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工程管理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本科工程管理论文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该文针对目前制药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3点建议:①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必修课程种类及其学时的基本要求;②制药工程依原料和产品不同,对应的工艺过程、设备及车间工艺布局亦不同,专业课程设置应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按专业方向建立必要的专业知识体系;③以中药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为例,建立每个知识领域包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及选修知识单元、专业课教学进程,并阐明专业知识体系中各课程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课程

医药产业因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高效益的特点而备受各国政府的重视,使医药行业作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朝阳产业发展迅猛,特别是近10余年来制药企业为进一步增强竞争的优势,不断进行重大重组和结构调整,使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剧增,并带动了高等教育的专业调整,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调整学科结构与大幅度整合高等学校专业的时候,制药工程专业正是在这种经济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自诞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其发展速度和规模相当惊人,在所有工科专业排名中名列前茅[1]。由于该专业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都属于新专业[23],围绕其专业性质及内涵、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等有许多教育教学专家进行研究并发表论文报道其研究成果,在该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实践。其中关于课程体系研究及改革方面的论文最多,但是,迄今为止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课程体系庞大,总学时数超标,学生负担过重,这种现象在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表现的特别明显;课程体系结构不太合理,有的核心课程缺项,其中医药类院校的工程课程相对薄弱,而综合大学和工科院校的医药学课程基础相对薄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开课顺序不合理;同一学科课程重复开设;有的专业课没有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支撑;由于课程体系太庞大,为了压缩学时,有的高校对专业课程进行了多次整合,但是,在整合课程时又没有处理好重复知识内容的衔接,造成同一学科内容在几门课程中重复教学[45]。

陕西中医学院是在全国高校中创办制药工程专业较早的院校之一,本文结合我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十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就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与同行探讨。

由于制药行业的特殊性,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基本要求。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重要环节。虽业内有共识其专业知识体系应由化学、药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知识领域构成,但不同类型大学受原有办学专业背景、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影响,其课程体系从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到专业课都各有侧重。我国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十几年来,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实际情况是: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制药工程专业一般设置在化工学院或化学与制药学院,对化工、生物工程方面的课程设置较为重视,课程偏向化学制药和生物制药工程;而药科大学和中医药院校的制药工程专业一般设置在药学院或中药学院,课程偏重于药学或中医药学,而工程方面课程相对薄弱[1]。

制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所制造的产品——药品,是用于人体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特殊商品,在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有效性,更需要考虑其安全性和体内的经时过程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因素对人体的影响,从2010年版GMP特别强调药品“风险评估”就能得到很好证明,因此,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结构应有一个必修课程种类及其学时的基本要求,应该在保证这个基本要求的条件下,各个大学再根据自己的特点办出特色。

专业课程体系是在专业性质及内涵界定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构建的,自我国设立制药工程专业以来,国内各高校围绕其专业性质及内涵、培养目标定位作了大量调研和比较研究,国内外高校中设置制药工程专业较有代表性的几所高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如下。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是在全国建设较早, 在全国的专业排名中也名列前茅,并且具有制药工程专业硕、博点的授予权,他们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现代制药业需要掌握制药过程和产品双向定位,具有多种能力和交叉学科知识,了解密集工业信息,熟悉全球和本国政策法规的复合型制药工程师。他们将集成各种知识,有效地优化药物的开发和制造过程[6]。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培养新型制药工程师人才,是解决制药过程中的困难及其复杂问题的关键之一,他们在未来的制药行业中将扮演重要角色。Wild Ideas Consulting公司经理Wild D认为,制药工程能从整体视角帮助我们一步一步实现制药过程,应该从工程的可预见性去看整个制药过程。制药工程师能使整个制药过程更快、更有效,从而使企业获得最大利润。制药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制药工程师,他们能严格、系统地应用工程学原理和方法,能集成相关知识和技术,进行整个制药过程和药品的科学设计、开发和优化。美国密西根大学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育计划是一个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培训计划, 要求学生除了需非常精通基础工程原理外,还必需掌握药物制造操作技能及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药学、化学、生物学和药事法规等知识,以便与其他工作人员能进行业务的交流和沟通[2,78]。

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9]: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化学、药学和工程学的科学基础、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和从事药品及其他化学品的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能力,在工程应用研究方面具有良好的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创业型和技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科研院所、设计院、高等院校和制药及相关企业从事产品开发、工程设计、教学研究、科学管理及技术服务等工作。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业界较为公认的提法可总结为: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化学、药学、工程学和管理学交叉的工科专业,培养具有现代制药工程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知识,能解决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工艺设计、设备及生产过程管理和参数优化控制、按GMP要求进行车间工艺布局和厂房设计、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 )及认证,实现药品的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能在制药、食品、精细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和质量管理、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属于工程类专业的制药工程分支,是技术性强、覆盖面广的宽口径专业。

制药工程专业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和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专业课程应根据制药过程的特点设置,并形成一个合理的知识体系。虽然教育部在设置制药工程专业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有特色”的原则,要求不得设置专业方向[10]。但是,制药工程依针对的原料和产品不同,对应的工艺过程、设备及车间工艺布局亦有很大不同,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可分为化学制药(含化学原料药及药物制剂)、生物制药和中药制药三大专业方向。理由是:①不区分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就会产生一个包括化学、药学、生物学、中医药学、工程学、管理学等知识领域在内的庞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生在本科4年时间内根本无法完成学习任务[45];②中药制药工程与化学制药工程的最大区别在于中药制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产生和发展的,处方和工艺设计时需要一定的中医药学基础(主要包含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

中医药院校、药科大学和综合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见表1。

表1数据显示了不同类别大学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若再加上药物合成反应、发酵工艺原理、GMP管理工程及中医药学基础等课程必然形成一个庞大的课程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工科专业总学时数不应超过2 700学时,因此,制药工程专业设置十几年来,许多高校为了压缩课时,对课程进行了多次整合[45]。这说明经过实践证明适当区分专业方向是合理的。

以制药工程专业(中药制药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知识领域包含的必修知识单元及选修知识单元见表2,教学进程见表3,专业必修课各知识领域内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见表4。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突出人才培养特色的教育教学思想,专业课程体系可以必修课为核心,选修课为知识扩展,以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性。

力和创新能力,高校还应与制药企业建立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在整个本科4年中,将学生置于制药工程的大背景中学习和实践,如从大一至大三的理论课学习期间就定期聘请企业的高管和高级技术人员作专题讲座,在企业见习和实习,把学生的思想带到制药一线,使学生在企业得到工程实践锻炼等等,综合多种方法进行人才培养,不仅能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特别重要的是能解决按GMP管理规定,非生产人员不能进生产区,因此,制药企业不接收学生见习这一多年困扰高校无法解决的制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问题。

十几年来, 我国制药工程专业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课程体系正在不断完善。随着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必将为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为医药行业特别是制药产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蒋建兰, 刘明言, 白鹏, 等. 我国高等院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调研[J]. 化工高等教育, 2003 (1):15.

[2]许明丽, 赵广荣, 赵沧燕, 等. 国外制药工程教育调研[J]. 化工高等教育, 2004(1):12.

[3]赵广荣,元英进,蒋建兰,等. 美国制药工程教育一瞥[J]. 药学教育,2005, 21(1):56.

[4]姚日生,张洪斌,冯乙巳,等. 制药工程学科内涵与本科专业课程设置[J]. 药学教育,2003,19(4):9.

[5]李庆国,关世侠,李卫民. 中医药院校制药工程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9(5):37.

[6]李霞,许明丽,赵广荣,等. 国内外制药工程本科教育课程建设的比较[J]. 药学教育,2003,19(3):7.

[7]Mendricks L, Vanroeyen J, WangH Y. The future of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J]. J Pharm Sci, 2003, 93: 235.

[8]Service R F. Surviving the blockbuster syndrome[J]. Science, 2004, 303 (5665): 1796.

[9]教育部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C]. 吉林: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及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吉林会议, 2004:5.

[10]中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07.

[责任编辑马超一]

作者:邢黎明 于远望 唐志书 赵争胜

第二篇: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思考

doi:10.11835/j.issn.1005-2909.2014.01.022

收稿日期:2013-11-18

作者简介:王爱民(1973-),男,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工程管理的研究,(E-mail)1658530649@qq.com。

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课程设置、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学生职业规划、毕业设计等方面,提出了工程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工程管理; 实践能力;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一、中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历史回顾

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一个新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110104) 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1101) 的二级学科。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管理工程、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广的专业覆盖范围[1]。建设部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 获得工程师职业技能的基本训练, 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目前全国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200 多所。多年来,工程管理专业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也为中国工程建设领域管理的专业化、国际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如何培养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适应现代工程建设行业发展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如何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在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多年教学经验,提出了个人的一些思考。

二、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科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由于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设置的专业,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 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院系设置以及研究方向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异[3]。这些差异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的师资力量、教学的考核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不一致。同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方面与市场脱节,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人才培养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感到迷惘。

(二)教师缺乏工程背景,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各高校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都应重视学生工程实践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

从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来看,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教师自身的知识面、学术水平、工程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那种照本宣科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已经越来越被学生所厌恶,而更多的学生愿意通过工程实践或者结合工程实践的讨论分析的方式来获得知识,这也对工程管理专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遗憾的是,由于现有教学体制,大多数教师都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无法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三)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毕业后职业规划发展的要求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近年的分配流向,主要是在房地产公司、施工单位和建设甲方。绝大多数毕业生在工作数年后都会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希望拿到与工作相关的执业资格证书。目前,中国建设领域的各种注册职业资格有十几种, 其中与工程管理专业相关的有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各类考试虽然要求和侧重点不一样,但考核的知识体系有着共通的地方。然而学生普遍反映在本科教学过程中,从学习的知识面到知识掌握的程度都无法满足这些考试的要求,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重新学习各种已经学过的知识。

尽管本科教学更多的是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但各相关专业课教学应从教学内容到考试要求等各方面,尽量结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各种资格考试,这也是各专业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四)毕业设计内容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本科教学最后一个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而此时许多学生正面临就业的压力。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还得奔波于各招聘会,或者在就业单位实习,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势必大大减少,以致难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4]。另一方面,一些毕业设计的题目内容陈旧,和工程实践结合得不紧密,导致学生参与毕业设计的热情不高,毕业设计大多流于形式,设计质量不高。

三、提高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结合地方实际,明确培养方向,合理调整课程体系

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和管理科学理论基础。工程建设领域的管理有别于其他一些行业的管理,如果没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不了解工程建设的基本程序和特点,是无法完成组织各专业工种和不同部门来进行系统而庞大的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样,具有丰富工程项目建设经验,而缺乏相关管理科学理论和知识仅能成为一名技术员,而不能成为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

在各高校的课程体系设置上,首先应该严格遵循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培养目标,同时也应该允许各高校结合该地区建筑业的发展状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突出自己的办学特点,设置一些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和有助于学生就业的课程。例如一些高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开设“土地评估管理”“物业管理”等特色课程,将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加强工程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师资力量的提高

在课程设置安排上,应该加强实践类课程的比例。在各专业课教学任务完成之后安排的课程设计,能够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内容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因此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非常重要。课程设计的题目一定要选择和工程实际相关的具有基础性和代表性的题目,帮助学生掌握工程实践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产实践环节,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生产实习基地,或将长期合作的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在真实的工程实习环境中使学生真正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的流程,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环节中的各项制约因素和影响条件,认识各种施工机械的使用环境和特点,掌握常见建筑产品的生产工艺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在课堂所学到的各种知识,使他们毕业后能胜任岗位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尽可能多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和思考。

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地方建筑企业的合作,提供良好的机制与条件,鼓励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了解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具体需求,从而有目的地培养出更多合格和优秀的毕业生。

(三)结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

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对于职业资格考试中常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如资金的复利计算、单双代号网络图等内容,教师在相关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点进行介绍,习题和考试试题也应尽量采用职业资格考试的真题,达到职业资格考试的难度和深度要求,让学生尽早适应毕业后所需要面对的各种职业资格考试。

为了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了解, 可以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中定期举办专业讲座, 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动态、发展趋势、职业能力要求及职业资格等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眼界,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身条件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四) 强化毕业设计的工程实践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毕业设计的选题应充分结合工程实际和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让学生像在实际工程中一样真切体验设计的整个过程。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过程需要运用以前所学的各科知识,对于不清楚的知识则需要查阅各种资料和规范,需要向专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咨询请教,需要同学间的团队协作,即便在受到各种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也能解决好问题。这对提高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从业范围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等都有积极有效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该从设计格式的规范性、计算数据的准确性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按照工程实际操作的要求严格把关,培养学生对待工程问题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在毕业设计答辩阶段,可适当选择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工程师参与答辩小组,让学生在设计的最后一个环节了解来自工程一线的信息和需求。

四、结语

培养符合工程项目管理市场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是每一位工程管理教育者的职责。教学中必须认真了解行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才能为中国工程管理领域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祝连波,任宏. 21世纪我国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高等教育研究,2006(4):59-62.

[2]曹小琳,晏永刚,刘玉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6(3):95-98.

[3]祝亚辉,佘渝娟,黄志.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93-194.

[4]程敏.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回顾、现状与前瞻[J].理工高教研究,第25卷第2期:75-77.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ANG Aimin

(College of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P. R. China)

(编辑 王 宣)

作者:王爱民

第三篇:我国工程管理本科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围绕“如何办好工程管理专业”这个主题,通过专业发展状态、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方式、专业师资、学生就业、专业发展趋势调查,综合分析了我国工程管理教育领域现状,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办学的主要问题,并据此对我国工程管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明确的学科定位、加强师资力量、调整教学内容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准入制度等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专业;现状调查;建议

一、调查的意义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大规模建设工作的展开和各类企业的快速发展,工程管理领域迫切需要大量既精通管理业务又具有战略眼光的工程管理人才。而我国目前工程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尤其缺乏国际工程管理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为适应这一需求,国内高校开办了各类相关专业,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专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1]

虽然培养单位数量已为数不少,但只有办好工程管理专业,才能有效地为国家、社会培养工程管理所需要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对全国各高校工程管理的各类专业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式、实践环节等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对于深化对工程教育现状的认识,发现工程硕士教育中的问题,更好地保障培养质量,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本阶段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一套是适用于各学校专业负责人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学校有关问题调查问卷(本文称之为问卷一);另一套适用于专家(全国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成员,也包括部分学者)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专家调查问卷(本文称之为问卷二)。两个问卷均由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组成。

根据我们掌握的院校情况和专家情况,发出调查问卷一200份,回收问卷109份(后经过电话核实,其中错发问卷30份——有些学校无该专业,有的接收人错误),回复率为54.5%;发出调查问卷二17份,回收问卷二14份,回复率为82.3%。在109份回复问卷中涉及102本科院校,占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院校(143所)的76%。通过调查问卷,共获得16000个有效数据。

三、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调研结果

1.专业发展状态

专业的总体状态,可以分别从学生入学平均分数和各校专业走向(新建专业、重点发展的专业、不断发展的专业、逐渐萎缩的专业、需要调整的专业)去分析。前者表明了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入学平均分数越高,学生越看好该专业的前景;后者表明各个学校对该专业的重视程度。

据调查,将工程管理专业作为重点发展专业的学校占16.8%,作为不断发展的专业为38.6%,而新建专业为42.6%(新建专业显然也是学校要发展的专业)。因此,从总体上看,各个学校对工程管理专业比较重视。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入学平均分数线45%高于学校入学平均分数线,41%等于学校入学平均分数线,仅有5%低于学校平均分数线。这说明学生对该专业总体上是看好的。

2.本科工程管理类专业结构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在本科层次,主要分为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管理)和自主设立的专业。其中工程管理作为专业出现在1998年颁布的专业目录中,属于管理学门类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二级学科;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设立2003年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另外,部分高校结合其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优势领域,自主设立工程管理相关专业如石油工程管理、地下工程规划与管理、城市管理与建设工程管理、水利水电施工与管理等。

为了了解工程管理类专业结构和其反映的社会需求情况,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的结构进行了调查。在回复问卷的102所院校中,截至2004年,设立工程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有91所,占89%。设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有24所,占23.5%。自主设立相关专业的院校有32所,占31%。可见,工程管理专业服务面较宽、涵盖内容广,是该工程管理类专业中的主体专业:工程造价(管理)专业2003年批准建立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工程管理类专业呈现与具体行业结合的特色办学趋势。

3.专业人才培养方式

(1)教学方式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领导意识、自学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了了解目前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我们统计了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情况。

据调查,关于最重要教学方式的认识上,在各个学校略有差异:45%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43%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实践(课程实习),10%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设计(课程设计)。统计还显示,位居次要的教学方式,在各个学校有较大差异:有20%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有48%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实践,31%的学校认为是课堂讲授+设计。显然,课堂讲授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方式。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可以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是工程管理专业培养兼具“工程”和“管理”特色的保证。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往往因该专业依附的产业不同,其技术平台课程与方向课程有较大差别。

我们对随同问卷回复的48份本科教学计划进行课程统计,在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排在前四位的课程分别是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运筹学;房地产经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经济学;房地产与物业、造价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可以看出,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对管理类课程设置较多。我们认为尽管工程管理专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它的工程技术基础是无法取代的,我们必须注重工程技术方面的教育,加强技术平台课程的教学力量。

(3)实践环节

实践性强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区别于其他管理专业的一个显著特点。经调查统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我们对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组成部分进行调查,旨在了解教学实践环节的结构和重点,为如何增强实践环节提供思路和依据。据调查,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多课程综合设计,其开设学校比例分别为72%、52%、34%、87%、8%。可以看出,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社会实践(毕业实践)、课程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环节。

(4)毕业设计

据统计,撰写可行性报告、招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是各学校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形式),所占比例为22%、22%、22%、9%。多年的实践表明,学生通过毕业设计使其知识运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存在和暴露一些问题:(1)施工组织设计的工程项目结构类型较为单一,结构过于简单;(2)所提供的设计文件资料较为陈旧,设计

不完善;(3)毕业设计内容较单一,通常只做施工组织设计,结构计算和制图训练较少。上述问题在各高校不同程度存在,若不解决,将制约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

我们还可以发现,另有25%学校选择其他毕业设计内容(形式),这主要是由于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广,因此可以根据具体工程内容选择不同的毕业设计形式。

(5)专业服务领域

专业服务部分,不仅能反映学校办学倾向、学生就业倾向,也能反映出各工程领域对该专业的需求状况。所以,我们对102所学校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服务的工程领域进行调查(多项选择题),服务于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油气工程、交通工程、其他工程、无特定工程领域的比例分别为83%、19%、5%、33%、36%、16%,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与某一具体工程领域工程密切相关,其服务工程领域主要是土木工程,其次为交通工程。这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建筑工程领域发展情况是一致的。另有35%学校选择服务其它领域,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了工程管理专业为多个工程培养管理人才。总之,各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在具体工程领域的工作能力。

4.专业师资情况

(1)教师职称及学历结构

根据102份调查问卷,我们对各高校拥有工程管理类专业各职称教师数进行统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的教师中,近60%的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有1~2名教授,平均而言,每个学校该专业只有1名教授。68%的学校拥有2~6名副教授,超过6名副教授的学校占23%。近59%的院校拥有3~6名讲师,超过10名讲师的院校为11%。工程管理类专业课各职称教师的比例为教授:副教授:讲师=1:3:3。由此可见,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整体师资力量不是很强。

学历结构反映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即他们的基础训练水平及发展的可能性。对102份问卷进行统计,得到各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拥有学位的情况:102所学校设该专业的有1643名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15%;硕士学位教师比为48%;学士学位教师比为31%。77%的学校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是1~3名;44%的学校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是4~8人;46%的学校拥有学士学位的教师是2~5人。工程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拥有学位总量的比值为博士:硕士:学士=6:19:12。近年来,美国著名大学的教师必须是经过博士后训练才可担任。联邦德国高校的教师必须取得博士学位,日本大学助教也要求具有博士或正在作博士论文。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类教师的学历起点仍然偏低,学历结构中博士学位偏少。

(2)师生比例

高等院校师生比是从人力的角度分析高等院校办学力量最重要的客观量化的指标之一。经统计,问卷调查的学校的工程管理类专业课教师拥有教授职称共有256人,副教授职称共有586人,讲师职称共有56人,其他的共有231人,总共教师人数为1634人。学生四年(2001—2004)在校总量为29276名,由此得到师生比为1:18。目前,世界各国高校师生比的平均水平为1:14,[2]我国对高校师生比的要求优秀为1:16,合格为1:18,而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师生比为1:18,刚达到合格要求,由此可见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队伍仍需进一步扩大。

5.学生就业情况及分析

就业率是分析专业社会需求的重要指标,毕业生分配去向是调整学生知识结构和培养技能的主要依据,为此,我们对这两项指标进行了调查分析。

首先分析就业率。我们采用将本专业就业率与学校其他就业率对比的办法来进行,据统计,59%的学校,其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居全校前列;26%的学校,其就业率居全校中游。这表明工程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好的社会需求。

其次,分析毕业生的去向。工程管理专业供需的对口单位较多,学生的工作岗位比较广泛。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施工企业单位为主,还可以到有关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建设监理、工程估价、经济分析、项目评估、造价管理等工作,以及到教学和科研单位工作等。据调查,在去向的首选中,56%选择了施工企业,20%选择了业主单位,10%选择了社会中介,7%选择了政府部门,2%选择了设计与监理机构,5%选择了其他单位。在去向的第二选择中,选择去业主单位和设计与监理机构同为28%,22%则选择了社会中介,12%选择了施工企业。由此可知,施工企业对工程管理类专业毕业生需求最大;毕业生的第二去向是业主单位或设计与监理机构。因此,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当是工程管理类专业基础。

6.专业发展趋势

专业发展趋势与规划,可以从“本科专业发展数量”、“未来前景判断”上去分析,为此,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相关问题,具体结果如下。

(1)专业负责人对“规模与质量”的认识

对于问卷一中“我国现阶段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是办的太多,还是需要大发展?”这一问题,有如下回答:40%认为“量多、杂、水平差异极大,不需大发展”;25%认为“需要大发展,但要保证质量,满足社会需要”;20%认为“规模适中,不主张大发展”;8%认为“有重点地发展,提高办学准入门槛,而不是所有的学校都开设”;7%认为“应由市场和各校的办学条件决定”。

(2)关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

对于问卷一中“您如何看待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一问题,主要回答如下:近60%认为“前景好,大规模趋势还将保持,方向应细化、规范化”;13%认为“专业特色优势不断突出”;16%认为“人才素质的提高将对此领域产生巨大影响”;7%认为“前景不容乐观”;其他回答4%。

四、讨论与建议

目前,我国工程管理专业覆盖面逐步扩大,办学水平逐步提高,社会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但我们在该专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学科定位不够准确、师资力量需不断加强、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综合办学水平差别较大、有待提高的院校比例大等很多问题。根据影响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因素的分析,结合专家意见,提出工程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明确学科定位

学科定位对专业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只有根据定位准确的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制订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确定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我国工程管理学科定位应为:研究工程技术活动中所涉及的计划、组织、资源配置、指挥与控制等管理问题的学科。我国工程管理教育应走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实用性的道路。培养单位应“突出工程领域特色”不动摇,在充分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管工结合、工为基础、管为主干”的办学特色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国家政策、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2.加强师资力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工程管理专业教育中一项

迫切的任务。可以积极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理论水平的人员参与教学,改善师资结构;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支持教师到国内外参加有关课程的培训和研讨;鼓励教师从事与其教学有关的社会兼职;加强师资的实践认识提高实践经验;完善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建立工程管理类专业教师准入制度,对教师采取考核机制;促进教师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要建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3.调整教学内容结构

在对专家“工程管理类专业学生主要应具备技能”问卷中,58%认为应具备系统思维,管理,组织能力;其次要掌握工程技术知识、具备经济分析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对这些技能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知识体系完整、协调与平衡,要协调工程技术与管理课程的比例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一方面,工程管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应把工程技术内容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工程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的融合;另一方面,工程技术是工程管理的基础,学以致用是教学的目的,所以强化工程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总之在课程结构上,要注意充实有关的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课程与实践性环节,压缩与工程管理无关的泛泛而谈的一般管理课程。

4.加强实践性教学

经调查统计,“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妨碍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建立实习基地;加强师资的实践认识提高实践经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创业设计比赛、课题研究;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应用一些工程管理软件,建立实验室进行工程管理模拟;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有机联系,考核标准细化;引进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专家进行案例分析教学:建议毕业论文阶段增加“全过程项目管理模拟”;增加学时与课程内容,建立实践课考核标准;实行案例教学,建立案例库:加强实践后的理论学习;强化工程技术与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

5.制定办学标准,建立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准入制度

针对目前我国工程管理类专业“综合办学水平差别较大、有待提高的院校比例大”的现状,我们必须把办学的关注焦点由“规模”转向“综合水平”、重“质”而不仅仅重“量”,所以建议有关管理机构加强监管,对已设立工程管理类专业的学校实行“淘汰制”,对即将设立该专业的学校实行“准入制”,对该专业“适度发展、保证质量”。现在全国设有工程管理专业的学校超过200所,应该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之初对其教学条件(尤其是进行实践教学的硬件基础)、教学过程(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评估,提高工程管理专业的准入门槛,并加强评估和鉴定的力度。例如:财经类院校,其工程技术培养能力欠缺,就不宜开办工程管理类专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编.中国高等学校大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朝鲁,梁秀基.我国高等院校师生比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黄鲁成,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苗红,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罗亚非,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张冬梅]

作者:黄鲁成 苗 红 罗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