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师基本职业素养与提升

2022-09-1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根本保证。“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 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源头, 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综合职业素养的高低。所以, 提高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教师”虽取得了教师资格, 但由于不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 素养不高, 学艺不精, 敬业精神不够, 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与心理等, 不能有效地教给学生应掌握的知识, 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养、各种适应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致使一些学生因为对某个教师不满而厌弃某个课程, 或因教师的原因而放弃学业甚至自暴自弃。因此, 社会、学校尤其是教师, 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教师基本职业素养的内涵, 并设法不断提升教师基本职业素养。

一、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一) 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职业道德

树立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 是激发教师责任感、使命感与敬业精神, 塑造教师高尚人格, 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首要因素。把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国家的发展前途联系起来, 把学生的持续、和谐、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信念, 教师才能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才能明确教书育人的过程是教师不断追求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也是自身价值得到提升的过程。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体现“德育为先, 育人为本”的理念,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求过程中, 实现自身的不断超越。

(二) 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

教师是人类知识、优秀文化、社会生活经验和智慧的传播者, 在人类发展和教育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必须做到拥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懂得教学, 了解学生、自己、教材等, 并且能够把它们揉在一起融会贯通, 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智能结构。

面对社会和学生, 教师必须明确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且把知识转变成自己的智慧和技能;面对知识和自己, 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知道什么, 必须通过一定手段和方法把自己了解和感悟的知识与道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 仅仅明白知识道理是远远不够的, 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途径把知识道理转变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且形成一定的持续发展的创新能力。

(三) 娴熟的职业技能

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和教育机智等。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讲述的基本能力。即能够准确有序而流畅地把自己的知识与看法传递给学生, 并且使学生形成独特的能力结构和智慧形态。而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组织管理课堂、组织学生建立班级核心、组织集体活动等, 这些都需要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师通过体察学生内心变化, 正确判断学生心理状态, 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和了解学生, 这些都需要教师的了解能力。教师面临的新的、意外的情况, 能够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 并且随机应变地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以解决问题, 这需要建立在周密观察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 也是教师不断修炼, 形成教育艺术和行业智慧的体现。

二、加强教师自身各类培训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

(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关键。

1. 学习师德先进典型, 铸就爱岗敬业的师魂。

各学校可以选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的典型, 也可选择身边的典型, 重点是突出他们对教育好下一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及面对困难不屈服、不低头的可贵精神和淡泊名利、潜心育人的高尚情操。

2. 建立和完善个人师德修养规划。

德是灵魂, 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 不令则行。”每个教师都要把师德修养作为不断践行、不断超越的职业追求。学校要督促教师建立个人师德修养规划, 把它作为职业理想的重要方面。

3. 开展正师风、树师表、铸师魂的系列活动。

组织开展专题讲座、征文、演讲和师生帮扶、家校联系等实践活动, 并向全社会、广大学生及家长广泛宣传树立良好师德师风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实施步骤、措施, 让师德教育活动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监督和认同。

(二) 教师掌握并不断更新必备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和人文知识是提升职业素养的重要方面。

1. 教师应将学科知识系统化、生活化、实践化。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 教师必须设法将那些本是枯燥乏味的死知识赋予生命和活力, 变得鲜活而亲近。因此, 创设情景, 设置问题, 制造“冲突与悬念”, 显得极为重要。教师只会照本宣科, 学生更是昏昏欲睡。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 教师的语言要有激情和感染力, 更重要的是要对所教的知识进行加工, 精心选择, 精心“烹调”, 精心编排, 精炼表达。

2. 教师应加强对教法、学法的研究。

教法和学法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教无定法, 但贵在有法。教科书上的学科知识除了部分内容有增删和编排顺序有变化外, 内容是相对稳定的, 但教法和学法却是必须与时俱进的。因为社会环境在变, 资讯传输在变, 思维方式、沟通方式也在变。举个例子, 几年前, 有现在这么多留守儿童吗?有这么多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孩子吗?几年前, 大家知道微博、会用微信吗?这些就是实实在在的变化, 教师的教法当然应该有相应的调整, 以符合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不要穿着新时代的衣服, 却在墨守成规、刻舟求剑。

3. 教师应该不断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 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教师的工作是繁杂的、艰辛的, 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开会学习、培训等, 成天都非常忙碌, 除了加强学习学科教学知识及管理常识外, 重要的是提高文化修养, 教师教书育人, 首先应该是读书人, 要多读书, 读好书, 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文学的, 名人传记、中外经典、社会生活、励志故事等等, 都可以广泛涉猎, 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加深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 更是扩大了教师的人文视野, 从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使得教师自身以及学生和家长受益。

(三) 加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磨练, 形成较为稳定的教师职业技能

1. 把教师培训作为提升职业技能的突破口。

抓好寒暑假教师的专题培训和平时的校本培训, 把涉及到教师在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工作分成板块, 逐一培训。如:备课的几大要素, 如何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如何写教学反思, 如何分层次布置作业, 班级遭遇挫折时如何进行简短的励志演讲, 如何与个别学生谈话, 如何与“蛮横”的家长沟通等等。

2. 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机制, 搭建教师职业技能提升的平台。

设立校级名师工作室, 切实搞好“传、帮、带”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和骨干教师的优势和作用, 让每个教学技能相对较弱的教师都能拜师学艺, 让每个在教学技能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教师都有用武之地, 在教师中形成互帮、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3. 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练兵、大比武活动, 练赛结合, 以练促赛, 以赛提能。

改变传统的教学技能竞赛以上课为主的倾向, 可以考虑分为几大类, 十几个小项, 如上课类分为备课、说课、评课等, 总结类分为课堂反思、案例启示、阶段小结等, 教学机智类可分为即兴演讲、现场问答、突发事件处理等, 让教师的职业技能在各种小竞赛中得到巩固和提高。

三、改革和完善教师职业素养的评价和考核机制, 是全面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根本保障

(一) 建立一套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学校人事管理制度

社会上流行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正侵蚀着教师的道德底线, 现在不务正业的教师不少, 不思进取的教师也不少。要按照省考、县管、校用的教师人事管理模式, 真正落实聘任制和合同制, 确立学校的人事管理自主权, 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和教师职务 (职称) 评聘捆绑制, 充分利用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考评、职务晋升、合同管理等环节, 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 学校建立一套完善的、全面的教师职业素养考核办法

真正改变以往重结果轻过程、重考分轻师德、重目标轻发展的评价方式, 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每一名教师在履行教师岗位职责、体现教师职业素养方面的点点滴滴, 让评价结果既是过去工作的展现, 又是对今后工作的激励。

(三) 切实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但教师的经济收入的确不高, 教师这个职业没有真正吸引多少社会最优秀的人才来参与, 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高度, 应该思考如何让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乐教善教, 为教育事业奉献毕生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 提升教师基本职业素养, 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基础性工程。教师自身、学校以及行业主管部门都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 以达到提高教师职业素养, 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

上一篇:汉语对英语借词的吸收与改造下一篇:咸阳金融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