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高等教育内部分化、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转型的稳健发展需要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定位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所需求的人才类别。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师资管理——以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摘 要] 师资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软肋,随着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发展前景令人堪忧。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存在数量严重不足、综合素质相对较弱、教学任务繁重和精力投入不足等问题。对此笔者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师资 新建本科院校 高等教育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通过合并、新建、升格等方式,我国先后新建了一大批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从1999年到2005年,教育部先后批准建立了198所本科院校,占全国701所本科院校的28.25%。[1] 2006年,又有42所高职高专升为本科。这么多的院校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关键因素取决于其师资力量。师资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软肋,随着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发展前景令人堪忧。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有多少大楼,不在于它的图书馆、实验室有多么先进,而关键在于人的作用。大学的知名度离不开名师,一流的师资不仅是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更是学校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竞争因素。所以,师资问题不单要依靠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来解决,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了这个问题不仅能有效地推动新建本科院校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而且对整个高等教育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高校教师的数量从整体上来看,逐年有所增加,但是与大规模的扩招相比,教师的增长率远远低于学生的增长率,生师比不断增高。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8年的生师比是9.73:1,2005年的生师比是17.14:1,教师的增长率远低于大学生的增长率,生师比大大提高。这是统计数字上的比较,实际上许多高等学校远远超过了这个比例。[2] 新建本科院校在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还面临着人才大量流失的问题。这一类院校既不如知名大学可以通过品牌优势等来留住人才,又由于经费紧缺,很难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第二,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相对较弱。由于长期处于专科办学层次,多数教师不重视科研,知识老化,学术视野较窄。在教师短缺的前提下,许多不合格的人员都成为了教学人员,导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新补充的教师基本都是刚毕业的,部分本科毕业生直接从学生走上讲台,即使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也没有经过系统的技能训练,缺乏教学经验,只能按部就班地应付教学,教学改革更无从谈起。

第三,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迫于竞争的压力,教师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个人学历和职称,另一方面,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加之扩招后教师数量短缺,工作量大幅增加,许多教师课务繁重,疲于应付,甚至超负荷工作。

第四,精力投入严重不足。由于主客观原因,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师在学术造诣上取得成绩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因此有一部分人不思进取,甘于维持现状,热衷于参加社会其他单位的非教学活动,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创收”上,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主业”与“副业”倒置的现象。所以教师的收入增加了,但教育教学质量却下降了。

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重任,就从目前的师资状况来看,如不尽快改善,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虽然大众化教育层次的多样性要求多样化的质量观与之相适应,但也不能突破质量的底线。没有一流的师资,就培养不出优秀人才。这并非是对教师提出难以达到的标准,而是以此来激励教师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在育人的同时,自我也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笔者从管理的角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师资问题作了如下思考,希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

第一,根据学校发展,及时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教学方式本身就存在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过渡,教学水平由专科层次向本科层次提升的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让全体教师尽快从专科层次的教学模式转化到本科层次的教学模式,了解并尽快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再将所授知识转化为他们将来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根据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来看,保证教学精力的投入是最为重要的,因此,科研工作此时就应该处于相对靠后的位置。这并不是说科研不重要,而是对学校相关部门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还要保证教学精力的投入,协调好二者的关系。

第二,注重激励手段的多样化,重视非物质因素对教师的影响。目前各学校都很强调对教师的物质激励,而不重视教师的全面发展。工资制度的改革可以奖勤罚懒,但由于人人都可以得到这些工资,在教师心目中,这些结构工资都是应得的,并没有达到激励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仅仅用提高工资待遇的方式是不够的。教职工不仅需要物质激励,也需要精神激励,需要在学校得到发展。如果说物质激励在改革之初是有效的,但其效果将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教师需要向高层次发展,从精神方面来讲,他们的学识、人际关系、社会环境、学术氛围等方面都需要得到相应的改善,只强调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水平要有一大批师德高尚的优秀教师,为此,不仅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还要优化现有的师资结构。加大现任教师的在职培训,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他们继续学习和深造,在培训进修过程中避免教学重复与学术的近亲繁殖;做好学科带头人、教学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加大资助力度,切实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加强交流,聘任达到高校师资要求的双师型人才来校任教,改善师资不足的现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聘任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事先对其结构作出合理规划,避免后患。

参 考 文 献

[1] 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4).

[2] 潘懋元.规模、质量、特色——中国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的若干问题[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5).

[3] 熊炘.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甘肃高师学报,2007(3).

[4] 黄崴.教师教育体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 魏饴.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四大对策[J].湖南社会科学,2002(6)■

作者:李巧玲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管理论文 篇2: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问题、现状及路径

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是高等教育内部分化、国家战略贯彻落实以及市场经济发展之必然。转型的稳健发展需要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定位以及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所需求的人才类别。基于此,探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存在基础薄弱、定位模糊、教育体系不完善的现状,提出基于国家视角、地方本科院校自身视角、企业视角以及个人视角四个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实现路径,以期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提供参考性建议。

关键字: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现状;路径

作者简介:袁岳驷(1974-),男,湖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日本东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研究和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14年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475),主持人:袁岳驷。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国家战略部署,随后3月22日,国家教育部的负责人响应国家战略,明确表明“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要开始实行转型”[1]。站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我国高等教育开始了一场新的变革,变革的对象主要是1999年以来的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潮流开始,很多地方率先加入浪潮。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冷静、理智思考转型的目的、转型的方向以及基础等问题。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间必须着重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型的方向与目标:转型到底转什么

地方本科院校逐渐意识到转型的必然性,很多地方本科院校积极采取行动,也有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处于观望和犹豫状态。然而,据调查,不管是积极采取变革行动的地方本科院校,还是处于观望与犹豫状态的地方本科院校,它们并非真正理清了自身转型的根本目标与方向。转型到底转什么?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应该考虑的根本性问题。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是成为应用型技术大学。国家教育研究中心将我国高等院校划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专科学校以及高等职业院校,而根据国家地方经济布局和院校发展,参照国外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经验,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方向和目标主要是应用型大学[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之前,必须明确自身的转型方向,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迈进,共筑我国教育体系中新的高等院校类型。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应用型人才。事实上,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实质是使命的转型,即将原本较为简单、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多元性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新型的应用型人才[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必然是为了培育一批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进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结合当前国家、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地方本科院校的现实状况,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方向与目标已然明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需以发展“应用技术”为主要目标和方向,从实践方面体现转型的价值所在。当然,转型不应只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型是目标所在,但“教育”依旧是高等院校转型也不能脱离的轨道。

(二)转型的理念和定位:转型到底怎么转

在明确转型目标的前提下,地方本科院校需冷静下来耐心思索自我的教育理念,以及在分析自身优势与劣势的前提下,合理定位,调整结构。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教育理念为均衡“职业性”与教育性。传统的教育理念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形成“非安分守己、攀高求全、追求精英化”,这为其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造成了前进的障碍[4]。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教育理念加入了“功利主义”,在就业严峻的形势下,忽略了“教育的根本”即教育首先是在培育一个健全人格的“人”[5]。然而,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地方本科院校亟待根据自身的现状进行转变。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需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定位。当前,部分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很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跟风,并未分析自身的差异化,没有突出专业特性和办学特色,定位过于趋同,具有惯性思维[6]。以国家战略为指导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已经开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明确自身转型的教育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定位。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国家战略调整,真正实现完美变革,培育国家、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三)转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转型到底为什么

转型到底为什么?其根本上是转型的起点和终点的问题,即明确转型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1.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出发点是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就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和教育模式,不是以自身想培养什么人才为起点,而是以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再来培养为出发点。这不仅可以达成人才匹配,也可以节省社会再次培训的投入资本。因此,明确转型的出发点,也就明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原因。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落脚点是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输出的人才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应符合区域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最终应该解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并且能够顺应我国教育结构调整的全局战略。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而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加快现代化职业教育,培养一批规模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队伍[7]。

社会需要多種类型的人才,而具备专业化、应用型、技能型的科技人才是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看清所处区域的地点,培养对应的应用型人才。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分析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需冷静对待和处理,在转型前就明确问题有助于避免问题的再现。笔者认为,自国家开始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与不足。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基础薄弱,根本性的转型需要时间

1.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层次来看,教育层次较低。在1999年以来的600多所地方高校中,大多都是通过转制升本、合并升本、独立建本以及民办升本等方式建立起来的地方本科院校,这批院校只是一味的简单谋求办学层次的提升,在硬件和软件设施均不充足的条件下追求转型发展更高层次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色受到了稀释[8]。足见,地方本科院校的整体水平较重点本科院校低,如果要转型,需要充分準备和外界支援。

2.从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来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较为困难。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已被教师与学生接受。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决定会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造成冲击,一时难以适应转型的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对于教师团队的选择上一直偏重于“高学历,低技术能力”,现有的教师大多是“学术性”教师。加之,转型的强制实施迫使这部分教师尝试“技能型”的培育,但并没有真正的技术能力经验,造成学生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技能”培养。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定位不准,转型理念十分模糊

1.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决定了其转型后的输出效率、效果。然而,随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策略的实施,加入转型行列的地方本科院校,只是一味的盲目实施转型,这一举措并不能对地方本科院校带来益处。相反,这部分加入转型的地方本科院校的盲目转型只会带来课程冗杂、专业不精的现状,并未形成地方特色专业的设置和地方特色人才的培养。这些都源于转型时并未合理定位,对院校之后的发展方向没有清晰把握[9]。

2.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教育理念决定了未来输出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和人格素质。当前,一些地方本科院校没有从实际出发,也未客观分析地方经济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院校本身具有的特色专业,没有理性分析,没有明确的教育理念。正如有学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教育理念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没有达成一致性[10]。在目前的转型热潮中,地方本科院校面对该现状也并未有所行动,还是在一味追求“教学层次”,而非“应用型能力”。有学者认为,导致这一现状的几个关键因素是“功利化”教育倾向占据上风、“依附性”发展思维严重以及“一次性”教育观念尚未转变[11]。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教育理念明显有所偏颇,需要地方本科院校加强注意。

(三)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体系不完善,培养的人才缺乏实战能力

1.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转型,并没有完善自身的教育体系,以备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资源本来就较为短缺,加上根深蒂固的固式教育体系,虽然试图加入转型行列,但并未改变实质性的教育体系。从师资力量上来说,只是一味引进“高学历人才”,而忽视企业、行业的“资深兼职教师”[12]。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并未意识到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没有那种意识去改变、完善;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没有实力和条件去完善教育体系。在这一方面,需要国家、政府的相关政策给予支持,注入强大的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从内部调整教学体系,改变管理差、体系乱的现状。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并没有改变实质性的问题,培育的人才并没有实战经验。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还是地方本科院校没有足够的实力来调整教育体系,单一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技术不强”的学子。有学者认为,这些人才就业难的原因不一定是人才类型不匹配,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输出的质量不符合用人单位需要[13]。要改变这一现状,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国家的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支撑,改变现有陈旧的教育体系,才有可能培养一批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实现路径

转型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时空压缩式的改革与创新[14]。

(一)基于国家层面的视角:既要有完善的制度,又要有财政投入

高等教育面临结构调整,是国家提升自身综合竞争能力的必然。政府从国家的高度提出转型战略,足见转型是一场必然的革命。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入转型的行列,单纯靠自身管理是很难达到理想化状态的。国家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监督者,应该给予支持。

首先,从制度方面来讲,政府应该发布一整套系统性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制度。将1999年以来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区别对待,根据发展的条件和情况归类,规划不同档次的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目标并加以分类指导。其次,从资金来源方面看来,大多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硬件设施较差、师资力量不雄厚等问题,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政府应该适当性给予财政政策的支持,以便保障转型发展的稳健。最后,国家应该把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直接监督、评估和把关的主体。尤其在转型初期,地方政府的介入相当重要。

(二)基于院校自身的视角:走特色化道路,育应用型素质人才

地方本科院校在积极争取“教育层次”的同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我,加快转型速度和质量。

1.清晰定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该理清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所处区域发展急需什么类型的应用型人才,以这两点为核心来明确学校发展的目标,进而再考虑如何建设成有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大学。一般而言,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树立“产业发展什么,学校就跟进什么,且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同生共长”的思想[15]。这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快速准确定位,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能型、应用型、素质型人才。

2.建立符合自身优势的课程专业体系,培育特色专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课程与专业的设置问题是决定未来输出人才具备何种能力的基础。因此,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传统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建立与其他院校所不同的、有竞争力的课程与专业,有助于转型发展为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的应用型高校。

3.吸纳应用型兼职教师,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方式引进的教师资源,基本上是具有高学历和完备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学术型研究人员。然而,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传统教师培育出来的人才已然不能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大量引入行业、企业内的高层管理人员作为兼职人员。这些高层管理人员具有足够的实践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教学有助于提升教学水平,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发展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推进科研与应用技术的共同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应该积极主动寻求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机会,加强合作力度,改变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培养与地方产业经济、企业对口的专门化人才。首先,企业进入院校让学生切实明白当前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人才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建立有效的人才对接机制;其次,地方本科院校在实践中制定相应的机制,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其中。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等专门性的科研平台,以达到循环评估,推进科研与应用的双重发展。

5.加强行业切磋,向转型发展良好的地方本科院校借鉴经验与教训。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中应该成立一定的转型发展交流机制,不同院系对其一定时期的转型计划、发展和成果进行交流,互相参考。当然,地方本科院校不能盲目去模仿,只能在综合分析优势与劣势的前提下,再结合成功转型的案例,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定位、课程设置、校外合作、专业特色等结构进行调整,为转型发展做充分准备。

(三)基于企业的视角:树立社会责任感,与院校建立长期合作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离不开企业的支持。然而,国内大部分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素质人才应该“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

1.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与高等院校的长期合作,培养与自身相匹配的人才。很多企业抱怨院校培养的人才并没有自身所需的能力,如若从社会责任的角度来说,企业应该主动出击,联合院校主动培养自身所需人才。一方面,从企业、行业的角度明确需求的人才类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培养适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为国家解决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也解决了自身求贤才难的困境。

2.企业应该主动与院校加强合作,在高等院校内建设自己的培训基地。现在很多企业开始建立企业大学,却忽视了“高等院校”这样的“便捷”场合。企业与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建立合作机制。一方面,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进入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师行业,促进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企业品牌形象的提升等;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聘教师,会积极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新形式的教学模式,改变了地方本科院校传统的“理论型”教师队伍,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的教育水平,为提升地方本科院校学子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3.企业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合作应该是长期性的,并且形成特色式的合作。企业不是单纯履行“义务”为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响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的需求。企业应该树立长远的目标,抱着具有社会责任的使命来履行长期合作。企业这样做,必然会提高企业的社会形象。

综上所述,从企业的诉求来看,企业可以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也能为国家、政府缓解一定的压力。因此,作为一个有“血肉”的企业,承担该有的社会责任,是其发展道路上的必然明智的选择。

(四)基于个人的视角:改变观念,提升自身实践能力

学生个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我国的传统教育已经培养了学生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维,认为高等教育也仅仅是理论学习、知识储备。然而,面对就业压力,传统的“高分数,低能力”的学子已经被社会淘汰。

1.学生个人必须意识到高校教育转型的必然性,不能再沉溺于传统的“舒适型”教学,应该大胆地走出去,行动起来。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个人的“习惯模式”——即课堂就是灌输、考试就是应试。然而,社会需要的真正的人才能力并不是应试能力,需要的是技术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学生个人必须认清现状,在学习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近企业、行业,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具备的能力,努力发展为社会需求的人才。

2.学生对院校转型期间所能提供的各种应用型技术不能排斥,应该清晰自身的优劣势以及未来所想从事的行业职位,着重锻炼自身这些方面的应用能力。学生个人应该首先意识到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是不可避免的潮流。甚至,学生个人应该推动转型的发展,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服务自己。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为自身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明确自身目标,向地方本科院校积极表示自身诉求,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

3.学生在掌握相应的应用技术能力之后,可以与相适应的企业进行长期匹配性“培养”,以避免“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无疑可为学生个人带来不可替代的竞争能力。因此,学生应积极响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策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活动,努力适应地方本科院校转型。

总之,学生个人努力适应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并且在适应的过程中提出自身诉求以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就是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最好推动方式。

参考文献:

[1]中国日报网: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cj/xfly/2014-07-08/content_11967989.html.

[2]余锡祥.地方本科院校職业化转型发展与校办企业转型的核心问题[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7):9-13.

[3]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21世纪的问题[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11-30.

[4]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5]张应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能效应与主要问题[J].大学教育科学,2014(6):29-34.

[6]赵荷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管理,2015(7):24-26.

[7]袁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中的几大问题及其危险[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7-12.

[8]陈永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之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8-42.

[9]王维坤,温涛.应用技术大学: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动因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4(7):80-83.

[10][12]梁丹,徐涵.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研究现状及思考[J].职教论坛,2015(1):37-41.

[11]解德渤,赵光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理念、困境与突围[J].山东高等教育,2015(14):13-18.

[13]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2-8.

[14]肖地楚.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天中学刊,2014(5):113-116.

[15]李立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5(3):43-45.

责任编辑 刘扬军

作者:袁岳驷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管理论文 篇3: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

[摘 要]新建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以准确定位为基础,准确定位以科学分类为前提。本文以办学类型的划分作为研究起点,从职业类和学科类本科教育的维度,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就此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办学类型 定位

[作者简介]詹春强,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硕士生(上海200062)

至2005年底,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共198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28.2%,是我国本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2005年10月,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规定“2010年以前,专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本科院校”,限制了专科层次职业院校的继续升格,因为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影响了院校自身的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其办学定位亟需研究。办学定位包括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服务面向等方面的定位,其中办学类型定位是最基本的因素,另外,我国新建的本科院校多由职业类专科院校升格而来,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由职业类专科院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定位。

一、办学类型定位

(一)办学类型的划分

对高等院校进行科学分类是研究办学类型定位的前提。分类思想的提出是为了能全面地分析问题,避免在实际办学中忽视某些方面。在同一分类维度,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是指高校该类型的办学比重较大,而不是仅具有该类型的办学。一个分类维度上不只具有两种类型。类型的划分是连续的,可以根据不同比重确定中间类型。

对高等院校进行分类的依据很多,有与行政部门的隶属关系、国家建设重点、办学经费来源、知识等。知识是高等院校的加工对象,是高等院校区别于其他机构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知识为依据划分高等院校类型最能体现高等教育的内涵。从知识出发,划分的维度有(见图1):知识覆盖面和有机结合度,即院校所覆盖的学科数及学科融合程度,相对应的办学类型是专门型一综合型;对知识的作用,即院校的功能主要是传播知识还是创造新知识,相对应的办学类型是教学型一研究型;知识的组织形式,即以学科发展还是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组织知识,相对应的办学类型是学科类一职业类。以上三个维度互不矛盾,彼此共存,每所院校都可以从这三个维度划分类型,图工中a类高校就是以教学为主、具有职业类教育倾向、学科门类较为单一的高校。

但是,每个分类维度的提出都有其侧重点,为了解决高校发展中的特定矛盾,高校要根据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分析当前最关键的办学分类维度。第一,专门型一综合型分类的重视是为了改变20世纪50年代后我国高等教育大多是单科性专业院校的局面,避免忽视学科的融合,经过80年代后的一系列改革,大部分单科性学院已经转变为多科型、综合型院校。综合型院校办学定位的讨论是针对单学科办学定位清晰,已经实现多学科办学,考虑是否加大学科融合度的院校而言的。新建本科院校升格前多为专门院校,尚未发展到此层次,因此,综合型办学定位不适合新建本科院校。第二,科研型院校的划分主要是面向硕、博士点较多,准备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刚刚设立本科,硕、博士点较少或者没有,显然不适合定位于科研型院校。第三,目前我国成熟的本科院校都实施学科教育,前身为职业类专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出现了从职业类教育转到学科类教育的倾向,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高需求发生矛盾,而且,由于定位的偏差,新建本科院校在吸引生源、发展优势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因此,在职业类一学科类维度上讨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研究的焦点。  

(二)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类本科教育的比较

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类本科教育有本质的区别,较为权威的论述当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见图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把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划分为5A、5B两种类型,分别类似于我国的普通本科教育、职业类本科教育。5A是理论型的、为研究做准备的(历史、哲学、数学等)或可从事高技术要求的专业(医学、牙科学、建筑学等),目的是使学生进入高级研究计划和从事高技术工作。5B是实用的、技术的、适应具体职业的计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行业、某类职业或行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完成5B学业的学生一般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可见,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以培养学生适应具体职业的能力为目标,职业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岗位针对性较强。

普通本科教育与职业类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新建本科院校朝普通本科教育发展,意味着模仿较为成熟的普通高校的办学方式,争办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朝职业类本科教育发展,意味着增强原有的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两种发展道路的不同之处如下(见表1)。

对发展道路的选择取决于对各种条件的权衡,以下几种客观情况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适合走职业教育道路:

1.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学生的来源、经历和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单一的高等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根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阶段论,大众化阶段的高校类型将多样化,否则将出现人才相对过剩和相对短缺的现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开创新的发展道路,既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又能促进高教系统的协调发展。

2.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高需求。据对全国u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的调查。总的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均小于1,供大于求,但对技工,特别是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求人倍率均大于1,供不应求。我国技能型劳动者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可见,我国不仅要发展职业教育,更要提升职业教育的层次,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3.扬长避短,培育竞争优势。新建本科院校有职业教育的丰富经验、资源和市场,有发展职业类本科教育的优势。反之,如果办学科类本科教育,将受师资条件、生源质量、办学传统等现有条件的制约,难以提高竞争力。

4.职业类本科教育的成功先例。注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当今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德国、瑞士等国家成功地培养了大批高级实用型人才,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腾飞,成为本国教育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德国,职业教育的层次较高。有硕士、本科等层次的职业教育。

(三)本科职业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的异同

本科职业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的相同点在于两

者都是培养学生胜任特定岗位的能力,教学内容都是应用型知识,专科类职业教育升格为本科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从应用型知识改变为理论知识。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层级的不同,从广义上说,层级是指有关教学内容的复杂程度,也就是说,相对于职业类专科,职业类本科教育提升的是应用型知识的复杂程度。教育部批准部分职业类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正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职业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生产的发展要求劳动者既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能从事技术含量高、复杂度大的工作。

教学的复杂程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学习层级的上升。根据加涅的学习层级思想,最高层次的学习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相似点的辨别、对原理的掌握为基础,因此,本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熟练操作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带着改进的欲望去实践,能自主发现问题,利用知识解决新问题。(2)职业道德的提高。职业类本科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要塑造学生良好的职业操守,使学生热爱本职业、责任感强、遵守行业规则等。(3)个人素质的提高。设备、技术推陈出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社会需要拥有终身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等的高级人才。职业类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良好的学习习惯、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职业类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后,所建构的专业基础课、公共课、专业课课程平台,都是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岗位服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都要满足工作需要。本科职业类院校要分析时代对岗位工人的新要求,分解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技能,设置相应的课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二、办学类型定位的现状

目前,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类型偏向普通本科教育,主要表现如下:

目标陈述。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目标陈述没有体现职业类本科教育的特征,反而表现了与普通本科院校目标雷同的倾向。如“我们的定位是……专业的一般本科院校”,“一流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多科性本科院校”。办学目标是引领办学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办学定位的体现,不恰当的办学目标将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认同。有的教师觉得职业类教育社会地位较低,不甘心定位于职业类教育,追求高目标、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表示“学校要往上走”。而且认为“我们院长肯定也不甘心这样的定位,就像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且还想当常胜将军”,“目前3-5年定位于一般本科学校,今后会变”。由于教师直接参与教学,所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关系到办学目标的实现。即使院校有正确的目标陈述,也要得到教师的认同,这样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新建本科院校普遍存在急躁心理,急于借鉴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应用型特色。在培养方式上,新建本科院校往往加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却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没有把两者融合于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之中,反而削弱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三、定位趋同的原因分析和建议

办学类型的趋同将对社会人才结构和高等教育系统、院校及学生发展等方面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深度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我国“学而优则仕”、“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动手的人才长期受到忽视,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较低,极大影响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造成不少院校不甘心定位于职业教育,成绩优秀的学生也不愿报考职业类院校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社会多方支持新建本科院校走职业教育道路。然而,我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拨款较少,难以保障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实训仪器、实践机会所需要的经费等,严重打击了新建本科院校办职业类本科教育的积极性。而且,我国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优惠政策较少,新建本科院校势单力薄,难以坚持走培养应用型人才之路。另外,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规律的研究不够,由于缺乏研究,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对高等教育分类时,混淆了“层级”和“类型”兩个维度。定位不清。例如,我国对新建本科院校的评估仍采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这个方案并不适合职业教育。适用性不强的评估活动对院校办学有误导作用,把新建本科院校导向了普通本科办学模式。

要改变这种状况,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朝职业教育方向发展,需要营造宽松的办学氛围,给予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鼓励院校自主探索多种办学模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直接或间接投资职业类本科教育,动员社会力量多方支持职业类本科教育,比如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为学校提供实训中心、实习机会、指导教师等,间接降低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成本。在财政上,增加对职业类本科教育的投入,特别是采取项目资金的形式支持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有效支持和激励新建本科院校朝职业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院校自身也要集中有限资源,打造优势专业,提高竞争能力。总之,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对职业类本科教育办学规律的研究,研究职业类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在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差别,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价体系、管理体制和拨款制度,引导新建本科院校关注社会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社会和学校要解放思想、群策群力,共同促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准确定位和良好发展。新建本科院校的良好发展将推动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赵淑梅)

作者:詹春强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新农村建设论文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语音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