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学发展建设管理论文

2022-04-25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发展最管用、最有效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林业科学发展建设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林业科学发展建设管理论文 篇1:

国家公园:人类最伟大的创意

世界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走过100多年,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保护形式,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创意”。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水平是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一面镜子。建设和管理好国家公园不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还是一个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文明素养和国民素质的体现。

伟大智慧:最佳创意百年发展

百年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历程让国家公园在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时代大放异彩,其自然及自然保护宣传教育功能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时代重要的基地,对于唤起社会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国家公园的管理水平与时俱进,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重视,国家公园实现了整体数量、个体面积多方面的增长。

世界自然保护运动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以前)从景观保护到实现全面保护管理。第二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1992年)建立公有共管体制,平衡利益相关者关系,自然保护运动从欧美国家扩展到世界各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建立世界自然保护地分类体系。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随着可持续发展时代的到来,世界自然保护进入生态系统管理、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的新时期,国家公园的宣传教育功能日益凸显,国际社会将国家公园作为唤醒民众生态保护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窗口之一。

第一阶段:美国国家公园建设源于抢救自然景观资源,在这一阶段,最常采取的保护措施是划一块地,将其封闭起来。为了实现资源保护和景观利用,旅游开发被用来作为森林等自然资源掠夺的替代性经营活动。国家公园将资源保护与旅游经营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媒体将自然美景向社会扩散宣传。这个阶段的国家公园就是公园,一个拥有自然美丽景色、能够开展旅游活动的公园。

第二阶段:“公有共管”决策机制授权审核通过,组织或个人参与公园特许的“合作经营”活动,基本建立了国家公园的“公有共管共营”管理模式。很多国家、地方和私人及组织(企业、商业社团、NGO、集体等)对于自然保护地的影响源于历史或现实的土地资源产权,因为允许进行旅游利用,可以通过经营国家公园的资产获得经济收益,因此就有了社区参与旅游、设立旅游产品及服务的特许经营项目等可持续利用(或合理利用)的市场经济体制通行做法。

第三阶段:国家公园在开展自然和自然保护知识教育、提高社会可持续发展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体系中,自然和自然保护宣传和教育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能。国家公园必须成为绿色发展最重要的宣传教育基地,这是其基本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而在世界国家公园的发展中出现了大量既是国家公园,又是联合国自然文化遗产,受到世界人民广泛欢迎的经典公园,并努力升级国家公园的品位和内涵,成为世界公认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中璀璨的明星。

世界精华:至精至彩博大深厚

遍布世界的国家公园是一个万花筒,收藏了世界自然与文化的精华。我们很难用科学技术专业术语来描述国家公园这样一个既专业又浪漫、既科学又艺术的“人类最伟大的创意”。

100多年来,国家公园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地、历史文化遗迹等交叉,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运动中最受欢迎和迅速发展的一种类型。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情况和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需要,建立了各种形式的国家公园。这其中,既有鬼斧神工的自然地质公园,也有基于野生动植物保护目的的保护区类型国家公园,还有各种生态系统保护类型的国家公园,更有很多历史文化遗址类型的国家公园。遍布世界的近万个国家公园,大小不一、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高原上有一条世界著名的旅游线路,将黄石、大提顿、大峡谷、锡安、布莱斯等世界地质奇观国家公园连接起来。在非洲,原来属于欧洲殖民者狩猎保护地的赛伦盖地、马赛马拉、克鲁格等成为独立国家的国家公园。这些国家公园保护了非洲狮子等“五大狩猎动物”。在茫茫的大海也建立了大量海洋国家公园,论面积排世界前8位的国家公园均在海上。即使是在北极圈内也有极地、冰盖、冰川类型的国家公园,如瑞典的萨勒克、芬兰的于莱斯山、丹麦的东北格陵兰国家公园等。茫茫冰雪世界里的国家公园多具有荒野生态系统保护职能,也是喜欢探险和冰雪运动的人的最爱。在中东的黄沙中有很多历史文化类型的国家公园,这些公园记录了在中东这片几经沧桑的土地上、各种文化冲突遗留的自然和历史文化痕迹,记载了迷人的古代神话传说。如以色列的凯撒利亚遗址公园记录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的恩恩怨怨,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公园为希腊神话画上了一个句号。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记录了乡愁、农牧文明、人类奋斗历程的国家公园。如美国的大雾山、法国的策文涅斯等。这一类国家公园就是一部自然与人类文明历史的教科书。游览这样的国家公园,不仅能领略自然风光、民风乡愁,还能学习到很多历史人文知识。

世界的国家公园是自然、历史文化、景观和社会生活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那些具有伟大的自然美(自然遗产)和记录了我们伟大思想的历史证据(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的特殊区域。在这片特殊区域里,不仅有美丽景觀,还有深刻的自然科学和历史文化内涵。来到国家公园,闲暇的旅游变成了丰富的学习之旅,用轻松的状态收获更多。

基础命题:保护管理旅游利用

国家公园一般被认为是一个以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为主、游憩娱乐管理为辅的保护区,允许科研、教育、生态游憩与参观等负面影响较小的活动。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这对基本矛盾,平衡资源保护与旅游经营之间的关系成为国家公园管理的基本问题。之所以国家公园被认为是“人类最伟大的创意”,从其设计之初就采取了用旅游活动替代掠夺性森林资源砍伐和“刀耕火种”土地开发的方式,巧妙地获得经济效益,而不是将自然资源彻底毁掉。

从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建设和管理的100多年进程来看,保护与利用一直是管理必须面对的根本矛盾。基于保护与利用这对矛盾,不同产权状况、历史背景、自然保护素养等造就了世界各国自然保护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结果。

从世界各国建设国家公园的管理体系来看,建设和管理国家公园首先要解决产权和管理体制问题。在实现自然资源产权公有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机构、购买土地及资源,这个过程不仅要经过多个机构和技术环节的论证和评估,还要解决资金筹措问题,建立管理机构和组织,往往费时费力,需要多方协商,成本和代价高昂。

早在1872年,美国的黄石第一个拥有了国家公园的称谓,但直到1890年美国国会审议通过了由谬尔提议的《约塞米蒂自然宝藏》和《建立国家公园的条件》两个“国家公园的百年报告”后,才确立了国家公园的法律地位。在100多年时间里,美国成立了国家林务局来管理国有林、林区的草原、湿地和内陆水体以及荒野,由内政部分别管理国家纪念地、国家公园、国家小道和野生动物保护区或避难所,由农业部管理国家草原,并由此建立起由联邦政府管理的国家自然保护地分行业行政管理体系。德国则建立了聯邦领导国家公园、社会管理自然公园和文化公园、其他机构管理一般公园的格局。在20世纪上半叶结束之前,欧洲国家也在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些零散的国家公园。直到20世纪的后30年,在原来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才建设了大量国家公园,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并存、多种体制并存的局面。

只能通过“公有共管共营”这样的折中方案来完成国家公园为公众服务的过程,也就有了基于市场经济和私有产权的大量公共产品生产和管理理论与复杂管理方法,存在大量资源托管、属地化管理、委托代理等形式。国家公园管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呈现,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自然与社会多重矛盾、众多利益相关者博弈、不同管理层的目标协调等诸多不确定性,管理决策在面对保护与利用矛盾的时候变得异常复杂。

如今,人们似乎形成了对国家公园很普遍的认知,即“国家公园管理=保护+旅游”。但随着旅游和人类活动的加强,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经济不发达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的贬值现象普遍存在。

璀璨明珠:国家公园星海拾贝

梅萨维德国家公园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蒙特苏马县。这个公园保护着普韦布洛考古遗址,1906年由国会和“环保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批准建立,占地212.4平方公里。这座公园是北美最大的古崖居建筑遗址,是美国最大的人文历史考古保护区。它在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梅萨维德将人类传统农业文明与自然关系的万年故事浓缩在一个公园,以小见大,从中能了解生态文明和文化价值,其所揭示的传统农业文明兴起和衰落过程发人深思,是世界著名的人文科学教育基地之一。这个公园牢牢把握住了国家公园更重要的建设和管理目的。

德国和捷克共和国交界的奥尔山国家公园是欧洲大陆工业革命的先行地区。矿业科学和早期的工业生产方式诞生在这片土地上,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曾深入矿区进行调查研究,解剖矿业生产过程,了解矿工生活,为创作《资本论》和《共产党宣言》积累了调研资料。300年前,提出可持续林业经营的汉斯·克洛维茨和林业科学的“祖师”海因里希·科塔也是在这里率先开始了对现代林业进行科学管理的尝试。2019年,该地区成为世界遗产,理由是这片山地记录了矿业及矿业科学发展的历史、记载了近现代森林与人类关系的演变过程,在工业文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法国的策文涅斯国家公园位于法国南部的策文涅斯山区,覆盖了阿德和阿韦隆的部分地区。策文涅斯国家公园是一座文明世界中游牧文化遗产的孤岛,它的经济资源贫穷到不适合建城市,它的综合资源富裕到不能被社会遗弃。该地区具有丰富的地理、自然和文化意义,成为欧洲人旅游的打卡地,这里有农牧文化带来的乡愁,有传统美食和悠久的欧洲城邦故事,还有石头建成的乡村城堡和现代社会难得一见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来此一游似乎又回到了中世纪。2011年,该公园成为卡塞斯与塞文尼斯地中海农业与游牧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一部分。

瑞士联邦只有一个国家公园,就是瑞士国家公园,成立于1914年8月1日,是欧洲最早的国家公园之一,面积为174.2平方公里,位于瑞士东部的西里申阿尔卑斯山脉。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的成员。在近现代欧洲工业发展进程中,这片山区始终保持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优美的环境、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让这片山地成为现代社会中一幅美丽的图画。童话中美丽浪漫世界是什么样,到了瑞士的山区你就会知道。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朱永杰

林业科学发展建设管理论文 篇2:

以饱满的精神状态 扎实搞好学习实践活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我们发展最管用、最有效的科学理论。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处理和解决好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部署,我们志丹县委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统领全县工作的总抓手,以“弘扬延安精神,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志丹”为主题,坚持在探索创新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在解放思想中理清科学发展思路,在搞好结合中提升科学发展水平,努力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谋求和实现志丹经济社会的率先跨越发展。

在探索创新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中央明确指出,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的要求是: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我们在具体学习实践活动中,创新思路,突出特色,扎扎實实搞好每一阶段、每一环节的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真正取得实效。在学习调研阶段,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逐步形成了学习实践活动思路和要求。这就是注重“三重三解”,突出“五个字”,开展“六个一”活动,做到“四不过关”,实现“一大目标”。

注重“三重三解”。“三重”,即重实际、重民意、重实效。重实际,就是坚持一切从志丹的实际出发,尊重客观,实事求是,体现针对性和操作性;重民意,就是贯彻群众路线,开门搞活动,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重实效,就是看中央提出的总目标达到没有,具体讲,就是看工作有没有起色,矛盾和问题是否得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了没有,不能空对空。“三解”,即解民忧、解民难、解民惑。解民忧,就是要忧民之忧、急民之急、抒民之困,特别要帮助群众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民难,就是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当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解民惑,就是要解决群众对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不认识、不理解、不清楚,对生产经营技能不掌握,对创业致富前途迷茫等各种困惑,使他们坚定信心,振作精神,加快发展。

突出“五个字”。一是“活”字。就是活学活用,坚持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辅导和研讨相结合、活动与工作相结合,实实在在,善于创新,体现特色,不搞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二是“沉”字。就是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实施“精细化管理”,领导干部靠前指挥,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多当“潜水艇”,少当“巡洋舰”。三是“干”字。就是要干事创业,大干苦干,以实干为荣,以实干为责,以实干为大,树立雷厉风行、闻风而动、说干就干、一抓到底、抓出成效的工作作风。四是“实”字。就是把科学的态度与实干的作风结合起来,把尊重规律与积极作为结合起来,多干得民心、顺民意的事,多做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事,多做打基础、保增长的事,各项工作都要见到实效。五是“超”字。就是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永不停滞,比学赶超,敢为人先,永攀高峰,争创一流。

开展“六个一”活动。一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接受一次革命传统教育,继承先烈意志,弘扬革命精神,筑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二是认真研读一本学习实践活动规定的书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理论素养;三是写一篇高质量的学习体会文章,提高思想认识,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四是开展一次学习实践活动的演讲比赛,人人参与,表态承诺,亮明观点;五是解决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副科以上干部都要主动解决一件信访矛盾或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六是每名党员干部联系和帮扶一户困难户,并将此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调研户、掌握民情的联系点,一抓到底。

坚持“四不过关”。就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要确保质量和效果,凡所在部门、单位干部的思想认识不统一不过关;发展的思路理不清不过关;问题解决不了不过关;当前的工作推不动、工作水平上不去不过关。

实现“一大目标”。即争创科学发展先进县和全国百强县。

在解放思想中理清科学发展思路

坚持解放思想,是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需要着重把握的主要原则之一。我们要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切实用好解放思想这一武器,全方位、多角度审视县情,坚决破除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体制障碍,集中梳理并着力解决查找出的问题,做到在发展理念上有新转变,工作创新上有新突破,科学发展上有新成果。

深刻理解理论本质。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习是前提,首先要弄清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在理论上保持清醒,在思想上获得进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前进道路上一切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是破解一切难题的“总钥匙”。不发展,再好的蓝图、再宏伟的目标都是空的。当前,面对各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要相结合,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既发展当前,又顾及长远,给后人留下发展空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一时增长,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就是要统筹工农、城乡、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既要重视“三农”工作,又要重视城镇建设,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共同发展的路子;既要重视经济社会发展,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只有对科学发展观本质的四句话理解了、悟透了,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才能达到学习实践的目的。

理性审视志丹县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志丹放在全市、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大背景下去审视、去研判,在深化县情认识中重新定位志丹。应当看到,经过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146.17亿元,较上年增长25%;财政总收入26.07亿元,增长6.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45亿元,增长9.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796元,增长26.1%;农民人均纯收入3447元,增长23.3%。连续五年蝉联陕西十强县(名列第4位),四年蝉联西部百强县(2007年名列

第17位)。这是我们的经济优势。我县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已探明石油储量6.8亿吨,天然气、地下水资源等也很富集;土地资源广阔,人均可利用占有量达36亩;林草资源丰富,草畜开发潜力巨大。这是我们的资源优势。我县作为中国革命的红都,刘志丹将军的故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发展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打造了一个坚强有力、团结拼搏的领导班子,带出了一支能打胜仗、敢打硬仗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的政治优势。本届县委、县政府确定下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和打下的工作基础,实践证明,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志丹实际。这是我们强大的工作优势。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自身发展的劣势。一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小富即满,目光短浅,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发展意识不强;二是科技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匮乏,支撑力不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不相适应;三是经济结构单一,石油一枝独秀,后续产业尚未形成,商贸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新的经济增长极还没有培育起来;四是农村主导产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效益不突显,农民增收趋缓;五是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还需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等等。聚焦志丹看志丹,我们有优势,也有不足;跳出志丹看志丹,我们有差距,更有潜力。因此,必须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着眼科学发展思考发展,立足志丹县情定位发展,扬长避短,扬优乘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坚持发展战略不动摇。本届县委确立的发展战略,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贯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要继续坚持“工商兴县、产业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支撑、科教奠基、跨越发展”战略,各项工作要在全市争第一、全省创一流、全国上名次,奋力打造“生态大县、文化名县、经济强县,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志丹”。具体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6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突破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争创科学发展先进县和全国百强县。发展路径是:强化产业建设核心,在新农村建设上实现大突破;扭住县域经济龙头,在小城镇建设上实现大突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在工商兴县上实现大突破;破解经济发展瓶颈,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实现大突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实现大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社会事业上实现大突破。发展保障是:建强班子,带好队伍,大干快上,奋起直追。

在搞好结合中提升科学发展水平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是根本,要联系志丹实际,在实践上做文章,在结合上下功夫,推动志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跨越发展。

农工统筹。就志丹而言,目前,富民的主要途径是农业,而强县的关键靠工业。只有农工统筹,才能达到富民强县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解决富裕农民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按照“主攻草畜业、突显棚栽业、培育林果业、做精小杂粮、拓展劳务业”的思路,重点在羊、果、菜上突破,大力实施“22211工程”,即到2020年,全县存栏优质白绒山羊20万只,存栏生猪20万头,山地苹果面积扩大到20万亩,大中棚蔬菜达到10000座,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另一方面,要依托优势资源开发,做深做精工业经济,解决后续财源的问题。在依靠科技提效,继续做大做强石油工业的同时,大力培育探、采、修等石油開采配套机械加业业,围绕农业产业开发,特别是小杂粮开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围绕城乡建设需要,大力兴办建筑建材业,围绕城镇建设,大力繁荣第三产业,吸引民间资本,大力催生民营经济。通过这些举措,促进产业积聚发展,努力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城乡联动。坚持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支撑、以农村为基础,梯度推进,一体化建设,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路子。县城要按照“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的思路,在拉大框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搞好功能配套完善,努力把县城打造成中国西部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要加强乡镇小城镇建设,促使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外来人员向小城镇集中。要按照“20字”方针,搞好新农村建设,坚持以旧村改造为主、移民搬迁和新村建设为辅,因地制宜,突显特色,集中连片,板块推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与此同时,要加强水、田、电、路、通信、能源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

软硬齐抓。在加快城乡建设、发展县域经济、优化硬件环境的同时,我们要将改进干部作风、提升全县文明程度放在同等重要、同等用力的位置,不断增强发展的软实力。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建设,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刘志丹革命精神,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和“工作精细化管理”,促进工作落实;不断巩固提升“双创”成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持续提升城乡居民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精心打造《挂红灯》、《兰花花》等一批文艺精品,编纂《志丹书库》,发展特色旅游,打响叫亮“革命红都”和“将军故里”两张品牌。

远近兼顾。科学发展要求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们要站在保护资源和环境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处理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要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建设生态大县、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为目标,纵深推进“两线三点”造林绿化,深入开展“我为志丹种棵树”活动,稳步推进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狠抓封山禁牧和节能减排,推动志丹节约集约绿色发展。在经济建设中也要善于超前谋划,树立长远眼光,在项目建设上大胆解放思想,尽量避开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能够超前实施的项目尽量超前实施,甚至敢于负债经营,既赢得物价回落的成本差,又能够早实施、早见效、早受益。

共建共享。社会要发展,首先要和谐。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坚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大力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每年坚持抓好一批大病救助、危房改造、贫困大学生上学资助、人人技能培训等实事好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着眼民生之本,拓宽就业思路,开辟就业岗位,千方百计促进城乡青年就业。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抓好县乡医院建设,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继续扩大社会保障和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低保应保尽保。高度重视残疾人工作,热切关注弱势群体,使人人享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下决心抓好信访工作,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完善党政领导大接访,确保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得到较好解决。大力推进平安志丹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作者:祁玉江

林业科学发展建设管理论文 篇3:

论管理文化向服务文化的转换

[摘要]文章总结了先哲的教育管理理念和经验,提出了高职院校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的新概念,论述了管理文化向服务文化建设的时代递进,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教育发展自身要求等方面阐述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服务,解读了教育服务的内涵、研究和实践范畴,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举措。

[关键词]管理文化 服务文化 转换

[作者简介]罗振新(1963- ),男,湖南浏阳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林业、高职教育管理。(湖南 衡阳 421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全国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院系特色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732222)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课题“职业院校院系文化的拓展与实践”(课题编号:XJK011CZJ07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等院校是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聚集之地。将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上升为理论,就构成了管理文化。将学校管理从教学、科研上升到文化层面,是管理思想的飞跃。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和分析学校这个教育组织的运行,把学校管理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视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

服务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治校过程中为师生服务所形成的服务理念、教育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服务理念是影响所有服务问题的根本,是建设服务文化的基础和精神内核。根植于服务理念中产生的服务态度、行为,对服务素质、技能的要求,服务体制、标准的制定以及服务设施建设,都对教育教学终极目标即服务质量和服务形象产生重大影响。

从封建时期的私塾学堂、书院到今天的高等学府,都有着成熟的管理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各自的管理方法。进入21世纪,高校的管理文化和管理精神也要顺势而变。我们要将过去的管理自信转换为当今教育服务的自信,要将过去管理上的吃苦耐劳精神转换成当今育人为本的百厌不倦精神,要将过去管理的精细严谨转换为当今促进教育公平的服务至上。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的管理文化才能不断进行自我调整、完善和超越,才能在多种文化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创新。本文所制指的“管理文化向服务文化转变”,其实质就是要使高职人传统的管理豪情和管理自信在当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大潮中得到弘扬。

一、管理文化:传承源远流长的先哲经验

管理的思想和实践伴随着人类共同劳动的出现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但管理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来研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学校管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的应用学科,它运用管理理论的原理方法来研究学校管理中的工作方法,研究学校教育中的管理问题,从而在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二者的结合部上形成一套独特的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夏、商、周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秦汉至唐学校体制从单一走向多元,宋、元、明、清古代官学体制的调整和单一化,无论教育行政体制如何演变,其教育管理思想都在不断发展。从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孔子的“和与中庸”的管理哲学,商鞅综合治理的管理手段,到孟子讲求权变的管理艺术,管仲“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古代的经验管理到现代的科学管理,从现代的科学管理到当代的文化管理,每一次演变,管理思想都得到一次飞跃。晚清维新学堂顺应时代的办学宗旨,富于创意的管理体制,立足创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癸卯学制实行管理方向的封建化,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教师管理的标准化,学生管理的严格化;民国时期壬子癸丑学制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坚持管理方向的反封建性,追求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加强教师管理的明确性,维护学生管理的严肃性。中国古代教育管理思潮有伦理主义的“道之以德”的环境管理观,“齐之以礼”的教学管理观;法治主义的“以法为教”的教育国策,“以吏为师”的教育体制,“不务德而务法”的人才管理观;自然主义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教育管理原则,相反相成的管理辩证法。中国近代的教育管理思潮有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尚自然、展个性的教学管理观,等等。学习、借鉴和继承这些管理文化成果,就是要更好地挖掘、整理和创新我国的学校管理思想,为提高管理水平服务。

学校管理是以“育人”为目的,是与物质生产领域不同的特殊管理活动。学校管理文化有目标、原则、内容、过程、方法、制度和管理者七个主要要素①。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规范办学,坚持严格管理,努力保持优良的学风,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2012年,学院又摸索建立了三点互动式学生工作机制,即以严格管理为主线,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目标,积极创建学生管理的品牌和特色②。

二、服务文化:创新教育管理的时代递进

文化具有传承性,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也多样化发展,管理文化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必须适应生源体系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需求,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更新办学理念,调整治校方略,创新教育管理。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办学理念和不同的价值取向。高职院校有自己特定的性质、地位和职能,虽然也是统招,但生源高考录取线低;虽然也姓“高”,但不是高水平高理论而是高技能;虽然也是全日制,但培养模式却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所以,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要乘时顺势地向服务文化转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进一步强调了以人为本,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服务至上的时代和社会。家长和学生希望学校给学生更多生活上的关怀,丰富业余文化,更加精心地组织实训辅导;希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各自发展的独特规律和成长的各种需要以及学生应有的各种权利;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兴趣爱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管理文化向着服务文化转换势在必行,这是创新教育管理的时代递进。

其实,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也有很多交叉重叠,在一定意义上它们具有某种同构性。现代教育精英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互联网平台在构建高校管理文化的同时也构建了一种服务文化,也就是说,这种管理文化同时含有“管理”与“服务”两种文化因素。电话确认网上录取、公寓一体化、校园一卡通、建立学生成绩网上查询系统、举办实习就业招聘会、毕业生人事档案托管等,都含有“管理”与“服务”两种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文化因素。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的这种同构性还体现在二者目的的“一致性”上,“管理”和“服务”都只是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目的。从更广阔更深远的视野来分析,管理是一门运筹科学,服务是一种人性关怀;管理是学校工作的基础,服务是学校工作的过程。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这种目的上的一致性,时间上的连续性与贯通性,方法上的交叉性与互补性,体现出明显的同构性特征。管理文化与服务文化虽然具有同构性特征,但并不意味着它们是同一性质的两种文化,也并不排除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管理文化的着重点是管,指挥别人、约束别人、监督别人;而服务文化的着重点是务,方便别人、服务别人、帮助别人。

三、育人为本:促进学生成才的教育服务理念

传统观念认为,学校是“传道、授业”的地方,老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笔者认为,学校也是一个服务的场所,要坚持教育服务的理念。建设高品质的服务文化,提升服务文化贡献度,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职教市场生源大战如火如荼,竞争日趋白热化,学校发展遭遇瓶颈。如何积极探索构建学校品牌管理的新模式,建立师德新概念、打造学校新形象、调整管理新格局、构建服务新体系,将学校办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特色学校,用品牌驱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建立顶天立地的服务文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服务品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许多学校都从上述困惑和思考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时代和社会对学校的传统治教模式,对教育者思维观念提出的新的质疑和挑战。因此,只有实现观念突围,建设师生认同、社会共鸣、时代引领的服务文化,进而以文化力推动学校转型,以文化力提升学校竞争力,才能使学校在教育市场中看清方向,走出困境突破制约去谋取新的发展③。

教育服务的内涵包括服务对象、服务质量、服务行为和服务产品。教育服务消费者是指其享受教育服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相关社会成员。教育服务质量就是满足教育消费者的需要,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要转变教育服务行为,调整教育服务关系。教育服务要变先生为服务生,从地理优势的讲台变平等交流的平台,从师道尊严变态度优良、技术娴熟的服务者。与此相适应,我们的服务对象则要从被教育、被管理的地位变成必须受到尊重的人格平等的“消费者”。教育服务的“产品”是指他们的能力、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素养品质。我们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就是要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让教育对象“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存”。服务文化的内涵主要有六个方面:服务文化评估、服务文化设计、服务文化规划、服务能力建设、服务氛围营造和服务品牌塑造。它的建设应该关注学校整体服务文化的养成,统筹规划学校从服务理念形成、服务能力培养到品牌接触点的服务文化外显等一系列服务文化构建活动,尤其关注服务文化体系的建立和服务文化品牌的树立。

教育服务的实施举措是多元的、开放的,但我们的体会主要是强化服务意识、建设服务队伍、优化服务管理、勇挑服务责任和改善服务条件五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自觉端正服务态度,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一要以让教师、学生和社会满意为宗旨,以此来确立服务指导思想;二要以教师、学生和社会满意的质量为目标,以此来提升服务质量;三要以产业、行业和社会的需求就是教育的追求为取向,来捕捉市场需求信息;四要把最好的教研交给学生,来完善服务能力;五要把评价交给消费者为标准,“最好的示范是学生”,让学生来打广告,从而赢得社会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精心组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工引领为根本取向的教育服务队伍建设。学工人员要准确了解和熟练掌握新时期学生工作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必须转变新观念、跟上新形势、定位新要求。一要发挥对大学生成长服务和思想道德的引导作用;二要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立于时代的前沿,给大学生的发展领航;三要善于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全程跟踪学生服务;四要言传身教,既要拓展教育途径,也要有的放矢。打造一支关注“真实问题”、学会“自我反思”、践行“真诚互助”、能够“高位引领”、坚持“行动跟进”、实现“成果分享”的教育服务队伍。

优化和完善人性化服务管理机制。我院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科学决策、依法治校、协调发展”的治校理念;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让学生学到真本领、找到好工作”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发展策略。坚持“内涵与外延并行,发展与民生并重,层次与特色并举”的“三并”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立足新起点,着力新目标,开始新冲刺,实施“优化提质”“合纵连横”等战略,从根本上实现我院科学发展的新突破。要勇挑服务责任,为学生发展服务。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求,我们强化“一训三风”建设,打造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节、学习节和石鼓文化大讲台等“三节一台”文化品牌,进行爱自己、爱他人、爱学校,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等“三爱三乐”校本研究,实施开放办学、合作办学战略,加大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课改力度。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我们不仅提升了学生职业能力,而且减轻了学生最后一年的经济负担;通过增加实践课时和校企合作,我们让学生逐步发展成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践者;通过发展性评价研究,我们让学生逐步发展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人④。

要主动适应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化,努力改善服务条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一是抓住松木工业园建设的机遇,再次督请衡阳市政府落实自来水进院工程,加大学生食堂建设等“八大重点项目”调度力度;二是抢抓教育信息化的历史机遇,理顺校园网络建设关系,积极开发网上资源,借以提高培训、教研、科研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竞争。21世纪的竞争必将是服务的竞争、服务文化的竞争,建设服务文化是高职教育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教育竞争力的最有效的手段。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实施服务转型。这是一种传统服务向现代服务的升级,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官僚文化向学生导向的服务文化的转型。优秀的企业得益于企业家高度的服务文化自觉,卓越的大学首先是适时转型的服务型文化的品牌⑤。知名大学的名牌是靠优质的服务文化吸引学生的。建设服务文化可以彰显品牌个性魅力,赢得民心;提升服务创新竞争能力,是赢在当今决胜未来、引领支撑学校做强做长的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

[注释]

①王焕琦.弱势高校管理文化问题的调查研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19(1):24.

②赵红深.打造高职院校系部特色文化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41.

③苏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服务文化的研究与探索[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0(6):10.

④高参参.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服务文化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5(9):110.

⑤葛军,杨骞.学校核心文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9,30(7):39.

作者:罗振新

上一篇:中医学科评估数据分析论文下一篇:中药鉴定技术教学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