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体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普通高校所开设的一门本科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培养具有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工作具有许多契合点,所以许多该专业毕业学生会在新闻部门工作,经过学习的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知识掌握更加充分,从而能够提高新闻质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汉语言文学体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语言文学体育论文 篇1: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摘    要: 作为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一步探讨如何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主要从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 独立学院    汉语言文学    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独立学院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之一,在满足学生受教育需求、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独立学院发展时间较短,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独立学院,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应该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如何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更值得探讨。

一、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现状

当今处于多元化时代,专业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专业、交叉专业增多,传统专业面临挑战。当下经济社会高度发展,使传统的理论型人才在走向社会时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的状况,尤其是像汉语言文学这样的传统人文学科更是面临日益萎缩的窘况与困境。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部分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偏于理论和综合,缺乏鲜明的特色与可操作性,缺乏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偏重于理论性知识和学科的深入研究,忽视人才培养与现实社会需要的深度结合,导致当下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缺失。

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缺失的原因

(一)专业的定位不准确

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严峻,专业空间的弹性尺度越来越小,专业价值越来越被边缘化和弱化。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发展方向更是面临严峻的挑战。目前国内院校虽然意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重要性,但仍处于探索阶段。

(二)对应用型人才的认识不足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具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的人才要有较强的适应社会能力,较强的应用性,适合于行业的需要,让行业“用得上”。二是行业性,即能够尽可能发现学科的适用行业,有效拓宽行业应用范围。而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未能准确理解其应用性和行业性。鉴于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汉语言文学专业新的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

(三)专业方向性不强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已失去其原有的专业优势和文化地位,学生的就业状况十分窘迫,大多成为公司企业的文职人员,未来发展空间有限。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改变,但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未能及时调整,没有顾及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仍限于传统的专业教学,过于强调专业教育,忽视专业方向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

(四)教学中缺乏实践

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的专业色彩过于浓厚。汉语言文学专业与其他应用性强的学科不同,它有自身的特殊性,除了少数要继续深造或在该方面有所发展的学生之外,大部分学生都不会在相关的行业领域就业。所以,那些所谓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很少会直接涉及,大多只是作为文化背景存在。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专业色彩过于浓厚,缺乏实践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为培养目标服务。课程内容是教学计划的具体落实,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应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由于过于追求强调应用性或专业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存在庞杂、重复等问题,课程的设置落后于本专业的发展,不能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

2.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教师对教学实践的不重视,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能有效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某些教师毕业后由一个校园进入另一个校园,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双师型”教师较少。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能改变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的模式,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认识。

三、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措施

在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的大趋势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被迫切地提上议事日程。

(一)明确专业定位

由于当前社会各个部门与各个行业之间有越来越多的融合渗透,单纯的语言文字工作者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时亦存在起点低、工资低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重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为明确专业定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行业性。首先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在独立院校的性质,形成依托学校资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若属于面向传媒行业的专业类学校,可依托独特的行业优势,定位于为传媒行业培养专门的文秘人才。

2.区域性。独立学院一般为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结合当地实际需求,根据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进行专业定位,故定位于为全省培养应用型人才,符合区域发展的需求。

3.实践性。独立学院旨在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出“专业基础厚、动手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学生。另外,在国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可开设创业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突出专业特色

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不是之前的单一型人才,而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需求,要求不仅熟练运用汉语与外语,而且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媒体;不仅要笔头能力强,还要扛摄像机,懂得编辑与制作,运用网络等多种传媒途径进行文化宣传。因此,我们应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合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应根据实际确定专业方向。根据学院的总体规划及市场需求,为了体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可以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师范类、文秘、文化产业管理三个方向。其次,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求主修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求主修专业方向限选课,以培养其主修方向能力及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跨专业兼修,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今后的分展。最后,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紧密结合现代社会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在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同时,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以多元化考核方式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查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挖掘出来,凸显“重基础、强实践、促创新”的专业培养特色。

(三)合理设置课程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准绳,所设课程既体现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又适当打破固有专业结构的完整系统,突破传统专业课程体系的束缚,科学构建出既适合独立学院专业定位又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一般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可由以下几大模块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奠定素质教育的基石。公共基础课是高等院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体育与健康类课程、外语和计算机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又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后劲,主要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史、基础写作等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专业基础课程时应做到课程的精简、优化与整合,突出重点,避免交叉,强化实践。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学生把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知识结构,形成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地在该领域中把握、探究新知识。

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凸显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据其主要方向,若以文秘为主要方向,则依据实际工作所需的理论、知识、能力与技能,设置相应核心课程,即与秘书职业素养、技能密切相关课程,如秘书学概论、档案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办公自动化、社交礼仪等。此类课程实践性较强,突出文秘人才应用型、实践型的特点。

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突出专业特色。根据现代行业化的发展趋势,依托学校的整体优势,增设传媒、法律、商业类拓展课程,旨在增强学生的传媒素养、策划能力、法律意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现实的发展需求。

5.实践与创新课程模块——培养应用人才。除了四大课程模块之外,为了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实践与创新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课内实践包括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中的实践部分;课外实践包括集中实习实践和社会实践。其中集中实习实践包括项目专题实践和定点合作实践;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

以上五大模块,促使学生形成本专业的应用能力。各类课程的系统设置与强化,是实现培养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基本保证,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能够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的有利条件。

(四)优化教学模式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当今教学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

1.借鉴慕课教学模式,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慕课(MOOC)是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是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简单地说,慕课是为了加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课程范围广,而且绝大多数免费。尽管慕课课程通常对学习者并没有特别的要求,但是所有的慕课会以每周研讨话题的形式,通常包括讲授、研讨问题及阅读建议等。在“慕课”中,视频课程被切割成十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

慕课的发展模式触动了传统的高等教育,许多大学开始加入慕课大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教学中可借鉴慕课教学,合理利用网络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等相关内容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外先“听课”,课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

2.借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内的时间,学生更专注于主动的学习,共同研究讨论课程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不再占用课堂的时间讲授信息,而是由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课后的自主学习,可以看视频讲座(慕课)、听播客、阅读功能增强的电子书,还可以在网络上与别的学生讨论,在任何时候查阅需要的材料。学生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风格和呈现知识的方式,教师则采用讲授法和协作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和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可借鉴翻转课堂的模式,大量节省课堂讲授信息的时间,基本知识由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更多地用于讨论问题、实践操作,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强化实践环节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环节的强化主要从课程实践、课外实践和教师自身实践三方面展开。

1.课程实践。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一定学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践。实践的表现与成果计入该门课程的总体评分。课内练习与课外定点实习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实战”体验,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文学课程可以把课外活动作为课程实践的一部分,以创办文学报纸、文学刊物和组织演讲比赛等形式,让学生把课堂所学内容应用于实际;文化课程可组织学生走进历史文化名城,考察文化古迹,制作电子文化期刊,以提高学生的文字应用能力。

2.课外实践。创建实习基地,实现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体验并实践,为以后就业打下基础。

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双方因共同利益而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赢的一种机制。这不仅有利于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有利于增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独立学院与企业合作,不仅为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选择机会。汉语言文学专业,可以通过共同培养的方式深化就业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形成一种产学模式。

3.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工作的复合型教师。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和培养“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聘请具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历同时具有教学能力的专家加入教学团队,担任相关专业课程教师,另一方面鼓励教师走出校园参与实践,丰富行业实践经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践性。

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这不仅关系到该学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独立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明确专业定位,突出专业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才能让独立学院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陈润生.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王晓梦.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应用性转型研究与探索[J].科教导刊,2011.8.

[3]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作者:李金静

汉语言文学体育论文 篇2:

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的契合点研究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普通高校所开设的一门本科专业,属于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目的是培养具有汉语语言文学知识的专业人才。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工作具有许多契合点,所以许多该专业毕业学生会在新闻部门工作,经过学习的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知识掌握更加充分,从而能够提高新闻质量。因此,本文将对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的契合点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相关专业人才在新闻宣传行业中发展。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新闻宣传;契合点;基本内涵;培养方案

新闻宣传工作对于相关人员的语言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在新闻宣传稿撰写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能够通过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对新闻材料进行撰写,书写符合汉语语言逻辑、通俗易懂且用字、用词准确的新闻宣传稿件,才能够满足新闻宣传需求。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与新闻宣传工作具有专业匹配性,汉语言文学中所包含的内容与新闻宣传工作宣传要求相符合,存在许多契合点,具有专业汉语言文学能力的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胜任新闻宣传工作。

1专业特征角度下的契合点分析

1.1专业设置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与中国文化具有密切的关系,从专业培养的角度连,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点在于汉语语言的基本技能、基本理论、汉语言文学知识,主要培养方向是面向汉语文化、新闻传播行业的专业化人才。汉语言文学具有完整的学科体系,与文字学、文学等学科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系统。新闻学专业更加注重知识的实用性,目的是培养各种新闻宣传类人才,新闻学专业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汉语言文学也是新闻学专业需要学习的科目。新闻学专业所学习的汉语言文学,相比于其本专业而言不够深入,汉语言文学本专业学习内容深度更高,但是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契合点[1]。

1.2培养重点方面

汉语言文学因其专业性限制,学科整体覆盖面较为狭窄,更加倾向于某单一方面的细致深入学习,培养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文学研究人员或语言研究人员,还会培养一些专业教师,与本专业具有密切联系。新闻学专业的培养重点呈现多样化,其中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会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其他很大一部分学生会从事其他专业的工作;新闻学专业所涉及的板块较多,比如体育新闻、财经新闻以及政治新闻等,不同板块的从业者需要学习其他大量知识,但是都必须具有语言文字应用和表达能力,所以在培养重点方面与汉语言文学也具有契合点。

2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的契合点分析

汉语言文学所学习内容框架较为固定,基本为汉语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汉语语言文学研究,而新闻宣传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宽泛,但是二者存在着较多的交叉点,也就是契合点,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的契合点。因此,本文综合了如下几项较为典型的契合点案例:

2.1成语和新闻宣传的契合点

成语是汉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用语,浓缩了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是汉语语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成语在新闻宣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同时成语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将成语应用在新闻宣传中,能够提高新闻稿的可读性和艺术性,成语的灵活运用也能够提升新闻宣传稿整体水平。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成语学习是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内容,汉语言文学必须具有灵活的成语运用能力,学会恰到好处的应用成语,从而能够提高文章文学价值,通过大量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文学底蕴。汉语言文学学生毕业后参与新闻宣传工作,则可以将其所具有的成语知识灵活地应用在新闻稿的撰写中,相比于其他专业毕业的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成语运用方面更具有优势,从而能够提高新闻宣传稿效果[2]。

2.2俗语和新闻的契合点

俗语同样也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重要瑰寶,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直白、平易近人的特点,同时许多俗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常会采用意象表达的方式,能够给人以启迪。俗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我国各个地区的俗语具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在新闻宣传工作中,为了提高新闻宣传稿的易懂性,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许多新闻宣传稿都会采用俗语的方式表达,采用群众所熟知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新闻宣传效果。例如,在一些新闻宣传中,会用“八竿子打不着”的俗语形容两件本来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突然发生在一起;应用“拔出萝卜带出泥”形容某一件事情的真相被发现后,随之带出其他事件真相;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某新闻事件中管理人员不稳事情缘由就胡乱开展工作的情况。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学习中的俗语,在新闻宣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能够以群众更加易懂的方式呈现新闻事件,从而能够提升新闻亲和力,观众更容易接受新闻报道的内容,从而降低新闻理解难度,是当前新闻宣传工作与汉语言文学之间存在的明显契合点[3]。

2.3修辞手法与新闻的结合

修辞手法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基础教学内容,如何正确使用修辞手法提高艺术性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学生经过修辞手法学习后,所撰写的文章更加生动,能够提高其文学性和艺术性。同样,新闻宣传中也需要通过灵活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新闻稿件质量,所以新闻宣传工作人员需要掌握正确的修辞手法。将汉语言文学中的比如手法、对比手法、夸张手法、象征手法等灵活地应用在新闻稿件撰写中,能够提高新闻宣传稿件的艺术价值,使人们才收看新闻时,能够在文学层面引起共鸣,从而提高新闻宣传艺术感染力,充分展现出新闻宣传稿件撰写人员的文学功力。

3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结合的有效方式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具有多项契合点,汉语言文学对于新闻宣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新闻宣传学习同样能够促进汉语言文学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所以必须加强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的结合。因此,在汉语言文学和新闻学相关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人才培养方向对交叉的知识进行一定渗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引入新闻学的基本逻辑,在新闻学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能够提升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丰富其知识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全面阐述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学在专业设置、培养方向中的契合点,并对汉语言文学在新闻宣传中的具体运用契合点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二者相互渗透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学专业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和促进作用,促进专业融合和行业融合。

参考文献

[1]王兴德.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的契合点分析[J].名家名作,2019,000(002):84-84

[2]郝环宇.浅析汉语言文学与新闻宣传的契合点[J].发展,2019,000(007):89-90.

[3]赵国宏. 针对如何应用汉语言文学语言的研究[J]. 新智慧, 2019,000(15):2-2.

作者:蓝华华

汉语言文学体育论文 篇3: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探究

摘 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要坚持以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应用性原则、教研相长的原则、产教融合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三类实践、四项能力、三个平台、五大模块”的“三四三五”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拓展校内外基地建设的广度、提高实践教学管理的效果,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改革

课 题:本文为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基于多项目管理的继续教育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研究”的部分成果。

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必不可少,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完善实践教学目标为核心,坚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原则

(一)坚持应用性原则

紧紧围绕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协调统一各实践教学活动要素,使教学各环节得到互相映衬,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得益彰,教学内容更加适应课程体系的改革。

(二)坚持教研相长原则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构建切实可行又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立足教学、以研促教,在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层面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精神,鼓励师生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在教学与科研互动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科研素质。

(三)坚持产教融合原则

新形势下,丰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深入探索校企(地、校)合作、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校企(地、校)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方案、教学规范、考核标准和要求,推动产教融合向深度推进。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要通过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及职业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的专业培养目标,并将能力目标分解到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环节,构建“三类实践、四项能力、三个平台、五大模块”的“三四三五”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一)构建“三类实践”

实践教学的“三类实践”包括课程实验、专业实训和综合实践,具体如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实验,主要是指课堂实验、实训等形式;二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训,主要是指集中实习(实训)、见习、设计(论文)等形式;三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实践,主要是指素质教育、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实践、学术报告和社会实践等形式,包括实验教学中的入学(毕业)教育、军训、公益劳动、创新创业项目、学科竞赛、专利、论文成果、科技学术报告、“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与调研、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

(二)培养“四项能力”

实践教学“四项能力”包括通识能力、专业能力、职业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如下:一是通识能力,指从事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职业活动应普遍具备的能力,顺利完成各项任务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主要包括适应能力等;二是专业能力,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的活动有特殊作用,并在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它是顺利完成该项活动或工作的条件,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技能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实践能力;三是创新创业能力,指成功完成创新创业活动所必需的各项能力,主要包括发散性思维、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创造性的观察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预见风险和承担风险的能力等;四是职业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指基本发展、生存能力,包括團结协作能力、外语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三)打造“三个平台”

实践教学的“三个平台”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平台、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具体如下: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实验(实训)室、综合性实验(实训)中心以及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等;二是网络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实践教学视频、音频以及虚拟仿真实践教学平台等;三是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等。

(四)构建五大模块

一是科研创新模块,通过学生学科竞赛、开放性实验项目、科研项目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巩固与升华学生理论知识,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二是实验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以课内实验和独立设课实验为主的计划内实验和以学生自拟拓展性实验与固定拓展性实验为主的计划外实验两部分;三是论文设计模块,主要包括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等;四是素质拓展模块,主要有军事训练、文艺创作、“两课”实践、社会实践、体育训练等;五是实习实训模块,重在强化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训练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教育实习、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写作技能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等专业实训,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以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三、加大保障力度,促进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拓展校内外基地建设的广度,加大实践教学管理的效度。一是推进校企协同创新,促进校内外教师合作交流。结合产教融合的特点,鼓励企业指导老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促进企业、学校之间教师的流动。同时,选拔合作单位的实践经验丰富者成为实践教学导师,通过完善“双师制”,一起修订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供需平衡,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二是进一步健全学业导师制,通过引导学生以教学主体的身份,投入到实践教学活动当中,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实现所学知识和所掌握专业能力,与社会、企业无缝对接,进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二)拓展校内外基地建设的广度

学校设立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专款专用,确保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要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及其招生规模,根据行业与区域人才需求,对基地遴选和建设标准进行分类制定,按照人才培养需求建设高质量的校内外专业实践基地。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与职业环境和岗位环境相适应的校内专业实训基地,为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做准备。同时,发动校友等社会资源,按照协同创新的原则构建校外专业实践基地。

(三)加大实践教学管理的效度

一是加强实践教学组织管理。要充分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采取有力措施,制定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措施,切实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二是加强实践教学方案管理。修订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按照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大纲以及培养方案,组织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三是加强实践教学运行管理。精心组织汉语言文学专业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真正实现大纲、计划、指导教师、考核、场所、经费等六个方面工作的落实;抓好实践教学前期准备、初期计划安排落实、中期工作检查和结束阶段成绩评定及工作总结等环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曲文军.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10(2).

[2]包朗. 古代汉语实践教学方法新论 [J]. 文学教育 ,2016(2).

[3]陈卫莉.基于“一、二、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5(14).

(作者单位:李佑丰,邵阳学院;李美阳,湖南省汽车技师学院)

作者:李佑丰 李美阳