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2022-04-26

摘要: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影响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生在不同实习阶段的职业认同存在差异,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他人、工作环境等,建议从学生职业信念、学校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我国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1:

论“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高低,关系到他们对幼儿教师职业的热爱和肯定程度,既是干好本职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针对“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分析,提出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与建议:以人为本、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認同感的基础,师德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关键,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90后”学生 学前教育专业 职业认同感

一、前言

所谓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感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它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随着职业的发展及对职业研究的深入,职业认同感的概念也愈来愈朝着多元维度发展,社会化、多元化、人性化等逐渐成为其显著特性,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心理角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及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逐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已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并以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特色,日益彰显出勃勃生机。随着人们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并给予他们较高的人格期待,被赋予更多的社会责任。幼儿教师是代表国家利益,培养新生一代的。幼儿教师是引领幼儿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进入正规学习生活的重要中介和桥梁。但是,在学前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局面: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职业认同感不高,专业化发展进程缓慢,甚至不时发生一些有损师德的虐童事件。因此,如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一个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

二、“90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问题分析

“90后”大学生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代,却也是衣食无忧、坐享成果、任性自我的一代,更是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且寄予厚望的一代,他们聪明但也轻狂、理性却也躁动,甚至是成熟与盲目并存,这些显著的心理特征导致大学生们在个人专业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从而在职业认同感的养成方面出现了一些偏差。

1.专业选择带有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由于近几年学前教育的大规模发展,幼儿教师的师资需求增大,且在职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社会地位逐渐提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幼儿教师的职业发展呈现整体良性发展态势。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但这其中也不乏一些人带有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他们并不十分了解自己的个性和兴趣是否适合做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是否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从而导致这些学生在入学后的专业学习中存在不适应,甚至产生对个人未来发展的迷茫情绪,进而出现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

2.自我提高意识淡薄导致专业学习、职业能力提高发展缓慢

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生源质量不高的现象,这与学生入学后的专业学习氛围不浓、学习态度欠佳、学习效率不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是科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培养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精力,克服理论知识基础薄弱、职业技能特别是声乐、键盘、舞蹈、美术等艺术类专业技能课程零基础的困难。这需要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作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敷衍、畏惧、懈怠等不良情绪和行为都会延缓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3.保育和教育兼顾的工作性质与“90后”大学生成长历程存在冲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目前,随着幼儿园保育教师岗位的逐步取消,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正逐渐转向保育工作和教育工作兼顾。这其中的保育工作需要教师工作细致、周到、责任心强,甚至要拥有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劳动精神。“90后”大学生是衣食无忧,甚至是娇生惯养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其中的一些人面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产生一些畏惧、抵触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如何使学生们从内心短时间内接纳和认同这些服务性质显著的工作,并能愉快的胜任保育工作,是高职院校教师在专业引导方面应该大力度探讨的课题。

4.缺乏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及部分学生的消极性格,从而埋下入职后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职工应当尊重、爱护幼儿,禁止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由于一些学生在专业选择时缺乏必备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热情,未能认识到幼儿教师职业的崇高社会价值,再加上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幼儿及他们的消极性格,如怠惰、自卑、跋扈、粗心等,因此不能排除在入职后不能与幼儿和谐的沟通与交流,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生硬、不公正,缺乏教师团队的合作精神,与幼儿家长关系紧张等问题的出现。

三、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方法与建议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人才。高校既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品德、修养的培养与塑造,才能完成为国家输送新一代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是一项公共事业,是一项助人的高尚工作。因此,高等教育要想培养合格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优秀幼儿教师的后备力量,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就成为当务之急。

1.以人为本、塑造健康的人格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基础

培养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传授他们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更需要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很难想象一个不具有健康的心理品质的人能够成长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作为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的职业高等院校,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们特别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进行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以人为本,优化他们的心理素质,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1)要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远大的职业理想

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应引导本专业的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并进一步规划远大的职业理想。随着社会的进步,幼儿教师这一曾经被世人冠以“看孩子的保姆”“阿姨”等不公正待遇的职业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尊敬与认可,这无疑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构建了良好的社会背景。但与此同时,与幼儿教师地位的提高并存的是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幼儿教师的岗位竞争、工作压力、职业发展也随之而来。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精神,即坚定的教育信念、强烈的教育意识以及对幼儿教师职业的高度的认同感,而且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专业发展能力,即丰富扎实的理论基础、一专多能的岗位技能、高效的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积极主动的专业学习、发展提高自我的意识与行动。

(2)要加强性格的锻炼

个人性格不同的幼儿园教师,在工作中对情绪的控制与调节往往有很大差别。例如,性格外向的教师,热情、善于交际,但也易激动、粗心大意,甚至容易发脾气,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这些表现都是不利于做好幼儿教师工作的,甚至会导致不称职行为的发生。而性格内向的教师,安静、做事周密、严谨、细心,但也可能不善于与人交往,不能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及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等,这在需要沟通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幼儿园也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进一步形成阶段,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只要有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他们的一些不良性格特征完全是可以调整的。

2.师德塑造、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关键

影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职业认同感的因素很多,包括来自社会变迁、国家政策以及高校管理等各个方面,但最根本的还是来自于学生自身。归根结底,塑造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丰富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的价值观等对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源,它帮助学生们如何做“人”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本质的最根本的诠释。只有具备良好人文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才能作为名符其实的“人才”融入社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快乐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贡献。然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即他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并不尽如人意,诸如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频现,高校应正视这一现实,积极开展在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可以多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能够在耳闻目睹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人文精神。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应重在培养涵养,培养人性、情感、欲望、情绪、人际关系等做人方面的素质。

(2)良好师德的塑造是培养幼儿教师之本,它约束学生们如何做“事”

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无疑,师德规范是高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这意味着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言教,又要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依靠教师本身不懈努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进一步分析,教师师德的养成仅靠教师自省又是不够的,甚至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在许多发达国家,师德规范的提出是给予法律准绳的,各种行为规则都定位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培养过程中,高校教师应结合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细化幼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如果违背了职业道德规范,不仅涉及道德问题,而且涉及法律问题,进而养成基于法律意义上的强化个人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的习惯。

3.转变方式、更新手段是培养与提高职业认同感的途径

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应有针对性的开展,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接受并乐于参加相关的学习活动。如果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工作在形式、方法和手段等方面不到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内容单调、手段呆板、形式陈旧等问题,则无法适应当今大学教育对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1)正面引导,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認同感的积极培养

为了配合职业认同感的培养与提高工作,应积极坚持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教育,用先进的幼儿教师典型引导,用具体的学前教育政策引导。具体来讲,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既要使学生明确幼儿教师岗位的工作职责,以及幼儿教师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又要发挥优秀教师榜样的力量,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

(2)反面警示,消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称职行为发生的隐患

近一段时期,屡屡曝光幼儿教师的不称职行为,甚至是虐童事件屡见不鲜。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客观、理智的分析反面事件发生的原因与背景,做到正确明辨是非,保持头脑清醒。并且应培养学生们对幼儿教师职业应随时抱有一颗敬畏之心,明白遇事随心随遇、以自我为中心的严重后果。防微杜渐,吸取教训,充分发挥反面事件的警示作用。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不应仅仅是正面引导,还应有反面警示,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培养与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应该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

(3)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影响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决不能闭关自守、坐而论道,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教学方式,精心组织实施培养计划。走出去,是指要合理安排幼儿园的实习、见习计划,使学生亲身感受幼儿教师工作的内涵。请进来,是指要适时邀请一些优秀的一线幼儿教师、有突出成绩的本专业毕业生走进课堂,现身说法,使学生们亲身体会幼儿教师工作的魅力。与课堂教学相比,这些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往往是巨大而显著的,且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应充分挖掘与利用。

参考文献:

[1]张燕.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2]幼儿园工作规程.

[3]张桂春,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经验及启示.教育科学,2001,(1).

作者:郝颖

我国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2:

顶岗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的影响

摘 要: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影响着幼教事业的发展,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生在不同实习阶段的职业认同存在差异,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人、他人、工作环境等,建议从学生职业信念、学校课程设置、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学前教育;顶岗实习;职业认同

一、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幼教事业有主观上的内在接纳,从而自觉服务于幼教行业的一种精神状态。

当一个人对职业性质和价值有正确的认识,自己从内心认同所从事的工作时,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发挥更大的能量。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幼儿教师队伍,职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点与动力。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水平直接关系到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教师职业认同能够促进幼儿教师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之中,用较强的意志面对烦琐的工作与困难,提高教育质量,不断收获成就感,体验从事幼儿教育这一职业的幸福感,从而减少幼儿园教师资源的流失,保证幼儿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教师职业认同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以专业要求规范自身,为幼儿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与心理氛围。

二、学前教育专业顶岗实习生职业认同的状况及影响因素

顶岗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幼儿教师从业前的重要阶段。在顶岗实习的初级阶段,学生刚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满怀热情与信心,这个阶段一般以环境创设、布置教室、辅助主班教师为主要任务,还没有完全獨立承担开展活动的任务,自信心较强,有一定的成就感,职业认同水平较高。当他们进入顶岗实习的中期阶段,教学的技能技巧有了提高,要独立承担教学和管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任务完成得不是很好时,实习指导教师的批评、家长的不理解与指责随之而来,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使得部分学生对自己和幼儿园工作失去信心,职业角色也随之摇摆不定,职业认同感下降。当他们进入到实习后期,教学技能、组织开展各项活动的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工作中逐渐得到园长、指导教师的肯定及家长的信任,特别是孩子们对他们的纯真的感情,让他们看到自己的价值,从中得到自我肯定,因此,这个阶段职业认同感有增强趋势。

根据对幼儿园顶岗实习生的访谈及对其周记进行整理发现,在不同实习阶段,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认同度存在不同,总体表现为职业认同度偏低。分析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生个人因素。实习生心理素质和应对烦琐的工作压力的方式影响其职业认同度。一些学生在实习中怕苦怕累怕脏,做事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退缩,这种消极应对工作压力的方式对其职业认同存在负向影响,而那些能够吃苦耐劳、有足够耐心和爱心去对待幼儿、在实习期间坚持不懈跟指导教师学习、不断反思自己、积极应对工作压力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比前者高。二是他人因素。与实习生密切接触的他人,如园长、实习指导教师、家长、幼儿等,也是影响实习生职业认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实习期间得到园长的关爱、指导教师的耐心指导、家长的信任与理解、幼儿的亲近与爱戴、搭班教师的默契配合,就会对实习生职业认同的塑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工作环境因素。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影响着实习生的职业认同感。研究表明在公立幼儿园与私立幼儿园实习的学生,职业认同感存在差异。在私立幼儿园实习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比在公立幼儿园实习的学生认同感低。工作所处地域也影响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市区幼儿园实习的学生职业认同感要高于在乡村幼儿园实习的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幼儿园工作烦琐复杂、责任大,而幼教行业在社会上的经济地位、社会声望却不高,这样的冲突对幼儿教师的自尊心和职业认同感存在消极的影响。

三、顶岗实习生职业认同感培养的策略

职业认同作为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是其从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良好的职业认同感能够让学生对幼教这一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有目的地为将来从事的职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顺利地进入幼儿教师的角色。因此,加大对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是学校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的同时,进行就业与指导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信念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让人对职业有份坚守。正确的信念能够使学生明确幼儿教育目标,对工作充满信心,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工作。因此,在学生去顶岗实习前,加强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我认识,把自身的发展和专业紧密结合,坚信自己适合幼教工作,增强职业动力,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工作中的各种竞争、压力、困难,把压力与困难作为磨炼自己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工作中坚持克服困难,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才能逐步实现职业认同,为以后真正进入幼儿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增加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产生对幼教事业的向往和热爱,实现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转换,学校应对现有课程设置格局做适当的调整,增加教育实践活动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课程设置上要贴近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在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通过实验教学、模拟授课、技能训练等形式增加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实施时要摒弃单纯的理论性,重视课堂教学情境,尽量将学生置身于一种真实的教育情境之中,使其充分地感受和体悟幼儿教育工作,从而真正触动心灵,产生对幼教事业的向往和热爱。

3. 建立示范性综合实习基地。影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感形成的一个直接因素是幼儿园的工作环境。社会学认为人的行为受其所处的环境影响,外在的环境会通过各种途径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示范性幼儿园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园风、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起示范作用。因此,学校在实习基地的建设上应优先考虑选择那些指导力较强、设施完善、实习条件有保障、有优良园风的示范幼儿园作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这些幼儿园在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中的引领作用,努力创设有助于实习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莉.职业学院学前教育类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报告[J].文教资料,2009(7).

[2]常瑞芳.职业认同: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J].教育导刊,2008(7).

[3]孙青.一位优秀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的叙事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

[4]谭日辉.当前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其提高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程慧智,现就职于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西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体验与职业认同研究”(课题编号:JY1457)的研究成果。

作者:程慧智

我国幼儿教师职业素养论文 篇3: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摘要: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主要是指,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使自身职业理想得以实现、才能得以发挥、需要得到满足的持续快乐体验感。提升其职业幸福感,能够促使其对自身职业的认同感得到强化,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促进幼儿教育水平,为我国幼儿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影响因素;提升策略

前言:对于教师职业幸福感而言,其主要是指,教师工作中使自身职业理想能够实现,其是指对现实生活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衡量教师生活质量的心理指标。职业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绩效、工作质量、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投入程度等,另外,还会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1 幸福感影响因素

1.1高工作要求的影响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会受到工作本身以及领导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有源自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期望以及冲突等。强制性的工作要求,会对教师在心理以及生理等方面造成一定影响,而教师只有通过努力工作以及遵守工作要求,才能够缓解紧张心理[1]。因此,合理的工作要求,能够使教师产生有益压力,提升其工作活力以及动力,并使其产生职业成就感以及幸福感。然而,过多的时间压力、工作量以及角色冲突等,就会使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对其心理资源造成极大的损耗,产生职业倦怠感,导致职业幸福感下降。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工作要求以及工作压力感较大。

幼儿与中学生以及小学生相比,其还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生活能力,在吃饭、喝水以及睡觉等方面,均需要教师用心照顾。另外,当前在幼儿园中的主体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在幼儿园受到丁点的委屈都会向家长反映,引起家长的误会。因此,教师需要对自身的言行举止以及幼儿的各个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加以关注。长期以往,教师需要完成的工作量以及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1.2工作资源的影响

若是工作资源充足,教师可以轻松完成工作目标,促使教师更加乐于学习,进而不断成长,提升其专业水平,进而增强职业幸福感。工作资源能够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地工作,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及资源,促使教师更加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在其中感受工作成就感。另外,在工作资源中的工作氛围、报酬以及公正感,能够使教师的关系需要、自主需要以及胜任需要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使其工作动机得到强化,促进工作效果,进而产生幸福感。同时,在工作资源不足时,在高工作要求的影响下,会使其教师心理压力增加,产生职业倦怠感,对其职业幸福感造成极大影响[2]。

1.3人际关系影响

对于幼儿园而言,其内部人际关系,会对幸福感产生一定影响。教师不是一个单独个体,在开展教育活动时,教师与幼儿需要进行互动,在创设环境中,需要协助。在提升专业技能时,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对于不同的人际关系而言,均会对教师的幸福感造成影响。若是教师在人际关系缺少和谐性的环境中,一个触发点,就会是教师行为失控、情绪失控,使幼儿心灵受到伤害。

2 职业幸福感提升策略

2.1提高专业素养

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虽然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影响,但是,其属于自给自状态。在个体条件无法被客观条件所满足时,教师应该借助自我调试的方式,进一步适应幼儿园环境以及幼儿园生活,构建强大、有效的心理防御体系,积极转变人生态度,使自己能够更加豁达、乐观,发现教师这一职业的魅力,对于发展的、动态的幼儿,应该以研究的身份,积极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享受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成就感以及幸福感[3]。在教师将内在追求设定为职业幸福感的时候,其主人翁意识才算真正地树立起来,在这时教师的自觉性得到提升,并对自身职业产生认同感,进而体验工作中产生的幸福感。真正的守护之力,一定是幼儿教师用自己的责任心、爱心以及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的合力,而摄像头只是无奈的选择。

2.2同工同酬

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指出,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应该由教师工资来反映,进而促使教师重要性、教师在开始执教那一刻担负的责任进行充分反映。教师工资应该远远同等资格其他职业以及类似职业的工资。在其他文件中,也明确规定,要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幼儿教师地位以及待遇进行提升、落实。严禁回避教师物质报酬现象,对决空谈教师精神神圣问题。

通过同工同酬,能够对以下问题进行有效解决。①能够有效解决幼儿教师付出缺少相应回报的问题。在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在工资分配中,需要严格遵守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幼儿教师的待遇得到切实提升,进而使其在生活上的压力得到缓解,提升教师的生活水平,其属于基本的物质保证,也是使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措施。②能够有效解决编制教师与非编制教师在待遇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正式工与劳务派遣工而言,只要工作内同相同,就要保证其工资待遇相同,同时,在福利以及社保等方面的等级待遇应该保持一致。

2.3人本管理以及科学管理

对于人本管理而言,其主要是一人的情感、发展以及需求等为基础,所开展的管理模式。幼儿教师每天基本上在幼儿园工作,因此,幼儿园应该为教师创造宽松、愉悦的工作氛围,使得教师主人翁意识得到强化,进而使其对幼儿园产生归属感,并在工作中不断巩固[4]。在人文关怀方面,管理人员应该始终将以人文本的来理念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各种人际关系以及工作关系等,应该合情合理、公平公正地处理,为教师提供爱的关怀以及人性化服务,促使其能够产生幸福感,快乐地工作。

借助可续管理,建立科学的班级模式,保证教师与幼儿的比例达到合理范围,是提升教师幸福感的重要手段。在教师与幼儿比例达到合理状态的情况下,一方面能够促使所有幼儿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教师的压力,促使教师的工作量更加合理, 使教师幸福感得到提升。

在幼儿园中,幼儿是否被关注以及是否安全等,其本质在于管理并非监控,监控存在死角,而管理可以做到无死角。

2.4家园互信

將孩子的手交到教师手中,就是家长对教师、对幼儿园表现出的最大信任。家长对于教师的信任,体现出其对教师的尊重,同时也是为了促使孩子,从小就能够产生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感,只有形成安全感,才能够为以后处理人际关系夯实基础。幼儿园应该积极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携手为孩子创造美好的明天,构建家园互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为教师创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够使其身心保持着健康的状态,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进而促使幼儿在家园互信体系中,快乐成长。

结语:综上所述,职业幸福感对教师的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通过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其主要影响因素有高工作要求、工作资源以及人际关系等。可以借助提高专业素养、同工同酬、人本管理以、科学管理、家园互信等措施,使其职业幸福感得到有效提升,进而提升其工作态度、投入程度以及工作绩效等,促使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明,蔡淑兰.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06):152-154.

[2]玛依拉·麦麦提依明,胡粟秀.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其提升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3):104+106.

[3]郭红霞,倪幸.农村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应对策略探析——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81-84.

[4]申燕.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7):96-99+103.

(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陕西 咸阳 712000)

作者:范金钰

上一篇:农林复合经营生态农业论文下一篇:石油钻井工程成本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