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储蓄部门成本探讨论文

2022-05-01

缘起于美国次贷风波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曾经风光无限的美国五大投行支离破碎,曾经繁荣鼎沸的国际金融市场一落千丈,曾经金科玉律的自由市场法则难以为继。如此危害之大、危及之广的事实,连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百年一遇的信贷海啸,导致自由市场体制的崩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学管理储蓄部门成本探讨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管理储蓄部门成本探讨论文 篇1:

规范医院科研经费管理的分析与思考

摘 要:科研经费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是医院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和科研水平提高的重要前提。针对目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规范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医院;科研经费;管理

医学科研经费是保证医学科研课题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医院科研管理及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医院以科研项目带动学科建设,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不断增强;医院科研经费来源途径呈多元化发展,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拨款及医院本身投入科研的资金比例逐年加大。科研经费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院科研课题的顺利实施和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及学术地位的提升,关系到医疗人员申报医疗课题的积极性以及医院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工作。因此,为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医院财务部门和科研管理部门要将科研经费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医院科研经费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科研经费管理脱节,财务部门参与管理力度不够

尽管医院制定了相关科研管理规定,并在科研经费管理上基本实行了资金收支日常核算的集中管理,但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是各自在其职责范围内承担着对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部门主要负责争取项目经费及经费报销时的审批;长期以来,由于财务部门在项目开展时未事先介入,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不熟悉科研项目实施中各个环节的经费使用管理规定等等,只是常规性履行经费的收支核算,既不能有效地监督科研经费的开支, 更不能对科研资金筹集和运用进行综合管理, 在经费管理上有滞后性,对一些不符合财务规定的情况不能及时纠正,导致了科研经费在使用管理上存在问题, 进而无法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展。

(二)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不准确

医院的科研开展与医疗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目前, 科研经费的管理中没有进行真正的成本核算, 核算只是经费支出,一般包含部分的设备费、劳务费、试验耗材费、差旅费、办公费以及医院提取的管理费等必要的费用,而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课题实验所耗费现有的房屋、仪器设备使用费、水费、电费等费用,并没有在课题经费里列支,而是直接列入医院的业务支出。

(三)预算编制不精确,部分科研经费使用不合理

科研项目尤其是重点项目在立项时,都应作出详细的经费预算,列出经费使用方向、开支范围及开支比例等等,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财会人员不参加项目可行性分析,也不参与项目预算编制,只是由科研人员自己编制,而科研人员又不熟悉相关的财务制度,往往把重点放在技术层面上,编制的项目经费预算不够细化、精确、全面,预算大多是随便编造数据应付了事,缺乏科学依据,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科研项目所需的实际成本。所以导致部分科研经费被使用于一些非科研用途,成为项目负责人为个人或课题组谋取私利的“活期储蓄”。如个人招待费、劳务费、加班费、电话费、交通费、个人提成等支出占据科研经费很大的比例 [2]。

(四)对科研资产管理不够重视,设备利用率低

大多数医院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资产管理办法规定,医院所拥有和掌握的资产都必须纳入医院统一的资产管理中,还特别规定了包括使用科研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但由于利用科研经费购置的仪器设备等,大多数由课题组保管使用, 科研人员资产管理意识不强,没有按医院资产管理规定及时登账入库,特别对于横向课题,科研部门结题时不通知财务部门结账,资产的交接、盘亏及报废等后续工作处理随意, 有些资产如笔记本电脑等有可能留在个人手中, 使得课题中的许多固定资产未能得到及时清理,项目课题结束时便无法及时办理资产的收回或登记入库手续,无法进行资产的账务处理。此外, 由于科研经费是专款专用, 各课题组独立使用其专项经费购买的科研仪器设备,医院无法统一调配使用,从而导致有些设备长期闲置不用,有些科研设备重复购置, 因而大量占用科研资金, 降低了设备利用率。

(五)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 结余资金处理不明确

科研项目按规定完成后已通过项目相关部门验收评估和经费决算,由于财务部门没有参与科研项目的全程管理工作, 对科研项目信息缺少了解,在项目实际财务支出中按照常规进行支出报销,课题结余经费仍按照在研项目进行管理,甚至有些科研项目已结题多年,但财务账面上还有余额没有结清,造成了大量科研经费闲置沉淀,对结余经费如何处理也没有明确规定。

(六)科研成果管理意识不强

目前,医学科研往往偏重于基础研究,而实用性技术研究、开发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类研究不多,因此,科研成果也往往表现为发表论文等纯学术性成果,有没有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生产力、 有多少科研成果形成无形资产等等,这些问题都未被重视。由于没有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造成科研经费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使用效率低下,从而阻碍了科研项目的提升与发展。

二、加强和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 结合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不断优化管理流程, 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就改进医院科研经费管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理顺科研经费管理环节,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

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课题组之间应及时沟通,互相配合,加强财经法规执行力度, 使医院管理者及项目负责人充分认识到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医院科研、财务等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中各个环节的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健全医院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在接到财务部门经费到账通知后科研管理部门应及时查明经费性质,财务部门对不同性质的经费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财务人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经费筹集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完善经费管理制度和报销手续。课题负责人也要强化财务意识,积极配合管理部门的工作,从思想上把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放到一定的高度,开支要按项目预算执行。只有理顺科研管理、财务管理和课题组三者的关系,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做好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工作。

(二)完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 建立科研经费全成本核算

科研经费的预算是影响科研成果的决定性要素。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科研人员的课题进展安排的科学性及成本意识。首先,项目负责人应在财务和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按照量入为出、保障重点、统筹安排的原则编制经费预算。预算的编制要按照全成本支出预算, 即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如科研业务费、实验材料费、仪器设备费、实验室改装费、协作费、合作费、劳务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及项目管理费等所有费用进行支出预算,避免资源重复配置, 编制切实可行的项目经费预算。其次,通过建立和完善全成本核算制度, 确定项目管理费、人员经费、业务费等支出的合理水平与比例, 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用于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其财务部门要监督其经费支出是否超标、是否合理, 制度明确禁止的消费项目严禁在科研经费中列支,区分清项目经费支出与医院的正常业务支出;所有支出科研经费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在科研项目间进行归集核算,以真实的科研经费使用情况反映出科研活动的真正经济效益, 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加强科研资产管理, 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科研项目需要购置的仪器设备,如在项目预算中已被列入,则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科研和设备管理部门及分管院长组织论证审批后,设备处按相关规定的采购办法统一采购,并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验收。对于未列入项目预算的仪器设备,一般不予购置。医院相关部门应按照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制度》中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对其进行核算、管理和处置, 科研项目负责人应配合医院资产管理部门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保管、维修、报损等工作, 防止账外资产的流失。医院应建立医院公共科研平台,整合资源,科研仪器设备原则上统一放置医院公共实验室并统一管理,对医院已经拥有并正常使用的实验仪器, 科研人员应采用共用或租用等形式完成实验, 避免实验资产重复购置,从而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产利用率。同时,医院也要重视无形资产的管理,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管理。

(四)建立课题及时结算、清理及结题审计制度

医院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制定内部科研经费结算及清理管理办法,明确科研课题的结账时间和课题剩余经费的使用方向。科研项目结题或通过验收后,科研部门应及时向财务处通报已结题项目的有关信息,以便及时办理财务结账手续。纵向科研项目(科研拨款)结题后,结余经费按照科研项目拨款部门的有关规定办理;横向科研项目,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入其他有效的在研科研经费项目中,以继续用于其他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对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办结账手续的科研项目,医院有权按照管理办法予以结账,结余经费上缴医院。

课题结题审计是对科研经费预算执行及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的一种强有力手段。一是审查结题项目是否及时结账,结余资金是否按规定办理;二是审查科研成果形成的资产是否按规定进行登记、验收入库,由医院统一管理;三是审查是否存在用结余资金报销与课题研究无关费用的问题。通过结题审计,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其他课题的经费使用起到约束作用。

(五)重视医学科研成果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产出效益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疗服务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医院为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探索新的途径。科技成果是科研的重要产出之一, 科技成果的水平与数量是衡量一个单位科研能力、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3]。作为医院科研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科研成果推广与转化的引导,在科研立项环节,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帮助科研人员树立科技成果转化意识,为后期成果的转化做前期准备。科研人员在潜心研究的同时,要尽早的进行科技开发,让好的经验和成果更多的应用到临床中去,新技术新疗法要大力推广,提高科研的社会效益。加强成果孵育与转化的环节管理,鼓励在科研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或在科研成果创造的过程当中,对有可能产生效益的项目进行科技开发,实施大力度的奖励机制,以促进科技成果向成熟应用阶段转化[4]。

总之,科研经费管理是医院科研管理的核心环节,科学管理科研经费是质量与效益管理的前提,医院应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规定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范围、办法和审批手续等,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加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防范财务风险,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促进医院科研事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华川.公立医院加强科研经费核算与管理的思考[J].财会通讯, 2010,(8):50-51.

[2] 王宁洁.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8,(4):30-32.

[3] 夏景珉, 宋哲民, 苑淑玲.天津市医药卫生获奖科技成果分析[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 2002, 15(2) : 98-101.

[4] 罗央清.浅谈医院科研经费管理实践[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5):416-418.[责任编辑 王 佳]

作者:昂慧,路维列,赵辞瑶,顾晨

科学管理储蓄部门成本探讨论文 篇2:

从金融危机看中国银行业健康发展

缘起于美国次贷风波的全球金融危机,使曾经风光无限的美国五大投行支离破碎,曾经繁荣鼎沸的国际金融市场一落千丈,曾经金科玉律的自由市场法则难以为继。如此危害之大、危及之广的事实,连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也不得不承认这是“百年一遇的信贷海啸,导致自由市场体制的崩溃”。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防止经济下滑的今天,反思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回顾我国阻击危机的举措,探讨银行科学发展的路径,深感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

众所周知,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是过度的次级房贷,推波助澜者是过度的金融创新,助纣为虐者是过度的高薪激励。但究其实质是偏离了市场经济规律,背离了风险监管规则,脱离了科学发展轨道。总结其教训,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金融发展不能脱离实体经济。长期以来,美国奉行“赤字经济”,在国民储蓄不足的情况下,一味依赖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的金融产品,提增收益、支撑消费、助推资产价格上涨,进而诱使社会资金、生产资金、市场游资退出实体经济,转投金融市场,竞购金融产品。如此循环往复,形成金融“虚拟”、收益“虚高”、经济“虚增”,使原本植根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发展成为脱离实体经济的空中楼阁。一旦消费不济,特别是赖以推高的房价下行,这座自我中心化的金融“空阁”便不可避免地轰然坍塌,进而殃及实体经济。

金融创新不能脱离金融监管。曾经历过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美国,深知高风险须要严监管,并出台过世界上最严格的《格拉斯·斯蒂格尔银行法案》。但90年代末却自毁长城,出台《金融现代化法案》,放任混业经营,鼓励自由创新。对高投机性的对冲基金和具有定价功能的评级机构不设监管;对投资银行任其放大信用杠杆率;对商业银行和贷款公司发放利率和首付优惠的次级信用贷款熟视无睹;对次贷产品证券化,并不断打包出售,任其重组衍生;对非金融机构从事金融业务和金融体系内银证保三业之间的产品交叉、资金交错、风险交织,放任不管。次贷危机一经出现,其风险即迅速蔓延到整个金融各业和相关机构,形成海啸般的金融危机。

信贷增长不能脱离存款来源。银行作为信用中介,其基本功能是动员储蓄,并合理利用时间差,将闲置资金集零为整转移给能有效创造新价值的社会生产者。可以说,离开了储蓄存款,银行就失去了生存基础。但美国的危机制造者们淡忘了这个基础,乐观认为市场流动性永不枯竭,轻视吸收存款而寄希望于市场筹资,忽视了存贷比的约束而过度放贷,走上了一条发放贷款后再卖出贷款,卖出贷款获得资金后再放贷款的不归之路。当危机来临时,各金融机构纷纷捂紧钱袋,致使靠市场融资的金融机构告借无门,被迫破产。

高薪激励不能脱离风险约束。激励和约束是市场机制不可偏废的有机体。缺乏风险约束的激励必然导致铤而走险和急功近利。美国金融界在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高薪的激励下,使各种包藏、隐匿、延缓、转嫁当期风险的产品和手段泛滥于世,在创新外衣的庇护下极尽哄骗之能事。在次贷的循环中可以看出,只要放出贷款就领奖金,卖出贷款又可领奖金,打包成证券卖出后还可领奖金,证券评级后再得手续费,保险承保后又可得奖金。其实这之中收益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初始贷款的利差收入,其他环节都在卖出风险获取收益。在重奖之下,风险在不断卖出中积累,奖金在不断卖出中高涨。一旦买卖停止,风险爆发,其全部损失被国家和人民承担。由此可以说,次贷危机全是不当激励惹的祸。

政府救市不能脱离公众基础。次贷危机本已重创金融市场,而脱离公众基础的政府救市更深地损害了民众利益,致使公众信心屡提不振。纵观这场危机,本是次级信用者还不起贷款引起,其救市理应从救助欠贷者还贷、建房者还贷开始。但当政者却动用巨额纳税人的钱去填补金融机构的坏账“窟窿”,跟着濒临倒闭的机构去施救,结果是救一个倒一个。这种本末倒置的救市,不仅没有增强市场信心,而且伤害了公众利益,损害了市场基础。

国内银行阻击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

2007年初,当美国次贷危机初露端倪之时,我国银行业即根据中央、国务院的部署,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谨记教训、未雨绸缪,果断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预见性较强的政策措施,起到了较好的“防险、控险、隔险、化险”作用。

实施二套房政策,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美国银行机构之所以敢以零首付、低利率向不具备还款能力的人发放大规模的次级贷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借款人的还款来源寄希望于房地产价格的永续上涨。受此影响,我国的银行也纷纷将大量贷款投向住房按揭,使投机者大量利用房贷购房炒房,有的用贷款购房多达百套,导致房价不断被推高。为吸取美国次贷教训,中国银行监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出台了“二套房”信贷政策,并强调禁止贷款炒房。随后又开展了房贷大检查,查处了一批以“假首付”、“假二房”、“假按揭”、“假权证”骗取房地产贷款的行为,及时挤压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抑制了房贷风险的积累。

严禁信贷资金炒股,隔离两市风险传染。美国金融危机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撤除了股票市场和信贷市场的风险防火墙,以致银证两类机构一损俱损。对此,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始终保持清醒头脑,2007年在股票市场开始回暖时即告诫银行严禁利用信贷资金炒股,并下达切实防范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通知。随后又开展了企业挪用信贷资金入市和银行向证券公司、投资公司违规融资的全国性大检查,及时查处并曝光了一批银行信贷资金被企业违规挪用炒股、炒房的案例。同时还及时停止了银行为企业发债提供担保等业务,有效切断了两市风险互通的渠道,使我国银行业在股市严重下挫的今天,也很少直接遭受其风险拖累,实现了两市风险的有效隔离。

审慎推进金融创新,及时揭示产品风险。创新是把双刃剑,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不负责的创新也会葬送发展。近年来,中国银行监管部门在鼓励银行创新时,始终坚持积极而审慎的态度,一方面大力推进创新,一方面又审慎规范创新,专门成立了创新业务监管部门,制定了“成本可算,风险可控,信息可披露”的金融创新原则,强调创新收益要覆盖创新成本。在美国大量发售次级贷款证券时,我国监管部门提出了防范不良贷款证券化的8条要求;在国内商业银行效仿欧美大力开发代客理财产品时,监管部门又立即发出买者自负和卖者有责的警示,并专门开辟金融公共教育服务区,揭示宣传创新业务风险,并开展创新业务检查,查处通报了部分银行销售理财产品时风险揭示不足、信息披露不准、促销宣传误导等七大问题。及时制止了理财风险的蔓延,对防范新业务风险,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起到了积极作用。

实施大额不良贷款检查,及时化解信贷集中风险。资产集中是银行的风险大患,也是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之一。为了化解银行信贷集中度风险,我国银行监管部门从2007年起对贷款余额超过5000万元且不良率超过50%的大额贷款客户实行了台账管理,并组织全系统按户进行现场检查,按“一户一策”原则,制定风险化解和清收处置方案。特别是对涉外客户、两头在外客户实施跟踪监测,追回清收和化解不良贷款200多亿元,同时与公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查处了一批骗贷、逃贷和外转资金的违规企业和违法分子,有力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安全,减少了挪用银行贷款炒作外币资产的损失。

建立盯市监测制度,适时处置外币资产。2007年初,在美国次贷危机冰山露角之时,我国银行监管部门即高度重视其风险传染、及时揭示风险危害,与各银行一道建立了次债风险监测制度,2008年8月,又建立了盯市分析制度,每日盯住市场行情分析交易对手风险。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外币投资业务的现场检查,指导银行把握市场走势,择机进行止盈止损,使我国银行在危机爆发之初即及时处置了大部分次级债券,减少了可能产生的外币损失,成为了全球少有的次债损失最小的银行机构。

促进银行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

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科学发展方向。金融是服务行业,任何时候都要牢记服务经济的天职。历史经验反复证明,金融只有紧密围绕实体经济和消费者的合理需求,谋发展、搞创新,才能获得自身稳健发展。尤其是在阻击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的今天,更应向实体经济增加信贷投放,提供发展资金,加大对国家重点工程、“三农”、小企业和兼并重组企业的信贷倾斜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着力打牢经济基础,增强经济活力,以此促进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

坚持“存款立行、内控保行、服务兴行”的发展方式。银行是经营货币和管理风险的信用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要始终坚持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经营原则,把稳定的存款来源和持续的流动性放在首位,把风险控制视为银行经营发展的第一要务。按照风险可控的原则,量力放贷,合理配置存贷比例和期限。无论是经济上升期还是经济下滑期,银行都要严格风险控制,不能以放任风险为代价,不能放松贷款条件,不能新放任何次级贷款。坚持用完善的公司治理、严密的内部控制、准确的资产分类、充足的风险准备、优质的金融服务赢得公众信赖和市场认同。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协调的发展战略。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坚持改革开放的今天,金融业必须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运用“风险对冲、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一方面,积极择优引入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借以提高我国金融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境外发展战略规划,在审慎评估整体风险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境外收购、投资参股和增设分支机构,跟踪服务我国外向企业,参与全球金融竞争,不断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坚持构建激励约束相容的管理机制。科学的发展需要有效的激励,更离不开合理的约束。美国金融危机正是“激励过度、约束不足”的现实例证。我国金融改革创新还刚刚起步,必须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科学机制。金融是竞争充分的行业,需要有效的薪酬激励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激励必须兼顾社会公平,充分考虑风险约束,尤其是长期风险考核,把从业人员,尤其是高管人员的当期收益与长期风险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业绩收益和风险责任追究制度,使其发展目标明确、风险责任明晰,形成竞争有力、约束有度的科学管理机制。

坚持完善风险为本的监管体系。金融是高风险行业,必须实施风险为本的监管制度。在我国现阶段,要继续坚持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严格实施银证保三业的风险隔离。同时要加强监管协调,防范跨业违规风险,建立并表监管制度,加强风险识别,扩大监管辐射,要将会计、审计、评信等社会中介机构纳入有效监管范围,防范社会风险侵蚀金融肌体,形成全面、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为经济金融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

作者:杨家才

科学管理储蓄部门成本探讨论文 篇3:

我国社保基金筹资的弊端分析及出路建议

摘要: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我国社会保障费的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现行社会保障费弊端分析的基础上,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及其未来的出路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会保障基金 社会保障费 弊端 建议

近日,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表示,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27%,突破“50%”的关口,表明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并要在2012年建成以养老、医疗、低保为重点的基本社会保障框架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在于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因此需要有一个持续可靠的物质基础——社会保障资金。从世界范围看,各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雇主和个人缴费、社会筹资。社保基金的筹资方式也主要分为三种,征税方式、征费方式、强制储蓄方式。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依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保障改革实践中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不完善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方式。

一、 社会保障费的弊端分析

(一)覆盖面窄,收缴率低

首先,我国并未建立起统一、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基金的收缴以社会保险费的形式征收,其在地方既可以由社保部门征收,也可以由税务部门征收。在城市参保单位仍以国有企业、部分集体企业为主,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参保率低,在小城镇、农村社保推行更是困难重重,对流动人口的跨区转移也一直难以给予保障。

其次,法不到位,政策缺失。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于2010年10月28日由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并于2011年7月1日开始施行。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社保领域立法滞后,各地方规定杂乱无章,《社会保险法》没有实质性的飞跃。各地立法层次不高、强制力不足,无法调动人们的参保缴费积极性,部分地方参保单位及时并足额缴费的意识不强。

再次,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缴费比例过高,企业负担过重。目前职工工资普遍上涨,成本上升,中小企业更是拖欠款现象严重,劳资矛盾恶化。社保缴费过高,若欠缴还需上交滞纳金,这大大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影响到了企业的竞争力,不利于刺激消费、提振经济。社会保障资金不足,给予人民的保障自然不到位。

(二)多头管理,资源浪费严重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体制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核定缴费基数,地方税务部门负责征收,财政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其核定和征收的管理权限分属社会保障和税务两个部门。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机构分散,社会保障在各地又是条块分割、城乡分割,各级、各部门间认识不一致,角度不同。这样的多头管理体制就造成了征缴体制不顺,责任不清,部门相互脱钩,难以协调配合、集中运营管理,遇到问题相互推诿。

同时社保部门征收效率低下,其需要单独安排人力去进行企业财务核算,对企业公司监控、调查、稽核,而这些工作大部分在税务部门进行税收征管时已经进行,机构重叠、人员臃肿。这个过程产生了行政工作的浪费,效率低、成本高,社保基金返还率低下。

(三)透明度低,监管薄弱

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尚不健全、不独立、不透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工伤、失业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基金资产总额286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2010年报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管理的资产总额为866.90亿元。如此庞大的基金数额,应该得到合理的保护、稳定的运营。但就目前情况,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混乱。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未独立,使得社保基金监管力度薄弱,缺乏外部权利的制约性监督,加上内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差、工作能力及责任心不强,就造成了“批条子就能挪用”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规定了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的情况。国务院财政部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审计机关对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实施监督。这对于提高社会保障基金的透明度,强化监管力度提供了法律保障,但对于我国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的现实情况,其是否可以得到贯彻实施,解决社保基金被挪用、挤占等问题还有待检验。

(四)缺口大,入不敷出

首先,虽然社保率高,但是社会保障基金收缴率却低,资金收入有限,多头管理又使得征缴的效率降低。社保支出完全由财政负担,但财政部门却只可以掌握社保资金收入中的有限部分,这就造成了更严重的收支不对称。当前逐步扩大的社保资金缺口对社会保障资金形成巨大的压力。

其次,社会保障基金存在贬值风险,保值增值压力大。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方式主要限于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二是投资于证券投资基金,三是投资于证券市场,四是其他途径,如购买其他国家债券和专户存款方式。当前我国通胀率高,物价高企,加上近期国际金融市场普遍不稳定,对如何实现将社保基金投入安全性好、收益率高的项目,确保保值增值目标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另一方面,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对社保资金的需求也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改进社保出路建议

(一)改革筹资方式,适时开征社会保障税

笔者认为,现有社会保障筹资方式问题较多,亟须进行改革,社会保障税的征收将是必经之路,但这个过程不可以一蹴而就,现阶段应进行谨慎的尝试。我国应继续坚持由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社会保障资金的原则,多支柱支撑社会保障基金,增强社会保障系统的自我平衡能力。

首先,可由企业、个人负担社会保障税,按照可承受的能力制定合理税制使其承担相应社保基金份额,企业所缴纳部分划归社会统筹账户、个人账户,个人所缴纳部分划归个人账户。企业缴纳社会保障税,不再完全按照人数缴纳,而是分两部分:一部分按人头算,比照社会保障费缴款制度;另一部分比照企业所得税制按照“累进”原则征税,以减轻利润率较低的企业的压力。其税制的制定要以实现全国统筹、打破条块分割与城乡分割为目的,为流动人口提供保障,充分考虑社会负担,为企业减负。

其次,当社会保险收不抵支时,财政必须给予补贴,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高潮,应另辟蹊径,而不是继续实行“年轻人缴费养老年人”的模式。笔者认为,应该选择部分行业增加国企利润上缴比例。财政部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国有企业2011年1-7月份累计实现利润13 359.9亿元,同比增长24.4%,国企利润非常可观。2010年国企盈利19 870.6亿元,根据规定,部分央企须上缴利润5%至10%的红利,去年共上缴红利440亿元,仅为总收入的2.2%。中央企业利润高企,却仍在享受收入退库的暗补等各项政策优惠,违背了市场公平原则。笔者认为应当增加国企利润上缴比例,用于民生、社保支出,还富于民,反哺百姓。

(二)建立社会保障预算,提升统筹层次

首先,应早日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这有利于降低社会保障的筹资成本,使社保基金收支具有计划性,加强国家对社会保障资金的统一监督和管理。

其次,要提升统筹层次,扩大保障范围。在《社会保险法》中,首次确立了“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目标,将使得养老金可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调剂,有利于化解风险。为实现目标,首先要在立法上减少地方差别,在经济上缩小城乡差距,打破条块分割、城乡分割的局面。

(三)做实个人账户,鼓励自我保障

我国的社保卡在2011年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并采用身份证号码作为个人参与社会保障的编码。今后要继续做实个人账户,鼓励自我积累、自我保障,向部分积累制乃至完全积累制过渡,避免国家社会保障的支出膨胀风险。笔者认为,我国市场经济已经逐步形成,可以借鉴智利模式。智利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其养老金的工作均由专门为运作养老金而成立的民营机构所负责,公民有自主选择养老金管理公司的权利。同时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日本、香港等经验,免除工资薪酬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另外,做实个人账户很重要的一点是保证公民可以随时掌握个人账户的投资去向、利润率。

(四)健全法制建设,坚持独立原则

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督管理,保证社会保障筹资的规范运行。社保基金的管理、运营、监督适用于全面性、独立性和制衡性三条原则。笔者认为,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首先可以建立一个独立于社保部门之外的统一的社保基金监管组织机构,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人员配备与经费支出。其次,社会保障基金要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形成征缴、运营及使用相分离的科学管理系统,调整在社会保障基金的收缴、管理、运营、监督中的各项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余娇娇.我国社会保障费改税立法研究[D].暨南大学,2011,(4).

2.邓子基等.中国社会保障费改税的几个基本问题[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

3.张锐等.中国社会保障税税制设计的探讨[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8,(4).

作者:孙一帆

上一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护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公共餐饮卫生检查防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