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探讨论文

2022-04-28

摘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介绍了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人本主义视野下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具体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探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探讨论文 篇1:

罗杰斯人本主义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摘 要: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是西方教育观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解析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并结合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构建了罗杰斯教育理念下的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对此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传统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教育对象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提出该模式下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辅导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向现代化的迈进,在全球化进程中,在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方国家加强了渗透和争夺,而且,该领域的渗透和争夺更加激烈。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西化、分化的危险日益增大,在经济、科技安全面临的挑战加大了。为了实现中国梦,加强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必须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意识形态领域必胜的有力保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在的即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功能非但不能弱化,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为应对这种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转变模式,探求创新路径的新方式。

一、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构建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的先行者,他提出了诸多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学生的情感、人格与经验,鼓励自由探索,推崇学生自我评价等等。罗杰斯人本主义观主要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它更关注的是人的情感和认知同时发展,特别主张注重发挥学生的潜能;更提倡培养完整发展的人,而并不是把人的各个方面割裂开来进行分析。“如果说马斯洛的贡献主要是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取向与基本理论的开创,特别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组织和领导上,那么罗杰斯的贡献则集中表现在他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应用于医疗、教育、管理、商业、司法等诸多社会生活领域以及国际关系当中,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最为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1]

罗杰斯提出的人本主义观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意义在于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中以辅导员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不足。

首先是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中应包含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因此教育的手段与途径不应是墨守成规的,施教者与受教者要正确“角色”定位,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学习并变换工作方式,大学生本身也应该能够掌握学习方法,适应学校管理模式的变化。罗杰斯曾说过:“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有教养的人。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取决于静止的知识。”[2]

其次是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过去高等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多数是以辅导员为中心,就目前状况看是行不通的。罗杰斯在学生中心的内涵下倡导人本主义,强调以人的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罗杰斯认为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应是创造一种真诚、宽松的教育环境,辅导员在情感上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鼓励和引导。

二、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可行性,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1.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变革

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建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基础上的,是对旧有模式的一种发展,而不是盲目的替代。它继承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对传统模式的一种大胆的创新,它克服了以往模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定位上注入了新的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也是一种提高,是更能适应当今现实的一种更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变化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在进一步变化,社会大环境下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使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经受着更为严峻的考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作为高校学生,受时代影响,信息的大量冲击,其思想方式,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逐步形成一群特色鲜明的新时代群体。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上的先进之处,就在于能满足和适应教育对象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适应社会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特点的发展要求。

3.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存在的某些弊端

一是克服了传统的经验型、封闭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过去,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是在一种较封闭的环境下进行,工作的范围较小,出现了一些“真空”地带。当前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思想政治状况较复杂,因而传统的方式很难与之相适应。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包含了自由开放的教育理念,提倡变化和学习,更适应当今教育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是克服了传统的单向性管理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弊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正如著名的语言哲学家巴赫金所说,对每个个体而言,“只有向别人展现我自己,通过别人并在别人帮助下展现我自己,我才能意识到我自己,才能成为我自己”[3]。

三、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学生工作的启示

1.辅导员应正确定位角色,做好学生发展的“协作者”

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应改变以往管理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学生是与自己同样有独立思想、有平等交流权利和机会的个体。在此基础上的交流和管理才有操作的实际意义。与学生真心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无所顾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高校辅导员管理者首先要从对自己的管理下手,从思想上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纠正传统错误的认识,以尊重学生为首要前提,然后再针对学生来开展各项工作,形成辅导员与学生的团队协作。

2.辅导员工作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本”首先就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的深刻交流,克服学生的戒备心理,时刻与自己的学生保持联系,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其次,辅导员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做学生工作要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理解学生不同时期的要求,用自己无悔的付出满足学生被认可的需求,帮助其正确认识自己,挖掘自身优势,找出还有哪些不足和缺点。辅导员就是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并主动地引导其发扬光大,从而也不断克服自己的缺点来不断成长;要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求,帮助其树立自尊、自重、自立、自信、自强的完善人格。往往学生的自尊心很强,他们期望尊重是相互的,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必将加倍回报老师。

3.辅导员工作应“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教育只有一种教材,那就是生活的一切方面。”[4]因此,作为辅导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贯彻对学生的教育理念,尽可能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贴近学生,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学生的思想是在平时慢慢形成的,不是一夜之间就成型。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对象,他们的思想要从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去提炼。辅导员要从他们的实际中慢慢体会和发现,思考相应的教育方案,适时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第一时间在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道德。让学生自己通过不断的思想活动来领悟道德观。辅导员情感的投入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辅导员工作应要从感情入手,用信心、爱心和责任心与自己的学生相处,去贴近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去贴近他们的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生是一个知识化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容易受到影响。辅导员也应抓住这一点,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保持“零距离”的接触,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激发学生潜能,为自己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开辟“心”的道路。

4.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

在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更多体现的是辅导员和学生是平等的教育主体,拥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但不是完全相同,他们的地位不同,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之一,学校选拔时要求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及较强的沟通、协调、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而学生则不同,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和成长环境,也还没有形成完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大学阶段急需有老师的教育和指导。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发挥好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发挥好导向作用过程中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真挖掘校园文化凝重的人文内涵,要利用好宣传主阵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5],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期望的要求。

四、结束语

基于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人性化、科学性、合理性的特点,能够满足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强国梦的要求,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特征。在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排头兵,是加强和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深入学习和领会好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观的精髓,在新形势下,对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较大启示。

参考文献:

[1]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66.

[2]Rogers.Freedom to learn:A review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Preantice Hall,1969:103-104.

[3]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77.

[4][英]怀特海.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16.

[5]黄红球,何军峰.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1):25-26.

作者:李春华 李青山 韩永强

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探讨论文 篇2: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

摘 要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集中体现,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介绍了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人本主义视野下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 高校 思政理论课 人本主义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发挥着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只有坚持人本主义原则,时时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提高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应该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以人为本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核心,树立人本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体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对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体系进行完善。

1 人本主义的内涵及其特点

人本主義心理学对完整的人进行探讨,强调不能把人分割成为认知、行为等从属方面。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通过教育来发挥学习者的潜能和主体性,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扮演促进者和激励者的角色,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创造性学习。[1]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人文主义的教育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具有灵活的适应能力,能够学会如何完成自我实现,通过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来形成个体完整的人格。(2)人本主义的教育观,要以受教育者为中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营造有利于学习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教师应该扮演学习的合作者、辅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重视学生的学习经验、人格、需要、情感和意愿。(3)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强调道德情感教育,通过道德情感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学生发展成为具有独特人格充分发展的人,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4)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鼓励学生的自由探索,倡导从做中学。根据人本理论教育观,学生本身就具有渴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动机,因此教育者必须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使学生有机会进行自由探索,能够对实际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直接体验,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2]

2 人文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基础在于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在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定下来,应该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避免思政理论课教育与人的对立,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进行抹杀。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水平长期得不到有效提高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其他学科相比,思政理论教育的标志在于唤起人的主体自觉,弘扬人的主体性,将人的自我意识激发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作用。[3]

2.2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关键在于对人的尊重

根据人本主义教育观,高校的思想理论教育必须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也就是将教育对象视为具有独立人格,有尊严、有情感、有个性的完整的人。思政理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人的灵魂与精神,因此必须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人格的基石是道德,人格是一种人的内在精神,独立的个性与人格与道德与法律并不冲突。高校思政理论教育并非单纯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体现对人的尊重。

2.3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动力在于肯定人的价值

人不仅具有物质生命,而且具有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命,生命价值的终极表现就是创造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终极表现也是如此,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就在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全面实现人的意义与价值。

3 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存在的问题

3.1 没有体现人的主体性理念

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德育教育都是一种权威性教育,德育教育中的行为法则和规范是由权威来制定的,要求人们不能怀疑既定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个体只能被动接受经权威认可的道德规范。在我国高校的思政教育中也体现出了这种倾向,表现在对人的主体性理念的缺失,对学生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予以了一定的忽视甚至否认,没有正确认识学生的权利,也没有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开展思政理论课教育,导致思政理论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效果。[4]

3.2 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功利性过强

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带有过强的功利性,甚至出现了被物化的倾向,价值追求体现出了肤浅和功利主义的倾向。一些高校认为思想政治工作只是对学生的一种管理手段,在道德和政治上对学生的偏差进行纠正,思政教育的成功仅仅体现在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得以保障,能够循规蹈矩、不犯错误。一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价值,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3.3 过于强调教育的知识性

传统教育模式对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尽管我国积极推行素质教育,然而当前的德育教育并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首要内容,过分地强调知识的传授。德育教育的本质应该是人的教育,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应该形成一种良性的情感互动。反观当前我国高校的思政理论教育,往往是以压倒式的方式将德育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对这些德育知识进行认同和服从,没有体现对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加上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往往长期得不到更新,甚至逐渐脱离时代要求。

4 人本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具体途径

4.1 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社会化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有行为,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与社会关系的中介与桥梁。在人本主义的视野下,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延续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两种基本功能,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体现人的社会化这一教育目的。

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的,高校思政理论课必须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对课程体系和教材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且体现出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创新性。要立足于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以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为立足点,构建适应当前教学体系、符合大学生实际、具备时代特征的新教材。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对四门思政教育教学必修课程之间的关系予以准确的处理,同时还要考虑到与高中、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纵向联系,切实体现高校思政理论体系的完整性、逻辑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收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4.2 通过思政理论课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并非只是使学生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进行学习和生活,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既要重视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实现,更要引入人本主义教育观中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能够直接面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和价值冲突,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力、道德行为力、道德感受力和道德认知力。

当今大学生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在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思政理论课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是非对错,更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在高校的思政理论课教育中,首先应该将学生的道德主体观念确定下来。教师应该作为高校思政理论教育的引导者和协调者,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主体地位,与学生开展平等的交流、协商和对话,与学生共同参与各种道德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和道德认识。其次,教师要设置价值内化的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激励、感染、引导和教育。最后,高校思政理論课教育要把握自主选择和适度灌输结合的原则,要在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主体性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思政理论灌输。

4.3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平等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改变传统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复合型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录像、电视、广播等等,正确处理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建立师生互动的双向教学。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的个性和个体差异进行了解,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在思政理论课教育中,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根据学生的需要来改进和补充思政理论课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与此同时,还可以进行科研人员和校外学者来开展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科研人员和校外学者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以此为立足点来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社会现实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弥补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欠缺。

5 结语

人本主义视野下的高校理论课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人本主义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具有相同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信任学生、发现学生、培养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李佳.浅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人才资源开发,2015(20).

[2] 梁杰.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变迁与战略选择——评《思想政治教育新跨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5(9).

[3] 鞠明霞,姜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高教学刊,2015(24).

[4] 柳红梅.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益问题及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21).

作者:张志伟

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探讨论文 篇3:

科学人文主义和科学研究中的人本主义

摘要:在简要分析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科研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在科研中奏行人本主义。

关键词:科学人文主义;萨顿:人本主义

“科学人文主义”一词是萨顿首先提出的,其提出目的是为了解决科学和人文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紧张关系的。然而,在内在论影响之下,科学哲学向来是见物不见人,把科学活动看作一个封闭的系统,只研究科学自身的因素,而忽视了研究科学的人的因素的重要性。近代以来,逻辑实证主义者片面强调主观感觉的“中性”,更使科学逐渐脱离社会因素和人的因素。这里仿照萨顿科学人文主义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寻求一种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即人本主义思想。

一、科学人文主义的缘起、内涵及意义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并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使“瓷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科技的繁荣压倒了其他文化形式,衍生出了惟我独尊的大科学主义。但是,繁荣的背后往往总是存在着阴影,科学过度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也日渐突显,人文主义者们对其的批判之声越发之大,发科学主义的浪潮也变得日渐高涨,不可避免的就是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对立日益加深,后果愈加严重。对此,萨顿指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怕的冲突”。这种冲突必将伴随着科学和人文的发展进一步加深·旧人文主义是以解放人性、寻求自由为主题的,而萨顿就针对科学与人文的矛盾敏锐地提出了新的科学人文主义。萨顿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使科学人文主义化,最好是说明科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多种多样关系——科学与我们人类本性的关系”。在萨顿看来,只要关注科学中的人性,或者在科学中“注入”人性,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他于是提出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新人文主义,即“科学人文主义”,他又将之称为“科学人性化”。

萨顿指出仅仅依靠科学并不能使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意义。爱因斯坦也曾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手段,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所以,必须使“科学人性化”,强调促进科技发展的目的是服务于人,在这一点上。科学发展观与之完全一致。它主张科技发展要以人为本,因此,是萨顿科学人文主义的继承、弘扬、创新与实践。

如仅就文化层面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总背景是“两种文化”的分裂与对立。所谓“两种文化”,在目前状况下,可按萨顿和斯诺所指认的加以理解,即:一是科技专家的文化,另一是人文学者(文学知识分子)的文化。具体而言,科学人文主义产生的基础至少有三:一是传统人文主义,二是近现代科学及科学文化:三是现当代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冲突以及人们对此问题的求解。萨顿的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理想的科学技术发展观,它至少包含四层意义:作为一种新人文主义,其以科学为基础:同时肯定人文的价值,强调必须以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为导向促进科技的发展;倡导科技与人文的协调共进;其目的是使科学发展完全为人类服务。

科学人文主义自提出后,引起科学哲学等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及深入探讨。至20世纪50年代末,斯诺明确指认了“两种文化”现象,之后布罗克曼提出“第三种文化”,同时伴随着“索卡尔事件”、“科学大战”,科学人文主义思潮在西方得到时代的关注,获得了新的发展。

既然科学人文主义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作为科研工作者又如何才能在日常的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呢?这需要寻求一种适用的手段。

二、在科研活动中实现科学人文主义的手段——科研人本主义

(一)人本主义思想的起源和特点

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入的理性力量。在西方中世纪,哲学成为“神学的婢女”,封建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成了束缚人的枷锁。到了14世纪时,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新兴的学者以研究古代文化为借口,首先在思想上展开了反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的神学统治的斗争。文艺复兴在15世纪扩展到了整个欧洲,到16世纪达到高潮。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思想家抨击封建神学的“神本主义”,要求“以人为中心”,提倡以“人性”来反对教会的“神性”,主张个性解放和自由,把人们的价值由天堂拉回到人间,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再次兴起则首先是基于其发展之中面临的新矛盾,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与传统的人本主义比较出现新的特征:传统人本主义从人本身出发研究自然、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实体为基点来说明人。在认识论上要求得某种共性的东西,因此是本质主义的,并且强调人的理性作用。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自然的研究,认为哲学只研究人,把人的存在提到本体的高度,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对人的理解,排斥做自然主义、理性主义的解释,认为人是孤立的个体,其存在及本质是情感意志和心理体验等,是超出精神物质之外的。现代西方人本主义不承认世界有所谓共性的东西,强调人的个体性,在个体的自我中寻找人格的完整,更注重于人的非理性的情感意志及体验。

(二)从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发现科研中的人本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罗杰斯是现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立的“以人为中心”理论在当代社会工作教育、实务的发展上都享有特别的声誉。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人性观,“性本善”、“自我实现性”、“潜能”及 “以人为中心。“达到良好的心理氛围中的尊重与理解”是罗杰斯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观点。罗杰斯信奉“人性本善”,认为人生来是积极的、要求上进的,并在条件适合时努力使自身不断发展完善。在《论人的形成》中,他曾这样描述:“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伴随着美妙的有条理的复杂性,向着他自身机体所能达到的目标前进。”他指出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我实现倾向”,并认为“所有的生物学趋力皆可归属于这种实现倾向的名义之下”。这种倾向使人不仅要在生理、心理上满足,而且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罗杰斯还认为,人具有理解自己、不断趋向成熟、产生积极建设性变化的巨大潜能,这种潜能性使人得以发展和进行自我塑造。

科研工作对于其从事者们来说就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个实现往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实现。物质方面,譬如待遇、级别、实验设施乃至在科研攻关中的地位是否重要等等;精神方面主要来自于自我的满足、社会的评价以及同行的赞同与否等等。当前在国内。我们在对待这两方面的价值实现往往通常都容易只注重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甚至对科研工作者自身的价值采取漠视的态度,只看到是否能出成果,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看成就不视细节的做法只会对许多科研工作者们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导致大量人才的埋没和流失。人不是机器,这一点所有人都清楚,但人才是机器的主人,这一点却往往容易被人忘记。科研的主体还是人,而不是好的设备和条件。因此,在科研工作开展中,我们也要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性和潜能性,要做到以人为中心,不光达到极丰富的物质财富奖励,还要做到良好的心理环境中的尊重与理解,使得科研工作者们的自我实现倾向都能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就形成了科研中的人本主义氛围。

总之,科学人文主义的精神要想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之中实现就必须要先实现科研工作者们自身的人本主义,由人及物,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的使科学和人文得以和谐发展,才能使科研工作健康有序的实行,才能使科学的产物与人类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憧憬更加接近。

作者:沈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