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2022-04-23

摘要: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当前需求的主要人才类型之一,各个本科院校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体现出本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应该将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同时根据高校内部的主要专业方向来对教育模式构建的主思路进行调整。以理工思路为主体,构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1:

论地方新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动因与策略

【摘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突出“地方性”,做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文章。要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做好专业规划和专业定位,确定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及专业调整应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接轨,创出专业特色,实现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互动双赢。

【关键词】新建本科 专业建设 地方经济

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是近年来政府和高等教育界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使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发展走上了科学化和规范化的道路,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要求。2001年,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科学运用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和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区域化和国际化并行发展,对地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日益增强。

1 地方新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动因分析

1.1 外在动因

与其他高校一样,地方新建高校面临着发展挑战,这是其调整专业结构的外在必然要求。首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急剧转型给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带来了挑战。在社会转型时期,高等教育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其教育理念、体制都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专业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其次,现代科学技术和人文学科的日新月异给高等学校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挑战。新学科、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科在高度分离的同时又呈现高度的交叉和综合,知识更新的速度和周期也不断缩短,人文学科的教育意义越来越大,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只有适应学科技术和文化发展的趋势,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更新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保持人才培养的相对先进性。第三,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给高等学校教育价值提出了新挑战。从事教育活动,面对人类目前日趋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我们应该深刻反思: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发挥怎样的教育职能?应该如何重估我们的教育价值?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如何以全新的教育价值理念培养人才,并引领社会走向全面、和谐、持续、健康的发展,以此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园?每一所大学及其领导者都应该站在人类发展的高度,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以不断培育大学新文化、新精神、新价值。第四,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对高校个性化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挑战。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根本意义在于重新规划和确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经济社会,创新知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和决定性要素。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专门人才成为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追求。高校层次不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层次有所区别。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的个性化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个性化教学过程,倡导学生自主、能动和创造性学习,强调尊重个性,发展和完善个性,以培养学生独立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判断能力和人文情趣。所以说,我们必须从教育的深层次上考虑,使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学,使高校人才培养更具社会价值。

总之,转型期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当代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方兴未艾以及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诸多困境等等,使得传统的学科专业结构明显滞后,迫切要求高等学校与时俱进,通过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培养适应社会多样化发展要求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专门人才。

1.2 内在动因

新建本科院校受自身所在的区位环境、学科专业基础、经费投入、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基础设施、办学规模层次等方面历史的、现实的条件制约,为合理解决建校初期的一系列矛盾,适应本科教育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发展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内涵和职能,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现有教育资源,拓展学校办学空间,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必须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科学地选择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

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快速推进给新建本科院校既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更为严峻的竞争形势:教育教学资源的紧张,生源质量的降低,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校发展由量的扩张向内涵提高的转变以及社会对新建本科高校的声誉和办学力量的选择意识加强带来的困难等等。所以,新建本科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独特性,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适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并通过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以增强办学竞争力就成为亟待解决的全新课题。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紧迫而艰巨。

地方高校一般是“省地共建、省管为主”的管理体制,主管单位是省教育厅,但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建在地方,受到地方政府、人民多方面的支持,享有地方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那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享有地方建设成果的同时,有必要、也有义务主动为地方建设承担责任,做出贡献,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是社会和谐、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服务是所有高校的基本社会职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与老牌本科、名牌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服务有着很大的不同。名牌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一般办在中心城市,有着地方高校无法比拟的地域优势,有着长年的办学积累和丰厚的历史沉淀,有着雄厚的办学基础和办学条件,这类高校的服务面向很广,服务的水平和层次也较高,往往是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般办在地级城市,大多在发展上没有什么区域优势,办学时间也相对较短,经费渠道有限,高层次人才缺乏,核心竞争力较差。那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何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我们认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切忌好高骛远,只有脚踏实地,瞄准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合理设置专业,及时调整专业结构,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才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 突出“地方性”,科学规划专业建设,明确专业定位

專业规划是使专业全面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举措,是专业建设科学化和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步骤。规划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学校的定位。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明确了学校的角色定位,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即可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以及发展的客观趋势作出统一的规划。在做好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就要着力于做好所设置专业的专业定位。专业的定位必须以市场价值为前提,定位于人才市场的某一个层次,即在该层次上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明确专业定位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要在广泛的社会调查和对人才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条件的分析论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对学校的评价,应当是评价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这就要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地方性”为主线,不断地研究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着力把握好两个原则,调整本校的学科专业设置,提高教学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本地经济社会的实际要求。

第一,突出“地方性”,用战略的眼光审视学校的专业规划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从学校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根据市场对人才类别、数量和质量的具体要求,开办一些前瞻性专业,这些专业应该是有生命力的、前景广阔的长线专业,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发展趋势和区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专业。同时要建设一批具有特色的长线专业,这些专业应该能够符合竞争性经济特征,能与区域产业规模和产业竞争力相适应,能够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趋势,在比较长甚至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存在。

第二,突出“地方性”,用现实的眼光来确定专业服务方向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既然是地方高校,就要时刻把为地方服务放在首位,面向地方办学,立足地方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生产、建设和管理第一线解决应用技术难题,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提供培训与教育基地。只有这样,地方高校才会有生命力,才能形成办学规模,创出质量,提高效益,办出特色,才能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强有力的互动,才能形成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湘南学院是一所成立时间不长的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地处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市。学院自2003年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突出“地方性”,加强专业建设。首先,学院在总体定位上就十分重视突出“地方性”。作为一所省属地方性、教学型本科学院,明确了在服务面向上,立足郴州,面向湖南;在人才培养规格上,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发挥学院在教师教育及医学教育方面的办学优势,努力培养“基础厚实、素质较高、适应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其次,基于学院的办学定位,学院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的时候,结合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了“提升拓展师范类专业,巩固加强医学类专业,积极发展经、管、工学等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专业”的方针。作为地方性院校,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已任,及时预测、了解省市人才需求市场的变化,建立有效机制,主动适应。对适应省、市经济建设需要的专业、社会需求量大、报考率高、就业前景好的专业及时增设或适当扩大招生;对需求量少,报考率低,就业困难的专业则“减、停、并、转”。经过几年时间的努力,学院专业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师范类、医学类专业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专业29个,其中,基础应用型专业占到了89%。实践证明,由于突出了“地方性”,专业人才“适销对路”,学院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85%以上,为郴州市各行各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和基层医疗卫生领域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3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以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措施

3.1 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

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来设置的。专业设置既要适应教育的外部环境,把专业置于整个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动态系统中去考察,又要遵循教育的内部规律,符合学科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当前,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要求人才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的调整,又要求高校对学科专业结构作出相应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调整是这种连锁反应的必然要求,也是其必然结果。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除了要考虑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与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以服务本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本地区的人才需求为原则,逐步建成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多科类综合特色的专业体系。

郴州是湖南的南大门,地处南岭山脉多金属成矿带,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全市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居湖南省第一位。是中国主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基地、湖南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有色金属探明储量占湖南全省的40%以上。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锡、锌储量分别居全国的第三位和第四位。森林资源和水电能源丰富,成为联合国国际小水电中心设在中国的唯一基地。郴州又是集奇、险、美、幽于一体,汇山、水、洞、泉于一市,以狩猎、漂流、水上游乐、疗养度假、体育观光等为特色的新兴旅游胜地,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初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有一定规模和技术基础的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了能源、冶金、建材、食品、化工、机械、生物制约等10余个行业的工业发展格局。湘南学院依托郴州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根据郴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划,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采取“巩固优势专业、提升市场应用广泛的专业、发展有市场潜力专业、压缩无市场前景专业”的策略,加强专业建设。在新专业设置上,主动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接轨。专业申报前,都要组织力量对本省市相关产业的发展现状、发展规划和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调研,力争专业设置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近几年学院设置的旅游管理、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经济信息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网络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药学等本科专业,都是和本省市经济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密切相关,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主动适应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同时,学院还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传统专业进行了结构优化和调整,专业调整以后,学院服务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和区域经济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3.2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以服务当地经济社会需要为导向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对所培养人才基本规格的原则规定,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依据。合理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对于明确教育方向、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组织和管理教育活动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首先,应确立自己的标准,不迷信、不盲从。全国重点大学和地方院校因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客观因素有所差异,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会有所差异。全国重点大学培养的人才,大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余下的则大多流向跨国公司、合资企业、政府机关和研究院所;地方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是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重点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来确立。湘南学院作为省属地方院校,既不盲目与重点大学攀比,也不妄自菲薄,而是根据自身的条件,发挥自己的强项和优势,把为郴州经济建设服务作为自己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选择。学院的各系、各专业己经覆盖了郴州的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培养出来的学生遍布郴州各行各業,成为郴州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工矿企业和政府工业管理部门的骨干。

3.3 创出专业特色,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要想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按照常规的套路仿效老牌本科院校办学显然将没有出路。创建特色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特别是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既要把常规的基础工作做好,又要在短时间内创造特色,它需要强有力的措施和扎实到位的基本功才能形成。在专业建设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要高度重视长期积淀的办学优势,首先,通过对同类院校和社会需要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学校在学科与专业设置方而的优势,有计划地集中人力,加大投资,填补空白,占领学科专业的制高点。其次,每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适应这种需求,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办学有地利,地方有需求”的学科专业,作为特色学科专业,大力发展。

湘南学院根据办学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专业建设上首先保持了专科阶段长期的办学积淀和优势,确定了师范类、医学类专业作为“拳头专业”,重点发展;其次,学院还确定了“旅游管理”、“生物技术”等专业为特色专业,在师资、办学条件、办学经费等方面重点扶持。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特色突出:学院成为湖南省和郴州市的旅游培训定点单位,该专业还多次参与了省内及郴州市大型旅游活动及项目的策划,为本市乃至本省旅游事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生物技术专业在产学研结合上成效显著:“杏鲍菇自动化生产技术”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投产,被列入国家农业开发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菌球食品生产方法及生产菌球食品的气升培养罐”已通过国家专利局初审;“乌灵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

总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的今天,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同时面临着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解决好自己的服务面向问题,以专业建设为突破口,做好服务地方经济文章,才能够加快自身的发展,提高综合实力,真正实现与当地企业、政府相互促进、共建双赢。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Z].教高[2001]5号.

[2] 邱克:服务地方,追求优质,创新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选择与实践[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1).

[3] 陈坤:培养应用人才为地方经济服务[J],高等教育研究,2005(4).

[4] 蔡葳:新建本科发展要突出特色[J],中国教育报,2007/3/9.

[5] 史晖:论新建本科的科学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6(1).

[6] 姜清奎:发挥高校科技优势服务地方经济[J],高教研究,2006(2).

[7] 杨晨光:高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发展[J],中国教育报,2006/6/28.

[8] 张红爱.肖瑛:政府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策略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6(2).

作者:陈家玉 曹石珠 王晓萍

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2: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实施策略

摘要: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是我国当前需求的主要人才类型之一,各个本科院校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体现出本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就应该将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教学工作的重心,同时根据高校内部的主要专业方向来对教育模式构建的主思路进行调整。以理工思路为主体,构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同时,为了保证构建的思路具有实际作用,并根据高校内部的常规教育模式进行实施策略的分析,希望可为相关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一些实质性的理论帮助。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本科人才;教育模式构建

本科院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各方面人才,而在往常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专业性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一直都是其常规方向。但目前国内就业市场和人才需求的结构正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除了研究型人才外,国家也更加需要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高水平人才加入到就业结构中。因此,近年来许多本科院校都已经逐渐将人才培养的方向转移到了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方向上,本文将对其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与实施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一、目前高校所使用的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全面因素分析1人才教育模式的目标定位并没有确切的指向性特征

一般来讲,具有“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征的高校,尤其是以理工专业为主的高校,其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必然也应该是以实训和实践课程为主的。但就当前国内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高校的课程结构来看,多数高校都并未真正明确应用型所代表的实际含义,其课程结构仍然是用大量的理论知识来堆砌,使其教学模式单纯地以理工理论课程为主。这种培养方式不但背离了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所具有的特殊教育含义,还会使参与学习的本科大学生成为空有理论基础的“不实用人才”。以信息工程人才培养标语为例:“我校旨在培养具有全方面信息技术文化素质、能够具有专业的信息工程理论知识、可在全面性方向综合发展的集成电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从标语内容即可看出,这种标语的最大缺陷就是内容含义过于泛化,完全没有将内容含义带入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方向中。因此,这种教育模式泛化的思维会直接影响校方在教育模式设定中的目标指向性,使得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为关键词的本科人才处在一个并不具备熟练应用技术能力的尴尬地位。

2教育模式内的课程规格并未进行细致化的编排

课程是构成校方所需人才结构的重要干预手段,因此当本科院校完全确定了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时,就必然要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整体目标来重新对校内的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翻新规划[1]。例如在应用化学学科的课程设定中,因应用化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关联性和应用性技能,因此过度安排基础的理论知识对于本科学生而言,明显是不实际和浪费有限时间的行为。对于这种理论堆砌课程结构,许多本科院校都表示例如以化学学科为主的这类专业,一旦没有在课堂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既定事项、实验须知、仪器使用等重要的理论内容,就极有可能会在未来的实践课程中产生因学生理论经验不足而引发的危险状况。理论上这种谨慎的思维是可取的,但实际上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单一课堂的教学模式,校方若要稳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理论知识,完全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等高效手段调转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时间,真正在稳定整体学科习得范围的程度上加深实践课程的整体比重。但就目前各个本科院校的课程性质而言,这种新型的教育思想还明显未被应用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院校中去。

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1将实践贯穿至整个教育模式中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重点实际上就是在于“实践”二字,只有实践能够将学生大脑中的理论知识加以延伸,才能够让学生在明确理论知识固有思路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总结出自己对学科的经验内容[2]。因此,在重新构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各个高校必然要将实践贯穿整个教育模式,将传统的理论传授过渡到实践优先,将原有的单一培养过渡到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等形式中,真正改变本科院校固有的教育思路。例如在网络工程专业中,校方就可以与本地或其他省市的科技产业园合作,提高校内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质量,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个绝对真实的锻炼基地。

2要注重培养学生成型、革新和改造的能力

实际上以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为人才教育模式的本科院校,其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完全限制在要求学生具有熟练的实践能力。对于本科学历的学生而言,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方向其实也就是对于普通学术性教育的升级,也就是说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教育模式的宏观指向,是为了培养具备使用技术、技术基础和技术研究能力的专业性人才。一般在教育课程结束后,本科人才都必须在本专业领域内完成对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专业习得。一些需要使用到动手技能的专业,例如信息工程等专业,还需要学生具备电路焊接、事故分析、事故排除等专业方向的深入技能。综合而言,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不但要具有理论基础,还需要具有专业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在设置教育模式时,就要格外注重对学生专业技术成型、革新、改造能力的培养[3]。

三、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1稳定本科院校人才教育模式的直接目標

目标的设定要素有两点:一是要注重贴合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的核心模块;二是绝对不能偏移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应有能力范围。而具体的教育目标可分为多种类别,以理论积累为主内容的知识目标,以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能力目标,以配合国家要求发展全面性人才为标准的素质目标等,以上三个类别就是目标设定中的主点。根据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的培养原则和教育目标,我们可分析以理工专业为主的高校人才教育目标:一是在完成分科理论学习后,学生要具有能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自行构建的知识平台,平台内专业理论要保持正确性和关联性特征,同时学生自身也要具备终身学习和延展理论知识的综合能力。二是学生要在阶段课程结束时,真正具有将脑中理论加以实践和有效验证的基本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具有理论成型能力,还要具有专业的临场应对、事项管理等综合能力。三是学生在完成学业时,自身在专业实践的角度上要具备完善的操作素质、实践素质。在参与协同工作时,也要拥有团队合作精神、自主创新精神、工作敬业精神。

2用专业的理工思路,重新提升课程体系实用性

首先教育管理团队要意识到,构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并不代表要将整个课程结构向着高职高专的专业方向发展,而是要以高校原本的理工专业思路为准,针对各个不同专业的实践应需状况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但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唯一要统一的点就是一定要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尽可能精简化理论课程的课时占用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可以采用专业教师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采用翻转课堂的教育模式,真正将课堂中可用的课时时间转移到实践和使用课程中。翻转课堂的形式不但可以有效节省理论课程的占用时间,还能够减少部分专业在实践过程中具有的危险性。例如在化学学科中,就必然会涉及到一些带有危险性的实验内容,而一旦学生没能对仪器使用和理论知识有充分了解,就会加大实践环节的危险性。但微课形式的理论课程可以在学生完全自愿的前提下被反复观看,当学生拥有了无限补充理论知识掌握能度的条件时再开展化学实验活动,就会极大程度地提升实用课程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同时,在提升课程体系实用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专业内学生的应用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理论基础掌握能力等因素,以学生的平均能力为衡量点设定课程结构。

3加强校企合作,高度充盈校内原有课程内容

校企合作是目前高校在培養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共赢”性质最为明显的手段内容。首先,高校在教育模式的构建过程中虽然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但在接触理工就业形式和就业内容的层面上,多数情况下就只能将经验维持在观摩和考察的范围内。因此,这对于培养学生技术的实用性能力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向后带动的作用。而企业作为长期在产业内参与工作的社会组织,无论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还是基层的工作人员都会对专业指向的工作内容有着全面性的了解。因此,在校企合作形式下,高校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课程的内容设定中,会增加许多专业化和实践性极高的课程内容。

同时,校企合作的人才教育模式也不仅仅能够填充本科院校的课程结构,在许多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高校中,高校与企业都已经设定了双向人才输送的固定流程。也就是企业负责输送高品质的教育人员、提供本科学生的应用实训地点,可以同校方联合创办专业性极高的实训基地、实验室、研究基地、创意孵化园等专业教学基地。而高校要负责直接择优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因此,这种教育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宏观化,且作用在时间线上的蔓延程度极长的教育模式,将该种模式加以实施后,能够有效强化理工类大学生就业难的综合情势。

4改良实践教学的固有模式,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传统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都是直接将学生带入到参与实践的课程中,直接参与和专业方向吻合的技术活动。但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多数教师都只是将理论课程中提到过的理论内容加以立体化,告知学生理论的成型需要的一些实际举动。一般而言,这种实践模式的确就是实践课程的固有形态和基础,但考虑到本科人才与其他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存在本质性差别,实践教学模式就必然要朝着革新化和学术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若要构建以锻炼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为主的实践教育模式,首先教师就要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脱离自身的主体地位,仅仅将自己限定在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课堂定位上即可。校方也要相信本科生在基础能力方面的能力限度,加上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资源的组合应用,教师可以直接在课堂中将学生分组,而后下达以专业内容为主的活动课题,要求学生在限定期间内完成研究和理论实现即可。如此便能有效增强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自主运作、合作和创新精神,破除实践课程学生只能模仿的固有模式。

5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设置构造,为学生营造专业的提升场所

一般在本科学校内,学生升级自身综合能力的方式实际上是不局限于在课堂结构中。一些在专业学科内拥有着很高兴趣或极高才能的学生,往往也会在自主条件下选择在课余时间继续精进自己的专业水准。例如在物理和化学等理工学科中,就常有学生的学术升级阶段是在校外完成的。因此,考虑到学生自主实践能够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校方有必要从提高实验和实训基地建设质量的角度入手,加大学生在课下继续钻研研究项目的技术和场地支持力度。具体的实现过程中,在校方有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时,可以选择在校内自行对现有基地和实验室进行升级建设。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校方也可以通过与合作企业联合,或同其他理工高校联合等形式,在固定的地区场所内构建共享的实训基地。如此便能在自身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和高质量的研究基地。

6使用联合培养方式增加可学内容,重新塑造学业评价体系

短时间内,地方本科院校各专业要建成有规模的实训基地,资金、场地和师资都有相当大的困难,而打通与职业技术学院的沟壑,实行限制性的学分互认是一个很好途径。技能操作性的课程鼓励学生到地方职业技术学院选课,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可以选本科院校的相关课程,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这样可以把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专业的特色建设上去,提高实验实训的先进性。

课程评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建设的制度保障[4]。在复杂的课程评价系统中,学业成就评价是核心内容,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包括教学质量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管理等。应用型人才的学业成就评价不仅考核学生对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要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的能力,而且要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总之,构建面向实践能力的学业成就评价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是当前国家就业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通过上文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的内容分析,相信许多读者都会对教育模式的构建和革新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总而言之,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点就在于精化理论、重实践。同时,各个高校也要注重对学生自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如此才能保证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切实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娜,李琪,高文英.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施[C].沈阳科学学术年会,2015.

[2]瞿志俊,王荣林,孙松丽,等.应用型本科高技能数控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学教育,2015(9):146—147.

[3]刘强,王军,毛春昱.应用型本科汽车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7(28).

[4]张迪.关于转型期财经应用型本科高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智富时代,2016(4).

作者:苟立云

新建本科院校网络工程论文 篇3:

河池学院专业设置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问题研究

摘 要 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河池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颇具自己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为广西尤其是桂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河池学院还应立足桂北,服务广西,以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谋求发展,合理调整高校专业设置,满足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本文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情况,将其与河池学院目前已有学科专业进行比较后发现供需状况存在明显的差距,最后就河池学院专业设置如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人才需求提出建议。

关键词 北部湾经济区 专业设置 人才需求

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机遇已经来到,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和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点地区,对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广西高校是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培养出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必需和急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是摆在广西各高校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概况

人才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所确定的产业发展目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 年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了石化、林浆纸、能源、钢铁和铝加工、粮油食品加工、海洋产业、高技术、物流和现代服务业等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据统计,2010年北部湾经济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预计需求总量约为115万人,预计到2015 年人才需求总量仍会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将达到168 万人左右。为了缓解上述人才紧缺的现状,也为了自身的发展,区内部分高校审时度势,在专业设置上大做文章。钦州学院的教育培养定位紧跟北部湾经济区规划步伐,开办有特色的海洋、石油化工等专业,此外,选址钦州的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学院等院校也正围绕北部湾经济区经济人才需求抓紧建设。尽管如此,当下无论是人才储备的数量还是人才结构上都不能够满足经济区发展的需求。因此,广西各高校如何制定自己的新的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特别是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培养出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必需和急需的人才,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是摆在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河池学院已有专业设置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对比

新建本科院校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催生的。这类高校在服务面向、学科专业设置、招生和就业等诸多方面体现着明显的区域(行业)特色,为本地区的发展负担着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开发与新技术推广的责任。在专业布局上,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其学科专业设置体现了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特征,其培养规格根据产业需要及当地人文历史特点设计,以满足地方区域经济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需求。

2.1 河池学院现有学科专业特点

河池学院是在原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于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坐落于风景秀丽,交通便捷的桂西北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壮族歌仙刘三姐故乡——广西宜州市,是桂西北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也是全国为数极少的地处县级市的一所普通本科院校。

河池学院成立之初,本科专业数量仅有5个,难以适应由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综合性本科院校,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社会的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难以适应学院办学规模和效益的需要。为此,学院在继承优良传统办学的基础上,及时调整思路,依托传统优势,结合办学能力,顺应行业发展需要和产业发展趋势,努力寻找、培育新专业的增长点,积极申报拓展新专业(含方向)。河池学院积极打造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经过八年多的努力,现有本科专业29个和专科专业15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八大学科门类,初步形成了各专业协调发展的较为合理的总体专业布局与结构,已成为一所具有一定规模的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颇具自己特色的多科性地方本科院校,为广西尤其是桂西北地区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2.2 河池学院已有学科专业与北部湾经济区人才专业需求对比

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 年人才发展规划》重点确定的九大重点发展产业中的人才需求,将其与河池学院目前已有学科专业进行比较,便可清晰地发现河池学院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现状存在明显的差距。在石化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应用化学专业;在能源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现代服务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统计学、新闻学、旅游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在物流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英语、统计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高技术产业需求专业中,仅设置了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学、应用化学、市场营销专业。其它产业林浆纸产业、钢铁和铝加工业、粮油食品等现代农业加工业、海洋产业均无相应的专业设置。

由此分析,河池学院专业设置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1) 河池学院专业设置体现了桂西北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特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色,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在部分专业领域打造了极富竞争力的精品专业,适应了桂西北(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结合河池学院历年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和行业来情况看,由于河池学院专业培养及毕业生择业心理、客观因素的影响等等,只有少数毕业生选择在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就业,大多数毕业生最终仍选择在河池地区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就业。以河池学院2011年度毕业生区内就业区域分布为例,仅在河池市就业的毕业生就约占就业毕业生比例的16.87%,而在北部湾经济区南北钦防四市就业的毕业生总数约占就业毕业生比例的16.44%(其中南宁约占9.63%,北海约占2.14%,防城港市约占1.07%,钦州市约占3.59%),外省就业以广东省居多,约占就业毕业生比例的17.37%,而分布在区外其他省市的寥寥数人,呈现极端化态势。

(2)河池学院当前的专业设置对九大产业的服务支撑已经做出一些贡献,比如已经开设的应用化学、生物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旅游管理、英语、统计学、会计学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九大行业中的石化产业、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物流业和高技术产业的人才需求,但是仍与新兴的北部湾经济区建设需求存在巨大缺口。在2004-2011年度所开设的专业中,符合北部湾经济区九大行业所需专业的极少。尚未瞄准北部湾这个新兴的就业市场和人才输送渠道,适应性和灵活性地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是造成河池学院毕业生就业区域和行业狭隘性以及为北部湾经济区人才需求建设贡献的局限性的主要原因。

3 河池学院专业设置如何适应北部湾经济区未来发展人才需求的建议

区域经济的发展,会对区域内劳动力类型的需求结构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促使或加速高校不断调整专业或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专业。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河池学院应注重依据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专业布局。在面临产业升级特色和产业结构调整时,学校专业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做出响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输送适合人才。立足河池,服务广西,以长远的眼光和开阔的视野谋发展,建议对河池学院学科专业设置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调整,使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能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1)强化区域服务的意识,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学校要发挥新建本科院校的优势,强化融入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以产业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譬如可以增设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制药、物流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特色食品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小语种如越泰语等专业。要强调的是,专业设置要与地缘特征、资源、产业结构协调,不可盲目。例如,桂西北矿产资源、水利水电资源丰富,针对能源产业及钢铁和铝加工业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学校可以相应增设地质工程、矿物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冶金、采矿工程、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

(2)做好新增专业的配套工作。设置新的本科专业,首先要精心科学论证,严格履行必要程序,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要有成熟的学科支撑。其次要加大经费投入,配备与学科建设相关的师资队伍、科研仪器设备、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等,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应严格根据专业设置需要,及时招聘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学历层次、教学能力的教师任教,在教师培养和引进上给予重点扶持,配备新设专业教学所需的实验室、图书等。在教学上,要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在行政管理上,要加强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为维持学校日常工作运转、推动学校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良好保障。最后要加强对新设专业的建设和管理,例如学校要加强能源产业及钢铁和铝加工业等产业当中的某些面向艰苦地区和行业的专业的建设和管理,适当予以扶持和培养。

(3)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积极将培养出来的学生顺利输送到北部湾这个新兴的就业市场,真正实现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负担着人才培养的神圣责任。学校应该高度关注北部湾经济人才的需求动态,通过政策引导、信息发布,大力鼓励和倡导毕业生面向南北钦防四市的就(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50页)业市场寻找工作机会,并对毕业生予以积极的推荐和指导。学校还应主动开拓北部湾经济区就业市场,建立与经济区内企事业单位的就业合作,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基地等。特别指出的是,河池学院的少数民族毕业生的人数约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贫困毕业生比例较高,因此要对以上群体的就业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扶持,解放思想,引导他们关注北部湾经济区的就业市场。

4 结语

河池学院立足河池,面向广西,为地方尤其是桂西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但深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和影响,专业建设的前瞻性不够强,服务的区域范围有待拓宽。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热潮的兴起及其对人才的需求,无疑为河池学院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新市场。河池学院应审时度势,对专业设置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调整,满足北部湾经济区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努力打造成为高水平的地方本科院校,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赢。

作者:洪园

上一篇:高职基础课程土木工程论文下一篇:高校教学考评经济法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