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酒店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伴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酒店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作为酒店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酒店市场的需求,就必须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针对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探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专业人才酒店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业人才酒店管理论文 篇1: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微

摘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是造成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主要原因。优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明确职业规划、完善课程设置、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教学等方面进行,这样才能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酒店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实现酒店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间的对接。

关键词:高校 酒店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

一、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

根据酒店行业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一方面,2009年至2012年,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2011年,酒店人才需求量同比增长74.37%,2012年同比增长64.32%;另一方面,求职人数增长缓慢,2011年同比增幅仅为12.23%,2012年同比增幅仅为27.92%。显然,人才的需求量大于人才的求职量。从人才供求比来看,2009年至2012年,人才供求比一路下滑。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酒店专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流失严重

2014年5月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2013中国酒店投资展望报告》,指出从2000年到2012年,中国星级酒店客房总量以10%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其中,五星级酒店的客房供应量发展势头迅猛,复合平均年增长率为20%。相比2000年,五星级酒店的数量和客房供应量均翻了五倍。截至2012年末,中国共有星级酒店117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54家,四星级酒店2201家,三星级酒店5545家,一、二星级酒店3306家,共提供客房超过157万间。由此可以看出,酒店业由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与此同时,酒店业员工的流失率越来越高。统计结果显示,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区的酒店员工平均流动率在30%左右,有些酒店甚至高达45%。据中国旅游协会人力资源开发培训中心对国内23个城市的33家二星至五星级酒店人力资源的调查得知,近5年,酒店业员工流动率高达23.95%。

2.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陈旧

目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缓慢,没有形成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的环境和氛围;第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待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第三,校企合作力度不大,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尚不完善。

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13年,酒店管理各层次专业人才招生约13.3万人,毕业生约12.3万人。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本科开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代码120902)的高校有104所,全国共招生7533人,毕业766人,在校1.49万人;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开设酒店管理专业有1067所,共招生4.73万人,毕业4.95万人,在校14.56万人;开设旅游相关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近1000所。其中,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专业共招生2.53万人,毕业2.54万人,在校7.19万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全国共招生5.13万人,毕业4.59万人,在校11.85万人。虽然酒店管理专业每年招生人数相当可观,但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在职业规划、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1.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中国有句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度过辛苦的基层工作、克服社会地位低等一系列尴尬局面的精神支柱。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对职业目标及其实施策略了然于心,便于学生从宏观上进行调整和掌控,使他们在职业探索和发展中少走弯路,以便节省时间和精力;它还可以对学生起到内在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促使他们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努力进取。

然而,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更不用说制定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些高校虽然为学生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但是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鉴于此,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对学生的重要性,建立专门的职业规划指导队伍。

2.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脱节

目前,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具体教学严重脱节。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没能给予学生相应的实践锻炼和技能保障,致使很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出现不能直接胜任管理人员的尴尬局面;有些高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酒店基层服务人员,但是大部分毕业生对未来就业的期待过高,当真正从事酒店工作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对服务业缺乏理性认识,最后不得不从事其他行業。

3.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许多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性太强,忽视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服务水平和其他技能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致使很多毕业生进入酒店工作后,无法快速适应新工作角色,缺乏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协作能力、创造能力,以及与客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事、主管的人际关系,也缺乏职业意识,职业认同度低,职业忠诚度不高。

4.培养制度不健全

很多高校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制度,而是和其他理论性强的专业一样,大规模地培养同质人才,结果导致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同质性强,专业性差,特色不明显。

5.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

高校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必须经得住利益相关者的检验。对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而言,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就是酒店。但现在,高校不重视培养评价结果,只一味地按照自身的条件来培养学生,这就导致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不能胜任专业工作。

三、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措施

1.明确职业规划

高校的职责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并为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因此,高校应了解酒店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教学计划,并及时将酒店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反馈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

此外,高校还应不断加强职业规划指导队伍的建设,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建立完善的职业化标准和从业人员的培训制度,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加强职业规划课程建设,设置形式新颖、方法多样、内容突出且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课程,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

2.完善课程设计

第一,高校应加强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弹性,打通各专业的基础教学,以模块构筑专业课程,加强教学内容与酒店业务流程的结合、教学内容与酒店岗位构筑流程的结合。酒店管理的课程可以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拓展课程模块等组成。

第二,高校应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实践课时,突出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就业做好铺垫。

第三,高校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设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稳定、可靠的实习机会,并辅导和跟进实习过程;完善实习学分认证制度,突显实践学分的重要性。针对就业环节,高校可以设置形式多样的求职技巧培训选修课,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单位和就业形式。

3.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为了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有机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高校应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即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践教学。

高校应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酒店进行专业实践。如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系每年都会安排专职教师陪同学生实习,教师在带队期间能获取大量的酒店信息,进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

4.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

瑞士的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HOSPITALITY培训包模式之所有受到世界各地的认可和好评,主要是其输出的人才符合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于大学而言,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知识相关者,是指以知识相关者组织为依托,与知识有关的人员,包括与传播知识、发现知识、转化及运用知识等过程有关的主要人员。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笔者根据其与大学、与知识关系的紧密性程度,将大学的知识相关者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知识相关者、次核心知识相关者、边缘知识相关者。其中,核心知识相关者包括政府、出资者、行政主管、教师和学生;次核心知识相关者包括校友、捐赠者、契约单位;边缘知识相关者包括企业界、市民、当地社区。知识相关者参与培养评价,有利于缓解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的供求矛盾。

优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高校必须从明确职业规划,优化课程设置,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实施知识相关者评价教学等方面进行,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酒店业需求之间的契合度,實现酒店业与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间的对接。

参考文献:

[1]郭倩倩.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2]王大悟,司马志.酒店管理实践案例精粹[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游富相.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4]李志强,李玲.浅谈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对策[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3).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C044。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旅游管理系)

作者:王思清

专业人才酒店管理论文 篇2: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探究

摘 要:伴随着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对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目前我国酒店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上都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因此,作为酒店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地满足酒店市场的需求,就必须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针对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和不足,进一步探索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酒店行业的发展,我国很多的高职院校都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采取各种措施培养更多更专业的酒店管理人才,但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对酒店管理人才道德素质培养不够重视、酒店人才培养方式也不够完善。

针对于目前我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1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 酒店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并不明确,更没有结合目前我国酒店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那些中职和中专升格来的高职院校,这些院校将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认为是技术技能的培养,从而忽视了酒店管理人才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另一种就是普通的高职院校,这些高职院校本身就是带有本科教学的痕迹,重视相关理论教学、学科的系统性,同时讲究知识本身的连贯性,但却由于过分重视理论的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管理操作能力。使得目前我国院校培养出来的酒店管理人才不能满足我国酒店管理的需求。

1.2 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技能教育方式不合理

加大酒店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力度,提升酒店管理人才的专业技能,是目前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但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方面是我国现有教育管理体制,高职院校课程在安排上受到了很多限制,原本理论课程就较少的情况下,使得给学生的实践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这样势必会造成酒店管理人才实践能力的薄弱。另一方面就是,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的限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较差,高职院校中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这也是造成酒店管理人才专业技能得不到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1.3 不重视酒店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目前很多酒店在进行员工招聘时,也逐渐拓宽了范围,并不仅限于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了,也开展招聘一些非酒店管理类的大学毕业生,很多酒店认为员工的综合素质更加重要,加上招聘进去的员工也会受到酒店内部的系统培训,所以酒店也就放宽了对员工专业的要求,更加注重企业员工内在的潜力。而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对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还不够重视,使得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管理创新能力都有所欠缺。

1.4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较差

对酒店来说,酒店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比其知识和能力更加重要,但是由于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都属于观念意识形态,其操作程度较为复杂,学校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容易忽视其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有调查显示,现代酒店对管理人才有三项需求:

一是需要有职业道德、责任感、团队意识;

二是要具备专业的技能;

三是要能懂外语,特别是酒店英语。

这也再次证明了提升对酒店管理人才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2 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2.1 明确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酒店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服务性的行业,酒店和其他行业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当前我国酒店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来说,酒店最需要的不是具备专业技能的酒店管理人才,而是同时拥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酒店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我们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应该明确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提升对酒店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帮助酒店管理人才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帮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职业生活。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即是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帮助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现代酒店对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2 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德育教育

伴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就业观念的转变,以及人们对酒店人才的重新定义。集合酒店本身具有服务性的特点,需要注重酒店管理人才道德教育,提升酒店管理人才的思想觉悟,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酒店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我国院校应该强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德育教育,并将德育教育作为人才教育的一部分,同时注重酒店专业人才敬业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培养。这样才能让酒店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满足现代酒店的发展需求,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3 强化课程建设,丰富教学手段

为了培养更适合酒店需要的人才,需要学校积极地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调整,提升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将酒店工作实际的岗位需求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酒店实际工作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和企业实际操作的直接对接。同时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能够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酒店专业教学的辅助,实现教学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也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欧阳晓晴,李凤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为例[J].时代文学,2014(8):207-208.

[2]陈薇.中职学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4(24):129.

[3]洪出山.新形势下中职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解决方法[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60-161.

作者:王雪娇

专业人才酒店管理论文 篇3:

1+X证书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来讲,教师在教学中可融合“1+X证书模式”,围绕其内涵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打造良好教育教学体系,借此来实现专业教学改革,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本文就1+X证书模式下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关看法,希望对专业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1+X证书模式;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一、围绕“1+x证书”模式,打造全新专业教学体系

在全新育人模式的支持下,高职院校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可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发展,并且为之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聯合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围绕当下多数就业单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将“x证书”中不同证书等级要求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素质等与本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目标进行对比,从而明确育人目标,制定全新教学方案和打造全新课程体系,并将其落实,确保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引导教师在引入全新教学内容、完善实训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组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对国内多数管理岗位的标准进行分析,及时把握专业发展方向,随后将这些整合的内容融合到专业教学,从而将社会需求与专业、知识基础教学进行对接,确保教育内容符合“x证书”中的要求。其次,强化与就业单位的合作。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为星级酒店管理、高尔夫球场管理、俱乐部管理、国际旅游商务管理、高级餐厅管理等,通过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围绕其实际工作内容完善校内模板化课程,并发挥这些课程独立、灵活的特性,帮助学生树立就业、就职认知,鼓励学生多多考证。不仅如此,专业教师也可定期与相关单位人员进行交流,双方就人才需求和人才管理制定全新方案,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与专业发展。

二、提升师资力量,打造“x证书”下的教育教学团队

全新的人才培养方式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应用意识和应用技巧,以充分发挥教学方式的应用价值。在“1+x证书模式”下,教师不仅需要将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要求进行结合,并以专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基础目的,将“x证书”中的标准工作要求相融合,同时教师也需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可以针对目前的“00后”选择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并结合学生能力发展需求将教学方向、内容等进行调整。基于此,高职院校为了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提升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首先,在校内积极开展围绕“1+x证书”的培训与调研活动,让教师对其内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鼓励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应用此种教学方式。此外,还需落实制度保障。为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能力提升的主动性,则可以落实必要的奖励机制,激励在校专业教师参与到各类培训。其次,

积极组织教师对职业技能竞赛制度进行分析,或带领教师前往一线岗位进行学习,这一措施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企业用人标准,引导他们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在师资力量的保障下,“1+x证书”模式与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学生的能力得以提升,且新时期的教学目标实现有了保障。

三、积极开通线上教育平台

线上教学平台的构建,利于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1+x证书”模式的教育价值。在平台教学中,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和相关的课程教师可将酒店管理专业对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中的企业人才指标、工作标准以及课程标准进一步融合,把“x”证书考核的知识和技能与相关的课程标准相对接,将这些内容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职业素养。之后,将这些整合内容上传到班级管理平台,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在课堂上,教师结合学生存在的疑难点以及教学重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学习与“X证书”的相关课程之后,实现自我能力以及素养的全方位发展。

四、结语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需要重视自身的改革,可借助全新的“1+X证书模式”,丰富当前专业教学形态,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现代化人才。将这一全新的模式融合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并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1+X证书模式中的“1”是学历证书的象征,而其中的“x”则是其他职业技能的认证证书,通过落实这一全新模式,可以鼓励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积极获取学历证书,同时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报考、争取更多与未来就业、入职的技能证书,这样不仅可以强化自身能力,同时也可以满足酒店管理岗位的能力需求,育人效果十分显著。

参考文献:

[1]王红.“1+X”证书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营销界,2020(51):140-141.

[2]乔海燕.“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宴会策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21,37(02):158-160.

作者:何欣

上一篇:实践教学学前教育论文下一篇:家庭德育教育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