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论文

2022-07-03

2020年6月12日上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之——中央单位适用成果转化条例”座谈会在北京创业大厦召开。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晖主持会议并讲话。会上,北京市科委对《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起草背景、制定过程、总体思路与框架设计、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论文 篇1:

县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设想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习总書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围绕科技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扫除影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障碍,打通科技向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重点突破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主要总结了县域贯彻执行“一法一条例”的具体情况,从而从科技体制改革的角度为政府实施创新服务职能,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起到了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一法一条例;设想

作者简介:夏其中(1986-),男,汉族,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士学位,建湖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机械工程领域研究和知识产权管理工作。

推动科技成果轉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举措,近年来,建湖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贯彻“一法一条例”,努力营造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化机制,促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取得良好成效。

一、全县科技成果转化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我县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技创新中重要环节来抓,进一步破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科技成果在本县企业转移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取得了很好效果。

建湖县成为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全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4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1%。县高新技术产业区升级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拥有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1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建湖县石油装备产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建湖民营科技创业园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高新区未来科技城被认定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县开发区创建省级节能电光源科技产业园,近湖、建阳、上冈等3个镇被认定为省创新型试点镇。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6.5%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总数190家(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达45家。全县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5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5项。

二、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及存在问题

(一)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导向,着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

(1)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扶持政策。一是资金支持引导科技成果转化。先后出台《关于产业升级科技支持政策的意见》、《建湖县科技创新券管理办法》、《关于“聚力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激励意见》等文件,设立产业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等专项资金,给予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全方位支持,对企业购买科技成果、技术咨询服务等,给予专项支持,累计为100多家企业提供4250万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风险共担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府与银行合作的模式,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明确风险承担比例,鼓励企业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共计为45家企业提供2.5亿元的科技贷款支持;三是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广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法,开展知识产权保护资助,面向全县对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申请费、授权费用给予资助,为参加知识产权国际诉讼案件提供专项资金,累计发放知识产权补助资金800多万元。

(2)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三届“科技与人才节”,吸引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吉林大学等100多家高校院所带着最新科研成果受邀来湖,发布科研成果1560多项,达成科技成果合作意向近100项,吸纳40多人来湖创新创业。全县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初步形成“百家高校院所支撑百亿产业、百名专家教授支持百家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十二五”期间全县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65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155项,承担国家“863”计划2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5项、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

(3)搭建产业技术创新载体。政府层面:分别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建湖航空装备产业研究院、与中国石油大学共建建湖石油装备研发中心、与复旦大学共建建湖节能电光源研发中心、与东南大学共建建湖节能电光源研究所、与西安石油大学共建建湖石油机械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共建建湖生物技术联合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林业研究所共建建湖现代园艺研发中心、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建建湖现代农业研究中心、种苗繁育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园区层面:县经济开发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及盐城师范学院,县高新产业区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冈产业园与上海交通大学,建湖石油装备产业园与常州大学、建湖民营创业园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别建立了公共研发平台。企业层面:通过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紧密合作,共建成国家级研发中心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6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7家、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1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多家,实现了大中型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0%以上。

2.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核心,全力完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

(1)引导企业引进科技成果。通过政府补贴、科技计划资助引导各镇区(街道)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有针对性对接高校院所,引进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产业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已形成高校院所专家教授来湖参与企业研发、科技成果优先来湖转化的良好局面。“十二五”以来,通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企业研发人员在专家教授的培训和指导下,共计培养本土在职硕士研究生20多名,企业研发能力显著增强。

(2)完善技术转让商业化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技術成果价值评估、许可、交易的商业化机制,强化科技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转移集聚。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让竞争和后续监督机制,力争实现科技成果的商业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3.加大组织保障力度,全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县、镇(区)协同推进。加大对产业研发、技术转移、平台建设的投入和扶持力度,重点推动开发区、高新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牵头制定政策,县、镇(区)按比例共同扶持技术成果应用和产业化。

(2)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持政策,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以金融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金融担保体系,积极开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新产品,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技术转移转化活动。

(3)积极培育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科技中介在企业技术需求与科技成果转化之间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体系。重点发展提供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个人、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办专业性、行业性的技术转让服务机构。

(二)主要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还不通畅。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实际需求对接的效率较低,企业购买科技成果的成本高、转化风险高、形成产品周期长,精准支持力度还不够。二是企业对引进科技成果的主动性还不高,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等支持力度还需加强。三是专利结构需要调整,全县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占专利总量的比重过低,发明专利作为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护的重要保障,需要进一步优化。

三、深入推进“一法一条例”贯彻实施的措施和建议

(一)鼓励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

1.加大对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支持

我县逐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民间资本为依托的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继续执行科技“一法一条例”对科技创新成果奖励政策,进一步明确科研成果完成单位必须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约定优先”的原则,规定与科技人员约定奖励的方式。没有规定或者约定的,按照法定标准不低于净收入50%的比例给予奖励。

2.加大科技创新成果奖励力度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应用转化研究和技术转让两个重要阶段,分别制定具体扶持政策,加快形成完整的政策链,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应用转化研究阶段,围绕新特产业需求,通过机构和平台建设、共性技术研发等,扶持应用型科研机构把基础研究向应用研发转化。技术转让阶段,以企业为主体,扶持将商业化潜力大的技术在企业进行产业化应用,将创新成果推向市场。

(二)鼓励知识产权创造

1.提高知识产权奖励补助额度

2017年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聚力创新”促进科技体制改革的激励意见》,进一步支持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力度,优化全县知识产权结构,对新获得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每项奖励2万元,获得国际发明专利每项奖励20万元。

2.落实推进标准化、品牌战略的有关政策

落实省市县科技创新券政策,重点支持企业推进品牌化和标准化战略,全面提升企业品牌化、标准化水平。

(三)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1.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

始终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严格执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扶持政策,深入落实科技型企业研发经费税前加计扣除税收减免政策。

2.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

认真落实研发机构建设奖励政策,支持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鼓励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

1.落实高端人才引进政策

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整合现有人才政策的基础上,出台《“515”建湖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全县新特产业需求、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精准定位,引进高端人才来湖创新创业。

2.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奖励

出台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发挥县委党校、建湖县石油机械研究所作用,拓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范围,鼓励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将研发骨干人员送到高校院所深造锻炼给予相应补贴。

(五)鼓励科技服务业发展

1.搭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加快建设一批熟悉科技政策和行业发展的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进一步完善涵盖研发设计、技术交易与科技咨询、科技查新、知識产权、检验检测技术、农村科技超市、科技金融等七大领域的科技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科技服务业是面向社会开展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决策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行业,对科技成果在各类创新主体与市场之间的流动和转移发挥重要促进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转化成本、缓解转化风险、提高转化效率。面向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培养一大批复合型技术转移服务人才,建设一支懂专业、懂管理、懂市场的专业科技服务队伍。

[ 参 考 文 献 ]

[1]杨东占.重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从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谈起[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7-11.

[2]牛芳,李苏华.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实施情况的报告[J].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06(6):5-8.

[3]孙洁.细化政策成果转化更给力——解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J].中国农村科技,2016(5):22-25.

作者:夏其中

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论文 篇2: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之——中央单位适用成果转化条例”座谈会召开

2020年6月12日上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之——中央单位适用成果转化条例”座谈会在北京创业大厦召开。北京市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刘晖主持会议并讲话。

会上,北京市科委对《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起草背景、制定过程、总体思路与框架设计、主要内容和创新点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中科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本单位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前期基础,均表示支持在京中央单位适用《条例》相关内容,并对下一步工作思路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刘晖对中央部門和单位长期以来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果转化相关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就下一步在《条例》重点条款督导落实、加强宣传、成果转化案例总结、信息开放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进行了交流。他强调,要充分发挥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的作用,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议事协调机制建设,充分释放《条例》的红利。

教育部科技司,科技部战略规划司、区域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国务院国资委创新局,中科院北京科创办等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市教委、市科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国资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市级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记者:翟媛媛)

作者:翟媛媛

科技成果转化科技论文 篇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发展路径思考

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目前部分高校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要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就要从推动教育发展、加速学术研究和科研改革以及提升高校对外合作能力等多个层面进行布局,进一步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弥补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不足[1]。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路径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直接对高校未来阶段学术研究及科研工作的开展产生影响。为更好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基本目标,高校需要针对各类科技成果的应用特点,做好科技成果转化优化工作,提升高校对多种不同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为后续阶段更好地推进科研及学术研究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价值及动力

传统意义上的科技成果转化普遍以研究项目的转化工作为主。在科研成果转化的概念界定上,能够发现,科技成果转换通常指技术形态的转换,如原理、发明及生产等过程,也指科技成果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形成新材料、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过程。通常包括“高校”“企业”“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等系统要素。其中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产力机构,拥有至关重要的研发能力,应结合科技中介、社会企业的需求与信息,进行科技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而企业则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方,能够结合市场发展的规模,确定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规模,可以通过财力和人力的支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最后是金融机构、中介和政府。这些都能为科技资源的配置、管理、组织提供支持,如科技体制、科技政策、人才物资等方面的调控。

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和功能上,主要包括改善产业结构、打造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价值。譬如在核心竞争力打造上,高校科技成果轉换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升主导业务的竞争优势,使科技创新成为企业抢夺市场份额、扩大市场影响力的关键。与此同时,也能通过产品、管理、工艺等层面上的创新,改善组织,淘汰落后的设施,促进企业推出全新的商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产业结构优化上,高校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则能引起产业“更替”和“调整”,进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帮助我国区域产业在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更好地应对社会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挑战。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发展实现技术普及的重要基础。高校作为手握教育资源、学术资源及科技资源的教育机构,科研实力不言而喻。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计239项,其中高校获奖率高达82.8%,总计获得19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及科学技术进步奖中,高校一等奖得奖率超过50%。

由此可知,高校对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充分发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优势,提升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对于更好地完善国家科技产业结构及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对科学技术人才吸纳能力逐年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及学术资源的充分汇集,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及科技创新提供重要动力,从根本上实现教育与科技的循环发展,为未来阶段更好地深化科技发展助力教育体系建设夯实基础[2]。

二、新时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足够资源支持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足够的资源支持。从技术能力角度来说,高校科研能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机构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其科技成果的转化必须获得足够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商业资源支持。然而,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更多采用内部消化的基本模式,部分高校虽然与企业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外拓展,但未能从根本上实现对外部资源的充分吸纳。久而久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势必下降。所以,优先解决资源匮乏问题,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储备及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强化高校对各类资源应用、吸纳能力,方才是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原则。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使其不再受限于资源不足。

在资源支持层面上,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所需要的资源应是多层面、多方面的,不仅要在财力、物力上获得帮助,还需要在人力、政策上获得支持。虽然政府、中介及金融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支持作用,然而在作用彰显和发挥中,还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此外,部分地区还未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或格局,金融机构、中介及政府难以形成合力,无法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提供资源性帮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只能从内部获取资源,或者面临资源获取不足的问题。

(二)高校科技拓展及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截至2020年,国家高校科技成果申报总量仍然呈现上升趋势,高校科技成果创新也达到新的高度。但从技术发展角度来看,高校部分科技成果研究价值远高于实用价值。部分高校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未能做好针对性的技术创新及技术拓展,使科技成果转化成本居高不下。受此影响,企业、商业机构及民间资本对科技成果的选择更倾向于低成本的技术应用,对高校高成本的科技成果缺乏实际关注度。技术创新与技术拓展上所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关注度低。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关注,致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难以获取社会层面上的支持。造成此问题的原因在于,科技研发机制存在逻辑上的问题,即科技研发并没有以企业需求、社会需求为主,致使成果转化出现先研发、后找企业的现象。对此,要想切实解决此类问题,高校有必要先对接企业,后开展科技研发工作与成果转化工作。唯有如此,才能切实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另外,部分高校在科研方面主要对理论基础领域进行研究,未能从社会化、商业化发展角度做好科研方案的改进,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效性存疑,无法充分获得企业、商业机构及民间资本的信任。高校独特的教育属性,决定其必然以教育工作为载体推动科研工作。如何面向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化、商业化发展,做好科技创新及科技拓展成为新时期高校需要摆脱的发展困境。因此,要想切实破解此类问题,高校就需要转变传统以理论基础研究为主的研究格局,从社会化、商业化的角度,改进研究方案,增强科技研究的针对性。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及有效性缺失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严重滞后性,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部分学者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存在滞后性,与技术应用需求及科研方向存在必然联系[3]。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确需要考虑技术应用需求及研发方向,但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用性及技术应用的可扩展性仍然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影响。所以,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部分问题,不应单方面强调解决结构性问题,要从推动高校教育发展、深化高校对外科研合作、提升高校教育科研水平及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体系等多个层次做好问题分析,进一步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确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产生足够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而有效性则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用性”“针对性”。部分高校科技成果虽然拥有较高的创新型,然而难以契合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难以充分应用在产业“生产”“管理”“服务”等不同环节中,进而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要想切实解决此类问题,高校必须打造或搭建出科研成果转化合作平台,通过“需求挖掘”“需求对接”的方式,提升科技成果的实用性及成果转化的有效性。特别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能够契合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升转化的信息化与数字化程度。

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与策略

科技成果主要指科研人员在科技研究课题或项目范围内,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观察等体力和脑力劳动所获得的、经过鉴定与评审确认、拥有实用价值与学术意义的“成果”。根据《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可以将科技成果划分为对科技发展有影响的理论成果、对生产建设有推动作用的应用成果,以及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帮助的软科学成果,通常指“决策方法”与“管理模式”。

(一)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资源补给机制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优先考虑对资源补给机制的优化,提升转化的实际有效性,帮助科研人员、教职人员摆脱资源匮乏的基本困境,提升高校多方面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其中,高校不仅要积极做好多层次科技成果转化布局。同时,也要面向未来阶段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做好基础的改革工作,使科技成果转化不再受教育因素的限制,而是能融入现有的教育发展环境。例如,部分高校对计算机科技成果转化,不应贸然推进对外发展合作,要通过校内应用试点及校内推广等措施,提高部分科技成果在新媒体及校园内曝光度,通过改善学生学习、教育环境,充分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发挥部分科技成果技术优势,基于内部消耗获取足够资源补给,以此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可持续开展。当然在宏观层面上,相关政府部门应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系统,制定相应的监督、协调及管理机制,确保政府、金融机构及中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供给功能和作用,确保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功能得到顺利提升。

(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外合作对接

加强高校对外合作是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应针对各类科技成果的适用范围做好对科技成果转化方向的选择,尽可能提升部分科技成果的受众范围,强化企业、商业资本及人民群众对部分科技成果的支持度。随着高校科技成果支持度的逐步提高,部分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率也将随之提升。此时,再推进对外合作,则可获得更好的科技成果转化优势。另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外合作,应选择具有一定技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机构作为主要合作伙伴,提升成果转化的社会知名度,使更多社会资源面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倾斜,从而进一步打破成果转化缺乏内在驱动力的窘境,为未来阶段高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创造积极条件。而在对外合作对接中,高校需要将对外合作对象从企业转移到产业,即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向区域產业发展,面向区域经济建设。通过区域产业发展,让科技成果转化逐渐从特定区域,转向跨区域合作,使高校附近所有的区域,都能享受到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实惠”。与此同时,也能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扩大资源获取维度提供支持,使各区域产业成为高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三)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化、商业化发展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化及商业化应用做好科学布局,有利于更好地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等基础问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之所以在基础阶段受阻,主要是因为其社会应用价值及商业应用价值不足,难以受到广泛关注。部分技术内容的发展、普及与应用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对此,高校应在充分掌握科技要点的同时,对部分科技成果进行优化,并面向市场经济发展进行推广,进一步提高高校科技成果对企业、民间资本的吸引能力,促使企业与民间资本将部分资源应用于高校科技研发及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随着企业及民间资本对高校科技成果关注度的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也将得到充分提高。此外,在加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社会化与商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应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深化“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的内在联系,使科技成果转化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企业”,与此同时也能够夯实政府、中介所拥有的资源供给、政策支持的基础。

(四)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激励制度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不应单方面依赖外部资源的供给,要从内部发展及外部合作两个方面做好科学规划。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的激励制度,基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布局,提高成果转化的内部发展水平,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形成内部及外部协同发展的基本趋势。针对制度标准及激励内容的设置,高校应根据自身科研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需求进行选择,既要充分做好激励制度应用平衡,同时,也要利用激励制度的设立营造更有利的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环境,提高科研人员、一线教职人员参与的积极性,顺应时代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在激励制度的支持和影响下,高校科技科技拓展与创新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特别在创新层面上,科研人员能够在科学合理的激励措施下,明确创新方向,深化创新理念,让科技成果转化更有效、更全面、更切合社会发展实际,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能够及时获得各转化主体的支持与帮助,如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因为创新性的提升,必将吸引应用主体和支持主体的关注,从而为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优化提供“帮助”。

(五)建立独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作平台

信息化时代自媒体发展极大提高了信息传输能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做好深层次改革。对此,高校应建立独立科技成果展示及合作平台,通过自媒体及新闻媒体宣传的方式,提高部分科技成果的社会关注度,使高校能充分掌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动权。其中,高校需要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可行性进行评估,结合行业内部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现状及企业需求,制定多套科技成果转化方案。利用线上沟通及线下交流等方式,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开展,打破传统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对高校的限制,使高校能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领域占据优势,切实强化成果转化的实效性,为后续阶段高校更好地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做好铺垫。此外,在合作平台构建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构建出成果反馈机制,延长科研成果转化链条,将科研成果在实践应用中的效果和程度,充分反馈给科研人员,使其能够通过后续的研究和分析,弥补科研成果研发或转化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切实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学技术普及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须充分发挥自身科研优势,提升多渠道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围绕如何推动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做好系统化科技成果转化方案的制定,为高校未来阶段在更深层次实现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奠定良好根基。

参考文献:

[1]王刚,等.国外科学城发展对光明科学城科技治理的启示[J].城市观察,2021(3):38-48.

[2]黄晗.财经院校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理论,2013(15):307-308.

[3]赵婀娜.助力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N].人民日报,2018-07-12(17).

(责任编辑:董维)

作者:张燕妮

上一篇:我国对外贸易研究论文下一篇:当代基础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