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选择适当路径,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学校的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之中,促成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耦合连接,良性互动,以增强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嫁接的途径与方法

摘 要:当今社会物欲横流,对高中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是非常有效地途径。本文主要从教材与教学两方面探讨了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制约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传统美德途径

在历史课程中对高中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应该能达到以下效果。在认知水平方面,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了较明晰的认识与掌握,对中华文明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道德素养方面,经过长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渗透与熏陶,学生的道德素养有了非常明显的提升,学生更加富有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理想更加远大,抱负更加宏伟,并为此不断付诸努力。

1 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制约因素

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制约因素主要可以从教材与教学两个方面来探讨。

1.1 教材

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在教学中对高中生进行中华美德教育的载体,其内容的选用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全面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高中历史教科书内容深受政治运动、政治观点的影响,很难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达成这样的共识:经济可以稳定发展,国家可以和平崛起,人类是可以和睦相处的……历史教科书应该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历史教师应具有强烈的德育资源开发意识,应该把“教”教材,以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观念,转变为“用”教材教,把教材中的德育素材转化为道德感化的力量,以使学生道德境界提升为使命才行。历史教师必须明确;抑恶扬善是历史教学的灵魂。

1.2 教学

目前高中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的左右,高中历史教学也仍然受传统历史教学观念的影响,重知识传授和能力的硬性拔高,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与引导,对德育的重视明显不够,并且德育又太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对于基本的道德修养明显淡薄。历史学科因为突出的人文性特征而被赋予了德育功能优势的得天独厚,但是平时的教学因为教学进度、升学压力等种种原因所限,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明显不够。因为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德育的有效性当然大打折扣。历史学科的教学太应该“加强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应该以加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体验与感悟。

2 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及方法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许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途径与方法。

2.1 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途径

2.1.1 根据教学目标课前挖掘

确定教学目标是备课的核心与方向,而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更是目标之目标,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更具教育功能。教师要对课标中表述的学科整体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烂熟于心,吃透精神,把握精髓,领会其中的深刻内涵,理解其中的深远意义,在备课中要据此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开发并整合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传统美德教育资源淋漓尽致地提取出来,以备课上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1.2 使用教学情境课中生成

课堂教学并非只是教学任务的简单完成的过程,更是新的教学资源生长点的生成过程,是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师生共生在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系统中,便会不断迸射出华美的生命光彩。教师可以通过见缝插针式、趁热打铁式、顺藤摸瓜式等等切实可行的路径及时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把传统美德教育引向深入。而有的放矢,直击时弊,顺势点拨,切中要害,不失为增强实效的有效做法。如针对学生中讲攀比、摆阔气等现象,可讲述汉文帝、隋文帝提倡节俭的事例,引导学生自觉地去掉虚荣心理,继承勤俭美德。

2.1.3 结合教学内容课上渗透

课堂教学过程,并非只是知识授受过程,更是思维碰撞、心灵交融、文化传承的过程。教师应该将知识当作育人的管道,在教学时注意不能生搬硬套,简单地贴标签,而要潜移默化,感染熏陶,要通过对传统美德教育素材的自然引申,适当点拨,如细雨润物,渐渐地渗透,慢慢地滋润。正如杜威所言“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

2.2 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形式多样,在实际教学中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以下三种。

2.2.1 介绍仁人

仁人介绍法是指通过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张显主人公的精神境界以达到提升教育学生的目的。如在中国历史上,推崇气节的言论,可谓光耀史册、影响至深,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如孔子“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固守道义、大节不夺;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坚定、节概凛然。

2.2.2 归纳美德

历史课是讲述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一门功课,它再现了人类历史上不同侧面、不同层次的立体画卷:有形形色色的、让后人回顾起来能变得更睿智的人;有纷繁复杂的、让后人回想起来能变得更聪明的事。历史教学中可供开发的德育资源不仅门类丰富多彩,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我们通常可以从人、言、事、物四个方面进行归类。

2.2.3 诵读名言

名人名言常常作为人的座右铭,以起到激励、约束或鞭策的作用。名言诵读法就是通过我们熟知的至理名言,深入阐发其深刻内涵,达到真知的目的。如:中华民族的仁爱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表现形式和体现方式,其中名言名句就是这种精神的集中体现,为人熟知的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结语

在高中历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时应该考虑到教材与教学两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更要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修养,养成真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认为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主要途径有依据教学目标,教师课前挖掘;利用教学情境,师生课中生成;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课上渗透。有效地方法主要有:仁人介绍法、美德归纳法、名言诵读法。在实践中,历史教师们可以结合自身特点灵活选用有效地方法,在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是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

[2]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

[3] 步秀荣.高中历史教学中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教育学院,2010:15~17.

作者:阮周青

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篇2:

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选择适当路径,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外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学校的课程协同育人体系之中,促成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的耦合连接,良性互动,以增强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

關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 对不久以后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思想及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还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未来。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所预期获得的学生学习结果。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并始终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展开。初中历史教学要求学生认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逐步养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这样,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才能够有目的地思考如何实现核心价值观融入, 如何实现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发生交互作用、 服务于教学目的而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 核心价值观体系凝聚着“三维一体”(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规范和诉求。

其中,“富强、文明、民主、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准则。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理想社会的生动描绘和价值愿景,是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们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创新,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是推动历史向前向上的重要精神力量。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内容之中,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而且还从根本上规范和引领历史教学的育人性质和价值方向。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外教学活动中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各种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有益的辅助形式。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实际,开展各种课外教学活动,可以组织历史讲座,举行历史故事会,开展历史辩论会,进行历史社会调查,参观历史纪念馆、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史遗址遗迹,采访历史见证人,观赏历史影视剧,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编写家庭简史、社区简史和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题材小报,举办历史专题小展览等。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这些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外教学活动中,可以起到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成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实现教学效果向育人效果的积极转化。

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评价体系

历史教学评价体系是指对历史教学的过程、 结果和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它包括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构成和考核评价结果的反馈应用等。开展教学评价是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教与学的活动过程进行有效调节, 实现学生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挥棒。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历史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更新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创新评价体系的结构功能, 有利于在教学活动中推动核心价值观教育。 例如,在历史课程的相关考试测评中,通过各种方式增加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成为评价指标的构成要素之一。 这样可以对教学活动发挥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使教师和学生都重视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

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协同育人体系

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是学校各门课程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职能和作用的综合。 学校的各门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它们分别从自己的学科维度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 因此,各门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各自的特殊作用和意义。 应该高度重视课程协同育人,创造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学校教育环境, 推进历史课程和其他各门课程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上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同向同行,叠加发力,造成良好的教育融合效应。

总之,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之中,应该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结构的实际情况,通过适当路径,促成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的耦合连接,良性互动,以增强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 靳玉军 .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要求 [J]. 教育研究, 2014( 11 ) .

[2] 戴小杰 .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主流价值观的取材与运用 [J]. 新课程(中学), 2017 ( 12 )

作者:周业雄

历史教学与传统美德教育论文 篇3:

思政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思政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展开了深入研究,先阐述了其意义,然后对思政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最后详细论述了几点行之有效的实施建议,旨在实现思政教育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紧密融合,赋予初中历史教学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思政教育;初中历史教学;建议

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强大推动下,素质教育顺利推行,在初中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政教育非常重要,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力。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初中历史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因素比较浓厚,所以应借助高效的历史教育,将思政教育完美落实下去。对此,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渗透思政教育,与历史教学完美结合,从而稳步提升历史教学效果。

一、思政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观

中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塑造思想道德意识的关键时期。该时期学生的历史观念能否顺利塑造,将极大地影响其思想政治观念。中学生具备爱国主义理想,会积极投身于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因此,在中学时期,加强对学生历史观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将历史问题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

(二)有利于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从本质上看,历史学科具有浓厚的思想政治功能与特点。比如从《史记》可知,中国史书中蕴含的道统正义思想显著,周武伐纣是“有道伐无道”价值观念的重要体现[1],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此外,在初中历史中,诸多素材可以用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历史教学的有机融合。所以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等。

(三)有利于解决中学历史教学问题

在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中,应试教育理念占据主导,知识遗忘现象经常发生,不利于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很难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發挥出历史教学的实用性,杜绝学生出现不良思想,确保学生顺利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二、思政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一,在教学方法方面。首先,存在着严重的说教式现象。在历史教学中,一些教师善于使用说教式教学法。特别是在一些落后地区,一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合理,过度重视灌输式教学,没有对学生的思维予以积极引导、启发,与学生互动较少,很难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教学方法缺乏趣味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唯物史观时,如果仅仅讲述经济学原理,不仅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再次,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2]。比如教师在讲述“鸦片战争”时,如果一直使用传统教学法,也就是照本宣科,讲解清政府的腐败,就无法让学生正确了解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也无法理解后续洋务运动的开展原因。总之,历史教师的教学创新不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帮助学生构建辩证思维,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第二,在教师素养方面。首先,一些教师缺少完善的唯物史观素养,在认知历史这一方面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史观进行广泛应用,也尚未清晰认知诸多历史现象。

其次,教师对于在历史教学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不高,过多讲解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思维中。

再次,一些教师对于思政教育的融合方法并不是十分了解,不会灵活应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展教育。

三、思政教育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施建议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灌输式教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一些教师对于历史事件及其意义等过于重视,缺少对思政教育的高度重视。基于此,教师应加强全新教学理念的塑造,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以便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相关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3]。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合理渗透到历史知识的讲解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伟大的历史转折”为例,学生应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意义等充分了解。教师应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详细梳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事件的脉络,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思政教育角度充分激发出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与崇拜感。

(二)加强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初中历史教师应对历史知识进行详细讲解,从多个角度呈现相关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比如在“先民的智慧与创造”这一课中,通过对都江堰工程的学习,学生对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赞叹先民敢于挑战大自然的勇气和能力,深刻认识和领会到祖国文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形成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等[4]。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社会价值显著,学生通过学习,对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环保意识。

再如在学习“秦汉时期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时,从一系列重大成果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突出,也可以感知科学家的非凡智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讲述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奠定基础。教师借助具体史实,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继承、学习,并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

(三)注重史实教学

教师应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比如唐朝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使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变得极为密切,使汉藏间的友好关系不断得到强化。清朝时期,中央政府对历世达赖、班禅册封,同时设置驻藏大臣,是中央政府管辖西藏的重要表现。学生通过了解这些史实,可以对西藏归属于中国领土这一知识点形成正确的理解[5],认识到藏族同胞属于中华民族大家庭,同时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具有很大的帮助,现实意义显著,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对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的高度重视。

(四)加强课外实践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但是其枯燥性也比较显著,无法将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同时,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理论知识进行详细讲述,使学生初步了解历史教材。

其次,教师应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文化景点,也可以放映历史宣传影片,营造良好的历史文化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

再次,教师应激发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爱国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并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践行,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五)正反對比学习历史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只重视正面教材,而缺少对反面教材的重视,极容易对学生的思想认知造成阻碍,影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合理运用对比教学法,借助对比历史这一途径,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6]。

首先,教师应合理运用反面教材。如教师在讲解爱国人物岳飞时,也要讲述秦桧做的坏事、结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使学生对坏人、坏事形成明确的抵制态度。

其次,教师要从历史教材出发,遵循计划性和目的性原则,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设计专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还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避免出现片面认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在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势在必行,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历史教学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新时期的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历史教学的同时,应积极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稳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谭杰,高德朋.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以历史教学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03):195-197.

邓云霞,娄向新,张兴群.将思政教育融入“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探索[J].广东化工,2020,47(22):204-205.

杨彦斌,赵彦璞.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历史转换、理论困境和视域融合[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35(22):56-57,60.

司开卫,王渊,张旭,等.思政教育在医学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05):845-848.

张允芝,陈波,李明月,等.思政教育融入针灸学教学的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04):34-36.

邓樱,周萍,王松坡,等.中医传统文化融入中医学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21):14-16.

作者:周艳红

上一篇:司法公正与涉诉信访法律论文下一篇:数形结合应用于高中数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