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的不断建设成为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站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角度,针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展开全面的阐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商管理论文 篇1: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大学办学的宗旨是培养更多经世致用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发展较好的专业,本科院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备受关注。本文通过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更好地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与管理

1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一般指工商企业管理(英文名称直译为Industry & Business Administration,通常译为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基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科院校也是根据这个目标进行专业化人才的培养,虽然愿望很美好,但是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层次却有很大差距,这里当然有学生自身的素质原因,而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层次不同,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质量也会有很大差距。本科院校憧憬好,而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培养结构乏味单调、理论型人才多应用型人才少,这是我国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

2.1 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历

工商管理类的人才需要学习很多理论型的知识,例如会计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管理心理学等。的確,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这是他们接触经济知识的入门课程,对于日后学习知识的理解也是十分有帮助的。例如经济学原理是整个经济领域的基本知识,其对于先前经济危机总结的经验和教训、对当下经济发展状况的把握和未来经济发展状况的预期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必须要学习的。而管理心理学等课程更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进入工商企业实习和工作时的敲门砖。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好这些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是大多数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课本上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而忽视了实践和实习的重要性。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实战的经验也十分重要。在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都会有短期实习的安排。而大多数学生对于实习的态度一般都是敷衍了事,找了实习工作单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认真对待这来之不易的实习机会。更有甚者,通过一些自己的关系,找到工商企业给自己的实习证明盖一份企业公章,照几张虚假照片,再编造一份假的实习日记,在老师这儿就可以蒙混过关。的确,这样也可以获得学分,殊不知,在欺骗老师的同时也欺骗了自己,浪费了这大好的实习机会。注重书本知识,轻视实战经验是大多数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普遍的现象。

2.2 高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力度欠缺

本科院校既然开设了工商管理这门课程,就应该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面对这门课程。所谓学无止境,本科院校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与合作,吸取其他院校有益的发展经验,并将之运用到自己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之中。然而,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可以发现,只有少部分院校之间会有沟通和交流的经历,并把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作为培养方案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更多的本科院校没有与其他院校沟通和交流的经验,甚至同城之间高校的交流都很少甚至没有,这样也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的滞后。只有不断地通过学习和交流,才能掌握最先进的培养方案;只有不断的向师资力量雄厚,就业率居于前茅的高校学习经验,才能促进本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发展。合作和交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3 课程设置合理度欠缺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宗旨一般都是培养专业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本科院校通常也都是根据此宗旨,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课程的设置也是相当有学问的,除了教育部要求必须设立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与经济管理学院一般要开设的课程如会计学原理、经济学原理等课程外,其他课程的设置也需要做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确定。相关人员应该结合当今社会实际不断修改教学计划,这样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根据当今社会和经济学发展情况,开设一些更实用的课程,例如,工程项目融资、系统工程和运筹学等,这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毕业之后的求职也是大有益处的。

3 相关意见或建议

3.1 关照学生的角度

探究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体终归还是学生。所以在提出意见或建议时,首先应关照学生的角度。在校学生首先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课上的理论知识,并做到及时的复习和总结,同时珍惜每一次实习的机会,将课本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之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这样的结合中加强对于工商管理这个专业的理解,从而也可以培养出应用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竞赛项目,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多参加“挑战杯”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模拟商战等项目,提升自我。学生之间也要多多创造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在思想火花的碰撞之中不断总结和归纳,学习他人的优点,补全自身的不足。

3.2 关照学校的角度

本科院校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一定要提供周到的服务。首先,对于师资力量的配置上,要下一番功夫。学校一定要督促教师尽快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更新原有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避免一些教师出现吃老本等现象。教师也应该具有开拓的视野,结合当今社会的实际,进行课程设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之间也应不断学习,不断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共同的进步。同时教师应该及时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强化讲课重点,归纳讲课过程中的不足。其次,学院也应该加强有关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例如与会计专业、工程管理专业、营销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等强化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到对自身发展更有益的知识,培养出全面型的人才。学院应该多举办工商管理模拟等活动,让学生们多多参与到其中,在实战中提升自我,认识不足,同时增加实践的经验。学校也应该对工商管理专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建立更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大资金投入等。

3.3 关照社会的角度

作为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最终流向的重点,社会的需求对于本科层次的培养起到了一个隐形的导向作用。社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生自然会按照这个既定标准去努力,学校也会根据这个标准去培养。社会企业一定要杜绝“成绩论”和“绩点论”,因为成绩好绩点高的同学理论知识的水平可能非常高,但是真正的实践经验不一定很多,所以社会上的工商企业一定要多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一些机会,从而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和吸纳优秀的人才。同时,我们也提议社会企业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可以增长工作经验,也是为自己的企业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同时对于一些不实习却一样可以得到企业实习证明的行为明令禁止,杜绝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给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本科院校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状况也备受关注。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是每个本科院校的职责所在。 让学生在有利的环境中成长,回报社会,也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姚晖.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2013(3).

[2] 李传军,吴昌宇.地方性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1(7).

[3] 李福生,韩东,孟祥霞.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对外经贸,2016(2).

[4] 焦健.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J].山西财经大学,2013(2)

[5] 张红专.一般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选择[J].商业现代化,2008(7).

[6] 孙凯.基于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9).

作者:王宇航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商管理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

摘 要:工学结合模式在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实训基地的不断建设成为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根本前提。本文主要围绕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站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角度,针对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展开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工学结合;实训基地;高职院校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我国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高职院校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改革中,高职院校不断开展国家示范性和省级示范性院校等活动,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多样化。为了顺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业教育改革趋势,高职院校大力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使高职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比如:企业欠缺积极性、没有完善教育立法、内涵建设水平比较低等。因此,在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实施的根本前提

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工作,企业给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企业岗位工作之前,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在岗位上上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为企业发展创造贡献个人力量。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比较系统全面的工程,为了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进行,高职院校最关键的是先进行教学改革,优化教学体系等。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而专业课程改革成为了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部分。所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实际需求、立足于工作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等。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完成地方大多都是安排在校内实训基地,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实现教学与实践的双重功能,提高学生在校内职业技能训练的水平。在校内实训基地的每个位置融入更浓的职业氛围,不断提高设施设备性能,并体现出更大的工学结合特色,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更紧密的联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学习,学生在岗位就职,还需要培养职业道德,遵守规范的职业操守行为。但是在实际的工学结合实施中,企业却欠缺积极性,这主要是在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普遍不高,另外缺乏全面的理论知识,在企业顶岗工作中没有留下比较好的形象,不利于校企长期合作。所以学校在开展校内实训基地教学的同时,不但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操作,还需要指导学生形成爱岗敬业、自强不息、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心、上进心、职业道德等,在最大的自信与热情投入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工学结合实施的根本前提。

2 校内实训基地不断拓展实施工学结合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涉及了各方面的行业,由于一些企业职业岗位比较特殊,只需要少数的技能人才,并且非常讲究设备操作安全性。比如某些技术专业中的设备比较昂贵,设备操作以及技能训练都需要把学生分派到企业顶岗工作,这样不利于实现工学结合。一些专业教学活动需要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下进行工学结合,要求学生到岗位上进行实际的操作,老师无法顾及到各个学生岗位工作的开展,无法控制学生在岗进行工学结合的时间,难以保持有条不紊的工作程序,降低教学效率,无法及时检测学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另一方面,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存在极大的贫富差距问题,每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在企业解决顶岗实习比较困难。所以针对那些职业岗位比较特殊、设备价格非常昂贵、比较讲究实际操纵安全的训练项目中,学校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可以适当地引进各种仿真训练器、操纵模拟器,让学生在机器操作过程中,增长各项见识,对特殊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做到了如指掌。可见,校内实训基地不断丰富实施工学结合内容。

3 校内实训基地成为工学结合联系企业的重要桥梁

工学结合的实施彻底改变了高职院校的传统办学方式,形成高度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局面,立足于现代化的行业市场中,使高职院校的教学行为更加具有独立自主的鲜明特色。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教学场地、设施、师资以及各个教学环节。所以,在学校工学结合的实施中需要企业全程参与,如果离开企业全程参与将会难以实现与落实工学结合模式。目前,我国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明显比较低,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不能获取实际的利益,却消耗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想方设法让企业获取实惠,构建和谐的合作模式。校内实训基地可以作为工学结合联系企业的关键纽带,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高职院校应该坚持为社会与企业服务的宗旨,了解各行各业的实际需求,在经济允许的前提下,合理添置一些先进的科学研究仪器设备,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各种具有应用价值的试验与科学研究,不断创新企业发展技术。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完善各项激励机制,让教师合理应用教学资源,比如利用各种先进的设备和仪器开展各项科学研究,研究出更多的新科技成果,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校内实训基地中充分利用各项教学资源,定期开展各项技能培训工作与鉴定工作,并组织企业里的员工进行培训,让职工在技能操作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操作水平。在培训中加强职工操作成绩的考核,为其获得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提供重要的支撑。将校内实训基地作为工学结合联系企业的重要桥梁,使企业与校方达成双赢互利的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中的积极性,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有效性。

4 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学校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满足各大企业的人才需求,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零接触。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势下,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关键在于不断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与企业的各项技术成果,并为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加强职业技能活动与教学活动之间的重合,设置各种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将自身学习的职业理论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此教学方法成为大部分学校的基本操作范式,使教学活动与职业技能活动保持相同的进度。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存在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学生到企业工学结合,课堂教学与工作训练不能完全结合在一起,发生了时间与空间上冲突。在岗位上工作的过程中,针对在岗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老师不能及时在上课上进行讲解,不能指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采取合理的解决方法,另外此分离模式,加大了对学生的管理难度,因为学生过于分离,无法集中一起。

为了在相同时间和空间内共同完成工学结合的模式,一些学校不断进行探索,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了“教学工厂”、“一体化教室”模式等。很多学院系部专业都是以企业的形式存在,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安排都结合了职业活动工程的要求。比如学院在工商管理系中开设银行、大小型的商场、旅行社等,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校内企业进行实习操作和专业训练。“一体化教室”模式,是指在学院的教学空间内全面整合各个教学区域,比如将教学区、研究区、实训操作区、生产操作与检验区等区域合为一体,实现教学导入、操作的教学和生产全过程。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工学结合成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以培养符合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教学目标,在校内实训基地中进行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主动性、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同时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指导操作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工学结合中建设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结合企业实际生产、商业经营活动的要求,按照实际的项目操作流程组织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与生产第一线紧密结合一起,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职院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不断引入企业资源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在加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过程中达成校企之间的双赢合作模式,以真实的生产任务为驱动,使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更加多样化,逐渐形成一个服务功能全面化、个性化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实现可持续战略的关键方法之一,成为培养优秀人才、实现工学结合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季本山.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中的作用[J].江苏高教,2010,01(17):139-140.

[2]梁燕.我国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10.

[3]申屠,江平.对提升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管理运营效率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23):01-05.

[4]刘红梅,张明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实训基地建设探讨[J].当代职业教育,2013,07(01):58-60.

[5]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06(03):17-19.

[6]唐东存.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11.

[7]赖华清.浅析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0,09(14):57-58.

[8]王淑桢.工学结合模式情境下职业道德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2010,11(16):60-61.

作者简介:董连(1964.10-),女,实验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计算机网络管理。

作者:董连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工商管理论文 篇3:

适应行业需求的旅游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重经验、重理论”的行业人才需求。高校从科学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建立灵活课程体系、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等方面,对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完善,在新形势下建立适应行业人才需求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旅游管理 本科 培养模式

0 引言

长期以来,旅游高等教育采用传统的教育分类、学科教育以及教育思想指导旅游专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旅游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就业偏向大相径庭,已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在快速的发展对中高层管理人才的要求,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1 现有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原教育部规定的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对于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及进入迅速发展阶段的旅游业而言,都已不能适应。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

1.1 旅游行业内就业前景向好与旅游本科教育不断萎缩形成鲜明反差 2008年8月由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要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挖掘旅游就业潜力,提高旅游就业能力,改善旅游就业环境等相关任务和措施;到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与国家旅游行业内就业前景向好相比,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却呈现出不断萎缩的局面。据资料显示:在我国著名的12所大学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没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西安交通大学曾经有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现已停招,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4所大学虽未停止招生,但是学科地位都有所下降;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的旅游管理专业分别在人文学院、地理学院和历史文化学院,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与历史、地理、文学类的专业相比 其“管理学”的特点更有吸引力,所以这3所大学里的招生规模没有大的下滑[1]。在中国排名前10位的大学里,中山大学是唯一有独立的旅游学院的大学。

以上资料反映了我国著名大学中旅游专业大多数处于萎缩状态或萎缩状态的边缘,极大地影响了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研究未来的发展,并进而对行业的发展带来长期不利影响,这与《意见》中六项主要任务和四条主要措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1.2 旅游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率持续走低 旅游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旅游专业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度被认为是“就业率高、收入高”的热门专业,但是随着就业层次的走低,选择专业时本科生越来越不愿意学旅游专业,毕业生越来越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

1.3 新技术、新动向使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专业人才要求更高 随着计算网络技术在旅游业的广泛应用,全球预位系统、在线分销系统、旅游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引起旅游者消费模式、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急剧变化,这些变化是与目前传统“课本理论知识+现场观摩+岗位实习”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无法应对。

另外,旅游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特点、新动向,如休闲旅游、自驾车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会展旅游等,对传统的以“酒店餐饮、旅行社、景区(点)管理”三大块为核心的传统旅游本科教育提出严峻挑战。旅游产业发展的新特点、新动向及新技术的应用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 目前高等教育体制下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不明确 我国旅游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直到目前仍处于模糊状态,虽然已有“‘大学专科以下的旅游教育可以认为属于职业教育性质’,而‘大本以上的高等旅游教育属高等专业教育性质’(申葆嘉,1997)”,但这种认识更多还只是停留在学术层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企业在招聘时愿意挑选职业高中和中专的学生,而不愿录用本科生,使得很多院校仍然在“或职业教育”与“或专业教育”之间徘徊。

2.2 本科生与职高生相比无明显优势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高等院校旅游本科学生比中专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后劲足”,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实习期长,动手能力较强,可能开始时表现得较为突出;而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理论基础扎实,知识能力结构合理,今后会有更大发展潜力。在实际操作中,这优势并不明显。旅游行业作为服务行业,对于从业者的经验非常看重,大多数酒店招聘员工时对于学历要求并不高,所学专业也没有严格限制,对管理者大多数专科以上就可以,却特别强调酒店工作经验。本科生就业初期与职高生相比并没有优势,相反由于本科生眼高手低,经常想着跳槽,虽然理论水平相对较高,但职高生更愿意吃苦耐劳,认真工作,也更容易获得升迁的机会。

2.3 “宽口径、厚基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旅游行业专业强的特性不相适应 旅游业行业内部各个细分行业的经营、管理环境有所不同,行业特色非常明显。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下,对工商管理一般专业是适用的,但对专业性很强“旅游管理”专业却并不适用。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常常因过于突出了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而掩盖了旅游专业性的特色;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在旅游产业中出现新的热点领域,这也不是在传统的旅游专业“饭店+旅行社+景区规划”三大模块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所能掌握的。正因如此,许多毕业后的本科生对大学学习的感言“什么都学了,却什么都不懂”。

2.4 实习时间短,缺乏实践经验,学校实验设施短缺 从目前相当一些高等院校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来看,旅游专业本科教育的“理论化”现象非常突出。许多普通高等院校没有重视对教学实验室设施设备的配套建设,一些院校没有设有实验室,单凭教科书开办旅游专业,教学计划中也只规定了半年或两三个月的实习时间。由于实习时间短,一方面实习单位在用人时,只把实习本科生分配到缺乏“劳动力”的部门,仅仅让实习本科生去做一些“劳力”方面的工作,很难让他们接触到管理方面的工作,更不用说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本科生严重缺乏工作实践经验,有些甚至在实习过后还不明确基本的服务流程和操作,更无法满足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双强的管理岗位的用人要求;一些本科生由于在实习时净干“体力活”,职业失落感很强,在毕业时也就不再选择在旅游行业内就业。

3 建立适应旅游行业人才需求的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3.1 科学合理定位本科层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产业各领域的业务骨干、管理中坚及领导人物的储备军,应具备“创造性执行及一定创新能力”的素质,具有管理和技术潜力的专业化人才。旅游本科教育采用的教育方式首要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系统化的思考和方法;其次应强调现代竞争中不可缺的团队协作能力,再者是专业知识,对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服务意识、职业发展意识较为强调。至于属应用型或研究型的人才,则应因人而异。

3.2 建立多模块、多层次的灵活课程体系 为了适应分层次、专业化的产业人才需求,旅游本科教育要在理论与实践相互融通的基础上,设置多模块、多层次的灵活课程体系。

多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可以划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实践模块、提升模块4个部分。基础模块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通用课程,例如《旅游学概论》等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旅游产业的基础知识和产业中各个行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对旅游产业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专业模块课程是保证学生能够毕业后在本专业某一领域内就业或继续深造的知识学习,学生有选择性地对旅游产业的某一产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如酒店、旅游社、景区、高尔夫球场等旅游产业的行业热点细分领域。实践模块则是要求与专业模块相配套、一致的课堂实践教学及组织学生到实践教育基地进行实习,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顺利就业提供保障;提升模块则是利用本院系的优势资源及学科,设置这些学科与旅游的交叉课程,如历史学院设置旅游文化等,鼓励学生在具有学科优势的领域进行深入学习、深造,体现本院旅游专业的特色。另外,学校还可以依据他们的需要,借鉴一些国际经验,如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3],采用定制化方式设计不同层次与类别的课程,针对学生不同的就业、学习需求设立多层次的课程教育。

3.3 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创新能力 旅游专业本科生实习期至少应有一年时间,真正实现轮岗实习,对企业管理模式、市场竞争、经营理念、业文化以及旅游业发展动态等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加快由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进程。同时鼓励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进行各种获国际承认的专业证书的培训测试。

另外,要加强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在实习和实践中要求他们自觉地培养服务意识,吃苦精神,通过心理学教育和实践锻炼,造就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专业的自信心,以减少就业过程的挫折感,顺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4 增强专业教师学科结构的多元化 首先,加强专业教师的管理实践经验,通过有计划的国内外进修到旅游企业兼职、挂职或是带队实习等手段,使教师既成为知识的熟练运用者和企业的管理者,并通过身边的案例进行教学,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可以通过聘请成功旅游企业的管理者为兼职教师,聘请旅游行政部门的官员、专家、国内外著名企业的CEO来做讲座,他们带来的新的理念、新的信息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的不足,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

3.5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走产、学、研一体化的校企联合道路 一方面,建设校内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通过行政、法律等手段将院校自办的相关产业建成标准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在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方面,与旅游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品牌化、法制化、国际化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加强校企间的联系,还可以对学生的录用和就业安排以及公众关系提供帮助。旅游本科教育只有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才能使自身获得长足的发展,满足

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本科招生.DB/OL.复旦大学旅游系网页http://www.tourism.fudan.edu.cn/.2007-12-25.

[2]高学历就业不如低学历?——观念是症结N.中国旅游报.2007-11-21第11版.

[3]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J].旅游学刊.2008,(5).

作者:赵 赞

上一篇:教学组织模式工商企业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投资交通设施风险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