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工程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提出将互联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从明确办学定位、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本科院校工程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本科院校工程管理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实践探析

摘要:教育部实施“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途径。文章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阐述了目前存在的问題,并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师资队伍、产教融合和质量评价等方面阐述了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一流专业建设

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双万计划”。这对于高校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1】。如何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更好地发挥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行业产业,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意义

(一)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政策和任务

高等院校一流专业建设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础,继续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一流专业人才的关键。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团队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信息化教学和实践平台、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深入产教融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等专业建设任务,对推动专业建设质量的提升、保证一流专业建设、促进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专业建设质量提升

一流专业建设是教育部对于高校专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这更是一个难得的以改革促发展的契机,尤其是目前突出专业排名的趋势下,一流专业建设推动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促进了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热情,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一流高校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2】。推进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建设发展,会引起各专业对本专业建设的重新评价和调整,因此,各专业必须建立新要求、新举措,确定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发展思路、办学定位和专业发展方向,积极构建符合学校定位、凝练专业特色的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合理调整教学资源,激发专业建设的创新活力、创新思维、人才培养能力和建设质量提升。

(三)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提高专业整体发展水平

工程管理专业主要服务的领域是建筑交通领域,据统计,2020年建筑业总产值依然保持增长趋势,保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劳动生产率水平再创新高,为本专业人才需求提供了上升的空间【3】。建筑业国内国际工程的增加,仍亟需大量工程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加强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4】,符合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为对接产业行业输送更加优秀的复合型管理人才,是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是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的需要,是学校专业建设质量一流的有力保障【5】,很好地满足产业行业调整社会人才需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产教融合不够深入

目前部分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虽然能结合生产实践,教师也具备一定的工程背景,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中学生也能够参与一定的生产实际,但是大部分还是停留在到企业实习实训顶岗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到校讲座、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编写、开启校企合作课程和设计、建立实习基地等阶段,尽管和企业联系较紧密,但还不能同企业完全建立具有生产效益、产出结构、体系完整的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模式。目前,很多院校还不能做到专业产业与教学相互结合,相互支持促进,推进协同育人,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职业教育。

(二)智能化教学条件薄弱

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多以造价软件为主的实验中心,项目管理虚拟仿真等智能化综合性实验中心较少,导致专业的综合应用性和时代性发展受限,涉足领域偏少,专业发展范围广度深度不足,学生接触专业先进技术和视野拓展有限。由于资金受限,缺乏与专业相关的综合性现代化信息技术中心,教师无法在校通过实际演示让学生接触到专业领域前沿的知识,因此,教学基础设施应全面提高,需紧密结合当前建筑领域全过程、全方位的数智化管理进行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智能化应用技能。

(三)创新创业培养应加强

由于受教学条件、教学模式和激励政策等限制,课程体系、实验实训等教学环境改革创新力度目前还不够大,近年来,虽然学生创新创业热情逐渐提高,但还没有完全被激发,创新创业能力还不足,总是无从下手,不知哪些方面可以创新,如何着手创新创业训练,大部分学生会过多依赖教师进行创新创业方面的选题和指导,创新创业的敏感度较低,缺乏与专业内容、生产实践等相结合的能力,还应增强学生这方面的敏感度和独立完成创新创业项目的能力。

三、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 深化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人才培养的根本是立德树人,一流专业建设必须凸显立德树人。不能很好地贯彻立德树人,不具备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无论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如何扎实,都不是应用型人才,都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不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不符合一流专业建设目的。因此,一流专业也必须具有一流的育人功能,也必须关注课程思政,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把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相结合,使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堂,专业课授课同时要注重学生德育教育,尤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多与学生交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专业课教师与学生辅导员建立微信群,随时沟通,对思想放松的学生增加关爱,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把课程思政编入大纲中,在专业课程大纲中确定课程思政融入点,更好地指导课程思政,先做人,再做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经调研,德才兼备是社会所需要的,对人才的评价品德好占比最高,见下图1.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OBE成果导向理念贯彻整个教学,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知名度。以高等院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认证标准和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依据,结合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资源优势和培养定位,以及专业面向的行业产业需求和服务区域内的专业特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参考国内著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回访本专业近10年的毕业生情况,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改进创新教学手段。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加强创新创业等能力的培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建立模块式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智能信息化为引领的各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型管理人才高质量培养。

(三)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加强课程建设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鼓励教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采用项目式案例式教学,融入在线课堂、慕课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网上优质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学生课后线上自学课程进度纳入考核成绩,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深入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以智慧建筑仿真(BIM)中心为平台,加强BIM相关内容在设计、施工及招投标中的应用实训,利用新版BIM系列软件,提高学生数智化管理能力培养;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力度,建设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

加大现代教学环境的投资力度,建立BIM系统与虚拟技术结合的实验室,主要应用于建筑信息模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对建筑模型虚拟施工实现三维可视化功能,加快发展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建筑信息模型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有利于结合工程管理学科发展方向,开展针对建筑信息模型发展应用中关键技术和难点的探索与研究工作。有利于学校以项目实验室为窗口,与国内外开展有关工程管理学科理论及应用前沿问题的合作交流与研究,同时有利于学校开展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創新与研究,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及人才质量。

(四)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与地方企业人才培养的长期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服务。促进工程文化育人,增加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和学分比例,及社团等课外实践活动项目,建立创新创业育人机制,突出专业特色。建立产业学院,使学生切实深入到企业参加实际工程项目,同企业人员共同创造效益,以使应用性的专业建设更贴近行业企业一线需求。聘请企业兼职教师,邀请企业专家进校共同制订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确立校企合作培养目标及要求、形式与内容、实习管理和成绩考核等具体实施方案。学生自愿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由企业人员负责传授工程技术和工程文化;邀请企业专家定期进校开展讲座,同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为校内外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产业和教学统筹融合,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具体调研见下图2.

(五) 构建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培养,选派教师参加专业建设、学术交流会议和各种专业活动,参与专业课题研究,提高科研教研水平。建立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潜心专研教学方式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创新,开发教学新思想、新理念、新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工程背景、对外交流和培训、专业产业研究、科技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校企联合共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结合当前高校师资现状,围绕数字建筑理念,结合新设计、新建造、新运维方案,以提升高校教师数字技术及专项技能为目标,搭建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线下培养及交流平台,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专项能力提升、整体队伍培养和课程应用提供有效的保障,使教师接受并理解专业信息技术前沿知识,开拓视野和教学思路,带动科研教研提升,并应用于教学,相互促进、逐步提高。

(六)持续改进的循环保障体系

通过确立校级督导、院系督导,以及校内专业评估小组,把理论、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做为日常管理,随时检查、抽查为常态化管理的一部分,使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建立更加规范化,做到有据可查、有制度可依。通过对校外企业专家和用人单位等教学质量跟踪反馈,完善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评价,及时总结反馈信息,逐渐完善创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各个教学环节,建立持续改进保障体系,更好地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一流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中心环节,突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思路、专业特色和定位,着重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方法、产教融合、质量保障等方面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探索和实践出符合学校发展的一流专业建设新模式,打造专业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厅函〔2019〕18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2019-04-02)[2021-07-14].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2/03/content_5458035.htm.

【2】田青云.基于“专业认证”的车辆工程一流专业建设探索[J].内燃机与配件,2020(13):245-246.

【3】中国建筑业协会.2020年上半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2020-08-03)[2021-07-14].

https://mp.weixin.qq.com/s/6gP_EaIREYdqjW4q2WBYwQ.

【4】章喆.“双一流”背景下省属高校工科一流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17):145-146.

【5】郭翠兰.应用型本科院校一流专业 建设策略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6):34-37 .

作者:于纪淼 陈茜 李琦

本科院校工程管理论文 篇2:

将互联网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摘 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互联网应用日益广泛,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结合问题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求,提出将互联网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从明确办学定位、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6.0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项目及其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据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331所高校设置工程管理专业,截至2016年底,开设院校增至近400所。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互联网与教育深度融合,探究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融入教育的发展现状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报告强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2015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征求《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意见的通知,提出了要应对时代挑战,牢牢抓住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的意见。《意见》回顾了“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教育网络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多媒体教室普及率已经达到了73%。[1]《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篇首的总体要求论述到“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2016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该规划的制定确定了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形成[2]。

目前,发达国家已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互联网技术被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课程、教学、教材等方面。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在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BIM技术。BIM技术是基于数字化和可视化的技术,可以有效指导项目建设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3][4]。风靡全球的MOOC是互联网与教育成功融合的产物。据统计,目前全球共有来自700多所大学开设出了6850门MOOC课程,包括剑桥大学也加入了MOOC的大军。2016年首次出现2300万以上用户注册同一门MOOC课程。其中,工程类课程占到2016年所有新课程的 6.32%。

我国将互联网运用于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互联网+教育”背景下,MOOC、微课、翻转课堂、云课堂等新型知识学习方法应运而生。网络融入教育拓宽了我国教育对优质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加快了我国高等事业的发展步伐[5]。目前,我国MOOC课程数量已超过1600门,课程视频数量近5万,报名选课人次1200万以上。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现状

2014年6月16日,六部委联合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工程管理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具有实践性强、知识面广的特点。现有的师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难以满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经济的目标[6]。

(一)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工程管理专业探究工程技术的管理规律,主要开设的是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律等相关课程,具有复合型的特点。工程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具备较强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为基本要求,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还要熟悉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并能熟练掌握其应用操作技术[7]。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而来,教师总量存在缺口,双师型教师更是不足。师资问题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教学方法陈旧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受经费、师资、设备等问题的限制,教学方法仍以教材、板书、口述相结合的传统方法为主,少部分采用多媒体[8]。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类型较多,且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方法苍白乏力,影响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此外,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多媒体设备仅用于播放视频音频,设备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9]。

(三)理论教学模式单一

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相对滞后,教育观念沿用的是传统的“重知识、重理论、轻实践、轻技能”,教学过程主要以教师为中心,采用知识灌输型的方式,教材偏重理论,缺少实践应用内容。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独立思考和创新性不足,實践操作能力偏低[10]。同时,单一的教学模式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氛围,学生缺乏探索和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和学生对网络的利用局限于娱乐,对互联网教学的了解十分有限,运用网络解决学习问题的意识淡薄。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三所高等院校196名学生关于MOOC的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近一半的学生不了解MOOC,非常了解的学生数量极少[11]。

(四)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难以生动形象的为学生展示具体工程项目的施工程序、施工工艺流程、施工操作方法、新设备的使用、新材料的应用等。施工现场观摩等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但现场观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时的局限决定了观摩次数的有限,时间的局限决定了学习内容的有限,且工程施工进度很难与教学进度一致,实践教学环节难以保证学生对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12]。

(五)网络教学资源不足

2014年12月,陕西省教育厅按照相关精神,制定了《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方案(2014—2020年)(试行)》,以“试点推动,示范引领”为转型指导方式,14所高校被确定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其中包括西北大学、西安文理学院、商洛学院等6所省属公办本科院校;西安培华学院、西安翻译学院等6所民办本科院校;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西安科技大学高新学院等2所独立学院。6所公办本科院校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数量占到50%。对以上6所公办本科院校网络教学资源情况进行了调查,其校内网络教学资源主要以各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为主,MOOC处于起步阶段,现有资源数量相对较少,具有示范性、带动性的国家级共享课程数量偏少(见表2)。

三、基于互联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移动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新技术在我国已逐步广泛应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亟待以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抓手,不断深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问题。

(一)明确办学定位,合理制定教学规范文件

综合考虑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理论、实践、工程训练为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邀请政府、企事业单位人员参与制定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方考察、论证,形成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工程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大纲。

(二)推行网络课程,加强互联网教学资源建设

网络课程教学平台是互联网与教学结合的产物,课程资源较为丰富,教师授课方式新颖,学生听课时间相对自由,考核方式具有灵活、客观的优点。目前,我国高校课程资源企业发展较为成熟,应用型本科院校可将通识课作为试点,推行网络课程教学,校内指导教师与公司技术人员通力合作,指导学生选课、学习、考核;随之强化应用性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逐步将网络课程应用到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在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不仅可以有效缓解由于缺少双师型教师带来的教学压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3]。

互联网应用于教育教学具有显著的优势,应用型本科院校要认清形势,转变观念,从学校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局考虑,对互联网设备和网络课程建设方面给予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加快课程资源建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14]。

(三)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互联网与传统教学各具优缺点,互联网教学具有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占主导地位的优势,但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难以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且缺乏互动[15];传统教学教师占主导,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且集体形式的学习利于交流、合作和竞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16]。将互联网与传统教学有机融合,各取所长,形成多元化教学模式,对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

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考核方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工程管理跨技术与管理学科,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教师跨学科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教师培养遵循“请进来、送出去”,将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请进来,上讲台,将需要提升的教师送出去,送向企业一线实践锻炼[17]。逐步建立“考核内容综合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过程全程化”的多元化课程考核新模式。对于综合实践性强的课程可选用某一具体工程项目为考试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考核结果结合小组汇报与个人提问,该考核方式能相对合理的反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实践的重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动手操作能力。

(四)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转变教师和学生的陈旧观念,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原有的“一支笔”“填鸭式”教学难以满足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积极选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于概念、原理性的内容可选用启发式、注入式、发现式等方法加深记忆;对于操作、技术性的内容可选用演示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参观、实习等方法增强学生对具体操作的理解和掌握。

多媒体是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学习的帮手。多媒体不应局限于教室的多媒体设备,为了更好的服务专业教学,可分类建立多媒体教室,如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室,学生学习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工程类软件教学实践的机房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也充分发挥多媒体设备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能,让现代教育信息资源与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化[18]。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建筑行业对工程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将互联网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从明确办学定位、丰富互联网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开拓创新,培养符合行业需求,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见(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教技厅函[2015]76号),2015.

[2] 董文瀚,解武杰,孙秀霞,朱家海.“互联网+传统教育”模式在工程类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5(24):45-47.

[3] 王雪青,杨秋波.中美英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比较及其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0(6):36-39.

[4] 张雪,陈三波.将BIM技术融入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思考[J].河南科技,2013(17):269+280.

[5] 王亚东.互联网时代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究,2015(14):133-135.

[6] 方世杰,李晨.应用型技术大学模式下的工科专业建设中遇到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J].职教研究.2015(2):8-10.

[7] 邓草心.宋战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背景下的工作本位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15(2):103-107.

[8] 吴军.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对多媒体网络教室的需求分析[J].工程管理,2011(12):90-92.

[9] 刘光忱,王春霞,李欣.新时期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9-11.

[10] 鹿林.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改革[J].山东高等教育.2014(8):19-22.

[11] 雷魏添,易雅晨.同学,你知道“慕课”吗?[N].陕西日报,2015-03-20.

[12] 汪应洛,王能民.我国工程管理学科现状及发展[J].中国工程科学,2006(3):11-17.

[13] 黄丽艳,吴玲.应用型本科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四维平台"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育.2013(28):114-118.

[14] 李良宝,鲍婷,翟凤勇,张楠.普通高校本科生项目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J].工程管理学报,2013(2):114-118.

[15] 王学通,庞永师,禹奇才.工程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7-79.

[16] 王卓甫,丁继勇,杨高升.现代工程管理理论与知识体系框架(一)[J].工程管理学报,2011(2):132-137.

[17] 任宏,晏永刚.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体系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80-83.

[18] 文宇.天津大学工程管理本科教育改革及其特色研究[D].天津大学,2013.

作者:杨存典 米文静

本科院校工程管理论文 篇3: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专业文化建设在高校专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以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实践为视角,探索通过专业文化建设、深化专业文化的育人内涵,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

专业文化建设在高校专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徐州工程学院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学校以“建设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广泛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以“大应用观”定位人才培养方向,以“大工程观”定位学科建设方向,以“大生活观”引导学生启航大学生活,以“大文化观”塑造学校独特性格。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作为徐州工程学院建院最早的学院之一,土木工程学院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及学生成长实际,坚持以“适理论、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能创新”为原则,以培养面向基层、面向工程一线、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职业素养和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定位,通过建设环境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培育精神文化,扎实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努力凝练工程管理专业特色,打造专业文化品牌,着力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协作精神,收到良好效果。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

专业文化(Professional Culture)是指行业、事业以及不同科学门类的不同专业所形成的文化体系。专业文化的内容大致有: 专业的核心精神,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理念与环境,专业建设的软硬件,营造专业氛围,开展与专业密切关联的各类活动,建立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班级等。专业文化主要有职业性、行业性、开放性等特点。专业是高校的内核,专业文化是专业的成长环境,专业文化建设属于高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水平体现了一个专业的内涵和底蕴。

二、工程管理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凝炼专业文化精神,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土建类专业文化建设关键是要提炼出既符合建筑行业特征,又体现土建类专业特点的价值内涵,根据建筑行业特点, 徐州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文化核心凝练为:“规范 严谨 创新 协同。”具体体现在:一是规范于过程。规范贯穿于理论学习过程、科学研究过程、实践操作过程。二是严谨立于心,注重学习品质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是立学之本,更是发展之基。三是创新于实践。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是协同于施工。坚持质量第一,突出优质的施工管理,树立“做一个工程树一个样板”的专业理念。学院将专业文化教育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计划体系中,让学生认同专业核心文化,自觉遵守专业行动总纲,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专业习惯。

(二)贯穿教育教学过程,融入文化精神内涵

教学是专业教育的中心活动,也是专业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专业课程的教学应该紧紧围绕专业目标,根据专业特点,适用社会需求,贴合行业发展趋势。教师不但要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通过技能的传授传达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通过专业知识的讲解和实践,领会“规范 严谨”的专业精神。

(三)建设特色文化品牌,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在学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结合学生专业教育的特点,充分挖掘专业文化资源,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立足高水平,注重专业性,突出高品位,建设体现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征和土建类专业特色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品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专业应用能力、协作精神,使工程管理专业文化的精神营养滋润每位学生的心田。

1.举办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提升就业质量

近三年来,学院先后组织3000多名学生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理论,打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精神。先后有500多人次获省级以上的奖项,其中,2008年获得全国算量大赛总决赛总冠军,2013年获得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BIM软件建模大赛组织一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三等奖。学科竞赛开展,还促进了学生高质量就业,学院近3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

2.组织申报各类科技项目,增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省级以上大学生科技训练计划、科技训练、创新训练等项目,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005年、2009年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比赛中分别获得铜奖和银奖。

3.邀请行业的权威专家、学者,举行專题学术报告

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丰富了学术思维,进一步激发了自身专业学习的兴趣。

4.建立师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深化校园文化活动的专业内涵

采用导师制,安排了高级职称或者博士学位以上的专业教师分组担任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同时,学院在教师考核中,给予教师组织或指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一定量化奖励,此举得到全院教师的理解和支持,在校内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导师制,大大增强了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专业内涵。

5.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增长学生工程见识和实践能力

在充分利用校园阵地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校友关系、社会实践等渠道和载体,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学生通过走访企业、走访校友以及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丰富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工程体验,培养了专业实践能力。同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能力的要求以及其他素质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习的目的。

6.拓宽专业文化内涵,加强防震减灾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江苏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江苏省防震减灾志愿者站”,以地震灾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为依托,积极主动将防震减灾文化融入实验室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加强资源整合共建共享,创新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学生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的意识和能力,推动防震减灾文化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为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四)打造育人文化载体,扩大有效传播覆盖

第一,结合专业特点,制作具有专业特色的文化长廊。学院文化长廊通过介绍专业课程设置、专业领域的名人格言、有影响力的优秀校友、往届优秀毕业生事迹等专业文化,使每个学生时刻处于浓厚的专业文化氛围中。

第二,重视实验室、实训室氛围的营造,把工程管理专业文化阵地建设纳入规划。

第三,打造学生宿舍特色文化,营造和谐生活氛围。

第四,依托文献图书资料库,增强师生专业文化自主学习能力。学院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联合共建文献图书资料库,丰富的图书资料为教师知识更新,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满足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同时,增强了师生的专业文化内涵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五,充分利用校园网网络,加强专业文化宣传。把学院网站作为宣传专业文化的主要窗口,传播土木工程专业文化。

(五)搭建校友联络平台,传承大学文化理念

1.搭建校友联络平台,强化联系交流

立足长期建设,整合校友资源,通过不定期召开校友联谊会、利用假期走访看望各地校友、协助校友不定期返校聚会等多种方式,强化联系交流,积极为广大校友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凝聚力量,传承学院文化理念。

2.积极筹建院史馆,深化校园文化内涵

院史馆蕴含着学院的办学精神,办学理念和学院文化,是对广大师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的方式,演绎学院创设、变迁和发展的历史,记载学院初建的艰辛、开拓的汗水和奋进的收获,让学生接受学院历史和专业文化的熏陶,实现了有效覆盖,也成为了宣传学院、联系校友、活跃文化的基地,同时也是追溯历史、启迪未来、传承文化的平台。

3.开拓网络渠道,广泛宣传校友文化

在学院网站设立“土木年华”校友工作专栏,构建了全方位的校友联系平台,学院将借助校友力量,为学生提供学习、创业、成才的帮助,聘请部分成功校友担任学生成才导师,指导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思想、就业、成才;邀请优秀校友回校讲座,全面阐述建筑行业的发展、从事该行业应该具备的职业素养,以及他们的创业经历和成功感悟,使学生开拓视野、树立信心,进而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4.校友鼎力捐赠,“给予与感恩”校友精神初见成效

校友鼎力捐赠,鲁班雕像进校园。雕像传承弘扬鲁班精神,崇尚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创新,体现了校友们对学校的眷念之情,也是学生学有所成回馈学校和社会的生动写照,体现着饮水思源的校友精神,對于“给予与感恩”校友文化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引导作用。

近年来,专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土木工程学院全体师生的广泛关注、积极拥护和自觉参与,并结合专业特色和本职工作,对专业文化建设以及相关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探索,从而掀起了讨论、研究专业文化建设的热潮,并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土建类专业特色的专业文化建设活动,为深化校园文化内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国芬等.高校专业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4,(6)

[2]符学龙,李 盼.江苏财院专业文化建设与职业素养培养研究[J].管理观察,2014,6

[3]张青.论大学中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作者:朱炳宇 张洁

上一篇:农村合作组织管理论文下一篇:师范院校钢琴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