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陶与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2022-04-21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以2001年~2011年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阐述了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在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幼儿传统文化资源研究的方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熏陶与教育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熏陶与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1:

新媒体语境下青年美育本土化策略研究

摘 要: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冲击下的当代青年所处的美育生态环境呈现文化多元、更迭疾速、时空跨界、个性自由等显性特征,改变着传统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格局,成为社会上层意识形态的基础单位。如何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青年美育体系构建、因地制宜的优化美育路径、提炼并弘扬立足本土视角民族自豪感,是基于青年美育思考后的、针对当下社会现象的重要解读。本文立足青年美育教育的理论经纬,结合时代语境下的新媒体平台与媒介传播启示,探讨青年美育本土化的精神内涵与培育路径,推广新媒体媒介作用下的青年识美、知美文化与立足本土的“匠心之美”塑造。

关键词:青年美育 本土化视角 新媒体平台

科技与影像日新月异,交互与媒介如影随形,中青年群体在新媒体平台的引导下对事物、现象、思潮、观念等形成个体认知与自我解读,久而久之影响个人品行与特征,佐佑其审美判断与智育培养,最终呈现出大众传媒塑造下的当代青年群体美育样貌。由此可见,当代青年的大众教育与新媒体的浸透密不可分,可以说新媒体之于中青年的教育引导是继原生家庭教育之后的第二阶段,即社会针对中青年群体的人文素养培养,成为生态社会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和价值被中青年群体进一步放大,并且改变着传统的意识形态与教育格局,成为社会上层意识形态的基础单位,对于青年美育本土化进程有着不可替代的衔接作用。

一、美育本土化的精神内涵

1.尊重“美”之界定的差异性。

《现代美育教程》对美育的定义是:“美育, 是通过对现实美 (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 、艺术美的审美教育, 培养人们掌握美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 确立人们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人们对美的鉴赏力, 陶冶人们的情操,以解决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以美得尺度来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首先,美育是可持续性的系列教育活动,必须要符合当代青年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的环境可塑性,雕琢而天成,和谐共生。其次,美育工作是渐进性的创造活动,必然也要尊重不同视角的个性化解读。当代中青年的美育模式应重视人性的讴歌与本真的回归,旨在青年身心协同发展与社会回馈的关注,不该仅限被动接受型的“灌输”,而是自主的提炼与“回馈”,是一种尊重个体、崇尚反馈的系列互动行为。美无章法,亦无程式,无拘无束,天马行空。大众对美的界定受原生环境、行为习惯、舆论引导太过频繁与直接,而青年群体又是新媒体的介入的主要人群,更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忧虑与困扰。因此,美育的精神内涵要尊重“美”之界定的差异性,理解并允许程度上的受众差异,但终极指向是以事实为依据进行甄别的极善与极美。这是一种主观意向的信仰与追随,更是一种深植内心的力量,以美为名,以文化人。

2.遵循“育”之途径的传承性。

现阶段,美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为学校审美教育,即引领在校中青年进行美的认知与体验课程,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而社会美育的主要途径针对青年借助新媒体资源的耳濡目染,强调一种直观的感性的形象教育。在文化育人的视角下,在美育本土化的同时,我们也看到美育教育伴随着新媒体信息精度良莠不齐、解读视角单一片面、正向引导与监管失衡等隐性问题,缺乏正向的舆论引导与社会启发。中华文明万万年,我们可以从先民的智慧与品格中回望,礼乐国学的情操与品格,都是本土文化的美育之声,源自民族德育的长效传承,历史悠长,是国人世代美育“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智慧结晶。当代美育借助新媒体平台提高全社会的关切度与认可度,保障通识教育中青年美育的引领性地位与激励机制,推崇美育教育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是中华美育由古至今的意念传承,也是美育本土化的精神内涵。

二、美育渗透路径探析

美育历来与思想政治教育及品德教育密不可分,当代的思政教育及品德教育要求美育融入数字媒体时代潮流,人们对美的呼唤与评判有更具体的准则与态度。美得概念是否得到普及,是否符合新时代的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家庭美育等情境中延展与深化,都应为现代美育的时代性特征铺路引航,提高青年的审美素养与人文品格。青年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就业压力,在社会层面是公共德行的真实展现,诸多社会不良现象体现当代青年在自我实现与认知阶段的盲目性与随从性,在良莠不齐的信息数据时代,难以明辨与把控,社会舆论及社会现象的媒体解读针对青年要具有良性的、积极的正向情感,在公共体系中,青年的社会品格更是衡量学生知、情、意、行的理念需要。

1.面向融合:坚守美育树人,协同中西的艺术教育评价体系。

美育的主旨是情操提升及心灵优化,曾一代注入社会改革思潮与家国情怀巩固的历史语境。伴随艺术理论知识的延展与普及,当代美育的基本途径更加灵活与便捷,打破了固有美育模式的固定单一为引导,更注重高尚品格下的人性之美,善与和谐,伴随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协同发展。

2.面向自主:立足本土的美育自主体系构建。

我国自主艺术成就及时尊美寻美的求索之路,古而有之,诗词意境的美意表达,歌谣舞蹈的善念抒发,书法绘画的灵境洞悉,传统文化的精神寄托。都由内而外地进行时代风貌的高度还原,与之呼应的群体认知作用下的讴歌与赞颂,可以说美育的主题在时代主旋律下翩翩起舞,潜移默化影响了熟悉亲切的原生文化, 熏陶了提升了大众对所处时代的高度认同感,实现了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审美价值观的塑造。美育教育的主体是中青年,着眼于本土的文化认同度较低,美育教育内容偏重于智育灌输而缺乏教师引导、社会引导的魅力,影响青年对自我认知与他人奉献实现常态化的认知与肯定。因此,充分理解美育的连续性与延展性,是完全符合全球视域下的理念对接,当代青年更要有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树立民族自豪基础上思考美育创新模式,施展具有人文情怀的综合措施,关注现实之美,实现通识之育,服务于民族文化与社会进步。中青年是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也是社会风貌的基本群体,只有提高其主观参与程度、明确其价值选择方向,促成新媒体作用下美育良性循环机制,才能实现教育的传承性与优化模式,即朱光潜先生“自我修养——社會——人生理想”的系统性美育体系,即使一种文化资本,更是一种文化认同。

3.面向通識:衔接美育开展的原生环境。

新媒体平台的推广与成熟伴随了非遗文化导览、红色文化重温、数字博物馆教学、虚拟现实伴学、高校慕课共享、互联网+创新等依托数字科技的时代产物,借助科技的力量令美育开展更加立体、饱满,动人的呈现出教育回溯历史与继承创新的高度融合,还原当代原貌,指向未来之美。高校美育是学校美育最后环节,其效果优劣会直接影响美育体系原生环境的一体化与适应性,当下社会环境很难将新媒体与青年美育剥离开来,可以说新媒体助力青年美育的通识教育,顺应时代需求,协同美育发展,良好的衔接了美育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真正实现了青年美育的良性循环。

青年群体的个性化特征明显,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育很难被接受甚至逆反期的适得其反,故意避重就轻的选择对立答案。要肯定甚至放大青年身上的真与善并强调这一群体所高度契合的自由,尊重天性,肯定青年的判断认知与独立发言权,不仅在家庭、学校、社会以新媒体为载体形成良性的互动与理性监管机制,避免衔接脱节。要把社会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双效机制进行综合考量,全面涵盖中青年的所处的生态环境与精神世界,综合优化,除了保证生态现象的优胜劣汰,更重要赋予青年自我辨别与识别的能力,祛除焦虑与不偏见。高校传统的教育更要注重借助于新媒体力量进行更新与与时俱进的变革,提高美育的多元途径,刨除陈旧的教学模式与固守的教育理念,在社会及全面推广个性的尊重与高尚人格的闪光点进行讴歌与赞颂,规避青年认为老生常谈的“故事型楷模”而推崇源自身边的“民间英雄”,引发或吸引青年关注真善美得社会能量并正视,感受道德精神的伟大力量。

4.面向社会:追求道德至美至高境界。

美育是阶段性的培养目标的计划性特征的传输与存储,衔接模式非常重要,以传统授课形式的模式无法全面展示美育思维与生活的高度结合,诸多微小的善念与品格需要借助新媒体的平台进行彰显与讴歌,得到大众舆论与情志意念的肯定与模仿,借助新媒体的舆论监管管控青年不良文化的输出源头,监管有悖于正向力量的消极导向,真正给予青年的生存环境与精神环境去污除杂,形成良性界定与分析,指导青年在网络数字时代的自我把控与权益保护,在全球境遇下树立青年的本土关怀的历史责任感与长效机制,自主的进行投身与奉献。吸收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共享与遗产保护,借助媒体艺术提高美育载体的多样特性,承载力提高,感染力扩大,媒体的互动交互赋予全新的冲击与变革,适应性与视野实践展望。

5.面向未来:坚守美育为核心的教育观念。

当代青年美育提倡立足本土的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社会教育学思想也高度重视青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崇立足本土的文化认同与美育双向对接。由此,新时代青年审美教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科学合理地确定青年审美教育内容,坚持依托社会实践开展青年审美教育。无论教育或其分支美育,其根本使命是“以美立人”,强调美育为刚性的要求,直接或间接的引导公众树立良好品格与优质素养,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改革深化与精神文明共建。

结语

中青年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本群体,本土化理论建设是立足民族文化自豪的家国情怀,新媒体平台为时代语境下立足全社会的青年美育完善提出可行探讨,着眼于中青年美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面向未来的诠释与探讨,旨在推动当代美育在媒体资源整合下,建立立足本土的长效青年美育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金开诚,龙协涛.现代美育教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

[2]朱光潜.谈美书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9.

[3]以美育人 培根铸魂 全面构筑新艺科.浙江在线,2019.

[4]赵玉英,张典兵.德育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8.

[5]陈秉公.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养分.[EB/OL].(2017.11.2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129/c40531-29674067.html.

作者:白淼 李莹

熏陶与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2:

近十年我国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和系统分析法,以2001年~2011年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的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相关文献为研究样本,阐述了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在对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幼儿传统文化资源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程五一(1965-),男,湖北黄冈人,广东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杨明欢(1978-),男,广东信宜人,中学高级教师,教育硕士。

随着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作为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的重要部分——学前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已成为国内幼教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典、民间游戏、传统手工艺等宝贵的教育资源,需要从幼儿园开始得以更好的传承。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前教育资源进行转化,形成数字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幼儿园课程资源特别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和共享成为可能。本文作者所在课题组承担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学前教育资源,从教育资源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等研究主题入手,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并指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试图为日后我国传统文化学前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理论构建奠定基础。

一、研究检索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期刊网论文检索分析

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以“篇名”为检索项,以2001年至2011年为期刊检索年限,并以多个相关关键词进行人工筛选和操作,得到检索结果如下:以“幼儿”并且包含“课程资源”为检索词,总检索出论文篇数为7篇,其中涉及传统文化资源的论文总数为3篇,占总数的42.9%;以“学前”并且包含“课程资源”为检索词,总检索出论文篇数为5篇,其中涉及传统文化资源的论文总数为2篇,占总数的40%;以“幼儿”并且包含“教育资源”为检索词,总检索出论文篇数为13篇,其中涉及传统文化资源的论文总数为1篇,占总数的7.7%;以“学前”并且包含“教育资源”为检索词,总检索出论文篇数为13篇,其中涉及传统文化资源的论文总数为1篇,占总数的7.7%(见表1)。

从2001年开始,学前教育课程资源研究出现了较大的起伏,并随后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见图1)。

(二)“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分析

关于幼儿教育信息化的课题,“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立项共18项(见表2),研究层面也趋于多元化,研究深度在不断加强。

注:资料来源于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

二、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研究的现状分析

(一)概念的界定与厘清

1.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具体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

2.教育资源的概念。李克东教授其《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一书中,将教育资源定义为“支持学习的资源,包括支持学与教的系统和教学材料与环境。

丁兴富教授在其《远程教育学》一书中,认为教育资源、教与学的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三个术语表述意义非常相近。他认为:“在教育技术的新定义中,资源(Resources)包括了材料(Materials)和环境(Environment),即除了各种各样用于教与学的实物设施、设备和材料之外,有利于教与学的社会活动、环境和情境也是教育资源或学习资源的组成部分。”

本研究中所用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教育信息资源,包括教学过程及其评价与管理的教材、课件、辅导资料、参考资料、工具型资料、教学标准与过程规范等以信息化为呈现方式的数字资源。

(二)目前我国幼儿传统文化资源研究的方向分析

1.经典诵读的活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才玉杰等指出,提供给幼儿诵读的经典,是指经过选择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适合幼儿诵读、欣赏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典范之作, 有机融入幼儿园已有的主题活动之中,以形成幼儿园特色的课程体系。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 。

2.民间游戏的挖掘、整理、研究、开发与利用。民间游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扬和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已成为我国具有浓烈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李姗泽提出,首先,应对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加以梳理,对民间游戏的文化传承作用、运作机制以及民间游戏何以能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可能性和可行性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充分挖掘和整理民间游戏。其次,将游戏研究与儿童成长的大文化背景相连,将民间游戏作为民族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以期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有更大的参考价值。再次,教师应精心选择大量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文化底蕴深厚,能吸引儿童,感染儿童,使他们获得有益经验的民间游戏加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使课程容量增大 。

3.以传承民族文化风俗为目的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王国超在《关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一文中提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幼儿主要是在家庭和社区感受着民族文化的熏陶,以苗族孩子为例,他们从生活于其中的家庭、坑落、田间、地头,在与成人、同伴的交往中,在各种节日、盛典中感知、体验、领悟着本民族的文化精髓包括本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 风俗礼仪、服饰艺术等。这就是一种传统的、不分时间、空间,渗透于民族地区儿童日常生活之中的随境式教育。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开发应该是以本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为基础和决策依据,以各少数民族地区丰富多彩生活方式为基础,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本民族社区可利用的资源,以此为据开发一系列的课程资源 。

4.以传承民间艺术为目的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把当地民间音乐课程和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作为研究重点的期刊论文有:皱渊的《传承民间音乐文化,开发音乐教育的新课程资源》(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6 年 3 月);陈文静的《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点思考》(中国音乐, 2004 年第 2期);吴扬廷的《西部音乐地方课程资源大有可为》(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 9 月)等。硕士论文有:陈阳的《基于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侯杰的《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7)和董瑞莉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等。这些文章都是探讨音乐学科为何对当地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的。

(三)幼儿教育资源的形式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教学环境开始从有限的课堂空间和资源转向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资源。通过多媒体的视听觉效应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趣味和世界的奇妙;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的各种人文和前所未有的画面能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其想象力。目前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动画艺术的形式展示资源。赵先政指出,动画以独特的形式从儿童的角度叙述故事, 有人物、有动物、有情节、有冲突、有故事,其人物、动物都富有孩子气,有儿童的天性,适合儿童的审美趣味,这些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又满足了他们的精神需求,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绝佳形式 。另外有研究表明:动画片的内容直接影响幼儿的态度、观念、判断及注意、理解,观看动画片过多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户外活动、家庭成员的交流等正常的活动。王晓东(2008)在“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关于动画片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育效果的实践研究》课题中,对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各类动画片的喜好及情感倾向、动画片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及对幼儿行为习惯、语言、认知的影响、为不同年龄阶段幼儿选片的依据和对不同年龄段幼儿观看动画片的监督与指导的策略、动画片潜在教育价值的研究与利用等进行了专门研究。研究通过有目的地观看动画片及动画片相关活动让幼儿得到愉快的体验,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认知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

2.以游戏化形式展示资源。中央电教馆和各省市电教馆也在全国联合开展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研究实验课题。陈庆贵(2008)在“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在游戏化活动中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研究》中,探寻了在游戏化活动中培养幼儿信息素养的可行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开发了系列幼儿教育游戏软件;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就游戏化的学习活动和游戏化的学习软件开展了研究 。吴平(2006)在“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幼儿园信息技术优质教育资源的研究、开发与利用》课题中,以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研究、开发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幼儿喜爱的教育信息资源。” 。

3.以CD、DVD等形式展示资源。陈阳在其硕士论文《基于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中提出,对于筛选出来的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可以将其制作成CD、DVD文本,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其有序地存入本园的局域网上。同时,也可以使用 ASP 技术上传制做好的文本、CD,以便教师能够利用网络搜索查阅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尽可能提出自己使用教学资源后的反馈意见,提出资源库在应用过程中的不足和建议,以保证更大地发挥蒙古族音乐幼儿教育资源库的教育教学功能 。

4.部分市县教育部门统建的网络资源库。部分市县教育部门针对当地的幼儿教育课程,采取面向企业购买或搭建区域内共享平台,组织幼儿教师上传共享课程资源等形式,构建当地的幼儿教育资源库。另外,部分市县教育部门也开始试点研究幼儿的电子书包和基于移动学习的资源开发。

三、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分析

在我们确立要开发利用某种资源作为幼儿课程资源的时候,我们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它是否符合幼儿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当下的需要 。国内面向幼儿的数字化资源以及信息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如周兢、陈思(2009)从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功能和价值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最佳配套条件的数字化资源库的意义重大,指出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建设应以幼儿园及其教师为终端用户,强调对幼儿园课程的适用性,同时还向上、向下延伸,开发出与家长、幼儿互动的功能 。郭力平(2009)对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认为幼儿教育软件评价可以从儿童的需要、教师的需要和软件的技术特征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陈冬云(2006)在“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幼儿经典导读活动的研究》课题中,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良好的幼儿经典导读环境,使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帮助幼儿快速记忆、初步理解简单的作品内容,并能有创造性地进行诵读活动,从而使幼儿获得有关社会、语言文学领域的综合能力;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幼儿经典导读活动教学模式由传统单一的形式向形象化、立体化教学形式的转化;如何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寻找经典作品中的精髓与现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交汇点,让经典作品中的思想精髓最大限度地影响当今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开展了研究 。

从现有的研究和实践情况来看,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学前教育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显得相对滞后,其中探索幼儿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则更是寥寥无几。学前教育资源建设存在投入少、起步晚、质量良莠不齐、没有形成系列化等问题。尤其在以下几个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1.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内容有待挖掘筛选。目前的学前教育数字化资源多是课程知识性内容或活动的多媒体化呈现,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价值内容有待挖掘,如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符合幼儿认知规律和活动特点出发,结合幼儿的个性差异、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等,在传统文化中筛选出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篇目和题材,进行教育资源的整理、挖掘、开发和共享等。

2.以专业公司和教育部门研发为主的数字资源,需一线教师的主动参与。目前以专业公司和教育部门研发为主的数字资源,由于缺乏一线幼儿教师的主动参与,未能形成共建共享的效应,未能充分突出幼儿园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地位,使幼儿课程内容活动化的目的不明确。幼儿数字资源的开发,既要整合专业公司的技术力量和教育部门的行政力量,更要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的主动参与。模式。资源的演绎呈现方式较多,对于学前教育,需要通过研究对比,明确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的主题资源呈现形式。同时,由于技术环境、教师水平、幼儿特点等的不同,往往遭遇大规模应用推广的现实瓶颈,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存在媒体过度应用的问题,其呈现方式缺乏对幼儿认识规律和特点的关注,在应用实践中媒体超载和信息干扰现象普及存在。我们需通过在幼儿园活动课程和家庭教育中的深入实践应用,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在幼儿教学中的恰当呈现方式,探索形成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资源的系列教学应用模式,促进幼儿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认识、了解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让幼儿在中国经典的传统文化熏陶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0,35.

[2] 朱筱新.中国传统文化[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 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67-268.

[4] 丁兴富.远程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2.

[5] 才玉杰,韩丽红. 浅谈幼儿经典诵读[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02):133.

[6] 李姗泽.学前教育应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论民间游戏在幼儿园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和作用[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31-35.

[7] 王国超.关于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99-101.

[8] 赵先政. 动画是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J]. 学前课程研究,2008,(02):23-25.

[9] 陈阳.基于蒙古族民间音乐的幼儿园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研究——兼论蒙古族音乐幼儿教育资源库的构建[D].内蒙: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10] 李浩泉,李姗泽.试论幼儿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本体价值[J].当代学前教育,2008,(04):26-29.

[11] 周兢,陈思.幼儿园课程数字化资源库的功能和价值[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9,(01).

[12] 郭力平.幼儿教育软件的评价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9,(01).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教育信息技术研究专项课题2011年度立项课题《面向学前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构建与有效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11JXN028)成果之一。

作者:程五一 杨明欢

熏陶与教育传统文化论文 篇3:

张謇实业教育思想述评

摘要: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与教育家,其一生以救国为目的从事实业与教育活动。受时代、个人、实践等多方面因素,促使其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独具特色的实业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南通的近代化及后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对当今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原因;内容;影响

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其一生以救国为目的创办实业,同时举办教育。在其实业与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实业教育思想,这一思想对当时及后来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张謇是近代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其创办实业肇因于甲午战败,“激发起张謇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感,坚定了他‘救亡图存’的信念。‘吾通因世界之趋势,知文化必先教育,教育必先实业。’张謇兴办实业的决心已定。[1]”在兴办实业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进而开始了教育事业的创办,其一生创建了三百多所各式各样的学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从纵向上看,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从横向上讲,有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社会教育等。[2]”为了培养实业人才,张謇“创办了几十所不同门类、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了一大批职业技术型人才”[3],并进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实业教育思想。

张謇的实业教育可以约略地等同于职业教育,“是一种直接为经济部门和社会各行业培养专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教育形式”[4]“实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前身,1917年以后实业教育改成职业教育”[5]。其关于实业教育的思想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一)科举经历

科举考试是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我国传统教育也是以应科举考试为根本目的。张謇4岁开始接受传统教育,16岁初入科场,初试顺利,其间深受冒籍风波与官吏勒索之害,导致家道中落,后又经过二十多年的科场蹉跎,才最终考中状元。这段经历使张謇对科举制度中的种种弊端得以认识,“始读书时,孜孜于场屋生涯者二十余年。世风渐变,自觉其非,然不能不于此中求脱颖,但不为所囿耳。[6]”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內容,以八股文为作文形式,其目的是为了选拔合格的封建王朝的官吏。所以,当时的传统教育也是以培养官吏为目标,以祖述儒家经典为内容,这样的教育无疑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并且使人们埋首于故纸堆中,与实际脱离,于国计民生无益,在晚清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更甚。张謇通过自身二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对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科举时代试士之法,始犹听人各占一经,或数经,行之既久,士不能有必得之术,乃骛多以自炫,试士者亦炫其多以张所得之才。于是父兄之教子弟,自其成童至于弱冠,必责以尽读全经。而经乃徒供弋取科举之资,全无当于生人之用。……日诵千言,终身不尽,人人骛此,谁与谋生?[7]”所以,他提出“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倡导以培养劳动者为目标的教育,主张教育与实际相联系,逐步形成其实业教育思想。

(二)儒家文化的影响与民族危机的刺激

张謇自幼接受正统的传统教育,传统教育又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所以他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熏陶。儒家文化是一种入世之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济世安民,要求人们以天下为己任,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上无数忧国忧民的志士,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都是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典型代表。作为熟习儒家经典的状元张謇,当然深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心系国家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张謇所处的时代,正是饱受侵略的清末民初。鸦片战争之后,从魏源到洋务派再到郑观应、马建忠等早期维新派,无数的仁人志士不断地寻找救国救民的富强之路。特别是甲午战争的失败,堂堂大清居然被蕞尔小国日本所败,割地赔款,导致列强环伺、内忧外患,各国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华投资设厂,并取得种种特殊权益,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深刻的危机,这更是激起了无数爱国志士的愤慨,迫使他们积极地寻找挽救国家危亡的道路,“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国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8]”面对着深刻的危机,深受圣贤教导的张謇当然不会置身事外,他必定会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对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便是主张“实业救国”和“教育救国”。

他认为教育对于国家的强盛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国富民强的根本。“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计民生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9]”,而实业教育则是其教育主张中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西学东渐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从此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西方势力不断入侵中国,与此同时,“其物质文化、自然知识、历史地理、科技文化、兵工文化也被陆续介绍到中国,成为西学东渐的主要内容。[10]”这些传入的西学大多是与实际密切相关的,不似中学的形而上的道德说教。西学开始冲击中学,中西文化开始产生碰撞。这对中国士大夫阶级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他们从历次中西战争的失败中看到西学的优势,开始重新审视中西文化并进行抉择,开始了向西方的学习,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总之一切都与现实密切相关,不再是只作空泛的文章。身处这一时代背景下的张謇不可能不受此影响,所以他不再埋首于故纸堆中,而是投身于实业与教育,并且在教育方面主张与实际联系紧密的实业教育。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包括实业教育。实业教育是于19世纪70年代开始正式传入中国的,传入之后立即受到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推崇,主张设立实业学校,如陈炽曾说:“宜于沿海诸埠,广设工艺学堂,选募聪颖纯正之生童,分门学习。”甲午战争之后,实业教育更加深入地传入中国,各地纷纷创办实业学堂,同时出现《教育世界》之类的刊物积极宣传西方的实业教育,实业教育的重要性逐渐为世人所认识[11]。1903年,癸卯学制颁布,西来的实业教育得到了法律认可。张謇正是处于这一实业教育传入并取得认可的时代环境下,当然会受到它的影响。

西学的传入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张謇也是如此。他在西学东渐过程中接受到了新文化、新理念,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他看到了教育科学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泰西人精研化学机械学,而科学益以发明。其主一工之事也,则又必科学专家而富经验者,故能以工业发挥农产而大战商战。夫工业之发达,工学终效之征也。’[12]”总之,西学的传入对于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实业活动

实业活动的实践更是促进了张謇对实业教育的认识,他通过对比新式机器纺纱和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纱,说明了实业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旧式手工纺纱‘人各以一手一足之力竞于疾,力有限也,则疾可数也’,而新式的纺纱‘有器焉,可以兼数人之力,则也可以兼数人之疾’”[13]。新旧对比让张謇认识到新式机器生产的巨大效率,促使其摆脱中国传统教育轻视实业的思想。甲午战争之后,张謇受张之洞委托,开始开办实业。新式的实业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是一种新型的机器生产,对于劳动者的操作技术有一定的专业要求,显然当时的中国急缺此类人才。张謇于大生纱厂开办初期不得不求聘于洋人,这样既开销巨大,而且工厂实权也掌握在洋人手里。张謇认识到,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摆脱洋人的控制。于是,张謇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观点。这就是说,张謇在从事实业活动的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促使其提出实业教育思想。后来,大生三厂创办之后,装配任务都是由其创办的职业学校实习生完成,降低了成本,摆脱了洋人的控制,这就更加坚定了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

另外,实业活动带来的资金也对其实业教育思想产生了巨大的物质支撑。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正是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才得以大胆地提出。此外,张謇实业活动的利润投资,为其实业教育的构想在物质上解决了负担,促使其实业教育可以顺利创办,并不断发展。

(五)赴日考察经历

1903年,张謇受邀参加了日本第五次国内劝业博览会,并对日本进行了七十余天的考察,参访了众多的实业机构和教育机构。一般认为,张謇在赴日考察之后,其教育思想达到成熟。日本在教育方面实现开放的政策,派出留学生,积极向国外学习科学技术,并开办职业培训,这些使张謇深受启发,对他以后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日本的考察,张謇开始主动、积极地接受他国文化,思想得到了更进一步解放,而外国的经验也给他的实业教育思想增添了生机和动力,对他以后进一步从事教育、实业等活动都产生了直接影响[14]。

二、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救国

张謇创办实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救国。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陷入列强瓜分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提出各种各样的救国道路,张謇便是其中之一。此时,中国已逐步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在这样的时代里,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新型的专门劳动人才。因此,张謇提出“教育救国”的道路,希望通过创办并发展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再通过这些新型人才发展生产,提升国力,造福社会,进而挽救危亡。张謇曾说:“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计民生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救亡之策,莫急于教育。[15]”这说明张謇极端重视教育,把教育提高到了救亡图存的高度,认为教育是当前国家亟待发展的事业,是救国的根本。这便是其“教育救国”的思想,“教育救国”是其实业教育的主要目的,亦是其实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视德育

张謇从小受的是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与教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儒家文化把道德的养成放在重要位置,极度重视德育。张謇在为人处事方面一直恪守着儒家的传统道德规范,将其奉为行事的准则。所以,办学也必会将这种道德培育放在重要位置。张謇曾说:“学术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不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之。[16]”

张謇德育的内容主要有:“爱学救国,珍爱光阴”“勤苦俭朴,热爱劳动”“遵纪守信”“团结合群”[17]。张謇进行德育并不是传统的空谈,而是将德育放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养成。所以其德育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将这一传统进行了升华,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

(三)会通中西

张謇主张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批判地进行吸收,吸收其中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成分。另外,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对中国先进分子产生重要影響,包括张謇在内的先进中国人在中西竞争中认识到西方的长处,再加上张謇赴日本实地考察,切身地体会到西方教育的长处,这使得张謇主张积极吸取西方教育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于是在其实业教育思想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会通中西”的观点。

“会通中西”就是兼采中西之长,融会中西,张謇指出“夫课程之订立,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复斟酌损益,乃不凿圆而柏方。”这说明张謇在教育上立足于实际,把教育放在国际国内双重环境下进行考量,因此就必须对本国和他国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等进行吸收、融合并发展。张謇的教育思想吸收了中西方教育的精华,“既适当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教育注重德艺的部分,又虚心学习西方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先进的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并有创造性地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中’、‘西’关系,使得两者更好地融会贯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18]”在实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方面,德育便是“中”的内容,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培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旨趣大体相同;此外,张謇在实业教育中始终非常重视国文教育,重视学生国文的水平。而对西方科技的学习,培养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便是“西”的内容,是对西方思想文化观念、教育观念的吸收。另外,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张謇亦积极向西方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仪器及教学人才,以改进传统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如河海工程学校聘请留美学习工程的许肇南为校长,聘水利专家李仪社为教授;聘请德国的夏德门至医科任教;聘请替尔博士至工业化验室任教[19]。这些都是张謇在实业教育领域将“中”与“西”的结合。

(四)重视实践

与传统教育不同,实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培养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只学空洞的理论,这种教育必须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培养目标,“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20]。“张謇从‘学必期于用,用必始于地’的原则出发,将实习与实训作为实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提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的主张。”这种“主要”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所学书本知识需要在实践中补缺和修正”;“所练技能需要在实践中熟练和提高”;“所缺素养需要在实践中培育和锻炼”[21]。张謇所办实业学校的实践课时的比重即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逐渐占主要地位,如在其举办的纺织专门学校中,实践课时占全部学时的比例在一、二年级时为12.8%、20.5%,到三、四年级时分上、下学期统计,分别为25.6%、30.7%、53.8%和64.1%[22],可见其对于实践的重视。另外,张謇创办的实业企业为其实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提供了方便,在办学选址上与工厂相结合,实业学校一般邻近于相关企业,学生到了一定时候可进入企业从事于实践活动;实业学校也设置了一定的实践设施,方便学生从事实践。

(五)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

张謇对于实业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其中,“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是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精髓与核心。

首先,张謇提出了“父教育,母实业”的概念。张謇曾说:“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这说明张謇认为教育与实业是衣食之源,二者非常重要。另外,也表明二者关系异常紧密,就如同在一个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关系一样。那么在一个国家之中,实业与教育的地位便相当于家庭中的父亲与母亲,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根本。有人将这一观点说成“父实业,母教育”,但张廷栖先生在《张謇关于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一文中将这一说法予以驳斥,认为其与张謇本意有出入,“一是查张謇的文字中尚未发现有此种词句。二是含义也有所不同。[23]”从“父教育,母实业”这句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教育的首要地位,把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传统家庭观念中,父是一家之长,在家庭中起主导作用,居首要地位,因此,张謇“把教育放在首位,父教育而母实业。可以说张謇把教育放在了深远的战略地位”[24]。

其次,张謇提出“实业教育互相为助”“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观点。即教育与实业这二者之间是一种互相依赖、互为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辩证关系[25]。办教育需要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一切教育都是空谈。而资金从何处来?当时国势衰微,政府无力投资教育,只得靠投资实业获取利润再来投资于教育,所以实业教育的发展必须依靠实业的发展,所以张謇说:“必农工商兴,而后教育能普及”。而实业的发展需要人才,人才的培养则依靠教育,如果没有专门的技术人才,则近代化的实业则无法运作,所以教育对于实业则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张謇提出“实业之所至,教育之所至”,开办实业之后,必将创办相应的实业学校,培养相关的实业人才,以发展实业,即“以教育改良实业”。

因此,张謇认为,“强国最根本的是要发展教育,发展教育不仅为开启民智,而且为实业培养人才,人才培养好了就会推动地方的实业;如果不发展实业,就没有财力支撑教育,实业发展了,地方富裕了,就能有财力物力大力发展教育。[26]”“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业”,教育与实业二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二者都要大力发展,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富国强民的作用,这就是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中的精髓。

(六)以严为轨

“教不严,师之惰”,传统文化强调对待学生要严格管理,张謇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再加上他曾长期在军队工作,受军队作风影响,所以在实业教育的管理上,强调“以严为轨”,要严格管理学生,实行严格的规章制度和纪律。他认为严格管理意义重大,“军队放任,则不能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其为国患,莫此之尤。[27]”张謇为了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各项素质,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奖惩措施。从严治校的结果,使得学生各项素质良好,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七)女子职业教育思想

在传统中国,一般男子是教育的对象,而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提倡所谓“女子无才便是德”。近代以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女子在生产中的地位也逐渐得到改变,进而在教育方面的地位也随之发生变化。张謇便顺应时代潮流,创办女子学校,提出女子职业教育思想。张謇为女子师范学校所撰的校歌中有“女子有学邦家之隆”的歌词。这说明,张謇认为让女子接受教育,进行学习有利于家国的兴隆,对国家的兴旺发达,对家庭的富裕有重要作用。张謇关于女子教育的基本内容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妇德的陶淑[28]。张謇还提出“普及教育以生计为先”,这说明张謇突出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将职业技能教育放在了首要位置,强调培养女子在纺织、桑蚕等手工业方面的专业技能。

三、张謇实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与启示

张謇不是一个空喊口号的理论家,而是一个教育实干家,他将其实业教育思想运用于创办教育的实践当中,并且不断加以发展。他于1899年大生纱厂投产后,开始创办实业教育。据不完全统计,其一生创办的各种学校仅在南通就有三百多所初等小学、中学、盲哑学校、育婴堂、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纺织专门学校、幼稚园、医学专门学校、商业学校、农业专门学校、工商补习学校、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保姆传习所、法政讲习所、巡警教练所、艺徒学校、伶工学社等不下几十种,初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29]。张謇的实业教育实践并不是停滞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据统计,1907年实业学堂为137所,学生8 693人,1908年为189所,学生16 649人。学堂及学生人数几乎增长一倍。[30]”

張謇提出的以培养劳动者为目的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对以培养官僚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的一种变革,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禁锢,他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他的实业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一)对南通近代化的影响

张謇的实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是一种近代化的教育,必将会推动近代化的发展。张謇首先将其实业教育思想实践于南通,使南通在短短的时间内在教育上由落后走向先进。以1912年为例,南通创办有小学135所,中学1所,大学3所,师范学校2所,特种学校多所,其中有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盲哑学校、中国第一所现代戏剧学校——伶工学社,职业学校还包括女工传习所。除此之外,还有20余个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传习所、讲习所[31]。南通的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这些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私塾教育,而是各式各样的培养专项劳动技能的教育,这突破了传统教育的藩篱,说明南通的教育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而教育的近代化是全方位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是南通近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张謇对南通的设计和经营,为南通后来的发展和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使进入近代的南通以其特有的方式,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32]。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便是这一总设计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育领域推动了南通近代化的发展,是南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对后来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

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一种变革,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对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后来各种教育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积极影响。黄炎培创建中华职业教育社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他的影响,黄炎培所说“学校无不用之成材,社会无不学之执业,国无不教之民,民无不乐之生”与张謇的“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就有许多相同之处。此外,“张謇要求‘普兴学校’、‘广教育于穷乡之子弟’的观点,与后来平民教育运动的兴起也不能说毫无关联。[33]”因此,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对于推动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是启迪其发展的先导。

(三)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当代中国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我们可以在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中寻找到一定的解决办法。张謇反对以科举考试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育,提倡教育要重视实践,要重视德育,重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在当代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开发,而不能只注重于应试能力。另外,张謇为办教育创办实业;为使实业有更多的人才创办教育;为使人才更能有实践才能,在工业企业内安排学生实习,在垦牧公司里让学生种试验田。这样,在企业集团内部,产、学、研三者能够有机结合,达到良性互动和良性循环[34]。在我国当代教育中,也应该学习张謇的这种做法,产、学、研相结合,学校、企业、科研机构相结合,使其一体化,重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以史为鉴,我们需要借鉴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中积极有益并且符合时代特征的成分,将其运用于我国当代教育,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1][22]张斌.张謇实业与教育思想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2]方华明.张謇:致力于实业与教育救国的状元[J].教育与职业,2006(8):102.

[3]马彦丽.张謇与实业救国[J].沧桑,2007(6):5-6.

[4]杨宏雨.论张謇的实业、教育互动思想[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29-33.

[5]王先民,邵璐璐.清末实业教育述论[J].晋阳学刊,2008(3)90-96.

[6][7][9][15][16][27]曹从坡,杨桐,等.张謇全集:卷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8]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2.

[10][25][26][31][32][34]王敦琴.传统与前瞻——张謇经济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1]谢长法.实业教育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萌芽[J].教育与职业,2001(10):50-51.

[12][13]方晓敏.张謇实业教育思想发展脉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1(1):134-137.

[14]周芳,杨佐平.浅议张謇“教育救国”思想形成的背景[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2,26(2):44-46.

[17]方晓敏.张謇实业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8):76-81.

[18]倪婷.张謇“会通中西”教育思想论略[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33(2):134-140.

[19]马万万.张謇“中庸”思想辨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

[20]张怡祖.张季子九录·教育录[M].北京:中华书局,1931:73.

[23][24]张廷栖.张謇关于实业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J].教育史苑,2004(2):117-119.

[28]沙银芬.张謇女子职业教育思想探微[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7,7(4):36-39.

[29]戴亦明.张謇的实业教育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2003,25(4):49-51.

[30]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3.

[33]袁丽娟.论张謇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实业教育思想[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158-159.

(责任编辑:王恒)

Key words: Zhang Jian; industrial education thought; reasons; content; influence

作者:王小磊

上一篇:职业教育困境与出路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