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下的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26

【内容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当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以此为目标,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模式有效统合了职业学生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无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哪一个等级层次出现人才缺口,都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来源源不断的获得合格的人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才培养下的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才培养下的旅游管理论文 篇1:

智慧旅游视角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日常的吃穿住行、娱乐活动、学习活动等活动中都融入了信息技术的要素,于是,智慧旅游应运而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智慧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旅游发展趋势,所以加速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就成为了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智慧旅游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创新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旅游管理类人才的专业性技能以及他们的实践能力就成为最重要的问题。智慧旅游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形式,而且随着这一概念被提出,不断涌现出了很多新型的旅游方式,不仅丰富了人们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的方式,而且也让人们旅游的过程变得十分丰富多彩。

关键词:智慧旅游 高等院校 旅游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正文]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也随之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由最初的小康型社会,转变成为现在的全面小康型社会,旅游业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型。伴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导致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人员面临的工作压力也在日益增加,因为人们对于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升。导致现在很多院校对于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的计划以及实施方案,这对于旅游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智慧旅游的具体体现就是在旅游者出门旅游之前,通过一些新型的信息技术手段,让他们了解关于这次出行的具体信息,以方便他们提前为一些事情做好准备,或者是在对各种旅游安排活动进行计划的前提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旅游行程,也就是说,智慧旅游让游客有了一种近乎完美的旅游计划。智慧旅游的含义其实在旅游管理以及旅游服务中都能很好的体现出来。

尽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在各个高校都有相应的教学计划,但是具体的教学实践制度还没有明确提出,所以一些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无法实施,相关的课程也无法展开教学。智慧旅游是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所以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融入一些时代元素,根据现代社会的需要来进行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 ,选择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现在有很多高校在进行旅游管理方面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都十分注重理论教学的课程,基本上没有对學生开展很多具有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想要得到开展需要较好的教学设备,很多高校都无法满足这一条件。长时间下来,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会较低,无法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工作中,很多高校即使设立自己独立的教学实验室,但很少对学生开放,或者说学校不重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就导致学生得到的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完全符合,使学生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无法解决自己毕业后从事旅游管理相关职业所遇到的问题。

二、智慧旅游视角下高校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具体策略

2.1促进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更加科技化

由于数据大时代的需要,智慧旅游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旅游潮流,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在响应智慧旅游的号召,随之而来的便是对于现代化智慧旅游服务模式和质量的提高的要求,努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对智慧旅游提升兴趣,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智慧旅游当中。在现代社会,随着智慧旅游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体验科技带给我们的好处,我们可以凭借科技的力量不受地区时间的限制获取我们想要了解到的一切信息,而且能通过很多动态的图片感受到国家地域的美丽壮观景色。伴随着很多智慧旅游体验馆的建成,已经有很多体验者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手段带给我们关于旅游的不一样的感受,让他们有一种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感受独特风景的感受,如同置身于那样的美景中一般,让体验者身临其中,流连忘返。而且强大的科学技术还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非常逼真的效果,让人们感到紧张又刺激,这种感觉是十分独特的,为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校内实验室更加科技化的建设可以让同学有更好的实践体验,提升他们各方面的专业能力,才能让他们在智慧旅游行业大放异彩,为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多独到的见解。

2.2智慧旅游视角下培养人才实践应用能力

旅游管理是一个非常注重同学实践能力的专业,所以在智慧旅游视角下,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成为了智慧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关键环节。想要提升同学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相关行业的一些事情,既然说了是实践应用能力,肯定不能只注重理论方面的讲解,而且要让他们把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当中,要给同学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实习,当然最基础的还是要在平常的上课过程中注重实训教学。一方面,为了实训教学的质量得到更好的提高,学校在进行课程安排时需要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学习的时间,提升同学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硬件设施的准备,加大智慧旅游实验室的建设,尽可能多的建设一些与智慧旅游相关的景点或者酒店以此来增加同学的实践地点,让他们可以有更好的条件获取实践的机会,也可以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模拟智慧旅游,让学生通过电脑来模拟操作,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实践技能;另外,如果高等院校无法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来提高旅游管理类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可以依托他们自有的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设备来完成与智慧旅游行业相关的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的人才,让企业的未来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在智慧旅游这一新概念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情况下,有很多毕业生都进行了智慧旅游管理方面的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智慧旅游的管理起到积极作用。许多高等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智慧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工作,不断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可以从老师那里获得旅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最好可以为学生提供实验课,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技能,对学生今后的就业起到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媛媛.智慧旅游视角下的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08):202-203.

[2]刘亦雪.智慧旅游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OPEC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22):150-152.

广东社会科学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0

作者:卢凤

人才培养下的旅游管理论文 篇2:

基于中高职衔接视角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

【内容摘要】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的职业教育应当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中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以此为目标,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育模式有效统合了职业学生的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无论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在哪一个等级层次出现人才缺口,都可以通过中高职衔接教育来源源不断的获得合格的人才。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为例,结合中高职衔接教育中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培养策略,为旅游管理职业专业中的中职人才与高职人才的对接教育提供有力的帮助。

【关键词】 中高职衔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1  引言

不同于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下的人才发展渠道更加宽广。中职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所教育出的学生大多从事于初级或中级等基层专业。除了在中职学校毕业便直奔一线工作的学生以外,还有学生要继续在高职学校学习深造,提高自己的知识等级,能够在毕业后从事更加高难度的专业工作。这也是推行中高职衔接教育的目的,能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归纳为一体,为技术人才的终身学习打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在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应用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可以快速培养出大量事业能力出众、创新素质优秀的工作人才,从而逐渐填满我国旅游业巨大的人才市场需求。

2  在中高职衔接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不足之处

2.1  考核工作不够全面

中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考试内容,大多都需要综合文化课成绩与专业技能水平两项作为考评重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参考生而言,所要考核答辩的范畴基本囊括在《旅游政策与法规》、《导游基础知识》、《全国旅游热点》《旅游时事》《导游工作应执行的业务》几项课程之中[1]。同时,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考试、专业考试两项分数的综合,也要有效组织面试考核,让学生模拟导游现场,查看学生的口才表述是否流利。这样的考试方式才能全面查看学生的旅游业务能力,而当前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明显没有做到细致的考核划分工作,只是让学生们单纯的参与考试,按照分数高低来排资论辈。这样不仅将一些文化理论能力逊色而口才能力出众的潜力学生推出门外,也没有把握好中高职衔接教育的优势。

2.2  教学内容有失偏颇

在新形势下,中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内容比较功利,一切教育培养都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或升学率为主。因此,教学内容多局限在导游流程、住宿与饮食服务、娱乐推荐等方向上。明顯忽略了旅游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中职学生的工作能力头重脚轻,只能专注于学习过的内容,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学生很容易不知所措,出现纰漏甚至很严重的工作事故。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虽然传授的知识内容较深,但大多存在理论重于实践的教育误区。同时,专业教育培养的目标太过分散,导致与中职教育无法做好彼此的衔接。而中职教育犯下的“重视专业,轻视基础”的问题也带来了更多一系列的恶性影响。许多中职学生由于基础能力不扎实,在入学到高职院校时,对深层的旅游专业课程普遍出现学习吃力、跟不上进度的状况。因此,教学内容的片面化也会导致中高职衔接出现教育问题。

2.3  旅游专业课程混乱

对于旅游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教学课程。但时至今日,各地方旅游职业学校在中高职衔接教育的课程制定上还没有确定完整的授课体系。尤其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比较多样化,除了最基础的自主考试升学,中高职衔接模式的分类既有四年、五年、六年不等的一贯制,也有“3+2”套办制[2]。这就表明,许多由中职入学到高职的旅游专业学生,其学习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他可能通过一贯制中的“四年制”入学到高职,即中职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也可能通过“3+2”套办制,即在中职学校学习两年,看学业成绩择优录取到高职院校,再进行三年的学习。那么前者和后者之间在中职学校就相差了一年学习时长,这也导致学生之间学习进度必然会存在不同。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展很难照顾到每一名学生,甚至会因为学生学习进度的差异性而产生课程混乱的问题。

2.4  实训设施还需完善

既然高职旅游院校是中职旅游院校进一步学习的地点,那么无论理论知识的教育或是实践操作的训练,都应当体现出难度和层次的差距。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很难从二者之间发现明显的高下之分。相反,有些办学能力、经济能力出众的中职旅游院校,其实训设施十分完整,不仅配备了客房、餐厅、训练室、导游练习室等模拟设备,还聘请了专家来进行专业化的亲身指导。而部分高职院校的底蕴偏低,缺乏大量的实训设施。师资队伍也差强人意,在教学体验上甚至被优秀的中职学校抛在身后,导致教学质量不进反退的“倒挂”现象。

3  在中高职衔接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策略

3.1  落实职业学生的教育目标

若想让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做好完美衔接,就要落实职业学生的培养教育目标。这需要学校提前调查好学生的发展意向、学业成绩、专业水平。虽然从基础理论、技能操作上分析,中职和高职之间教学内容比较相近,但高职院校对职业学生的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知识积累等个人素养要求更为严格。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更要针对学生的实践方向来调整教育目标。比如学生在从事导游工作时,对于风景名胜、历史典故、地方特色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深入浅出的做好导游的工作。此外,还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因为旅游行业的交际过程较多,旅游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优秀的交流能力。同时,也要抱有良好的心性,能随时应付突发事件。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对旅游专业中学习导游方向学生的教育衔接,应当针对品德教育与知识积累两个角度入手。

3.2  科学制定专业课程

若想实现中高职之间的课程衔接,首先要保证高职课程起到良好的承接作用,其次要突出高职课程的发展性[3]。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研究建立衔接关系的中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拓展或完善自己院校的科目。对此,课程的制定要遵守两个科学原则。其一是系统化原则,中职与高职的旅游学科应当看做一个整体,而一切教学流程的设置都应当服务于最终的教育目标。这就需要高职教师认清每一门科目的教育地位,突出教学重点,将无关紧要的重复部分延后教学或彻底删除。其二是市场化原则,对于旅游专业而言,市场的需求性是教学的第一主导。高职学校应当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将当前最流行的旅游元素提取出来,并将其周边的文化产物化为学生主要学习的知识内容,保障学生的就业能随时跟紧社会形势。

3.3  改革授课模式

以往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多采用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所有学生都只能跟随大纲来学习,这明显不符合旅游专业的发展规律。因为人们的旅游喜好是在随时发生变化的,原本制定好的教学大纲很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就变成了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对此,中高职院校都应当改革旅游专业的授课模式。首先要把握好教育主线,从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理论三方面入手,力求保证学生的道德水平、操作水平、知识水平均能达到合格的地步。随后,可以引入微课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在中高职衔接教学模式中的入学渠道不同,有些通过四年、五年、六年的一贯制,有些通过“3+2”套办制,因此他们的学习进度也各不相同。如果通过微课教学,旅游专业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由选择课程进行自学,这样就能统筹好学生们之间的学习进度,完成良好的课程过渡。

3.4  改良学分制度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来源的不同,为了做好教学管理工作,推动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可以改良学分制度,由原本的固定学分制,转变为自由学分制[4]。以往高职院校的学分均与课程挂钩,旅游专业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所得到的学分是固定的。而变革学分制度以后,学生获取学分的途径将更加人性化。比如普通中学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文化基础较强。对于这类学生,专业课的学分可以适当降低,将操作课的学分增高,鼓励他们积極尝试操作学习。同时,无论专业课还是文化课,都可以按成绩层次发放学分,比如文化课考试得到60分及格分,可以获取1学分,若考试达到70分就能获取2学分。以此类推,既弥补了中高职衔接教育中职业学生学习存在差异性的弊病,也充分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

3.5  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虽然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弥补了生源不足的问题,但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升学的旅游专业学生,彼此之间明显会出现学习素质良莠不齐的状况。比如只接受一年中职培养,通过四年一贯制升学的学生,明显知识基础薄弱。再比如个别学生在中职院校受到的教育管制不严厉,导致他们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心理。针对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高职院校首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为旅游专业学生弥补其自身的缺失之处。比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强文化课培养,学习观念错误的学生着重开展品德思想教育等等。此外,中职院校也要转变教学理念,不要将自身当成教育的中转站,而是要兢兢业业的落实基础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结语

如果想要促进中高职衔接教育体系的完善,就一定要明确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各自的定位。中职教育的重点在于夯实学生的基础,高中教育的重点在于主导学生的发展方向。而在中高职衔接体系下,中职院校要遵循既定的目标,不仅要为社会不断输送基干人才,也要为高职院校提供技术扎实、能力合格的生源。而高职院校也要立足于中职教育基础,不荒废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本文以旅游专业为例,详细论述了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旅游专业素质,帮助学生们在社会竞争的严峻形势下建立了良好的就业优势。

【参考文献】

[1]苑鑫.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定制旅游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建议[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5):198-199.

[2]张佳,胡小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农家参谋,2020(08):269.

[3]郭邦顺.浅谈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J].福建茶叶,2020,42(02):210.

[4]杨礼娟.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12):62-63.

作者:董大远

人才培养下的旅游管理论文 篇3:

全域旅游视域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摘  要: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升温,在旅游业大热的时候,全域旅游的概念应运而生。全域旅游使得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高潮期,同时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大。在全域旅游视野下探索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这个时期教师的教学重点。

◆关键词:全域旅游;人才需求;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可以支配的费用也越来越多,现在外出旅游是很多人的休闲首选。与传统的景点旅游不同,全域旅游更加重视景区景点与周边产业的协同配套,以旅游带动区域的发展,这就使得全域旅游产业下的人才需求发生变化。

一、全域旅游概念界定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从定义来看,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支撑点,带动周边区域内的其他产业资源,从政策法规、社会服务等方面全方位的提升旅游体验感,以此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全域旅游中,游客是核心,服务是重点。只有服务好前来游玩的游客,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效应,从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全域旅游的带动下,整个区域都是动态参与的。景区以外的当地风俗文化是吸引游客驻足的重要看点,而当地居民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时时接触的人,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而当地的社会服务更是游客口碑相传的重点内容。因此要做好全域旅游就必须做好相应的社会配套设施与人文资源。

二、全域旅游下的人才需求

全域旅游是以满足游客体验度为目标的,在旅游的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更加重视服务意识。基于此,全域旅游视野下的人才需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有较高水平的服务意识。在全域旅游的帶动下,区域内的各项产业与各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突出的问题之一便是服务问题。服务不是工作人员对游客低三下四,而是能从实际出发,为游客着想。外出旅游的游客都希望自己在景区或者途中得到好的服务,但是现在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做不到。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宰客行为严重,导游带着游客购物,这是第一个环节,还有在景区的饭点、酒店等出现坐地起价的行为,这些都严重的伤害了游客的客户体验。

2.具备多种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个旅游专业学生立足的根本点,无论是从事导游还是酒店管理或者其他岗位,专业知识都是你站稳脚跟的保障。以导游来说,除了要能够给大家解说景点,还要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技巧,因为旅行团中各色人等要求不同,要照顾到每个人,其次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无论是带队管理还是与游客沟通,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民宿,除了要掌握酒店管理知识,还要掌握营销知识、互联网、传播学等内容,一个职业需要多种专业知识才能够做的更好。

3.掌握通用知识和技能。时代的发展使得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全面,具体到旅游行业中更是如此。除了本专业的旅游知识外,英语或者其他第二语言要掌握,以便有利于沟通国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处境旅游和外籍人士入境旅游人数都大大增加,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对英语起码要能够使用日常用语及常用的旅游专业用语,这样才能够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此外还有一些非英语国家的旅游业务,这就要求从业人员要掌握基本的外语用语。除了语言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无论是旅行团或者酒店、民宿工作,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以应对突发的状况,比如心跳复苏技术,对骨折的应急处理等。每年在旅游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很多,很多时候只要及时应急处理都能很好的解决问题,这也是一个旅游人要掌握的一些通用知识和技能。

三、全域旅游视野下的旅游人才培养探索

在全域旅游视域探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在当下,很多学校还是将景点旅游作为教学重点,培养的也是这方面的人才,而全域旅游着眼于更加广阔的地域,这使得当下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加强校企合作,扩大企业合作范围,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学校的学习中,服务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很多学生知道但是做不到,只有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到服务与被服务,才能更好地做到服务社会、服务游客。在全域旅游中,各个产业与行业都会参与到其中,因此要扩大企业合作范围。

2.加强专业学习与跨专业学习。全域旅游产需要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除了本专业的知识,跨专业的学习也是必须的。比如广告学,能够对景区景点的卖点做出优秀的广告文案;比如传播学,能够了解大众的兴趣点所在,从而投放广告;比如互联网的知识,你能够了解网民的诉求、能够通过互联网搜集到游客的潜在兴趣,同时也能够在有突发事件的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做好善后工作,处理好游客的问题等等。

3.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强化通识教育。当代社会的发展是多种学科、各种知识的交叉发展,旅游行业是一个多元化知识聚集的行业,除了专业知识,学校也要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强化他们的通识教育。

四、结语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全域旅游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人才的要求也与传统的景区旅游不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要加强与企业、社会的联系,了解行业发展热点和趋势,从而对症下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静.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8,No.128(3):94-97.

[2]凌飞鸿.论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改革[J].现代职业教育,2017(6):134-134.

基金课题:本文为2017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转型及提升研究》(XJK17QZY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彭柳

上一篇:保加利亚汉语言文化的论文下一篇:园区网防火墙管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