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偏重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教育部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的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方向與目标逐渐明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目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浅谈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摘 要]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身处其中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过程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语文教学实效性问题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对高职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进行了深入思考,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成我国高等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语文教学 实效性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身处其中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性要求越来越高。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院校,逐渐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高等职业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之中,已经取得较大成就。由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大量人才对于社会的未来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但是,在满足于我们高等职业院校所取得的诸多成就的同时,也应当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之中所遇到的大量问题进行深入反思。其中,高职院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问题即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所谓“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指“在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在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之下,学生取得的实际教学效果。”简言之,就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本文主要以一名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视角,对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希望更好的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一、加强对语文教学“育人”与“育才”的理解

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科教学来看,语文课堂教学具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但是,人们往往着眼于语文教学的“育才”作用,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从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其仍然具有着较强的可塑性。语文教学作为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接受的学科教学内容,应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一方面在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学习与生活之中必要的语文知识,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真正的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育人”与“育才”的思考可以大大的促进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之中,能够更好的发挥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之中着重点。从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育人层面来看,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在促进学生走向自立的教育中产生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语文教学“育人”与“育才”理解的逐步深入,才能够更好的促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基础。

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进行高等职业院校语文教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式之一。从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前教育阶段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学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往往采用的是灌输式、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家教、教师齐上阵,对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督促学习。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由于突然的放松使得许多学生很难适应,进而导致了其在学习上的涣散。那么,作为新时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怎么才能够真正的把握学生的兴趣,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呢?笔者认为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是一个较好的办法。语文教学从其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传输往往可以具有着一定的娱乐性。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变向的语文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递,从长期的教学效果上来看,还是具有着较强优势。究其原因,这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具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的实践过程之中,笔者发现部分语文教育工作者并没有仔细的分析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与劣势,而是照搬,这直接导致了许多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不统一,进而直接影响到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培养与引导,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成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卢卫东.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方法[J]. 甘肃教育, 2007,(18)

[2]桑平. 语文教学中如何优化课堂教学[J]. 新课程(教研版), 2009,(09)

[3]俞益娟. 浅谈激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 成功(教育), 2009,(11)

[4]于建丽. 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好语文[J]. 林区教学, 2005,(01)

[5]姜国芳. 对优化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J]. 职教通讯, 1999,(09).

[6]许书明. 建立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体系[J]. 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1996,(02) .

作者简介:田莉(1982.02-),女,籍贯:陕西宝鸡,工作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田莉

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高职院校美育途径研究

【摘要】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上以市场与就业为导向的特点,决定了其教育内容偏重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随着教育部关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课题的深入研究,素质教育的方向與目标逐渐明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的根本目标。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推行效果,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目前,美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推行效果不甚理想,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系统地整合美育的内容并将其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来推行,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本文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优化为切入点,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美育的有效途径,以期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在美育的作用下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综合素质  美育  途径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完善,美育也越来越多地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在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的实施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种问题。美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推行效果不甚理想,几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没有系统地整合美育的内容并将其形成一套完善的体系来推行,这很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美育教育还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师资队伍、健全的管理机构。美育内容的不完善,实施途径的局限性,都严重影响到学生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审美水平等方面能力的提升,使之综合素养不能跟知识技能同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极不平衡。

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有效的美育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美育的内涵与美育的改革发展

美育也叫美感教育,它归根到底是一种情感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鉴赏、欣赏及创作和表现能力,帮助人们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人们能够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和改造客观世界。

“美育”的概念由美学家席勒首次提出,其哲学基础是康德美学。

康德的美学思想和席勒的美育理论,曾深刻影响了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早期倡导美育的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国维和蔡元培。两人对美育的研究对我国近代美育体系的构建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革新都矫枉过正,“美”一度成为极其敏感的政治话题。谈美、论美都会被定义成“小资产阶级情调”。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转变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美育逐渐从教育纲要中脱离。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批思想解放、研究成果卓著且胸怀民族大任的美学学者,经多方努力与多次论证,终于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复生,使“美育”重新回到教育纲要之中。

1993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美育有这样的论述:“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此论述对我国高等教育美育的目标、意义及定位给出了纲领性指导。此后,直到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对学校下达的第一个美育工作的文件,才对各级各类学校推进美育工作做出了全面的明确部署。

十八大以来,随着综合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高校美育工作在全面改革过程中,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各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同年,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要求“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意见》中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美育工作从政策制度和发展路径上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成为高等教育美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指南。

二、美育在高职教育中的意义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育界及全社会的共识。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

美育在高等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育不但对于高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培养起到一定作用,还有利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美育既可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水平提升,还能够帮助学校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从而实现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文明的共建。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自身审美水平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审美能力、鉴赏能力低于同龄本科院校学生,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此方面能力缺失。面对林林总总的时尚、流行文化,没有能力审美和解读,只能一味盲从,甚至以怪为美;对影视、文艺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无法评论、难以鉴赏、才思枯竭。加之时下网络快餐文化的侵袭,很多学生在学习之余,完全没有对人生的思考,生活品质和精神层面毫无追求。全部时间都耗费在看网络短视频和网络直播上,终日无所事事,虚度时光。针对这些现象,高等职业院校如能将美育工作有效开展,通过多种有效途径,用相关美育课程和活动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品德修养、智力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就可以大大解决此类问题。

三、国内高职院校美育的现状

美育的基础是美学。尽管学界对美的概念争论不休,但对于美育的功能却是一致认可的。无论美学界还是教育界,都公认美育是一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手段。其功能在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审美观,发展学生感受、鉴赏及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素养。从这一功能出发,无论培养何种人才,美育都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然而目前国内高等学校除了师范、艺术及研究型大学外,几乎都没有专门开设系统的美学和美育课程。尤其在高等职业院校,美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是被严重忽略的。因其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技能与应用,所以美育在高职院校的推行和发展状况并不理想。

高等职业院校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方中很难将美育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系统来推行。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美育方面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专业的师资队伍、健全的管理机构。这种现象使高职学生在审美能力、道德修养、心理健康、智力发展等方面的发展,都不能很好地匹配知识与技能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形成一定的阻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形成一套有的放矢的美育实施方案,配合职业技能教育,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优化,以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教育功能。

四、高职院校美育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可见,美育的实施基本上是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的。

针对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内容和师资结构的特点,要想有的放矢地实施美育,应做到寓美育于整个教育环节之中。具体实施途径如下:

(一)寓美育于课堂教学

高等职业院校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的限制,系统全面的开设美育课程是不现实的。因此应以更有效的方式开展美育。建议在公共必修课程中设置一门通识美育课程,作为美育内容的基础教学,其他并行的公共课做有效补充,再辅以纵向专业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将美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美育内涵丰富,在学校教育中,美育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美育的大格局育人观,寓美育于各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发挥各门课程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从不同的学科与角度,不同的方位与层次,更加有效地实施美育,发挥其教育功能。

通识美育课程的内容应包含较全面的美育理論知识。通过学习美育的通识课程,学生需要了解“美的定义”“美的分类与体现”等基本知识,为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审美活动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与美育通识课程并行的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中,根据课程自身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关美育内容模块。如艺术类课程可补充艺术审美指导内容;文学类课程可以通过相关内容补充进行文学审美、语言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指导;职涯规划、就业指导、礼仪、心理类课程可以补充社会审美指导内容;计算机技术类课程可做科技审美内容补充指导。

因此,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高等职业院校,其培养的人才无论对接哪种行业,最终都将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表现出丰富多样的美。这些美或者美感因素,就蕴藏在各门课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挖掘提炼。

(二)寓美育于社团活动

同样道理,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部、团委、学生会等机构应有目的、组织地发展成立相应的学生社团,如文学类社团、艺术类社团、体育类社团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等参与相关社团组织的活动,就会投入很高的热情。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会自觉的感受美、认识美,甚至创造美,不光自我兴趣和特长得到培养和锻炼,更会在活动实践中获得某些方面的深层次美感体验,从而达到更好的美育效果。

除了学生社团的常规活动外,定期举行一些与美育相关的参观活动及文艺演出活动、作品展等也非常必要。参观活动是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参观、游览和鉴赏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有效提升;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和劳动对美的创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比赛类、展示类活动,则可以让学生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审美个性的自我展示,从中相互学习,认识美好的事物,净化情感,陶冶情操,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寓美育于环境影响

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是一种润物无声的美育。我们应当深刻认识校园环境的美育功能。校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在美育实施过程中,校园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要和谐统一。自然环境应追求洁净、井然、宁静、典雅的格调;人文环境应彰显人文气息与艺术氛围,力求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

柏拉图说:“就应该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中,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春风,来接受他们的好影响,使青年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与心灵的习惯。”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校园是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要广泛利用学校的各种文化艺术设施,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艺术活动,使校园成为学校美育活动的主要阵地,为学生构筑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校园环境氛围良好,学生会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校园环境可以引导学生的审美品味,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结语

美育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方面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高等职业院校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校情的美育实施方案,才能使美育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2]王武宁,丁绚.浅析美育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地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6).

[3]闫兴亚.对高校美育教育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3).

[4]原平.美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吉林大学学报,2012(16).

[5]刘妍君.浅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建设[J].教育观察,2015(23).

作者简介:

秦佳梅(1976-),女,汉族,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秦佳梅

高等职业院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重建大学语文新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大智慧

摘 要: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地位并不高,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其进行改革。面对传统文化复苏的今天,作为一名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我深入思考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未来走向。这篇简短的科研论文,对思考的结果进行了简单的说明。

关键词:大学语文;传统文化;文化素养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理想和信念。实现“中国梦”的基本路线之一就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国梦”。作为民办职业高校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得不思考职业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该走向何方,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孔子文化学院院长杨朝明提出:“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是普及提高传统文化的很好手段,学生要读懂原典,更要从中领悟传统文化,当下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考虑高校大学语文课的功能与定位。大学语文包含大学生应掌握的语言与文学,还承载着中国文化。高校不应仅是开设相关课程而已,不应仅停留在‘语文’的表层上,而应展现中国文化的风采与魅力。”这段话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经过深思熟虑,站在职业院校的广阔天地中,倡导:重建大学语文新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大智慧。现将思考的成果详细进行阐释。

一、编写符合职业院校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融入大量传统文化内容

目前学语文教材中,传统的诗词歌赋往往占据大量篇幅,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掌握最多的是文学,除此以外则知之甚少。造成这种结果,因在于人们对“大学语文”的含义十分模糊。

先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语文”?叶圣陶先生的解释道:“是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书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回答只说明了“语”的含义,并没有解释“文”。“语”即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文”的含义十分复杂。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文,错画也,象交文。”而且中国古人将“文”等同于“纹”,与人对自己的修饰有关。张岱年将“文”的含义引申为三层:第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第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第三,在前面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看来“文”就交织在人们生活中,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因此“语文”是借助语言承载的表达、装饰并提升人类的各种文物典籍、古典艺术、礼乐制度、人为修养、美善德行等。古典文学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问题:什么是“大学”?大学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高等学府,毕业后就走入职业生涯。我以为“大学语文”中的大学既具有这个含义,同时更应该传承古人对“大学”的解释。曾子在《大学》首句就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这里的“大学”指的是大的学问,大的学问,要彰显美德,最终达到最高的善。最高的善在曾子看来就是平天下。

总之,语文”必须以彰显美德,天下太平为宗旨,选取用语言文字记录的传统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政治、军事、医学等方面,表现出人类对自己思想、情感的装饰,以及对自我终极生命的探求。

二、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有一部好教材,没有好老师,只能是徒然。教授大学语文的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极为重要,缺乏这种素养讲解中会对文章理解不透,不能深入浅出,更不能将中国传统的观念阐释明白,达不到授业解惑。提出两点可行的措施:

首先,加强大学语文教师文化素养的培训

高等职业院校教授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师大都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尽管对传统文化内容有所了解,但缺乏广泛和深入的探究,所以需要单位提供良好的机会,加强培训力度,并且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理清培训程序,以及每个阶段培训的内容和要达到的目标。当然传统文化素养不是通过一个短期的培训就能够实现,是一个潜移默化,逐渐深入的过程。但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让教师明确传统文化的本质和核心,由此展开的理解和讲解才不会是个人的随意曲解,以至于谬以千里。

其次,大学语文教师应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

大学语文教师不一定要成为传统文化方面的学者,但必须在这方面有丰富的学识,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至于曲意逢迎他人的观点。优秀的书籍往往是专家们伟大思想的结晶,常常与伟大思想碰撞,必然能够进一步提高大学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素养。

三、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丰富的课外活动

大学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局限于课堂理论教学,随着多媒体的广泛使用,越来越可视性和形象化,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但依然没有离开课堂这个狭小的范围。因此我们提出走出课堂,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才能够真正让传统文化的精神深入学生内心。

首先,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诵读的最佳读物,绝对不能通过默读以及阅读其他人解释的作品来理解,只能选择诵读。诵读过程是一个练气的过程,熟练之后,气自然顺畅,对诵读者的身心都有极好的影响,况且多读则其义自现,自然而然提高了学生对传统书籍的理解。

其次,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竞赛

中华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丰富的知识内容,这些基本的知识需要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就需要通过开展知识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积累知识方面的兴趣,使学生明白,除了现代都市化的、网络的知识外,还有很多充满文化内涵的知识符号。

最后,定期参观承载传统文化的古代遗迹

每个职业院校可以根据所在地区保存的古代遗迹,定期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古代遗迹往往是对古代社会现象,发展水平,人类文化的具体表征,通过它们,可以让学生更形象、具体了解文化是怎样与具体实物相结合,从而对传统文化的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探讨,我们深信,如果每个高等职业院校带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崇敬,加强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高度重视,努力组织教师编写符合自己学院学生需要的大学语文教材,不断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一定能够将大学语文课程变为弘扬中华文化的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朝明.大学语文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衡水学院学报[J].2012.12第6期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课题编号:ZD-150611,课题批准号:CTF120576,课题类别: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全国重点课题,课题名称:中国学校特色教育建设与发展研究。

作者:张晓妮

上一篇:高校流行音乐通识教育论文下一篇:国际经贸人才培养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