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职业化教育是为了培养具备职业能力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符合战略性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对比英国、德国、美国的会计教学模式,分析我国会计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会计教学模式新思路,以期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论文 篇1:

ERP环境下高等院校会计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认为,随着ERP的推广普及,企业相继实施ERP系统进入信息化阶段。ERP使传统会计作业模式向新模式转移,推动了会计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也对高等院校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能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高等院校只有正确认识现行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才能不断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会计专业高等人才。

关键词:高等院校 ERP 会计教育

一、ERP的普及应用对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带来的挑战

(一)ERP概念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和外界信息系统的条件日趋成熟,ERP应运而生。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是90年代初期美国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Gartner集团提出的,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地集成了企业的所有信息资源,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管理平台。ERP是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而不仅是信息系统,ERP利用企业所有的资源,为企业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创造最优的解决方案,最终达成企业的经营目标。

(二)ERP环境下会计的基本特征企业实施ERP系统,进入业务财务一体化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络的充分应用,业务处理的高度集成,财务、会计的业务处理与企业业务的处理高度融合与协同,会计开始追求实时的、事中的信息报告和实时的内部控制。此时在企业内部,再也没有独立的分割的管理信息子系统,企业通过运行ERP,将所有的业务、管理、财务处理集成在一起,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三)ERP在我国的普及现状当今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以软件、硬件、网络等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对会计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IDC(互联网数据中心)《ERP市场趋势分析》预测,2008年全球ERP市场总量为345亿美元。由于经济发展和传统企业采用ERP系统的增长,全球ERP市场2005~2008年将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8.2%。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ERP产品逐渐成型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识和应用,ERP已成为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角。IDC预测中国ERP市场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2005~2009年ERP市场将以34.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2008年中国ERP市场总量约为5,5亿美元,ERP产业将在2008年左右达到成熟。

(四)ERP的普及应用对高等院校会计教育带来的挑战毕马威会计公司合伙人BobElliort曾借用“第三次浪潮”一词来形象地预言:“IT引起的变革浪潮正在撞击着会计的海岸线,到了90年代,会计界将接受它的洗礼”,“内部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都必须改革,高等教育可以只是简单地对这些变革做出反映,抑或扮演一个更为积极的角色,同时促进其它领域的适应性变化”。Bob El-liort的预言已经得到了验证。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ERP系统,进入财务业务一体化阶段。ERP的广泛应用对管理的各个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企业通过实施ERP打破了传统的部门壁垒,重建业务流程,改变了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形成了集成的、协同的业务工作模式。ERP的应用在使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等发生变革的同时,也使传统会计作业模式向新模式转移,推动了会计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传统会计的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面临严峻挑战。会计教育应为会计职业服务,ERP的普及和应用对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产生了诸多方面的重大影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AICPA(美国会计师协会)主席Robert Mednick曾经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一对提供信息、分析、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高等院校如果不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会计教育改革,在会计变革的大趋势下必将处于尴尬境地。

二、ERP环境下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院校普遍没有建立起与企业发展同步的教学环境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任何时候,经济环境、科技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对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存在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企业正面临着所处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以往的手工会计环境已纷纷转向部门级、企业级甚至集团级的信息化环境,以ERP为代表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令企业会计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外部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教育与之相适应,以减少会计教育与环境的差距,但当前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仍停留在以往的教学环境,尽管大部分高校购买了ERP软件,构建了ERP实验室,但基本上停留在基础理论讲授和简单的模拟操作,没有真正建立起模拟企业的仿真的经营管理环境,教学环境与企业实际环境脱节。

(二)会计课程设置守旧,会计教育内容更新慢ERP的广泛应用使会计的管理职能得到强化,会计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逐步向边缘学科转化。会计学作为管理学的分支,其内容将不断地扩大、延伸,其独立性相对缩小,而更体现出其与其它经济管理学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目前的会计教育虽然体系、结构完整,但会计课程设置守旧,会计教育内容更新缓慢。ERP环境下会计处理技术的变化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管理和决策方面的知识,会计行业的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宽,如注册会计师的业务已经由传统的报表验证过渡到环境、资产、商誉等的评估,但当前会计专业教育的目标仍较多地强调会计理论、专门人才等,会计课程设置仍以会计专业课为主,缺乏相应的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决策等课程。会计教育的内容过多地强调会计实务操作,以初级会计到高级会计、审计为主线,会计的管理职能没有引起重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使得学生知识面较窄,自我更新能力较差。

(三)会计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等院校会计专业中占主导教学方法仍以传统班级为单位,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未能科学运用案例教学法,实验实践课时严重不足。在大多数院校,上课时以讲授代替了问题讨论,实验课以简单的模拟操作代替了岗位实践。这种单向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师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应只是限于现有知识的单纯传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处理非确定局面时所需的思路和技巧。

(四)会计教育不能充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 目前高等院校基本上仍沿袭长期以来的会计教育传统,以技能传授为主,教师将有关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规范等讲授给学生,力争使其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胜任会计工作。但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知识的更

新速度加快,传统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发现所学知识不足以应付实际工作的需要。事实上学生对会计及有关知识的掌握不一定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网络上生动的事例进行掌握,利用设计的程序对一些特定的经济业务自动完成,不再需要大量的反复记忆。面对会计行业涉及的广泛性,知识能力的综合性,会计学已经不再是一门以会计技能训练为主的学科,而是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具,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和分析会计信息的,以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等基本素质为主的管理性质学科。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领域的整合是未来会计教育的主流,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

(五)会计专业教师的素养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诸多问题,如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信息时代教师所必需的一些相关学科知识,理论与实践脱节比较严重,教师自我更新知识的速度较慢等。特别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迅速的大环境下,面对不断出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面对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知识,面对要求越来越高的会计学和相关的管理学等,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指导实践的能力等方面都必须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只有教师本人成为既掌握会计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又熟悉信息技术、管理知识等的“会计通才”,才能更好地承担起新时期会计高等教育的教学任务。

三、ERP环境下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策略

(一)建立起与企业发展同步的教学环境要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加强校企联合,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是建立起与企业发展同步的教学环境的有效举措。一是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备实践技能的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材。这些素质至少包括:严谨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精神,与人合作的工作作风,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求知欲和应变能力等。实践教学不限于传统的实验与实习课,还包括校内的模拟训练及见习,参加企业财会人员的讲座等,这些内容都指向实际的会计职业界。二是校企合作,共同打造会计专业人才。由于会计工作涉及到企业的实际财务状况等,长期以来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一直存在,近年来一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开设ERP沙盘仿真模拟实践课程,共建ERP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解决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思路和办法。ERP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可以为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ERP实践环境,有效地解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使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实验效果,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校企合作使会计教育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企业成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学生走进企业,企业家走进课堂,达到学校和企业双赢的良好效果。近年来金蝶软件公司和用友软件公司等。都面向高校与高校联合共建ERP实验中心和ERP实训基地,举办沙盘模拟大赛等,不仅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还提高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这种校企合作的思路值得学习和借鉴。三是广泛地建立起高校与税务、审计等部门的联系。会计专业学生不仅应掌握会计及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熟悉会计工作的外部流程,熟悉会计单位与外部相关部门如税务、审计、银行等部门的联系,这对提高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具有重大意义。

(二)进行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强化会计管理职能一是进行会计课程设置的改革。在保证专业课程教学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高校可以根据会计学科的变化,开设一些相关课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会计战略与策略的研究,经营风险与会计风险的研究等。具体可通过开设专业讲座的形式来完成上述内容的学习。同时会计教学应做到与企业管理、企业经营运作、管理学等领域相结合,并将信息技术结合到相关课程中去,使学生具备科技整合的能力以适应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通过ERP课程实现跨专业教学,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跨专业教学是指跨越专业界限进行会计教学的一种方式,是强化会计的管理职能,整合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ERP课程使跨专业教学更为真实、方便和易行。基于网络环境的ERP课程教学是建立在ERP软件操作之上,将管理、会计、物流等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组成学习小组,模拟企业团队人员根据不同角色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这种教学把会计问题置于更为宏观的各专业教学的视野下加以审视,使学生的整合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使其对会计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体验更为深刻。三是将会计信息化内容渗透到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现行的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基本采用了“双轨运行”的模式:一方面是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方面是计算机应用的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基础、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软件应用等课程。在“双轨运行”的模式下,学生无法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突出,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会计信息化的要求。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化的特点,应尽量将会计信息化内容渗透到会计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要以信息化作为课程体系的灵魂,打破课程之间的传统界限,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和课程设计,将会计信息化教学内容规范化,并渗透到会计相关的基础会计、管理会计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这不仅有利于会计信息化学科建设,而且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化教育质量,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三)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长期以来,会计教育以让学生听和看为主,练习为辅,比较忽略思考环节。今后的会计教学应强化学生练习和思考环节,教学方式应当由单一方式向多元方式转变,由单向交流向多向交流转化,由灌输式向启发式转化,变注重问题结论为注重解决过程,由记忆训练变为原理应用,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效果显著:一是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很多高校的会计教学中过多地强调讲授和作业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着重于传授和吸收知识,而忽视应用知识,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只是单纯地接受和储存知识。将问题讨论和案例分析这种教学方法应用于会计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二是任务驱动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是就某一个问题教师发动学生网上共同参与,可以分组,组际间可以交流。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也可以在若干节内或课外活动中完成,要求学生带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说带着要解决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阅读资料、进行实验或实践。由此看来,任务驱动教学必须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挂钩,通过探索问题或完成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创建拟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任务的真实性,如网络的发展和普及使任务驱动教学成为可能。

(四)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化时代的会计教育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多种学习方法组合在一起,进行以自学为主的知识吸收、消化、创新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光盘提供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从互联网上,浏览或下载与会计专业有关的互动式网络课程的网页开展自学,根据需要构建其知识结构;课堂教学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在线讨论,利用在线测试随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使学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课后学生可通过E-mail等方式与老师交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改进教学手段的重点。

(五)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质量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难有高素质的学生。学校教师应有不断学习、自觉更新知识的意识,对于新出台的会计准则等,对于不断更新的会计学、信息学、管理学等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文化素养。各高校应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机会,如有针对地对教师进行培训、继续教育,并完善考核和奖励机制,为保证师资队伍的离水准提供条件和保障。高校校际之间,高校与企事业、科研单位之间等应加强沟通、联系,保持信息通畅和知识的交流。

(编辑 刘 姗)

作者:齐伟超

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论文 篇2:

职业化教育背景下高等院校会计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职业化教育是为了培养具备职业能力人才的现代教育理念,是当前教育结构调整的具体表现,符合战略性教育改革的要求。本文对比英国、德国、美国的会计教学模式,分析我国会计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我国会计教学模式新思路,以期提高学生的自身价值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职业化教育;高等院校;会计教学;创新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8.169

0 引 言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为了适应经济形势,解决高校学生就业问题,调整教育结构势在必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我国应培养更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2015年,我国职业教育人数为3 640万人,在2020年应达到3 830万人,整体提高5.2%。在高校职业化背景下,本文将对比分析国外会计教学模式,讨论我国会计教学模式现状,并深入探讨会计教学新模式。

1 国外会计教学模式

目前,美国的会计实务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与其先进的会计教育理念息息相关。美国会计职业团体与会计教育委员会非常重视会计教育方式,首先,他们认为会计学习强调的是终身学习,包括了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与专业认同等。会计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强大的背后离不开人才。德国非常重视职业化教育,培养具备职业技能的学生。德国的职业化教育培养模式是“双元制”模式,学生有两个学习基地,一个是学校,另一个是企业。在学校,学生学习通识课程与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或者工厂,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可以教授学生专业技术。

英国作为发展会计职业的起源地,无论是会计理论水平还是实务水平都很先进。他们结合社会需求,设立多元化的会计教学目标,将职业教育和学位教育结合得较为成功。英国的会计教育一直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考察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与美国一样,强调终身学习。

通过表1对比分析英国、德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会计教学模式,笔者发现这些国家的职业化教育理念有个共同点,即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

2 我国会计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会计教育培养目标还不够明确,教学模式参差不齐,研究型高校、职业型高校的会计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的界限还不是特别清晰。

高等教育转型职业化教育,不仅高职、专科院校属于此次转型行列,部分本科院校也将纳入教育转型队伍中。本文所讨论的会计教学模式,主要针对教育转型高校的教学模式。

2.1 “教师为主”的课堂模式

目前,大部分院校的会计课堂,仍然是以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会计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对教师的观点批判性接受。随着时代的变化,市场需要一些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针对公司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理念是以“学生为课堂主角,教师为指导”,且会计教学方式较丰富,包括讲授、研讨、辅导、实习等多种方式。

2.2 教学环境单一

众所周知,会计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我国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仍然以学校作为主要课堂,甚至是唯一教学基地。学生完成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时,仍然需要通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才能步入工作岗位。无论是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还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都是学生具有学校和企业两个学习基地。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实行“校企合作”双导师制,但调查发现,只有部分综合型大学硕士阶段的学生享受到此教学模式,大部分地区的高职、专科类院校的学生主要还是在学校学习。

2.3 学生视野狭窄

传统的会计人员被称作“账房先生”,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若会计人员仍将自己定位成“会做账的人”,将无法满足现代企业对具有战略性思维人才的需求。作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和学生以及其他院校的会计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到一些高职、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资料主要还是几本专业书籍,忽视了涉猎其他领域,比如:国内外财经新闻、历史、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等。

2.4 课堂管理——缺乏激励措施

通过文献分析、访谈等方法结合教学经验,笔者了解到,为了提高学生会计课堂积极性,课堂管理主要涉及以下两种:第一种,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问题讨论、案例分析,小组间进行PK;第二种,加分制,回答问题加分。这两种方式,一段时间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面临一个现实问题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愿意加入此类管理机制,教师无法做到对学生分层管理,且从长远来看,对学生自我价值的提升并不显著。

3 会计教学模式创新建议

会计教学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绩效,增长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技能,以培养更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会计人才。职业化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应培养思维多元化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化发展。传统的会计教学中,多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参与者。作者对所教班级,近3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近92%的学生认为教师一直讲课,而学生被动听课的方式,效果不佳。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针对现有的会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新思路。

3.1 分层次教学——树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不同层次学校应有不同的教学培养目标。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大体应分为应用型人才和科研型人才。本文主要涉及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应遵循的路径为“专科-本科-专业硕士-专业博士”。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当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职业化背景下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会计人才。

3.2 开放式教学——引入批判性思维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过:“要想在教学方面得到预想结果,若仅是指引学生开展脑力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在他身上树立起掌握知识的志向,创造学习的诱因”。人们不可否认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地位,同时不可抹灭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沟通与创造能力。本文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团队的重要作用。在第一堂课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分组,以小团队的形式学习,并在下一次课下课前,给学生们一些思考题,便于培养学生关注热点的、针对问题独立思考以及学会如何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相应的指导。

3.3 深化校企合作——岗位对接

企业是社会的产物,应对社会的期望作出回应,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学校的在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岗位,并请一些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指导。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目前,我国一些企业虽然也与高校有合作,给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支付一定的薪酬,并给予实习生工作指导,但还是缺乏深度合作与战略规划。部分企业碍于“面子工程”,或許会安排一些岗位给在校生,但是学生并未得到系统化训练,甚至很少接触到专业领域。从长远来看,本文建议校企合作应该是战略化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

3.4 引入新的评价指标 ——强调价值管理

高等学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越来越多,如何在众多学子当中脱颖而出?在校期间,学生应当培养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价值。这仅仅靠课后自我提高是远远不够的。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指引是不可或缺的。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者强调的不应该只有分数、证书,或许可以将学生成长厚度、价值增长度也纳入评价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2]孙萍.英美与我国本科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比较[J].财会通讯,2011(13).

作者:陈蒙梦

高等院校会计教育论文 篇3:

会计教育目标:人才与人生的思考

摘要:会计教育目标的界定、定位是国内外高等院校会计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之一。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关系到会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教育理念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问题。文章从教育、教育目标的简要梳理入手,分析和反思了具有代表性的会计教育目标观点,认为会计教育目标不应仅仅定位为培养“会计人才”,还应关注“会计人生”的培养,由此带来会计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的调整与完善。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教育目标 人生价值

一、引言

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是古今中外各国无不关注的焦点之一。虽然人们对教育、教育目标的认识千差万别,但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是所有教育家的共识。

在教育思维方面,我国古代重要著作《中庸》中早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断。美国有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罗伯特·赫钦斯,1980)。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也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陶行知更强调:“真的教育必须造就能思考,能建设的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为此,郭沫若为陶行知的墓碑写下了如下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教育性质方面,顾明远主张:“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是一种教育模式问题,而是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方法,使我们的孩子幸福生活,健康成长”(顾明远,2013)。西方有学者认为:“教育就是对自己的和他人的生活的意义执著地、不懈地追求……教师通过讲述、读写以及倾听自己的和他的生命的故事来跨越文化障碍,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他的正直、誠实,加深对自己以及他人的生活经历的理,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他人,带领着大家一起超自我”(LindaTorp、 SaraSage,2004)。

在教育与训练的关系方面,肖川认为:“教育区别于训练在于教育必定包含精神的因素,有着人格的陶融和心灵的憧憬,最高明的单纯的技能训练也只能将人制造成最有效率的工具”(肖川,2010),《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更是一针见血地总结道:“拙劣的教师教授真理,优秀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

不难看出,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人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简单地将人培养成某种工具,因为人不是机器,而是具有独立的尊严、人格、思想、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的主体,更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大学生更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品德修养,具备较强的价值判断、独立思考、创造思维的能力。遗憾的是,时至今日,“工具论”仍然是教育目标、会计教育目标的主流,值得我们反省、深思。

二、教育目标

由于视角不同,国内外关于教育目标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主要包括以下七类观点:

(一)环境适应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批评了那些把人作为手段作为工具的教育目标,主张“教育之外无目的”。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教育的艺术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艺术,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适应这个世界。它既不把学生限定于特定的专业,也不创造或培养天才”(纽曼,2001)。

(二)综合素质论。柏林大学自1810年成立后,一直秉承“由科学而达致修养”的教育理念,认为大学是修养的机构,教育目标是通识性、全面性修养与心智的训练,而不是职业性、实用性教育(陈洪捷,2006)。

(三)和谐发展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苏霍姆林斯基,1978)。

(四)价值教育论。英国除了专业教育外,更强调价值教育。其价值教育包含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在内的概念,涉及的主题包括:品格教育与道德发展,宗教教育与精神发展,个人和社会发展,文化发展等。主要指精神的、道德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教育。包括:道德价值、政治价值、宗教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环境价值、健康价值、经济价值等方面。英国于1993年成立了“价值教育缓解社会难题中心”(The Centre for Alleviating social problems through Values Education,CAVE),其宗旨在于通过促进价值教育研究,鼓励学者、家长、教师通过价值教育缓解暴力犯罪、药物滥用、种族主义、未婚怀孕等社会难题,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邱琳,2010)。

(五)生存育人论。主张教育要进行现代人的生存预制、从人的生存论意义上引导人“止于至善” (吴亚林,2009)。

(六)培养真人论。认为教育目标的本真内涵就是培养真人,真人就是得到充分尊重、自由发展并具有高尚价值和生活情趣的人。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工科人才、文科人才、理科人才、医科人才等)虽然可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要,但人的发展片面化了,人被当作了“器”。教育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制造器皿和工具(曾崟,2006)。

(七)培养人生论。认为“人才论”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别人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人生。“能力”只是实现良好人生的手段,而现在的教育是将手段当成了目的。教育的根本之道是让每个人都有美满人生,自己享受人生并帮助别人享受人生,使全社会快乐总量极大化,而不仅仅是教授谋生的技能,教育目的应从“人才”上升到“人生”(茅于轼,2011)。

三、会计教育目标

我国关于会计教育目标的讨论,一直是会计教育中的热门话题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素质教育、终身学习能力的教育:“如今的教育重在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住一些课本知识和规章制度。再进一步,大学教育应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阎达五、刘汝军,1998)。“教育和培养学生有助于其将来从事会计职业以及接受会计职业终身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肖华、李建发,1999)。

从总体上看,在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仍然将“人才”作为目标的落脚点。即:中专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中等财务会计人才;大专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具有独立从事会计管理工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大学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经济管理部门、学校、研究机构从事实际会计工作和本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硕士研究生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李心合,1998)。时至今日,这一培养目标的界定并没有根本改变,例如,某211、985综合类研究型大学表述为:“培养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和良好的会计理论基础,有较高外语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某211大学的表述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机构从事会计管理及会计教学、科研工作的应用型、融通性、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某财经大学将其界定为:“培养基础扎实、人格健全、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究和发展,认为应树立“分阶段、分层次确定教育目标”的观念,转变教育理念。其中“分阶段”是区分不同学历阶段、树立不同的培养目标;“分层次”是对同一学历阶段、对不同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设计了立体的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体系。认为专科(包括高职)阶段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培养技能性人才为主;本科教育应区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大众教育应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区分应用型教育和研究型教育两个层次,对于应用型人才应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博士研究生教育應培养研究型人才(刘永泽、孙光国,2004)。

与上述观点类似,有学者主张,应借鉴日、美会计教育的经验,将我国会计教育目标定位为:大、中专主要培养从事实务操作的专才,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应培养通才。大学本科教育应以实务为主,兼顾科研;硕士研究生会计教育以实务、科研为主,培养应用型和学术型人才;博士及博士后会计教育以科研为主,培养学术型人才(罗素清,2005)。或定位于“高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即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满足会计职业界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张晓亮,2010)。

从西方有关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来看,经历了通才、实用人才(专门人才)、全面发展人才的演变。20世纪末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又确立了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陈何芳等,2007)。而早在1990年,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其发表的第1号公告《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会计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打好终生学习的基础。”1991年该委员会发表的第2号公报中,进一步明确了反对将大学会计教育与职业培训、技能培训挂钩的技能型培养目标,认为,允许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加会计职业考试的做法,往往会扰乱正常会计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法完成会计课程规划的目标,造成大学会计教育功能无法完全实现。最近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的主要内容包括:专业胜任能力、有效的沟通技能、道德规范、商科知识、批判性思维、有效的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商业课程的整合能力、全球性的眼光及团队技能。在美国,会计教育目标随时代发展而快速变化:20世纪20年代以培养职业会计师为主;20世纪 90年代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倡导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21世纪美国商学院联盟(AACSB)提倡教育目标的多样化;2002年起会计师州委员会全国协会(NASBA)的教育委员会强调培养具备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教育目标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特点(陈文涛,2009)。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2002年10月,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科比正式宣布启动新的本科生课程改革,将本科生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反思性的、经过良好训练的、有知识的、严谨的、 有社会责任感的、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家(陈何芳等,2007)。

四、会计教育目标的反思

纵观国内外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方面,从知识、能力、品德的培养,到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或思想性人才,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体现了教育目标的“人才观”,经历了专业、技能、能力、职业、人才等认识阶段,其中引发了通用、品德、素质、创新、人生等教育理念的思考。对此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组对应观点:

(一)专业观与通用观。会计学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专门的专业方法,强调会计教育的专业性质无可厚非。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会计专业的设置依据行业、部门的性质设置得非常详细、狭窄,这种专业观的优点是贴近专业乃至行业特点,专业性强、操作性强,适应当时变化小、变化慢的客观环境,这一格局一直持续到1993年“两则两制”的会计改革。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政治、社会、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等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由国家包分配逐渐过渡到市场化的自主择业,所学非所干、所学非所用的现象愈加突出,由此我们考虑借鉴西方高校教育目标,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通用化的培养目标,呈现出适应性强、专业基础扎实等优点,拓展了会计教育的视野,是我国会计教育中的重大进步。但通用化不能代替专业化,我们应该是掌握主干专业理论与知识基础上的通用化,而不是泯灭专业基础上的通用化,“应培养成通才基础上的专才 , 亦即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会计专门人才”(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1999)。否则“专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二)技能观与品德观。毫无疑问,会计专业是应用型、技能性的专业,掌握必要、基本的专业技能是会计专业培养中的基本要求。随着企业环境、交易事项以及会计准则等复杂化的加剧,尤其是注册会计师考试、学生就业的压力,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会计中的技术问题。但技能只代表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在品德的陪伴或约束下,高超的技能才能发挥出正能量。拥有高超武功而缺乏武德的人,很可能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人。因此,古今中外的会计教育中都强调品德教育,但我国会计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大多停留在培养目标中的“德、智、体、美”的文字中,实际会计教育中更加强调的是技能,而对于品德教育仍显得比较薄弱。

(三)能力观与素质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复杂环境的瞬息万变,使得各类人才培养除了专业技能外,更加重视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并强化人文素质、心理素质、品德素质等方面的教育。能力观强调的仍然是个体本身所具有的“硬实力”,如果没有各种素质的“软实力”配合,则难以有效发挥“硬实力”的效用。人文素质不仅有助于塑造人的良好气质,也有助于各类文化的融合与借鉴,有助于企业并购后的文化融合,更有利于培养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品质。心理素质与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已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然而贯彻、应用得不尽如人意。

(四)职业观与创新观。会计作为一种职业,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就业率,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中,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其核心能力。不可否认,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能力,用人单位也非常看重学生的实习经历、实务操作能力。但实务工作中,企业的经营发展环境、交易事项等千变万化,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观,不利于学生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提升业务质量、发展职业层级,因而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树立创新观。遗憾的是,目前的会计教育仍然表现为职业教育强盛、创新教育薄弱的格局。

(五)人才观与人生观。众所周知,人才观是目前公认的会计教育目标,这一目标融合了专业观、技能观、能力观、职业观等目标的内涵,对于提高会计教育水平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保障作用。“人才”作为有才能、才学的人,通常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辞海》中概括为“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6日印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人才指的是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还是技能人才,将人才从多少角度、多少层次进行分类,其教育对象的落脚点都是将受教育者看作教育工作的“产品”“工具”。而受教育者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既是生物人、经济人,更是社会人,有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的权利,掌握相关专业技能、作为合格乃至优秀“产品”步入社会后,其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养既是谋生的手段,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和途径。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合格、优秀的“人才”是服务于精彩、幸福“人生”的手段。同样,培养会计人才也应服务于丰满、净化人生之目的。

上述会计教育目标的观点及认识,并非相互孤立、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具体如图1所示:

五、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

会计教育目标的演进,体现了人们对会计教育环境认识的深化以及会计教育宗旨的理解。综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大学会计教育目标应体现“独立”“自由”“批判”等大学精神,以“人才培养”为手段,以“人生价值”为宗旨,将其定位为:“培养具有健全人格、服务于人生价值最大化的会计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包含了会计教育中的职业需求、技能与能力要求、品德与人文素质、创新与思辨思维等理念,在具体实施中需要并引起以下方面的配合及定位。

(一)更新教育理念。在将会计专业视为应用型专业、会计教育是技能教育背景下,会计教育中出现了重会计轻管理、重操作轻原理、重规则轻质疑、重簿记轻报告、重现在轻历史、重西方轻本土、重个体轻系统、重本体轻环境、重技巧轻育人等教育理念的误区,应强化后果、强化解惑、强化原理、强化动态、强化质疑、强化德育等会计教育理念(栾甫贵,2013)。而将人生价值融入会计教育目标后,应树立和强化人性、人格、人本、尊严等理念。

(二)调整教育内容。教育理念的更新需要教育内容的配合与落实。除了借鉴西方会计教育内容,设置“会计伦理(道德)”课程外,建议在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增加“人生”方面的教育引导,将人生、人生价值以及相关理念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例如,“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的会计等式隐含的资源与人生价值的关系,等式左方的资源可以代表人所拥有的金钱、地位,等式右方代表人生中的价值,负债代表对社会、对他人有损害的负价值,所有者权益代表正价值。有关交易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都是人生价值这四个方面的体现,等等。

(三)丰富教育方法。传授、讲授、讨论、案例等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针对专业知识的方法。而将人生价值引入会计教育目标后,除了专业教育教学方法外,有必要引入行为主义教育方法与人本主义教育方法。行为主义教育是指通过人的行为与外界事物关联、刺激的内在联系,强化其耦合的方法,即引导、强化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认知、识别,选择相关行为。会计中诚信与造假是明显的个体选择,各种会计职业判断都是个体与环境耦合性的判断。人本主义教育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生的教育方法。其主要思路是:通过对人的情感、需要方面的研究,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尊重人的个性和差异性,从尊重人的个性出发,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构,重视学生价值观及人格的形成。会计作为与金钱、权力、权利打交道的职业,在當今社会环境下更加需要引入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升会计专业教育质量。J

参考文献:

[1]陈何芳等.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演进[J].外国教育研究,2007,(5).

[2]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陈文涛.论美国会计本科教育目标[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6).

[4]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J].基础教育论坛,2013,(12).

[5]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6]李心和.论会计教育目标[J].会计研究,1998,(3).

[7]LindaTorp,SaraSage.基于问题的学让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4.

[8]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J].会计研究,2004,(2).

[9]栾甫贵.论会计教育理念[J].会计研究,2013,(4).

[10]罗伯特·赫钦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11]罗素清.日、美会计教育目标及其启示[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1).

[12]邱琳.英国学校价值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3]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和谐教育的几点想法[J].国民教育,1978,(9).

[14]肖川.教育是什么[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1).

[15]肖华,李建发.大学本科会计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创新[J].财会通讯,1999,(10).

[16]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J].会计研究,1999,(9).

[17]吴亚林.价值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8]阎达五,刘汝军.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财会月刊,1998,(1).

[19]张晓亮.英美高校本科会计教育对我国会计教育的启示[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

[20]曾崟.教育目标的伦理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21]应益华.互联网时代会计目标及职能重构与本科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会计,2016,(04).

作者:栾甫贵

上一篇:护理职业安全防护论文下一篇:社区组织体制重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