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2024-04-23

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共2篇)

篇1: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

人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文化氛围对一个人的影响往往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又时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

学生成长最主要的文化环境就是学校,而班级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文化建设对中学生的学习、成长和成材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要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必须首先建设好班级文化。

那么,什么是班级文化呢?它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在朝着班级共同目标不断迈进的过程中,用智慧和实践所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积极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促进一个班级快速健康地发展。因此,如何创建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是每一个班主任所要思索的问题。

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和班级制度文化,那么要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就主要从这三方面着手:

一、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教室的环境布置、桌椅的摆放、黑板报的利用、墙面的布置以及班级卫生状况等等,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硬件”,是一种显性的文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教室是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一个整洁、明亮、美观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集体的情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

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主要可以抓住几块阵地:

①班训:班训是一个班级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是全班同学的共同目标,因此在一个班级刚刚组建起来时就必须及时地制定班训。一开学,我就让全班同学共同开动脑筋针对班级目标和个人目标写出一两句言简意赅的班训,经过班委的精心选择之后,选择了“Fight for our dreams”这一条并把它做成标语贴在教室黑板

报的正上方作为班训,这一句话鼓励同学们要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奋斗,不断挖掘自身潜力,超越自我。

②黑板报的设计。板报作为班级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板报的内容要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有针对性地围绕一定的主题,并根据不同阶段定期更换,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通过富有新意的板报设计展示班级特色,展示学生的才能。

③教室后黑板边的白板可以通过“七嘴八舌”、“自言自语”等形式贴些学生的自创“名言”,理想宣示,或贴些鼓励性或关切性话语等,力求内容丰富,风格活泼,展示个性。

④教室侧面的墙壁上可贴名言警句、学生的书法或美术作品,但是一定不能杂乱,要给人以美的感觉。这样既可以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可以给有特长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⑤用好班级内的“信息栏”,主要用于张贴班级公约、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及班内各项工作安排表等内容。

⑥学生课桌椅的摆放除了强调个人自觉外,还要派专人负责,尽量做到统一、整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拥挤、杂乱会给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损害,学生就会表现得易暴躁、情绪不稳定。另外,不同的座位安排会让学生感受到受教师关注程度的不同,一直处于被教师忽略的位置上的学生易产生孤僻、自卑等情绪,这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⑦教室卫生工作:布置好教室卫生角,劳动用具一律放进卫生柜,摆放整齐。教室内的卫生除每天的值日生负责外,最主要强调的是人人自觉,不随地乱丢垃圾,在班内形成一种共识:“班级是我家,环境靠大家”。

⑧植物:在教室里还可以摆放一两盆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既可以调节教室的气氛,使教室绿意盎然,使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能够因眼前的一抹绿色而缓解压力,又可以通过由学生专人负责,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关爱生命的意识。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班级文化的内涵。

教室环境布置可以说是班级整体形象的代言,实践证明整洁美观、充满班级文化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能够起到那些枯燥单调的说教所无法奏效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灵魂所在。它主要包括班级成员共同认定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行为方式等舆论氛围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构建起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就必须要重点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构筑起良好的舆论氛围。

1、通过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比如说抓住运动会这一有利的时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正式比赛前,学生都会先练习一下集体项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通过彼此的协作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在运动会过程中,有比赛项目的学生会奋力拼搏,没有比赛项目的学生会在一边加油助威,那么在这样团结一心为班级争得荣誉的过程中,班级成员逐渐磨合为一个和谐融洽的整体,整个班级的集体荣誉感也强烈地表现出来。再如利用班会的机会,大力发动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力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可以采取小品、相声、歌曲、舞蹈、电影片段的欣赏等,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谈笑风声”中思想上受到教育,有所感悟和启发。

2、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每个班都有自己的特点,或活跃,或沉闷,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班级都必须有正确的舆论氛围。在正确的舆论氛围中,学生会被潜移默化地往好的方向发展,他们自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正确的舆论怎样形成?它来自班集体活动中的准则和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意识,以及正确对待批评及进行自我批评的正确态度。作为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来鼓励正确的舆论,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比如主题班会、黑板报等来扼杀错误的舆论,班主任也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将歪风邪气扼杀在萌芽中,否则一旦滋长、蔓延就会一发不可收拾。

3、教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俗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所以教师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才能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比如教师要说一不二,说过的话要算数,教育孩子讲究诚信;对学生不吝于说“谢谢”;当发生错误被学生指出时,不要恼火,要勇于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等等。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一般都比较娇惯,一旦和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就会出现很任性、谁也不肯让步的局面,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想一想,那么这样的情况首先需要老师来调解、分析利弊原因,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

需要老师在平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引导,做一个善良、宽容、大度、说话做事有分寸的人。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是由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守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行为准则等形成的文化形态,它是班级的准绳,对于一个班级的秩序化、法制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班级制度的制订方面,应该是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大背景下,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通过班级民主决议而产生,并由全体学生监督实施,这样才可以使每个学生信服并自觉遵守。在一些制度的奖惩方面,可以采用学生一些创新的想法,比如因为个别学生的行为而导致班级荣誉受损的事件,传统的作法是老师批评,学生写检讨或在全班面前检讨,我们班的学生就提出可以让这个学生在全班面前作一次以“我爱我班”为主题的演讲,这样的作法避免了学生的自尊受伤害,但同时又能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增强他及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在落实班级制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意识到我是班级的一员,我是班级的主人,班级里的事务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学生主动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制度;同时应该在一日常规中落实班级制度,包括学生的文明礼仪、卫生工作、作业是否按时独立完成、早操情况、课堂纪律、自习课纪律等等。

最后,在这三方面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环节,那就是建设一支工作能力强、有威信的班干部队伍。俗话说:“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对于建设班级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班干部的选择中,教师要强调不是一味从成绩出发,做班干部最重要的是有责任心、有为同学服务的精神,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班干部,在同学中也才能有威信。班干部的任命应该本着个人自荐、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教师要将该下放的权力下放给班干部,逐渐培养班干部的能力,在他们的带领下,让整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过程,在探索如何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做。让我们为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吧!

篇2:伟大的组织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

逆境领导力之一:以舍为得

什么都想保住的人必然什么都保不住,在不利的环境下,为了维护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往往必须果断地牺牲局部的、暂时的利益。逆境中的组织要想保全自己,就必须有敢于放弃、敢于收缩的勇气。毛泽东曾说:“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我们在敌人第五次‘围剿’时期的蚀本正因为这一点。不愿意丧失一部分土地,结果丧失了全部土地。”第五次反“围剿”时,国民党50万大军6路进攻中央苏区,李德提出的口号是“御敌于国门之外”,寸土必争。最后的结果是70多个县只剩下6个县,中共中央被迫做出战略转移的决策。长征出发的时候,什么都不想丢,坛坛罐罐全部带上,结果湘江一战,损失惨重,坛坛罐罐也全部被打碎。湘江之战用最血腥的方式证明了什么叫想保住一切的人什么也保不住。

战争的基本目的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形势有利的情况下要积极消灭敌人,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保存自己就成为第一位的目标。在逆境中,活下来才是王道。在逆境来到的时候,关键是要理智地承认处于逆境的事实。当形势的发展已经超出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就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发展出一套撤退与收缩的战略,不能因为感情难以割舍的因素而影响了理性的决策。

逆境领导力之二:因势利导

没有人能够跟大势对抗,高明的战略家往往就高明在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上。“势”是不同趋势的组合,关键是在整体的逆势之中找到有利之势,将整体劣势转为局部优势,从而取得逆势之下的扩张动力。

被迫长征,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中遭受重大挫折的标志。但是就在同时,由于日本人人侵华北,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抗日呼声空前高涨,一个新的大势正在兴起。长征出发时中共顺势而为,打出了“北上抗日”的旗号,从而给这支军队找到了生存和发展的理由。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评价说:“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着抗日前线进发,而且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意愿是完全对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这是造成英勇长征得以胜利结束的原因。”

“以弱胜强,必因势也。”关键取决于领导者是否具有洞察未来大势的能力。在不利的大势中找出潜在的有利之势,才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把逆境变成组织成长的最好机会。

逆境领导力之三:灵活机变

在整体形势不利的情况下,领导者必须有灵活变通的能力。保持战略的柔性,保持组织的弹性,保持决策的灵活性与机变能力,一旦有突破的机会迅速投入强大力量,这是逆境中突围的重要法则。

长征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调整计划的过程。长征一开始是要到湘西会合贺龙、萧克的二、六军团,在湘西建立新的根据地。湘江之战后蒋介石已判断出红军下一步的行军方向,并提前做出了部署。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提议红军放弃北上湘西,改为西进贵州,以遵义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然而红军到了遵义发现,这一地区并不适合建根据地。在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下,中央决定北渡长江,会合四方面军,在川西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然而红军到了川西北后发现,这一地区也不适合建根据地。就在这时候,围绕下一步的行动方向,中央与张国焘之间发生了“南下、北上”之争,最终中央被迫单独率领一三军团北上。在北上的时候,红军依然不知道究竟要到哪里去。一直到哈达铺,在国民党的报纸上发现陕北有刘志丹的部队,这才明确提出了“到陕北去”。

环境是战略的最大变量。逆境突围的路线,往往是形势和环境塑造的结果,而不是事先设计出来的。人的理性总是有限的,没有人从一开始就能看到结果,没有人对形势的理解从一开始就可以一步到位。领导者所能做的是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混乱中寻找机会,在动态中创造机会,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保持战略的弹性,保持组织的柔性,从而在不断的调整中找出属于自己的突围方向。

逆境领导力之四:坚定信念

从最坎坷的经历中寻找积极的意义、从最严峻的考验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是优秀领导的重要品质。越是在逆境之中,领导者越没有沮丧的权利;越是处于充满负面信息的环境中,领导者越要给组织以充分的信心。

长征快到达陕北的时候,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仅剩下了7千余人,按照周恩来的话,红军已经被拖得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子。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没有人知道还有什么在等待红军。但是毛泽东在登上六盘山后,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词: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在这首词中,你看不到丝毫的沮丧和迷茫,相反你能感觉到的是兴奋、信念、乐观、豪迈和必胜的信念。这就是领导者,在别人沮丧和迷茫的时候,他能用自己的内心之火,重新点燃人们的信念之光。

没有绝望的形势,只有绝望的人。那些将组织从崩溃的边缘拉回来的领导,一个共同的前提就是恢复了组织的士气。在逆境中每个人往往不得不经历心理上的大逆转。逆境中领导艺术的核心就是在人们的心灵中重新激起对战斗的渴望、对战争胜利的信心。而这一切的前提,在于领导者本身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逆境领导力之五:价值驱动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应该强化团队的凝聚力。而真正能够超越生死与利害的,是组织的价值追求。只靠利益凝聚的团队只能是雇佣军,形不成历经苦难而牢不可破的战斗力量。在逆境中,共同的价值追求所形成的凝聚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更加清晰。

可以想象,两万五千里长征,如果是一支军阀的军队,也许早就已经散掉了。红军是支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军队,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装备极差,每天面临着死亡,却历经苦难而不溃散。为什么?因为这确实是一支有信仰、有理念的军队。在共产党的政治教育下,战士知道自己是为何而战、为谁而战。这就是红军中的士兵,可以爬雪山过草地,可以不畏生死。价值驱动充分激发出人在精神层面的力量。在物质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价值信仰成了凝聚团队的核心。

班固在《汉书》里面说过这样一句话:“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红军这样的队伍,可以失败,但永远可以死而复生、散而复聚,可以卷土重来。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长征其实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长征为中共选出了毛泽东这样的领袖,并为毛泽东打造出了一支铁的队伍。剩下来的都是精英,从此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把他们分开。这样的苦难都经历了,还有什么样的苦难不能经受呢?经过长征的每个人从此都有了天命的感觉,长征在中共历史上因此也有了神圣的意义。

伟大的组织往往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在逆境中优秀的领导者可以最大程度调动和发挥自身和团队的潜能。最苛刻的环境反而会逼出组织内在的生存活力,逼着组织升级自己的竞争优势,杀出一条血路,从而将对手击败。这样的组织,就可以走前所未有的路,打前所未有的仗,下前所未有的决心,找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从而为组织打下走向卓越的根基。

上一篇:镇赉县大林建筑有限责任公司简介下一篇:汉维语量词对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