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高等教育是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如考量自身的发展前景,应如何对教育做出相对应的改变。针对此,本文就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等教育发展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等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篇1:

劳动力市场变化与高等教育发展分析

高等教育对劳动力市场需求能够准确预测、灵敏适应,使受过高等教育者完成学业后都能够找到适当的工作岗位,这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关系的理想状态。然而,现实中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现实关系和这种理想状态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求职者开始进入就业市场并对劳动力市场人才的供求产生了剧烈影响。人们普遍开始关注中国加入WTO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迅速扩展以及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互动状况如何?二者彼此之间将产生何种影响和变化?对此,作者就所承担的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加入WTO后我国社会职业分布与选择方式研究”的课题展开了深入调研,尝试提出今后高等教育发展将围绕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动相互之间产生互动,从而达到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

市场调节是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互之间产生互动影响的客观因素,追逐工资绩效最大化和就业岗位所能提供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性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就业岗位不断发生转移的内驱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和高等教育市场之间会形成一个循环的流动体:高等学校的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谋职;劳动力市场根据供求实现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服务的各行各业中的配置。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包括价格信号在内的市场信号,求学者及其家庭接收到市场信号后产生相应的期望收益。这一期望收益影响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高校毕业生的市场信号特点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2003年上

半年对7个省市的47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结果表明:

参照上述统计结果加以分析,笔者认为倍受劳动力市场需求追逐的高校毕业生市场信号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学历越高意味着成功就业的概率越大。在本科岗位域中本科

生比专科生具有明显优势,在专科岗位域中同样存在本科生挤占专科生对应的劳动力市场的现象。目前我国本科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普及阶段,本科生已经进入买方市场,多数单位倾向于高学历毕业生,这对专科、高职生找工作造成巨大压力;但特色突出、专业匹配的专科、高职毕业生仍供不应求。

学校类型、品牌效应对求职结果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公办学校的毕业生较民办学校的毕业生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2003年遭遇到就业寒冬,但是受大的国际环境和不同行业的发展趋势影响,综合性大学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名牌效应更加突出。

有过学生干部经历和参加相应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说明劳动力市场更加重视学生通过在校社会工作培养起来的各种素质和技能。

毕业生所在学校学生就业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为学生就业率增加起到积极作用。这说明毕业生与潜在的雇主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从而妨碍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取得更大的成功;学校的积极参与,在毕业生与雇主之间起到搭建“桥梁”的作用,则极好的克服了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促进毕业生找寻更好的职位。

性别差异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仍有一定影响。相对而言,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男性毕业生。根据教育部对中国高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的统计,2000年,男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77.2%,女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73.9%;2002年,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2000年,然而男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65.9%,女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为56.1 %;截至2003年9月初,2003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与2002年持平。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的专业要求并非一定专业对口,而是更多关注毕业生在学习期间真正培养起来的能力。持有英语四级以上证书、从业资格证书等专业技能证明的复合型大学生更加受到青睐。2003年,用人单位普遍提高了对本科生的录用条件,更多岗位要求复合型人才。比如,同样是英语专业,那些与其他专业结合更紧密的金融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就大受欢迎。用人单位直言不讳地说:现在单一技能的本科生一抓一大把,随时用,随时招,缺的就是复合型人才。“二合一”、“三合一”人才节约企业人力成本,更适合具体工作岗位的要求。

高等教育系统的互动变革

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与高等教育系统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而且高校自身的自主权也越来越大。因此,高等教育系统将会针对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做一定的调整。

对教育质量要求更高

因为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上,毕业生提高自身专业学习的知识水平,有利于工作找寻成功并且能够提高起薪水平。这将给予学生和学校以信号,刺激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教育质量的提高,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过度教育的现象,也使得政府有动力督促学校去提高教育质量。

通识教育以及学分制、主辅修制会持续受到欢迎

学用结合以及毕业生学识的“广度”对找寻工作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些证据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通识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同时高等教育系统也将继续完善学分制、主辅修制,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以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与喜好,主动去学习和掌握今后自己中意职业的专业技能,而可不必拘泥于初始所选专业。

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必将取得突破

目前,高等教育系统中就业形势最严重的群体来自于高职、高专以及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其中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在专科岗位域并没有显现出比较优势,而受到本科毕业生的职位挤占,这也引发了过度教育问题。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要继续健康发展,那么这个问题必将得到解决。可以预见,随着目前教育部在政策上对于高职、高专学校的有所倾斜,随着高职、高专学校更多地与劳动力市场进行互动,高职、高专学校必将会在类型上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区分,办学更加注重特色区别,应用技能水平区别,而非现在的层次差别,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系统多元化发展。

就业信息渠道更加完善

目前,那些能够得到学校提供充分就业信息的毕业生,无论在工作寻找还是起薪方面,都有竞争优势。这说明,高校的就业信息,有助于减少毕业生与潜在雇主间的信息不对称,并促进毕业生的自我选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这样,学生、雇主还有学校都将有动力一同去构建通畅的就业信息渠道。

关于学校专业质量和声誉的评价机构将会崛起

高等教育规模还将持续扩展,以满足旺盛的社会需要。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高等教育系统学历的信号功能将有所减弱,然而劳动力市场依然需要高等教育系统提供的人才筛选功能,因为劳动力市场可能根本无法向教育系统那样完成有效的人才分类与配置。因此取代学历这个信号的将是高校的质量与声誉。可想而知,中国也会如同美国一样,关于高校、专业、学术刊物等排名的一系列中介组织将迅速崛起,以给个人以及社会提供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与声誉的信息。

高校与企业之间“定单式”办学模式将逐步展开

随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变化,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将引起校企双方的重视。就高校的学科设置而言,将把一些适用面窄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由企业承担部分培养费用。考虑到企业的经济实力问题,可以由学校提供师资和教学场所。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些企业获得了由特殊人力资本带来的收益,其他企业是不会享受到的,因此,由其支付部分培养费用是比较合理的;另一方面,在企业由于经营状况变坏而解雇雇员时,不会首先解雇这些具有特殊人力资本的雇员,这样,就可以减少这些雇员失业的可能性。相反,在企业不承担任何费用的情况下,这些雇员和具有一般性人力资本员工的失业的概率是相等的,但是,失业后的这些雇员比具有一般性人力资本的劳动者更难找到新的工作。

作者:满海峰

高等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篇2:

基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摘要】高等教育是社会所需人才的培养基地,高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如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应如考量自身的发展前景,应如何对教育做出相对应的改变。针对此,本文就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发展对策

前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依靠不断创新的科技,而科技的不断研发需要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等教育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需要依靠强大的教育来实现,在如今的经济发展中,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和高校教育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虽然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和技能输出的重要基地,与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下,高等教育应做出快速有效的回应。

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

从狭义层面来讲,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体系,此经济发展模式内部结构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达到经济发展平衡的一种状态。在区域经济中,主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相互促进和影响,是人们对地域内经济的开发和利用,随着人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区域经济范围内的高校教育也备受关注,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中间力量,如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才发展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人才的流失。而从广义层面来讲,区域经济就是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进行多边经济的发展,而这里的区域就是我国地区和世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因为这些地区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为了调和经济发展中各国地区关系,消除经济来往中的障碍,才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

2.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近年的经济快速发展中,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诸多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而高等教育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却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前景。首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地域高等教育发展也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在区域经济政治和经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我国落后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其次,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等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在快速发展区域经济时,却忽视了对教育的投资,科教兴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长久战略,但就目前高等教育来说,还是致力于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输出,对科技产业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较少,因而导致高等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这也直接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3.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发展对策

3.1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建立区域高等院校的资源共享机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的快速崛起,带动了经济的区域特色化发展,但不管经济体系如何变化,新时期的经济发展体系无疑和高校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区域经济和高校教育的紧密关系还尚在探索研究阶段,但两者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必然存在的,协同好两者间的关系发展,将会开创更加文明的新社会时代。经济区域化发展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如我国的河北地区,人口众多且土地资源充足,为高等院校普及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加上北京、天津地区同属河北地区,且特色教育和优质生源充足,在发展河北地区的区域经济时,将三地的优势结合起来,会推进区域高校优质发展。让同区域地区共谋经济一体化下的高校教育新发展,是目前教育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实践方法是,借助区域内经济发展有特色的地区,围绕此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联合政府和当地的优质企业共同创建知识和产能共享的教育平台,通过区域内高校教育提升知识产能向社会的输送转化,从而为区域经济的更好发展奠定人才储备基础。其次,要在区域经济内创建知识和技能的研究基地,为高校师生提供可研究的平台,加大更多的现代化教育资源共享,从而提升区域内高校教育质量。

3.2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建立区域内高校学生就业保障体系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经济体系的建立,高校教育也越来越普及,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生的社会就业问题,如果不统筹好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社会发展人才性缺失问题就会普遍存在。因此在区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要建立区域经济高校人才的就业保障体系,如在高校学生面临就业时,可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加强对技能和专业人才的岗前教育培训,提升高校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对未来自我发展的规划;其次要完善区域高校人才的人事档案管理,借助网络通信,保障好人才的流转和调度,从而让区域高校人才免去未来就业的后顾之忧。

结束语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区域经济和高校教育应在社会经济体系变动下,寻求迎合市场经济变化的双赢发展策略,从而让教育支撑区域经济发展,让区域经济促进高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以此实现我国的教育强国、科技兴国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彭说龙,吴明扬.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1,37(09):109-112.

[2]杜梅.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模式的构建[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06):5-6.

[3]何悦.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水平评价及区域差异分析——基于我国31个省市的数据[J].湖北科技學院学报,2021,41(02):20-26.

[4]苏鸿儒,卢晓程,黄梓晴,郑炯雄.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基于粤、鲁、浙、苏四省份的比较[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4):141-144.

作者简介:尹文秋(1964—),男,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常德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作者:尹文秋

高等教育发展分析论文 篇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策分析

摘 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各国教育文化间的相互关联日益加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各国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全球化趋势,消除全球化趋势带来的不良影响正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主要从全球化趋势下高等教育的特征以及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全球化趋势;高等教育;对策

1 全球化趋势下高等教育的特征

1.1 高等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要有国际化的教育观念,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表的重要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把开展国际合作与培养人才、从事研究和提供终身教育并列为大学被赋予的四种基本职能。

1.2 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国际化

全球化的趋势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在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上注重国际化的内容。一方面是在思想上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主要是指为增进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理解而加强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文化,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充分沟通思想,能够从国际社会和全人类的广阔视野出发判断事物。如美国提出要培养“有国际眼光的人”,使大学生“会讲一门外语并通晓别国文化”。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在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关建议中指出,只有做一个出色的国际人,才能做一个出色的日本人。另一方面是在能力上培养具有在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将来在国际社会中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具体来说,要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懂科技,通外语,会经营,善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

1.3 学习形式及课程设置上的国际化

21世纪对教育影响最大的因素就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目前,信息技术已达到网络化和数字化阶段,信息技术已成为全球化的重要源泉。由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教育软件越来越丰富,人们对现代化的视听设备、通讯工具、计算机等的拥有率高速增长,尤其近年来网络学习与教学实践、网上虚拟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学习形式产生根本性变革。网络学习的出现,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使大学在网络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同时也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密切。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习的社会化等新教育形式的出现,将打破大学对高等教育的垄断,高等教育从此将越出大学的围墙,成为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

1.4 人员交流的国际化

国际化的交流是一种多方参与的行为,其影响必然是多维的。作为一个互为主客体的过程,高等教育交流还促进了各国政府、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作为“文化载体”留学人员了解、体验他国社会文化生活并将其介绍给本国,向“东道国”介绍各自社会文化,有助于消除隔阂和误会,增强对话。

人员的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最活跃的方面,其中包括学生的国际交流和教师的国际交流两个部分。

(1)学生的国际交流。

大规模的学生留学国外,不仅有助于各国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扩展课程内容的国际广度,开展跨文化的研究与讨论,招聘更多的具有国际经验的专家。例如,长期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这是因为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在资金的投入量、学校的类型和层次的多样性、大部分学校的高质量、比较开放的入学传统以及英语作为世界性语言等方面的优势都是其他许多国家所难以比拟的。1990-1991学年,在美国学习的各国留学生总数达407529人,占美国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9%;占同年世界留学生总数的35%。大量国外学生到美国留学有助于美国高校学术发展,有助于美国与留学生派遣国未来政治及其他关系的发展,有助于为美国培养和吸引大批英才。

(2)教师的国际交流。

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近年来许多国家的高校都采取各种形式增加教师出国访问进修的数量,同时还面向世界高薪聘请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许诺以先进的教学科研条件和优厚的工作生活待遇。此外,不少学校还邀请国际知名学者、专家进行短期访问和讲学,或聘请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这样一方面使教师队伍趋于国际化,另一方面也使教育思想观念、课程和教学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2 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教育是现代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各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内容和形式上,都面临着如何适应变化与如何保持自身特色上的两难。这种选择的艰难,尤其体现在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必然与国家共同文化特性间的抉择上。全球化趋势对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首先,全球化趋势导致高等教育内容趋同性。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适应与符合全球共同市场需求的标准。它包涵了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等一系列原生与衍生的全球共同市场的社会化标准。在这些社会化标准中,具体包括了统一的技术标准、通行的贸易法则、共同的服务理念、相似的工商管理、相通的资本运作、相近的科技能力以及同一性的社会文化取向等等。并且,全球经济市场化的程度越高,世界经济对实行这些共同的社会化标准的要求程度也越发强烈,而实现任何全球共同市场需求的基础前提,便是要求融入全球经济的各个国家,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针和在此方针指导下培养训练出来的学生。因此,符合全球共同市场的社会化标准需求的高等教育内容趋同性方向,是各个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

其次,全球化趋势引导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模式高科技化。在全面我们讲过,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交流的时空距离,通过深入家庭、办公室、教室及公共场所的数字化网络、远程视听装置、个人移动互联设备,数字式教育已使学习不必受时间与地点的限制。不同国家的学生都可以利用这种远程教育系统选择他(她)所认为的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学习者与教授者双方的观念意识都在發生自觉性的变化。此外,全球化趋势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管理者意识到,要想在国际学术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图书馆等场馆建设,购进精良的实验室设备,引进大师级的专家,提升科研教学水平。

最后,全球化趋势拓宽了高等教育投融资渠道。全球化趋势意味着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这有利于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资金,拓宽教育投资渠道。它一方面增加了高等教育市场的供给总量,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产生良性互动。此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可以在WTO规则的保护下积极实施教育市场开放性战略,促进高校在国际竞争中提高教学质量和综合效益,提升高校在国际教育市场中的地位。

3 我国高等教育应对全球化趋势的对策

“入世”使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步伐加快,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有利于中国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对外贸易体系,全球化趋势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受到猛烈的冲击。如何建立起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是我国高校面临的急迫而艰巨的任务。面对这种局面,我国应加大高校的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调整办学思想,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在以下几个方面不妨做一些尝试。

3.1 转变高等教育观念,从全球视野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在当今激烈国际竞争中,大学是影响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一流大学除了必须有世界一流教学科研成果和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之外,还必须特别强调宽松活跃的学术环境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必须在教育理念、办学战略、用人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要善于借鉴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形成广阔的世界眼光,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竞争,才有可能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正如北京大学副校长闵维方所说,“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国际化的视野。而在这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竖起我们中国大学的旗帜,就需要有世界的眼光、视野和魄力……”。

3.2 完善相关法规,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化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内在关系的辩证统一,它依赖于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促进其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产业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等院校还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没有成为高等教育产业的主体。高等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环节、招生方法及人数、师资队伍和教职工的配置等方面,仍按“指令性指标”、“调节性指标”、“特批指标”进行。这种现状远没达到“改变政府对高等学校统得过多的管理体制,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目标;而加入WTO后,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逐步地由孤立型、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集权型走向分权型、民主型。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等教育产业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3.3 积极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

在教育市场日益国际化、全球化的今天,封闭而低质的教育是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中国开放教育市场势在必行。实践证明,开放教育市场是国家之间的互动、互利、互惠行为,既能促进他国以及世界教育的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又能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和国际竞争力。但是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不可能在短期内大面积向国外开放办学、与国际教育市场融为一体。我国应尽快完善教育法规,应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规范中外合作办学和外资独资办学行为,。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外合作办学暂行规定》指出:“中外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形式,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补充”。开放高等教育市场,进行中外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学管理经验和教育技术,从而提升自己的办学能力;而且,合作办学也可以部分地弥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不足,通过合作办学,引进国外的办学资金,利用他们的资源开发我们的市场,缓解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压力。我国教育专家杨德广教授曾说过,为适应加入WTO之后的形势,我国应尽快加速开放和抢占教育市场,确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吸引更多的外国专家、留学生到中国来。

總之,随着经济全球化,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纪的大趋势[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闵维方.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几个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3).

[3]蒋凯.从“奢侈品”到“生存的需要”——世界银行关于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新观点[J].全球教育展望,2002,(6).

[4]杨旭东,蒋凯.教育危机新论[J].现代教育论丛,2000,(5).

作者:罗 钢

上一篇:陶希圣之社会经济论文下一篇:养教结合老年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