于2018年12月11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计划推出100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体育赛事,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品牌,基本形成产品丰富、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

北京一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4年8月,是一家年轻、富有活力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公司的战略方向聚焦于体育赛事技术系统研发及运行服务,为国内和国际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提供系统平台搭建服务和赛事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技术咨询团队,已自主研发多个知识产权产品,依托大型赛事经验,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同时精心打磨自己的核心团队,为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与大型赛事多次合作

一石科技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与世界顶尖级赛事主办方和组委会有过深度合作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上,一石科技汇同其他合作伙伴,为大赛提供全面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技术总体规划、场馆技术运行规范及赛时技术运行(事件和风险定义、处理规范及原则、应急保障、技术演练)等。技术服务团队实际参与到赛事当中,全过程跟踪服务,控制实施,保障赛事技术运行平稳有序。

现在,一石科技也在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杭州2022年亚运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其中冬奥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亚运会是亚洲区域最大规模的最大综合赛事,均为每四年举办一届,聚集了全世界的体育精英和数量众多的观赛者。比赛涉及到众多运动项目和场馆,从注册报名、竞赛组织到食宿安排等工作错综复杂,主办方和组委会各项统筹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协助主办方和组委会完成这一重要赛事,对于一石科技来说是荣誉、是挑战,更是机遇,积累和成长对于年轻的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综合运动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重视项目管理工作,技术系统成为重要的支撑平台。以冬奥会为例,冬奥组委目前成立了21个部门2个运行中心。其中项目管理系统将对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设定的全部项目里程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跟踪及风险控制。同时,该系统未来还可形成赛后遗产,延展至其他体育赛事及大型活动的项目管理工作中。

除此之外,一个综合性赛事管理系统将会达到几十个,全部系统成为赛事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一石科技创始人刘晨虎说:“技术实际上是看不到的,但技术又是整个赛事不可或缺的。”在各大赛事中,一石科技都会提供相似架构模式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磨产品,把整个系统做得更适合组委会需要、适应国内赛事要求,并不断降低技术成本和综合资源投入,实现绿色节能办赛。

构建体育云生态

一石科技目前主要有To B和To C两个方面的业务。赛事服务定位为To B方向,是一石科技的重要业务来源。通过技术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不断降低组委会方面的管理运营成本,对于双方都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一石科技计划在体育培训方面推出互联网平台,预计2020年年初上线。在刘晨虎看来,To C的产品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按照国家最新的全民健康要求,医疗、健康、金融、保险等行业都可以和体育培训发生一些关联,在创新的业务模式上我们会做一些探索和尝试,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去做了。这种面向C端的培训不会是传统的形式,会有更多新鲜的玩法出来。”一石科技的平台目前会首先聚焦在跑步上。虽然跑步在大家看来好像是一项穿上一双跑鞋就可以进行的运动,但是实际上也需要科学的训练和指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跑得健康、没有伤害,跑步时间越来越长,跑步速度越来越快。当然,根据个人诉求的不同,目标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在产品中区分用户不同的诉求,给出相应的训练课程、解决方案及伤痛恢复,这会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培训产品。”

刘晨虎在跑步方面有很多经验。从一个小白用户到中高阶跑者,他很明白这个过程中的痛点在哪里,这也是他做这个平台的原因之一。只有作为参与者,才能了解中间的环节,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

体育云是一石科技和合作伙伴一起构建的新的概念,希望未来的赛事能通过云这样一个基本的解决路径来降低成本、提升技术含量,使整个赛事更加平稳、顺利地进行。刘晨虎说,体育云未来外延的概念会更广,To C产品也是体育云的一部分。这个体育云不光只是面對赛事,所有体育技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同时,一石科技还会联合合作伙伴的产品一起来做。因为体育行业是非常需要市场培育的行当,需要长周期的积累。所以,不是某一两家企业就可以把市场带动起来的,需要行业同仁一起努力。

据刘晨虎介绍,构建一个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技术平台一般需要较长周期。尤其是像冬奥会、杭州亚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至少要两到三年系统才能做得比较成熟。需求的调研和差距的分析以及赛前系统的集成测试、用户测试、技术演练、测试赛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当然,也有一些受限于规模和筹备周期的赛事,搭建时间会比较短。比如篮球世界杯,一石科技真正接手大概只有一年时间,这就对运行和技术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良好的赛事经验的团队才能做,这反而体现了一石科技团队的专业性。

搭建赛事系统的核心,刘晨虎认为首先在于对赛事业务运行的把握和理解上。“只有你吃透了赛事核心的特点,才能做出适合赛事运行的产品。”刘晨虎也表示,所有的技术系统都存在这个相似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它的业务情况,做出来的东西才能适合。而构建系统的难点在于过程中会有不断的需求变化和调整,而且有些是不能拒绝的。一石科技会派出专业的运维团队追踪赛事直到结束进行资产和知识传递移交,这是一个周期非常长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不过在刘晨虎看来,从目前来讲,新技术改变的更多是路径的长短,没有对赛事本身产生根本性影响。“比如说5G改变的是通信的速度和带宽,未来我们可能不需要光纤,直接通过无线的方式就可以保证场馆的数据和通讯畅通。不过这对赛事本身来说并没有产生本质上的改变。”再如AR、VR、无人机等技术,它们可以改变观众观赛的体验,可以给用户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从赛事本身来说还没有更深刻的本质影响。

正式挂牌科创专板

拓展业务合作

一石科技的团队既有研发多年的做过大型项目的技术精英,也有做过国际国内各种赛事的行业骨干,在公司每项业务的核心成员共同构成了一石科技的领导团队。

创始人刘晨虎曾任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网管中心主任,参与过“神舟”一至四号飞船任务,荣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曾任北京奥组委技术部信息处副处长,负责赛事系统及奥运官方网站建设,圆满完成赛事各项技术任务,获得北京市政府及组委会的各项奖励。

一石科技的技术VP丁小涛,曾在多家公司担任技术总监,负责过多个大型项目,在系统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对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方面有深入研究。CFO余文萍,曾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集团审计部经理,是财务领域的行家里手。COO周婧,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硕士。曾任职于中航工业集团、国防科工局、北京国际信托。多年从事新宣和品牌运营、资产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熟悉体育传媒和互联网传媒资源,极富专业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参与过体育行业专家助阵。一石科技团队经验丰富、技术扎实,这是公司近几年在体育领域表现优秀的原因。

2019年12月20日,一石科技在北京科创专板市场正式挂牌。刘晨虎表示,挂牌成功标志着一石科技开启了迈进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进入加速的航道,是企业发展的新历程。科创专板让创业公司拥有更广泛的展示平台和发展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与商业合作,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这对于每一家成功挂牌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商业运作,都会更加规范,对于用户与合作伙伴来说也多了一份信誉保障。

在刘晨虎看来,伴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赛事在未来还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给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体育相关产业及都带来机会。“现在很多马拉松赛事、越野跑赛事都是由民间的公司在做。民间赛事和官方赛事虽然是两个方向,但是它们会逐渐融合,形成整个体育行业非常重要的基础。”

对一石科技来说,未来3-5年将继续聚焦国际综合赛事,获取市场,累积品牌,打磨团队,做好沉淀。除了综合赛事外,国际单项赛事将会在未来几年继续落地中国。一石科技将与赛事组委会及国际单项赛事构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延伸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模式。同时与赛事主办地相关资源对接,围绕体育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模式,营造创新业务场景,寻求多赢模式。与成熟体育机构及资源主体也将进行合作,拓展思路,互补形成合力,創造新的市场价值。

体育行业的技术发展仍在一个初级阶段,需要同业团队共同努力推进。通过技术助力,一石科技将更好地回归体育初心,用科技淬炼身心。

作者:东方欲晓

第三篇: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及其融合发展趋势

摘 要:“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起源于含义不同,但在新经济模式下,二者相互交融,成为推动“双创”的有生力量,有助于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长线”与“短线”关系问题和风险控制问题。

关键词: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 新经济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无疑成为“点击率”很高的两个词汇,特别是当人们接触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被贴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标签,这两个概念似乎与每个人都搭上了界。单从字面上看,两个词汇都是“科技”加“金融”,除了构词的顺序略有差异之外,似乎并无本质区别,以致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一回事儿。其实,两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即便是说没有天壤之别,起码两者的起源与基本释义是不一样的。

一、“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差异

一般认为,在国内“科技金融”的诞生要早于“金融科技”(这里说的不是两种活动出现的顺序,而是指概念)。“科技金融”是一个中国人“自主创新”的概念,在西文中并无与之直接对应的说法。这一概念在国内最早见于原四川大学赵昌文教授的《科技金融》一书之中,该论著对“科技金融”做了如是界定:“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研究者的这一释义,科技金融应当是市场经济下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体系、一种制度安排。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论研究先导,2014年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意见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立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此后,服务于高科技项目、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投体系、信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老三板,新三板等)应运而生,逐步繁荣。毋庸置疑,在“双创”活动中,科技金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金融科技是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科技”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另一种说法,因为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活动叠加在一起,二者是具有密不可分“血缘关系”的孪生姊妹。受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科技”是有其英文对应概念的,即“Fintech”。也正是因为“金融科技”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另外一种更加时髦的说法,所以在公众之中,“金融科技”似乎要比“科技金融”更加“接地气”,因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许多传统产业的业态,而且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新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时下大家都在讨论新经济,尽管理论界对新经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域诠释新经济的含义,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社会正在大踏步地迈向新经济时代(吴爱华,2017)。虽然各界对新经济的说法莫衷一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到“新经济”运行的种种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不仅改变了既往传统经济的运行模式与轨迹,也颠覆着人们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套路,这里试举一些:

供给创造需求不是神话。传统观念认为,需求拉动消费,进而带动生产,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其推论是厂商不按需求生产就是犯了大忌。但在新经济时代,这种思维模式被颠覆。试问,一代又一代的智能手机是按“需求”来生产的吗?如何解释新一代手机或类似产品上市时人们连夜排队抢购的现象,如何解释很大一部分群体手头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事实上,这些都是源源不断的供给激发出来的巨大需求。

资源约束并非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传统观念认为,资源禀赋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资源要素匮乏,不仅难有发展契机,连生存都是问题。以往经济学中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前述命题也被推翻。我国的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不过是个小渔村,没有任何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可言,但这并不能阻止深圳后来“特区”建设过程中一跃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成为我国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解释只有一个:义无反顾的创新弥补了资源禀赋的种种“先天不足”。

金融资本成为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点经典的马恩论著中早有精彩论述,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推移,我们没有从新的视野来观察分析这一问题,而是过分专注于金融自身的“深化”。其实金融自身发展如果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双方都不能很好的发展。以共享单车在短短几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并向供给市场挺进,离开了金融资本的驱动(亦即老百姓说的“烧钱”),根本是不可思议的。同理,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新产业、新业态的诞生,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引领和驱动。这样的特征还很多,兹不一一列举。

三、“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有机结合将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

至此,我们可以对“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做一些推论。尽管“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起源不同,含义各异,但在新经济条件下,无论“科技金融”抑或是“金融科技”都将走向融合发展,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顺应这个不可抗拒的潮流,“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才能有更多、更大的成长空间,才能健康地发展(李正新,2016)。

其一,两者有机融合,才能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长线”与“短线”关系问题。常常有人讨论,科技金融当中孰轻孰重?其实,从系统论的角度,两者等量齐观,缺一不可。科技金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就是要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发展的路径(例如美国硅谷那样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长线,解决诸如经济发展转型、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等一列技术问题。金融创新是短线,解决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与“持续推动力”问题。换言之,经济发展转型、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都需要花钱,如果解决不了“钱怎么来”,的关键问题,科技创新带动社会进步就永远是一个梦而已。而新经济条件下解决“钱怎么来”,“金融科技”就可以并且能够大有作为。

其二,两者有机融合,才能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风险控制问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风险可控,即便出现了风险,也能找到稀释、化解风险的有效通道。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通过“投改贷”、“创业板”、“新三板”等方式来解决科技创新的驱动问题,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风险控制问题(李正新,2016)。风险控制如果解决不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越大,就越容易造成金融风险暴露,甚至引发信用危机。而金融科技在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了很好的开端。以阿里巴巴的金融服务为例,在各金融机构都在为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大为头痛的时候,阿里小贷却能做得有声有色,这正是“金融科技”的魅力所在。阿里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成功地解决了小额信贷的征信、信用评估、贷款风险管理等环节,使原来认为不透明、不可测、不可控的风险变成了透明、可测、可控的风险。同理,这种“金融科技”的创新也可以用于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

参考文献:

[1]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吴爱华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

[2]“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李正新.中国高教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王桂堂(1959—)男。副教授。河南开封人。研究方向:金融发展与创新。张钰(1988—)女。助教。河南商丘人。研究方向:投资项目评估。

作者:王桂堂 张钰

上一篇:金融监管理论论文下一篇:公司服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