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院校辅导员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评估成果,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临沂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及其注意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本科院校辅导员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科院校辅导员教学管理论文 篇1:

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摘要: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迅速发展既凸显了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变革,也折射出教育市场的巨大力量。民办本科院校新一轮的发展需要在与普通高校博弈中凸显核心竞争力,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民办高校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教育的一次次飞跃给予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更大的信心与契机,然而民办本科院校新一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正在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对文凭的过度依赖在弱化,教育消费越来越理性。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校园和低廉的学费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竞争的优势,学士乃至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也不是其赢得竞争的资本,招生与就业的营销策略更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独领风骚的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人们对高品质民办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民办高校生存的政策环境也在改善。例如,陕西省从2012年起政府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浙江、上海等地也都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提供着各种财政支持。民办本科院校只有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一、比较优势与民办本科院校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选择

比较优势原本是贸易经济学所使用的概念,是指在经济交往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寻求最佳发展方向和获取最大利益。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中,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指民办学校凭借自身的民营机制,不断寻求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通常来说,负债经营、盲目扩张规模并非学校组织发展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公办高校改革又十分滞后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利用了教育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求学者的盲目,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负债经营和规模扩张等商业模式运作化“危”为“机”,凸显了比较优势,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1、通过负债經营方式凸显办学条件优势

中国民办高校很多是从“三无”起步的,经历了艰难的创业历程。从自学考试助学机构、学历文凭试点校到本科院校,民办高校实现这一发展的重要原因是自负盈亏的办学机制。这种机制促使举办者敢于承担贷款风险,征地建设校园,改善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发展。事实上,1998年扩招以后,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教育资源(资金、校舍、设备、师资)配置出现严重短缺,其中校舍紧张的问题尤为突出。而公办高校存在着很强的“等、靠、要”的心理,“大学强大的惰性在于它是长期发展起来的完备体系。”民办高校则不同,它们通过实行长期租赁、贷款买地、政府赠用、置换重建等方式快速做出反应,“百亩甚至是千亩校园”和“万人民办大学”横空出世。据调查,西安翻译学院在创建时抵押贷款4000万元,蓝天职业技术学院在创建时贷款3000万元。客观地说,很多民办高校当时的举措在大众眼里无疑是一种冲动的、非理性的选择。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让这些学校超越了危机,获得了发展的机遇。这些学校在筹资扩建过程中满足了众多求学者的需求,促进了学校经营状态的改善与管理效能的提高,推动了学校资本的增值,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利用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经济

学费收入几乎是民办高校生存的唯一支撑。中国民办高校学费与国外私立大学学费相比十分低廉。但是,就人们的接受程度来说,学费提升的空间有限。从1989年到2006年,公办大学学费从200元上涨到5000元以上,增加了至少25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民办高校学费始终仅仅略高于同层次公办学校。据统计,目前公办大学学费在2000-12000元,民办高校在3500-20000元。在学费无法提高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和扩张规模来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首先,重视规模扩张。截止到2000年就有10多所万人以上民办本科院校,目前有78所民办本科院校平均学生规模在8000人以上。其次,充分利用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尽可能地降低开支。从经济学上讲,兼职人员的边际成本远远低于专任教师的边际成本。民办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一方面依靠部分退休教师的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利用公办高校教师工作的闲暇。第三,减少不必要的教学投入。100-200人集中授课的场面随处可见,也有的学校依靠网络远程教育或多媒体手段降低劳动力成本。

3、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

市场是瞬息万变、极不稳定的,而人才培养的周期与市场波动的周期相比是漫长的。民办高校利用自身决策与用人机制的灵活,抢占着招生与就业市场。民办高校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以教育需求服务为中心开展经营活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例如通过举办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培训、创办创业孵化器等方式尽可能地贴近社会;另一方面,利用随时聘请的兼职教师应对专业的快速调整。

4、凭借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保障教学秩序

相对公办高校开放甚至有些松散的学生管理而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是极其严格的。就成本而言,与教学改革相比,举办者与办学者更加重视学生日常管理的投入。应该说,民办本科院校在规模急剧扩张和生源素质不高的情况下能够保持有序的发展正是得益于严格的学生管理体系。与公办高校学生相比,民办院校学生不仅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且往往有很多不良习惯。民办学校为了维护良好的教学环境与秩序、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不得不强化各种规章制度,甚至限制学生的一些活动,形成了封闭或半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根据调查,采用封闭式管理的民办高校占总体的71%,陕西省占到89%,甚至更高。有的民办本科院校以“准军事化”或是“军事化”的管理作为一种管理优势吸引家长和学生。较为庞大的专职辅导员团队牢牢地监控着学生的行为,维护了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应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的追求应该是不同的。民办本科院校的上述选择受制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民办本科院校一度以现代化的校园、可承受的学费、封闭式的管理、节俭的办学和多样化的服务抢占了市场,可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这些院校原有的优势在逐渐削弱,面对的挑战更为艰巨。

二、民办本科院校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的形成

民办高校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办学层次提升是基于其自身机制的相对优势。民办本科院校新的跨越则需要通过建立核心竞争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的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强调追求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价值创造战略时形成的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已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组织结

构,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

1、比较优势并不等于竞争优势

自负盈亏的机制让民办高校选择了负债经营,经营带给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却不是无止境的。随着原有公办高校的置换后重建和新建高职院校的涌现,民办高校校舍和设施的优势变得不明显,相反,维护庞大校园的沉重经济负担和运营成本接踵而来。同样,规模扩张带给民办本科院校的并非是持续的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学效益不总是与学校规模呈正比,在同等质量投入水平下,当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规模对生均成本的影响就会变小。也就是说,办学效益不会永远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同步提高。依靠规模扩张完成资本原始积累是中国民办高校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阶段性选择。根据调查,78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一半以上的学校其本科生数不足生源总数的50%。民办院校利用本科办学层次的优势,通过招收各类生源以及开展各种资格证书培训等方式稳定收入。然而,盲目扩张所导致的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定位的缺失和教学管理的粗放,一定程度上正在束缚着学校的发展。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Messiah学院已有90年历史。作为一所排名靠前、录取分数较高、生源充足的私立本科院校,多年来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3000人以下。该校校长强调,“坚持小规模、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才是本校一贯的经营策略和办学特色”。在专业设置上,虽然民办高校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是快速敏捷的,但是课程内容的建构远远没有与之同步,更不用说职业的规划与专业的引领。面对越来越理性的求学者和越来越实际的招聘方,一纸文凭、一个专业符号很难成为学生就业竞争的优势。封闭式的管理虽然约束了学生的行为,但是并不等于给予学生良好的教育。现代社会,比“管理学生”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心灵的呵护和人生的导航。民办高校大多数学生认为学校缺乏对他们充分的信任,需要用正面的、肯定的、激励的方式代替压制的手段,让学生自我管理。一个同学动情地说:“我们不需要同情,更需要尊重;不需要怜悯,更需要信任;不需要教训,更渴望交流;不需要管制,更希望拥有自理。”㈣可以说,民办高校在原有竞争中呈现的优势虽然带来了学校的跨越,但它是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民办本科高校原有的优势不再是其新一轮竞争的强势。

2、利用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

民办高校自负盈亏的民营机制与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始终是不能摈弃的优势,但不能局限于在一定阶段相对公办高校的优势,而需要积极培育和创造竞争优势。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迈入了大众化时代,民办本科院校不再处于一种拾遗补缺的地位,而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竞争的环境在变,竞争对手也在变,竞争的方式自然需要转变。通过教育市场的结构分析可以看到,民办本科院校作为具有颁发学历文凭资质的民办高校的佼佼者,既要应对民办高职院校的追赶,也想撼动老牌公办大学的地位,同时还要时时迎接其他民办本科院校、独立学院以及公办高职院校的挑战。此外,国外大学已经抢滩登陆,中外合作院校更是来势汹汹。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的出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源的争夺,更为重要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挑战。面对新建公办本科院校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植和“211”、“985”工程大学的雄厚实力,民辦院校既不能趋同于原有的公办院校,更不能固守原有的优势,而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寻求大学内生增长的新动力。

三、民办本科院校竞争优势策略的选择

1、办学定位的调整与内在价值的重构

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经历了盲目扩张期、规范调整期,现在需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构建自己的特色与品牌。民办学校办学初期的粗放是时代的选择。在民办高等教育的激烈变革与振荡中,民办大学的办学者无法也无暇顾及长远的战略规划,为了扩建校舍、争夺生源、提升办学层次、增设新专业放弃了对学校自身更深层次、更系统的思考与审视。民办本科院校今天已经跻身于“大学”行列,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学后教育机构。应该说,人们对“大学”的期许是一样的,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应该注重内涵发展。民办本科院校的竞争优势最终应该来自于其作为大学的品质。民办本科院校不仅仅需要在营利性还是非营利性之间做出选择,还需要在提供优质的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追逐研究型大学还是局限于教学型大学等两难局面中做出自己的选择。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亨利·莱文教授指出:不同大学的资源配置策略可以造成成本效益的天壤之别,不是2%或3%的差异,有时是400%或500%的差异。能否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取决于大学发展战略。美国既有最顶尖的私立研究型大学,也有袖珍型的私立文理学院。美国私立高等教育之所以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原因在于学校非常重视自身的发展定位。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上任伊始就设计了一个清晰的、雄心勃勃的愿景,以此来改造哈佛。此项改造计划具体由三个关键部分组成:改革本科生课程体系,让学生自由选课;力主开展研究生教育,为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提供探索高深知识领域的机会;在哈佛建立更高标准的专门学院,包括法学院、神学院、医学院等,专门招收研究生。艾略特不照搬德国大学模式,而是强调美国大学的独创性,适应美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同样,地区性州立学院通过优等班课程来树立自己的形象。私立的凤凰城大学从未把研究型大学作为自身追逐的目标,而是定位于服务低端高等教育市场,培养社会领域最实用的专业人才。无论哪一种选择,对于民办本科高校最为重要的是把学校当作教育来办,而不是当作企业来办。办学校需要企业家精神,这不等同于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民办本科院校要想走向卓越,必须回归教育本原,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人的成长与生命的价值。蔡元培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教育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然而,现代的民办高校太注重所谓技能的养成,导致教育“目中无人”。有一个媒体采访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院长,问“您觉得中国民办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最不缺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我干了教育工作快30年了,教育最缺的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不缺的是急功近利。这就是我对现今教育的一种看法。所以我理解的民办学校实力首先是看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

民办院校办学层次的提升给予其最重要的反思就是要回归到人的教育上,而不是“把每一个学生训练成能胜任某一个岗位的技师”。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完善。这是大学的理想,也是大学品质的一部分。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

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民办本科院校不是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不能让教育的内涵局限在实用的技术教育。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做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之所以被看成是美国国家历史的象征,是因为它所展示的既有教育上的意义,也有文明、文化、历史的意义。能否找回民办本科院校应有的价值定位、重塑大学之魂是当下民办高等教育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

2、课堂的转型与学习的增值

关注学生很容易成为办学中的一句空话。民办本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关注也并非意味着从学生的封闭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其竞争优势的形成要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突破。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高校中的教学一直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法将教师置于中心地位,注重学生的记忆而忽视他们的反应,注重答案的一致性和标准性。过分强调一致不仅不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学术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无法成为学习的主体。公办大学的鼓励教授上讲台、设立各种优秀教学奖项等举措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死气沉沉的课堂现状。因为教授们已经习惯于讲授制,突破这样的瓶颈很难。即使在行政权力泛化的公办大学,想让课堂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或是“以问题为中心”都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事情。民办本科院校则不同。民营机制让民办院校不仅在教师选聘上更加灵活,在教学管理上也更加富有弹性。民办本科院校只要从学校决策者到教师都高度重视教学,就可以选聘更能关注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能力养成的行业精英,同时创建教学改革支持平台,审查培养方案,支持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奖励优秀教学成果,创建有效教学评估系统。西安欧亚学院已经与美国杜肯大学合作创建了卓越教学中心(Center for teaching excellence),推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尝试。

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或者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的转型需要教师个性化的指导和能够引起学生强烈兴趣的课外学习。这与其说是教学方式的转换,不如说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所獲得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和更高的人生目标。这样一来,学习才真正有了价值。

3、制度的创新与教师精神追求的提升

把学生放在首位是民办本科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选择。不同于公办大学可以区分为重点大学、普通高校,民办高校的质量只能靠学生培养水平予以衡量。而学生的培养是在一定的理念和制度下实现的。教师是学校创新制度和践行制度的主体。与松散的无政府组织的大学相比,民办高校管理效率更高。这与其说是制度上的优势,不如说是组织结构的优势——民办高校更多体现的是一种科层式的层级管理,甚至带有很强的家族制管理的烙印。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民办高校制度的创新不是一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装饰,而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制度创新首先是基于大学自身的价值追求,即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生命的质量,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工艺品;要让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飞扬。改变招生和评价方式将成为民办本科院校新的思路。其次,创新的制度是一种开放的系统,是将学校、家庭和行业以及社会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民办高校与行业、与学生家庭紧密的联系将成为学生发展最有力的保障。第三,制度创新是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制度体系,它包括教师绩效评价、资源配置方式等诸多方面。教师精神追求的提升将成为本科院校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以兼职为主的教师团队让民办本科院校降低了办学成本,但也成为其跨越式发展的阻力。民办本科院校应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提升教师的精神追求。

必须承认,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一个蜕变过程。蜕变的痛苦在于对原有“商业模式运作”的超越。面对“唯赢利论”、“唯就业论”、“唯科研论”等世俗论调的冲击,民办大学没有对这些世俗理念的超越,就没有办学品味的提升,也不会有更长远的发展。竞争优势的形成体现着学校战略的选择,其核心是对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这一价值的坚守。这一价值的重构意味着大学要与社会保持适度的距离。不用说对民办院校,即使是对于“走出象牙塔”后的公办大学,这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在新的竞争中,民办本科院校仍然需要关注社会需求,尊重市场规律,但随着办学层次的提升和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追求卓越的高品质民办大学不能为了迎合“客户需求”而忘了“教育目的”,使学校沦为市场化的商业机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时代呼唤着有独特价值追求的民办本科院校,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制度的创新与体制的变革。

作者:刘莉莉

本科院校辅导员教学管理论文 篇2: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研究与探索

摘要: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应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评估成果,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以临沂师范学院为例探讨了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成及其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教学质量 监控 长效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

我国第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已经结束。从评估的过程和结果来看,评估对新建本科院校进一步规范本科教学工作,加强办学条件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了很大作用。评估过后,如何巩固评估成果、扩大评估带来的成效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和正确对待的问题。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对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必要性

1.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如何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形成制度化,我国本科院校要适应教育部教学评估的制度化,必须积极建立本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主动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的要求。

2.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全国由专科学校单独或多校合并升格组建了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其中,1999年以来新建的本科院校占普通本科院校的近三分之一。新建本科院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能使新建本科院校主动加强对各项教学工作过程监控,自觉地按照本科教育教学规律办学。

3.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是新建本科院校巩固和发展教学评估工作成果的需要

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对新建本科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评估结束以后如何巩固和发展迎评工作的成果成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新建本科院校不能只把自评建设工作当作迎接教育部专家组进校实地考察前的一项突击性的工作,必须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保证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能良性运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新建本科院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实践探索

——以临沂师范学院为例

临沂师范学院是1999年升本的新建本科院校,近几年来学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为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临沂师范学院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具体指标要求,进一步规范本科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于2008年6月1日至6日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工作,并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评估结束以后,临沂师范学院根据评估专家的反馈的意见认真组织整改工作。为进一步巩固评估的成果,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临沂师范学院主动构建了由教学管理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教学水平评估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三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中。

(一)教学管理组织系统

教学管理組织系统是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的根本,由教学行政和教学学术两类组织系统组成。教学行政系统由校长、分管校长、教务处和系(院)组成。校长以办公会形式对学校重大教学问题进行决策,并对全校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分管校长负责教学的日常管理,教务处全面负责教学组织与运行,系(院)是教学实体,具体组织落实和执行学校的教学任务;教学学术系统由教学学术(教授)委员会、课程与学习资源建设委员会、四大学部及系(院)教学学术委员会构成,负责教学学术工作的研究、决策,并对教学质量分层次、分系列进行监控。

(二)教学质量监督系统

教学质量监督系统是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学校建立校内、校外两个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系统,及时地掌握教学信息,保证了教学质量,同时为教学管理组织系统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校内教学质量监督系统

校内教学质量监督系统包含了六项制度。一是教学督导制度,学校实行学校、系(院)二级督导新机制,扩大了督导覆盖面,加大督导力度,实现了全方位监控;二是教学检查制度,分为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两种方式。定期检查分为开学初、期中、期末三次,不定期检查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随机开展检查;三是领导听课制度,领导真正走进课堂,及时掌握教学运行中的信息;四是学生评教制度,学生每学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通过教务管理平台进行评价;五是辅导员听课制度,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状态的监控,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关工作;六是行政督查制度。学校开通“7548”举报电话,全校师生都可以举报教学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校外教学质量监督系统

校外教学质量监督系统包含三项制度。一是论证会制度,学校广泛邀请地方政府官员、用人单位领导、企业家对学校的专业与课程进行论证,吸纳地方意见和建议,提高专业与课程建设的针对性;二是用人单位评价,有针对性的推进和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回访制度,并对调查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总结;三是毕业生质量跟踪制度,了解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建议,并对调查的信息及时进行反馈。

(三)教学水平评估系统

学校建立“两级两类”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两级”指以学校、系(院)为组织单位的两个评估层次,“两类”指以系(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运行状态评估为主的综合性评估和教师教学水平评估、学生学习质量评估、专业建设水平评估、课程建设水平评估、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教材建设质量评估等专项评估。通过实施水平评估体系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考核,形成定性或定量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整改。

三、构建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要立足于学校的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既要符合高等教育的时代特征,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办学实际,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体制

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实施属于教学管理创新,但教学管理创新只是教育创新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能够反作用和影响其所生存和依赖的大系统,但更重要的是子系统又受到大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推广应用需要教育理念、教育体制的创新,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建立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目标

新建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立足区域,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方向,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资源的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与课程设置,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三) 强化学生学习的监控

新建本科院校招收的学生多为高中阶段25%-30%的学生,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相对不强。新建本科院校既要承担更多的人上大学的责任,也要承担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责任,同时还要解决好“出口”问题,也就是使学生能较好的就业。因此,强化学生学习的监控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新特点。

(四)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和运行,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管理队伍,这是规范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之一。目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还存在学历层次较低,业务能力不强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应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落实教学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桂国庆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7(07).

[2]赵铁.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总体设计[J].高教论坛,2006(02).

[3]韦化.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07).

[4]凌明亮.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05)

作者:

王统永临沂师范学院教育学院

作者:王统永

本科院校辅导员教学管理论文 篇3:

新建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分析

摘    要:基层教学管理岗位在高校中发挥着维持教学秩序,落实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责任。2012年以来全国本科院校数量新增86所,这部分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在基层教学管理完善的过渡期,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文章分析了这一阶段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成因,提出分阶段、多管齐下应对措施。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管理;职业倦怠

一、引言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

1998年,盐城工学院姜采英在其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思考》中首次使用“新建本科院校”一词,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规模大幅度扩张,新建本科院校是由专科层次学校联合或独立升本,“新建本科院校”一词被广泛使用。1999—2016年,共有400余所本科院校成立。一所本科院校从建立到规范化管理,需要一个过渡期,本文所分析的新建本科院校,是成立时间不足5年,在教学管理上尚处于过渡期的本科院校。从教育部规划司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来看,全国范围内,2012年以来本科院校数量新增86所。这部分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教学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影响

调查显示,74.6%的职场人产生工作倦怠,人力资源专家根据衡量工作作倦怠的三项指标(即情感衰竭指标、玩世不恭指标、个人成就感指标),将工作倦怠分成了低、中、高三个等级[1]。本文所分析的“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是指高校教学部门中的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及教学秘书(或教学办公室成员)。陈美萍(2013)、王蕾和詹士昌(2016)的调查分析显示,大部分的教学管理人员认为自身存在职业倦怠问题[2-3]。这两类岗位在高校中的主要职責为维持教学秩序,落实教学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其职业倦怠表现为:时常感到精疲力竭、容易情绪波动、经常妄自菲薄、服务质量下降、工作欠缺主动性、工作效率低等。由于其所负责的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当这两类人员职业倦怠程度较为严重时,将会出现教学秩序不稳定,教学活动落实不扎实现象,长期来看,将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进而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新建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

(一)职责分工不清晰

清晰、科学、合理的职责分工,有利于工作人员在相对稳定的日常管理中减少执行人与服务受众的效率摩擦,对于保证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大有裨益。新建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人员配备不足,教研室主任往往除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研活动的设计和协调之外,还需承担大量的数据汇总上报,外部协调等事务性工作,而教学秘书承担的工作中除教学辅助管理外,往往还会承担大量行政、科研方面的事务性工作。这样一来,人员配备不足—职责分工不清—事务性工作复旦加重的压力链条便形成了。在笔者调查的三所新建本科院校中,一般情况下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尚有部分教学任务,特殊情况下甚至还承担着辅导员的工作,“数肩挑”的情况导致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疲惫不堪,对工作的激情消磨极快。

(二)晋升路径的选择

高校的个人职业晋升路径有职称与职务两种选择,在这一前提下,职务晋升机会少[4],行政事务繁杂枯燥,个人职业追求等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选择职称晋升。在职称晋升的影响因素中科研工作是考核重点,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对专业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5]。因此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科研产出不高,科研效率较低。在科研导向的职称评审制度下,虽然部分新建本科院校有倾斜于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等行政人员的政策,但在诸多职业倦怠成因的合力下,大部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出于对个人职业发展的考虑,往往倾向于走专业教师的晋升路径。

(三)管理制度不成熟

“管理制度”的成熟在教学管理中的理解,是指其能够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应着重关注制度是否符合制度实施主体的实际状况。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复制其他高校的管理制度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取的,短期内期望自身制度完善程度快速提升也是不现实的。当前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尚未形成“成熟”的教学管理制度,在执行日常教学辅助管理的工作时,会存在无可依的制度,制度缺乏适用性,对制度的适用性解读错误等诸多问题,而当管理制度的执行人员有职业倦怠程度较高、信息沟通渠道不健全的状况时,往往会出现即使发现制度漏洞,发现者也缺乏主动沟通协调的情况。

(四)工作内容繁杂枯燥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所面对的工作主要是诸如教学任务、考试考务、教学检查的协调安排等事务性工作,工作内容有重复性、繁杂性,这需要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具有相当的工作耐心与高度的责任心。此外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大多不需所谓高水平的管理技能,繁重重复的工作使教学管理者难有工作热情[6-7],工作中获取个人职业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不强。

三、新建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管理岗位建设

应“多管齐下”

提升基层教学管理水平,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不存在一蹴而就的做法。应分阶段、有步骤的调整制度政策,从工作的进程来看,可以分为队伍稳定期、政策调整期、成熟发展期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时间不宜太长,否则阶段目标的实现将大打折扣,此外,第一阶段会需要一些临时政策在短期内实施。从工作内容上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保持当前队伍的稳定

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队伍是否稳定,影响到日常教学管理是否能够得到有效的运行,以及教学工作质量能否得到提升。随着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的临近,其工作制度体系在不断优化,而在加大的工作压力下,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层在把握学校发展战略的前提下充分了解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及人员配备状况,应充分重视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稳定性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队伍的稳定,主要是成员的稳定,而成员的稳定,最为重要的是心理状态的稳定。在专职队伍不健全、兼职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制度政策不完善的状态下,保持、保障队伍的稳定性最为有效的措施为扩大兼职队伍,切块分工,分担工作压力。为保证兼职队伍的稳定:一方面在选择工作人员时本着素质高、责任意识与奉献意识强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应在薪资结构、职务晋升等政策方面有所倾斜。

(二)在明确晋升路径的基础上培养专职队伍

队伍的長期稳定,健康发展,工作效率的稳定提升,在科学合理的晋升路径基础上建立一支专职队伍是必需的。明确晋升路径的目的是稳定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以专职人员为主的队伍则是为了明确职责分工。在新建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第一阶段前期,应以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原兼职或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为主,但在专职人事制度完善后,应从在职员工中选拔人员充任基层教学管理职务,同时在招聘计划中设置专门计划保障人员梯队稳定。在新建本科院校中,由于基层教学管理岗位工作繁重,占据大部分精力,为提高基层教学岗位的吸引力,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提高岗位薪资水平。

(三)在稳定的队伍基础之上制定适合自身的管理制度

新建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管理岗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人员配备不足、教学人员兼任行政职务、职责分工不清、薪资待遇不高共四个方面,解决四方面问题的应对措施则分别为充实队伍,专职专岗,明确分工,提高岗位薪酬,具体落实依然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为核心,其中,充实队伍应在调整人事政策、分配政策的基础上以使岗位具备吸引力为基本目标;专职专岗应以人员配备充足,工作职责相对集中为基本目标;明确分工应以人员相对稳定为基本目标,提高岗位薪酬应以充分体现贡献价值为基本目标。制度的完善,一方面应借鉴同类高校成熟的做法,另一方面更应该在充分调研、了解单位真实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反复论证,并在试行的基础之上不断改进。

(四)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适度的心理干预

著名的“霍桑实验”结论告诉我们,基层教学管理人员除了收入和物质利益以外,也有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8],人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并不一定完全符合“经济人”假设。由于前文所述的各种因素导致新建本科院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较为强烈,仅依靠人事政策、薪酬政策的调整未必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中层管理者、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等机构应不定期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进行适度的心理干预,及时了解其心理动态并给予情感上的抚慰,避免其产生心理失衡,提高其职业归属感、认同感。

参考文献:

[1]李根强.互联网时代知识型员工的组织行为[M].北京:光

明日报出版社,2016:45-48.

[2]陈美萍.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调查与

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2).

[3]王蕾,詹士昌.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的角色压力、职业倦怠

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16,(4).

[4]赵蓉蓉.教学秘书职业倦怠感问题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

学院学报:下旬,2015,(3).

[5]周会娟,于浩杰.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成因及矫正

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2).

[6]眭荣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控制策略

[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2).

[7]谢万杰.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探因及对策[J].教育

探索,2009,(4).

[8]杨芳青.“霍桑实验”对高校基层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

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5).

作者:张东廷

上一篇:学困生学习物理兴趣分析论文下一篇:蓝光治疗黄疸的临床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